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招生排名 » 天津大學新校區風景圖

天津大學新校區風景圖

發布時間: 2023-12-16 04:27:42

⑴ 大家心目中的大學是什麼樣子的

我心目中的大學校園

每個人總是有各種各樣的「情結」。比如沒能夠上大學的人往往格外嚮往大學校園。對於上了大學的人來說,除了對自己母校的那份情感,又總是對那些更為著名的大學校園充滿特殊的嚮往。我也不例外。每到一地,風景名勝可以不去,而大學校園是不能不去造訪的。老校園也好,新校區也好,各有各的底蘊和魅力。每每行走在那陌生而又熟悉的大學校園,看著來來往往都差不多一樣青春和睿智的面孔,常常還以為自己也是那學校的一員。每個大學校園都是不同的,也都是唯一的,甚至也是不能用優劣進行評價的。每個大學校園都以自己不同的風貌和氣質,構築起我心目中理想的大學校園。

(一)

我心目中的大學校園是綠色校園。這里所說的綠色,不只是色彩,但它確實首先應該是綠色的。進入大學以前,我心目中的大學校園都是綠草茵茵,古樹參天的。隔牆相望,三三倆倆學子圍坐在寬闊的草坪,享受陽光,談論理想,討論學術。進入校門,兩排高大挺拔的大樹透露出一所高等學府深沉的內涵和久遠的歷史。但現實不完全是我想像的那樣。樹是有的,只是形態和感受不同。在我看來,校園之美,很大程度上緣於樹。「一個人坐在樹下,與另外幾個談論自己的想法。談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老師,聽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是學生。學生們聽得出神,不禁驚訝萬分,要是這個人能留下來多好啊。於是他們就在那個所在地劃出一個地方,於是世界上就誕生了第一所學校」。(路易斯康)。在建築和規劃師眼裡,一個大學必須要有什麼?除了大師,大樹也是必不可少的。即便是再好的建築,如果周圍沒有樹,沒有綠色,一定會黯然失色。而不同風格的建築都可以統一在寬厚的綠色系統之中。有了樹和樹林,便有了清晨在林蔭道間鍛煉、在綠樹叢中早讀的風景;有了樹和樹林,便有了春天早鶯在樹頂啁啾、夏日蟬兒在濃蔭里長鳴、仲秋金桂遠播馥郁的香氣、冬夜月光在地上編織的幻妙圖案。我曾經多次造訪清華校園。最有收獲的莫過於兩年前陪文校長到清華拜訪苗日新教授。苗教授是老清華,長期從事校園規劃和建設。他頗為得意的《清華園九十年的變遷》一文,在清華的校園網上,訪問者甚眾。苗教授領著我們參觀清華園,一一講解校園的建築和園林,還叫人專門打開工字廳,那裡是清華校長們辦公的地方。清華的校園之美是人所共知的,她的美不只在建築,更在園林,在樹。樹在清華是非常尊貴的,誰都不可亂動樹,樹也決不向誰低頭。人來人去,樓起樓拆,樹自巍然不動。這個傳統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前不久在《南方周末》讀到沈君山先生《「清華」歲月之「樹」的故事》,其中講台灣新竹的清華大學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因興建禮堂,要把一株老榕樹砍掉,激進的教授把自己用鐵鏈和樹鎖在一塊,誓死護樹。還編了一首護樹歌:「大學之大兮,不在大樓在大師。大師不易得兮,且植大樹。大樹不易植兮,且護大樹!」後來遷樹重植,不過終究未能成活,只留下一個樹墩,供後人懷念。

綠色校園是生態的。俞孔堅博士在他的《城市景觀之路》一書中,用了《哭泣的母親河》作為自序。序中這樣寫道:「我那殘酷的兒女們啊,為什麼要用道道高壩攔截我流動而連續的身體,將我肢解,令我斷流……我那無知的兒女們啊,為什麼要將我殘忍地將我裁彎取直,再用鋼筋水泥捆裹我本來自然而優美的軀體,令我窒息,如同僵屍…….我那卑俗的兒女們啊,你們嫌我草灌叢生,包容泥土與生命萬千,可那何嘗不是我的美德?你們嫌我曲折蜿蜒,自然樸素,可那何嘗不是我詩的泉流、畫的本質?」俞博士的書還有一個副標題——與市長們交流,然而從他「魂兮歸來」的呼號聲中,我們不是也能領悟和借鑒許多嗎?去年有機會去日本。日本築波是一個以國家級試驗研究、教育機構為主體的科學研究城,素有日本"矽谷"之稱。築城大學就位於這座科學城的中心。築波大學沒有圍牆,從築波市的鳥瞰圖上,你會發現築波大學的整個校園被一片翠綠所覆蓋,與周圍市區鱗次櫛比的樓房形成極其明顯的分界。築波大學校園並不十分規則,校園也被街區所穿插和分割,然而從校園與市區植被覆蓋的不同,你會輕而易舉地將兩者區分開來。據說築波大學的校園原是一片荒地,到現在為止也只經過了三十餘年的建設。過去我國大學校園建設,由於投入等原因,不得不強調實用功能,較少考慮校園與環境、生態、學科發展、學生成長等關系。時至今日,方興未艾的大學城、大學新校區建設,在校園環境和生態建設方面不惜重金投入。在我去過的大學中,川大江安校區以「曲水環繞、綠島成蔭」為主題,著力構建一個活水公園式的生態園林。天津大學正力圖建設一座以水為主體的生態校園。浙江大學將「以水築鎮,以水築園」,在杭州西部打造一座佔地八千七百畝的巨形「大學園林」。還有北方某建築大學,大膽地將大片稻田擺進校園作為景觀,惹來褒貶紛紛。其實生態的,就是因地制宜、破壞和改變最小的,越是生態的,就越是獨特和不可復制的。大概稍早一點的川農學子或許還記得,現在逸夫樓的後面部分,原來是六間平房教室,教室周圍有多顆粗壯的櫻桃樹。現在的學生四舍前,原來有一個籃球場和兩幢兩層的宿舍樓,其間有一濃密的葡萄長廊。每到春夏兩季,課余之時,總有不少人躍躍欲試,去摘取那永遠也等不到成熟的酸酸的果實。現在想來,竟是那麼甜蜜而又遙遠的事情,那不正是現在我們很多人所刻意追求的嗎?

綠色校園是可持續發展的。很多時候,決定不做什麼比決定做什麼更為可貴也更為重要。創建綠色校園,就是要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落實到校園規劃和建設的各個環節,為大學的發展留下合理的空間。

(二)

我心目中的大學校園是人文校園。學校,這是一種人們寄予希望的地方,也是人類為了讓自身的文明按照本身確立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發展而培養後繼人的基地。「如今的中國,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其所有的目標便是增加學子們的知識,以便獲得足夠的技能從而發展文明。與西方相比,其心與性的熏陶有所欠缺,因而有所呆板。因此,學校這樣的場所,除開功能安排外,其空間的形態、建築的形式、環境的意味對於學子的心與性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劉亞波《得道的建築學》)校園是專門的育人場所。大學自誕生以來,一直被視為人類的精神家園。以建築、園林綠化、雕塑、文化設施等構成的校園景觀,積淀著學校的歷史、傳統、文化和精神,蘊含有巨大的潛在教育功能。北大學生龐洵在她圖文並茂的《北大地圖》一書中這樣寫道:「沒有未名湖就沒有北大人靈慧的悟性」。而說到清華,「散落在這一帶的正是當年清華的四大建築:圖書館、體育館、科學館和大禮堂……它們是古希臘和羅馬風格的混合樣式……古希臘的精神活力和理性傳統,古羅馬的規則和法制的紀律直到現在仍保持在清華的校風學風中」(龐洵《清華地圖》)。每個大學都有自身的歷史和辦學理念。良好的校園景觀能給人一種精神感召,製造一種整體的環境氛圍,構成一種整體的育人氣氛。如何通過宏觀層次的總體規劃和空間布局,中間層次的建築造型和景觀形態,以及微觀層次的文化設施、形象標識等去物化和表述學校長期形成和積淀下來的人文精神和價值內涵,通過校園景觀建設為學生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塑造優秀的品格創造更加良好的環境,使千萬學子步入大學殿堂就受到大學精神的無形感召、辦學理念的無聲召喚,成為學校精神的傳承和實踐者,是大學校園建設應該重視的工作。勿庸諱言,比起綜合性大學以及許多師范院校,作為一所農業院校,在這方面是比較欠缺的。究其根源,恰恰正是不同類型學校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反映,這本身就是一種值得很好研究的文化現象。問題在於我們如何去挖掘去物化學校的傳統和精神,一以貫之重視它,從細微之處用心而為之,而不是因為欠缺,就試圖在一個不長的時間內去突擊去填補。事實上校園的「文化」如同學生的「素質」,能夠在短時間內填補的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只不過是一些標語口號、裝飾物品或者是一些裝點門面的「文化」皮毛。

人文校園,也應該是人性化的校園。校園的所有建築及其設施應該是人性的,充滿人文關懷的,是為師生員工的學習生活工作交流提供方便的。它不應該是為設計而設計,它不只是為了展示一種恢宏的氣派或者為了視覺的美觀,而是應該供每一個實實在在的師生方便地使用。但反面的例子實在不勝枚舉。我曾注意到這樣一個令人尷尬的事實:由於綠化中道路的非優化設計,人們還是在草坪中踏出一條路來,盡管那是一個主要培訓大學校長的場所。過去大學校園建設,由於投資是以單個項目為基礎的,因此人們更多地注重單體建築而少有顧及校園戶外空間,戶外空間常常被簡單地視為校園建築布局後的剩餘部分。所以浙大校長潘雲鶴院士提出「大學園林」的概念,要用「建築+園林」來取代過去的「建築+綠化」,還有的景觀規劃家提出「反規劃」理論,強調要先規劃非建設用地。但問題是大多數的校園從大的布局上已經很難改變。從只重單體建築到重視戶外空間的配套建設,從追求設計的視覺效果到強調使用功能,從滿足功能到充分考慮使用者的需要和體驗,人們的認識上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我們還需要反思,需要重新學習。建設人性化的校園,需要從了解人性開始,知道作為一個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獨;需要運動,也需要坐下休息;需要瞭望,看別人而不被別人看到;需要安全,同時也需要挑戰;需要走平坦的道路,有時卻愛涉水、踏汀步、穿障礙、過橋梁;需要被人關注,同時喜歡關注別人。」只有當我們的設計不是為了表現什麼而設計,而是為了普普通通的人的需要、生活、體驗而設計,只要當我們建造的空間能讓人們「駐足其中」而不只是經過的區域,這樣的設計和建造才能稱之為人性化的校園。

(三)

我心目中的大學校園是數字校園。所謂數字校園,是在傳統校園空間的基礎上構建一個校園數字空間, 對學校教學、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務有關的信息資源進行全面的數字化,使校園里無論何人、何時、何處,都能方便地獲取使用。大學校園網的建立,為數字校園奠定了基礎。然而我呼喚的是我所需要的信息可以不再從卷宗從書堆中去尋找,呼喚的是我可以不再面對紙和筆,呼喚的是使用網路時可以不再有那麼多的煩惱和等待。

⑵ 天津醫科大學校園內有哪些地標性建築

問到天大地標性建築我當然要來啦!身為天大建院學子怎麼能不先留意天大的建築呢!因為我在衛津路校區,這里說的都是老校區的建築啦。

1.北洋大學堂紀念亭

北洋大學堂是啥?學校嗎?不不不,是在北洋廣場上的一座紀念亭。走進東門,穿過小廣場,北洋大學堂就出現在眼前了。北洋大學堂紀念亭是1995年為天津大學百年校慶而建,由建築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彭一剛(我們的彭爺爺)主持設計。錄取通知書上的就是彭爺爺手繪的北洋大學堂紀念亭啦,什麼時候才能和彭爺爺的手繪一樣好呀。

馮驥才研究院也是我們彭爺爺設計的,建築與自然融合之美在它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秋天是它最美的時候,彭爺爺親手種上的爬山虎爬滿牆體,形成由紅到綠的漸變,配上池塘里的錦鯉,足以醉人。

⑶ 天津大學校園內有哪些地標性建築

1、天津大學鄭東圖書館

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的標志性建築圖書館是由天津大學88屆校友周愷設計,總建築面積54048平方米。周愷現任華匯工程建築設計有限工作總建築師,曾任奧林匹克公園中方主建築師,為天津大學客座教授。

在天津大學119年校慶當天,天津大學校友鄭東正式向天津大學捐贈鄭東校友教育基金5000萬元。該基金主要用於支持天津大學新校區圖書館的建設、裝修,圖書館設備、圖書資料的采購和日常修繕,以及天津大學創新助學金項目。

2、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

設計結合校園環境,以大尺度的方形院落將主體建築及保留大樹圍建其中,在尊重校園空間秩序的同時,力求圍合出寧靜幽深的書院意境。採用簡約的現代手法以簡潔的幾何形體表現建築的純凈。以抽象的體形塑造和光線的應用突出建築的現代感。

以建築空間的層次變化和對景手法的應用,表達中國建築傳統的意蘊,並通過環境設計強調建築與人和自然的交融體現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深化建築的文化內涵。

院中主體建築首層架空,近千平米的人工水體貫穿其下,既勾通了南北庭院,也為整座建築帶來了些許的靈動與生機。

建築語言質朴簡約,利用空間、環境、結構、材料及光影的獨特處理,強化了建築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及當代審美與傳統意境的融匯,近而傳遞出該學院應有的文學藝術氣質及建築物主人超然的職業情愫。

3、北洋廣場

北洋廣場是天津大學校內的一個小型廣場。地面由大理石鋪造,其內有大小噴泉若干,還有作為天津大學地標性建築的北洋大學堂雕刻等等。

北洋廣場環境優美,景色迷人,尤其在夏季的晚上噴泉開啟,燈光縈繞時景色尤其誘人,是周圍市民休閑放鬆,感受大學魅力的好去處。

4、天津大學建築群

天津大學建築群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於2013年1月10日經天津市文物管理中心推薦和市政府核定,正式獲批成為天津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天津大學建築群包括主樓(九樓),第一、三、四、五、六、七、八、十一教學樓,土建館、內燃機大樓、圖書館(北館)、體育館、第三學生食堂,1950-1960年代建成的學生宿舍區、六村教職工宿舍等,內部歷經多次裝修,至今仍為辦公、教學、居住之用。

這些建築中具有代表性的主樓為中國傳統歇山式大坡頂,飛鴿形的鴟吻和琉缸磚清水牆面,建築造型雄偉氣派、技藝精湛。

5、北洋紀念亭

當人們穿過繁華喧囂的衛津路,邁過衛津河橋,踏入庄嚴肅穆的天津大學校門時,舉目而望校園,視線會不約而同的聚攏於北洋廣場中心那座赫然屹立的白色建築。這就是凝固了該校歷史輝煌的北洋紀念亭,也是天津大學的標志性建築。

北洋紀念亭誕生於1995年,由建築學院教授彭一剛借鑒北洋大學原址建築進行設計,廣大校友捐資建造而成。

作為向天津大學(北洋大學)百年校慶獻禮的建築,它沒有供人休息娛樂的座椅、長廊,沒有時尚的造型、鮮艷的顏色,有的只是艷陽照射下剛健的外表、潔白的身軀,和它承載的那些歷史變遷中綻放永恆光輝的紀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津大學鄭東圖書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洋廣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津大學建築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洋紀念亭

⑷ 天津大學新校區在外環線哪個位置

天津大學新校區(又叫北洋園校區)位於天津市津南區海河教育園,地圖位置如下:

⑸ 天津大學校園內有哪些地標性建築

1、天津大學鄭東圖書館

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的標志性建築圖書館是由天津大學88屆校友周愷設計,總建築面積桐橘54048平方米。周愷現任華匯工程建築設計有限工作總建築師,曾任奧林匹克公園中方主建築師,為天津大學客座教授。

在天津大學119年校慶當天,天津大學校友鄭東正式向天津大學捐贈鄭東校友教育基金5000萬元。該基金主要用於支持天津大學新校區圖書館的建設、裝修,圖書館設備、圖書資料的采購和日常修繕,以及天津大學創新助學金項目。

2、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

設計結合校園環境,以大尺度的方形院落將主體建築及保留大樹圍建其中,在尊重校園空間秩序的同時,力求圍合出寧靜幽深的書院意境。採用簡約的現代手法以簡潔的幾何形體表現建築的純凈。以抽象的體形塑造和光線的應用突出建築的現代感。

以建築空間的層次變化和對景手法的應用,表達中國建築傳統的意蘊,並通過環境設計強調建築與人和自然的交融體現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深化建築的文化內涵。

院中主體建築首層架空,近千平米的人工水體貫穿其下,既勾通了南北庭院,也為整座建築帶來了些許的靈動與生機。

建築語言質朴簡約,利用空間、環境、結構、材料及光影的獨特處理,強化了建築與自然的和諧或仔共生及當代審美與傳統意境的融匯,近而傳遞出該學院應有的文學藝術氣質及建築物主人超然的職業情愫。

3、北洋廣場

北洋廣場是天津大學校內的一個小型廣場。地面由大理石鋪造,其內有大小噴泉若干,還有作為天津大學地標性建築的北洋大學堂雕刻等等。

北洋廣場環境優美,景色迷人,尤其在夏季的晚上噴泉開啟,燈光縈繞時景色尤其誘人,是周圍市民休閑放鬆,感受大學魅力的好去處。

4、天津大學建築群

天津大學建築群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於2013年1月10日經天津市文物管理中心推薦和市政府核定,正式獲批成為天津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天津大學建築群包括主樓(九樓),第一、三、四、五、六、七、八、十一教學樓,土建館、內燃機大樓、圖書館(北館)、體育館、第三學生食堂,1950-1960年代建成的學生宿舍區、六村教職工宿舍等,內部歷經多次裝修,至今仍為辦公、教學、居住之用衫輪汪。

這些建築中具有代表性的主樓為中國傳統歇山式大坡頂,飛鴿形的鴟吻和琉缸磚清水牆面,建築造型雄偉氣派、技藝精湛。

5、北洋紀念亭

當人們穿過繁華喧囂的衛津路,邁過衛津河橋,踏入庄嚴肅穆的天津大學校門時,舉目而望校園,視線會不約而同的聚攏於北洋廣場中心那座赫然屹立的白色建築。這就是凝固了該校歷史輝煌的北洋紀念亭,也是天津大學的標志性建築。

北洋紀念亭誕生於1995年,由建築學院教授彭一剛借鑒北洋大學原址建築進行設計,廣大校友捐資建造而成。

作為向天津大學(北洋大學)百年校慶獻禮的建築,它沒有供人休息娛樂的座椅、長廊,沒有時尚的造型、鮮艷的顏色,有的只是艷陽照射下剛健的外表、潔白的身軀,和它承載的那些歷史變遷中綻放永恆光輝的紀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津大學鄭東圖書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洋廣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津大學建築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洋紀念亭

⑹ 天津大學男生女生宿舍內部圖片環境怎麼樣及條件

天津大學男生女生宿舍內部圖片環境怎麼樣及條件

今天上午,百年名校天津大學搬遷正式啟動。據悉這次天津大學搬遷並非全部搬走,而是搬走12個學院,涵蓋16000餘名學生,其中包括4000名新生。天津大學搬遷啟動也引來天津網友關注,有網友表示天津大學搬遷各有利弊,老校區干什麼都比較方便,新校區住宿條件什麼的會好一些。還有網友表示,只想看到16000學生搬遷宿舍時候的壯觀場面。一定讓人印象深刻。

天津大學搬遷啟動網友:16000學生搬遷宿舍夠壯觀

今天上午,天津大學新校區搬遷正式啟動,機械學院、綜合實驗樓、計算機以及軟體學院、化工學院、建築學院將陸續開始搬遷,共涉及價值10億元以上的設備,涵蓋16000餘

名學生,其中包括4000名新生,預計9月份完成。搬遷共包括12個學院,其餘學院仍留在衛津路老校區。

天津大學新校區,又稱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位於天津海河教育園區。校區道路、樓宇及景觀命名方案近日正式公布。學校三條主幹環道根據傳統典籍《大學》中的教育理念分別命名為「明德道」、「親民道」、「至善道」,六條貫穿校園南北的主幹縱路根據學校不同歷史時期的校址變遷及標志性事件分別命名為「興學路」、「博文路」、「西沽路」、「七星路」、「雙台路」、「新元路」。中軸大道根據校訓命名為「求是大道」,並與「宣懷廣場」、「盛宣懷塑像」、「天麟廣場」、

「三問橋」、「校訓石」等景觀共同構成了以詮釋校訓精神和天大文化為核心元素的新校區中軸景觀群。「侯德榜路」、「王正廷道」、「太雷廣場」等命名讓學校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以全新的方式融入新校區日常生活。「北洋廣場」、「青年湖」、「敬業湖」等深受師生喜愛的學校標志性景觀名稱也在方案中得以沿用,以增進廣大師生對新校區新環境的情感共鳴。 ;

⑺ 天津大學有幾個校區,哪個校區最好及各校區介紹

一、天津大學有幾個校區

天津大學現在有2個校區,分別為天津大學衛津路校區、北洋園校區。

二、天津大學哪個校區最好及各校區介紹

1、天津大學衛津路校區

地址:天津市南開區衛津路92號天津大學衛津路校區內

2、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

天津大學新校區,又稱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位於天津海河中游天津海河教育園區,佔地3650畝,總建築面積130萬平方米,是國家級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實驗區、教育部直屬高等教育示範區。

地址:天津市津南區白萬路

截至2015年末,天津大學衛津路校區佔地面積18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42.5萬平方米;北洋園校區佔地總面積243.57萬平方米,規劃總建築面積130萬平方米,目前已完成一期90萬平方米建設,於2015年9月投入使用。學校有全日制在校生30067人,其中本科生16285人,碩士研究生10377人,博士研究生3405人。擁有61個本科專業,3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7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學校的辦學目標是將天津大學建設成為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國際化的世界一流大學。

三、天津大學簡介

天津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國家重點大學,其前身為北洋大學,始建於1895年10月2日,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素以「實事求是」的校訓、「嚴謹治學」的校風和「愛國奉獻」的傳統享譽海內外。1951年經國家院系調整定名為天津大學,是1959年******首批確定的16所國家重點大學之一,是「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大學,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A 類高校。

天津大學的發展始終得到了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熱情關懷和有力支持,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曾先後親臨學校視察。長期以來,經過全校師生的不懈努力,天津大學已成為一所師資力量雄厚、學科特色鮮明、教育質量和科研水平居於國內一流、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天津大學衛津路校區佔地總面積14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38萬平方米,教學科研用房建築面積83.6萬平方米。學校校園環境整潔,景色優美,被譽為花園式學校,每年4月中旬的海棠季吸引上萬市民前來參觀。學校衛津路校區有兩座總建築面積為2.6萬平方米的圖書館,北洋園校區有一座4.3萬平方米的圖書館,兩校區館藏書刊總量近300萬冊,另有多種音像資料、微縮資料1.45萬種,電子資料庫86個。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佔地總面積243.6萬平方米,規劃總建築面積130萬平方米,目前已完成一期90萬平方米建設,於2015年9月投入使用。北洋園校區傳承了厚重典雅的北洋元素風貌,同時充滿和諧、智慧的現代氣息。

;

⑻ 天津大學新校區在哪

天津海河中游天津海河教育園區。

天津大學新校區,位於天津市津南區,又稱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位於天津海河中游天津海河教育園區,佔地3750畝,總建築面積155萬平方米,是國家級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實驗區、教育部直屬高等教育示範區。

按照「統一規劃、分期建設、分步實施」的原則建設。一期建設面積83萬平方米,包括主樓、行政樓、綜合實驗樓、圖書館、體育館、教職工活動中心、學生活動中心及各學科組團等21個組團, 2015年基本建成。

(8)天津大學新校區風景圖擴展閱讀:

天津大學新校區選址於海河中游南岸,位於天津市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之間,天津「雙城相向拓展」的中心區域——津南區海河教育園區中部、生態綠廊西側,用地范圍東至園區緯二路、南至津港快速路、西至薊汕聯絡線、北至園區緯六路。新校區距離老校區22公里。

新校區建設將與學校的辦學理念、發展目標、歷史文化風格及特色相適應,體現育人為本、學科融合、厚重純朴、生態和諧、開放便捷等理念。

著力打造人文校園、綠色校園、和諧校園、智慧校園。規劃將體現「一個中心、三個融合」的理念,即以學生成長為中心,形成學科的集聚與融合、教學和科研的融合、學生和教師的融合。

熱點內容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王牌專業排名 發布:2025-05-04 01:17:00 瀏覽:599
華南理工大學錄取專業 發布:2025-05-04 01:14:35 瀏覽:851
一般大學考試時間 發布:2025-05-04 01:12:25 瀏覽:785
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地址 發布:2025-05-04 01:06:01 瀏覽:647
大學生怎麼理財 發布:2025-05-04 01:03:37 瀏覽:570
清華北大學生演講 發布:2025-05-04 00:48:34 瀏覽:325
青島大學招聘老師 發布:2025-05-04 00:38:39 瀏覽:616
四項大學生 發布:2025-05-04 00:16:58 瀏覽:875
廈門大學城有多少人 發布:2025-05-04 00:04:27 瀏覽:786
江蘇科技大學研究生初試分數線 發布:2025-05-04 00:03:41 瀏覽: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