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個人小傳怎麼寫
A. 大學生 中國近現代史人物傳記讀書心得 2000字以上
名人傳》由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組成,它們均創作於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是在後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這三部傳記中,羅曼·羅蘭是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著力刻畫了他們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
書中寫了三個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個是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另一個是義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開朗基羅;最後一個是俄羅斯名作家:托爾斯泰。
在這本《名人傳》中最令我感動的就是貝多芬的故事。貝多芬是個音樂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親發現了,不幸的是,貝多芬的父親並不是一個稱職的好父親,他天天讓貝多芬練琴,不顧及他的心情,一個勁兒的培訓他,有時甚至把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進一個屋子裡關起來,一關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學音樂。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慘的,他的母親在他十六歲時就去世了,他的父親變成了揮霍的酒鬼。這些不幸一起壓到了貝多芬的頭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傷痕,也因此導致他的脾氣暴躁而古怪。但是貝多芬沒有因此而沉淪,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熱愛的音樂事業中去了。由於他的天分和勤奮,很快地他就成名了。當他沉醉在音樂給他帶來的幸福當中時,不幸的事情又發生了:他的耳朵聾了。對於一個音樂家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耳朵,而像貝多芬這樣以音樂為生的大音樂家,卻聾了耳朵,這個打擊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貝多芬的一生是悲慘的,也是多災多難的,但他為什麼還能成功呢?為什麼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卻能做到呢?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認為,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有著超與凡人的毅力和奮斗精神。面對困難,他絲毫無懼。這就是他成功的秘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困難時,經常想到的就是請求他人的幫助,而不是直面困難,下定決心一定要解決。而貝多芬,因為脾氣古怪,沒有人願意與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對困難,只能單槍匹馬,奮力應戰。雖然很孤獨,卻學會了別人學不到的東西:只要給自己無限的勇氣,再可怕的敵人也可以打敗。
羅曼·羅蘭稱他們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筆墨,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荷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早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由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譯成中文,他從《名人傳》中得到的啟示是:「惟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難;惟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惟有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那麼,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說,《名人傳》又能給予我們什麼呢?在一個物質生活極度豐富而精神生活相對貧弱的時代,在一個人們躲避崇高、告別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會里,《名人傳》給予我們的也許更多是尷尬,因為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鏡,使我們的卑劣與渺小纖毫畢現。在《米開朗琪羅傳》的結尾,羅曼·羅蘭說,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不說普通的人類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們應上去頂禮。在那裡,他們可以變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在那裡,他們將感到更迫近永恆。以後,他們再回到人生的廣原,心中充滿了日常戰斗的勇氣」。對於我們的時代,這實才是真言。《名人傳》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
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琪羅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無不表明偉大的人生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斗。我們的時代千變萬化,充滿機遇,我們渴望成功,但我們卻不想奮斗。我們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許會使我們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但絕不能讓我們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讀讀《名人傳》也許會讓我們清醒一些。
B. 人物傳記評說格式歷史老師讓寫的,3000字,大學生
首先,介紹這個人的出生,然後是做出的事情,最好是有爭議的,然後就多方面進行評說,得出你對這個人整體看法。
C. 寫一篇人物傳記、讀後感
高老頭讀後感
近日深刻的體會了巴爾扎克的大作《高老頭》,其實在很久以前就想過要真正認真的欣賞這本出自於法國19世紀大作家巴爾扎克之筆的世界名著。這次真的用心感受了《高老頭》,我不禁從心底感嘆高老頭的悲慘遭遇。巴爾扎克以自己的生活體驗,通過細致描寫,入木三分地刻畫了資本主義社會里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用鋒利的筆刻畫出了當代法國巴黎--哪個興盛一時的社會背後隱藏著的許許多多的故事,它就是波旁王朝的縮影,就是資本階級的真實寫照。使人讀了以後,不禁掩卷沉思。
《高老頭》是一部批判現實主義的時代小說,它濃縮了時代色彩,展現了當時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虛偽、狡詐、殘忍……這本書中文版不到十八萬字,但是其視野之廣,人物形象之多姿多彩,簡直夠得上一幅全景畫卷,從拉丁區與聖馬爾索城關之間貧窮寒酸的小街陋巷,到聖日耳曼區富麗堂皇的貴族府邸,把爾扎克給我們展示了一個令人眼花繚亂的巴黎社會,講述了一個令人熱淚相映的故事。巴黎社會各個階層、各種身份的人物,帶著各自獨特的風貌,在這部小說中組成了一個喧鬧的、活動著的、真實的社會。這里有貪婪勢利的老闆娘,有獻身科學的大學生,有苦役幫口裡神通廣大的秘密頭領。
讀完《高老頭》,讓人不禁為巴黎上流社會只以金錢為中心、人情之間的冷漠而悲哀。在巴黎上流社會無所謂親情、愛情,有的只是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系。馬克思曾說過:「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繫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赤裸裸的金錢關系。」高老頭是個麵粉商,在革命期間賣麵粉賺了一大筆錢,他很愛很愛他的兩個女兒,甚至到了溺愛的程度,就是這樣,家庭的悲劇就由此而發了。他一心只想女兒過的舒服,甚 至付出自己的一切也不在乎,他希望女兒嫁入名門貴族,這樣兩位心肝女兒就不會受苦,而且過得幸福。
D. 人物傳記作文600字
開頭先寫出人物的名言,然後再敘述人物的事跡以及自己的觀點,最後再總結。
「痛苦便是人生」這是名畫家文森特.梵高的臨終遺言,也是他那短暫一生的真實寫照。梵高是世上最孤獨的人之一,這是歐文斯給梵高寫的傳記《渴望生活——梵高傳》的前言。
在傳記中中,美國著名傳記作家歐文·斯通用一支神奇的筆,勾勒了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滿痛苦的悲劇人生。
這個荷蘭畫家因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後開槍身亡。這本書看過很久了,它給予我心靈極大的震撼。梵高是個為藝術而生的天才,他的偉大毋庸多言。
他的弟弟提奧則是在他背後,默默支撐他的另一個偉大的人,沒有提奧就沒有梵高。因為梵高根本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提奧定期給生活窘迫的梵高匯錢,讓他能在滿足溫飽的前提下繼續創作。梵高則不斷地寫信給弟弟,告訴他自己創作的過程,對生活的信心和絕望。
他的一生可以概括為:出生+繪畫+死亡,除此以外再無其他。雖然他也曾追求過愛情,卻從未獲得。當他為愛情把手放在燃燒的蠟燭上方,以此表白時,我感動得無意言語。
無疑他的愛是瘋狂的,可惜沒人敢接受。和妓女生活的那段時間,更加沒有愛情可言。在絕望中無以回歸的梵高,最終選擇了以絕望的方式離開。
19世紀的印象派畫家裡,梵高是一個另類。他的畫有點類似兒童的創作,線條和色彩大膽純粹,醉心於風景,植物和貧苦大眾的描繪。鳶尾花,向日葵,星空,麥田,蘋果園,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農民,拾麥穗的婦人。
畫面中的每一個物體,都以獨特的方式燃燒著它的生命力。它們已經不僅僅是一些靜物。它們是凄艷的生命。沒有一個畫家的用色,會像梵高這樣濃烈,明亮,無法控制般的亢奮。深紅,銘黃,碇藍,艷紫,蒼綠。
油彩有時候以凝固狀態呈現在畫布上,無法稀釋和抹勻,好像一顆被揉搓的靈魂,把暗紅的鮮血噴射在包容著無限嚮往的空白上。黏稠的血液因為激情,在喪失傾訴的寂靜中,像混亂的手指,因為無法抓住空虛而扭曲。危險天空下的麥田。
一種騷動激越的情緒糾纏在壓抑而明麗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氣息撲面而來。是暴雨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風,是靈魂無法突破的孤獨。
但梵高發現,生命的疼痛滋長於他自己挖掘的傷口。於是,他在陽光充沛的田野上,對著自己的身體開了一槍,沒打中心臟,然後掩著傷口回到家裡,當天晚上,梵高叼著煙斗一言不發。第二天,梵谷來看提奧,兩人談起他對藝術的見解。
到了晚上,他開始虛弱。1890年7月29日凌晨1時30分,梵谷停止了呼吸,在他的弟弟提奧的懷里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37歲。他的遺言是:「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更是讓人感覺到他的內心深處,那久久的痛苦和絕望。
梵高死後六個月,弟弟提奧在對哥哥痛苦的思念中,帶著無限悲痛離開了人世。他被人們安葬在他哥哥的墓旁。墓園很簡單,兄弟倆的墓碑也很簡單,上面分別寫著:文森特·梵高與文森特·提奧。
也許梵高早就意識到:破碎會帶來快樂,可以讓自己不再絕望,於是他選擇了離開。
E. 個人自傳結尾怎麼寫
思路:
可以總復結自己長制期以來的努力和成果,然後表明自己的決心。
例子:
長期以來,我都始終以黨員要求不斷追求進步。在集體活動中,我都積極參與,和大家積極配合完成集體任務。生活中,團結同學,盡量發揮自己的作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和關心同學。在學習上,我努力學習,雖然成績並不是很優秀,但我仍沒有放棄,我會更加努力地學習,提高自己的成績。
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我在申請期間,定期向黨組織匯報自己的思想,所有這些行動對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起著重要的作用。我明白以實際行動爭取入黨,必須持之以恆,從申請入黨的那天起,就應該以正確的態度和真誠的努力爭取早日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共產黨員。
我渴望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員,作為入黨積極分子,我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的缺點和不足,與共產黨員
標准相比,自己還有很大差距。如有時處理問題不夠冷靜,影響了同學之間的團結。但我有決心改正,希望黨組
織對我進行幫助和教育,讓我取得更大的進步,早日成為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
F. 當代大學生必讀的人物傳記
那不妨讀一下《富蘭克林自傳》這是一本比許多勵志書籍,更能激動人心的小說。
如果要想成就一番偉業,你可以看一下鐵血宰相俾斯麥的自傳《思考與回憶》
G. 大學生的個人自傳應該怎麼寫
自傳是傳記的一種。傳記以記敘人物生平事跡為主。自傳則是以記述自己的內生平事跡容為主。
個人自傳的基本格式
「自傳」寫在第一行中間
正文從第二行起
正文主要包括個人成長經歷,就讀學校、擔任職務、所受獎勵與處分、參加何種進步組織,個人思想演變(這是主體部分,結合成長經歷談對一些重大政治問題的認識等等)和家庭主要成員、主要社會關系的情況大致就是這三部分。
自傳體作文要寫出一個真實的、活生生的「我」來。這個我,應該就是生活中自己的真實樣子。自傳中的自己要個性鮮明。要緊扣自己的性格特點來寫作,我愛靜還是愛動?內向還是外向?喜歡看書還是喜歡運動?
自傳還有向別人明確傳遞出自己的外貌特徵,使人讀後留有印象,甚至一見到你本人就能根據你自傳中的描寫認出你。
自傳中有時也要有感情的流露和對事情的看法,也要寫生活中的經驗教訓,但這些非同於其他文藝作品中的直接抒情、議論,而是寓情、理於敘事之中,讓讀者感覺出來,即間接表露出來。
H. 學生自傳怎麼寫
與回億錄差不多,搜集自己一生的閃光點和不足點,記述自己的成長過程和思想變化過程。自傳是以敘述形式出現的個人簡歷,自傳的內容一般應包括姓名、性別、年齡(或出生年月)、家庭情況、學歷、兼職工作經歷、理想與抱負等。由於求職者千人千面,各人實際情況不同,因而要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增加內容或刪減內容。我們認為自傳的作用不同於簡歷。自傳更側重於文學色彩,從中可以看出求職者的文化素質和語言表達能力,也可以看出你的內心精神世界。而簡歷只是機械地說明你的經歷。
在真實的基礎上可以適當發表一些評論,以表達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舉例如下:
【範例參考】
張××自傳
一提起我的家鄉--貴州沿河,人們總是自然會聯系起1998年的那場特大洪澇災害。
197×年×月×日我就出生在沿河那個在當年決了口的小縣城--鍾南。我的1~5歲卻是在海南島度過的,因為爸爸在海南島的某部隊服役,我們隨軍在那裡住了幾年。然後又隨爸爸轉業回了老家。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爸爸對我的影響很大。爸爸在部隊里多年,已經將以前軍人的那種特有的氣質--耿直、踏實融入了自己的血脈和一言一行,於是我也在耳濡目染中也多多少少秉承一些"爸志"。
家裡雖然說較為清貧,但是和諧、溫馨,在簡單、朴實的環境里,我過著簡單卻也充實的生活。6歲時,我開始啟蒙讀書,小學和初中一直都在縣城裡的一個學校讀書,由於性格開朗,班主任老師總是在派我做學習委員的同時不忘記給我搭上文娛委員的"美差",於是在"兩職"的夾擊之下,我慢慢養成了有計劃的做事和學習的習慣。因此,至今我還很感謝我的老師們。
初中畢業後,我考上了一中,繼續著我的莘莘學子的生活。可是在高三第二學期的時候,一場大病不期而至,因為這意味著我參加第二年的高考必須比別人要多幾十分才能去同樣的學校。爸爸在這個時候又給我上了一課。他說,同情自己、抱怨自己都是沒有意義的,關鍵是面對現在和以後。高考後,我只錄取到了常德師院,但是我不再怨天尤人,認真、踏實的學習,畢業的時候,取得了全系綜合測評第一名的成績,順便還"拐帶"了一大疊"三好學生"、"優秀學習幹部"的證書。
爸爸的耿直使得我們家沒有什麼"大官"朋友,於是盡管我是以綜合測評第一名的成績分配,還是分到了一個比較偏僻的鄉村中學。有領導的"表睞"、同事的愛護、學習的淳樸,我也潛心在那呆著,認真地過著,偶爾在市裡上上公開課、比武課;偶爾在市教委或者縣教委發兩篇教學論文。可是爸爸再一次使我的命運發生了改變。爸爸以前手下的一個兵,現在成了大老闆,於是千方百計找到爸爸,邀請爸爸一塊旅遊,走了大半個中國。回來後,爸爸灌輸給我一個觀念:年輕人應該多學點東西,應該去外面多長些見識,應該去南方開放城市鍛煉鍛煉。於是,我選擇了報考中山大學的研究生,1998年的秋天我來到了廣州。
在中山大學,雖然人生地不熟,但是導師、師兄都很關照我,而且還有爸爸一直"陪著"我,我想我一定會成為一個全新的我,也繼續認真、踏實的走我自己的人生之路。
現在就要畢業了,我將一如既往地追求人生最有價值的理想--希望通過所學的知識幫助人。
I. 寫朋友的人物傳記範文
人物傳記範文
婚禮五天,抗洪搶險,奮戰一線,披一身無畏懼的膽識。 大災之後,全力秋收,勞苦奔走,樹一柱不褪色的旗幟。
近日,哈拉海農場的秋收工作初步告捷,農場在7.18洪災之後,各部門相互協調全力做好秋收工作,確保農場糧食顆粒歸倉。無論是在抗洪的一線還是在秋收的現場,各個基層作業站工作人員們都奔波其中。奪取這場秋收的勝利,保住農場萬畝水田,每粒稻米和每顆玉米中,都凝結著這些默默無聞的基層工作者的汗水和辛苦。
在這其中,有一個個子不高的90後年輕大學生,穿梭在人群之中,晝夜奮戰在一線,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第一作業站統計兼技術員李旭。
李旭,1990年3月出生,2011年7月參加工作,一直從在農業生產工作,服務在一線。他身兼兩職,每份工作都兢兢業業,恪盡職守。他常年奔波在農業一線,耐心為種植戶們排憂解難,是哈拉海種植戶們的親密朋友;每項工作都認真負責,竭盡全力做到最好,是部門負責人的得意助手;懷赤子之心,服務職工群眾,是最美的哈拉海基層工作者。
43個晝夜奮戰抗洪一線
在2013年7月18日,哈拉海農場遭遇第一次強降雨,加之上游三個水庫同時泄洪,農場內各個溝渠、堤壩、排干不堪重負,災情十分緊急。農歷六月初六,也就是公歷7月13日,李旭剛剛回老家舉辦婚禮。得知農場出現險情,李旭不放心那些精心培育出的水稻秧苗,第一時間回到農場,與農場幹部職工一起搶排洪水、搶修堤壩。潰堤的地點進不去車,他就徒步近15里到達漏點,扛沙袋、築洪堤一刻也不鬆懈。午飯就在抗洪現場吃幾口方便麵、喝幾口水,然後一刻不停歇地繼續抗洪搶險。
農場在洪水發生後,第一時間設立的強排泵站,24小時不停歇搶排農田積水,李旭說自己年輕,主動要求負責洪水的晚間監測和泵站的巡視。在堅守抗洪搶險的43天里,晚上基本沒回過家,困了就在車上躺躺,渴了喝上幾口礦泉水,餓了找餅干充飢。他的新婚妻子不放心,總是一有時間就陪他一起堅守在強排站,為李旭和與他一起值班的種植戶們送去點熱乎的飯菜。在抗洪搶險工作上,李旭始終保持高度的責任心,全身心投入到抗洪搶險工作中,帶領種植戶們日夜守護著大堤,保護著哈拉海農場的農田,保衛職工群眾的生命財產的安全。李旭的突出表現,在這次抗洪搶險工作中不僅展現出了新時代大學生風采,也體現出一名基層幹部的英雄本色。每一個和他並肩工作的同事,無不被他所折服,每一個種植戶,無不對他欽佩。顛覆人們對90後這年輕一代吃不了苦、擔不起責的誤解,成為了青年們學習的榜樣、效法的榜樣。
現如今,洪水已經退去,秋收也到了尾聲,人們的生活又恢復了平靜。說起7.18特大洪災中的經歷,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那是我的責任」。
87戶水田完成黑色越冬
在哈拉海農場秋收時節的一片片農田裡,隨處可見緊張收割的人群與往來整地的機械。讓糧食顆粒歸倉,是大家的共同心願。李旭就在秋整地收割現場,監督指導整地,挨家挨戶講解今年災後秋整地工作的最佳方法和注意事項。秋整地工作是一季管兩年的農業生產重要環節,秋整地任務完成好與壞,直接影響到明年春耕生產。為了讓種植戶們認識到秋翻秋整地的科學性與重要性,李旭與他的同事們充分利用各種宣傳手段,採取工作隊入戶、懸掛標語、出黑板報等形式進行宣傳教育,督促種植戶提早檢修農機具,備足燃油等物資,把秋翻秋整地的有關知識講給種植戶們聽,寫給種植戶們看,教給種植戶們干,激發種植戶秋翻秋整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針對今年災情大、秋收進度慢、秋收難度增大,哈拉海農場黨員幹部深入基層,幫助農戶加快秋收和秋整地,李旭身為基層管理人員,身先士卒發揮好帶頭作用,與農場黨員幹部一起助農秋收。遇到受災嚴重收割機械無法作業的地帶,他們就穿起雨靴、拿起鐮刀,幫助種植戶一顆顆地搶收水田裡的莊稼,保證糧食早日顆粒歸倉。李旭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適時組織秋收秋整地工作。幫助種植戶協調機車,搶抓封凍前的有限時間,積極完成秋整地工作任務。忙完了這塊地,李旭又先後到其他幾塊整地現場去看作業情況。他身兼數「職」,即是指揮員,又是戰斗員,深入一線連夜奮戰抓緊帶領農戶搶收農時,做到太陽不落他不回。截至目前,在他負責的第一作業站,累計有87戶完成秋整地工作,保證了 22707畝稻田黑色越冬,為明年的春播工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備。
李旭一直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刻苦勤奮的工作態度,投入到哈拉海農業生產工作第一線,為農場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刻苦鑽研業務,在閱讀了大量的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和農場農業生產實際,編寫各種生產試驗總結,為更好服務職工群眾打下基礎。自從春播工作開始之後,他就沒有休過一次周末,農業工作繁重,特別是身為農業技術人員,水稻各個生長階段都需要倍加呵護,加上今年的嚴重澇情,水稻後期的培育工作更是重中之重,李旭絲毫不鬆懈,奮戰在一線,服務在一線。
2年多實戰汗水揮灑良田
困境中,他是表率,日常工作生活中,他也是榜樣。平時的他很好學。職工書屋是他的加油站,各類農業技術的書籍他都知曉,他的同事找不到的書,都要問他相關書籍放置在何處。而他讀書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他覺得自己的農業知識不夠,害怕解決不了種植戶提出的問題,耽誤培育優質的水稻秧苗,誤了農時就是誤了秋收。他不僅喜歡借書,更喜歡買書。看書的時候,有了想法就想寫在書上,所以一本書看完,總會把書寫得密密麻麻,就不能還了,所以只好買。他很執著。他從參加農業工作以來一直堅持記錄各種農業生產經驗,翻開他的筆記本,從選種到施肥再到田間管理等等,各方面的內容應有盡有。有的是本農業書籍的學習筆記,有的是網上查找的解決農業問題的辦法。他總說,這才是他最寶貴的知識財富。他很敬業。在農業工作上,對自己要求十分嚴格。無論多麼辛苦,只要上級指示要求做到的,李旭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保證保質保量完成任務。他很實干。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既然咱們幹了,就得干出點名堂來。如果只圖掛個名,還不如不幹呢。」這句朴實無華的話,可能就是這位年輕人的信仰,所以部門負責人與種植戶們都十分信任他。他很誠懇。平時只要他看到什麼農業方面的好書,就會熱情地介紹給他的同時。提醒他的同事們要注意積累,還留作業迫使同事積累。同事們都很認可這位小同志。李旭他的好學、他的執著、他的敬業、他的誠懇,跟他在一起,他的同事們都覺得時時刻刻像有一台馬力強勁的發動機在你推我趕中前進,這些都是他的人格魅力。
淡泊名利,甘於奉獻。作為一名共青團員就要無私奉獻,不能圖名圖利,只有在工作中盡自己的努力為大家干點事,心裡才會踏實。不善言辭的李旭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李旭正將青春的光和熱奉獻給了哈拉海農場,獻給了他熱愛的土地。他桌上常常擺著一本厚厚的農業經驗筆記,如果沒有平日深入一線的走訪調研,沒有長時間的深入思考,這些東西是不會有的。難能的是,90後的他,一直這樣堅持地做著。
用脊樑背負年輕一代的時代擔當,用智慧武裝有志青年的堅毅果敢,用汗水揮灑基層幹部的青春熱血。勤奮,奉獻於平凡的事業;沉默,卻又成就精彩———這就是默默奉獻於農墾的90後大學生李旭。
J. 求500字左右大學生個人自傳範文
我叫XXX,系廣西大學電氣學院發配電專業學生,男,仡佬族,1982年11月26日出生於貴州省遵義市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就在這樣一個普通而又溫暖的家庭,我健康、幸福地成長。特成長環境使我對中國共產黨有了由淺至深的認識,並逐步形成了共產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立下了為共產主義偉大事業奮斗終身的志願。 我父親是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母親是一名下崗工人,我是在黨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父親謙虛嚴謹,細致謹慎的工作作風從小就深深地感染著我。一九八八年九月我進入小學,臨學前父親教育我,鮮艷的紅領巾是先輩的鮮血染紅的,是少先先鋒隊的標志,只有象解放軍戰士那樣不怕苦,最勇敢的人才配戴上它。我牢記父親的話,上小學後,學習上,努力刻苦,爭當先進;勞動中,不怕臟,不怕累。最後在小學二年級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少年先鋒隊,我撫摩著胸前的紅領巾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更加進步,將來還要向團組織靠攏。從此,我學習更加努力了,在班上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每學期都被評為「三好學生」、「優秀少先隊員」,多次在地、縣、校級競賽中獲獎,並且,在小學六年的學習中一直擔任班長。1994年6月小學畢業,我以全縣第一的成績考入了陽溪中學。隨著知識的積累和年齡的增長,我在思想上逐漸懂得了,青年人要成長進步必須靠近團組織,主動接受團組織的教育和培養。通過組織的幫助和自己的努力,於1995年5月4日我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國共青團是中國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是中國共產黨的得力助手和後備軍。當我在團旗下舉起右手庄嚴地宣誓時,心潮澎湃!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全面發展,在各方面都要起模範帶頭作用,把自己培養成為跨世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我刻苦學習政治理論和科學文化知識,學習成績優秀,於1997年4月被評為遵義地區「三好學生」。1997年6月中考,我以全縣第一的成績考入省重點中學——遵義四中學習,高三時被編入全校唯一的重點班學習。 2003年高中畢業,在高考這座獨木橋上,我落第了。如果這是生活向我發起的一次挑戰的話,我不會後悔我所作的選擇。2000年9月我被調劑錄取到廣西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系002班,翻開了我人生征程嶄新的一頁,我對著新的目標開始了新的奮斗和跋涉。大一下學期,我參加學院分黨校舉辦的黨的基本知識培訓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