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群體是社會的一部分
❶ 你覺得大學生群體有什麼特點
我個人覺得大學生這個群體其實是個很擰巴的群體。為什麼說大學生回擰巴,從年齡上看他們機構答本是成年人,但實際上大學生的各個方面卻沒有跟得上成年人定義里所應該具備的那些特點,因為缺乏社會經驗他們是成年人群體里最單純最無知的的一群。當然,這只是指代一部分大學生,並不能代表所有的大學生。同時,大學生步入社會的發展前景還是比較光明的,畢竟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
❷ 為什麼說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
政治教育環境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對於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學校要積極營造良好的校風,要通過校刊、網路的宣傳,加強校園文化的導向作用和凝聚作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活潑的環境。同時,還要大力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有益大學生身心的黨團活動,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徵,幫助他們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同學增進交往、接觸社會、鍛煉能力提供更多的機會和舞台,以有利於他們個性心理的發展。
2、實行動態的大學生特殊群體思想政治教育,實現過程關懷
實踐證明,大一新生對於新的環境更容易表現出失落感、自卑感以及種種不適應的狀況,入學初期是大學生特殊群體形成的萌芽階段。因此做好新生的入學教育工作至關重要。但大學生特殊群體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新生的入學教育上,也不能僅僅依靠舉辦幾場講座和咨詢來解決問題,要有重點,要有過程。比如,對大一新生要進行適應性教育,幫助他們盡快轉變角色,使他們重新評價自己,重新確立正確觀念,並把新生入學教育延伸;對大四學生進行求職擇業心理教育。
❸ 當代大學生的社會性是什麼(要理論性的論述)
一、大學生「特殊群體」的內涵界定
高校大學生「特殊群體」就是指在社會、學校和家庭共同影響下,由於家庭經濟收入的不平等、社會、學校地位的個體差異和主觀上心理承受能力不同等原因使大學生在生活、學習和精神面貌上產生一類相對處於弱勢的群體。[1]他們是在參與生活消費、教育資源分配和社會競爭中處於相對劣勢,對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相對較弱,難以融入社會發展主流,由此很難影響社會政策及事務,社會參與的能力水平相對較低的高校學生群體。
二、大學生「特殊群體」的主要類型
1.經濟困難群體
改革開放以來,因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逐漸拉大,存在相當多的貧困地區和貧困家庭。在高校招生實行並軌收費後,一些來自這類地區或家庭的大學生,經濟壓力增大,甚至學業難以維系,出現了「高校貧困生現象」。據統計,一般高校中,貧困學生要佔到學生總數的10%-20%,其中家庭特別困難的佔5%-10%。[2]
2.學業困難群體
這部分學生有的學習基礎太差,雖然主觀上很努力,考試卻往往不及格;有的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學習動力,學習只是在混日子;有的學生雖然入學成績好,但由於不喜歡所學專業、課程或任課教師等原因,導致厭學。[3]
3.讀書至上群體
讀書至上群體學生學習刻苦,成績優秀,只追求高分,對能力鍛煉不足;對集體活動漠不關心,不善言辭和社會交往;愛鑽牛角尖,有時思想比較偏激,易走極端。[4]這類學生的社會適應性較差,在就業中缺少競爭力。
4.違紀學生群體
大學生違紀,是指其行為在沒有智力遲滯和精神失常症狀的情況下,與高校制定的「大學生工作手冊」相違背。[5]大學生違紀與社會環境、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及學生自身素質密切相關。
5.網迷學生群體
在現今大學校園里,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沉迷網路,逃課上網。他們不惜放棄寶貴的學習和休息時間,沉溺於虛擬世界,難以自拔,成為網迷群體。[6]有的無法完成學業,不得不中途退學,也有個別因為身體嚴重透支而猝死網吧,這樣的新聞屢見報端。
以上的分類只是相對的,有些學生兼有多種類型。除上述幾種比較典型的特殊群體外,高校還存在高費生、特長生、身體有缺陷、戀愛同居等等特殊群體
❹ 如何界定劃分大學生群體
從學校所在地武裝部入伍的,就以學校所在地為入伍地。從原戶籍所在地武裝部報名入伍的,就以家鄉戶籍所在地為入伍地。實際上,大部分從學校入伍的大學生都是算是「異地入伍」。
❺ 大學生是構成社會的一個主要群體 誰幫我翻譯一下 英語
The university student constitutes society's main community
❻ 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特徵有哪些
處於青春期的大學生 ,存在多種心理困擾和心理問題。調查了解高職學生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 ,分析引發心理障礙的各種因素 ,指導大學生學會多種調適方法 ,緩解心理緊張情緒 ,鍛煉意志 ,培養能力 ,增強體魄 ,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 ,是開展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一位心理學家說過 :「青年初期最寶貴的心理成果是發現自己的內心世界 ,而大學生隨著自我意識的深入發展 ,自尊心越來越強 ,雖然患各種嚴重軀體疾病的的確不多 ,但由於受擇業、自卑、早戀等問題的困擾 ,有心理問題的人數比例不小。而這些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學習工作和正常的生活。 據一項對大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心理困擾主要表現為:一,人生目標茫然,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缺失,生活目標隨波逐流,常有無意義感伴;二,人際關系不適。進入大學,遠離原來熟悉的生活與學習環境,面對新的人際群體,學生多少有些不適。部分學生對大學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異性之間的關系顯得很不適應。一位新生感嘆說:「在大學,沒有一個可以談得來的朋友,心裡真的感到好孤獨。」有的學生從未離開過家庭,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對於如何關心別人,得到朋友的關心想得較少;而另一方面,學生又希望別人的認可。「心裡話兒對誰說?」成為學生普遍的困惑。在「目前,你感到最苦惱的事」的調查中,有80%的學生涉及到了人際關系。 三,自卑與自負兩極振盪,懶散與退縮,恐懼失敗。事實上,任何一個處於這種狀態的大學生,對於黃金年華、美麗大學生活的感受力下降,對自我發展的心理預期也會變得不確定,人際吸引力降低而且自我滿足感不高,內在潛能不能夠充分發掘。
❼ 社會文化對大學生群體的影響
大學生階段是人生青年節段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最自我、最能體現自己青春活力的階段。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各種不同形態,不同性質的社會文化影響下的同時,青年也在創造和累積具有自身屬性的文化。文化的發展總是與一定的社會及群體思想狀況緊密相聯,流行文化尤其能夠反映一個群體的普遍的思想狀況,甚至是塑造其個人品質、生活態度和人生理想的重要社會化機制。大學生是當今社會青年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興趣取向和文化訴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時期青年的價值觀念、自我認知以及對社會的表態,但他們又因為自身的知識儲備、社會經驗等方面特徵而與社會其他青年群體有所不同。
一、 大學生時尚文化的產生和影響
流行文化屬於文化的范疇。在學術發展史上,"文化"一直是最復雜的術語之一。我國學者陸玉林提出,從青年流行文化的現實狀況來看,可以認為青年流行文化是在青年中存在的、具有青年特殊性的流行文化現象。尋求個體意識,而非集體意識,是青年流行文化的主要特徵。青年期獨特的「同伴文化」特點,決定「向同伴學習」或「同輩之間互相模仿」成為青年社會化的重要內容。我國學者馬廣海認為:時尚的發展和社會物質生產及文明程度成正比。經濟變革帶來新的變化,使傳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一定的價值。在傳統與現代沖突過程中,青年人總首先面向現代化、熱衷改革、創造新鮮,這些都被認為是青年流行文化產生的根本原因。大學生作為青年群體中比較典型的一個部分,可以算是青年流行文化的源頭。近年來不斷出現的青年流行文化現象,如大眾娛樂中的「追星族」現象、網路世界中的「QQ聊天」現象、外來文化中的「韓流」現象及社會生活中的「流行語」現象等,就是其表層的、集中的,也是頗為典型的代表。當代流行文化浸潤著大學生,大學生的行為也會對流行文化產生這樣那樣的影響,由於大學生的知識性、年輕性、活躍性等因素,他們充實流行文化的內容,革新流行文化的形式,促進或延緩流行文化的進程。當代大學生是一個年輕的、活躍的群體,這個群體對事物的感知較為敏感。所以他們往往較早地接觸一種新興的流行文化形式,並為其主要的傳播者,他們在很多時候會發揮引領流行文化潮流的作用。由此可見,大學生和流行文化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
二 、大學生文化對大學生未來職業的影響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率低下成為了大學生走向社會的一大障礙,因此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的就業觀念也逐步向創業觀念轉變,於是大學生創業便成為一種潮流、一種時尚。然而要開創一個成功的企業或加入一個知名的企業,我們必須意識到企業文化的重要性。 大學生在價值觀錯位的今天,要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敢於挑戰市場。更重要的是,在就業過程中要學會掌握資源,掌握市場主動權,並且要融入企業中,看清企業的盲區,從而透過現象看本質。大學文化對大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都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一個好的大學文化環境對本校的大學生未來的職業和就業影響是非常大的。好的大學文化環境可以在不知覺的情況下陶冶學生的氣質和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為大學生在其未來的職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大學生文化對學生禮儀的影響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禮儀之邦,悠久的傳統文化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具有重要的影響
人們常說大學是半個社會,大學是我們由學生進入成人社會的一個重要的階梯,通過大學的人際交流和學習,讓我們一定程度上了解和體驗到了社會的規則和制度。在大學當中有許多對學生禮儀要求與社會相一致的地方。比如說:大一學生到來之後學校的學生會和各種社團組織的各種納新活動中的面試,就對學生的禮儀和服飾有許多的要求。他們要求和在社會中的面試一樣,要求穿西服、帶領帶、穿皮鞋,見考官或學長學姐要求要有禮貌講普通話。在平時當中遇見老師或學長學姐要主動的打招呼問好,並且要求在公共汽車或地鐵上要求遇見老人要主動讓座問好。
這種禮儀規范對大學生進入社會和未來的就業以及人際交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所以,一個對學生禮儀要求嚴格的學校,有利於提高學生們在這個激烈的社會環境中更好的競爭和立足,並有利於對大學生的職業觀的養成。
❽ 大學生群體的社會壓力主要來自哪些方面
1、學生上學的費用一般來自家庭。由於近年來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變化,大學所需費用明顯提高。特別是對於來自貧困地區的學生則影響更大。在一些貧困地區甚至出現了「高中生拖累全家,大學生拖垮全家」的現象。
2、目前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受到「高考」指揮棒的無形影響,學習就是一切,長期忽視一般人都應該具備的基本生活技能。
3、學習是大學生群體最基本的任務,盡管這一壓力的強度有張有弛,並非永恆不變,但由於持續時間很長,其影響之大不可低估。尤其是很多大學生為了適應社會激烈競爭的需要,必須進一步創造條件,還要作出進一步努力。
4、競爭上崗,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整個社會處於激烈競爭之中。在這一背景下,連續多年的擴招本來已經加大了大學生競爭就業的力度,由於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湧入城市,特別是城市裡大量下崗職工的出現,使得就業問題變得更加尖銳。
大學生是處於成熟與不成熟、獨立與不獨立之間的特殊群體,特定的時代背景使他們承受著更加尖銳的挑戰:他們一方面必須努力完成在校學業,同時還要關心所學知識能否適應未來需要;一方面必須掌握最基本的專業知識,同時還要具備信息時代獲取新知識的基本素質;一方面必須擁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同時還必須塑造能夠融入和諧社會的健全人格。諸如此類的高期望值,必然給他們帶來心理的緊張和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