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論語選讀試題答案
1. 課內外文言文論語選讀1到3答案
論語》選讀(1-3)同步練習
一、選擇題
1、選出下列選項中讀音全正確的一項(版 )
A、有權道則見(xiàn) 亟失時(qì) 耦而耕(ǒu) 耰而不輟(yōu)
B、見其二子(jiàn)荷蕢(kuì) 末之難矣(nàn)曾是以為孝(zēng)
C、廄焚(jiù) 有喪者(sàng)齊衰者(zī) 瞽者(gǔ)
D、雖少必作(shào) 左衽(rèn) 顓臾(zhuān) 近取譬(bì)
2、選出下列選項中讀音有誤的一項( )
A眾星共之(gǒng)道之以德(dǎo)既庶矣(shù) 千乘之國(shèng)
B焉用彼相(xiàng) 盍徹(qiè) 必偃(yǎn) 周監於二代(jiàn)
C八佾(yì) 蓋闕如也(quē)先生饌(zhuàn)衣夫錦(yì)
D韞櫝(yùn) 以費畔(bì) 涅而不緇(niè)匏瓜(páo)
3、選出下列詞語中加點字意義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必不得己而去(一定) B.使民敬、忠以勸(勤勉努力)
C.鍾鼓雲乎哉(說) D.克己復禮 (約束)
參考答案
1、A 2、B 3、A
2. 全國100所名校單元測試示範卷●語文卷(一)第一單元《論語》選讀~求答案
沒有查到~
3. 語文選修《論語》選讀作業本參考答案12高山仰止
你把題打出來啊
4. 誰知道《論語》選讀之綜合練習(一)——(三)的答案
1-3沒有!~~ 不過-5可以先看下!~~~~
《論語》選讀(1-5)同步練習
一、選擇題(39分)
1、選出下列選項中讀音全正確的一項( )
A、有道則見(xiàn) 亟失時(qì) 耦而耕(ǒu) 耰而不輟(yōu)
B、見其二子(jiàn)荷蕢(kuì) 末之難矣(nàn)曾是以為孝(zēng)
C、廄焚(jiù) 有喪者(sàng)齊衰者(zī) 瞽者(gǔ)
D、雖少必作(shào) 左衽(rèn) 顓臾(zhuān) 近取譬(bì)
2、選出下列選項中讀音有誤的一項( )
A眾星共之(gǒng)道之以德(dǎo)既庶矣(shù) 千乘之國(shèng)
B焉用彼相(xiàng) 盍徹(qiè) 必偃(yǎn) 周監於二代(jiàn)
C八佾(yì) 蓋闕如也(quē)先生饌(zhuàn)衣夫錦(yì)
D韞櫝(yùn) 以費畔(bì) 涅而不緇(niè)匏瓜(páo)
3、選出下列詞語中加點字意義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必不得己而去(一定) B.使民敬、忠以勸(勤勉努力)
C.鍾鼓雲乎哉(說) D.克己復禮 (約束)
4、選出下列詞語中加點字意義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己欲立而立人 (自立) B.回雖不敏,請事斯大語矣(即使)
C.人而不仁,如樂何(如果) D.三年之喪,期己久矣(一周年)
5、指出下列沒有通假字的一項( )
A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B 周監於二代
C 女安,則為之 D 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6、指出下列各組中加點詞活用類型不一樣的一組( )
A 陽貨欲見孔子 則修文德以來之
B 君子之德風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C 親於其身為不善者 守死善道
D 請事斯語矣 子路從而後
7、指出下列各項中沒有古今異義詞現象的一項( )
A 民免而無恥 B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
C 天之將喪斯文也 D 道之以政
8、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組是 ( )
A 於斯二者何先 子將奚先
B 道之以政 冉有、季路見於孔子
C 君子哉若人 甚矣吾衰也
D 曾是以為孝乎 歲不我與
9、下列各句不是賓語前置句的一項是( )
A 無乃爾是過與 B 有是哉,子之迂也
C 吾道一以貫之 D 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
10、指出下列「之」字用法不同的一組( )
A 天之將喪斯文也 君子之至於斯也
B 末之也已 子之往也
C 道千乘之國 是社稷之臣也
D 百姓信之矣 末之難矣
11、指出下列「以」字用法不同的一組( )
A 曾是以為孝乎 子路行以告
B 則修文德以來之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C 公山弗擾以費畔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 以吾從大夫之後 以勇氣聞於諸侯
12、指出下列「諸」字用法與其它三項不同的一項( )
A 韞櫝而藏諸 B 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
C 而往拜之,遇諸塗 D 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
13、指出下列「徒」字用法與其它三項不同的一項( )
A 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B 夫召我者而豈徒哉
C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D 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
二、填空題
1、⑴《論語》是記錄 的一部書,是 家經典著作之一,是由孔子弟子信再傳弟子收集整理而成。孔子,名 ,字 , 時期魯國人。
⑵「四書五經」中的「四書」指 、 、 、 。
2、列出出自論語的成語五個 、 、 、 、 。
3、課文默寫
(1)丘也聞有國有家者, , 。
(2)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 ; , ;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3)子曰:「弟子入則孝, , ,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4)子曰:「 ,不相為謀。」
(5)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 ,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6)丈人曰:「 , 。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
(7)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 , , ?」
三、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一)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弱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1.下列說法正確的兩項是( )與( )(2分)
A.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長沮、桀溺、仲由等五人。
B.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長沮、桀溺等四人。
C.子路先與長沮對話,又與桀溺對話,最後是與孔子對話。
D.孔子與長沮對話,而後又與子路對話;子路與桀溺對話。
2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①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②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
3全文體現了孔子什麼樣的政治態度?(2分)
(二)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1)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①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
②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
(2)在本章中孔子認為怎樣才能做到仁?(2分)
答:
(三)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1),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1)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2分)
①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2)孔子有怎樣的富貴觀?(2分)
答:
(四)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題。
王珪,字叔玠,太原祁人也。季叔頗當時通儒,有人倫之鑒,嘗謂所親曰:「門戶所寄,唯在此兒耳。」開皇末,為奉禮郎。及頗坐漢王諒反事被誅,珪當從坐,遂亡命於南山,積十餘歲。
高祖入關,除太子(李建成)中舍人,尋轉中允,甚為太子所禮。後以連其陰謀事,流於巂州。建成誅後,太宗素知其才,召拜諫議大夫。
貞觀二年,代高士廉為侍中。太宗嘗閑居與珪宴語,時有美人侍側,本廬江王瑗之姬,瑗敗籍沒入宮,太宗指示之曰:「廬江不道,賊殺其夫而納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廬江取此婦人為是耶,為非耶?」太宗曰:「殺人而取其妻,卿乃問朕是非,何也?」對曰:「臣聞於管子曰:」齊桓公之郭,問其父老曰:「郭何故亡?」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惡惡也。」桓公曰:「若子之言,乃賢君也,何至於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所以亡也。」今此婦人尚在左右,竊以聖心為是之,陛下若以為非,此謂知惡而不去也。」太宗雖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
時太常少卿祖孝孫以教宮人聲樂不稱旨,為太宗所讓。珪及溫彥博諫曰:「孝孫妙解音律,非不用心,但恐陛下顧問不得其人,以惑陛下視聽。且孝孫雅士,陛下忽為教女樂而怪之,臣恐天下怪愕。」太宗怒曰:「卿皆我之腹心,當進忠獻直,何乃附下罔上,反為孝孫言也!」彥博拜謝,珪獨不拜曰:「臣本事前它,罪已當死。陛下矜恕性命,不以不肖,置之樞近,責以忠直。令臣所言,豈是為私?不意陛下忽以疑事誚臣,是陛下負臣,臣不負陛下。」帝默然而罷。翌日,帝謂房玄齡曰:「自古帝王,能納諫者固難矣。昔周武王尚不用伯夷、叔齊,宣王賢主,杜伯猶以無罪見殺,吾夙夜庶幾前聖,恨不能仰及古人。昨責彥博、王珪,朕甚悔之。公等勿以此而不進直言也。」
十三年,遇疾,尋卒,年六十九。
(選自《舊唐書》)
1. 對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 大宗指示之曰 指示:指給……看
B. 但恐陛下顧問不得其人 顧問:回頭問
C. 臣本事前宮 本事:本來侍奉
D. 不以不肖 不肖:沒有才能
2. 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表現王珪直言進諫的一組是( )(2分)
①陛下以廬江取此婦人為是耶,為非耶
②陛下若以為非,此謂知惡而不去也
③太宗雖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
④但恐陛下顧問不得其人
⑤陛下忽為教女樂而怪之
⑥是陛下負臣,臣不負陛下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3.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 王珪的叔叔王頗是當時的大儒,很欣賞王珪,後來,王珪受叔叔的牽連躲在南山避罪十餘年。
B. 王珪曾侍奉東宮太子李建成,很得太子信任。建成被殺後,王珪又侍奉唐太宗,繼續為官,但很多時候,太宗對他還是心存戒備的。
C. 王珪借古事勸諫君主,唐太宗雖不採納,但是認為他說的有道理。
D. 本文成功塑造了敢於勸諫君主的「諫臣」王珪的形象,同時,也表現了唐太宗善於反思、勇於自責的一面。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1)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所以亡也。
(2)太宗雖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
(3)時太常少卿祖孝孫以教宮人聲樂不稱旨,為太宗所讓。
四、給文言文閱讀材料加標點。(3分)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A 2、B 3、A 4、C 5、A 6、C 7、D 8、B
9、B 10、B 11、D 12、A 13、B
二、填空題(略)
三、
(一)⑴ ①並且你與其跟隨避開惡人的志士,哪比得上跟隨避開人世的隱士。
②鳥獸不可跟它們同群,我不跟世上人群相處又跟誰呢?
(2)積極入世,知其不可而為之
(二):⑴ ①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眾,怎麼樣?
②豈止是仁人,簡直是聖人了!就連堯、舜對此恐怕都感到為難呢。
(2)「推己及人」是實行「仁」的重要原則。
(三)(1)①對正道篤信不疑,勤奮好學,至死堅守,努力護持。不進入政局不穩的國家,不居住在動亂的國家。
(2) 應當把個人的貧賤榮辱與國家的興衰存亡聯系在一起,不符合於道的富貴榮華,堅決不予接受。(四)
1B(顧問:咨詢、詢問)
2D(①句是詢問,不存在勸諫問題。③說太宗的行為,與王珪無關。⑥非進諫之意。其餘均可。)
3(「太宗對他還是心存戒備的」不合原文的意思。)
4、翻譯下段文言文中畫線的句子。
(1)不是這樣,郭君喜歡好人但是不能任用,厭惡壞人卻又不能使他們離開,這是他滅亡的原因。(「善善」1分,「惡惡」1分,「所以」1分)
(2)太宗雖然沒把這個美人趕走,但很看重王珪的言論。(「出」「而」1分,意思1分)
(3)當時太常少卿祖孝孫因教宮人聲樂不符合皇帝的心意,被唐太宗責備。(「以」「讓」1分,被動句式1分。意思1分)
〔譯文]:
王珪,字叔玠,是太原祁縣人。叔叔王頗在當時是博學的儒士,有辨別評述人的才能,曾經告訴親近的人說:「我們家的希望,只在這個孩子身上了。」隋文帝開皇末年;王珪出任奉禮郎。到王頗因漢王楊諒反叛之事獲罪被殺,王珪應當一起被治罪,於是逃命到南山,前後達十餘年。
唐高祖入關,王珪被任命為太子中舍人,不久轉任中允,太子李建成十分尊重他。後來因為受皇太子暗中謀反事件的牽連,被流放到巂州。李建成被殺後,唐太宗一向知道王珪的才能,召回任命為諫議大夫。
貞觀二年,代替高士廉任侍中。唐太宗曾經在無事時和王珪閑聊,當時有美人在旁邊侍候。她本是廬江王李瑗的姬妾,李瑗陰謀敗露後沒入宮中,唐太宗指著美人給王珪看,說:「廬江王不仁義,殘殺了她的丈夫並把她收為姬妾。暴虐至極,能有不滅亡的嗎!」王珪離開座位說:「陛下認為廬江王娶這個婦人是對呢,還是不對呢?」太宗曰:「殺人而奪取他的妻子;你竟然問我對錯,這是為什麼?」王珪回答說:「我從管子那裡聽說:」齊桓公到郭國,問那裡的父老說:「郭國是什麼原因滅亡的?」父老說:「因為他喜歡好人而厭惡壞人。」桓公說:「如果象您所說的那樣,(郭君)那是賢明的君主,怎麼到滅亡的地步呢?」父老說:「不是這樣,郭君喜歡好人但是不能任用,厭惡壞人卻又不能使他們離開,這是他滅亡的原因。」現在這個婦人還在你身邊,我私下認為您心裡認為李瑗的做法是對的,陛下如果認為是錯的,這就是所說的知道壞人而不能使他離開。」太宗雖然沒把這個美人趕走,但很看重王珪的言論。
當時太常少卿祖孝孫因教宮人聲樂不符合皇帝的心意,被唐太宗責備。王珪和溫彥博進諫說:「孝孫非常精通音律,不是不用心,只恐伯陛下詢問的那個人不合適,而擾亂了陛下的視聽。況且孝孫是高雅人士,陛下忽然因為教女樂的事而責怪他,我擔心天下人知道了都會吃驚。」太宗發怒說:「你們都是我的心腹,應當進獻忠誠正直的言論,為什麼竟然順從屬下欺騙皇上,反而替孝孫說話!」彥博叩拜謝罪,王珪自己不叩拜,說:「我本來侍奉前東宮太子,按罪已經應當被處死。陛下體恤寬恕我的性命,不認為我沒有才能,安排我擔任重要的職務,以忠城正直要求我。今天我說的,難道是為了我個人嗎?沒有想到陛下忽然用沒有根據的事來責備我,這是陛下對不起我,我沒有對不起陛下。」唐太宗默然不語,不歡而散。第二天,唐太宗對房玄齡說:「自古以來的帝王,能接受勸諫本來很難。從前周武王尚且不任用伯夷、叔齊,周宣王是賢明的君主;杜伯還是在無罪的情況下被殺了,我日夜希望接近前朝聖賢,很遺憾不能趕得上古人。昨天責備彥博、王珪,我十分後悔。你們不要因此而不進直言了。」
貞觀十三年,生病,不久去世,終年六十九歲
5. 論語知識答卷及答案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麼?(「仁者愛人」或「仁」) 2、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被譽為什麼?(聖人) 3、孔子的弟子約有多少人?( B ) A、二千 B、三千 C、四千 D、五千 4、「君子惠而不費」下面四句是什麼?(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5、孔子認為生活的最高原則是什麼?(仁) 6、「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試問是哪五者?( 恭、寬、信、敏、惠 ) 7、「匹夫不可奪志也」上面一句是什麼?(三軍可奪帥也) 8、對於富貴,孔子的態度是什麼?(取之以義) 9、孔子提倡哪兩種教學方法?(學思結合 溫故知新) 10、孔子十五歲開始立志於學,到了三十歲左右,通曉「六藝」,試問哪「六藝」?(《書》《詩》《易》《春秋》《禮》《樂》) 11、說出孔子所推崇的「善」的道德品質至少三個。(仁、義、禮、智、信、勇) 12、孔子弟子中賢達者多少?(七十二) 13、「君子成人之美」後一句是?(不成人之惡) 14、孔子的政治主張是什麼?(仁政) 15、孔子的消極思想是什麼?(忠君尊王) 16、孔子被封為什麼王?(B) A、 文惠王 B、文宣王 17、孔子名什麼?孔子字什麼?(丘,仲尼) 18、孔鯉是孔子的第幾個兒子?(A) A、第一個 B、第二個 C、第三個 D、第四個 19、孔子首創了什麼教育?(B) A、 貴族教育 B平民教育 C、素質教育 20、「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中的「憤」和「悱」各是什麼意思?(憤:想弄明白而弄不明白。悱:想說而說不出來) 21、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下列哪一位?(C) A、子路 B曾皙 C、顏回 D、公西華 22、哪一年是孔子誕辰2555周年?(D) 23、孔子的生日是哪一天?(9月28日) 24、儒家講人生過程有八個過程,也稱「八條目」,請至少講出三條。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5、「六十而耳順」「耳順」是什麼意思?(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蜚 。 26、子貢在孔子的墳前蓋了一間小屋,為孔子守墳多少年?(14年) 27、孔子的母親的名字是什麼?(顏征在) 28、現存《論語》共多少篇?(B) A、19 B、20 C、25 D、28 29、孔子在何處設教?(A) A、 杏壇 B、桃壇 C、梨壇 D、田園 30、孔子把什麼視為道德的最高原則?(仁、義) 31、孔子整理、編訂了哪些古代典籍?(《詩》《書》《禮》《易》《樂》《春秋》) 32、孔子的思想什麼時候成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漢朝以後) 33、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什麼?(國老) 34、下列三項中,哪項與孔子無關?( A ) A、孔杯 B、孔林 C孔道 (註:孔杯:兄弟的代稱。孔林:孔子及其後裔的墓地。孔道:孔子的學說。) 35、孔子所刪修的《春秋》是依據哪國史料整理而成的?(A) A、魯朝 B、宋 C、秦 D、齊 36、從何時起,《論語》被欽定為科舉考試必讀教科書?(B) A、宋 B、元 C、明 D、清 37、「質勝文則野」下一句是什麼?(文勝質則史) 38、孔子周遊列國為期15年,對還是錯?(錯,應是14年) 39、我校碑廊共多少塊碑?(40) 40、下列不是出自《論語》的成語是哪一個?(B,出自《孟子》) A、朽木糞土 B、杯水車薪 C、禍起蕭牆 D、一匡天下 41、請背出《論語》中孔子「教」與「學」理念的句子不少於五句: (1)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2)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3)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4)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6) 學而時習之。 (7) 溫故而知新 (8)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這則殆。 42、「孔子認為『為仁之本』是『忠義』」,這句話對還是錯?(錯。應是孝悌) 43、「悌」是什麼意思?(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 44、誰去世後,孔子悲呼「噫!天喪予!天喪予!」?(D) A、顏征在 B、孔鯉 C、子路 D、顏回 45、孔子死後,魯哀公親制誄(lěi)文悼念孔子,誄文中稱孔子為什麼?(尼父) 46、歷代帝王除親自前往曲阜致祭外,還派官員致祭孔子,前後共有多少次?(196次、128次、156次) 47、孔廟的主體建築命名為什麼?(大成殿) 48、孔子教子學詩學禮,歷來傳為美談。孔子後代自稱以什麼傳家?(詩禮) 49、孔子年輕時曾經擔任過哪兩種卑微的工作?(委吏:管理倉庫;秉田:管理畜牧) 50、 孔廟 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並稱中國三大古建築群。1961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51、山東曲阜孔廟內有建築104座,466間,古樹1250株。更是我國罕見的大型碑林之一,各類碑刻有多少塊,。 A、2000多 B、1500多 C、1000多 52、孔府即衍聖公府,位於曲阜城中緊鄰孔廟,是孔子嫡長孫世襲衍聖公的衙署和府第,有「天下第一家」之稱。 53、孔府為中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54、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墓地。 55、在孔子以後的兩千多年裡,孔子思想首先傳入朝鮮、越南、日本等亞洲國家。 56、一九八八年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們聚會巴黎,他們得出的結論之一便是:人類要生存下去,必須 回首2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57、「四書五經」中的「四書」是指哪四部儒家經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58、請根據以下提示,說出具體內容:(共5題,每題10分) (1) 根據提示,說出他是誰?(顏回) A、他是魯國人 B、他是七十二賢之一 C、他死後,孔子連呼「天喪予!天喪予!」 D、他敏而好學,能聞一知十 (2) 根據提示,說出他是誰?(子貢或端木賜) A、他是最早的儒商 B、他是孔子七十二門徒中最富有的弟子 C、他是一個出色的外交家 D、孔子死後,他守了六年的喪。 (3) 根據提示,說出他是誰?(子路或季路或仲由) A、他隨孔子游學於列國 B、他死於衛國的內亂中 C、孔子見南子時,他很不滿 D、他耿直好勇 (4) 根據提示,說出這是春秋時哪個國家?(齊國) A、魯昭公兵敗曾逃亡至此 B、它在現在的山東境內 C、孔子曾在此聽過韶樂 D、是周朝諸侯國之一,姜姓 (5)根據提示,說出這是哪座城市?(洛陽) A、它是我國的六大古都之一 B、孔子曾問禮於此 C、歷史上曾被稱為東都 D、以盛產牡丹出名
6. 論語十則練習題答案
1.文學常識:
《論語》是 經典之一,記錄 及其弟子 的 書。它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共二十篇。孔子,名 ,字 ,
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 家、 家,儒家學派創始者。他首創私人講學的風氣,相傳學生有三千人,其中最著名的七十二人。孔子整理編訂了古代文化典籍《尚書》《詩經》《周易》,根據魯國的史料,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
2.測測你的注音速度:
論( )語 陬( )邑( ) 慍( ) 三省( )
傳( ) 殆( ) 罔( ) 凋( )
3.從課文中找出通假字。
4.看注釋,查工具書,把下列各句譯成現代漢語。並解釋加點詞語的意思。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溫故而知新。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5.從文中找出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的句子。
學習態度:
學習方法:
6.「而」字的基本用法有兩種,順接和轉接。順接,指用「而」字連接兩個部分,意思是順著下來的,如「學而時習之」這種情況,在白話里通常不必用起連接作用的詞。轉接,指用「而」字連接的兩個部分,意思有轉折,如「學而不思」。這里的「而」字同白話里的「可是、但是」相當。從課文中找出順接、轉接的例子。
表順接:
表轉接:
7.找出詞類活用的句子。
8.找出特殊句式:
(1)判斷句:
(2)省略句:
9.「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對此,曾經有過不同看法。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全班討論: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0.背誦全文,並把文中成語、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筆記本上。
成語:
格言:
警句:
參考答案
10 《論語》十則
1.儒家 孔子 言行 語錄體 丘 仲尼 春秋末期 思想 教育
2.lún zōu yì yùn xǐnɡ chuán dài wǎnɡ diāo
3.「說」同「悅」,「女」同「汝」,「知」同「智」。
4.(1)按一定的時間去復習學過的功課,不也高興嗎?「說」同「悅」,愉快。
(2)我每天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三:泛指多次。三省:多次檢查,反省。
(3)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故:舊的知識。
(4)學習書本知識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讀書,就會弄得精神疲憊。罔:迷惑;殆:有害。
(5)士大夫不能夠不強毅。弘毅,強毅。
(6)自己不願要的,也不要給予別人。欲:要;施:給,送。
5.學習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6.表順接: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表轉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人不知而不慍。
7.溫故而知新:故,形容詞作名詞,指舊知識。新,形容詞作名詞,指新知識。
8.判斷句:是知也。(「也」表判斷語氣)
省略句: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前省略了動詞「擇」。
可以為師矣:「以為」是以之為的省略。之,代能溫故而知新的人。
9.略
10.略
7. 高中語文選修論語選讀同步作業本克己復禮答案
你這個問題沒問清楚,不知道你像知道什麼
8. 論語選讀重點語句翻譯答案
一、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1、
【原文】
儀封人(1)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3)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4)。」
【注釋】
(1)儀封人:儀為地名,在今河南蘭考縣境內。封人,系鎮守邊疆的官。
(2)從者見之:隨行的人見了他。
(3)喪:失去,這里指失去官職。
(4)木鐸:木舌的銅鈴。古代天子發布政令時搖它以召集聽眾。
【譯文】
儀這個地方的長官請求見孔子,他說:「凡是君子到這里來,我從沒有見不到的。」孔子的隨從學生引他去見了孔子。他出來後(對孔子的學生們)說:「你們幾位何必為沒有官位而發愁呢?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上天將以孔夫子為聖人來號令天下。」
【評析】
孔子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已經是十分有影響的人,尤其是在禮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儀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見孔子之後,就認為上天將以孔夫子為聖人號令天下,可見對孔子是佩服至極了。
2、
【原文】
長沮、桀溺(1)耦而耕(2)。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3)焉。長沮曰:「夫執輿(4)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5)?且而與其從辟(6)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8)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注釋】
(1)長沮、桀溺:兩位隱士,真實姓名和身世不詳。
(2)耦而耕:兩個人合力耕作。
(3)問津:津,渡口。尋問渡口。
(4)執輿:即執轡。
(5)之:與。
(6)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蓋種子。
(8)憮然:悵然,失意。
【譯文】
長沮、桀溺在一起耕種,孔子路過,讓子路去尋問渡口在哪裡。長沮問子路:「那個拿著韁繩的是誰?」子路說:「是孔丘。」長沮說;「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說:「是的。」長沮說:「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問桀溺。桀溺說:「你是誰?」子路說:「我是仲由。」桀溺說:「你是魯國孔丘的門徒嗎?」子路說:「是的。」桀溺說:「像洪水一般的壞東西到處都是,你們同誰去改變它呢?而且你與其跟著躲避人的人,為什麼不跟著我們這些躲避社會的人呢?」說完,仍舊不停地做田裡的農活。子路回來後把情況報告給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說:「人是不能與飛禽走獸合群共處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還與誰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會與你們一道來從事改革了。」
【評析】
這一章反映了孔子關於社會改革的主觀願望和積極的入世思想。儒家不倡導消極避世的做法,這與道家不同。儒家認為,即使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也要獨善其身,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孔子就是這樣一位身體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種社會責任心,正因為社會動亂、天下無道,他才與自己的弟子們不知辛苦地四處呼籲,為社會改革而努力,這是一種可貴的憂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
3、
【原文】
楚狂接輿(1)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注釋】
(1)楚狂接輿:一說楚國的狂人接孔子之車;一說楚國叫接輿的狂人;一說楚國狂人姓接名輿。本書採用第二種說法。
【譯文】
楚國的狂人接輿唱著歌從孔子的車旁走過,他唱道:「鳳凰啊,鳳凰啊,你的德運怎麼這么衰弱呢?過去的已經無可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執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車,想同他談談,他卻趕快避開,孔子沒能和他交談。
4、
【原文】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1)。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2),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3)而食(4)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釋】
(1)蓧:音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2)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一說這是丈人指自己。分是糞;不,是語氣詞,意為:我忙於播種五穀,沒有閑暇,怎知你夫子是誰?另一說是丈人責備子路。說子路手腳不勤,五穀不分。多數人持第二種說法。我們以為,子路與丈人剛說了一句話,丈人並不知道子路是否真的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沒有可能說出這樣的話。所以,我們同意第一種說法。
(3)黍:音shǔ,黏小米。
(4)食:音sì,拿東西給人吃。
【譯文】
子路跟隨孔子出行,落在了後面,遇到一個老丈,用拐杖挑著除草的工具。子路問道:「你看到我的老師嗎?」老丈說:「我手腳不停地勞作,五穀還來不及播種,哪裡顧得上你的老師是誰?」說完,便扶著拐杖去除草。子路拱著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殺了雞,做了小米飯給他吃,又叫兩個兒子出來與子路見面。第二天,子路趕上孔子,把這件事向他作了報告。孔子說:「這是個隱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裡,老丈已經走了。子路說:「不做官是不對的。長幼間的關系是不可能廢棄的;君臣間的關系怎麼能廢棄呢?想要自身清白,卻破壞了根本的君臣倫理關系。君子做官,只是為了實行君臣之義的。至於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評析】
過去有一個時期,人們認為這一章中老丈所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是勞動人民對孔丘的批判等等。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問題。對此,我們不想多作評論,因為當時不是科學研究,而是政治需要。其實,本章的要點不在於此,而在於後面子路所作的總結。即認為,隱居山林是不對的,老丈與他的兒子的關系仍然保持,卻拋棄了君臣之倫。這是儒家向來都不提倡的。
5、
【原文】
子路宿於石門(1)。晨門(2)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注釋】
(1)石門:地名。魯國都城的外門。
(2)晨門:早上看守城門的人。
【譯文】
子路夜裡住在石門,看門的人問:「從哪裡來?」子路說:「從孔子那裡來。」看門的人說:「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要去做的人嗎?」
【評析】
「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點鍥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許多事情都是經過艱苦努力和奮斗而得來的。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執著精神。從這位看門人的話中,我們也可以見出當時普通人對孔子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