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家譜
1. 家譜錄入黨員,軍人,大學生應該設什麼名目
如果要單獨列一個類似於表格形式把家譜中所有的「黨員,軍人,大學生」匯集作為一個章節,可以叫恩榮榜、恩榮錄。
2. 怎麼能夠在短時間內寫出家譜的論文
畢業論文是學術論文的一種形式,為了進一步探討和掌握畢業論文的寫作規律和特點,需要對畢業論文進行分類。由於畢業論文本身的內容和性質不同,研究領域、對象、方法、表現方式不同,因此,畢業論文就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按內容性質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畢業論文分為理論性論文、實驗性論文、描述性論文和設計性論文。後三種論文主要是理工科大學生可以選擇的論文形式,這里不作介紹。文科大學生一般寫的是理論性論文。理論性論文具體又可分成兩種:一種是以純粹的抽象理論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是嚴密的理論推導和數學的運算,有的也涉及實驗與觀測,用以驗證論點的正確性。另一種是以對客觀事物和現象的調查、考察所得觀測資料以及有關文獻資料數據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是對有關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概括、抽象,通過歸納、演繹、類比,提出某種新的理論和新的見解。
按議論的性質不同可以把畢業論文分為立論文和駁論文。立論性的畢業論文是指從正面闡述論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一篇論文側重於以立論為主,就屬於立論性論文。立論文要求論點鮮明,論據充分,論證嚴密,以理和事實服人。駁論性畢業論文是指通過反駁別人的論點來樹立自己的論點和主張。如果畢業論文側重於以駁論為主,批駁某些錯誤的觀點、見解、理論,就屬於駁論性畢業論文。駁論文除按立論文對論點、論據、論證的要求以外,還要求針鋒相對,據理力爭。
3. 大學退休教授自稱李白後人, 拿家譜為證,怎麼回事
說起作詩,中國上下五千年,能當得起“詩仙”名號的唯有李白一人。李白一生有無數作品流傳後世,那麼他是否還有子嗣留下來呢?在江蘇省的一個普通農村,東尹庄村,這里的農民口口聲聲說自己是李白的後裔。引得無數媒體到這里采訪追蹤,他們甚至還拿出來了族譜作證。
在李白去世58年之後,也就是公元820年,李白的好友范倫之子范傳正,曾經找尋過李白的後代。但最終只找到了李白的兩個孫女,至於李白唯一的孫子,兩人說他早年就離家出走,失蹤多年音訊全無。因此郁教授斷定,李白早在唐朝就斷子絕孫了,哪裡還有後人。
4. 我姓滿祖籍是山東省的,不知道是那裡,我家譜就記的,得慎,首,建,
現在很多人發的這種表情,有人知道怎麼搞出來的嗎
5. 家譜上清代的人國學生是相當現在什麼學歷
是 國子監學生吧。
國子監是清代官辦的最高學府,學生成績優異者可以直接受官,我認為有點兒相當於現在的培養政府官員的青年黨校
6. 誰能給我一個大學生的社會調查報告,關於家譜的。謝謝……
宗族文化是華夏文化的一大特徵,家譜(又稱族譜)則是宗族文化的重要體現。一部優秀的家譜,記錄著一個家族的發源、發展及流布的歷史。馬氏家譜,正是一部部馬姓家族的發展史,是一部部維系馬姓家族的聖物。
修譜
中華民族有著追源尋根的優良傳統,表現在國家中,便是重修史書,表現在家族中,便是重修族譜,視修史、修譜為不朽之偉業。家譜的淵源,一般推於《周官》,然而事實上,《世本》便是我國譜牒的最早著作,司馬遷的《史記》就取法於此。歷史上的馬姓,與中國廣大族姓一樣,非常重視本族歷史的編修。
最早的馬氏家譜修於何時已不可考,但是,作為漢代的名門望族,馬姓在東漢時已有家乘譜牒。唐宋之際,譜牒之學大興,加之馬姓名人輩出,馬氏修譜也蔚為大觀。明清之際,隨著時代潮流的發展,馬氏修譜更至高潮,甚至一些少數民族馬姓也開始興修家譜。例如道光年間遼寧滿族馬佳氏(後改為馬姓)修有《馬佳氏族譜》,同治年間雲南玉溪回回馬氏修有《玉溪龍門馬氏宗譜》。解放後,大陸馬氏曾一度停止修譜,而港台地區仍然流行。最近幾年,大陸馬氏又開始續修、整理家譜。
歷來馬氏都非常重視修譜,並且將家譜視為維系整個馬姓家族的聖物,這在馬氏家譜的序文中一般都有體現。例如,每次修譜都先註明受領人的姓名,開列譜牒部數。同時,又非常重視族譜的收藏保管,要求子孫不得胡亂塗改,不能讓蟲鼠咬蝕,更不能出典等,否則嚴懲不貸。
修譜的意義和作用
對於修譜的意義和作用,一般的馬氏家譜都有詳細說明。《錫山馬氏修譜序》寫道:「聖人別禮莫重於宗族,宗族之辨,莫詳於譜書,譜書之傳,莫大乎宗法門」「祖宗之傳,敘人道之本也。古者系出支錄、小史之官,所以定世次、辨昭穆,俾後之子孫知其宗族之所由來,親疏之所由別,敦本以序繁,莫善於譜矣。」同時,又講了不修譜的危害:「後世譜牒不修,而宗法不講,數傳以下,遂相視如途人,焉能厚宗族而追崇其祖也哉。」
由此可見,馬氏修族譜是在宗法制度敗壞後所採取的一種挽救宗法禮法、維系血統純正的措施。有了族譜,就可以區別、分明自己屬於馬氏的哪一宗、哪一支,從而就不會亂認祖先。正如扶風《馬氏修譜序》稱:「今日之舉,亦惟宗其宗而無冒他人宗,祖其祖而無舍自出之祖,斯免不仁不之譏矣。」修譜時必須「考古而征先,信今傳後」。因為「非其裔也強授之不智,得其而故棄之不仁」。《馬氏宗譜原序》更概括「馬氏譜牒」的作用為「系所生以尚嫡也,明穆以尚祖也,序長幼以尚齒也」。
家譜體例
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和蘇洵都倡修族家乘,他們不僅親自編寫了本姓的族譜,且提出了編寫族譜的體例和方法,並逐成為後世修譜的規范。馬氏家譜於歐、蘇體皆有所采,或者乾脆將兩種融合。如暨陽扶風馬氏宗譜》採用蘇洵「譜法」,「凡子而後得為譜,為譜者皆存其高祖,而遷高祖之父」,用「小宗之法」,即只記五。《錫山馬氏統譜》則採用歐陽修「譜法」,而自可見之世,印為高祖,下至五世玄孫別自為世」。原則上是以遠近、親疏為別,乙遠者、疏者略之,近者、親者詳之」。
馬氏家譜採用歐、蘇兩種譜法,但不是單的模仿、套用,而是結合馬姓的家規、族等具體情況而有所變通,這就形成了獨特馬姓家譜編寫凡例。如《暨陽扶風馬氏宗凡例》有20條,其一說:「系圖為譜之綱,傳為譜之目。凡有官爵者,制誥敕論等文當備載於譜首,無官爵者,生配、死葬、序贊、傳文亦宜附載於後,俾後之子孫得有所觀法而興起焉。」其四說:「總圖五世一提者,仿蘇老泉遺式;蓋取五世,外親盡之義也。」其五說:「各派復為旋圖,以引其傳者,蓋取曾南豐式,為分別小宗之義,明親疏也。」
對於哪些族人不能入譜,馬氏家譜一般都有明確規定,這通常與其家規、家法密切相關。如《暨陽扶風馬氏宗譜凡例》規定:「子孫為僧道者,不列行第,不登圖敘,以其外宗族,而趨異端也。」「子孫有過惡、訓誡不悛者,會眾聲罪,譜削其名,以其玷宗祖也;如能改進,則復之。」「同族結婚,即同族同譜者,風化攸關,應禁入譜。」「某子配合某氏,已經結婚者,倘某子亡故,某氏轉配族人,則不論尊卑、適合與否,一概不得入譜。」不得入家譜,也就相當於趕出族門,這對於重根崇源的中國人來記,走臭大的恥辱與懲罰。馬家家法之嚴,由此亦可見一斑。
家譜體例分類
各家馬氏家譜體例分類不一,內容詳略也各有不同,但基本上大同小異。一般的馬氏族譜都有以下內容:譜名、譜序、目錄、凡例、恩榮錄(敕誥)、遺像及像贊、五服圖、家規家法、宗支世系、譜系本紀、仕宦為官記、家傳、祠宇、墳塋、藝文、族產、派語、後跋、領譜字型大小等,有的還包括馬氏聚集地圖,如《會稽馬氏家譜》附有馬氏集中的吳融村的村圖。譜名即家譜的名稱,一般寫在家譜的封面,內容也各不相同。馬氏族譜一般稱作「馬氏(家)族譜」、「馬氏家譜」,或者「馬氏家乘」、「馬氏宗譜」,也有的稱「馬氏統譜」、「馬氏通譜」、「馬氏統宗譜」或「馬氏支譜」。有的還詳細註明地域、分支或堂號,如《京江馬氏宗譜》、《崇倫堂馬氏宗譜》。
譜序是族譜中極富文史價值的部分。一部族譜往往有多篇序文,往往由本族名人或與本族有淵源的學者、名流,或者政界要人撰寫。其內容或論族譜之重要意義,或述本族修譜的歷史及本次修譜的緣起經過,或記本族姓的源流、分布。因此,譜序往往是族譜之「目」,是本家族歷史的凝縮,同時,又常常是一篇篇散文佳作。
凡例是族譜的編纂體例,從中可以看出修撰者的譜學思想、修譜方法,甚至家規家法等。如前所述,馬氏家譜大多採用歐陽修、蘇洵「譜法」,並結合本家族的具體情況而有所變通,於是形成了馬姓獨特的宗譜編寫體例。
像贊,往往附於本族名人畫像後,多由著名學者、社會名流或本族親友題寫,內容多概括評價此人功績及一生。例如《馬氏統》中馬援的像贊由馬家外甥鄭禹題寫,全文如下:「經籍深富,辭理遐亘;浩如江海,郁若昆鄭。」馬融的像贊亦由鄭禹題寫,內容如下:「妙極生知,睿哲惟宰,精理為文,秀氣成來。」此外,「後周平南將軍山陽侯」像贊由朱熹題寫,「宋祭酒止蕃公」像贊由文天祥題寫,「唐中書令賓王公」像贊由韓愈題寫,「宋丞相正惠公」像贊由文天祥題寫,「宋左丞相碧梧公」像贊由謝枋得題寫。
世系,是族譜中最主要的內容,它同族譜中的「家傳」,往往可以補正史之不足。例如從《馬氏統譜》世系中可知馬周為馬援第十一世孫,馬燧為馬周第五世孫,馬知節為馬周十八世孫,馬廷鸞為馬周二十一世孫。但是,由於修譜時人們往往拉攏、靠近本姓名人以抬高自己一支,因此家譜中的「世系」、「家傳」也有失實之處。
7. 近來看家譜,內有清代先人為「大學生」的記載。請問清代及其以前朝代的「大學生」是個什麼概念
清代以前沒有大學,也就沒有大學生.但有國家所辦的學府叫太學的,是由朝庭為回開展學業所辦答.
在清末時,清庭除派出學生公費留學海外之外,慈禧迫於要求廢除科舉考試的形勢,宣布革新教育,大辦學校,並在北京設立京師大學堂與清華大學堂(即現在的世界知名學府),招收有大學生.不過,革新後幾年,清朝統治即被推翻.
清末大學生是學習西方教育模式的產物,自然與中國以往太學不同,可以說是與現代大學生非常類似的,並且是中國現代大學的其礎.
而在清之前的太學生中所學習的仍是為了"治國安邦"的儒家經典及八股文.
太學生不能與當今大學生相提並論,他們是朝庭培養的政治人材而已.
8. 趙氏家譜的名人
趙衰(?-前622),春秋時晉國卿。即趙成子,字子余,亦稱成季、孟子余。隨從公子重耳(即晉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即位,多得從者之力,他和狐偃尤稱首功。任原大夫,亦稱原季。後任新上軍之將和中軍之佐,敗秦師於彭衙。曾推薦先軫、欒枝等人,幫助文公創建霸業。
趙盾,春秋時晉國執政。即趙宣子。趙衰之子。前622年,代其父為晉國執政。襄公死,他開始擬立襄公弟雍,後太子母繆嬴不讓,復立太子,即靈公。執政期間,數與秦戰。前607年,其弟趙穿以兵殺靈公,太史董狐直書:「趙盾弒其君」。同年,使其弟趙穿迎立襄公弟黑臀為君。即晉成公。
趙武(?-前541),春秋時晉國大夫、將領。即趙文子,亦稱趙孟,趙朔子。晉景公討滅趙氏,他隨母庄姬(晉成公女)畜養於公宮。後被繼立為趙氏後嗣,歷任新軍、上軍之將,後執晉國政。晉平公十二年(前546)與楚屈建(即子木)主持弭兵之會。
趙鞅(?-前477),春秋末年晉國正卿。即趙簡子,又稱趙孟。景叔之子。任晉卿,長期執掌國政。其時六卿強大,公室益卑,前514年誅滅公族祁氏、羊舌氏,分其邑為十縣,六卿各令其族為大夫。其後六卿內部互相兼並,以兵擊敗范氏、中行氏。前494年圍范氏、中行氏於朝歌,次年,在鐵地誓師,擊敗護送糧餉給范氏、中行氏的鄭兵,范氏、中行氏遂奔齊。趙氏封地進一步擴大,為此後趙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趙雍(?-前295),戰國時趙國君主。即趙武靈王。肅侯子。前325年即位,以為應「隨時製法,因事制禮」。親自提倡「胡服騎射」(《史記·趙世家),移風易俗,改革軍制,國力漸強。先後滅中山,破林胡,敗樓煩,拓地至燕、代。並先後助立燕公子職為王(燕昭王)、秦公子稷為王(秦昭王)。後讓位給少子何,自號「主父」,引起內亂,被困沙丘(河北平鄉)宮,餓死。
趙括(?-前260),戰國時趙將。別名馬服子,馬服君趙奢之子。空談其父所傳兵法,實際不會指揮作戰。把國王賞賜金帛,買進上好宅田。趙孝成王六年(前260),趙中秦反間計,用他代廉頗為將,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舉出擊,被秦將白起包圍,突圍不成,被射死。趙軍四十萬都被俘坑死。
趙勝(?-前251),即平原君,戰國四君子之一。趙國宗室大臣。惠文王弟。任趙相,禮賢下士,門客雲集。惠文王死,相孝成王,封邑東武城(今河北故城西南)。秦軍圍困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勝散盡家財,遣使、門客毛遂告援魏、楚,堅守三年,遂解圍。
趙奢,戰國時趙將。初任趙田部吏,主治國賦。後任將軍,善於用兵。前210年秦軍進攻閼與(今山西省和順縣,位昔陽縣南),他奉命增援,先偵察敵情,繼以急行軍馳奔前線,居高臨下,大破秦軍,因功封馬服君。
趙高(?-前207),秦宦官。本趙國人。以母受刑為官奴婢,兄弟數人亦被宮刑。秦始皇以他通獄法,任為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親近秦始皇少子胡亥。公元前210年,始皇死,與李斯偽造遺詔,逼使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胡亥為二世皇帝。任郎中令,居中用事,控制朝政,掌握大權。後殺李斯,任中丞相;不久又殺二世,立子嬰為秦王。旋為子嬰所殺。一說「趙高兄弟皆生隱宮」,即秦律的「隱官」,系在隱蔽處工作的工匠。
趙充國(前137-前52),西漢名將。上邽(今甘肅天水西南)人。字翁孫。善騎射,好兵法,有謀略,知夷事。武帝時,以擊匈奴功,拜中郎將。後與霍光定策,迎立宣帝,封營平侯。西羌叛,充國自請征之,至金城圖上方略,旋即招降罕並,擊破先零,復奏陳屯田十二,便為儲糧制敵計。會帝別遷將破羌,後回里,卒謚壯。
趙佗(?-前137),南越國王。真定(河北正定)人。亦稱尉佗。秦時為南海龍川令、南海尉。秦亡,據南海、桂林、象郡,建南越國,自為南越武王。漢初,劉邦派陸賈將其招撫,封南越王。呂後時,背漢自立為帝,攻掠長沙,與漢並立。文帝時,又遣陸賈將其招撫。景帝時,歸漢稱臣。
趙禹(?-約前100),西漢司法官。斄縣(今陝西武功西南)人。景帝時,任丞相史,稱其廉平。武帝即位,以刀筆吏積功遷御史,歷任太中大夫、廷尉等職。為人廉傲,不受私人之請,家無食客,治獄嚴峻,而執法稱平。曾和張湯共同編訂律令,作有《朝律》。後卒於家。
趙過,西漢農學家。籍貫和生卒年不詳。武帝末搜粟都尉。漢崔寔《政論》:趙過「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皆取備焉。日種一頃。至今三輔猶賴其利。」按「三犁共一牛』即三腳耬。又《漢書·食貨志》記載:「過能為代田,……其耕耘下種田器,皆有便巧。』大致當時由他主持或設計,創造了三腳耬,並改進其他耕耘工具,還提倡代田法,對當時農業生產都起過一定作用。
趙飛燕(?-前1),漢成帝皇後。善歌舞,以體輕,故稱「飛燕」。成帝時入宮,為婕妤,後立為皇後。平帝即位,被廢為庶人,自殺。
趙苞(?-177),東漢臣。甘陵東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北)人,字威豪。從兄宦官趙忠為「十常侍」之一,他深以為恥,不與往來。初舉孝廉,後任遼西太守。其母、妻赴遼西時,途中為鮮卑貴族劫質,載以進攻。他仍堅持抗擊,其母亦遙勉以忠義,母、妻因被害。鮮卑破後,他葬母事畢,嘔血而死。
趙壹,東漢辭賦家。字元叔,漢陽西縣(今甘肅禮縣)人。初為郡吏,曾上計於京師,以博學口辯為士大夫所仰慕。壹正直不阿,曾「屢抵罪,幾至死」,雖受袁逢、羊陟舉薦,十辟公府而不就。著有《解擯》、《刺世疾邪賦》及箴、誄等各體文十六篇。
趙岐(?-201),東漢經學家。字邠卿,京兆長陵(今陝西咸陽)人。初名嘉,字台卿,後因避宦黨唐衡迫害,遂改名。桓帝、獻帝時歷任並州刺史、太常等職。精通經學,著有《孟子章句》、《三輔決錄》等。
趙雲(?-229),三國蜀漢將。字子龍,常山真定(屬河北)人。初依公孫瓚,後歸劉備。曹操攻荊州,備大敗於當陽長坂,他力戰救出甘夫人及劉禪。從備取成都,定益州,奪漢中,驍勇善戰,屢立大功。劉備稱贊說:「子龍一身都是膽也」(《三國志·趙雲傳》)。官至鎮東將軍。卒,追謚順平侯。
趙爽,三國吳數學家。一名嬰,字君卿,籍貫不詳。曾著《周髀算經》,他對勾股定理有關勾股弦之各種關系式和二次方程解法都有幾何學之證明。
趙文淵,生卒年不詳,北周書家。字德本,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曾任丞相府法曹參軍。天和元年(公元566年)以題榜有功,除趙興郡守。擅長楷隸,當時碑文多出其手,西魏時奉命編定六體書法字典。
趙嘏,唐詩人。山陽(今江蘇淮安)人。字承祐。武宗會昌四年(844)進士,宣宗大中年間官終渭南(今陝西渭南,位西安東北)尉,世稱趙渭南,卒年四十餘歲。他的詩和許渾同調,《全唐詩》稱其「為詩贍美,多興味」。後得杜牧賞識,呼為「趙倚樓」,而實際上他的詩風也多少接近杜牧,如在《寄歸》一詩中:「三年踏盡化衣塵,只見長安不見春」,其五言成就低於七言。著有《編年詩》二卷、《渭南集》三卷。
趙匡,唐經學家。河東(治今山西永濟西)人,字伯循。官洋州刺史。曾補訂啖助所撰《春秋集傳》和《春秋統例》,並自撰《春秋闡微纂類義疏》。遺說保存在陸淳《春秋集傳纂例》中。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另輯存一卷。
趙干,五代南唐畫家。江寧(今江蘇南京)人。961-975年間(後主李煜時)為畫院學士。擅畫山水,長於布局,其所作畫多為江南一帶之樓觀、舟船、水村、漁市等景物,並點綴花竹,具有煙波浩渺之勝。存世作品有《江行初雪圖》,描繪漁民在雪天捕魚之辛勤勞動情況。
趙延壽(?-948),五代時後唐將領。常山(今河北正定)人。本姓劉,為趙德鈞養子。曾任後唐樞密使,鎮守徐州。後與德鈞降契丹,為幽州節度使,封燕王,進大丞相,導契丹南下攻後晉,企圖代晉稱帝。契丹滅晉後,任為中京留守。契丹主死,自稱權知南朝軍國事。不久為契丹永康王耶律阮所執,死於契丹。
趙普(922-992),北宋臣。字則平,幽州薊縣(天津薊縣)人。後遷居洛陽。後周時為趙匡胤掌書記,參與策劃陳橋兵變。宋初任樞密使。乾德二年(964)為宰相。協助趙匡胤制定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統一戰略;提出「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等剝奪禁軍將領和藩鎮勢力的措施,以加強中央集權。太宗朝,又兩度為相。《宋史》贊其「能以天下事為己任」,「剛毅果斷,未有其比」。
趙匡胤(927-976),宋開國皇帝。即宋太祖。涿郡人。性孝友,有勇略。後周世宗時,從征淮南、揚州、壽春(今安徽壽縣)、濠泗等處,屢立大功。官至檢校太尉,節度歸德。顯德七年,出師御契丹,次年陳橋驛諸軍擁之還朝,乃受周禪即帝位,國號宋。先後平定荊南、南漢、江南等處,群雄相繼滅,至此乃告一統。天下既定,以文臣知州事,削藩鎮兵權,繩贓吏重法,以絕禍患之源,務農興學,輕刑薄斂,與民休息。在位十六年崩。廟號太祖,又稱藝祖。
趙昌,北宋畫家。字昌之。廣漢(四川廣漢)人。擅畫花果,兼工草蟲。師法滕昌祐,亦效徐崇嗣「沒骨法」。常在曉露未乾時觀察花卉,調色摹寫,自號「寫生趙昌」。精於敷彩、暈染,明潤勻薄而色若堆起,惟筆跡柔弱。存世作品有《杏花圖》、《蛺蝶圖》、《歲朝圖》等。
趙抃(1008-1084),北宋臣。字閱道,號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縣)人。景祐進士,累官殿中侍御史,彈劾不避權幸,時稱「鐵面御史」。治平初知成都府,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神宗即位,擢參知政事。有《御試官日記》、《清獻集》。
趙令穰,北宋畫家。字大年,汴京(河南開封)人。官崇信軍節度觀察留後。多藏書法名畫,與蘇軾、米芾等交遊。擅作設色平遠小景,風格清麗。亦工雪景,筆調似王維;兼善墨竹、禽鳥,學蘇軾小山叢竹,亦有情致。存世作品有《湖庄清夏》、《春江煙雨》等。
趙明誠(1081-1129),宋金石學家。字德父,密州諸城(今諸城)人。宋徽宗時尚書右僕射(丞相)趙挺之之季子。少為大學生,先後任鴻臚寺少卿、萊州太守、淄州知事、潮州軍州事等職。與妻李清照同好金石圖書,所藏商周彝器及漢唐石刻拓本甚富。曾仿歐陽修《集古錄》例,編成《金石錄》三十卷。
趙鼎(1085-1147),南宋臣。字元鎮,號得全居士,解州聞喜(屬山西)人。崇寧進士。遷洛陽令。高宗立,權戶部員外郎,累遷御史中丞。紹興四年(1134)拜相。八年與秦檜論和議持異,罷節奉國軍。十七年移吉陽軍,知秦檜不容,絕食卒。《宋史》載其題銘旌:「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著《忠正德文集》。
趙伯駒(?-約1173),南宋畫家。字千里。為南宋宗室,高宗(趙構)時,官至浙東兵馬鈐轄。善畫山水,學唐李思訓父子筆法,秀勁工緻,布景周密,著色清麗,改變了唐人濃郁之風。兼工花果、竹石禽鳥,並精畫人物。傳有《江山秋色圖》,前人提為趙伯駒所作。其弟伯驌,字希遠,亦擅畫金碧山水和界畫、人物,尤長於花鳥,著特工,與兄齊名,現存作品有《萬松金闕》圖。
趙汝愚(1140-1196),南宋臣。字子直,饒州余干(江西余干)人。乾道進士。紹熙二年(1191),召吏部尚書。五年拜右相。為韓侂胄誣謫永州,途暴卒。「方孝宗崩,光宗疾,大喪無主。」「汝愚獨能奮不慮身,定大計於頃刻,收召明德之士,以輔寧宗之新政,天下翕然望治,其功可謂盛矣」(《宋史》)。
趙秉文(1159-1232),金文學家。磁州滏陽(今河北磁縣)人,字周臣,號閑閑老人。大定進士。累遷禮部尚書、翰林侍讀學士,同修國史。曾建言行遷都、導河、封建三事。知貢舉,改取文風峭麗者,被劾致仕。後復職,為翰林學士。與楊雲翼同掌文柄,進《龜鑒萬年錄》、《君臣政要》。工詩文、草書。著述頗富,有《閑閑老人滏水文集》。
趙師秀(?-1219),南宋詩人。字紫芝,號靈秀,又號天樂。溫州永嘉(今浙江)人。紹熙進士,歷高安推官。與徐照、翁卷、徐璣合稱「永嘉四靈」。反對江西詩派的艱澀生硬,推崇晚唐賈島、姚合的詩。比較擅長五律,多閑逸寫景之作,風格亦近賈島、姚合。著有《趙師秀集》、《天樂堂集》(已佚)。今存《清苑齋集》。
趙孟堅(1199-1267前),南宋畫家。嘉興海鹽(今屬浙江)人,字子固,號彝齋。太祖十一世孫。寶慶進士。曾為湖州掾,入轉運司幕,知諸暨縣,嗣為御史所劾,罷歸。後曾作賈似道幕僚。工水墨梅、蘭、竹、石,取法揚無咎。尤精白描水仙,筆致細勁挺秀。能詩,善書法。存世書畫有《白描水仙卷》、《墨蘭卷》、《自書詩卷》等。著有《彝齋文編》。
趙汝適,南宋地理學家。太宗八世孫。理宗時,以朝散大夫提舉福建路市舶司。經心采訪來往商人、船員,收集海外諸國情況,於寶慶元年(1225),撰成《諸蕃志》。此書為研究宋代中外交通貿易及亞非諸國的歷史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
趙復,宋元之際理學家。字仁甫,世稱江漢先生,德安(湖北安陸)人。《元史》稱其為人「樂易而耿介」,「與人交,尤篤分誼」。元師攻宋時,在故鄉被俘,為姚樞發現,偕至燕京(北京)。建太極書院,講學其中。選取二程、朱熹等遺書八千宗卷,廣為傳播,由此北方始知有程朱之學。北方大儒許衡、郝經、劉因等皆因得其書而信奉理學。著作有《傳道圖》、《伊洛發揮》、《希賢錄》等。
趙孟頫(1254-1322),元書畫家。字子昂,湖州(今浙江湖州)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十四歲為真州司戶參軍。宋亡家居,自力於學。至元二十三年(1286)由程鉅夫於江南搜訪遺逸,才被引見忽必烈二十七年升集賢直學士。延祐三年(1316)拜翰林學士承旨。卒。追封魏國公,謚文敏。著有《尚書注》、《琴原》、《樂原》。能篆、籀、分、隸、真、行、草書善畫山水、木石、花竹、人馬。
趙元欽,元科學家。字子恭。江西郡陽人。對天文、數學與物理各領域都有研究。提出中天觀測法以求恆星的赤經差;關於視角、光的直線傳播等也有研究。通過實驗得出大孔成像、小孔成像等正確結論。同時對圓周率也有深入研究,證明了是較為精確的近似值,並予應用。主要著作有《革象新書》五卷。
趙雍(1289-1360),元書畫家。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字仲穆,趙孟頫之子。官至集賢待制,同知湖州路總管府事。繼承其家學,工正、行、草書,亦長篆書,體勢清勁有力,並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尤精畫人馬,人稱其多得曹霸之法,寫蘭竹則腴潤灑落。其存世作品有《溪山漁隱》、《駿馬圖》、《著色蘭竹》等圖。其子鳳,字元文;麟,字彥徵,亦工書畫。
趙原,元末明初畫家。莒城(今山東莒縣,位沂水東南)人。一名元,字善長,號丹林,畫家。曾寓居於吳(今江蘇蘇州),明太祖朱元璋洪武間征至中書,命繪古代賢者之像,後被殺。他擅畫山水,遠師董源,近法王蒙,善用焦墨,頗得蒼郁幽深之致。並兼工竹石,亦為時所重。其存世作品有《合溪草堂》、《晴川送別》等圖。
趙鐩(?-1512),明農民起義軍將領。霸州文安(今屬河北)人。秀才出身。有膂力,因議論驚人,人稱「趙瘋子」。正德六年(1511),被起義軍所俘,為劉寵(即劉六)、劉宸(即劉七)等所信用,任劉惠部副元帥,改名懷忠。明使人招降,他復信要求皇帝「梟群奸之首以謝天下,即梟臣之首以謝群奸。」兵敗後,化裝做和尚,在江夏(今湖北武昌)被捕,於北京被殺。
趙文華(?-1557),明臣。慈溪(治今浙江鎮海西北)人。嘉靖八年(1529)進士。由刑部主事,累官至工部尚書。認權相嚴嵩為父。曾督師抗倭,恨將領張經、李天寵不阿附己,把他們誣陷害死。值胡宗憲討平通倭之徐海、陳東等寇,遂以功召還京。後因驕橫失寵,罷官病死。
趙南星(1550-1627),明政治家、文學家。字夢白,號儕鶴,別號清都散客,河北高邑(河北元氏)人。萬曆進士,官至吏部尚書。為東林黨重要人物,與鄒元標、顧憲成號稱海內三君。《明史》載其「慨然以整齊天下為任」。天啟三年(1623),任吏部尚書,草舊弊,任賢能,為權閹魏忠賢嫉恨,謫戍代州,病卒。有《趙忠毅集》、《味檗齋文集》、《笑贊》等。
趙左,明畫家。字文度,華亭(上海松江)人。工畫山水。受業於宋旭,宗董源、倪瓚、黃公望、與董其昌友善,曾為其代筆,善用干筆焦墨,長於烘染。畫雲山出己意,煙雲生動。首創「松江派」。
趙秉忠(1573—1626),字季卿,明青州府益都縣(今山東省青州市)人。明萬曆二十六(1598)年趙秉忠25歲時高中狀元,官至禮部尚書,後因秉性剛直,被削職還鄉。趙秉忠狀元卷為歷史僅存的狀元卷,系國家一級文物。
趙良棟(1621-1697),清將領。字擎之,號西華,寧夏(治銀川)人。順治初,應募從軍,署潼關守備。康熙十五年(1676),任寧夏提督,平定駐軍叛亂。三年後出兵攻吳三桂,授勇略將軍。康熙十九年(1680),進克成都,擢雲貴總督。次年與彰泰等攻下雲南城(今昆明),平定三藩之亂。後受權貴排擠,乞病歸里。
趙學敏(約1719-1805),清葯學家。字依吉,號恕軒,浙江錢塘(浙江杭州)人。通醫術,尤精葯學,著成《本草綱目拾遺》,載葯物七百十六種。又搜集醫學秘方及平時所錄效方匯編成《串雅內篇》、《串雅外篇》,保存了大量民間醫葯驗方。另有《醫林集腋》、《奇葯備考》等。
趙翼(1727-1814),清史學家、文學家。字耘松。江蘇陽湖(今常州)人。初由舉人充內閣中書,供職軍機處,乾隆中期成進士,授編修。出任鎮安知府、貴西兵備道。有經世之略、先後參與用兵緬甸、台灣之事。辭官後以著述為務,與同時學者袁枚、蔣士銓齊名。以史學見長。著有《二十二史札記》、《皇朝武功紀盛》、《陔余叢考》、《檐曝雜記》、《甌北詩集》。
趙之琛(1781-1860),清篆刻家。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字次閑,號獻父,別號寶月山人。篆刻早年師法陳鴻壽,後從陳豫鍾,取各家之長,以工整挺拔出之,尤以單刀著名。為「西泠八家」之一。工書法,亦能畫。有《補羅迦室印譜》及詩集等。
趙慶熺(1792-1847),清文學家。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字秋舲。道光進士。曾選任為陝西延川知縣,未往,改金華教授,未履任。工詩詞,擅散曲。有《香消酒醒詞》、《香消酒醒曲》、《蘅香館詩稿》等。
趙之謙(1829-1884),清書畫家、篆刻家。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撝叔,號悲盦、無悶。清浙江會稽(今紹興)人。咸豐舉人。歷任江西奉新、南城等縣縣令。詩文務為新奇,書畫篆刻獨步一時,別具新意,影響頗大。著有《勇廬閑話》、《補環宇訪碑錄》、《六朝別字記》等,篆刻有《二金蝶堂印存》。並輯刻《仰視千七百二十九鶴齋叢書》,收錄關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史料。
趙三多(1841-1902),清末義和團首領之一。又名洛珠,字祝盛,人稱趙老祝,直隸威縣(河北威縣)人。為梅花拳(後稱義和拳)師,在直、魯兩省交界鄉村廣設拳場,收徒兩千餘人。光緒二十四年(1898)在冠縣(屬山東)聚眾起義,以「助清滅洋」為旗幟,義和團運動由此發端。轉戰於直、魯兩省,多次攻打洋教堂及清軍。二十八年,兵敗被捕,絕食身亡。
趙爾豐(?-1911),清末將領。字季和,漢軍正藍旗人。歷任道員、川滇邊務大臣等職,曾在川邊推行改土歸流。又令川商自辦淺水輪,是為川江駛輪之始。宣統三年(1911)擢四川總督,鎮壓保路運動,時人斥為「屠戶」。武昌起義後,被迫宣布四川獨立,及見清廷未亡,又煽動兵變。被處死。
趙藩(1851-1927),清末民初學者。雲南劍川人,字樾村,號蝯仙。白族。清光緒舉人。早年參加鎮壓雲南杜文秀回民起義。曾任四川川南道按察使。辛亥革命前棄官回。
其他趙姓名人 趙紫陽,小說家趙樹理,專欄作家趙超構,畫家趙少昂、趙望雲、趙無極,電影編導趙煥章,電影演員趙丹、趙子岳,葯業名人趙先新,舞蹈演演員趙青,電視主持人趙忠祥,評劇演員趙麗蓉,大印書法創始人趙文濤,龍形山水畫創始人、龍形山水畫派創始人趙偉,西河大鼓趙派創始人趙玉峰,著名書法家趙保雲,小品演員趙本山,相聲演員趙炎,羽毛球運動員趙劍華等。
9. 大學生心理問題有哪三個層次具體內容是什麼
大學生的人格障礙
在現實生活中,部分大學生表現出」無目標,無興趣,無動力,無意志」的四無狀態.一些同學在經過高考的緊張沖擊進入大學後,失去了目標,一下子變得無所事事,干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萎靡不振,慵惰怠情,沒有一點青春活力,」無聊,沒勁,泛味,郁悶」成了一些人的口頭禪.偏激,自卑,孤僻,妒忌,依賴,自我中心等不良的人格傾向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一些人格障礙也困擾著大學生的生活,自殺現象或暴力行為在大學校園里時有發生.這確實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一. 人格障礙
所謂人格障礙,指一種人格發展的內在不協調,在沒有認知過程障礙或者沒有智力障礙的情況下出現的情緒反應,動機和行為活動的異常.這種人格在發展和結構上明顯偏離正常,致使個體不能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
人格障礙的行為問題表現程度是不同的.輕者完全過著正常生活,只有與他密切接觸的人才能領教他的怪癖,覺得他無事生非,難以相處.嚴重者事事都違抗社會習俗而且行為明顯表現於外,很難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 人格障礙者無認知障礙,能正確分析,評價和判斷自己的行為後果與法律責任,也能理解社會對自己行為後果的評價標准,因此,人格障礙者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對其行為要負全部責任.值得重視的是;人格與精神病是相互轉化的,嚴格的人格障礙者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矯正,可能會轉化成精神病人.
二. 人格障礙形成的原因
和正常人格一樣,人格異常可能是由於生物,心理,社會環境等各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其中家庭和社會原因則是主導的
(一).生物學因素
根據對人格障礙者家譜調查,雙生子調查以及染色體調查,人們認為遺傳與人格障礙有關,而神經系統疾病如腦炎,顳葉癲癇及腦外傷等可為促發因素.這些均提示生物因素是形成人格障礙的原因之一.
(二).心理因素
除了人的生理素質的差異外,在人格發育過程中兒童早期的環境和家庭教育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早期的親子關系定出了行為模式,塑成一切日後的行為.」這是有關早期童年經驗對人格影響力的一個總結.中國也有句俗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人生早期所發生的事情對人格的影響,歷史為人格心理學家所重視.
人格發展受到童年經驗的影響,幸福的童年有利於兒童向健康人格發展,不幸的童年可能會引發兒童不良人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溺愛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點,逆境也可磨練出孩子堅強的性格.早期兒童經驗是否對人格造成永久性的影響因人而異,對於正常人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的成熟,童年的影響會逐漸縮小,減弱.
(三).社會環境因素
社會環境因素是形成異常人格的關鍵因素.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人格障礙是社會學習的結果.兒童通過觀察,模仿,可以習得許多情緒反應和行為方式,包括一些社會適應不良的行為,並可通過條件反射機理而鞏固下來.追溯人格障礙患者的童年,我們也常可發現不良的外界環境對其人格偏離所產生的影響.
1. 兒童人格的發展與父母的態度有很大的關系
如果父母過於嚴厲,兒童往往會形成焦慮,膽怯的性格;而父母過於溺愛,則往往使兒童形成被動依賴的脆弱性格.此外,家庭結構不穩定,離婚率高,父母對子女的遺棄,虐待,專制或溺礙,放縱,都可能使兒童形成異常的人格.
2. 教師對學生人格發展具有指導定向作用
教師的人格特徵,行為模式與思維方式對學生影響巨大.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這種風格為學生設定了一個氣氛區,在不同教師的氣氛區中,學生表現出不同的行為.教師的公平公正性對學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一項有關教師公正性對學生學業與品德發展的研究結果表明,學生極為看重教師對他們是否公平公正,教師的不公平表現會導致學生的學業成績和道德品質的降低.
3. 同伴群體對人格發展具有」棄惡揚善的作用」
學校是同齡群體會聚的場所,同伴群體對學生人格具有巨大的影響.班集體是學校的基本組織結果,班集體的特點,要求,輿論和評價對學生人格的發展具有」棄惡揚善」的作用.此外,大量淫穢,兇殺,暴力等不良思潮的泛濫,社會動亂不安,都易導致異常人格.成年人在長期嚴重的精神打擊下如冤獄,單獨隔離,禁閉等也會產生顯著的人格改變.總之,人格障礙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它們可能綜合地起者作用.人格障礙一旦形成,往往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要改變並非易事,但通過加強自我調節和進行各種治療,人格障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糾正.
三. 常見人格障礙及其心理調適
參照美國《心理障礙的診斷和統計手冊》中的分類,人格障礙分為三大類群.第一類以行為怪僻,奇異為特點,包括偏執型,分裂型人格障礙;第二類以情感強烈,不穩定為特點,包括癔病型,自戀型,反社會型,攻擊型人格障礙;第三類以緊張,退縮為特點,包括迴避型和依賴型人格特徵.下面談談大學生中常見的偏執型人格障礙,強迫型人格障礙,和分裂型人格障礙
(一)偏執型人格障礙.
這類人以固執,敏感多疑,心胸狹窄,報復心強為主要特點.他們對自己的能力過高估計,習慣於把失敗歸咎於別人,對批評或挫折過分敏感,對侮辱和傷害不能寬容,多疑;這類人在家不能和睦相處,在外不能與朋友同事相處,別人只好對他敬而遠之.
1. 認知療法.首先要將頭腦中的非理性觀念列出.反觀自己的行為,把這些非理性觀念批評,改造成」我不敢表示真實的情感,這本身就是懦弱的表現」.如果能夠自我反省了,就是良好的開端.每當故態復萌時,應把改造過的合理化觀念默念一遍,以制止自己的偏激行為.
2、行為禁止法。受到刺激要發作之前,可用行為禁止法克制自己的行為。如認為受到別人的侮辱或攻擊而要發作時,對自己默念一下指令:「我必須克制住反擊行為,我至少要忍十分鍾,因為我以往的行為是過分的,在這十分鍾內,我必須分析一下是不是非理性觀念在作怪。」
(二)強迫型人格障礙
這類人以要求嚴格和完美為主要特點,希望遵循一種他所熟悉的常理,一絲不苟,吹毛求疵,過於嚴肅認真,工作中重視細節而忽略全局。情感以焦慮、緊張、悔恨為多,輕松、愉快、滿足較少。
1、 自我反省法。應好好反省一下人生的意義,自己這樣做的意義,對自己行為作出客觀的評判。自問一下:為什麼要為自己定下如此多的清規戒律?為什麼做事一定要求十全十美?與這種人格特點做斗爭,可採用循其自然法、行為阻斷法和思維停頓法。
2、 理性觀念療法。對種種非理性觀念,應逐條地加以改造。如:我應該爭取得到重要人物的賞識,但不是為了獻媚、討好,否則將是可悲的;表現好一些是應該的,要所有方面都出人頭地也太過分了,更不能妒忌他人的成績;規矩是人定出來的,不合社會潮流的舊規矩應該拋棄,世界上沒有不變的事,靈活機動更為重要。
(三)、分裂型人格障礙
這類人表現為退縮、孤僻、膽怯、情緒冷淡,不能表達對他人的關懷、體貼或憤怒,對贊揚或批評無動於衷;常做白日夢,沉迷於幻想中;人際關系有明顯缺陷;缺少知音,我行我素,因此也較少與人發生沖突。
1、 舞蹈療法。獨自一人在家,選擇節奏明快的音樂,讓自己隨著節奏隨意地動起來。當舞跳得有點入門的時候,可參加小型舞會,與別人盡情地跳舞,達到提高自信、同外界交往的目的。
2、繪畫療法。可買一些紙和筆,最初只需要學炭筆畫,用炭筆在白紙上把頭腦中現出的圖像畫下來。在學畫過程中,可經常參觀一些畫展,找一些畫友或畫師交流心得體會,既找到了與現實交流的途徑,又尋得表現內心感受的方法。
3、雕塑療法。包括雕刻和泥塑,刻章時必須全神貫注,這樣才能有效地調動自己的生命能量,充分發揮想像力,泥塑可塑性大,能充分反映人的情感和想像力,所以是治療訓練的好方式。
4、音樂療法。當出現異常知覺體驗時,可採用音樂療法。聽了節奏明快、曲調昂揚的樂曲後,能產生雙重興奮而相互抑制,即音樂的興奮點能抑制原先胡思亂想的興奮點。除了音樂之外,還可以唱歌抒發自己的情感。
5、家庭支持療法。對於分裂人格,由於其與精神分裂症相關,僅憑自我療法是不夠的,家屬必須給予必要的關懷,幫助和支持培養其交往習慣,鼓勵其表達情感和要求,多參加集體活動。
10. 了解家族的家譜,還要500字以上的調查報告怎麼寫啊,有沒有一個範文參考或者告訴我怎麼寫調查報告湊500字
關於少先隊員近視率與用眼習慣的調查
最近,學校里近視的人越來越多了,特別是高年級的同學。校園里,進進出出的同學有不少人戴起了小眼鏡。一個一年級的小朋友,臉上一副十分稚氣的樣子,可鼻樑上卻已經掛起了沉甸甸的眼鏡。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戴眼鏡的同學可真不少!我們很想知道為什麼,就在這下了一番功夫。在老師的幫助下,我們針對近視做了關於少先隊員近視率與用眼習慣的調查。
在查找資料時,我看到了一組觸目驚心的數字:我國青少年近視發病率是世界第2位,發病率為50%。其中,小學生近視率為22.78%,初中生為55.22%,高中生為70.34%,大學生高達80%以上。我國中小學生患近視的人數占整個學生比例的60%,患者人數超過6000萬。居世界首位。看了這一則網訊,我心中不禁一顫,產生了疑雲:「為什麼小學生也有那麼多人近視呢?為什麼大學生近視人數那麼多呢?從小學生到大學生人數逐漸上升,近視和年齡有關嗎?」一切疑問,都在我心中產生。我又查找到了其他資料,猜測造成近視的原因是用眼習慣不良與學習任務加重。
在蔣老師的幫助下,我們又拿到了學校2007年9月份的學生視力表,經過統計,我得到如下近視(視力不到5.0)數據:一年級92人中有12人近視;二年級82人中有8人近視;三年級92人中有7人近視;四年級94人中有5人近視;五年級130人中有15人近視;六年級133人有42人近視。我發現近視人數從一年級到四年級逐漸減少,但五、六年級卻又增加了,特別是六年級近視人數大約佔了六年級總人數的30%。「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針對近視做了進一步的調查。
不體會生活,就不知道生活的甜。同樣,不問同學,怎麼能知道近視的原因呢?我們採取了詢問法。我來到六年級班中詢問了同學。其中A同學說,他在家裡經常上網玩游戲,時常玩到半夜才睡覺,放假時還玩個通宵;B同學說,她看書寫字喜歡趴在桌子上,有時一邊看電視一邊寫作業,離電視機很近;C同學說,他做眼保健操時經常與同學說笑吵鬧,眼睛痛時還經常用臟手擦;D同學是又矮又胖的,他說他喜歡吃巧克力、糖等甜食,不喜歡吃西紅柿、桔子等含維生素的食物。許許多多的同學都說出了日常不良的用眼習慣。通過詢問,我知道了同學有許多不良用眼習慣,發現同學們近視的主要原因是
1、閱讀時間太長,注意力集中,視力工作時間長。
2、缺乏應有的體育鍛煉和室外活動。
3、看書、寫字姿勢不端正。
4、家長不重視孩子的視力健康。
5、卧床、躺在車廂里看書。
6、在太強、太暗的燈光下看書、寫字。
7、近距離、長時間看電視、上網。
8、不認真做眼保健操。
9、營養結構不合理。
10、學習負擔重,心裡壓力大。
11、經常用臟手擦、揉眼睛。
12、發現遠視力不好,不及時檢查、治療。
在網上,我還了解到:近視很少有病發症的可能;近視原因還有先天性近視,遺傳性近視,但可能性只達1%……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是探索萬物的工具,更是我們身體不可欠缺的一部分。如果失去了尋找光明的眼睛,我們的世界將會是一片黑暗。同學們,一定要保護好眼睛,做眼睛的好主人。記住,千萬不要做到以上12點,還要注意日常飲食習慣哦!我們應該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用科學的方法保護眼睛,愛護我們心靈的窗戶!贊同2369| 評論(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