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雅大學生公民素質教育答案
㈠ 談談大學生學習公民素質教育的利弊
一、大學生學習公民素質教育的有利之處:
1、有利於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尤其離不開具有良好的公民意識、行為習慣和能力的青年大學生的積極參與。
2、有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與大學生公民素質教育之間則存在著內在聯系。
現代市場經濟要求有現代價值觀念和道德倫理的支撐,要求大學培養出的人才必須是具有現代平等、權利、責任、參與、競爭、道德和法律等意識,具有高度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具有團隊精神和國家意識的合格公民。
3、有利於進一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是一個法治與德治充分融合的社會。當代大學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他們熱愛國家、熱心公益,樂於奉獻社會,是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的倡導者。
4、有利於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公民教育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內容,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特點,反映了時代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要求和任務。
5、有利於實現大學生的自我完善與發展。可以引導大學生群體首先學會適應新時代未來公民社會的要求,從一個合格的公民開始做起,實現一個當代大學生的人生價值的自我追求、提升與完善。
二、大學生學習公民素質教育的弊端:
有可能讓大學生降低對個人的要求,減少創新變革的動力,不能在社會中起到示範引領作用。
㈡ 大學生基礎文明現狀的調查及其應對……求大神解答,不少於2000字
基礎文明論文:大學生基礎文明的現狀分析及應對措施 摘要:通過對大學生基礎文明現狀的調查,分析了大學 生基礎文明狀況令人擔憂的原因,並就如何加強大學生基礎 文明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基礎文明;措施 大學生基礎文明主要是指大學生個體和群體在校園、社 會等環境下外在、外顯的基本文明素質表現。文明素質猶如 空氣、陽光、水一樣,人人需要,它是做人的底色,是為人 的一種基本氣質。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要以文明的言行來體 現,文明的言行能促進思想道德的提高和升華。如果一個學 校學生的基礎文明素質薄弱,反映出該校學生群體道德素質 的薄弱,也間接地反映出該校大學生的政治思想工作不夠扎 實,沒有內化到學生整體素質當中,即從認知到行為的轉化 過程出現了問題。 一、大學生基礎文明的現狀調查情況 為詳細了解學生基礎文明的現實情況,有效開展大學生 基礎文明教育,2008 年9 月-12 月德州學院學生處、團委對 棗庄學院、濰坊學院、德州職業技術學院、德州學院等四所 院校16 個專業的3200 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對象中 男生1400 人,女生1800 人,回收率 100%,有效率為89%。 第一,大學生文明素質成因調查: 69%以上的被調查者認為 家和學校教育、社會環境、成人表率是學生文明素質形成的 主要因素;第二,大學生文明行為調查:①曾經污損過圖書 館書籍的有320 人,約占總人數的 10%;②有過亂扔垃圾, 在課桌、牆等處隨便塗畫,在課堂上使用手機,排隊插隊等 不文明行為之一的共有2100 人,約占被調查者的65.6%;③ 在公共場所,見到弱勢群體能主動提供必要幫助的有2890 人,占被調查者的90.3%;④出行能一貫遵守交通規則的2880 人,占總人數90%;⑤在網上聊天不太注意文明用語的有580 人,約占總人數的18.1%。第三,社會公民文明素質現狀調 查:68%的被調查者認為我國公民的文明現狀有待提高;72% 的被調查者認為我國大學生的基礎文明素質較差;80%的被 調查者認為有必要在高等院校開展大學生基礎文明教育。 二、大學生基礎文明現狀的成因剖析 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與其他的社會人群相比較,大學 生的基礎文明素質屬於較好的群體,多數大學生都能遵守社 會公共道德。但大學生的基礎文明素質和文明實踐還是不盡 如人意,與其所受的高等教育不匹配。抽樣調查顯示,大學 生自己承認有過不文明行為的已經超過一半,達到 65.6%之 多。當前大學生基礎文明現狀令人憂慮的狀況,實質上暴露 了我國教育存在的嚴重問題,同時也反映了當今一部分大學 生心理失衡、缺乏信仰、文化素質差等一系列問題。高校大 學生基礎文明現狀反映了一定的社會存,其成因不是單一、 孤立的。 (一)學校沒有切實實施學生基礎文明教育的教學任務 中小學、幼兒園是實施基礎文明教育的黃金時期,但是 迫於我國的人才選拔考試制度,一般學校只關注升學率,忽 視了對學生的基礎文明教育,尤其是到了中學階段,高考的 指揮棒已把基礎文明教育擠到了無人問津的角落。到了大 學,高校也強調優化育人環境,實施教育育人、管理育人、 服務育人,但其效果不盡人意。「兩課」教學也未能在學生 思想道德教育中發揮主渠道作用。 縱觀我國的學校教育,在基礎文明教育方面重說教,輕 養成,導致了學生的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脫節;基礎文明教 育應該是三分教七分帶,我們的學校大多都講不帶,阻礙了 學生文明修養、道德自律意識的形成。 (二)家庭教育沒完全承擔起應有的責任 基礎文明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它貫穿於人的一生。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對於人的文明素質的養成,個人、學校 和家庭都有著不同的職責。盡管大學生的基礎文明養成主要 取決於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煉,但要在諸如學校,家庭 等外部環境良好的情況下, 才會彰顯出水到渠成的效果。 我國的家庭教育環境總體處於較低層次水平,現在的學 生基本都是獨生子女,無論家庭條件好壞與否,幾乎都在過 分溺愛和遷就的家庭環境下成長。有些家長認為教育就是學 校的事情,只要孩子身體好、學習成績好,就萬事大吉。有 些家庭因家庭矛盾無休止的爭吵或冷戰,造成學生人格和心 理上的缺陷或隱患,學生心靈受到嚴重傷害。家庭教育沒有 承擔起應有的責任,更談不上會成為學校教育的補充。 在中小學時期,家校還有一定的互動,到了大學,家校 交流就非常少了,部分家庭教育缺失或家庭教育不正確,嚴 重削弱了學校基礎文明教育的效果。 (三)社會環境對學生基礎文明養成的影響 1.現代傳媒對大學生基礎文明的影響 在當今社會,互聯網、電視等傳媒技術飛速發展,豐富 了學生獲取的信息,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就網路而言,中國 網站只佔0.3%,外國網站佔到99.7%,網路思想陣地被西方 佔領。我國的大學生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對西方社會產生了 一種直觀的、感性的、被動的、非邏輯的知識態度,在不知 不覺中產生了一種對西方文化的羨慕、嚮往和追求,一種對 西方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認同。當代校園中的暴力傾向、 崇尚享樂、自我中心、公德意識薄弱、基礎文明素質下降等 狀況與西方文化的侵蝕和影響有著密切的關系[6](p8-10)。 2.多元化社會生活對大學生基礎文明的影響 首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經濟利益的多元化,收入 分配形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樣化,尤其是市場經濟的趨利性對 大學生基礎文明的形成產生了不利影響,整個社會的主流價 值觀嚴重缺失,使得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一些腐朽思 想觀念滋生漫延,改變了大學生成長的文明氛圍,使他們的 價值觀混亂甚至扭曲。其次,不完善的法律以及不完善的市 場經濟體制所帶來的道德失范現象,社會上存在的損人利 己、唯利是圖等不良現象,給大學生基礎文明教育增加了難 度。 三、應對措施 (一)找准基點--立足日常教育,實現管理與服務相 配合 1.科學化分析問題,找准工作切入點 通過召開座談會、走訪師生、發放調查問卷等方式,准 確分析當前學生所面臨的問題,確定了生活習慣在養成、人 際關系在換位、心理健康在疏導、就業創業在引導的日常教 育工作方針。 2.人性化解決問題,強化服務舉措 創新服務學生的載體與途徑,通過開通學生工作網路辦 公室系統、設立學生事務咨詢服務大廳、建立大學生心理健 康指導工作體系等舉措,實行 「一站式辦公」,為學生提 供全面、細致、優質的服務,將情感教育融入到各項服務工 作中去,真正發揮管理育人與服務育人的功效。 (二)抓住主線--立足公民素質教育,實現「為人」 與「為學」相融合 1.實現教育內容創新,注重公民素質教育和公民意識培 養 公民素質教育涵蓋「崇德」 「勵志」 「啟智」 「博 學」「愛國主義」「社會公德」等中心內容,制定了《德州 學院大學生公民素質教育實施意見》,編撰出版《大學生公 民素質教育》一書,健全公民素質教育工作長效機制,分階 段、分層次開展教育工作。 2.探求教育方式創新,注重情感教育與體驗教育。 創新教育方式,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學理論相融合, 拍攝公民素質教育專題系列影片,直接取材於真實校園生 活,記錄學生真實的言行舉止,引導學生自我反思、自我教 育;通過心理劇、團體拓展訓練等方式,實施身體力行的體 驗教育,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引導大學生積極發 揮自身潛能,逐步實現自我發展。 (三)統領全局--立足綜合教育管理學分制,實現自 律與他律相整合 1.堅持科學發展,合理制定 綜合教育學分管理內容 我校將綜合教育學分制度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出台了 《德州學院綜合教育學分管理辦法》,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體系的制度保障。 綜合教育學分體系包括教育管理、科技文化創新、社會 實踐、職業技能及自選活動等五個考核項目,面向全校學生 開設相關公選課程。綜合教育學分作為學生評優的重要依據 之一,學生修夠相應學分方可畢業。 2.分析學科特點,發揮各院、系、部的主體作用 我校深入貫徹「校為主導、系為主體」的管理理念,給 予各教學單位更大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在學校確立的綜合教 育學分考核評價體系的框架下,各教學單位均可以按照自己 的學科特點和專業特色,制定了自己的綜合教育學分的實施 細則,充分體現文、理、工等專業特色。 3.實施項目化管理,規范綜合教育學分管理程序 秉承「公開、公平、公正」的考核評價理念,實施透明 化管理程序。 各教學單位綜合教育學分認定程序分為個人 申報、輔導員初審、教學單位學生工作領導小組審核、學生 處備案四個環節。各教學單位黨總支書記為本系綜合教育學 分評定工作第一責任人,每學期審定一次,並計入學生檔案。 各教學單位將審核結果報學生處備案,校學生工作委員會最 終審核確定。 (四)長效落實--立足制度建設與規范,實現科學化 與長效化相結合 我校樹立科學化理念,立足「以人為本」,建立了一套 科學、規范、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注重製度建設 的系統性、可操作性,使制度整體一致,分層有序,使各項 教育工作有制可依,有章可循。堅持做到「嚴格落實制度, 注重製度執行的規范化;動態監督制度,把握制度執行的原 則性與靈活性。」 [參考文獻] [1]李建軍.西方文化滲透的影響與對策[j].山東省 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0,(4). [2]李海燕.淺議大學生的基礎文明教育[j].西南農 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3]鄒鵬志.理想人格的失落[j].湖北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1993,(3). [4]楊承舟.論當代大學生理想人格的塑造[j].安徽 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5]楊曉梅.大學生理想人格及其塑造途徑的研究[j]. 教育探索,2007,(7). [6]楊青.當代大學生基礎文明建設的理性思考[j]. 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 [7]「四維育人」創新之路--德州學院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新模式探索與實踐[z].
㈢ 談談大學生進行公民素質教育的利弊要求1000字
新世紀的人才必須具備三大基本素質:堅定的思想道德素質、扎實的科學文化素質以及必備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而這三大素質的培養,必須以思想道德素質為核心和靈魂。
針對目前的現狀,要真正實現向素質教育的轉軌,在德育中也要轉變教學觀念,以培養創新精神為核心,樹立智力、非智力協調發展的教育觀念,樹立做事和做人相結合的教育觀念。在教學內容上,要加強人文陶冶和基本公民素質訓練。
文化與素質是成正比關系的。教育需培養人,以文化育人,提升人,使人成為人才。文化使人的技能與素質日臻完善。莘莘學子不僅要苦讀聖賢之書,更要以聖賢之言和科學精神為指導,,做一個有益於家庭,有益於單位,有益於組織,有益於黨、民族和國家的人。
對大學生自身來說是一種尷尬;對教育來說是一種功能的匱乏;對民族、國家長遠的發展來說是一種或缺。不能因現實的復雜而放棄夢想,不能因理想的遙遠而放棄追求。我們生活在幸福的新時代,要敢為天下先,要敢做新時代的真人。
當然,強調德育,不是要削弱科學文化素質的培養。在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的是德才兼備的綜合素質型人才,而思想道德素質在形成人的綜合素質中具有基礎性作用。
雖然大學生進行公民素質教育有可能讓大學生降低對個人的要求,不能在社會中起到示範引領作用,但是大學生要在接受素質教育的同時努力發揮自身的長處,提升自己的能力。
㈣ 爾雅軍事理論課後答案
爾雅軍事理論課後笞案。認真。看馬上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