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學本科 » 給本科生常識

給本科生常識

發布時間: 2021-02-18 22:03:47

大學生知識水平比實踐能力重要,,,,,,幫給找點資料謝謝

略論高考復習中知識與能力的關系
發表時間:2005-7-13 10:34:28 文章來源:黑河市教育信息中心文章作者:江西省宜春學院基礎教學部 宋衛民 江西省宜春市宜春一中 謝嵐萍 瀏覽次數:156

隨著2005年高考的臨近,知識與能力的關系問題再度成為師生關注的熱點問題。
近年高考命題的指導思想是:知識立意與能力立意相統一,更加註重能力立意,強調能力與知識相結合,把能力考查落到實處。高考是對學生知識的儲備、再現和靈活運用知識能力的一次檢驗,尤其側重考查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那麼,如何在高考復習中正確處理好知識與能力的關系呢?
一是要了解高考對各門考試科目關於知識與能力的要求。例如,高考英語學科考查考生對英語語言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考查考生的語言交際能力。語言知識的考查要求考生能掌握並運用基本的語法知識和規定的詞彙與片語;語言交際能力的考查通常指在特定的語言情景中,要求考生具備綜合運用語言知識進行聽、說、讀、寫的能力。除一些有口試要求的專業外,絕大部分考生英語學科必考的內容為聽、讀、寫。
又如,高考數學學科在考查考生數學基礎知識(概念、法則、公式等)、基本技能以及基本思想和方法的同時,還注重考查考生的運算能力、空間想像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是要掌握和處理好知識與能力的相互關系。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是把知識儲存在大腦中,而是要轉化為能力,解決不同情境中存在的不同問題。
知識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能力是指人們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而且直接影響活動效率的個性心理特徵。從本質上講,知識屬於認識的范疇,而能力屬於實踐活動的領域。知識與能力是相互依存並相互促進的,兩者都是學習的結果。知識與能力是互動的,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知識的積累,知識的積累會更好地促進能力的形成和發展,但能力又不是簡單的知識積累。知識是能力轉化的基礎與前提,沒有知識的吸收與積累,能力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知識是能力形成的基礎,並能促進能力的發展;能力對知識的獲得又起著一定的制約作用,能力越強,獲得知識越快、越多。知識轉化為能力,要通過技能、技巧這個中介,而技能、技巧是在掌握和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
一般說來,知識的獲得相對較快、較容易;而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則相對較慢、較困難。例如,在英語學習中,識記單詞、理解語法比較容易,但要在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形成較強的語感能力,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又如,在政治學科的學習中,識記、背誦一些常識和術語比較容易,但要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獨立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就需要一個從量變到質變、循序漸進的動態的過程。
三是要立足基礎,加強基本功的訓練。這里所說的「基礎」包含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概念。這三方面是考查學生能力的載體。高考對基礎的考查服務於能力的考查,能力的考查來源於基礎的考查。在高考復習中,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概念一定要反復抓,抓反復。忽視基本功的訓練是高考復習中的大忌。每年高考不少考生「出考場興沖沖,對答案灰溜溜」的現象就是忽視基本功訓練的必然結果,正應了那句「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例如,政治學科的復習應該緊扣基礎知識,使考生真正領會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基本原理。如牢牢把握國體、政體、國家職能、國家結構形式、國家機構、公民權利和義務、我國政黨和政黨制度、民族、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世貿組織(WTO)的規則和原則、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等內容的主要知識點,對一些重要知識點的分解層次內容也要默寫出其大致意思。
近年,高考文科綜合中的政治學科不斷強化了對考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對教材中的基礎知識融會貫通,提高考生處理數據和圖表信息的能力、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應用和歸納的能力、綜合與評價的能力以及自主性探究的能力。如:熟練地運用教材中相關基礎知識點去正確分析和評價一些重大社會熱點問題,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東巴以沖突、美國總統大選、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全國「兩會」的召開等。
沒有扎實的基礎就不會形成過硬的能力。在高考復習中,學生要在學習知識、理解知識、鞏固知識和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培養能力和提升能力。不注重基礎,甚至脫離基礎去刻意追求能力的做法,就是掩耳盜鈴、緣木求魚。打好基礎、重視基礎是高考復習的第一要務!
四是要有應變能力,樹立正確的奮斗目標。高考是選拔性的考試,被稱為「中國第一考」。我國現行的高等學校招生制度實質上是一種國家選拔人才的制度。雖說我國高等教育這幾年已進入大眾化的階段,但高考的競爭,特別是名校和熱門專業的競爭卻愈演愈烈。
高考名校和熱門專業競爭的殘酷性是毋容置疑的。2004年高考錄取新生約420萬,但能夠進入「985工程」或「211工程」大學深造的學生比例卻很小。這就需要考生擺正心態,調節好期望值。期望值太高或太低都會影響高考復習的自信心、學習的動力以及自我評價的能力。
在高三的不同復習階段,復習的內容不一樣,知識與能力的要求不盡相同,學習方法、思維方式與復習策略也要作相應的調整和變化。在高考復習中碰到諸如知識與能力方面的問題和挫折時,要正視現實,隨機應變,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焦慮苦悶、憂傷抑鬱、悲觀失望都無濟於事。此外,考生與考生之間普遍存在著差異性,他們的學習基礎千差萬別,各項能力的發展也極不平衡。即將參加高考的考生要能理智地認識自己的實力和差距,坦然接受自己在知識或能力方面的不足,不拿自己的弱項與別人的優勢比較。要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給自己確定一個力所能及的高考奮斗目標,並在不斷達到目標的過程中體驗成功!
(責任編輯 付淑霞)

⑵ 大學生的一些日常小常識,生活小技巧,小竅門有哪些

學習:認清自己學習的專業的性質,不要盲目的學習,要分清學習的主次,不然會浪費很多的時間。你是剛剛上大學嗎?我也是的,在開始的時候無論對於面對大學生活和學習都會有些茫然,並且不知所措,不用擔心這是正常的,我也是這樣,但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和生活現在已經適應了,並且掌握了自己的生活規律,要充分的了解自己。首先老生常談上課須認真聽講,這是作為學生不變的定律;其次課後要及時的復習和預習,不要認為上了大學就可以為所欲為,其實要這樣想,如果自己不打算考研,那麼你在學校的生活滿打滿算就四年了,更何況大四還要實習,學習時間就更少了;最後要在大一期間趁熱打鐵把CET4,6都過了,省的以後還要為此犯愁,大一過了就省心了。還有記住老師都是善良的,你的努力不會白費,祝不會掛科。
生活:大一要盡可能的參加社團活動或加入學生會,以此來豐富自己的課餘生活,不會讓自己太過於空虛,由此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慢慢的讓自己適應大學生活,從而進一步培育自己解決問題和提高自己人際交往能力,這會讓你的大學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而且不會後悔噢。至於生活常識你不用擔心,常識每個人都必備,只是還未到解決問題之時你不會想起,記住自己不是什麼都不會,要這樣想,你不會別人更不會,生活常識要靠自己的積累,不是人家說啥就是啥的,只有自己經歷過的才是屬於你自己的是獨一無二的答案,堅信自己就ok啦,不要對自己沒有信心,要記住自己是最棒的,美好的大學生活在向我們招手,我們一起努力吧!大學是新的生活的起點並且絕對會不虛此行的。

⑶ 大學生法律法規常識基本知識

大學生首先他每年都會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與法律基礎的學習,所以會懂基本的知識和常識,指導基礎的法律法規,並且能夠踐行自己的權利和義務

⑷ 大學生禮儀和基本的常識。

大學生應該知道的基本禮儀常識
1, 別人給倒水時,不要干看著,要用手扶扶,以示禮貌
2,別人對你說話,你起碼要能接話,不能人家說了上句,你沒了下句,或者一味的說著啊啊啊,是是是.
3,有人盯著你看的時候不要直視對方,假裝沒注意到.
4,心情不好,再好的護膚品和化妝品也補救不了皮膚.
5,睡眠不好,會使人說話語無倫次,反應遲鈍,黑眼圈突出.
6,別人釋放「有毒氣體」的時候不能嫌惡地躲開或者拿手扇,裝作若無其事.
7,被領導訓斥的時候,不要低頭,要直視領導,面帶微笑,表示接受批評,領導的火就會慢慢消退,否則,領導會火上加油.
8. 女人一輩子不能手心朝上向男人要錢花.
9. 吃完飯退席時說:「我吃完了,你們慢吃。」
10.給人遞水遞飯一定是雙手。
11.坐椅子不要翹起來
12.吃飯要端碗,不要在盤子里挑揀
13. 最後一個進門要記得隨手關門
14.送人走要說:「慢走。」
15.洗了手不要隨意甩手,水會甩到人家身上很不禮貌
16.遞刀具給別人要記得遞刀柄那一端 17.不揭別人的短處
18.聽別人說話的時候,眼神不要游移。這樣顯得很沒禮貌。
19.幫別人倒茶倒水之後,壺嘴不要對著別人 20.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21.遇到那種往裡往外都能開的門,拉而不是推
22.說道就一定要做到。做不到的就不要承諾。
23.不要貪小便宜不要貪財,錢再多也有花完的時候
24.屋裡有人的時候,出門要輕手關門 25.這個世界不相信眼淚....
26.與其花空心思留住男人,不如讓男人花空心思留住自己
27.人窮志不短
28.盛飯或端茶給別人時,如果中間隔了人,不要從別人面前經過遞,而要從別人後面繞過遞
29.自己有本事才是真的本事
30.學會溫柔學會聆聽
31.去別人家裡,不要坐在人家的床上
32.在酒桌上與別人碰杯,自己的杯子一定要低於對方的,特別是對方是長輩或領導
33.晴帶雨傘,飽帶干糧---未雨綢繆總是好的。
34. 如果問別人話,別人不回答你,不要死著臉皮不停的問。
35. 吃飯的時候盡量不要發出聲音
36. 撿東西或者穿鞋時候要蹲下去,不要彎腰撅屁股
37. 別人批評你的時候,即使他是錯的,也不要先辨駁,等大家都平靜下來再解釋 38.做事情要適可而止,無論是狂吃喜歡的食物還是鬧脾氣
39.到朋友家吃完飯,要主動幫忙洗碗清理桌子-----主人做飯已經很辛苦了,不能事後還讓主人清理
40.生活中會遇見各式各樣的人,你不可能與每個人都合拍,但是有一點是四海皆準的:你如何對待別人,別人也會如何對待你
41.待客不得不大,持家不得不小
42.把拳頭收回來是為了更有力的還擊
43.人活在這個世上,首先要學會一個「忍」字
44.任何時候對任何人不要輕易告訴對方你的秘密
45.錢不是靠攢的,會花才會賺
46.學無止境,不僅僅是學書本知識,更要學會怎麼待人處事,社會遠比你想像的要復雜 47.不要跟同事議論上司或其他同事的是非,你的無心之言很可能成為別人打擊你的證據 48.做事情,做好了是你的本分,做的不好就是你失職
49.只有錯買,沒有錯賣。不要只顧著貪小便宜。
50.有時候孤單是正常的,不要害怕,要自己調劑

⑸ 關於高考、大學的基本常識

同學。我以高中為例給你講解一下:
本科就是平常所說的大學,一本相當於高中市重點,二本相當於區重點,三本就是普通高中。
專科相當於沒考上高中上技校、職專。
研究生就相當於你現在考大學,那是你大學畢業時考的。

⑹ 作為一名大學生,應該具有什麼基本常識

當今社會是一個以市場經濟為主體的競爭社會,其實質是知識和人才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個人能力的競爭。在此,我認為用"能力"更為恰當一些......
作為21世紀的大學生,面對當前社會的形勢,不得不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以適合當前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針對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實際和市場經濟體制特點,大學生應具備以下能力:

一:理論知識能力。
一個優秀的大學生必須擁有扎實的文化知識,包括專業知識和非專業知識 ,最終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因為任何工作,無論是科學、教育研究,還是具體的實踐作業,都需要豐富的理論知識。大學生用自己廣闊的社會時間能力。所以,作為一名大學生,就應該把課堂的知識和學好,同時,要多到圖書館博覽群書,增加自己的理論知識,到達充實自己的目的。

二: 適應環境能力。
適應能力是一個人綜合數值的反映,它與個人的思想品德,創造能力,知識技能等密切相關。大學生畢業之後,所面臨的是找工作,參加工作,然後 定居。它們都是在不斷的變化的,所以,大學生要培養自己適應社會環境能力。只有這樣,即使是在比較艱苦的環境下,也能夠變不利的因素為有利的因素,從而為 大學生以後的事業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 社會交際能力。
人際交往是一門學問,它存在於社會的任何角落,它是人們實踐經驗的結晶,在課本上是學不到的。大學生必須具備這個能力,它關繫到大學生以後 找工作的問題,而要具備很好的社會交往能力,大學生就要大膽地把握各種交流機會,培養自己與他人在心理方面的相通。同時,要做到誠實守信,人格平等。

四: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是大學生必須具備的又一項重 要能力。學習、工作和社會人際交往等需要語言表達能力。社會競爭是人才的競爭,而一個人,就必須要有很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市場競爭中處於 不敗之地。若要具備這一能力,當代大學生首先要敢於說,這也是練好口才的前提;其次要做到有話可說(需要廣泛的知識面),這是練好口才的基礎;再次是要善 於說話,注意什麼場合說什麼話,注重語言的得體,這是練好口才的關鍵。為此,大學生應該抽出時間閱讀有關的文學著作和口才範文,多做練習,以便使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

五:動手能力。
動手能力是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工作的重要保證。對於大學生來說,畢業之後是從事教育教學研究、自然科學研究,還是在生產第一線從事技術管理工作。動手能力的強弱,都會影響著一個大學生的發展前途。為此,當代大學生就要勤動手,重實踐,多做實事,在扎實理論知識的指導下,提高自己實際動手能力。

六:競爭能力。
競爭能力是人們順利完成某項活動多必備的一種心理特徵,也是大學生及至人類都在追求的一種能力品質。由於當前社會是一個激烈競爭的社會,從而競爭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
再次,我們大學生應注意幾點:
1,意識到競爭能力是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2,要意識到競爭是實力的展示,掌握更多的技能技巧,善於抓住機會,勇於展示自己才會在競爭社會中獲勝;
3,要意識到競爭實際是人格的考驗,所以,大學生必須在競爭社會中保持健康積極的心態才能獲勝。

七:溝通能力。
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需要每個大學生都必須具備較強的溝通能力。溝通能力是社會交往的關鍵,一個具有很強溝通能力的人,能把工作做得得心應手。
而培養溝通能力需要自信心和必要的技巧。
對當代大學生來說,應注意:
1,要注意溝通中雙方的互惠和相互尊重;
2,要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和觀點上看問題,了解對方的思想觀點;
3,要積極地在矛盾和沖突中找共同點,提高溝通的技巧。

綜上所述,以上七大能力是當代大學生應具備的能力。具備了這些能力,才真正地意味著大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才能競爭社會里游刃有餘地獲勝。

本科生必須具備哪些基礎知識,技能和素質

你好!我是交大04級的,但專業和你不同。專業課程我就不多說了,基礎知識上做以下版建議:駕權駛技能、外語水平和計算機水平絕對要高,適當提高歷史與政治覺悟,多看哲學方面的書,畢竟這是大徹大悟的真道理。然後,就是建議在平面設計和3D方面多學習一些,畢竟這些東西太實用了,到處都需要。希望能幫到你。

⑻ 大學生 應該了解的 知識 和 常識.

如果僅僅是為了聊天,那麼就不需要非常深入的研究各門學問的精髓了內,基本上了解一下容各門學科的基本概念就行了。其實大學生聊天時闡述的各種論點都是其他專家或學者或是些小道消息如小雜志小報紙得來的,大可不必覺得他們都是滿腹經綸,這些東西每個人都可以掌握的,只要別一心一意的玩游戲,稍微花點時間在新聞上,多關注那些專家學者的觀點,把他們的結論當成是你的觀點,這樣你也可以社會經濟、宇宙蒼生多多少少知道些了,到時把你看到的、聽到的說出來就可以插入他們的話題啦。

⑼ 大學生如何回歸常識

你好,大學生如何回歸常識的話,我覺得具體的情況你可以多去看一下,這些網路上的交際之類的

⑽ 大學生應掌握的基本法律常識有哪些

大學生應掌握的基本法律常識有:
首先,應培養學生依法辦事的思想觀念,不僅要遵紀守法,而且要監督社會主義法律的遵守和執行, 堅決同一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使社會主義法製得以真正實現。
其次,培養憲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權威的觀念。樹立法律權威即尊重憲法和法律的權威。任何個人和機關、組織都不具有超越干法律之上的權力,都必須依法辦事,堅決反對「權大幹法」,「人情大幹法」的法律虛無主義觀念。使大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國家生活中所處的地位,無條件地服從和遵守國家的憲法和法律。
再次,也即最重要一點,即培養大學生權利義務相一致的觀念。法律最主要的精神即強調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性。公民要正確對待權利義務關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也要履行法律賦予公民的義務,讓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公民意識,以社會主義法律為武器,捍衛自己的正當權利,在享有個人所擁有的權利時,不忘記尊重和承認他人的合法權益,不忘履行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的義務。同時,應杜絕一切不勞而獲的錯誤思想,培養只有付出才有收獲的良好觀念。
另外,應培養大學生法律與自由相統一的觀念。我國憲法和法律從各個方面規定了公民的權利義務,人們在法律規定的范圍以內,有著極為廣闊的自由活動天地。公民在行使自己權利時要慎重考慮自己的言論、行為的社會效果,不得損害國家、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全民的合法權益。大學生應樹立與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密切聯系的自由現,珍惜和維護安定團結的局面。
最後,應培養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指公民不分性別、民族、種族、職業等一律平等地享有法律規定的權等地承擔法律規定的義務,不管是什麼人,只要是犯了法,都要依法受到追究。公民在運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享有特權。平等原則是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律的精髓,也是鄧小平同志一貫強調的法制原則,所以要教育大學生樹立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

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
(一)進行普法教育
要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必須採取多種途徑和靈活多樣的方法。1998年教育部關於「兩棵」課程設置意見中提出,「法基」課通過讓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理論觀點和鄧小平民主法制思想,基本的法律基礎,理解憲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規定,理解和實踐十五大報告中提出的「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提高對法的重要性的認識,從而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根據這一規定,在實際大學教育中則要堅持高校的普法教育。現今高校課程中也幾乎都沒有法律基礎課,但在開展普法教育及開設法基課程時,應注導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現今雖多數高校均已開設法律課程,但由於是公共課,課時少,學生多不加以重視,許多學生只求在期考中成績合格,這與當初教育部關於設置此課程的初衷相違背。作為一名法學教師,筆者從「教「這方面談談在對學生進行普法教育的幾點建議。第一,教學內容選擇:如前所述,法基課屬大學課程中的公共課,課時少因此在教學中,法學內容的選擇尤為重要。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與需要,有針對性地突出重點,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應講授與學生有一定聯系的部門法,如民法、刑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勞動法等,由干與學生密切相關,因此也容易提高學生興趣,增強普法效果,從而也使學生通過普法教育了解法律,值得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第二點即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以往的普法教育,法學教師多採用講.授這一單一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上課提不起精神,更不用說去努力學習法,以法保護自己。因此,加強對教學方法的改進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在教學中因採用多種方式方法,比如課堂討論,多進行案例分析,結合錄像等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使普法達到我們所要達到的效果。
(二)多組織學生進行與法律有關的活動
只是通過開設法基課程,進行普法教育,不足以使學生真正提高法律意識。普法教育畢竟過於抽象,要真正喚醒學生的法律意識,應採取一些更具體,更行之有效的辦法,針對大學生年齡及性格特點,把法律意識的培養同組織活動相結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法庭」活動。學生通過自己模擬法官、律師、檢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國一些訴訟法程序掌握,也通過模擬對犯罪分子的審判,對旁聽的學生起到震懾作用,提高他們守法的警惕性,從而自覺守法。
2.組織一些有關法學方面的知識智力競賽,如前所述,我們的法學課程由於課時少,在教學;中,我們只能採用「少而精」的方法,在部門法選擇上,磨刀能控與崇全有密切共連的幾門部門法,但中國法學精深,我們要全方位了解我國法律,從而更全面提高我們的法律意識。則可通過開展以「某法」為主題展開知識智力競賽,學生通過這一活動,能主動去學習合同法內容,提高學法興趣,何樂而不為。
3,可組織學生去法院旁聽。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很多是課一堂——宿舍——食堂三點一線,大學生涯極為枯燥,通過組織學生去校外分聽法庭審理,能開拓視野,也能深入社會,了解社會的某方面,從而使學生能更深切地體會到用法律保護自己的重要性。另外,對於現今社會上的一些著名案例,諸如「胡長青受賄案」、「遠華特大走私案」等一些重大復雜案例,可組織學生看錄像,或請有關辦案人員或著名法學專家來校開講座,既能讓學生了解時事,也能更深切體會法律的權威,樹立「法大於權」的論點,從另一層面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4,要徹底培養學生法律意識,轉變大學生某些錯誤觀念,也要重視提高大學生的文化思想道德水平,特別要同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結合起來,一個人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就為其法律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主觀要件。(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培養大學生法律素質,並把法律素質作為現代人素質的主要方面。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骨幹力量,不學法,不懂法,沒有相應的法律知識.就不適應時代需要。因此,我們應努力提高法學教學質量,真正培養出一批具有全面法律意識的大學生。

熱點內容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趙麗穎 發布:2025-09-11 16:08:59 瀏覽:509
北京大學生題庫 發布:2025-09-11 15:54:05 瀏覽:536
大學生親嘴 發布:2025-09-11 15:46:38 瀏覽:936
北京交通大學交通學院教授 發布:2025-09-11 15:46:37 瀏覽:630
大學生體育測試免測 發布:2025-09-11 15:45:46 瀏覽:558
大學講師與教授的區別 發布:2025-09-11 15:40:27 瀏覽:898
兩位藝術生的大學生活1 發布:2025-09-11 15:38:55 瀏覽:66
四川師范大學教授高考命題 發布:2025-09-11 15:38:05 瀏覽:827
我的大學老師想上我 發布:2025-09-11 15:32:55 瀏覽:491
南京大學外教老師 發布:2025-09-11 15:31:15 瀏覽: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