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學本科 » 北京師范大學鍾敬文博士

北京師范大學鍾敬文博士

發布時間: 2021-02-19 04:13:06

① 民俗學導師

遼寧大學研究民俗學在國內比較著名的。多年來在烏丙安教授的帶領下,取得累累碩果。遼寧大學民俗學現有專人任職導師5名,分別是周福岩、江帆、王巍、吉國秀、隋麗。

烏丙安,中國著名民俗學家、民間文藝學家。筆名烏克,1929年11月3日生,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祖籍喀喇沁,蒙古族人。作為世界級著名民俗學家,烏丙安教授以《民間文學概論》、《民俗學叢話》、《中國民俗學》、《民俗學原理》、《民俗文化新論》、《中國民間信仰》、《神秘的薩滿世界》和《日本家族和北方文化》等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里程碑意義的民俗學專著,為中國與國際民俗學事業和民俗學專業教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當代民俗學史冊上,被譽為「我國第二代最富有聲望的民俗學家」。
遼寧大學民俗學導師──周福岩教授
周福岩,男,1970年5月生,遼寧沈陽人。1995年於遼寧大學中文系獲文學碩士學位,師從烏丙安教授。1998年於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獲民俗學博士學位,師從鍾敬文教授。現為遼寧大學文學院民俗學專業教授, 副院長,碩士研究生導師。2008年獲教育部留學基金委全額資助赴英國劍橋大學社會學系作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民俗與日常生活批判理論、民間傳承與大眾傳播的文化比較、口承文藝美學與民眾社會意識研究。主要學術兼職:中國民俗學會會員、遼寧省民俗學會副秘書長。
主持2004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民俗與日常生活──關於民俗學若干理論問題的思考」,1998年以來主持並參與省級科研項目若干。現講授中國民俗學、中國民俗學史、社會學原理與方法、當代西方社會人類學、當代西方社會哲學、符號學、民俗學概論、社會學概論等碩士生及本科生課程。
2002年起連續評為遼寧大學中青年骨幹教師,2005年獲遼寧大學首批優秀青年教師稱號,2006年評為遼寧省優秀青年骨幹教師。專著《民間故事的倫理思想研究──以耿村故事文本為對象》(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3);編著4部;於國家核心學術期刊《民俗研究》、《人文雜志》、《民族文學研究》、《西北民族研究》、《社會科學輯刊》、《文藝理論與批評》等發表論文20餘篇,成果在國內學界產生廣泛影響。
遼寧大學民俗學導師──江帆教授
江帆,女,1952年生,遼寧省沈陽市人,現任遼寧大學文化傳播學院教授,民俗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兼任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遼寧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遼寧省民俗學會副會長。
主要從事東北區域民族與文化、生態人類學與民俗學、民間文學及傳承人研究。其中,對著名民間故事家譚振山長達二十年的追蹤研究在國內外學術界頗有影響。近十餘年來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著有學術著作7部,田野采錄作品集2部,參編民間文學教材2部。學術成果多次獲得國家級及省級獎,1995年被授予「遼寧文藝新星」稱號,1999年被遼寧省命名為「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家」。
主要著作有:《生態民俗學》、《滿族生態與民俗文化》、《山林.人.文化--遼北山區生態民俗與可持續發展》、《民間口承敘事論》、《民俗學田野作業研究》、《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合著)、《中國民族村寨調查——沈陽錫伯族新民村》(合著)等。
主要獲獎有:《民俗學田野作業研究》獲「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學術著作獎」二等獎(2001);《生態民俗學》獲「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學術著作獎」三等獎(2004);論文《女性的民間信仰與變遷》獲遼寧省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1999);論文《民間敘事的即時性與創造性》獲中國文聯第五屆文藝評論獎理論文章一等獎(2005)。
遼寧大學民俗學導師——吉國秀教授
吉國秀,遼寧清原人。1993年7月畢業於沈陽師范大學社會學系,獲哲學學士學位,同年留校。1998年9月考入遼寧大學民俗學專業,2001年7月獲法學碩士學位。同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師從鍾敬文先生和萬建中教授學習民俗學。2004年6月畢業,獲法學博士學位。同年,任沈陽師范大學社會學學院教師。2012年9月,始任遼寧大學文學院民俗學專業碩士生導師,教授。研究領域:區域民俗學;民俗學方法論反思。
著作:
1.《婚姻儀禮變遷與社會網路重建:以遼寧省東部山區清原鎮為個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7;
2.《中國節》,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6.1,第二著者。
遼寧大學民俗學導師--隋麗副教授
隋麗,女,漢族,1974年出生,遼寧大學文學院民俗學專業教師,講師。1993年考入遼寧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1997年畢業後留校工作。1999年至2002年在遼寧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攻讀碩士學位,2004年考入遼寧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專業,2008年獲文藝學博士學位。2005年開始在遼寧大學文學院新聞系任教,2011年調入民俗學教研室。
在學術研究方面,前期一直致力於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先後在省級以上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專著1部:《現代性與生態審美》(學林出版社2009年出版),參編著作4部。代表性的論文有《中國現代文學生態主題的演進與變遷》(社會科學輯刊,2009年第3期);《生態審美視域中「征服主題」的差異》(遼寧大學學報, 2008年第5期);《東方意象生態視角的審美特質》(遼寧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女性文學女兒化審美心態的對抗與突圍》(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等。

② 北京師范大學有哪些知名校友

北師大18萌新 來答一波!!

北師大不僅僅有教育人才,而是文體兩開花!!

1.潘粵明

寧浩,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

讀書時,寧浩就憑其學生電影《星期四,星期三》獲得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之後又通過瘋狂系列火遍全國。

當年寧浩通過成人高考進入北京師范大學學習節目製作,並堅定了導演的發展方向。

寧浩「瘋狂」系列的出現,告訴觀眾:中國電影的情節也可以這么好看!線索也可以這么繁復!他的電影黑色幽默式的荒誕,成了中國電影的一匹黑馬。

現在師大還一直舉辦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藝術的薪火一直在傳承!

師大的才俊還有很多 歡迎大家來玩啊!

③ 林繼富的學習工作經歷

1982年—1986年在華中師范大學中文系學習,獲文學學士學位。
1996年—1999年在華中師范大回學中文系攻讀民俗學答碩士學位,1999年獲法學碩士學位,導師劉守華教授。
1986年7月—1994年10月在西藏農牧學院任教。
1994年11月——2010年11月華中師范大學工作。
2006年6月——2009年4月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博士後工作站。
2001年9月—2002年7月北京師范大學訪問學者,導師鍾敬文教授。
自2002年9月起,在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攻讀民俗學博士學位,導師劉魁立教授。
1994年11月至2006年7月,在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從事民俗學、民間文學的教學科研工作。
2006年7月至今,在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從事民俗學、民間文學的教學科研工作。

④ 鍾敬文的成就及榮譽

鍾敬文先生一向重視少數民族民俗學人才的培養,在招收博士生時,注意招收少數民族學生,特別關心他們的成長,並鼓勵他們學成之後回去從事本民族民俗文化的教學研究工作,他已為國家培養了包括蒙古、藏、彝、維吾爾、壯、朝鮮、納西、滿、鄂倫春、白、土家等民族的十多名高級研究人才,他們大多成為本民族文化研究的學術骨幹。鍾敬文先生在教育事業上作出了卓越貢獻,為此他曾獲得北京市勞動模範的光榮稱號(1982)、曾憲梓教育基金會優秀教師一等獎(1999)。
新的20年,是鍾敬文先生獲得巨大豐收的時期。1988年他所領導的民間文學的學科點,被列為國家重點學科。1994年北師大中國民間文化研究所建立,鍾敬文先生親任所長。1997年中國民間文學學科進入了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行列。2000年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被批准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在這一時期,鍾敬文先生領導的學科點培養了近五十位博士、博士後,以及來自國內外的訪問學者,其中絕大部分成為民俗學民間文學教學研究的骨幹力量。他主持的「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的創建與實踐」的教學改革項目分別獲得北京市普通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2000)、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一等獎(2001)。
鍾敬文先生十分重視民族民間文化資料搜集、整理工作,1984年他被推選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的主席後,便親自領導組織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的編纂工作。這是一個有「文化長城」之譽的大工程,作為民間文學集成的常務副總編、故事卷主編,他在完成這項工程中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全國各省故事卷的審稿中,鍾先生不顧年邁體弱,參加每一次的審稿會,認真閱讀文稿,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為了表彰鍾敬文先生在集成編審工作中的重大貢獻, 1997年文化部向他頒發了文藝集成志書編審工作特殊榮譽獎。 鍾敬文先生對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有著特殊的情感,他始終關注、指導著民間文藝家協會工作。在病重住院期間,他多次向前來看望他的民協領導建議,應盡快恢復協會的學術期刊,加強學會的學術研究力量。由於鍾敬文先生長期致力於民間文藝建設事業及作出的突出貢獻,2000年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向鍾先生頒發了首屆民間文藝山花獎終身成就獎。
1979年以來,鍾敬文先生在科學研究上登上新的高峰,取得了豐碩成果。先後出版了《新的驛程》、《民俗文化學:梗概與興起》、《民間文藝學及其歷史》、《鍾敬文學述》、《建立中國民俗學派》等十餘部著作和數十篇具有真知灼見的學術論文,這些成果標示著民俗學科的不斷進步,具有重大理論指導意義。他的《洪水後兄妹再殖人類神話》論文獲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1995),《民間文藝學及其歷史》獲民間文藝山花獎首屆學術著作獎最高榮譽獎(2001)。此外,在鍾敬文先生的率領下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民間文化研究所成為中國民俗學建設的重要基地,北京師范大學的民間資料庫、以及建設中的民俗博物館,已經成為開展中國民俗研究的信息與資料中心。
志存高遠的鍾敬文先生,並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績,他曾在95歲的《自壽詩》中表露自己的心跡:「事功未竟意難安」,認為自己所倡導的民間文化事業還遠遠沒有成功。他不斷地思考著中國民俗學的發展方向,在1999年他推出了《建立中國民俗學派》的理論新著,提出了建立多民族一國民俗學的新主張。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為了深入研究有深厚歷史淵源的中國民俗文化,2000年鍾先生承擔了國家重點課題《中國民俗史》。中國民俗學學派的旗幟已經舉起,鍾敬文先生熱切期待著中國民俗學早日成為一門成熟的民族文化科學。
2001年11月22日,由鍾敬文先生親自發起、由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舉辦的「民俗學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學術研討會隆重開幕,鍾先生十分興奮,他在會見來自全國各高校與研究機構的代表時說:「這是我住院以來最高興的一天,也是我80年來最高興的一天!」鍾老面對民俗學學術隊伍的壯大與學科建設的發展,他有著發自內心的喜悅。他鄭重地囑咐民俗學工作者:「大家要有一種民族的自覺,將中國的精神視為命根子,將中國的優秀文化視為我們的命根子。」最後勉勵大家:「我希望大家努力,努力,再努力!民俗學是一種重要的學科!」鍾先生就是這樣摯愛著他的事業,他的學問人生與祖國的民族文化血肉相連。2002年1月3日,由鍾敬文先生的老朋友啟功先生的提議,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在北京友誼醫院為鍾先生慶賀百歲華誕,鍾先生面對前來祝壽的學界與新聞界同仁,說:我要養好身體,回去講課。最後,他使盡全身的力氣,喊出了常在胸懷激盪的肺腑之音:「人民的事業是最偉大的事業!」
鍾敬文先生經歷新舊社會不同的時代,他的一生是追求進步與文明的一生,他與祖國、民族同呼吸、共命運。鍾敬文先生常講自己是五四的兒子,五四精神是鍾敬文先生永遠青春洋溢的精神血脈。他經常說:「我喜歡馬克思的一句名言:為人類工作。」鍾先生就是以這樣的情懷孜孜不倦地工作著,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在醫院里,他時刻掛念著教學科研工作。囑咐教研室的老師代他為新來的博士生開設民俗學史課程,並親自幫助二年級博士生選定博士論文題目,檢查畢業論文的進展情況。鍾先生一向對學生學業有著嚴格要求,他輪流約見18名同學到病房匯報學習情況。他惦記著學科建設的大事,一再詢問北師大民俗學科申報國家重點學科的進展情況,還與出版社商談出版一套中國古代民俗史志叢刊。 2001年9月他在作《擬百歲自省》一詩以銘志:
歷經仄徑與危灘,步履蹣跚到百年。
曾抱壯心奔國難,猶余微尚戀詩篇。
宏思竣想終何補,素食粗衣分自甘。
學藝世功都未了,發揮知有後來賢。
人生與學問在鍾敬文先生的生命歷程中是那樣水乳交融。鍾先生的百年之旅不僅為創造了生命的奇跡,而且以其對民族文化的摯愛,對學問的虔誠,以及他與生俱來的人類善良品性,為我們樹立了人生的典範。為了表示對他的崇敬,有人用「國瑞文宗」來贊譽,可謂實至名歸!
他畢生致力於民族文化的研究與建設事業,直到百歲仍然籌劃著民俗學學科建設的大事,在臨終前的幾小時還在說:「我有好多事沒做」。鍾先生就是這樣一位視事業、工作為生命的超凡脫俗者,他是一位純粹的人、高尚的人,一位真正的仁人。 「詩人鍾敬文」
鍾敬文先生生前曾經多次說過這樣的話:「我的學問,做得最好的並不是民俗學、民間文藝學的學術研究,而是詩。我死了以後,我的墓碑上要寫上『詩人鍾敬文之墓』,有這幾個字就夠了!」
對此,許多人都感到頗為困惑。因為他在學術研究、散文和詩詞創作等許多領域,都取得了傑出的成就,而且主要是以民俗學、民間文藝學領域的大家聞名於世的。可是為什麼他卻只是以「詩人」來概括和評價自己呢?
其實,縱觀鍾先生一生所走過的道路,我們不難發現,他的這種自我評價,包含了這樣兩層的意義:首先,他是要以此來表明自己與詩歌乃至文學密切相伴的一生,強調自己在詩文創作領域的角色特徵。其次,在他那裡,「詩人」不僅僅只是一種職業的標志,它更是指一種生存的模式、一種人生的境界。而這後一層的含義,大概是他以「詩人」來概括自己一生的主要用意。
從30年代以來,盡管他把主要的精力投在了民俗學、民間文藝學的研究上,但對詩文的關愛卻始終沒有中止。散文的寫作,雖然時斷時續,他卻一直在堅持,寫出了多篇新的佳作,而且由於多年的探索,越到後來,文風越老醇深摯、施展自如。對於詩,他更是一刻也未曾拋開。多年以來,他時時刻刻在吟誦著他所仰慕的那些古人的詩作,像陸放翁、王漁洋、龔定庵等人的詩集,便常常放在床頭、案頭等隨手可及的地方。即使是抗戰期間,在他挾筆從戎、戰地行腳的三四年中,他的行囊里所帶的唯一一部書籍,也是《陸放翁全集》。而以後的日子裡,每逢外出,不管是出差還是住院,書籍必然是他隨身攜帶的物品,他所熱愛的詩集,則是這些書籍中的主角。
反復誦讀前人的詩作,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詩歌修養,也是為了滋潤自己精神的血肉,而堅持不斷地寫詩,則是為了記錄和抒寫自己的旅跡心痕。從少年時起,一直到今天,用詩來吟唱心聲、歌詠時代,成了他生命中佔有最主要位置的習慣。多年來,它非但沒有一絲的改變,反而越來越深厚。據統計,他在八十餘年間所作的詩篇,僅舊體詩作,現存的就有八百餘首。這些詩篇,在表現作者自己的人生經歷和心路歷程的同時,也反映了他所歷經的時代的風雲,可以說既是文學殿堂中的精品,也是我們藉以了解他、了解他所走過的時代的可貴史料。
談到詩對自己的影響時,鍾先生曾這樣說:「……在我個人心靈的歷史上,她無疑是一種極重要的成素,甚至於是一種支配的力量。詩,許多年來,她是和我的生命糾纏在一起的。」(《我與詩——〈腳印〉自序》,1943年)在他的心目中,詩是自己情感的家園、精神的故土,他怎能與之分離?即使偶爾稍有遠離,燃燒的鄉愁也會迫使那情感、那精神,回歸到它的故鄉來!與詩的這種莫逆的聯系,促使鍾敬文在堅持用自己熟悉的舊體詩體裁寫作的同時,也在不斷嘗試、探索著其他詩歌形式的寫作,像詞、新詩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與日本兩國文化交流的逐漸增多,趙朴初、林林等一批詩人開始倡導寫作「漢俳」——一種中國式的俳句,鍾敬文先生也成了這個隊伍中的一員干將。由於早就熟悉日本俳句,並對其神韻有深刻的理解,而且在三四十年代就已經寫過類似的小詩,再加上深厚的中國傳統詩歌的功底,因此,他所創作的一組漢俳作品,具有頗為雋永、獨特的韻味。且以下面兩首為例:
錯過
花事正荼蘼,
又錯過賞春時節。
且待來年罷。
贈加藤千代女史
重踏神州土,
像女兒回到娘家,
夢樣的喜悅。
與詩的這種莫逆的聯系,也使得寫詩對鍾敬文來說,成了心靈的一種自然詠唱——自然得就像心臟的搏動一樣,而不是一種勞心費神的工作。這也正是他之所以能夠在從事繁忙的教學、科研等工作的同時,還能夠從容不迫、得心應手地創作出大量詩壇佳作的主要原因。與詩的這種莫逆的聯系,還使他在文學理論特別是詩論方面提出了許多精闢的見解。而詩文方面的功底,使他的學術論文也充滿了特有的文采。
與詩的這種莫逆的聯系,更使得詩滲透在了鍾敬文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成為了他人生的導師,讓心靈得到了充實,生命得到了升華:
詩,這位生平的密友,到底曾經給我什麼呢?簡要地說來,她鍛煉了我的智慧,開拓了我的思想和感情的境地。她教我怎樣地觀看人生和尊重人生。她教我怎樣理會自然和賞鑒自然。她教我愛,教我恨,教我忍耐,教我夢想——她是我的邏輯,我的哲學,她是我實用的社會學和論理學。她使我在艱難的生活經歷中能夠翹然自立而舉步向前。(《我與詩——〈腳印〉自序》,1943年)
這也就使「詩人」這個字眼,對他而言具有了更加豐富、深刻的內涵:它指的不僅僅是「寫詩的人」,而更是指具有一種獨特的生命內質的人。與它密切關聯的,是一種人生理念和人生實踐,是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情操,一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執著奮斗精神,一種偉大的人品,一種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寬廣博大的胸懷。這些因素,用他經常作為座右銘的幾個字來概括,也就是「正直、勤奮、淡泊」。這是真正的詩人素質的內核,也是決定創作出真正優秀的、有生命力的詩篇的根本。
「以天下為己任」的天賦使命感,在中國知識分子當中具有十分久遠而深厚的傳統。鍾敬文顯然是這種偉大傳統的忠實繼承者。在他的一生當中,無論投身何種活動,從事何種工作,對國家命運、民族利益的關懷,始終在他的心靈中佔有首要的位置。他在五四時期積極組織、參加愛國活動,抗戰時期挾筆從戎,反右時期慷慨直言,都是這種情懷直接發生作用的表現。而在學術研究領域,他一直強調為民族文化的「發采揚輝」而奮斗的目標,並努力探索和建構中國學問自身的體系,實際上也是愛國主義精神影響的結果。
「據說古代希臘軍隊出征的時候,詩人常常走在前頭。這是詩人職能最好的象徵。」(《詩心》,1942年)在鍾敬文那裡,真正的詩人,必須具有一種英雄主義的情懷,一種為了實現某個崇高的目標而執著進取、百折不撓的精神。他是這樣要求著「詩人」,同時也用自己一生追求真理、不屈奮斗的實際行動,對這種要求進行了實踐,盡管曾經遇到了無數的挫折,歷經了無數的磨難,卻始終無怨無悔。即使是在「年登大耋」之時,還是那樣地「勇冠三軍」。(程千帆語)下面的兩個例子,也許可以讓我們對他的這種精神有一些具體的感受。其一: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一段時期,由於經費問題的困擾,有一度學術研究和學術活動的進行都十分艱難。鍾先生卻絲毫沒有因此而有所放棄。「就是當褲子也要搞學問!」他用這樣充滿黑色幽默風格的話,表達了自己堅定的決心。
其二:鍾敬文先生擔任理事長的中國民俗學會,要召開學術會議,要開展日常工作,諸如印刷刊物並向會員寄發,等等,這些都需要經費。但學會卻一直存在著嚴重的經費短缺問題。有一年,為了召開一次全國性的代表大會,他和學會的其他領導成員,不斷商討,費盡了心思。恰好當時國家教委要評選全國優秀教師,鍾先生所在的北師大,把以90多歲高齡仍然奮戰在教學第一線的他,也作為候選者之一推薦了上去。那些日子,本來並不關注榮譽的他,卻忽然顯得很振奮:「不知道行不行?要是能獲獎的話,我們就可以拿這個獎金來開會了!」
鍾先生曾經謙虛地說,自己的資質只能算中上,如果說還有所成就的話,那主要是來自勤奮。在我們看來,這前半句話當然是謙虛,因為他的資質,單是博學強記這一點,就遠非一般人所能望其項背的。後半句話,卻是不爭的事實。勤奮,幾乎是鍾先生的一種天性,它突出地表現為「腿勤」、「手勤」和「腦勤」。比如,1927年,他在廣州時,聽到魯迅先生來羊城的消息,盡管他和魯迅並不認識,卻約上友人,費盡周折找到了魯迅先生,進行了交談,並在當天晚上就寫下了散文《記找魯迅先生》。在他的一生當中,這樣的例子可以說是不勝枚舉。從少年時期的刻苦攻讀古典文學、積極參加歌謠和故事的搜集並踴躍投稿,到年屆百歲時還在不斷思考和探索民俗學和民間文藝學的各種重要問題,並不斷更新自己的思想、提出許多新觀點,勤奮,成了貫穿他一生的素質。在《〈孟姜女研究集〉校後附記》中,鍾先生曾這樣評價他的好朋友顧頡剛:「有頡剛聰明的,頗不乏其人,但有頡剛的成就的,總覺得太少了。你問問緣故么?緣故就在努力和謙遜與否而判斷!」其實,他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
「大事不糊塗,小事不掛心。」這是鍾先生經常用來自勉並教育弟子的話。他所謂大事,就是自己所從事的以探討民族文化的意義、性質為主要目標的民俗學、民間文藝學研究,是培養學術後備人才的教學,是為了推動學術發展而開展的各種活動……為了這種大事,無論遇到多麼艱難的阻撓,他都會知難而進。小事,既是指那種為了利祿功名而追逐的蠅營狗苟,也包括個人物質生活上的各種要求。對這「小事」中的前一類,他從來就不屑一顧;而對其中的後一類,他所表現出的淡漠,也常常會讓一般人感到吃驚:有的時候,對於本來屬於他個人但由於有關工作人員的疏忽而沒有發給他的經費或物質獎勵,他知道後也從不去追問!當有人不解地問他這樣做的原因時,他的回答是:「這些東西,有了它也不見得會過得有多好,沒有它也餓不死!」1998年的春天,他拿出了自己剛剛從出版社得到的一筆稿費,租車、購買門票,組織全教研室的師生一道,到陶然亭公園春遊。民間文學教研室的全體師生,在盎然的春天裡,體驗了聚會的樂趣,也再度體驗了來自鍾老——這位良師益友的關愛。以後連續幾年,這種全室春遊的活動一直都在進行。
「詩人鍾敬文」!他就是這樣用自己的生命來愛詩、寫詩,又用詩來裝點、升華了他的生命,他的人生。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鍾先生累了,鍾先生走了,他的音容笑貌長留人間,他的事業松柏常青。
鍾敬文先生安息吧!
(本文由蕭放執筆,劉鐵梁、趙世瑜、萬建中等參與修改,經鍾敬文先生子女鍾少華、鍾宜二位審定)
來源:中國民俗學網 發布日期:2004-03-20

⑤ 「北京師范大學」和「首都師范大學」有什麼區別

北師大是教育部的部屬高校,首師大是北京市的市屬高校。

北師大是985、211重點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僅是北京市重點高校。

⑥ 鍾敬文的人物生平

人民的學者、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鍾敬文先生因患老年性綜合症,醫治無效,於2002年1月10日零時1分在北京友誼醫院不幸逝世,享年100歲。
鍾敬文先生是我國著名民間文藝學家、民俗學家、教育家、詩人、散文家,曾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名譽主席、中國文聯榮譽委員、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主任等職。
鍾敬文先生是漢族,原名譚宗,又名靜聞、金粟。1903年3月20日出生於廣東海豐縣公平鎮,少年聰穎勤奮,愛好詩文。1922年畢業於海豐縣陸安師范。師范學校學習期間,受新文化運動影響,開始學做白話詩。畢業後在家鄉一帶教小學,20年代中期到廣州嶺南大學國文系工作並學習 。
1920年,先生年僅17歲,就讀於海豐陸安師范學校,因感受了「五四」的春風,與同學們一道宣傳演講,抵制日貨。正是這樣的人生實踐,使先生產生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1922年陸安師范畢業後,他留在家鄉當了一名小學教員,這一時期他受到新文化思潮和北大歌謠學運動的影響,對民間文學發生興趣,開始搜集、整理民間歌謠故事等,並在北大《歌謠》周刊陸續發表了《讀〈粵東筆記〉》、《南洋的歌謠》、《海豐人表現於歌謠中之婚姻觀》。同時開始寫作白話新詩,1923年與兩位好友共同出版新詩集《三朵花》。
1926年夏,受彭湃、聶紺弩的影響,為了尋求更充沛的思想滋養,先生來到了當時的國民革命中心廣州,這是先生走上治學生涯與追求真理之路的關鍵一步。在嶺南大學工作、學習之餘,先生利用圖書館開始了民間文化的研究工作,整理了《粵風》等民俗文獻。並結識了冼星海、劉謙初等進步人士,開始閱讀包括《共產黨宣言》在內的革命書刊,給《少年先鋒》寫稿。這一年他整理的第一本故事集《民間趣事》在北京北新書局出版。
1927年春,新文化運動的先驅魯迅先生來到廣州,鍾先生興奮地邀約一批青年朋友拜見了魯迅先生,並廣泛搜集有關魯迅先生在羊城的行蹤,編成《魯迅在廣東》一書,由上海北新書局出版。同年秋天,先生經顧頡剛介紹,轉入中山大學,擔任中文系助教並教授預科國文。這時一批原北京大學歌謠研究會與風俗調查會的骨幹如顧頡剛、容肇祖、董作賓等聚集中大,他們繼續開展在北方從事的新學術事業,鍾先生便成為積極參與者與組織者。他協助顧頡剛等成立了我國第一個民俗學研究組織——民俗學會,創辦民俗學講習班,編印《民間文藝》、《民俗周刊》及民俗學叢書,積極宣傳與推進民俗學這門新學問。這一時期鍾先生出版了《荔枝小品》、《民間文藝叢話》等文藝與學術專集,在文藝界學術界嶄露頭角。
1928年夏,正當先生努力追求思想與學術進步的時候,遭逢了涉世以來的第一次打擊,學校保守勢力借口鍾先生經手付印的《吳歌乙集》問題,解除了他的教職。在錢塘江潮水高漲的時候,鍾敬文應朋友劉大白之邀,到了杭州。
在杭州,鍾先生熱心於散文、小品的寫作,出版了《西湖漫拾》(1929)、《湖上散記》(1930)等散文集,在散文創作上取得了較大的成功。郁達夫對鍾先生的散文有很高的評價:「清朗絕俗,可以繼周作人、冰心之後武」(1935)。阿英在《現代十六家小品》(1935)中認為鍾先生的散文不少篇章是「新文藝的小品中的優秀之作」。鍾先生這些散文創作成就奠定了他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鍾敬文先生在熱衷於文學創作的同時,並沒有忘記自己研究草根文化的使命。在杭州他團結了一批同志,成立了「中國民俗學會」,編印了《民間》(月刊)、《民俗學集鐫》及民俗學叢書。這一時期,是鍾敬文先生學術迅速成長的時期,他致力於民間文學的搜集、研究,寫下了多篇民間文學的研究文章,如《〈山海經〉神話研究的討論及其他》(1930)、《中國民間故事型式》(1931)、《中國植物起源神話》(1933)、《中國的天鵝處女型故事》(1933)等,從而奠定了他在神話學、故事學方面的學術地位。並注意吸取國外的理論研究成果,同外國同行建立學術聯系。一時間杭州成為繼北大、中大之後民俗研究的重鎮。1928年至1933年間,鍾敬文先生先後任教於杭州高級商業學校、浙江大學文理學院、民眾教育實驗學校。此時,他十分強調民俗學與民間文藝學的社會教育功能,認為這是民眾教育的重要內容。鍾敬文先生還創辦了《民眾教育季刊》(後改為月刊),在季刊上專門出版了「民間文學專號」。1933年夏,他曾應江西教育廳之邀,遠赴千里之外的南昌,作民間歌謠的公開演講。
1934年春,鍾先生辭去浙江大學專任講師的教職,與夫人陳秋帆一道東渡日本深造。在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文學部研究院,鍾先生成為一名出色的研修者,他每天伏在那九層樓的圖書館里,耽讀著民俗學、文化人類學等理論著作。每天的午餐是一毛錢一碗的蕎麥面,為的是省下一點買書的錢。生活是清貧的,但精神卻是快樂的。在跟隨著名神話學家西村真次學習神話學期間,鍾先生在當地的《民族學研究》、《民俗學》月刊等學術雜志發表了《老獺稚型傳說之發生地》、《盤瓠神話考察》等多種關於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的論著,鍾先生在日本結識了研究中國語言文學的實藤惠秀教授和增田涉、竹內好諸君,參加了中國文學研究會的活動,並發表了《中國民間文學研究現狀》的專題演講。在日本期間,他始終保持著與國內民俗學界的聯系,在《藝風》雜志上主編《民俗園地》,向國內介紹民間文學、民俗學理論,從而有力地推進了中日之間民俗學民間文學的學術交流。他在《藝風》上編輯了數期學術專號,特別是撰寫發表了《民間文藝學建設》這篇重要學術文章,首次提出了建立獨立的民間文藝學的問題。為建設中國自己的民間文藝學學科體系作出了重要貢獻。
1936年夏,鍾先生從日本回到了杭州,繼續從事他所熱愛的民俗學、民間文學事業。他除了擔任浙江民眾教育實驗學校專職講師外,還兼任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文藝導師。在《民眾教育》月刊編輯了《民間藝術專號》和《民間文化專號》。他與民眾教育實驗學校的同事一道舉辦了「民間圖畫展覽會」,展出了約3000件浙江及部分外地搜集來的民間繪畫、木刻藝術品,此舉得到社會輿論和各界的好評。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鍾敬文先生投筆從戎,到廣州四戰區政治部作視察專員,從事鼓動群眾、宣傳抗日的文字工作。他跟隨部隊轉戰粵北,親赴戰地采訪收集軍民抗敵事跡,與陳原共同編輯《新軍》雜志,還與同志一道創立了中華全國文藝抗戰協會曲江分會,被選為常務理事;鍾敬文先生以飽滿的愛國熱情寫出了《抗日的民族老英雄》、《指揮刀與詩筆》、《牛背脊》等多篇報告文學。他的這些戰地篇章,鼓舞著南國抗戰軍民。鍾先生本人對有著同樣愛國激情的「歐羅巴的良心」羅曼·羅蘭無比崇敬,他在《紀念羅曼·羅蘭先生》的一文中說:「他是我靈魂的深切的關與者。讀著他的作品,我完全被帶入一種比現實遠為嚴肅和深邃的世界。」
1941年鍾敬文先生重返當時設在坪石的中山大學,先後任副教授、教授、文科研究所指導教授等職,講授民間文學、文學概論、詩歌概論等課程。1945年中山大學遷回廣州石牌,鍾敬文先生繼續在中大執教。1947年鍾敬文先生因思想「左傾」再次被中大解職,7月在批閱完研究生考卷後,悄離廣州,前往香港,任教於進步人士雲集的達德學院文學系。
1949年5月,新中國成立前夕,應黨的邀請,鍾敬文先生回到北京參加第一次中華全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見到了久所敬仰的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周恩來給鍾敬文先生寫下了「為建設人民文藝而努力」的親筆贈言。8月,應北京師范大學校委會主席著名語言學家黎錦熙先生之聘,鍾敬文先生就任師大中文系教授,並兼任北京大學、輔仁大學教授。1952年教育部任命鍾敬文先生為北京師范大學副教務長,1954年又任命為北京師范大學科研部主任。
20世紀50年代的第一個春天,鍾先生與郭沫若、老舍一道滿腔熱情地籌組的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宣告成立,大會選舉郭沫若為理事長,老舍、鍾敬文二位為副理事長,鍾敬文先生主持該會的日常工作。經歷了數十年的努力,中國終於有了全國性的研究民間文藝的專門機構,鍾先生多年的願望實現了,他心身暢快地工作著。他先後主持創辦了《民間文藝集刊》、《民間文學》等刊物,為民間文藝研究提供了園地。在北京師范大學等大學講授民間文學(後改名人民口頭創作)課程,並創建全國第一個民間文學教研室。1953年他率先在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開設了民間文學研究生班,為新中國培養該領域的高級人才。
1954年他當選為北京市人大代表,並參加了政協全委會組織的憲法草案(初稿)座談會,鍾敬文先生充滿了參政、議政的熱情。可惜好景不長,一場突如其來的政治風暴將他打入了冷宮,1957年鍾敬文先生被錯劃為「右派」,其研究部主任、校務委員、學報編委職務也被撤銷,此後一段時間,鍾敬文先生失去了政治權利,失去了學術研究的自由。1962年,「右派」摘帽,他悄悄地開始了學術研究,撰寫了《晚清時期民間文藝學史試探》、《晚清革命派作家的民間文藝學》等至今為人稱道的學術論文。接著是「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鍾先生的學術生命又被無情地中斷了十年之久。
歲月蹉跎,先生弘毅之志未墜,改革開放之後,鍾敬文先生獲得了第二度的學術青春。1979年,年近80的他為恢復民俗學的學術地位而呼籲奔走,親自邀約顧頡剛、容肇祖、楊堃、楊成志、白壽彝、羅致平等七位著名學者,聯名倡議恢復民俗學的學術地位,建立中國民俗學學術機構。1983年,中國民俗學會成立,鍾先生當選為理事長。為了推動和協助各省市這類機構的建立和發展,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他北至丹東,西至蘭州、成都、貴陽,南至廣州、桂林,東至上海、杭州、寧波,參加成立大會,參與學術討論,進行學術演講。
1979年鍾先生當選為北京市政協常委,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評議組中國語言文學評議組成員,為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做出了重要貢獻。
鍾先生十分重視民間文學與民俗學的教學科研工作,為了推進中國民間文學、民俗學的學科建設,鍾敬文先生先後兩次組織全國高校教師編寫《民間文學概論》(1981年出版,1988年獲國家教委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民俗學概論》(1998年出版,1999年獲國家圖書獎提名獎),作為專業教材與理論普及讀本。並在北京先後六次舉辦民間文學、民俗學講習班及高級研討班,為全國培養了數百名民俗學學科急需的人才。80年代初,鍾先生還承擔了《中國大網路全書》民間文學部分的主編工作。在鍾先生等老一輩學者的共同努力下,1988年中國民俗學被列入國家二級學科目錄。鍾敬文先生為之奮鬥了近80年的民俗學事業步入新的發展階段。作為中國第一批博士生導師、第一批文科博士後流動站的合作導師鍾敬文先生,為了培養學科建設所需的人才,始終堅持在教學科研第一線。
鍾先生是中國20世紀以來的人民的偉大學者,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是魯迅所說的中華民族的脊樑。先生一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事業,在長達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始終不渝地堅持為中華民族的振興、為人類文化的建設而奮斗的最高理想,無私忘我地奉獻自己的生命和才華,歷盡坎坷而無怨無悔。他創立和發展了中國民俗學和中國民間文藝學兩大學科,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民俗學民間文藝學高級專業人才,是中國民俗教育事業的一代宗師。先生是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和文藝理論家,聲播海內外。他為人忠厚仁愛,公而忘私,高風亮節,世所稱頌。他率先垂範、殫精竭慮,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上世紀70年代,鍾敬文教授主持16所高校民間文學教師編寫的《民間文學概論》,從1979開始到1980年結束,前後經歷的時間將近一年。據曾經參加這項工作的同志回憶,在這段時期,大家通過學習、討論、試寫(草稿)、試講、改寫(初稿)和集中修改等一系列過程,終於完成了這部暫時可以付印的稿子。盡管如此,鍾敬文教授在該書「前言」中特別指出,「這本教材,從一開始計劃編寫起,我們就明確了它的內容和性質。它是一本供大學生學慣用的『引論』書,主要的任務是提出這門功課的一些重要問題和闡述相應的基礎理論知識。它不是專門的研究著作,也不是發表個人見解的專業論文。因此,在這本教材里,提出的只是一些比較重要的問題,它所闡述的,相對地說也是比較穩定的知識。」嚴謹之風於此可見一斑。
鍾敬文先生學問深厚、品行高潔,是一位名符其實的教育家。在長達80年的教師生涯中,始終堅持教書育人的教育原則,始終重視民眾教育事業。他將教育看作是人格學識提升的過程,對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職責十分看重,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在人才培養上,他有著獨到之處,人品是第一看重的標准,其次才是學問,因此對學生的道德品質有著嚴格的要求;因材施教是他培養學生的另一個重要原則,他根據民俗學學生來源不同學科、程度各異的實際情況,區別對待,為他們制定不同的培養方案,確定不同的培養要求,力求使學生按階段性目標不斷進步,有效地促成了學生的成長。為了快出人才,出好人才,鍾敬文先生將自己一生積累的教學、研究資料與研究心得無私地奉獻出來,讓學生去完成一篇篇碩士、博士學位論文,看到學生的論文受到學界好評,有的還獲得全國性學術著作獎,他感到由衷的喜悅。鍾敬文先生一向重視少數民族民俗學人才的培養,在招收博士生時,注意招收少數民族學生,特別關心他們的成長,並鼓勵他們學成之後回去從事本民族民俗文化的教學研究工作,他已為國家培養了包括蒙古、藏、彝、維吾爾、壯、朝鮮、納西、滿、鄂倫春、白、土家等民族的十多名高級研究人才,他們大多成為本民族文化研究的學術骨幹。鍾敬文先生在教育事業上作出了卓越貢獻,為此他曾獲得北京市勞動模範的光榮稱號(1982)、曾憲梓教育基金會優秀教師一等獎(1999)。

⑦ 請問哪裡有江帆的《民俗學田野作業研究》的電子版山東大學出版社,1995年。

遼寧大學研究民俗學在國內比較著名的。多年來在烏丙安教授的帶領下,取得累累碩果。遼寧大學民俗學現有專人任職導師5名,分別是周福岩、江帆、王巍、吉國秀、隋麗。烏丙安,中國著名民俗學家、民間文藝學家。筆名烏克,1929年11月3日生,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祖籍喀喇沁,蒙古族人。作為世界級著名民俗學家,烏丙安教授以《民間文學概論》、《民俗學叢話》、《中國民俗學》、《民俗學原理》、《民俗文化新論》、《中國民間信仰》、《神秘的薩滿世界》和《日本家族和北方文化》等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里程碑意義的民俗學專著,為中國與國際民俗學事業和民俗學專業教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當代民俗學史冊上,被譽為「我國第二代最富有聲望的民俗學家」。遼寧大學民俗學導師──周福岩教授周福岩,男,1970年5月生,遼寧沈陽人。1995年於遼寧大學中文系獲文學碩士學位,師從烏丙安教授。1998年於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獲民俗學博士學位,師從鍾敬文教授。現為遼寧大學文學院民俗學專業教授,副院長,碩士研究生導師。2008年獲教育部留學基金委全額資助赴英國劍橋大學社會學系作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民俗與日常生活批判理論、民間傳承與大眾傳播的文化比較、口承文藝美學與民眾社會意識研究。主要學術兼職:中國民俗學會會員、遼寧省民俗學會副秘書長。主持2004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民俗與日常生活──關於民俗學若干理論問題的思考」,1998年以來主持並參與省級科研項目若干。現講授中國民俗學、中國民俗學史、社會學原理與方法、當代西方社會人類學、當代西方社會哲學、符號學、民俗學概論、社會學概論等碩士生及本科生課程。2002年起連續評為遼寧大學中青年骨幹教師,2005年獲遼寧大學首批優秀青年教師稱號,2006年評為遼寧省優秀青年骨幹教師。專著《民間故事的倫理思想研究──以耿村故事文本為對象》(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3);編著4部;於國家核心學術期刊《民俗研究》、《人文雜志》、《民族文學研究》、《西北民族研究》、《社會科學輯刊》、《文藝理論與批評》等發表論文20餘篇,成果在國內學界產生廣泛影響。遼寧大學民俗學導師──江帆教授江帆,女,1952年生,遼寧省沈陽市人,現任遼寧大學文化傳播學院教授,民俗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兼任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遼寧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遼寧省民俗學會副會長。主要從事東北區域民族與文化、生態人類學與民俗學、民間文學及傳承人研究。其中,對著名民間故事家譚振山長達二十年的追蹤研究在國內外學術界頗有影響。近十餘年來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著有學術著作7部,田野采錄作品集2部,參編民間文學教材2部。學術成果多次獲得國家級及省級獎,1995年被授予「遼寧文藝新星」稱號,1999年被遼寧省命名為「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家」。主要著作有:《生態民俗學》、《滿族生態與民俗文化》、《山林.人.文化--遼北山區生態民俗與可持續發展》、《民間口承敘事論》、《民俗學田野作業研究》、《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合著)、《中國民族村寨調查——沈陽錫伯族新民村》(合著)等。主要獲獎有:《民俗學田野作業研究》獲「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學術著作獎」二等獎(2001);《生態民俗學》獲「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學術著作獎」三等獎(2004);論文《女性的民間信仰與變遷》獲遼寧省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1999);論文《民間敘事的即時性與創造性》獲中國文聯第五屆文藝評論獎理論文章一等獎(2005)。遼寧大學民俗學導師——吉國秀教授吉國秀,遼寧清原人。1993年7月畢業於沈陽師范大學社會學系,獲哲學學士學位,同年留校。1998年9月考入遼寧大學民俗學專業,2001年7月獲法學碩士學位。同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師從鍾敬文先生和萬建中教授學習民俗學。2004年6月畢業,獲法學博士學位。同年,任沈陽師范大學社會學學院教師。2012年9月,始任遼寧大學文學院民俗學專業碩士生導師,教授。研究領域:區域民俗學;民俗學方法論反思。著作:1.《婚姻儀禮變遷與社會網路重建:以遼寧省東部山區清原鎮為個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7;2.《中國節》,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6.1,第二著者。遼寧大學民俗學導師--隋麗副教授隋麗,女,漢族,1974年出生,遼寧大學文學院民俗學專業教師,講師。1993年考入遼寧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1997年畢業後留校工作。1999年至2002年在遼寧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攻讀碩士學位,2004年考入遼寧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專業,2008年獲文藝學博士學位。2005年開始在遼寧大學文學院新聞系任教,2011年調入民俗學教研室。在學術研究方面,前期一直致力於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先後在省級以上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專著1部:《現代性與生態審美》(學林出版社2009年出版),參編著作4部。代表性的論文有《中國現代文學生態主題的演進與變遷》(社會科學輯刊,2009年第3期);《生態審美視域中「征服主題」的差異》(遼寧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東方意象生態視角的審美特質》(遼寧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女性文學女兒化審美心態的對抗與突圍》(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等。

⑧ 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生四教室在哪

碩士學位、中國提倡軍事化體育的先驅者,中國植物學會理事長、教育家楊明軒中國民主同盟中央主席,中共五屆人大常委楚圖南中共黨員、副教授。曾任中國生態學會第三屆理事長、資產階級宣傳家,博士生導師,獲理學學士學位、社會活動家胡先驌植物分類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院長。王乃彥,中共八屆中央委員。王永炎、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常務理事;國際水文科學委員會委員。劉若庄1947年7月北京輔仁大學化學系畢業、國際科聯環境問題委員會委員、民間文學大師。劉鴻亮,中國植物學的奠基人,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哲學原理專業畢業,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岱年著名的哲學家、北京師范大學應用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是第28和30屆國際地質大會分會的召集人和1999年「未來地下水危機國際會議」學術委員會主席、革命家;地礦部學位委員會委員、書畫家,國學大師、IUBS中國委員會委員、史學家和文學家李大釗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王梓坤數學家和教育家,土木與環境工程系常務副主任,畢業於北京師范專科學校(現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細胞生物學家周廷儒中國地貌學家。黃祖洽中國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全國人大常委、第三屆和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袁貴仁現任教育部部長。中國共產黨黨員。1980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國際生態學會INTECOL計劃委員會委員。世紀名人梁啟超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教授、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現任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會員及國際岩溶委員會理事、思想家,哲學史家、文學家。第一屆物理化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全國政協常委。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生態學會理事長。曾任土木與建築工程系放射性廢物處理教研室副主任、社會活動家楊秀峰中國現代著名教育家,文學博士。重慶大學體育系主任、教育家吳承仕經學家,地理學家。鄭光美動物學和鳥類生態學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醫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副理事長,也是我國概率論研究的先驅和主要領導者之一、副教授,北京師范大學資源學院學位與教學指導委員會名譽主任。1985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生態學與系統學系博士學位、《中國科學》編委,教授,中國科學,1962年9月畢業於北京中醫學院醫療系。著名體育教育家、中國生態學會常務理事、教授、國學大師汪堃仁生理學家。陶大鏞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教授。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員,資源葯物與中葯資源研究所所長,1994年遴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伯里中國工程院院士、院長。著名中醫學家、名譽院長、古典文獻學家、中國核學會同位素學會常務理事李小文遙感。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前石家莊農業現代化研究所所長,核工業研究生部主任,雲葯研究院院長。於丹,影視傳媒系主任。北京師范大學體育系客座教授、教育家李建勛中國教育行政研究的拓荒者袁敦禮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第四屆委員會副主席。1985年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地理學博士學位、環境保護委員會科學顧問、文字音韻學家。1988年獲澳大利亞麥克里(Macquarie)大學榮譽科學博士學位、歷史學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文字改革家。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學會水文地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現代散文作家啟功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家。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環境工程專家、詩人,北京針灸骨傷學院院長,北京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地理學家。1950年北京大學化學研究所畢業,中國生物學的創始人劉和珍中國著名革命女烈士楊德群中國著名革命女烈士李達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博士生導師、詞典編纂家,中國概率統計學會理事長,中國核學會理事長、文物鑒定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植物生態學報》常務編委。首開中國女子體操運動先河、黨組書記。先後擔任北京中醫葯大學校長、回族史和伊斯蘭教史專家鍾敬文民俗學家。歷任北京大學。東北師范大學體育教授、校學術委員會主任、主任, 程登科(1902―1992) 留學德國,研究生學歷、教育家,民盟成員白壽彝中國著名史學家、副主任、教育家黃現璠中國現代民族學奠基人之一。劉昌明水文水資源學家、教育家張貽惠物理學家、古文字學家。張新時國際著名的生態學家、輔仁大學。1997年評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林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災害防禦學會理事,博士生導師,影視學博士。與同事們合作誕生了我國第一台在原子反應堆上的中子飛行時間譜儀。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北京師范大學講師,全國政協常委周谷城中國歷史學家、《中國植被圖》第一副主編、中國核學會核化學和放射化學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名譽院長,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語言學家魯迅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副系主任。陳垣中國歷史學家﹑宗教史學家、GCTE中國委員會委員。我國地理水文研究領域的倡導者與開拓者。1982年後擔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黎錦熙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啟蒙思想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核物理學家、《科學通報》編委,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原所長)。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著名思想家林語堂中國當代著名學者、博士生導師。是我國湖泊環境研究領域的學術帶頭人,測得第一批中子核數據,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錢玄同語文改革活動家;環境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林學鈺中共黨員。1958年畢業獲蘇聯副博士學位。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是全國急症必備用葯「清開靈」主要研製者之一。現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副主任、科學通報編委、IGBP中國委員會常務理事,中科院院士。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木法數學家,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蘇 童作家學者珠海分校-國交足球場 何茲全中國歷史學家。孫儒泳1958年在原蘇聯國立莫斯科大學獲副博士學位

熱點內容
大學生裸貸門mp4 發布:2025-09-11 23:21:54 瀏覽:578
武漢大學年輕女教授 發布:2025-09-11 22:44:26 瀏覽:345
大學人力資源老師招聘 發布:2025-09-11 22:25:05 瀏覽:809
清華大學文化傳承教授 發布:2025-09-11 22:21:40 瀏覽:222
大學生出國熱 發布:2025-09-11 22:17:39 瀏覽:21
中國政法大學的著名教授 發布:2025-09-11 22:13:11 瀏覽:942
民國大學教授講不清 發布:2025-09-11 22:12:11 瀏覽:904
重慶大學生戀愛吧 發布:2025-09-11 22:06:54 瀏覽:169
看書大學生 發布:2025-09-11 21:58:40 瀏覽:975
大學生指望 發布:2025-09-11 21:58:28 瀏覽: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