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四地大學排名
A. 華中科技大學為什麼在最新兩岸四地大學排名中那麼靠前
工科華來科在全國是叫得自出名字的,機械,電氣,計算機軟體
長遠發展不敢說。華科成績排名前四分之一的學生,是有較好的能力和競爭力和思考力,和上交浙大學生平均水平上下。
華科學生,相對上海學生,做事情確實比較埋頭,認真,但是方嚮往往沒和潮流一致,工科生厲害
華科本科有個地方特別好,就是創業氛圍,我此處不羅列數據,但是華科的創業回報率全國第一
B. 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的排名榜單
兩岸四地高等教育的交流互通進入了嶄新階段。大陸高校自新中國成立後就開始面向台港澳地區招生,並在改革開放以後不斷擴大招生規模、調整招生政策,吸引台港澳學生來大陸接受高等教育;香港和澳門的大學在兩地回歸祖國以後也開始有計劃地招收大陸學生。而台灣方面一直不承認大陸高校的學歷,也不允許台灣高校招收大陸學生,直到2010年8月,台灣立法機構經過激烈辯論後通過 「陸生三法」,有條件地開放大陸學生赴台求學,盡管限制依然非常多,但畢竟邁出了對大陸開放的關鍵一步,首批大陸學生將於2011年9月赴台就讀。這實際上標志著大陸地區、台灣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高校大門終於向彼此敞開,兩岸四地高等教育的交流互通已經進入了嶄新階段。(延伸閱讀「兩岸四地互相招生及學歷認可的歷史變遷」 )兩岸四地的高校在教育理念、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面各具特色,相互開放使得學生有了多元選擇的機會,更有利於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兩岸四地高水平大學開始在國際上嶄露頭角。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一個地區的教育實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一個地區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和文化影響力的關鍵因素。基於對世界一流大學在地區發展中的戰略性地位的認識,自上世紀末期以來,兩岸四地不約而同地開始了世界一流大學的重點建設。例如,大陸地區分別在1995年和1999年啟動實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延伸閱讀 ),台灣地區自2005年開始實施「邁向頂尖大學計劃」(延伸閱讀 ),香港特別行政區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自1999年開始實施「卓越學科領域計劃」(延伸閱讀 )等,這些重點建設有力地支持了兩岸四地高水平大學的發展,極大地提升了他們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近年來兩岸四地大學在世界大學體系中的位置不斷提前。在兩岸四地高等教育相互認可、相互招生進入嶄新階段之際,在兩岸四地的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成效初顯之時,對兩岸四地的研究型大學按照統一的質量和表現指標進行比較,可以了解他們的相對位置和比較優勢。這有助於學生挑選更符合自己期望、更適合自己的大學,有助於大學對自身進行科學定位和設計發展路徑,有助於教育管理和資助部門制定有關政策和實施改革計劃,最終推動兩岸四地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的共同提升。 兩岸四地大學排名的數據主要來自三個渠道。
第一個渠道是國際性的資料庫,比如諾貝爾基金會的網站,科學引文索引(SCI)和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資料庫,德溫特(Derwent)專利創新索引資料庫等。
第二個渠道是官方發布的統計數據。大陸地區、台灣地區和澳門地區大學的教師、學生、經費等數據主要來自當地教育主管部門發布的高校統計資料。
第三個渠道是由該中心獨立開展的世界研究型大學調查(Global Research University Profiles),由於香港地區可用的高等教育統計數據較少,所以該地區大學的教師、學生和經費等數據主要來自其調查。
延伸閱讀「排名方法之排名數據來源 」 兩岸四地大學排名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大學排名。以往盡管在大陸地區、台灣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出現過十餘個「中國」大學排名,但是這些排名的對象一般都僅限於本地區的大學。兩岸四地大學排名是第一個以整個大中國地區的大學為對象,在統一的標准下進行的排名。
除了提供各個學校的總得分以外,排名還提供了學校在每個原始指標上的得分,從而允許他人檢驗核實每所大學在各個具體指標上的表現和位置情況。而此前的國內大學排名都只是給出學校的總得分或者若干個原始指標加權後的類別得分(如人才培養得分、科學研究得分),很少公布各大學在單項指標上的得分和名次,使得外界無法對排名結果進行檢驗和重復。
參考資料:兩岸四地大學排名的介紹
C. 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的媒體評論
一、清華、台大、港大居前三位,大陸大學授博士學位數量多
上海交大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長劉念才教授表示,隨著台灣地區作出有條件地開放大陸學生赴台求學、承認部分大陸高校學歷的決定,2011年9月首批大陸學生即將赴台就讀,大陸與台灣、香港、澳門之間高校大門將越來越多向彼此敞開,兩岸四地高等教育的交流互通已進入新階段,開展兩岸四地大學排名有助於學生挑選更適合自己的大學,也有利於大學間的相互交流與借鑒。「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依據的指標體系包括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質量、學校資源四大類共13項指標,7項產出指標各佔10%權重,其它佔5%。
在公布的前100名大學中,北京清華大學和台灣大學並列第一,香港大學位居第三。第四到第十名依次是:清華大學(新竹)、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北京大學、交通大學(新竹)、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大學。前十名大學中大陸的有4所,台灣和香港各有3所。澳門特別行政區排名最高的是澳門大學,排在第72名。
兩岸四地大學中,研究生比例最高的前20所學校全部是大陸和台灣的大學,其中交通大學(新竹)、北京大學等7所大學的研究生佔全校學生比例已超過50%。博士授予學位數量排名前十的,全部是大陸學校,其中多所大學每年授予的博士學位在1000個以上。留學生比例最高的前八所大學全部是港澳大學,其中6所大學的留學生比例超過20%。
二、大陸高校欠缺有影響力的國際學術大師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排名設置了校友和教師獲得諾貝爾獎和數學菲爾茲獎數量的指標。四地有三所大學培養過諾獎得主: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194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清華研究院),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李遠哲曾在台灣大學取得學士學位(1959)、在清華大學(新竹)取得碩士學位(1961)。李政道和丘成桐因沒有取得過國內大學學位而不計。香港中文大學是兩岸四地大學中唯一一個有教師在本校獲得諾貝爾獎或菲爾茲獎的大學,其前校長高錕獲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論文被引次數是國際上公認的反映學術研究影響力的主要指標。在湯森路透公司「高被引科學家」資料庫統計公布的近三十年來在21個學科內全世界論文被引次數最高的6000餘名科研人員中,香港科技大學、台灣大學、香港大學等港台高校都有多名高被引科學家,而大陸僅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個別學校有1名。
雖然大陸絕大多數大學已要求新聘教師具有博士學位,但大陸高校教師隊伍整體質量顯然尚有待提高。排名榜中。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占教師總數90%以上的10所大學,全部是港台大學,其他進入排名的港台大學的博士學位教師比例大多在80%以上,而大陸地區只有北京師范大學一所學校博士教師比例超過80%。
三、科研能力:港台高校師均表現領先
按近五年在《自然》和《科學》兩本國際頂尖刊物上發表的論文數看,前三名分別是清華大學(北京)、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全部是大陸高校,前十名(12所)中大陸大學有8所;但是,師均發表論文最多的是台灣的清華大學(新竹),前十名中大陸高校只有3所。
年度發表SCIE和SSCI論文最多的是浙江大學,前十名中大陸高校有9所;但是師均發表此類論文的前十名大學中,大陸高校只有1所,其它9所全部是港台高校。
清華大學(北京)的國際專利數量位居兩岸四地大學之首,但是師均數僅位列第八位。除清華大學(北京)外,沒有其它大陸高校能夠進入國際專利總量和師均數的前十名。清華大學(北京)以近40億人民幣的數額位列「年度科研經費」第一,前十名中大陸高校有8所;但師均科研經費中最高的是香港大學,前十名中大陸大學只有3所。
「辦學經費」總量前十名中有8所高校來自大陸,較去年排名增加2所,清華大學(北京)以82億人民幣的數額雄踞榜首,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吉林大學、中山大學(廣州)、武漢大學等進入指標前十的高校的「辦學經費」也均有較大幅度增長;台灣地區辦學經費總量最高的是台灣大學,但今年名次下降至第12名;香港高校在生均「辦學經費」方面延續往屆優勢,囊括該指標前五名,大陸地區有3所大學進入前十名,澳門和台灣地區生均經費最高的澳門大學和陽明大學分別位於第13名和第15名。
D. 台灣清華大學的學校排名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2015):兩岸四地大學排名第2位(僅次於北京清華大學)。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2014):兩岸四地大學排名第2位(僅次於北京清華大學)。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2013):兩岸四地大學排名第3位(僅次於北京清華大學、國立台灣大學)。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2012):兩岸四地大學排名第3位(僅次於北京清華大學、國立台灣大學)。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2011):兩岸四地大學排名第4位(僅次於北京清華大學、國立台灣大學、香港大學)。
2016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國立清華大學共有13個學科擠進全球前200名。其中,電機學科排名全球第40,機械、化工、材料、資訊、化學、統計與作業研究、語言學排名介於51至100,現代語言、生物科學、數學、物理與天文排名介於101至150,商管排名介於151至200。
QS世界大學排名(2015/16):世界第155位,亞洲第33位,兩岸四地第14位,台灣第2位。
QS世界大學排名(2014/15):世界第167位,亞洲第33位,兩岸四地第14位,台灣第2位。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Times Higher Ecation)世界大學排名(2014-2015):世界第251-275位,亞洲第34位,兩岸四地第11位,台灣第2位。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Times Higher Ecation)世界大學排名(2013-2014):世界第251-275位,亞洲第38位,台灣第3位。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Times Higher Ecation)世界大學排名(2012-2013):世界第226-250位,亞洲第27位,台灣第2位。
E. 如何評價澳門科技大學在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五年飆升50位
排名虛高而已,真正教學質量有所提高,但提高並不大,水平和澳大的差距都還較為明顯呢,就更別提其他學校了。
F. 2020年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哪些內地高校入圍了10強
2020年高考日益臨近,網路中各類大學排行榜層出不窮,比如說軟科、校友會、武書連、泰晤士等多個版本。這些榜單之所以選擇在高考前密集發布,其實意圖很明顯,希望能夠影響高考生志願填報,從而達到某些商業目的。不過,過來人的經驗告訴我們,高考擇校不可參考高校在榜單上的排名,比較靠譜的依據是高校過去三年在本省的投檔線和平均錄取分數。
對於最新內地十強高校及排名,你怎麼看呢?歡迎留言分享你心目中的TOP 10高校!
G. 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 可信么
顯然不可信http://..com/question/458664103.html
H. 2020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41所內地高校入圍前50強,你怎麼看呢
隨著時間來到6月份,2020年高考日漸迫近,留給考生們復習沖刺的時間不多了!繼金平果、校友會、武書連、軟科等多個版本之後,近日,又有一份大學榜單出爐——2020年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雖說各類榜單在高考前密集發布,都是希望成為指導高考生志願填報的依據,但依筆者之見,參照高校在綜合實力排行榜上排位來選擇大學的做法不可取,畢竟每一份排名採取的評價指標及所佔權重不一,會出現同一所高校,在不同榜單上排名懸殊很大的情況。
最後,再次提醒廣大高考生,對於大學排名,不論是何種版本,抱著“看看就好”的心態即可!對於上述2020年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行榜內地高校排名,你怎麼看呢?歡迎留言交流分享!
I. 2020年兩岸四地大學排名,浙大領銜「華東五校」,你怎麼看呢
時間來到12月,也正是各種總結盤點的時候,高校圈也不例外。12月2日晚,2020年軟科兩岸四地大學排行榜新鮮出爐,這是該榜單發布至今的第十個年頭,可以說是一個老牌榜單。
公開資料顯示,軟科兩岸四地大學排行榜採用的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質量和學校資源4大類13項具有跨地區可比性的評價指標。此次最新榜單納入了兩岸四地的100所研究型大學,以下是內地高校50強的具體排名情況,趕緊來先睹為快吧!
小夥伴們,對於2020年軟科兩岸四地大學排行榜內地50強高校具體排名,你怎麼看呢?
J. 浙江傳媒學院在2014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星級排名
尚數二本,並未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