大學生交往障礙
① 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主要原因
1/7自我為中心傾向。
當代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自幼倍受家庭的寵愛與呵護,在人際交往中,更習慣於從自己的立場、觀點出發,對待周圍的人和事。對別人期望高,要求嚴,自我約束松,要求低。因而,在與同學、朋友、老師相處過程中,時常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去看待別人,要求別人,很少去體會別人的想法與感受。交往中缺乏與人合作的意識與行為以及換位思考的能力。總是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要為出發點,不體諒他人的感受,致使一些大學生很難真正適應大學的環境和集體生活。
2
/7
消極閉塞傾向。
有些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消極閉塞傾向,主要表現如下。孤獨、自卑、嫉妒、情緒自控能力弱、膽小羞懼。
3
/7
功利化傾向。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人們商業意識日趨增強。面對激烈的競爭和就業的壓力,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重視人際交往的物質實惠。「有用即交往」、「有求即結識」、「互相利用」等功利意識增強。多注重「往前看」,進取征程上能用到就想辦法結交相識;用不上就不交往。忽視「向後看」,感恩意識缺乏。個別學生將功利主義作為人際交往的指導思想,表現為有用的才交,無用的不交,用處大的深交,用處小的淺交的交往觀念。
4
/7
虛擬淡漠傾向。
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虛擬世界開始成為當代大學生的精神家園。青年學生利用網路進行交際日益增多,網路虛擬交往具有兩面性,在擴大人際交際范圍與對象的同時,也容易使大學生忽視現實的人際關系,表現為逃避現實的心理現象。網路虛擬交往一邊是鮮活的人,另一邊卻是符號,雖然符號可傳遞思想和情感,但無法感受到現實人際交流的情感色彩,長此以往必然引起交往者的情感匱乏而趨向冷淡。加之,大學生一旦在現實交往中受阻,就會轉向虛擬世界裡尋求安慰和滿足,淡漠面對現實人際環境,形成惡性循環,導致更加沉溺於網路,脫離現實,最終將導致退縮孤僻、自我封閉,致使人際交往出現淡漠與疏離。
5
/7
存在問題的原因1:自身因素的影響。
大學生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且從學校到學校,社會閱歷膚淺、思想意識單純。學習內容多集中於書本與理論知識,雖掌握了較為扎實的理論與書本知識,但因生活閱歷簡單,心裡承受能力差。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教育多以學習為基點,被幸運的光環所籠罩,往往過譽自己。但在正確分析自己、恰當地處理同學關系的問題時,極易產生困惑與錯覺。此外,自我適應環境、自我認知、人格健全等方面存在問題,也在影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
6
/7
存在問題的原因2:家庭因素的影響。
當代大學生多位獨生子女,自幼受到父母寵愛,習慣於自我為中心,缺乏遷就他人、理解他人、關愛他人的意識。從小受到父母的過多保護、控制,致使缺少與人交往的原則以及個人的心理空間,對與人交往中的許多問題不知所措。社會貧富的分化,經濟條件的差異,致使有些學生悲觀退縮,也成了大學生間交往的障礙。
7
/7
存在問題的原因3:學校因素的影響。
長期以來,學校在高考的指揮棒下,過分追求分數與成績,而忽視了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導致大學生智商高、情商低的現象。往往處理不好與他人相處、溝通、交流等問題。高校教學方式的相對滯後,致使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沒有機會得到有效的指導與幫助。
望題主和網友採納感謝。
② 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障礙及原因分析 字數3000左右
針對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礙,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並進一步提出改善和促進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策略和建議。
任何人都生活在社會群體中,必然會發生與他人交往關系,在社會心理學上,人際關系主要是指人與人間的心理關系,心理距離小相容性大,則人際關系融洽,反之,則心理上相互排斥,人際關系惡化。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在交往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並表現在人際交往中。在現代社會中,人與人的交往,群體或組織與公眾的交往,都集中地體現著心理上的交流,而人際關系就是建立在心理接觸基礎上的社會關系。所以,在影響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因素中,心理障礙產生的影響更大。
一、 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心理障礙
交往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藉助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系統,進行溝通、理解產生行為的過程。交往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一般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進行信息的溝通,即藉助於一定的符號系統,雙方交流思想、情感觀點、知識、經驗、消息等。其次,是社會知覺與歸因的層次。社會知覺是對人的知覺,它包括對他人動機、情感、意向、性格等的認識;對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認識;對他人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認識;對自身的認識。歸因則是通過知覺人的言語舉止而對其內部心理活動以及產生這種心理活動原因的一種推斷。這種推斷帶有一種感情色彩,形成對交往對象的初步印象,如喜歡、同情或是不喜歡、厭惡等。在此基礎上,便達到了交往的最高層次,即形成互動或是拒絕互動,通俗地說,就是交往雙方的相互作用,即交往雙方的所作所為都在對方心理及行為上得到了共鳴。如交往的結果是相互厭惡,則不能形成互動,甚至會形成沖突。交往過程能否順利進行以及交往的結果如何,常常影響人際關系的狀況。心理學研究表明,上述交往過程的三個層次出現偏差或障礙,都會影響人際關系。
1.大學生信息溝通過程中的障礙
大學生信息溝通過程中的障礙主要是交往雙方的社會環境、人格等方面的因素影響。具體來說,就是由於雙方風俗習慣的不同、社會經驗的不同以及出於某種需要、動機而產生的對交往對方發生的信息產生誤解、曲解、斷章取義、難消化、偏見。交往雙方在人格特徵上的差異,亦能造成溝通障礙。
2.社會知覺,歸因過程的障礙
在社會知覺、歸因層次上出現的障礙,常見的有第一印象,刻板印象、暈輪效應等。
第一印象,是指在人際交往中,第一次給人留下的印象特別深刻,以後要改變這種印象往往不太容易。這種現象顯然是不利於人際關系的交往。因為我們認識並了解一個人,不可能只通過一次或兩次交往就完成的,而第一印象又容易限制我們對人的進一步了解。
刻板印象,是在人際交往中,對一類人進行簡單的概括或分類所形成的不正確印象。它使人在無形中戴上了深有偏見色彩的有色眼鏡。有些種族岐視就有這方面的心理根源。 刻板印象在符合客觀事實或交往對象時,有助於認識人、理解人,有助於交往;如果這種印象不符合客觀事實或認知對象具有特殊性時,就會對他人造成錯誤的判斷,從而影響良好的人際關系。
暈輪效應,也叫光環現象。「暈輪」原意指月亮周圍的光環,比喻高尚的東西更高尚,醜陋的東西更醜陋。「暈輪」在人際交往中產生的作用便被叫作「暈輪效應」。在人際交往中,某人身上所表現出的某一方面特性掩蓋了真相,從而給社會知覺和歸因造成障礙。暈輪效應掩蓋了人的本來面貌,容易產生對人的盲目崇拜或全盤否定,從而影響人際關系。
3.互動層次的障礙
在互動層次上,容易出現的心理障礙主要是自我意識障礙。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的存在、自己與他人和周圍事物的關系以及對自己行為諸方面的意識。這種意識是通過思維起作用的一種領悟,即主體對有關自己諸方面的領悟。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自我意識是通過與他人的交往而獲得的。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利提出了「鏡中之我」的理論。「鏡中之我」就是指人是通過觀察別人和自己行為的反應而形成自我意識,完成自我評價的。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之間出現差距,可能是因為自我認識不準(或高估或低估)造成的,也可能是由於怕別人取笑而有意高估或低估造成的。自我意識障礙是人際關系的一大心理障礙。要克服這種障礙,從社會來講,就要加強對下一代人的培養和教育。家庭、學校及教育機構都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正確的自我意識。此外,人格特徵、自私與猜疑、嫉妒與羞怯等心理,都會影響人際交往的效果。
二、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成因
造成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原因很多, 概括起來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一)客觀因素
首先是家庭的影響。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獨生子女愈來愈多。總的看獨生子女的發展是好的。但不容否認,由於一部分家庭家長自身素質水平的制約,教育子女方法不妥,對孩子過分的關心甚至溺愛,使孩子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徵,諸如自私、不合群,缺乏集體榮譽感的現象較為突出。這些獨生子女步人大學後就表現出獨立生活能力差,為人處事、與人溝通的能力差。再加之有些大學生所處的群體環境差,又不善於自我疏導,長此以往形成了孤僻心理。還有一部分學生早年生活在缺少愛的家庭中,有的是父母不和,經常吵架,有的父母離異,還有的忙於工作無暇顧及,由於長期缺乏親人的關愛,導致自我封閉。 其次是環境變化的影響。進入大學,原來相對穩定、熟悉的環境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大學開放的學習環境和較為寬松的管理模式,不僅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文化修養、行為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且更為重視和強調個人的興趣和發展。加之接觸的老師、同學來自不同的省份和地區,語言、生活習慣等方面有很大不同,這就要求大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去適應全新的環境。但由於他們交往能力有限、交往方法不當,在人際交往中很容
易導致失敗,交往失敗的影響又使得一些人把交往看成是一種負擔,漸漸地使這些學生變得封閉自己或上網尋找慰藉,從而忽視與同學、朋友、教師之間人際活動。
(二)主觀原因
生活在大學校園中的大學生受教育程度和文化修養基本相近,一般來說,他們之間沒有根本的利益沖突,因而人際交往問題受社會、文化因素影響相對較小,而受大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則較大。一是社會認知不當。社會認知主要包括自我認知和對他人的認知。大學時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強烈、最明顯的時期之一,他們正處在長身體、學知識、探索並確定人生之路的發展階段,因而難以正確全面認識自己、評價自己,不能正確與別人進行比較,有些學生專拿自己的短處與別人的長處相比較,越比越氣,由此形成自卑心理。在對他人認知方面,由於認知偏差的影響,大學生存在著簡單化、情緒化、主觀性強等特點,容易對別人產生「信任危機」,從而影響人際之間的正常交往。二是遭受挫折,歸因不當。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在工作學習中每個人都會遭遇挫折,但如果不能正確歸因,挫折的消極影響就會成為人際交往障礙的原因。在現實中,有的大學生把他們交往的失敗僅僅歸於一種原因,以致產生自卑心理。如有的大學生在眾人面前發言屢遭冷淡和交往效果不如意,就滿怨哀嘆自己天生不善交往,是個招人煩、惹人厭的倒霉蛋。以後他們遇到類似場合,就會逃避,遠離群體。三是過分自尊或嫉妒。大學階段隨著自我意識的成熟和自尊需要進一步增強,大學生非常看重自己同別人的關系和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特別是那些性格內向、自尊心特別強的大學生會因此變得敏感而多疑。當他們發現自己的弱點或遭遇挫折後,為了維護自尊,往往不願參加競爭性活動,不願與人交往:嫉妒是產生人際交往問題又一因素,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通過比較來確定自身的價值。當確定別人的價值比自己大時,就會覺得痛苦、不服,認為別人的存在是對自己的一種威脅,並會把這種不滿轉化為對別人的怨恨,容易趨向於尋找對方的不是或低毀對方,以此達到心理上的暫時平衡。大學生因嫉妒而引起的人際關系疏遠,緊張乃至沖突,可謂不勝枚舉。輕微的嫉妒是一種壓力,使人產生積極的競爭行為,但嚴重的嫉妒會導致更多的敵意,仇視和攻擊言論。因而嫉妒是大學生人際交往產生問題或障礙的重要因素。
③ 大學生如何避免人際交往障礙
一改變錯誤的認知觀念,掌握必要的交往技巧。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學生要學會客觀、公正的認識自己,既要善於挖掘優點,又要看到不足,避免認知偏差造成的過於自卑或自信,不要孤芳自賞,也不要看不到自身的長處感到自卑,缺乏自信心。大學生要主動地認識自身的性格特徵。克服人際關系中的不良習慣和個人偏見。此外,要想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避免產生交往危機,還要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交往技能。例如做積極的心理暗示,主動參與社交活動, 運用一些交往的理論,善於傾聽,掌握一定的談話技巧等。
二轉變家庭教育理念,構建和諧的家庭氛圍。家庭是個體交往最為親密的對象,從家庭教育理念的誤區中走出來,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對於解決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起著先導性的作用。家長要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注重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不能把孩子的人際交往與學業發現發展對立起來,有針對性的培養孩子的溝通能力,為孩子今後進行人際交往創造必要的優勢,還要構建一個和諧、民主的家庭氛圍,培養健全的人格,使其在人際交往中更加積極,向孩子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防止其在人際交往中價值取向發生偏差。
三優化學校育人環境,加強管理體制建設。高校要為大學生創造積極的學習環境和氛圍,形成良好的學風,堅持以人為本,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加人際交往的課程和師資力量,針對大學生的實際需要進行講解和指導,從現實出發對有交往障礙的學生進行引導和幫助,改善交往狀況;完善專業化輔導員隊伍,提高輔導員的素養,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深入學生中去,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問題,幫助他們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四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創設健康的社會環境,要牢牢把握社會輿論的導向作用,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民心,抵制市場經濟產生的不良傾向,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為大學生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創造有力的軟環境;發揮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例如「以和為貴,誠以待人」等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還要加強和改進網路文化的建設與管理,以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網路文化為重要戰略任務,充分利用網路優勢,傳播和諧理念,傳遞美好情感,營造良好的網路環境。
④ 大學生常見人際交往障礙及其調適
一、妨礙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心理因素
一般來說,有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出現一些困惑或不適應是難免的,但如果個體的人際關系嚴重失調,人際交往時常受阻,就表明個體存在著某些不良的心理品質,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⒈認知偏差障礙
人生活在社會中,都會產生對自我、對他人以及對各種自然實體及其關系的認知。在人際接觸中,如果不能正確地認知就會出現認知偏差,認知偏差主要有兩種:對自我認知的偏差和對他人認知的偏差。
隨著大學生自我意識的分化,「主體我」和「客體我」、「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的矛盾沖突開始加劇。「理想自我」總是完美的,而「現實自我」總是與「理想自我」有一定的距離,並且還時常成為實現「理想自我」的障礙與阻力。
他們對自我的評價時常是矛盾的,時而客觀的評價自己,時而又高估自己或低估自己;時而感到自己很成熟,時而又感到自己很幼稚;時而對自己充滿信心,時而又對自己不滿等等。總之他們對自我的認知存在有偏差。在人際交往中,除了正確認識自己之外,還要正確認識他人。
⒉不良情緒障礙
由於人際交往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系及心理距離的遠近,所以情緒情感成分是人際交往中的主要部分,並會影響到認知和行為。常見的情緒情感障礙有:憤怒、自卑、嫉妒、自負、恐懼、冷漠等。心理學家認為,人在憤怒時,體內調動了所有的能量儲備,能發出比平時大的多的生理和心理能量,在這種沖動的情緒狀態下,人的意識范圍縮小,對自己的行為控制能力下降,常做出不明智的舉動,這就導致了人際關系緊張,不和諧。自卑的人對自己的能力或品質評價過低,輕視或看不起自己。為了掩飾自己的自卑,常常會誇耀自己的作為,表現出較強的虛榮心,在人際交往中容易讓人感到不夠真誠,很虛偽,引起交往障礙。當人們在交往中發現自己在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別人時,就會產生一種不悅、自慚、怨恨、惱怒甚至帶有破壞性的復雜情感,這就是嫉妒。嫉妒實際上是用別人的成績進行自我折磨,別人卻不會有任何遜色。自負在交往中表現出居高臨下,自誇自大,只強調自己的感受而忽視他人的感受,影響了交往雙方的正常溝通。冷漠是一種個體對挫折環境的自我逃避式的退縮性心理反應。表面冷漠的人事實上內心很痛苦、很寂寞,具有強烈的壓抑感。
⒊人格差異障礙
所謂人格,是指人在各種心理過程中經常地、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心理特徵,包括性格、氣質、能力、興趣、愛好等成分。氣質俗稱「脾氣」,主要指由於先天遺傳,加上後天影響形成的特徵,是情緒和活動發生的速度、強度、持久性、靈活性和指向性等動力方面特點的綜合。如情緒體驗的快慢、強弱以及動作反應的敏感遲鈍,就屬於氣質范疇。性格表現在人的態度和行為方面的特徵,主要由於後天學習和生活鍛煉而形成的,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大學生是家庭和學校的「寵兒」,在人生的道路上還沒有經歷過大的起伏和挫折,因此,許多大學生自命清高、眼裡容不下他人;遇到困難意志薄弱,愛感情用事;對人和事愛斤斤計較,心胸狹隘。這些不良的性格特徵不僅容易造成人際交往的障礙,而且
還會影響到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二、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調適
⒈端正認知
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首先要正確認識自我。通過將自己的現實與自己的過去相比,知道自己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亦或是原地不動;通過將自己的現實與自己的未來目標相比,從中發現自己存在的差距;通過與社會上和自己地位、條件相類似的人相比來認識自己。在比較中認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長處和短處,達到取長補短,縮小差距的目的。其次要積極悅納自己。悅納自己就是要無條件的接受自己的一切:優點和缺點,好的和壞的,成功的和失敗的。實事求是地承認自身的價值能夠維護自己的自尊心,充分調動積極因素,發揮自己的潛能。而事實求是地承認自己的弱點和缺點,不僅不會降低自己的自信心,傷害自己的自尊心,而且會使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有利於克服自身的消極因素,減少對潛能的自我消耗,使自我力量充分展示出來,進一步增強自信心,提高自我的價值和地位。再次要綜合、客觀的評價他人,要發展的看人。
⒉調適不良情緒
控制人際交往的不良情緒是大學生心理成熟和健康的重要標志。因此,首先應強化大學生品德和文化修養,培養高尚的情操,形成內在的理智力量,提升情感世界。其次應調控對他人的期望值。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無缺的,在個性、行為習慣、價值觀念和情緒狀態等各方面都可能會有優點或不足。如果對他人、對事物所抱期望值過高,勢必在需求難以滿足時產生不好的情緒反應。在人際交往中,每個大學生都應當正確處理對他人的期望問題,不要求全責備,以免產生失落和不良情緒。第三,大學生還必須具有各種良好的交往品質。如真誠、信任、剋制、自信、熱情等。
⒊培養良好人格
要培養良好的人格,還要優化自我性格。性格的可塑性較大,有好壞善惡之分。因此,大學生應當積極塑造良好性格,以適應社會的需要。當代大學生的良好性格應該是:溫和親切,謙虛熱情;心胸豁達,寬以待人;耿直正派,坦盪真誠等。良好的性格是成功交往的基礎,可以通過以下幾種途徑優化自我性格:一是通過博覽群書使少教者變得有教養;使驕傲者變得謙虛;使自卑者變得自信;
⑤ 大學生交往的障礙是什麼
利益關系。
⑥ 在大學生的交往中,性格因素對人際關系造成的交往障礙主要表現在那幾個方面
如果是比較內向的話,和同學朋友的交往中可能比較的被動,所以會很難交到長久的朋友,因為大學生很多還是比較喜歡熱鬧和玩得,所以如果和你交往中一直很安靜的話,有可能對方會覺得你無趣。
⑦ 大學生人際交往過程中存在哪些障礙,怎樣克服
障礙:認知障礙,情感障礙,人格障礙
克服:應換位思考,進行有效的溝通,,學會知己,學會知人,悅納他人(學會認同他人、善於寬容他人、學會贊美他人、學會批評他人)
⑧ 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調節方法
大學生關鍵是要放下自我,不要太自私,要學會傾聽,要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樣就會增加你們的交流。
⑨ 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心裡障礙有哪些應如何克服
大學生常見的交往障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 (一)、認知障礙。認知障礙在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中表現突出而常見,這是由青年期的交往特點所決定的。 (二)、情感障礙。情感成分是人際交往中的主要特徵,情感的好惡決定著交往者今後彼此間的行為。(三)、人格障礙。人格障礙是另一種常見的人際交往障礙。所謂人格,是指人在各種心理過程中經常地、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包括氣質、性格等。人格的差異帶來交往中的誤解、矛盾與沖突,人格不健全可直接造成人際沖突。
二、常見人際交往障礙的克服 每個人在交往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改善人際關系,加強人際交往,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義。 (一)、提高認識,掌握技巧。 管理者要注意引導大學生不斷調整自己的認知結構,對人際交往形成一種積極的准確的認識,而不要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視為爾虞我詐。同時加強交往技巧的培養,促使交往雙方達到心理相容。 (二)充分實踐,改善交往措施。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在交往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大學生從入校的第一天起,只要注意加強交往的實際鍛煉,良好的交往能力就一定會形成。 (三)、培養良好的交往品質 1.真誠。"人之相知,貴相知心"。 2.信任。美國哲學家和詩人愛默生說過:你信任人,人才對你重視。以偉大的風度待人,人才表現出偉大的風度。在人際交往中,信任就是要相信他人的真誠,從積極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動機和言行,而不是胡亂猜疑,相互設防。信任他人必須真心實意,而不是口是心非。 3.克制。與人相處,難免發生摩擦沖突,剋制往往會起到"化干戈為玉帛"的效果。 4.自信。俗話說,自愛才有他愛,自尊而後有他尊。自信也是如此,在人際交往中,自信的人總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談吐從容,而決非孤芳自賞、盲目清高。 5.熱情。在人際交往中,熱情能給人以溫暖,能促進人的相互理解,能融化冷漠的心靈。因此,待人熱情是溝通人的情感,促進人際交往的重要心理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