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mooc毛概答案
❶ 求學習通毛概(新版)答案
第一題:
(1)中國大學mooc毛概答案擴展閱讀
這部分內容主要考察的是《毛澤東思想概論》的知識點:
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毛澤東思想是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必然產物。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把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作了理論概括,形成了毛澤東思想。
了解第一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了解這一理論成果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指導作用和意義,從而理解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
了解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的規律,理解中國社會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新中國,經過社會主義改造,確立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是中國人民的必然選擇,從而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
❷ 跪求毛概答案!
1、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
科學內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具體的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眼裡更進一步的同中國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結合起來,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現具體化。《重要意義:第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指引著當合人民的偉大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第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提供了凝聚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強打精神支柱。第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倡導和體現了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和優良學風,不斷開拓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境界。》
2、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及其歷史地位
形成:毛澤東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和實踐基礎。20世紀上半葉帝國主義戰爭與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主題,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的實踐,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實踐基礎。毛澤東思想正是在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在總結我國革命和建設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歷史地位: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將長期指導我們的行動。第一,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第二,毛澤東思想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科學指南。第三,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3、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容和意義
答: 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容: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備。意義:科學發展觀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第一,科學發展觀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於發展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第二,科學發展觀是在准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認真總結我國發展經驗、深入分析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的基礎上提出的。第三,科學發展觀是對經濟社會發展一般規律認識的深化,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4、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各個成果及其精髓對我國革命和現代化建設的意義
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精髓: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各個理論成果的精髓。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基本內容:1.一切從實際出發。2.理論聯系實際。3.實事求是。4.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意義:有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第一、它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過程中的運用、豐富和發展。第二、它是制定並貫徹執行正確的政治路線的思想基礎。第三、它是加強黨的思想作風建設和提高領導能力的重要內容。
5、新民主主義的性質及基本綱領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政治綱領的主要內容是: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的主要內容是: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官僚資產階級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新民主主義文化綱領的主要內容是:新民主主義文化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6、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兩類矛盾學說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
兩類矛盾學說:內容:1、社會主義社會的兩類基本矛盾是總根源。矛盾的普遍存在,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矛盾,即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2、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 。兩類不同性質的社會矛盾,即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的矛盾。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
3、兩類不同性質矛盾解決的方法。解決的方式,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不斷得到解決,就是通過調整和改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築、經濟基礎不適應的方面,使社會主義制度不斷鞏固和完善。意義:1、指導黨和人民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綱領性文獻。2、豐富和發展了八大思想,為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3、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的學說,為國際共運解決了重大難題。
7、為什麼說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1)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一再強調了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論斷。第一,發展才是硬道理,把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在同資本主義的較量中,能否不斷地鞏固和發展自己,能否體現出其優越性,最根本的是生產力能否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更好。只有生產力發展了,才能從根本上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第二,發展才是硬道理,是對社會主義實踐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中國在改革開放前的20多年的時間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得不盡如人意,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沒有能切實將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任務。社會主義決不能長期建立在生產力水平低下和貧窮的基礎上。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的發展。這是對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進行科學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結論。第三,發展才是硬道理,是適應時代主題變化的需要。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是維護和平和穩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的發展正在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新的推動力量。(2)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由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所決定的,是對執政規律認識的深化,也是黨實現對所承擔的歷史責任的需要。
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是人民的選擇,而人民之所以選擇中國共產黨,從根本上說是因為它能夠領導中國實現民富國強、振興中華。只有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黨才能實現自己在新世紀新階段的歷史使命,承擔起自己的歷史責任。堅持以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是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的一條主要經驗。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升,是人民得到最多實惠的時期,是我國社會長期保持安定團結、政通人和的時期,是我國國際影響顯著擴大、民族凝聚力極大增強的時期。這些歷史性成就充分證明,堅持以發展為主題,用發展的眼光、發展的思路、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就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8、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內涵及主要特徵特徵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具有特定內涵的新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歷史階段。它包括兩層既相對區別、又緊密聯系的基本含義:
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前一層含義闡明的是初級階段的社會性質,後一層含義則闡明了我國現實中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程度。
黨的十五大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徵做出了新的概括,強調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是逐步擺脫不發達狀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階段;二是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勞動的農業國,逐步轉變為非農業人口佔多數、包含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工業化國家的歷史階段;三是由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占很大比重,逐步轉變為經濟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歷史階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後,逐步轉變為科技教育文化比較發達的歷史階段;五是由貧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較低,逐步轉變為全體人民比較富裕的歷史階段;六是由地區經濟文化很不平衡,通過有先有後的發展,逐步縮小差距的歷史階段;七是通過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較成熟的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體制的歷史階段;八是廣大人民牢固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自強不息,銳意進取,艱苦奮斗,勤儉建國,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努力建設精神文明的歷史階段;九是逐步縮小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階段。這九條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歷史發展的過程性特徵。
9、 如何全面認識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革和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
答:中國社會主義改革既然要大幅度的改變落後的生產力,就必然要多方面的改變生產關系中的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部分,改變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經濟基礎變化的部分,改變一切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的思想方式,使之是英語現代化大經濟的需要。
在全面改革中,經濟體制改革是重點。因為通過經濟體制改革,解放生產力,對當代中國來說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務。經濟體製革命需要政治體制及其他體制改革的配合,因此,在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同時,不斷深化政治體制、廢話體制、社會體制以及其他各方面體制的改革,改革觸及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和各個層面。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但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仍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著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繼續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的改革創新,加快中葯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全面提高開放水平,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動力和體制保障。
9、 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主要特徵:一是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一切符合「三個有利於」標準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二是在分配製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三是在宏觀調控上,以實現最廣大勞動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社會主義國家能夠把人民的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結合起來,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的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更好的發揮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
如何從理論上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之間的關系?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第一,就其聯系而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都具有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徵和要求。從資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場為基礎性配置手段;從微觀層面看,企業都是獨立的市場主體和法人實體;從經濟活動看,市場經濟規律起著支配作用;從宏觀層面看,政府的宏觀調控主要是通過經濟手段來實現的;從經濟運行看,法治起著基本的保障作用。正是由於市場經濟具有共性,所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應該按照這些特徵和要求來進行建設。同時,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發展市場經濟過程中的一切有益的作法和經驗也都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吸收的,在這一層次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可以接軌的。
4、 第二,就區別而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又是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它們體現的是不同社會經濟制度下的市場經濟。市場經濟與不同的經濟制度結合就會體現出不同的制度特徵。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結合,就要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堅持以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離開了這些特徵就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則不具有這樣的特徵。堅持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最重要的就是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這是我們的創造性和特色所在。如果離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就會走向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要特徵?(important)
10、 依法治國與民主政治
依法治國的含義和實行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
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第一,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依法治國同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是完全一致的。第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民主與法治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密不可分。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礎,社會主義法治是社會主義民主的保障。第三,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第四,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民主政治,是憑借公共權力,和平地管理沖突,建立秩序,並實現平等、自由、人民主權等價值理念的方式和過程。民主政治是奉行多數人統治的一種政治制度。民主政治的核心內涵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選舉。領導人第二,各政治主體的專門化、自主化及其相互關系的制約化。第三,不同意見的合法化。
11、 義核心的價值體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要內容及其相互關系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
(2)這四個方面的內容,相互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都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從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豐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煉和概括出來的精華,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刻內涵的科學揭示。
(3)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抓住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樹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掌握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打牢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
13、揚民族精神的時代意義
1、是愛國主義豐富發展、與時懼進的需要。
2、能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匯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
3、能鼓舞我們民族迎難而上、團結互助、戰勝強敵。
4、民族才有巨大的凝聚力,成就偉業。自立於世界之林。
5、才能使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6、將極大地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先進文化建設。
7、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完成17大目標的必然要求。
14、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的科學含義及意義
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民主法治,就是社會主義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
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
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
充滿活力,就是能夠是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
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何重要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第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豐富和發展。第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使社會和諧成為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同等地位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內涵的一個嶄新層面。第三,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深化,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升華。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還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第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四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及時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行研究並做出部署,有利於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第二,社會和諧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切實做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工作,有利於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切實維護和促進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第三,社會和諧是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有利於進一步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會和諧是應對外部挑戰的重要條件,保持國內安定和諧的社會政治局面,有利於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抗風險能力,更好地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15、何正確看待和解決香港、澳門和台灣問題
16、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p326--330)
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是我國對外交往活動的根本准則,是在外交工作實踐中探索出來的處理對外關系的根本依據。嚴格按照這一政策准則辦事,既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又有利於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
第一,堅持獨立自主地處理一切國際事務的原則。
第二,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努力發展同各類國家的關系。
第三,堅持同發展中國家加強團結與合作的原則。
第四,堅持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相統一的原則。
17、新階段加強國防和人民軍隊建設的重要意義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適應黨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歷史任務的新要求,胡錦濤對人民軍隊的歷史使命做出了"三個提供、一個發揮" 的科學定位。他指出,我軍要為黨鞏固執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證,為維護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提供堅強的安全保障,為維護國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戰略支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在新世紀新階段,加強國防和人民軍隊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保衛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力量,加強人民軍隊建設是維護國家安全統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
第一,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堅強柱石。在我國,雖然階級斗爭已經不是主要矛盾,但階級斗爭還將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在某種條件下還有可能會激化。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穩定,為了切實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對極少數敵對分子進行專政,必須以人民軍隊為堅強後盾。人民軍隊作為國家機器的主要支柱和人民利益忠實捍衛者的地位不可動搖。
第二,中國人民解放軍是捍衛社會主義祖國的鋼鐵長城。雖然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但是國際環境復雜多變,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存在,戰爭威脅並未根本消除。為了維護國家的獨立和主權,促進世界的和平和發展,必須加強和鞏固我國的國防。人民解放軍作為祖國的忠實保衛者,擔負著保衛國家領土、領空、領海主權,維護祖國統一和安全的神聖使命。
第三,中國人民解放軍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力量。搞好軍隊建設,增強國防實力,是全面增強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內容,是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人民軍隊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大局,積極支持和參加國家建設,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重要貢獻。
18、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
中國共產黨的性質: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19、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性
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長期任務和永恆課題。
第一,這是中國共產黨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完成其歷史使命的現實需要。時代和實踐的發展,總是不斷給黨提出新的要求,給黨賦予新的歷史使命,這也給黨的先進性賦予新的內涵。我們必須發展地而不是靜止的、具體地而不是抽象地看待黨的先進性問題。因此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是一個長期的工作。第二,這是我們總結世界上很多大黨老黨執政的興衰歷程所得出的歷史性啟示。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來,世界上一些執政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大黨、老黨,先後失去政權,有的甚至走向衰亡。出現這種情況,原因是復雜的,從根本上說是因為這些政黨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心目中喪失了先進性,執政成績不能令人民滿意。這些事實告訴人們,一個政黨過去先進,不等於現在先進;現在先進,不等於永遠先進。黨要保持自己的執政地位,就必須加強先進性建設。第三,這是中國共產黨保證其執政地位,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的迫切需要。黨執政半個多世紀來,執政成就有目共睹,同時也必須看到,黨員、幹部和基層黨組織等方面都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有些黨員理想信念淡薄,喪失了先進性,有些黨組織缺乏戰鬥力和創造力,這些都嚴重影響著黨的形象和戰鬥力,只有不斷加強先進性建設,黨才能保持強大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總體目標,這就是通過全黨共同努力,使黨始終成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黨,成為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執政黨,成為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潔的執政黨,歸根到底成為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永遠保持先進性、經得住各種風浪考驗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帶領各族人民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社會和諧、人民幸福。
重要性: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一項深謀遠慮的歷史決策,是一項重大緊迫的戰略任務。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學習好、貫徹好、落實好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抓住機遇,銳意進取,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把黨的執政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❸ 求大學毛概論述題答案
答: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了與此相聯系的個人收入分配實行的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個人收入分配製度,必須堅持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按勞分配以外的多種分配方式,其實質就是按對生產要素的佔有狀況進行分配。
一是要正確看待收入分配差距。
一方面正確認識收入分配差距,我們不能脫離對生產的影響來孤立地看待和評價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公平。由於社會上個人的生產要素和能力的不同,所起的作用和所做的貢獻大小也不同,把貢獻大小與收入分配聯系起來。除了按勞分配以外,應該鼓勵按生產要素進行分配,在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下,按貢獻大小進行分配。如果不講貢獻大小,而是只講平均分配,那就不可能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而只會仍然是共同貧窮。今天我們收入差距的拉大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社會的進步,因為從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達到共同富裕必須經過一個過程。保證收入公平的原則應該是保證人人有平等競爭的機會,因而解決當前中國收入差距拉大問題決不能採取劫富濟貧的辦法,而是要在加快經濟發展,積極地從事「財富創造」的同時,給低收入者更多的能力和機會,給他們以平等競爭的機會。另一方面要警惕社會分配領域中收入差距的過分擴大,甚至兩極分化的現象,可能引發社會問題。總的來說,當前中國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並非都是合理的制度安排的結果,其中也存在許多不合理和非法的因素。其一,初次分配過程中存在許多不平等的競爭,如最為突出的各種形式的行業壟斷的存在;其二,收入分配再分配的手段和功能嚴重不足,例如對高收入調節不力,對低收入階層缺乏有效保護;其三,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敗等非法收入問題突出,打擊力度遠遠不夠;其四,由於地域差別的存在,東部地區比西部地區收入高,地區收入差距拉大。應該說,中國收入分配差距的出現是國民經濟整體發展和提高的結果,是構建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結果,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社會不公正現象的結果。從整體上看,中國的收入分配差距是社會范疇問題,其本質是勞動者先富和後富的關系,不是階級對立的結果,經濟因素即生產力發展水平起決定的作用。
二是合理調節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現在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格局,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利用稅收、財政等手段,調節地區、行業、部門的收入差距,縮小東、中、西部的收入差別,也必須綜合治理。第一,要深化收入分配製度的改革,從源頭上解決好初次分配問題;第二,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強化國家對收入分配的宏觀調控功能;第三,要關注社會弱勢群體,千方百計擴大就業,解決由失業導致的貧困問題;第四,要嚴厲打擊貪污腐敗、權錢交易等各種非法攫取社會財富的行為;第五,要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總之,合理調節收入分配差距,發展經濟是根本途徑,「三個有利於」體現得越充分,消除貧富差距過大的社會條件就越具備,就越能增強利用稅收、財政等手段調節收入分配的功能。我們既不能搞平均主義,也要防止出現兩極分化,既要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又要最終實現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