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語文作業答案
A. 語文作業急需答案!!!!!!
【教學目標】
1、 閱讀課文,分清層次,概括大意,找出層次間的關系,理解課文的中心意思。
2、 藉助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1、 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藉助動態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是教學的重點。
2、 文章中相關語句在翻譯上有一定難度,故幫助學生理解為什麼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俗話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有一則故事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麼會向上游「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簡介: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後,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於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容相當廣泛。
【紀昀軼聞】
紀昀,字曉嵐,他身子很是肥碩,生平最畏暑熱;做總裁時,在館內校書,適值盛夏,炎酷異常,他便赤著膊圈了辮,危坐觀書。巧逢乾隆帝踱入館門,他不及披衣,忙鑽入案下,用帷自蔽,不料已被乾隆帝瞧見,傳旨館中人照常辦事,不必離座,館中人一齊遵旨。乾隆帝便踱到紀昀座旁,靜悄悄的坐著。紀昀伏了許久,汗流浹背,未免焦躁起來,聽聽館中人寂靜無聲,就展開了帷,伸首問眾人道:「老頭子已去么?」語方脫口,轉眼一瞧,座旁正坐著這位首出當陽的乾隆帝,這一驚正是不小。向著他道:「紀昀不得無禮。」紀昀此時只得出來穿好了衣,俯伏請罪。乾隆帝道:「別的罪總可原諒,你何故叫我老頭子?有說可生,無說即死。」眾人聽見這句上諭,都為紀昀捏一把汗。誰知紀昀卻不慌不忙,從容奏道:「老頭子三字,乃京中人對著皇帝的統稱,並非臣敢臆造,容臣詳奏。皇帝稱萬歲,豈不是老?皇帝居兆民之上,豈不是頭?皇帝便是天子,所以稱子。這『老頭子』三字,從此流傳了。」聰明絕頂。乾隆帝拈須笑悅。
三、初讀課文。
1、 學生自讀課文,讀准字音。
2、 聽課文朗讀錄音,學生朗讀課文。
四、藉助注釋和詞典翻譯課文。
【譯文】: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 山門 圮(pǐ)於河,
滄州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邊,廟門 倒塌到河裡,
二石獸並沉焉。
(門旁)兩只石獸也一起沉到河裡了。焉,助詞,無義。
閱十餘歲, 僧募金重修,
經歷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筆錢,(決定)重修(廟門),
求二石獸於水中, 竟不可得,
便到河中尋找那兩只石獸,居然沒找到,
以為順流下矣。
認為石獸順著河的方向沖到下游去了。下,往下游去。
棹(zhào)數小舟,曳(yè)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便劃著幾條小船, 拖著鐵耙,尋找了十多里,一點蹤跡也沒有?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
有個學究在廟里開館執教,聽到這件事便嘲笑說:
「爾輩不能究 物理。 是非木杮(fèi),
「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 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怎麼能被洪水帶了走呢?
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
石頭的特性是堅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鬆散而輕浮,
湮(yān)於沙上,漸沉漸深耳。
石獸埋沒在泥沙上,就會越沉越深。耳,助詞,表示肯定。
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順著河流往下游去尋找它,不是荒唐嗎?」
沿,順流而下。
眾服為確論。
眾人信服他的話,認為是正確的論斷。
一老河兵聞之, 又笑曰:
一個老水手聽了學究的話後,又嘲笑說:
「凡河中失石, 當求之於上流。
「凡是河中失落的石頭,都應該到河的上游去尋找。」
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
正因為石頭的特性堅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鬆散而輕浮,蓋,表原因的發語詞。
水不能沖石, 其反激之力,
(所以)水流不能沖走石頭,它的反沖的力量,
必於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
一定會在石頭迎水的地方沖擊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漸激漸深, 至石之半, 石必倒擲坎穴中。
越沖越深,沖到石頭半身空著時,石頭一定會倒在陷坑中。倒擲,摔倒。
如是再嚙,石又再轉。
像這樣再沖擊,石頭又向前再轉動。
轉轉不已, 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這樣一再翻轉不停,於是石頭會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求之下流, 固顛; 求之地中,不更顛乎?」
到下游去尋找它,固然荒唐;在石獸掉下去的當地尋找,不是更荒唐嗎?」
如其言, 果得於數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說法去找,果然在幾里外的上游地方尋到了石獸。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還多著哩,
難道可以根據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五、布置作業
1、 熟讀課文,預習課後訓練題。
2、思考文中尋找石獸的幾種方法,有條件的同學製作相關演示課件。
第二課時
一、復習上節課內容。
復習文言文加點字解釋。
二、思考問題。
1、 故事說了一件什麼事?
2、故事中主要出現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對事情的看法如何?
3、 故事是如何發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概括各層次大意。
三、請學生口頭回答上述問題,劃分層次並概括各層次大意。
可分五層:一頭一尾,中間三層。
開頭交代石獸沉落河中的地點和第一種尋找方法;接著是另三種不同的尋找方法;最後,由事而理,點明遇事不能「據理臆斷」。
四、總結四種尋找石獸的方法。
1、為什麼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藉助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多媒體演示】
(1)、學生演示。
(2)、教師演示。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藉助動態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2、師生共同歸納:
第一種 沒考慮流水、石獸、泥沙的關系。
第二種 只考慮了流水,沒考慮石獸、泥沙。
第三種 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種 既有理論又有實踐,准確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系。
五、分析最後一層,概括文章的中心。
1、 概括文章的中心:
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據常情主觀作出判斷。
2、啟發學生深入思考,聯系生活實際,更深入地領悟這一道理。
六、拓展閱讀:《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七、布置作業。
1、完成課後訓練題。
2、 歸納本課古今異義和一詞多義現象。
【附】
尋找石獸與流水侵蝕作用
清代學者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麼會向上游「跑」呢?原因在於,石獸落水後對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圍水速更快,沖刷能力更強,其下面迎水流一側的泥沙逐漸被水沖走,成為空穴。久之,石獸因重力作用朝著迎水流的方向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動了一截。可見老兵的判斷是正確的,流水的侵蝕和搬運作用,使石獸能「逆水而行」。
水中石獸真會向上游
吳德鋒
紀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是出名的清人筆記小說之一。蔡元培先生將它與《紅樓夢》、《聊齋志異》鼎足並列為「有清一代三大小說」。《閱微草堂筆記》中的《河中石獸》這個故事,頗負盛名。
近來有人對紀昀的這個說法,表示懷疑。理由是石重水輕,無論如何,沉於水中的石獸,只可能順流而下,決不可能逆流而上。他們認為紀昀所說的這個故事,盡管很生動、有趣,很能吸引人,無奈事實決非如此,石獸向上游,不過是文學家的幻想,客觀上並不存在。
事實真的如此嗎?尋找沉在河中的石獸,究竟應在上游還是下游?不久前發生在雲南西雙版納的一回事,圓滿地回答了這個問題。這回事的情節幾乎與紀昀所記一模一一樣,即西雙版納有一條河中有兩塊大石,它們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塊石頭被人炸碎,另一塊也隨之失蹤,大家都不知道這塊未炸碎的石頭到哪裡去了。十多年後,有人在離原地十多里的上游,發現了那塊失蹤了的石頭,經核對,它確實是本來位於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塊。它是怎麼「游」上來的呢?
原來炸另一塊石頭時,這塊石頭的基礎也被震壞,它喪失了屹立不動的根基,正如紀昀所說的水沖走石邊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時間中,它逐漸地向上游翻滾了十多里路。它向上「游」時經過之處,留下了一道明顯的溝,令人信服他說明,紀昀所記,確非虛言。這一有趣的自然現象,1980年4月當地的報紙作過詳細的報道。這故事不僅教育我們如何思考問題,對從事水中打撈也有實際指導意義。
下面是答案河中石獸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①,山門圮②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閱③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於水中,競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④寺中,聞之笑日:「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⑤,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四聞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
如其言,果得於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選自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注釋]①河干:河邊。 ②圮(講):倒塌。 ③閱:經歷。 ④設帳:設立講壇。 ⑤柿:木片。 ⑥河兵:水手。
9.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4分)
①二石獸並沉焉 ②爾輩不能究物理
⑨蓋石性堅重 ④求之下流,固顛
10.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2分)
A.是非木柿 如是再嚙 B.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士卒多為用者
C. 一老河兵聞之 當求之於上流 D.山門圮於河 果得於數里外
11.翻譯下列句子。(2分)
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12.你從這則故事中得到怎樣的啟示?(15字以內)(2分)
9.(4分)①一起,都②事物的道理⑧連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 ④本來 。
10.(2分)B(本題要認真審題,注意意義和用法兩項都要相同,只有B符合。)
11.(2分)(石頭)一再不停地翻轉,於是反而逆水而上了。(關鍵詞為:已、遂、溯)
12.(2分)示例:實際經驗有時比書本知識更可靠。(只答要重視實踐得1分。)
B. 西南大學網路教育 0488 《大學語文》作業的答案 誰有啊
下列語句中的詞語解釋正確的有( )
C. 語文作業答案
可以拍清楚的嗎'
D. 怎麼把西南大學的作業答案顯示出來
西南大學網路教育作業的作業還是挺簡單的,如果實在完成不了可以找學習中心要參考答案的,這個是需要自己學的情況,其實很多都是可以由學習中心代為,根本不用學員操心。
E. 西南大學網路教育2011年 0488 《大學語文》作業的答案
2、閱讀下面的材料,提煉出觀點,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700字的文章,除詩歌專、戲劇外的屬文體皆可。
材料: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威克教授做過一個實驗,把幾只蜜蜂放進一個平放的瓶中,瓶底向光;蜜蜂們向著光亮不斷碰壁,最後停在光亮的一面,奄奄一息;然後在瓶子里換上幾只蒼蠅,不到幾分鍾,所有的蒼蠅都飛出去了。原因是它們多方嘗試――向上、向下、向光、背光,一方不通,立即改變方向,雖然免不了多次碰壁,但最終總會飛向瓶頸,脫口而出。
F. 求西南大學大作業答案0775
文科:語文,英語,文科數學,文綜(地理、歷史、政治)
理科:語文,英語,理科數學,理綜(物理、生物、化學)
其他藝術類的,算文科的。
G. 西南大學網路教育高起專大學語文第三次作業答案
西南大學網路教育大學語文作業答案
第一批次
[論述題]
四、閱讀題
閱讀《箱子岩》一文,按要求作答
我記起十五年前那個夜裡一切光景,那落日返照,那狹長而描繪朱
紅線條的船隻,那鑼鼓與熱情興奮的呼喊,……尤其是臨近幾只小漁船上歡樂跳擲的小孩子,其中一定就有一個今晚我所見到的跛腳什長。唉,歷史,多麼古怪的事物。生惡性癰疽的人,照舊式治療方法,可用一星一點毒葯敷上,盡它潰爛,到潰爛凈盡時,再用葯物使新的肌肉生長,人也就恢復健康了。這跛腳什長,我對他的印象雖異常惡劣,想起他就是一個可以潰爛這鄉村居民靈魂的人物,不由人不寄託一種幻想……
A這里寫了哪兩次情景,這兩次之間構成什麼關系?
B文段的後半部分(「唉,歷史」之後)運用的表達方式是記敘?是說明?還是議論?
C醫治「癰疽」比喻意義是什麼?
D作者寄託的「幻想」是什麼?
參考答案:
四、閱讀題
A這里寫的是作者15年前後兩次游箱子岩的情景。這兩次之間構成對比關系。
B是議論。
C醫治「癰疽」比喻意義是:改造人的精神上落後和麻木。
D作者寄託的「幻想」是:希望湘西人克服痼疾,清除污穢,改造湘西。
[單選題]
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游:交遊,交往《管晏列傳》)
B:日思高其位,大其祿。(高:使地位高《寓言二則》)
C: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慍:生氣(《孔孟語錄八則》)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惡:討厭)乎待哉
參考答案:D
[單選題]
沈從文《箱子岩》中用成衣人的話來刻畫跛腳什長,運用的表現手法是()
A:對比
B:鋪墊
C:側面烘托
D:正面描寫
參考答案:C
字數限制,其他作業完整答案請見下面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