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學本科 » 大學生對國防的理解

大學生對國防的理解

發布時間: 2021-02-15 08:51:19

① 如何理解"大國防",它與當代大學生有何聯系

摘 要:本文論述了軍事課在普通高等學校的地位與作用,主要針對新時期國防教育對青年學生教育的特點及重要意義。軍事課在普通高校的開展,體現了我國國防教育不只是國防安全觀念意識教育,更重要的是提高青年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使其覆蓋社會各個領域,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通過軍事課使他們掌握一定的軍事基礎知識和技能,結合所學專業知識,為改善後備兵員知識結構,為未來高技術局部戰爭輸送高素質後備兵員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軍事課 普通高校 國防教育 素質教育
普通高校的軍事課,自1985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進行大學生軍事訓練試點以來,不少高校將軍事理論課教學和軍事技能訓練(統稱軍事課)相結合的國防教育,作為必修課納入教學計劃,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國防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20年來,各高校軍事課的開展逐步得到了完善,已經走上了法制化軌道。它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國防建設培養高質量預備役技術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普通高校開展軍事課在學生素質教育中的地位
根據教育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關於印發《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的通知要求,軍事課列入學校教學計劃,軍事理論教學時數為36學時,軍事技能訓練為2-3周,學生成績記入學生檔案。軍事課在普通高校雖然屬於基本素質教育的范疇,但在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中它不僅具有「增強全民國防觀念,提高全民國防意識」的功能,而且是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趨於成熟的關鍵引導,特別是在強手如林的未來世界激烈競爭中,他們必須有堅強的意志,強烈的民族精神才能利於不敗之地。所以,軍事課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方面,具有其他學科所無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1、學校領導及教師的認同感
多年來實踐證明,開展大學生軍事課,對大學生進行軍事教育不僅使學生學到了一定的軍事理論知識和技能知識,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組織紀律性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對他們的健康成長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另外,各高校把軍事課看成是新生入學的第一課,上好這一課將給大學生在校4-5年的學習生活中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被各高校領導及教師們認同。由於各所高校領導的重視,各部門的積極支持配合,給予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所以軍事課在普通高校中充分體現出了它的育人地位和效果。
2、學生的認同感
軍訓期間學生們能自願接受緊張而艱苦的軍事訓練,親身體驗軍營生活接受軍事鍛煉,部隊派出的優秀教官進校軍訓,在完成承訓任務的同時,把人民軍隊的好思想、好作風帶進了校園,使同學們有了面對面向解放軍學習的機會。解放軍嚴明的組織紀律性和優良作風對同學們產生了直接影響,解放軍的良好素質和軍人魅力給他們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象,並建立了深厚友誼。雖然是十幾天的軍訓生活,卻能使他們終身難忘,軍訓後仍然留戀那十幾天的軍營生活,有人說,「軍人的素質是一種永恆」,這足以證明軍事課在當代大學生心靈深處的地位和影響。目前社會上一些企事業單位招聘高校學生,把學生是否經過軍事教育作為一個優先選擇的條件,學生本身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軍事教育過程中積極主動接受軍事訓練,認真學習軍事理論基礎知識爭取好的成績。
3、家長及社會的認同感
家長及社會對高校的學生軍事教育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和認同。家長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過軍事訓練改變日常生活中懶散懈怠作風,鍛煉他們的意志品德,平衡他們的心態。認為一個人要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有堅強的意志,聰明是一種財富,意志則是更大的財富。聰明人辦小事,堅強者才能辦大事的道理。社會上一些企事業單位招聘高校學生也把學生是否經過軍事教育作為一個條件來優先選擇,普通高校的軍事教育得到了社會各界支持與鼓勵,形成了良好社會風氣。《2004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中說:「中國政府多年來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防教育,提高國防觀念。國防教育工作已初步形成政府重視、社會支持、全民參與的良好局面。」由此看出普通高校的國防教育有它素質教育的現實意義,是不可多得的實施人才興國戰略、培養「四有」新人的重要基地。
二、普通高校開展軍事課在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軍事課是高校國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國防教育與科學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素質教育等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學校的國防教育是通過集中軍事訓練,上軍事理論課和分層次的多種形式國防教育,以及課程之外的國防知識演講、競賽、軍事夏令營等軍體活動來體現的,無論在德育,還是在智育、體育等方面,都為大學生成才提供了一個新的載體。它不僅有助於良好道德的形成,而且拓寬了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強了體魄,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起到了其它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校的國防教育內容是按照《通知》要求進行教學的,從教育目的、教育內容和手段及方法上看,國防教育為高校教育注入了活力,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可塑性強,接受能力快,特別是剛邁入大學校門的學生,他們充滿對大學的好奇和渴望,大學時期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改造和形成的關鍵時期。高校的國防教育有著廣闊的空間,使學生在軍事課程之內接受系統國防教育,充分發揮著國防教育在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1、通過基本軍事技能訓練能磨練他們的意志品質,並提高他們的身體素質和精神面貌。十幾年的寒窗苦讀使他們長期處於腦力勞動狀態,再加上各種主客觀因素,普遍存在心理素質脆弱,視力下降,身體素質差等問題。而高校的軍事訓練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它集中訓練的特點是,嚴格、緊張、統一、有序。這對於剛剛走出家門的大學生來說是對自我極限的挑戰,軍事訓練很好的培養了他們頑強拼搏和集體主義協作的精神,增強他們的組織紀律觀念和集體榮譽感,為他們的大學生活乃至將來的工作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大學生學習軍事理論對完善學生知識結構具有重要作用,每一個國家和民族從自身安全出發,都把自己的最新科技成果運用到國防上,大學生通過學習現代軍事科學知識,可以親身感受到自己所學專業和知識在軍事領域中的應用,從而極大的激發他們刻苦學習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可以增強勇於向困難挑戰,勇攀科學高峰的意識。
3、普通高校的軍事課,教學方法和手段先進靈活。目前,高校國防教育基本做到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軍事訓練和軍事理論相結合,利用多媒體教學,結合教學內容及要求製作教學課件,形象生動,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提供最新最快最先進信息,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課外國防教育活動靈活多樣,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使學生產生濃厚興趣,保證國防教育在高校具有穩定和長效功能。
三、普通高校開展軍事課在學生素質教育中具有的深遠意義
《國防教育法》指出:「學校的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基礎,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高校開展以學生軍訓、軍事理論課教學和課外多層次多樣式國防教育活動,是按照國防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適應我國人才培養的戰略目標和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的需要,是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的一個重要環節,所以搞好高校國防教育具有深遠的意義。
學生是國防建設的後備力量,隨著軍事高科技的飛速發展,未來戰爭是技術的抗衡,是人才的較量。而這些人才的培養,僅僅靠軍隊院校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依靠地方院校來培養。青年學生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生動最具活力的群體。他們的素質高低,國防觀念的強弱,將對社會起到巨大的「輻射」作用。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社會公民絕大多數受過大、中學校教育,據2003年統計表明,全國有1100多所高等院校和11500多所高級中學按照要求開展了學生軍訓,800多萬學生接受軍事訓練及軍事理論基礎教育。因此學生軍事課開設將在全體公民中形成越來越大的覆蓋面,作為後備兵員的儲備,對改善現代軍隊兵員文化、科學技術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學生是祖國的未來,通過學校國防教育所積淀形成的道德行為、意志品德,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有助於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成為二十一世紀現代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新人,是一件利國利民關乎國家長治久安的大事。所以,軍事課在普通院校開設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② 當代大學生對國防的認識1500

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國際大環境是一超多強,從目前形勢來看,戰爭的威脅時刻存在。物質財富的增加並沒有從整體上讓人類的文明程度達到消滅戰爭的水平。國際力量對比的嚴重失衡和軍事干涉主義的抬頭都說明了實力政治和叢林法則仍然適用於今天的世界。和平仍然需要強大的軍事力量來捍衛。因此,國防毫無疑問仍是我國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必要的保障。如何增強我國的國防實力,是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必需思考的問題,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首先,我們要積極學習國防教育理論,增強國防觀念,掌握基本的國防知識,認識國防的重要意義,提升國防意識。 只有我們具有了一定的國防觀念,才可能積極學習國防知識和軍事技能,主動旅行國防義務. 軍事理論課就是培養我們基本的國防知識和積極投身國防建設和為國效力的精神。同時我們應利用課余時間,積極參加國防教育演講,實踐等。.參加和宣傳國防教育理論和知識.,,提高全體大學生的國防意識.。

其次,認識歷史,增強愛國情操; 認識世界,關心國家大事。歷史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挨打,不團結,不愛國就會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但一味沉浸於歷史也是危險的,是不可取的。我們更應以世界的眼光看待新時代的新形勢。我們應多了解現實,了解世界形勢,國家狀況,並且了解現代戰爭。正確認清國際國內形式。理性對待國際國內事物。不要被國外與國內反動份子所挑撥。
第三,努力學好科學知識。作為學生,學習才是主業。只有我們學好了科學知識,有了一技之能,才能談得上報效祖國。隨著時代的前進,今天的戰爭已經是科技和知識的較量,最終體現為人才的較量,而高校大學生就是高技術人才隊伍的主體。因而,高校大學生學習知識本身就是一種對國防力量的加強。
第四, 積極參加軍事訓練。軍事訓練是我們大學生必須學習的國防課程。也是我們必須履行的義務。在軍事訓練中進一步鞏固我們所學的國防知識,學會基本的軍事技術,在突發的戰爭中可以及時的為國家增加軍事人員,補充軍力 並且我們還可以從中豐富知識,增強體魄;還可以培養我們的無私奉獻的責任意識,令行禁止的紀律觀念,扎實奮斗的拼搏精神。

③ 想問一下大學生們,你們對國防教育有什麼認識或者看法

本文論述了軍事課在普通高等學校的地位與作用,主要針對新時期國防教育對青年學生教育的特點及重要意義。軍事課在普通高校的開展,體現了我國國防教育不只是國防安全觀念意識教育,更重要的是提高青年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使其覆蓋社會各個領域,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通過軍事課使他們掌握一定的軍事基礎知識和技能,結合所學專業知識,為改善後備兵員知識結構,為未來高技術局部戰爭輸送高素質後備兵員打下良好的基礎。關鍵詞:軍事課普通高校國防教育素質教育普通高校的軍事課,自1985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進行大學生軍事訓練試點以來,不少高校將軍事理論課教學和軍事技能訓練(統稱軍事課)相結合的國防教育,作為必修課納入教學計劃,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國防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20年來,各高校軍事課的開展逐步得到了完善,已經走上了法制化軌道。它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國防建設培養高質量預備役技術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普通高校開展軍事課在學生素質教育中的地位根據教育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關於印發《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的通知要求,軍事課列入學校教學計劃,軍事理論教學時數為36學時,軍事技能訓練為2-3周,學生成績記入學生檔案。軍事課在普通高校雖然屬於基本素質教育的范疇,但在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中它不僅具有「增強全民國防觀念,提高全民國防意識」的功能,而且是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趨於成熟的關鍵引導,特別是在強手如林的未來世界激烈競爭中,他們必須有堅強的意志,強烈的民族精神才能利於不敗之地。所以,軍事課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方面,具有其他學科所無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1、學校領導及教師的認同感多年來實踐證明,開展大學生軍事課,對大學生進行軍事教育不僅使學生學到了一定的軍事理論知識和技能知識,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組織紀律性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對他們的健康成長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另外,各高校把軍事課看成是新生入學的第一課,上好這一課將給大學生在校4-5年的學習生活中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被各高校領導及教師們認同。由於各所高校領導的重視,各部門的積極支持配合,給予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所以軍事課在普通高校中充分體現出了它的育人地位和效果。2、學生的認同感軍訓期間學生們能自願接受緊張而艱苦的軍事訓練,親身體驗軍營生活接受軍事鍛煉,部隊派出的優秀教官進校軍訓,在完成承訓任務的同時,把人民軍隊的好思想、好作風帶進了校園,使同學們有了面對面向解放軍學習的機會。解放軍嚴明的組織紀律性和優良作風對同學們產生了直接影響,解放軍的良好素質和軍人魅力給他們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象,並建立了深厚友誼。雖然是十幾天的軍訓生活,卻能使他們終身難忘,軍訓後仍然留戀那十幾天的軍營生活,有人說,「軍人的素質是一種永恆」,這足以證明軍事課在當代大學生心靈深處的地位和影響。目前社會上一些企事業單位招聘高校學生,把學生是否經過軍事教育作為一個優先選擇的條件,學生本身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軍事教育過程中積極主動接受軍事訓練,認真學習軍事理論基礎知識爭取好的成績。3、家長及社會的認同感家長及社會對高校的學生軍事教育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和認同。家長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過軍事訓練改變日常生活中懶散懈怠作風,鍛煉他們的意志品德,平衡他們的心態。認為一個人要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有堅強的意志,聰明是一種財富,意志則是更大的財富。聰明人小事,堅強者才能大事的道理。社會上一些企事業單位招聘高校學生也把學生是否經過軍事教育作為一個條件來優先選擇,普通高校的軍事教育得到了社會各界支持與鼓勵,形成了良好社會風氣。《2004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中說:「中國政府多年來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防教育,提高國防觀念。國防教育工作已初步形成政府重視、社會支持、全民參與的良好局面。」由此看出普通高校的國防教育有它素質教育的現實意義,是不可多得的實施人才興國戰略、培養「四有」新人的重要基地。二、普通高校開展軍事課在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軍事課是高校國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國防教育與科學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素質教育等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學校的國防教育是通過集中軍事訓練,上軍事理論課和分層次的多種形式國防教育,以及課程之外的國防知識演講、競賽、軍事夏令營等軍體活動來體現的,無論在德育,還是在智育、體育等方面,都為大學生成才提供了一個新的載體。它不僅有助於良好道德的形成,而且拓寬了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強了體魄,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起到了其它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普通高校的國防教育內容是按照《通知》要求進行教學的,從教育目的、教育內容和手段及方法上看,國防教育為高校教育注入了活力,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可塑性強,接受能力快,特別是剛邁入大學校門的學生,他們充滿對大學的好奇和渴望,大學時期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改造和形成的關鍵時期。高校的國防教育有著廣闊的空間,使學生在軍事課程之內接受系統國防教育,充分發揮著國防教育在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1、通過基本軍事技能訓練能磨練他們的意志品質,並提高他們的身體素質和精神面貌。十幾年的寒窗苦讀使他們長期處於腦力勞動狀態,再加上各種主客觀因素,普遍存在心理素質脆弱,視力下降,身體素質差等問題。而高校的軍事訓練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它集中訓練的特點是,嚴格、緊張、統一、有序。這對於剛剛走出家門的大學生來說是對自我極限的挑戰,軍事訓練很好的培養了他們頑強拼搏和集體主義協作的精神,增強他們的組織紀律觀念和集體榮譽感,為他們的大學生活乃至將來的工作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大學生學習軍事理論對完善學生知識結構具有重要作用,每一個國家和民族從自身安全出發,都把自己的最新科技成果運用到國防上,大學生通過學習現代軍事科學知識,可以親身感受到自己所學專業和知識在軍事領域中的應用,從而極大的激發他們刻苦學習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可以增強勇於向困難挑戰,勇攀科學高峰的意識。3、普通高校的軍事課,教學方法和手段先進靈活。目前,高校國防教育基本做到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軍事訓練和軍事理論相結合,利用多媒體教學,結合教學內容及要求製作教學課件,形象生動,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提供最新最快最先進信息,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課外國防教育活動靈活多樣,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使學生產生濃厚興趣,保證國防教育在高校具有穩定和長效功能。三、普通高校開展軍事課在學生素質教育中具有的深遠意義《國防教育法》指出:「學校的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基礎,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高校開展以學生軍訓、軍事理論課教學和課外多層次多樣式國防教育活動,是按照國防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適應我國人才培養的戰略目標和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的需要,是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的一個重要環節,所以搞好高校國防教育具有深遠的意義。學生是國防建設的後備力量,隨著軍事高科技的飛速發展,未來戰爭是技術的抗衡,是人才的較量。而這些人才的培養,僅僅靠軍隊院校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依靠地方院校來培養。青年學生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生動最具活力的群體。他們的素質高低,國防觀念的強弱,將對社會起到巨大的「輻射」作用。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社會公民絕大多數受過大、中學校教育,據2003年統計表明,全國有1100多所高等院校和11500多所高級中學按照要求開展了學生軍訓,800多萬學生接受軍事訓練及軍事理論基礎教育。因此學生軍事課開設將在全體公民中形成越來越大的覆蓋面,作為後備兵員的儲備,對改善現代軍隊兵員文化、科學技術結構具有重要意義。學生是祖國的未來,通過學校國防教育所積淀形成的道德行為、意志品德,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有助於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成為二十一世紀現代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新人,是一件利國利民關乎國家長治久安的大事。所以,軍事課在普通院校開設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④ 大學生學習國防和軍隊建設有什麼意義

結合的國防建設之路
,
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選擇。
後備力量的強大關鍵在於有適應現代化戰
爭尤其是高科技局部戰爭要求的高素質後備兵員。大、中、專學生文化程度高
,
思維敏捷
,

受新事物快
,
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
,
再對他們進行一定的軍事知識技能的訓練並作為後備兵員
儲備起來
,
無疑對改善現役軍隊兵員的文化、科技知識結構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我國
,
堅持走精乾的常備軍與強大的國防後備力量相結合的道路
,
是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的
必由之路。
隨著常備軍的進一步精幹
,
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的地位愈來愈突出。
尤其是如何提高
後備兵員質量
,
與精乾的常備軍協調發展
,
走中國特色的國防建設之路
,
已歷史性地擺上了議
事日程。高科技戰爭需要高素質人才去駕馭
,
而高素質的兵員
,
只有從提高後備兵員的文化、
科技儲備起點才能獲得。因此
,
學生軍事訓練將在全體公民中形成越來越大的覆蓋面
,
無疑可
對提高後備兵員的整體素質起到基礎性的作用。

第四,
學生軍訓是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的
「戰略之舉」

學生軍訓是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地位
不斷提高的客觀需要
,
要求學生參加學生軍事訓練是站在全局上進行的戰略部署。

從建國到今天
,
現役部隊由
550
萬人精簡到
230

,
現役部隊的不斷減少
,
客觀上要求後備力量
建設必須不斷加強
,
只有這樣,才能適應軍事斗爭准備的需要。國家以立法形式
,
明確要求高
等院校和高級中學的學生在就學期間
,
必須接受基本的軍事訓練
,
這是國家賦予當代青年學生
的神聖使命。

當前國際戰略形勢和我國的周邊安全環境,決定了我們必須要建立強大的國防。而高校學生
軍訓工作對我國強大國防的構建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意義。在這種情況下,高校應認真履行
好國防職能,搞好學生軍訓工作,為國家的國防建設服好務,只有這樣,我們的國防才能真
正不戰而屈人之兵!

當今世界多極化成為主流,軍備競賽由數量轉為質量的競賽。盡管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
題,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存在。國際敵對勢力處心積慮遏制中國的發展,千方百計地
推行西化,將戰略重點放在台灣和西藏及新疆等地區。同時還千方百計進行思想滲透,與我
們爭奪下一代,或策劃顛覆破壞活動,企圖搞垮國家政權,或搜集情報,竊取中國政治、軍
事、經濟、科技等重要情報。而且中國周邊環境也存在較大危機,我們必須時刻提高警惕,
掌握必要的國防常識,隨時為祖國領土完整和主權獨立作出貢獻。

(三)高校開展國防教育是加強國防建設的需要

高校是培養強大國防預備役力量的重要陣地。現代高技術戰爭,需要高質量、高素質的
兵員和強大的預備役力量,而軍校的培養遠遠不能滿足現代戰爭的需要。作為培養高級專業
技術人才的高校,
理所應當承擔這份責任和義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
規定,
受過軍訓
的大學生是預備役軍官的重要來源和戰爭動員的主要對象。


,
在大學生中開展國防教育是世界各國為了加強經濟建設
.
發展後備軍力量的總趨勢之一鄧
小平同志反復強調
,
軍隊建設一定要服從國家整個建設的大局
.
他認為軍隊建設與國家經濟建
設必須協調發展才能真正實現現代化
.
但現代化有先有後
,
只有國家經濟有了比較好的基礎
,
軍隊建設才能搞上去
.
為了集中力量搞經濟建設
,1985
年以來我軍裁減人員
170

,
減少了軍
隊的社會負擔
,
用來支援國家建設
.
世界各國在和平時期大都採用這種
"
彈性
"
國防
,
即減少常
備軍數量
,
加強後備軍建設
.
這樣可以節省大量經費開支
,
以利於國家經濟建設
,
同時又保證足
夠的國防力量
.
在後備軍建設中
,
大學生擔當了重要的角色
.
首先
,
受過軍訓的大學生是預備役
軍官的重要來源
;
其次
,
受過軍訓的大學生是戰爭動員的主要對象
.
現代戰爭中
,
戰爭動員的重
點不是一般群眾
,
而是科學家
,
工程師
,
知識分子和其他有專業技術的人才
.
這在
1999
年北約
對南聯盟的狂轟濫炸中可以得到證明
.
所以
,
在大學生中開展以軍訓為主要內容的國防教育已
成為世界各國加強預備役建設的發展趨勢之一
.
如前蘇聯對高等學校的學生普遍實行軍訓
.

練時間一般為
360

450
小時
.
畢業前進行一個月的野營
,
並進行考試
,
合格者授予預備役少尉
或中尉軍銜
;
美國在全國
350
所高等院校設有
52
個後備役軍官訓練團
,
考試結業後授予後備役
少尉軍銜
;
印度則通過國民學兵團對
3

26
歲的大中學生進行軍事訓練
;
越南政府規定初中以
上學生
,
每年都要參加軍事訓練
,
大學生每周訓練
2
小時
,
科目為軍人基礎訓練和專業分隊訓

,
畢業前
,
利用假期組織
1

3
個月的集訓
.

,
在大學生中開展國防教育是適應現代高科技
戰爭
,
維護經濟建設正常運轉的需要高度發達的經濟
,
尖端的科學技術必然導致現代戰爭即高
技術戰爭
,
高技術兵器的作用愈來愈重要
.20
世紀九十年代初爆發的海灣戰爭以及
1999
年北
約對南聯盟的軍事行動都是高技術兵器在現代戰爭中發揮威力的演示場
.

117
型隱形戰斗
轟炸機
,"
愛國者
"
地對空導彈
,"
戰斧
"
式巡航導彈
,
多種新式坦克
,
戰車
,
大炮
,
在戰場上發揮了
重要作用
;
先進的衛星情報偵察技術
,
精確的制導系統
,
高智能監視
,4
指揮系統等
,
更使人眼
花繚亂
.
高科技在現代戰爭中無可非議地佔據了重要地位
.
然而不管多麼先進的高精尖武器
,
若無人精通使用
,
也只是一堆廢銅爛鐵。
各國軍事專家普遍認為戰爭是國力和軍力的抗衡,

歸根結底是人的競爭。就拿當年的兩伊戰爭來說,它們靠其豐富的石油資源換來了大量現代
化兵器,但由於軍隊官兵近一半是文盲,文化、精神特別是軍事素質很差,根本無法使用這
些兵器,結果倉庫里堆積著大量「蛙-
7


「飛毛腿-
B
」等先進的導彈,而戰場上士兵使用
的卻只是手榴彈、燃燒瓶。反之,美國在海灣戰爭中致勝的原因在於它既有先進武器,又有
大量的高技術人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據資料顯示,美軍的軍官有
98
%是大學畢業生,普通
士兵中有
98
%是高中畢業生,
美國在海灣戰爭中徵集的二十多萬預備役人員
80
%~
90
%是專
業技術人員。

高技術戰爭需要高技術武器,
而高技術武器更需要高素質的官兵。
為了提
高官兵素質,在改善軍隊官兵知識結構,加強部隊訓練,促進幹部隊伍的專業化、知識化的
同時,要注意加強對大學生的國防教育。大學生文化素質相對較高,接受能力強,易於掌握
高技術兵器的知識,平時對他們進行軍事訓練,戰時就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從而保證戰
爭的勝利,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轉提供保證。

三、在大學生中開展國防
教育是提高學校教學效果,整頓校園秩序,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培養四有人才的一項重要措


大學生屬於社會上的一個特殊的群體。這個年齡段正值青年期,是人的生理、
心理變化最為劇烈的時期。這一時期明顯地展示了個體由不成熟向成熟過渡的特徵,接受能
力強、思想敏銳、勤於思考、積極進取是當代大學生最顯著的特點。從根本上說。他們的本
質和主流是好的。但他們從小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中,缺乏艱苦生活的磨練,缺乏社會實踐。
加之世界觀正處於形成期,他們鑒別是非的能力要差一些,容易受各種不健康思想的影響,
加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社會上出現的不公平現象,使許多大學生常常表現出
不滿現實、抨擊時弊、患得患失、理想消退等消極思想。這種狀況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教學生
活秩序,不利於培養四有人才。如何培養好新世紀的一代,關系著黨的建設事業的成敗,實
踐證明,
對大學生進行國防教育是引導學生成才的一條重要途徑。

有關部門曾對參加軍
訓的學生進行了一項調查,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到,學生通過軍訓,培養了組織紀律性和勇敢
頑強、堅忍不拔、吃苦耐勞、不怕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培養了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
集體主義精神,鍛煉和增強了學生的體魄,淡化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能夠走出自我封閉
的個人世界,關心時事,關心國家建設,精神面貌與未經軍訓的學生相比有較大改觀。再加
上大部分高校都採取新生入學即接受軍訓,部隊嚴格的管理方法為學校以後幾年的學生管理
工作打下了較好的基礎,這對於整頓校風、學風,整頓校園秩序,為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
經濟培養合格人才能夠起到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
強化大學生國防教育不僅是實現我國
人才培養戰略目標,造就高素質人才的需要,而且是建立強大國防後備力量建設鞏固國防的
需要。
對實現祖國統一,
捍衛國家主權、
領土完整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現實意義。
增強責任感、
緊迫感、積極推動高校大學生國防教育的深入開展,使之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更
大貢獻。

註: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註解、公式等內容請以
PDF
格式閱讀原文。本文
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
PDF
瀏覽器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淺談新形勢下強化大學生國防教育的
現實意義

大學生與國防現代化建設

國防,指國家為防備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裝顛覆,保衛國家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
所進行的軍事活動,以及與軍事活動有關的政治、經濟、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動。
《孫子兵法》雲,
「兵者,國之大事」
。國防一方面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另一
方面又是國家利益和安全的保障,關系著這個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進而影響到這個國家在
政治、經濟、外交等各方面的長遠發展。

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自春秋末期的諸侯並起逐鹿中原到元朝的蒙古鐵騎威震歐亞,
兵強馬壯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政權的鞏固和朝代的興盛。而後宋王朝重文輕武、積貧積弱,
明清後期政治腐朽、國防空虛,在內憂外患中納貢稱臣、割地賠款,偌大的中華帝國在「蠻
夷」的堅船利炮已無招架之功、更休談還手之力!百年的恥辱深深地烙在了中華的歷史中,
向每一個後人警示著:弱國無外交!俗話說,
「國無防不立,民無防不安」
。中華民族欲立足
世界優秀民族之林,中國欲躋身世界強國之列,就必須加快國防建設,增強國防力量。

今天,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世界最主要的發展趨勢之一。政治多極化使世界大國之間保持
著既斗爭又合作的微妙平衡。發展經濟和科技實力成為世界各國國家政策的核心。舊的世界
格局已經瓦解,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我國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並
存。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但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因素仍然存在:霸權主義與強權
政治冥頑不靈,
恐怖主義氣焰囂張,
日本極右勢力沉渣泛起,
宗教矛盾和地區沖突此起彼伏,
販毒、走私等跨國犯罪屢禁不止„„我們必須對此保持高度的警惕。為了保障國家和人民的
根本利益,我們必須振興國防!

振興國防的重任就落在青年一代的肩上。

青年是國家的希望,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
。大學生是我國青年的優秀群
體,更應該承擔起推進國防現代化建設這一歷史使命。國防教育能激發我們的愛國熱情,培
養我們勇敢頑強、堅忍不拔、吃苦耐勞、不怕困難的優秀品質。因此,積極投身祖國的國防
建設事業,
不僅是我們報效祖國的方式,
也是我們提高自身素質、
實現人生價值的正確途徑。

那麼,當代大學生在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到底應該如何樹立牢固的國防觀念、增
強國防意識呢?我們又該如何為國防現代化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

首先,我們必須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
想,並把這些科學理論用於指導我們的實踐。

在國防現代化建設這一問題上,我們要始終堅持以毛澤東軍事思想為理論指導。因為毛
澤東軍事思想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經歷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之後,形成的關於
中國革命戰爭和軍隊問題的科學理論體系。它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代表著中國億
萬人民群眾最根本的利益。它不僅對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作出了重大而獨特的貢獻,而且是
我軍克敵制勝的法寶,在世界上具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此外,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的
傳統美德。我們大學生在任何歷史時期都應當是愛國的先鋒。

其次,
作為大學生,
作為祖國未來的接班人,
我們應當關心時事,
關注國內外形勢發展,
並自覺運用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對其進行分析和歸納。
例如,
在台灣問題上,
美、
日、
俄、
中的不同態度和政策事實上反映著四國在這一焦點問題上的利害關系。這實際上是一次四個
大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實力的碰撞和角力。四國政府的每一次關於台灣問題的言論
都值得我們細細地揣摩。因為,有時候一個字的改變都可能引發整個形勢的轉折。我們必須
培養自己敏銳的洞察力和嚴謹的分析力。
只有這樣,
我們才能透過國際形勢紛紛擾擾的表象,
深刻的把握住它的實質,甚至,推測出它的發展趨勢。這對於祖國將來國防政策的制定和調
整都具有重大意義。

第三,我們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和軍事理論知識。

胡錦濤主席在「十七大」上做了《開創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重要報告。他
在報告中強調,要堅持科技強軍,按照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戰爭目標,加快
機械化和信息化的復合發展,積極發展信息化條件下的軍事訓練,全面建設現代化後勤,加
緊培養大批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切實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這就是說,國防現代化建設靠
科技,而科技進步靠人才。大學生就是我國的高素質人才群體,因此,無論是和平時期還是
戰爭狀態,大學生都是我國國防科技人才的豐富資源。

所謂信息化戰爭,即信息化軍隊在陸、海、空、天、信息、認知、心理等七維空間,運
用信息、信息系統和信息化武器裝備進行的戰爭。信息化戰爭是信息時代的基本戰爭形態。
信息化武裝力量、
信息化武器和信息化指揮使他的三個構成要素。
信息化戰爭是時代的產物,
它同時要求國防建設作出相應的調整:
1
、樹立信息時代國防建設的新理念;
2
、大力加強國
家信息基礎建設;
3
、努力培養國防信息化人才隊伍;
4
、加速推進國防和軍隊信息化建設進
程。為了適應信息化戰爭對新型軍事人才的需要,當代大學生必須自覺地提高自身的科學文
化素質和軍事專業素質。

第四,我們要努力培養創新精神,鍛煉理論和實踐的創新能力。

胡錦濤主席在《開創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報告中還指出,為適應世界軍事
發展新趨勢和我國發展新要求,推進軍事理論、軍事技術、軍事組織、軍事管理創新。
「科學
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在軍事中,
科學技術也扮演著月亮來越重要的角色。
軍事高技術,
只建
立在現代科技成就基礎上,處於當代科技前沿,以信息技術為核心,在軍事領域發展和應用
的,對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起巨大推動作用的那部分高技術。它分為軍事基礎高技術和
軍事應用高技術。技術創新和技術保密往往可以達到在戰爭中出奇制勝的效果。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缺少創新精神、一味只知抱殘守缺,就如同湖泊沒有了水源,
成為一灘死水,漸漸發黑發臭,最終乾涸消失。青年時期是創新思維最活躍的時期。我們大
學生要充分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開動腦筋,努力創新,為祖國國防現代化建設事業又
好又快地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最後,我們要擁軍優屬,積極響應黨和國家開展的軍民共建,擁護黨和國家「完善國防
動員體系,加強國防動員建設,提高預備役部隊和民兵建設質量」等一系列振興國防的政策
和措施。

國防動員,也稱戰爭動員,是指國家或政治集團由平時狀態轉入戰爭狀態,統一調動人
力、
物力、
財力為戰爭服務所採取的措施。
現代戰爭要求國防動員規模由
「全面」

「局部」
轉變,動員過程由「靜態」向「動態」轉變,動員儲備由「先行」向「潛性」轉變,動員對
象由「數量」向「質量」轉變,動員控制由「粗放」向「精確」轉變。成功的國防動員是戰
爭勝利的前提和基礎。

國防現代化建設是時代的呼喚,是國際形勢的客觀要求。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是:優秀
的思想政治素質,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過硬的軍事專業素質,扎實的開拓創新素質,強健
的身體心理素質。我們大學生應該以這幾點來嚴格要求自己,為祖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做出
自己的貢獻。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年大學生尤其如此,他們是民族的脊樑。加強對大
學生的國防教育、
尤其是愛國主義教育
(國防教育的核心)

能極大地激發青年大學生的民族
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在青年大學生的鼓舞和帶動下能凝聚全中華民族的意志和力量,任何困
難都能戰勝和克服。

⑤ 作為一名大學生,如何理解和認識國防動員的意義

國家為了加抄強國防建設,完善國防動襲員制度,保障國防動員工作的順利進行,維護國家的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根據憲法,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動員法》。自古以來,有國就有防,國無防不
立。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最重要的是生存與發展。國防是否鞏固事關國家和民主的興衰存亡。國防在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定,和民族的源遠流長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⑥ 大學生進行國防教育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大學生進行國防教育的目的:

更好地提高大學生學習軍事知識的熱情和參加軍訓的積極性,更好地普及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能知識,強化大學生的國防意識,增強其綜合素質。

大學生進行國防教育的意義:

1、國防教育是建設和鞏固國防的基礎工作,是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途徑。

2、學校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3、在普通高校開設以國防教育為主線的軍事課程,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素質教育,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的客觀要求,是為國防和軍隊建設培養與造就大批高素質後備兵員的重要舉措。

(6)大學生對國防的理解擴展閱讀

全民國防教育日:

2001年8月31日,中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3次會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決定,每年9月的第三個星期六為全民國防教育日。國防教育是一項全民性、群眾性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各行各業,覆蓋社會方方面面,只有黨政軍群形成整體合力,才能把這項事業抓實抓好。

設立全民國防教育日的目的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普及國防教育,使全民增強國防觀念,掌握必要的國防知識和軍事技能,自覺履行國防義務,關心、支持、參與國防建設。

總體來說,設立全民國防教育日的目的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針對和平時期人們國防觀念淡化,需要加強國防教育;二是為全民參與國防教育活動提供一個大眾化、社會化的載體。

依法確立一個每年都能讓全體公民共同接受國防教育的時機,可以更好體現我國國防教育的全民性、全社會性的特點。

⑦ 當代大學生對國防的認識

當代大學生對國防的認識

首先,我們要積極學習國防教育理論,增強國防觀念,掌握基本的國防知識,認識國防的重要意義,提升國防意識。 只有我們具有了一定的國防觀念,才可能積極學習國防知識和軍事技能,主動旅行國防義務. 軍事理論課就是培養我們基本的國防知識和積極投身國防建設和為國效力的精神。同時我們應利用課余時間,積極參加國防教育演講,實踐等。.參加和宣傳國防教育理論和知識.,,提高全體大學生的國防意識.。
其次,認識歷史,增強愛國情操; 認識世界,關心國家大事。歷史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挨打,不團結,不愛國就會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但一味沉浸於歷史也是危險的,是不可取的。我們更應以世界的眼光看待新時代的新形勢。我們應多了解現實,了解世界形勢,國家狀況,並且了解現代戰爭。正確認清國際國內形式。理性對待國際國內事物。不要被國外與國內反動份子所挑撥。
第三,努力學好科學知識。作為學生,學習才是主業。只有我們學好了科學知識,有了一技之能,才能談得上報效祖國。隨著時代的前進,今天的戰爭已經是科技和知識的較量,最終體現為人才的較量,而高校大學生就是高技術人才隊伍的主體。因而,高校大學生學習知識本身就是一種對國防力量的加強。
第四, 積極參加軍事訓練。軍事訓練是我們大學生必須學習的國防課程。也是我們必須履行的義務。在軍事訓練中進一步鞏固我們所學的國防知識,學會基本的軍事技術,在突發的戰爭中可以及時的為國家增加軍事人員,補充軍力 並且我們還可以從中豐富知識,增強體魄;還可以培養我們的無私奉獻的責任意識,令行禁止的紀律觀念,扎實奮斗的拼搏精神。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歷史系考研 發布:2025-08-29 20:19:14 瀏覽:521
貴州大學老師有哪些人 發布:2025-08-29 20:16:52 瀏覽:516
大學教授死在美國 發布:2025-08-29 19:39:42 瀏覽:715
山西老年大學報名單 發布:2025-08-29 19:39:08 瀏覽:66
百家講壇北京師范大學女教授 發布:2025-08-29 19:32:07 瀏覽:875
上海大學環化學院研究生導師哪個好 發布:2025-08-29 19:28:55 瀏覽:908
東北財經大學考研經驗 發布:2025-08-29 19:19:37 瀏覽:468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考研 發布:2025-08-29 19:19:35 瀏覽:282
湘潭大學焊接專業 發布:2025-08-29 19:13:59 瀏覽:672
美國西北大學會計碩土審請條件 發布:2025-08-29 18:55:27 瀏覽: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