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電畢業論文本科
⑴ 機電方面的畢業論文怎麼寫
我校機電系機械專業的一篇論文: 【論文摘要】 機械傳動式輪胎定型硫化機橫梁運動形式已知有三種,即升降翻轉運動,升降平移運動,直接升降運動。三種運動都是由曲柄滑塊機構實現的。由於在前兩種運動中橫梁必須通過一拐點,因而其滑塊變異為導輪,而直接升降運動,既可使用滑塊,也可使用導輪。曲柄由減速機經減速齒輪獲得轉。曲柄的固定支點為機架,運動支點與主連桿下端活銷連接,主連桿上端與橫梁端軸活銷連接。曲柄轉動時,經由主連桿推動橫梁端軸沿既定的軌跡運動。三種運動形式中,前兩種運動的軌跡基本相同,但輔助運動不同,而第三種只是前兩種運動的一部分。由此,在硫化機開模到終點時,橫梁處於三種不同的狀態。因而適用於不同類型的硫化機。 一、升降翻轉型運動 據文獻介紹,升降翻轉運動形式分為:間接導向的升降翻轉運動;直接導向的升降翻轉運動;單槽杠桿導向的升降翻轉運動。其中最常用也最簡單的是直接導向的升降翻轉運動。單槽杠桿導向的升降翻轉運動在大規格B型定型硫化機如1900B,2160B等機型上曾經使用過,但已逐漸被直接導向的升降翻轉運動取代。而間接導向的升降翻轉運動在國內的定型硫化機上尚未見使用。本文介紹的升降翻轉型運動就是直接導向的升降翻轉型運動。梁端軸外的主導輪和副連桿上的副導輪,直接討論橫梁端軸的運動。 橫梁的運動軌道由一豎直開式主導槽和與其相接且夾角小於90°的開式導軌組成。為保持橫梁運動的平穩性並實現橫梁的自轉,還有一個與開式主導槽平行的閉式副導槽。開模時,橫梁端軸在開式主導槽中上升,與橫梁固定連接的副連桿 下 端中心軸在閉式副導槽中同步上升,此時橫梁做平動。當橫梁端軸離開豎直開式主導槽進入開式導軌後,橫梁端軸的運動軌跡便不再與閉式副導槽平行。此時,在主連桿和副連桿的共同作用下,橫梁端軸在開式主導軌上邊移動邊自轉。在橫梁運動極限位置,主連桿兩活銷中心連線與曲柄支點中心連線重合。實際運動中,一般不會到達極限位置。 Φ=α+β 其中α為副連桿與橫梁豎直中心線間的夾角 β=arcSin 上式中,h,l是由橫梁本身結構決定的,它們也決定了α的值。由此式可知,橫梁的翻轉角度首先取決於其自身的結構。在其結構確定之後,與硫化機的開模長度有關。開模到極限時,其翻轉角度達到最大值。 直到二十世紀末,幾乎所有的B型定型硫化機都使用升降翻轉運動。這是由B型硫化機的特點和它的適用范圍決定的。首先,B型中心機構在裝胎和卸胎時,膠囊都是完全拉直的,這使得上環升得很高。其次,早期使用的硫化機的抓胎爪都是長式的,而且當時的輪胎主要是斜交胎,其生胎高度也較大。為了將生胎順利地裝入下模,中心機構上方必須有足夠的空間。使用升降翻轉的運動形式,在完全開模的狀態下,中心機構上方是完全敞開的,使裝胎,卸胎操作十分方便。再次,我們知道,輪胎硫化後,與硫化模型間的粘著力是很大的。其值不僅與輪胎和模型間的接觸面積成正比,而且隨著接觸面積的增大,單位面積的粘著力也隨著增大。這就使得大型輪胎如載重輪胎,工程輪胎等的粘著力非常之大,從而極大地增加了脫模的難度,甚至將輪胎拉傷。為了減小粘著力,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往模型上噴灑隔離劑(硅油與水的混合液)。而要進行這種操作,只有在上模翻轉一定的角度之後才便於進行。 一般地說,規格在1525以上的定型硫化機應該有自動噴灑隔離劑裝置。國外企業對此比較重視,國內企業似乎不太在意。 幾乎所有的輪胎定型硫化機的調模機構都使用螺紋副結構。在保持良好潤滑的條件下,這種結構調整方便、可靠,承載能力也較大。但螺紋副較其它配合的間隙偏大。尤其是調模機構受硫化室高溫的影響,其螺紋副的間隙較常溫下使用的又偏大。硫化機開模合模時,螺蚊副由豎直狀態轉入接近水平狀態或反過來由近水平狀態轉入垂直狀態時,其間隙的分布是不斷變化的。隨著硫化機不斷地開模、合模,這種間隙分布的變化周而復始地進行。很顯然,它不但影響運動的平穩性,也損害了螺紋副的配合精度,進而影響上下模間,上模和中心機構間的同軸度。在使用活絡模時,橫梁翻轉後,活絡模操縱缸的活塞桿壓向一側。活塞桿與活絡模的上胎側模連接,又會影響模型的精度和壽命,還會影響活塞桿與缸的配合,甚至引起缸的泄漏。 二、升降平移型運動 採用升降平移運動形式時,橫梁端軸的運動軌跡與採用升降翻轉運動形式基本相同。根本區別在於,它的副導槽是一個中心線與橫梁端軸中心運動軌跡完全相同的封閉式導槽。因而在橫梁的整個運動過程中,其端軸中心軌跡與副連桿軸中心的軌跡完全相同。橫梁保持平動。圖2為其機構運動簡圖。 不考慮裝胎機構固定在橫梁前面的結構,與升降翻轉型運動一樣,完全開模時,中心機構上方也是完全敞開的。由於橫梁沒有翻轉,調模機構的螺紋副始終處於豎直狀態。與升降翻轉型運動相比,它不但提高了運動的平穩性,而且極大地提高了開合模的重復精度,更容易保證上下模型及其與中心機構間的同軸度,也改善了模型尤其是活絡模型及其操縱缸的使用條件。 到二十世紀末,如同所有的機械傳動式B型定型硫化機都使用升降翻轉運動一樣,B型以外的所有機型,如A型、AB型、C型等,則全都採用升降平移運動。這是因為A型、AB型、C型等機型一般都只用於硫化中小型輪胎,通常不需要噴灑隔離劑。尤其對於硫化中小型子午線輪胎,使用升降平移運動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輪胎的硫化質量。 根據前面的論述,大型B型硫化機由於需要噴灑隔離劑而採用升降翻轉運動是合理的。而所有的B型硫化機包括硫化小胎的1030B型硫化機也使用升降翻轉運動則有些讓人費解。能讓人接受的解釋只能是為了設備的標准化、系列化,便於管理。 三、直接升降型運動 直接升降型運動實際上只是升降翻轉和升降平移運動的一部分。它借鑒液壓傳動式輪胎定型硫化機的運動方式,橫梁只在中心機構的正上方升降。很顯然,直接升降型運動較前兩種運動形式更簡捷,也更容易實現。同時由於橫梁只在一個方向做上下運動,其運動精度也得以大大提高。 在升降翻轉和升降平移運動中,曲柄繞固定支點在一定的角度范圍內擺動,整個傳動裝置做正反轉運動。而直接升降型運動,曲柄旋轉一周,橫梁便完成一個升降周期,傳動裝置無須反轉。 採用直接升降型運動,橫梁的最大升降高度等於兩倍的曲柄長度。由於設備體度的限制,曲柄不可能做的很長,因而開模的高度就非常有限。它不適用於B型硫化機,只能用於A型、AB型、C型等硫化機中硫化乘用子午胎、轎車子午胎。 直接升降的運動形式,使機械傳動式輪胎定型硫化機的精度達到一個新的高度。當前,在液壓傳動式輪胎定型硫化機還不普及的條件下,它可以部分地代替液壓硫化機用以硫化高等級小型子午胎。 綜上所述,機械傳動式輪胎定型硫化機三種運動形式的應用應該這樣劃分:硫化大型輪胎的B型硫化機(一般為1525B以上規格),使用升降翻轉運動;一般的B型硫化機,使用升降平移運動;B型以外的其它類型硫化機,尤其是用於硫化子午線輪胎的,優先採用直接升降運動,不能使用的,用升降平移運動。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輪胎硫化技術也將不斷發展。如果能取消往上模噴灑隔離劑的工序,則可以予言,升降翻轉運動將從輪胎定型硫化機的運動中消失。那時,機械傳動式輪胎定型硫化機將只有升降平移和直接升降兩種運動形式。所有的B型硫化機都使用升降平移運動,其它類型的硫化機則兩種運動形式兼而用之。若是這樣,則機械傳動式輪胎定型硫化機的運動精度將會得到極大的改善
⑵ 機電專業畢業論文怎麼寫
機電畢業設計目錄 001CA6140車床主軸箱的設計 002DTⅡ型固定式帶式輸送機的設計 003FXS80雙出風口籠形轉子選粉機 004MR141剝絨機鋸筒部、工作箱部和總體設計 005PLC在高樓供水系統中的應用 006Φ3×11M水泥磨總體設計及傳動部件設計 007車床變速箱中拔叉及專用夾具設計 008乘客電梯的PLC控制 009計程車計價器系統設計 010電動自行車調速系統的設計 011多用途氣動機器人結構設計 012機油冷卻器自動裝備線壓緊工位裝備設計 013基於AT89C51的鎖相頻率合成器的設計 014基於普通機床的後托架及夾具的設計開發 015減速器的整體設計 016金屬粉末成型液壓機的PLC設計 017可調速鋼筋彎曲機的設計' 018螺桿空氣壓縮機 019膜片式離合器的設計 020全自動洗衣機控制系統的設計 021生產線上運輸升降機的自動化設計 022雙鉸接剪叉式液壓升降台的設計 023四層樓電梯自動控制系統的設計 024萬能外圓磨床液壓傳動系統設計 025卧式鋼筋切斷機的設計 026錫林右軸承座組件工藝及夾具設計 027新KS型單級單吸離心泵的設計 028壓燃式發動機油管殘留測量裝置設計 029用於帶式運輸機傳動裝置中的同軸式二級圓柱齒輪減速器 030知識競賽搶答器設計 031自動洗衣機行星齒輪減速器的設
麻煩採納,謝謝!
⑶ 機電專業畢業設計論文 ,急!!
你推薦一個網站,那裡有不少相關論文,都是公開發表的專業論文,及博碩士畢業論文,你上去挑挑,參考一下,應該能解決你的問題
中國知網www.cnki.net
你上去輸入關鍵詞「機電專業的課程設計與專業人才培養」,搜索一下就有了
1. 優化機電專業課程設置培養合格機電人才
傅曉林 文獻來自: 重慶郵電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8年 第03期 CAJ下載 PDF下載
人才如何科學、合理地設置機電專業方向課程科目,一直是各高校教改中探索的問題之一。本文從機電專業持點出發,分析了機電專業人才層次構成,提出了新的板塊式課程科目結構,對制定教學計劃,組織實施教學、培養合格機電人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1朱志 ...
被引用次數: 1 文獻引用-相似文獻-同類文獻
2. 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規格和課程體系改革
陳顏貞 文獻來自: 機械職業教育 2005年 第04期 CAJ下載 PDF下載
但高職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任重而道遠,只有我們不懈努力,才能走出一條具有鮮明特色的高職教育之路。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規格和課程體系改革@陳顏貞$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經貿管理系財務會計教研?...
被引用次數: 1 文獻引用-相似文獻-同類文獻
3. 機電技術應用專業(數控加工技術方向) 高職人才定位及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熊熙,劉建超 文獻來自: 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1年 第03期 CAJ下載 PDF下載
初步探索出了該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規律。根據社會需要和專業發展,廣泛深入企業調研,召開專家論證會,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將人才定位為:面向數控加工生產第一線的具有一定數控技術理論基礎,熟悉數控加工技術硬體、軟體,具備數控加工設備的 ...
被引用次數: 2 文獻引用-相似文獻-同類文獻
4. 培養機電一體化人才的重要一環——機電專業畢業設計選題小議
曹曉冶 文獻來自: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1995年 第03期 CAJ下載 PDF下載
電大正是根據反映這一趨勢的人才需求,設置了機電專業,由於機電專業設置時間不長,對機電專業的畢業設計問題,尤其選擇課題問題,人們看法莫衷一是。本文僅就自己指導機電專業學生畢業設計的體會,談談選題問題。一畢業設計選題的原則機電專業所學課程實 ...
被引用次數: 0 文獻引用-相似文獻-同類文獻
5.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改革研究
鍾守炎,張曉東,戴靜君,黃清世,孫良臣 文獻來自: 石油教育 2001年 第05期 CAJ下載 PDF下載
建立合理的課程體系制定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教學計劃的基本目標是 :明確專業方向、專業特色及人才培養的規格 ,明確人才培養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 ,理順教學計劃中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環節 ,明確主幹(核心 )課程 ,更新教學內容 , ...
被引用次數: 0 文獻引用-相似文獻-同類文獻
6. 應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建設
汪祿應 文獻來自: 大學教育科學 2005年 第02期 CAJ下載 PDF下載
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建設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是造就工業化向信息化時代轉型和發展過程中各行各業急需的各類應用型、行業特色型人才。這種人才主要不是"學問家",而是熟悉現代科學知識、管理知識,掌握當今各類應 ...
被引用次數: 6 文獻引用-相似文獻-同類文獻
7. 論智能建築專業人才培養
王娜,王儉,段晨東 文獻來自: 高等建築教育 2000年 第04期 CAJ下載 PDF下載
二、智能建築專業人才培養1 根據社會需求 ,增設相關專業課。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專業是建築院校中年輕的專業 ,該專業是因建築電氣技術發展的需要而設置 ,最早的專業名稱為建築電氣。建築電氣專業主修建築內強、弱電系統。伴隨著建築物 ...
被引用次數: 2 文獻引用-相似文獻-同類文獻
8. 工業設計專業應當培養什麼樣的人
李樂山,蘇中秋,白文傑,劉一波,張定紅 文獻來自: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年 第S1期 CAJ下載 PDF下載
並把這種教學體系帶到工業設計專業 ,對工業設計專業定位、教學計劃、教學思想干擾很大 ,這種教學思想就連國外美術專業也已經拋棄了。我們新的教學大綱首先明確了專業目的和專業基礎。除了制定工程技術課程外 ,還設立了 5大專業基礎課 :人機學 ...
被引用次數: 4 文獻引用-相似文獻-同類文獻
9. 調整課程設置培養機電一體化人才
叢長福,周洪玉 文獻來自: 黑龍江高教研究 1986年 第04期 CAJ下載 PDF下載
二、MT趨勢給未來機、儀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模式我國機械、儀錶行業正面臨機電一體化的嚴峻考驗。機電一體化不僅是工廠改造的一個途徑,也是更新換代老產品開發新產品的重要途徑?... 金工實習5周、生產實習3周、結合有關課程微機操作120學時、課程設計和大作業n周(機制專業:切削刀具3周、機械零件3周、機制工藝1 ...
被引用次數: 0 文獻引用-相似文獻-同類文獻
10. 專科"模具設計與製造"專業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
程崇恭,夏卿坤,夏尊鳳 文獻來自: 長沙大學學報 2002年 第04期 CAJ下載 PDF下載
通過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培養結構設計能力;通過機械製造工藝課程設計培養工藝設計能力;通過畢業設計培養模具專業的綜合設計能力。在以上各個設計能力的培養環節中,均應要求學生運用CAD技術,以培養出適應CAD技術發展的模具設計人 ...
被引用次數: 1 文獻引用-相似文獻-同類文獻
⑷ 機電類畢業論文如何寫
因此,利用我國稀土永磁材料的優勢,開發新型大功率、高效率、寬調速范圍永磁同步型交流電主軸單元,將可有效解決現有電主軸存在的問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新一代電主軸產品。由於永磁電主軸的機械結構和控制系統都較感應非同步型電主軸簡單,因此易於進行專業化大規模生產。當然,這還要攻克主軸支承(陶瓷軸承、流體動靜壓軸承、磁懸浮軸承)技術、高精度高速動平衡技術、高速驅動、檢測與控制技術、高可靠性安全保證技術等關鍵技術。
(2)廉價的高性能伺服系統 目前,一套進給交流伺服系統(驅動器+電機)的價格一般都在萬元以上,主軸伺服系統的價格高達數萬元,已成為降低國產數控機床成本的一大障礙。因此,應配合新型集成化國產數控系統的發展,大力開發廉價的高性能內裝式伺服系統。由於內裝式伺服的硬體部分只有電機和功率介面,充分利用我國的永磁資源優勢,通過專業化生產可以把電機的造價降下來,而採用智能化的IPM模塊作為功率介面也很便宜,因此將內裝式進給伺服的價格控制在數千元以內,將內裝式主軸伺服的價格控制在2萬元以內,將是完全可能的。
(3)直線交流伺服系統 直線交流伺服系統是下一世紀數控機床不可缺少的功能部件,目前我國還沒有成熟產品,因此應加強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考慮到常規機床的防磁問題較難解決,而並聯機床的防磁相對容易,因此可為常規結構機床開發感應非同步型直線電機,為並聯結構機床開發永磁同步型直線電機,從而揚長避短,構成符合實際應用要求的新型高速高精度進給系統。在此基礎上,可進一步開發將驅動與支承合二為一的磁懸浮工作台。
(4)零傳動數控轉台與擺頭 數控轉台與擺頭是多坐標數控機床的關鍵部件,傳統的採用高精度蝸桿蝸輪等傳動的轉台與擺頭不僅製造難度大、成本高,而且難以達到高速加工所需的速度和精度,因而必須另闢蹊徑開發新型零傳動(無機械傳動鏈)數控轉台和擺頭,以促進我國高速高精度多坐標數控機床的發展。
(5)高速高精度檢測裝置 高速高精度是下世紀數控機床發展的主題,這不但需要高性能的控制和驅動,同時還需要高品質的檢測環節,因此應在現有技術基礎上,進一步開發0.1 μm以上精度的高速(60 m/min以上)線位移感測器和100萬脈沖/r的角位移感測器,此類技術國外對我國是封鎖的。
2.3 加速數控機床的全國產化,打好市場翻身仗
數控產業化的最終成功將體現在數控機床的全國產化和市場佔有率上。在上述總體戰略指導下,採取抓兩頭(低價位數控機床和高速高效數控機床)、帶中間(普通數控機床)、促重型(重型關鍵裝備)的方針,將是在國內市場上快速收復失地,在國際市場上穩步進軍,最終打贏國產數控機床市場翻身仗的一種有效戰術和策略。關於普通數控機床的發展已有許多文章作了專門論述,因此下面僅就低價位數控機床、高速高效數控機床和重型數控機床的發展問題作一討論。
(1)大力發展低價位數控機床 低價位機床是功能滿足用戶要求(無功能浪費)、技術指標適中、可靠性好、價格便宜的普及型數控機床。這類機床已成為國際市場上數控機床的發展趨勢之一,也是國內眾多用戶渴求的產品,其市場前景相當廣闊。然而,如果採用國外數控系統(包括伺服)按照傳統思路來發展低價位機床,是很難將價格降至廣大用戶所能接受的水平的。因此,採用本文提出的新型集成化國產數控系統來發展高性能的低價位數控機床,將是一條最有希望成功的道路。只要有一定批量,由此構成的全國產普及型數控車床的售價完全可以控制在10萬元以內,三坐標數控銑床可控制在15萬元左右,加工中心可控制在20萬元左右。此價位的國產數控機床將是具有較強競爭力的。
(2)加速開發高速高效數控機床 高速高效是數控機床發展的另一大潮流。發展高速高效數控機床的技術途徑可有以下幾條:①通過提高切削速度和進給速度,從而達到成倍提高生產效率,有效提高零件的表面加工質量和加工精度並解決常規加工難以解決的某些特殊材料(如鋁鈦合金、模具鋼、淬硬鋼)和特殊形狀零件(如復雜薄壁零件)的高效加工問題。②通過工藝復合,減少工件的安裝次數,有效縮短搬運和裝夾時間。例如,將五面五軸加工中心與立車復合構成萬能加工中心,可實現一次裝卡完成零件的大部分(或全部)加工。③採用高速高精度圓周銑加工孔和以螺旋軌跡插補實現不鑽底孔的直接攻絲等新加工方法,大幅度減少換刀次數,提高加工效率。④為數控機床開發智能尋位加工功能,消除對精密夾具和人工找正的依賴,有效縮短單件小批加工的准備時間。
在我國現實條件下如果沿用傳統思路是難以實現上述途徑的,因此,必須立足國情,結合實際勇於創新,大膽探索新的道路。 考慮到常規數控機床在總體結構上基本上採用工件和刀具沿各自導軌共同運動的方案,一方面由於機床傳動環節剛性不足和導軌中的摩擦阻力較大,使運動部件難以獲得高的進給速度;另一方面由於工件、夾具和工作台的總質量比較大,使之難以獲得高的加速度。此外,傳統機床結構是一種串聯開鏈結構,組成環節多、結構復雜,並且由於存在懸臂部件和環節間的聯接間隙,不容易獲得高的總體剛度,因此難以適應高速高效加工的特殊要求。為此,開發國產高速高效數控機床時,可採用工件固定,以直線電機組成並聯短鏈直接驅動主軸和刀具運動、將高速高精度傳動與高剛度支撐合二為一的適合於高速高效加工中心的新型結構。採用該結構的高速高效數控機床不但速度高、剛度高,如果在傳動與控制上處理得當,可以達到比常規機床更高的加工精度和加工質量,而且具有機械結構簡單,零部件通用化、標准化程度高,製造成本低,易於經濟化批量生產等顯著優點。因此,沿此思路發展高速高效數控機床將是一條符合國情、易於取得成功的道路。
(3)突破重型數控機床的設計製造技術 重型數控機床(特別是多坐標重型數控機床)是國民經濟和國防生產中的重大關鍵設備,屬於戰略物資,真正先進的重型數控機床國外是不可能賣給我們的,因此,在我國下世紀數控產品的發展中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解決。發展重型數控機床必須有過硬的基礎,我們在數控機床國產化的進程中應不斷總結經驗,加強基礎技術和關鍵技術研究,充分發揮我國產學研相結合的優勢,各部門通力合作、共同努力,爭取在下世紀初取得突破性進展。
目前,在發展重型數控機床中除需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外,還應加強其關鍵技術研究。例如,重型機床的控制就是需要加以特殊解決的關鍵問題。因重型機床加工的工件特別昂貴不允許報廢,為了確保機床工作可靠,在數控系統中可採用雙(或多)CPU冗餘工作方案,以確保運算和控制的絕對正確,並在出現故障時自動診斷、自動修復或自動替補,確保加工不出問題。此外,在電源上可採取雙蓄電池供電的全隔離供電方案,即一組電池在給系統供電時,可對另一組電池進行充電,電網與控制系統是完全隔離的。這就徹底消除了重型車間中電網電壓波動厲害、干擾嚴重對數控系統造成的影響,從而有效保證系統的可靠性。又如,重型數控機床的驅動也是一大關鍵問題。當行程長度超過5 m,普通滾珠絲桿就難以勝任大負荷的傳動,因此目前一般採用預加負載的雙齒輪-齒條機構、靜壓蝸桿-蝸母條機構、四足(或雙足)爬行進給機構等來實現長行程傳動。但這些方案存在結構復雜、速度和加速度低、動態性能差、難以達到高精度、維護保養復雜等問題。為此可發展陣列式高效直線電機直接驅動技術和空間並聯機構驅動技術,以新的途徑來解決重型數控機床的高速、高精度驅動問題。除此之外,機床結構的優化設計、長行程精密檢測、重力變形補償、切削力變形補償、熱變形補償等也是重型數控機床中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必須予以充分重視。
3 結語
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總體發展戰略,確立與國際接軌的發展道路,對21世紀我國數控技術與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本文在對數控技術和產業發展趨勢的分析,對我國數控領域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對21世紀我國數控技術和產業的發展途徑進行了探討,提出了以科技創新為先導,以商品化為主幹,以管理和營銷為重點,以技術支持和服務為後盾,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總體發展戰略。在此基礎上,研究了發展新型數控系統、數控功能部件、數控機床整機等的具體技術途徑。
我們衷心希望,我國科技界、產業界和教育界通力合作,把握好知識經濟給我們帶來的難得機遇,迎接競爭全球化帶來的嚴峻挑戰,為在21世紀使我國數控技術和產業走向世界的前列,使我國經濟繼續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而共同努力奮斗!
⑸ 急求:機電一體化專業論文(本科)
本專業人才被國家列為二十一切紀社會發展最急需的十大專業人才之一,是學校覆蓋面和就業領域最寬的專業。機電一體化技術是在機、光、電、自動控制和檢測、計算機應用等學科相結合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門綜合性應用技術,該主專業主要培養能進行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並具有初步設計開發能力的中級工程技術人才。學生經過三年的學習,能夠掌握機、電、計算機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必備技能。 培養目標: 本專業主要面向機電一體化設備製造企業,培養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具有一定機電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中級職業技能及良好職業道德的,能夠從事機電一體化設備的安裝、調試、操作、檢修、管理及技術改造等工作的中等技術應用性人才。 機械類:就業率100% 【發布】機械及自動化專業屬於人才缺口比較大的專業之一,揚州畢業的該專業學生就業率達100%。 【分析】機械行業的人才強調技術性。企業希望招聘到既有專業知識,又有理論知識,懂得思考的復合型人才。所以,希望到外企工作的學生,除了專業知識要掌握好外,管理、銷售等方面的能力也不可忽視。 就業問題:機電一體化專業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從事機電一體化液體灌裝生產線及商品包裝自動化機械運行、維護、管理、技術改造等工作的機電一體化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 機械工程制圖、計算機繪圖、機械設計基礎、設備故障診斷與排除、液體灌裝生產線安裝與調試、專業英語、生產線運行管理、營銷與企業管理等。還參與高速液體灌裝生產線(20000瓶/小時以上)及有關商品包裝自動化機械的製造、安裝、調試及運行、維護、管理等專門化實習。 就業方向: 畢業生可以在大型啤酒、飲料、食品及商品包裝生產企業從事現代化自動機與生產線的維護和管理工作,也可在相關的自動機與生產線的生產廠家或設計部門、營銷單位從事技術工作。 機電一體化專業(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方向 )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從事機電產品的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與計算機輔助製造(CAM),並熟練使用和維修數控加工設備的機電一體化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 機械工程制圖、計算機繪圖、機械設計基礎、自動控制原理、感測器與測試技術、可編程式控制制器、計算機原理、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CAD/CAM)、數控原理及系統、數控機床、數控機床編程、模具CAD/CAM、專業英語、營銷與企業管理等,還要接受較長時間的數控編程和數控加工實際訓練。 就業方向:畢業生可在模具設計也製造、機械加工、塑料、五金、電子產品、計算機生產等企業從事數控機床的加工工藝設計編程,數控機床的調試、維護及加工操作,從事生產和技術管理工作,也可以從事國內外數控設備的營銷工作。 機電一體化專業(模具CAD/CAM方向)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從事利用計算機技術和數控加工技術對模具進行設計和製造等工作的機電一體化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 計算機原理、計算機繪圖、機械工程制圖、機械製造基礎、冷沖模具、塑料模具設計、模具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模具CAD/CAM)、數控原理及系統、數控編程、模具製造工藝、營銷與企業管理等,還要接受長時間模具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的實際訓練。 就業方向:畢業生可在模具、機械、五金、塑料、家電等生產企業從事模具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等方面的技術工作,也可在企事業單位從事與本專業有關的經營、管理工作。 機電一體化專業(機電CAD技術方向)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在機電一體化產品、設備的設計、製造、維修、管理、技術改造與服務過程中專門從事用電腦繪圖設計、信息處理和資料管理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 機械制圖、機械設計基礎、計算機應用基礎、資料庫技術及應用、網路技術、電工電子技術、機械製造基礎、自動機與生產線、自動檢測與控制、計算機輔助設計繪圖、計算機幾何圖形學、計算機輔助電路設計、機械設計CAD、機械CAD/CAM技術、專業英語、企業管理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可在機械設計、製造與裝備行業、模具製造業,輕工、家用電器、電子製造業從事設計、製造、技術改造、產品營銷、設備管理與維護等工作。 從機電一體化專業所涵蓋的行業就可知道其就業前景如何了。 文秘雜燴網 http://www.rrrwm.com
⑹ 機電系畢業論文範文
上面那篇沒有發全,你自己到這里看吧 http://uni.sina.com.cn/c.php?k=%E6%9C%BA%E7%94%B5%E7%B3%BB%E8%AE%BA%E6%96%87&t=keyword&ft=1&f=1157829725&ie=utf-8那裡還有一篇不錯,太多了,發布出來發展「機電一體化」的思路和對策 主題詞:機電一體化、對策一、機電一體化技術發展歷程及其趨勢自電子技術一問世,電子技術與機械技術的結合就開始了,只是出現了半導體集成電路,尤其是出現了以微處理器為代表的大規模集成電路以後,"機電一體化"技術之後有了明顯進展,引起了人們的廣泛注意.(一)"機電一體化"的發展歷程1.數控機床的問世,寫下了"機電一體化"歷史的第一頁;2.微電子技術為"機電一體化''帶來勃勃生機;3.可編程序控制器、"電力電子"等的發展為"機電一體化"提供了堅強基礎;4.激光技術、模糊技術、信息技術等新技術使"機電一體化"躍上新台階.(二)"機電一體化"發展趨勢1.光機電一體化.一般的機電一體化系統是由感測系統、能源系統、信息處理系統、機械結構等部件組成的.因此,引進光學技術,實現光學技術的先天優點是能有效地改進機電一體化系統的感測系統、能源(動力)系統和信息處理系統.光機電一體化是機電產品發展的重要趨勢.2.自律分配系統化——柔性化.未來的機電一體化產品,控制和執行系統有足夠的「冗餘度」,有較強的「柔性」,能較好地應付突發事件,被設計成「自律分配系統」。在自律分配系統中,各個子系統是相互獨立工作的,子系統為總系統服務,同時具有本身的「自律性」,可根據不同的環境條件作出不同反應。其特點是子系統可產生本身的信息並附加所給信息,在總的前提下,具體「行動」是可以改變的。這樣,既明顯地增加了系統的適應能力(柔性),又不因某一子系統的故障而影響整個系統。3.全息系統化——智能化。今後的機電一體化產品「全息」特徵越來越明顯,智能化水平越來越高。這主要收益於模糊技術、信息技術(尤其是軟體及晶元技術)的發展。除此之外,其系統的層次結構,也變簡單的「從上到下」的形勢而為復雜的、有較多冗餘度的雙向聯系。4.「生物一軟體」化—仿生物系統化。今後的機電一體化裝置對信息的依賴性很大,並且往往在結構上是處於「靜態」時不穩定,但在動態(工作)時卻是穩定的。這有點類似於活的生物:當控制系統(大腦)停止工作時,生物便「死亡」,而當控制系統(大腦)工作時,生物就很有活力。仿生學研究領域中已發現的一些生物體優良的機構可為機電一體化產品提供新型機體,但如何使這些新型機體具有活的「生命」還有待於深入研究。這一研究領域稱為「生物——軟體」或「生物系統」,而生物的特點是硬體(肌體)——軟體(大腦)一體,不可分割。看來,機電一體化產品雖然有向生物系統化發展趨,但有一段漫長的道路要走。5.微型機電化——微型化。目前,利用半導體器件製造過程中的蝕刻技術,在實驗室中已製造出亞微米級的機械元件。當將這一成果用於實際產品時,就沒有必要區分機械部分和控制器了。屆時機械和電子完全可以「融合」,機體、執行機構、感測器、CPU等可集成在一起,體積很小,並組成一種自律元件。這種微型機械學是機電一體化的重要發展方向。三、典型的機電一體化產品機電一體化產品分系統(整機)和基礎元、部件兩大類。典型的機電一體化系統有:數控機床、機器人、汽車電子化產品、智能化儀器儀表、電子排版印刷系統、CAD/CAM系統等。典型的機電一體化元、部件有:電力電子器件及裝置、可編程序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微型電機、感測器、專用集成電路、伺服機構等。這些典型的機電一體化產品的技術現狀、發展趨勢、市場前景分析從略。四、北京發展「機電一體化」而臨的形勢和任務機電一體化工作主要包括兩個層次:一是用微電子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其目的是節能、節材,提高工效,提高產品質量,把傳統工業的技術進步提高一步;二是開發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機電產品,促進產品的更新換代。前者是面上的工作,普及工作;後者是提高工作,深層次工作。(一)北京「機電一體化」工作面臨的形勢1.北京用微電子技術改造傳統工業的工作量大而廣,有難度(1)在700餘家北京市屬工業系統的企業中,有60%以上的企業用微電子技術改造機床設備、工業窯爐、風機電泵、生產過程的任務還未完成需要量的一半。(2)北京工業系統還有2000餘台機床設備亟需用微電子技術進行改造;在已改造的近6500台機床設備中,大約有15%需進一步改造。(3)北京工業系統尚有近250座工業爐窯亟需用電子信息技術進行改造;且610座已改造過的工業爐窯也很有進一步應用模糊技術進行二次改造的必要。(4)北京工業系統CAD應用還有較大差距。目前,北京工業品設計,CAD應用率僅17%(而美、日等國已超過85%;國內先進地區也超過了30%);CAD的覆蓋率才達到11%(而全國CAD應用工程領導小組指出,「八五」期間大中型企業要達到35%,中小型骨幹企業要達到15%—20%;到「九五」時,按國務委員宋健的要求,基本上要甩掉繪圖板)。(5)北京工業系統共有改造價值的各種風機電泵裝機容量50萬千瓦,尚49萬多千瓦用變調速技術進行改造的任務,占總任務量的99.5%左右。(6)工業是全市能源消耗大戶。1992年,北京工業系統佔全市能耗總量的59.5%。而北京是一個能源嚴重缺乏的城市,1992年北京工業系統萬元產值能耗摺合標煤為2.47噸,比上海的1.57噸高57%,比天津的2.15噸高14%,比先進的工業化國家高近9倍。因此,北京工業系統節能降耗的任務非常重,而電力電子技術是節能降耗的王牌。2.北京用機電一體化技術加速產品更新換代,提高市場佔有率的呼聲高,有壓力。北京市的工業產品大約有3萬種,每年約開發試制新產品3000種,更新周期很長。由於更新換代速度跟不上市場變化的需要,影響了北京工業產品的競爭能力。
⑺ 有關機電的畢業論文
機電一體化技術的應用與發展前景
摘要:機電一體化是一種復合技術,是機械技術與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互相滲透的產物,是機電工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文章簡述了機電一體化技術的基本結構組成和主要應用領域,並指出其發展趨勢。
關鍵詞:機械工業;機電一體化;數控;模塊化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不同學科的交叉與滲透,引起了工程領域的技術改造與革命。在機械工程領域,由於微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及其向機械工業的滲透所形成的機電一體化,使機械工業的技術結構、產品機構、功能與構成、生產方式及管理體系發生了巨大變化,使工業生產由「機械電氣化」邁入了「機電一體化」為特徵的發展階段。
一、機電一體化的核心技術
機電一體化包括軟體和硬體兩方面技術。硬體是由機械本體、感測器、信息處理單元和驅動單元等部分組成。因此,為加速推進機電一體化的發展,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機械本體技術
機械本體必須從改善性能、減輕質量和提高精度等幾方面考慮。現代機械產品一般都是以鋼鐵材料為主,為了減輕質量除了在結構上加以改進,還應考慮利用非金屬復合材料。只有機械本體減輕了重量,才有可能實現驅動系統的小型化,進而在控制方面改善快速響應特性,減少能量消耗,提高效率。
(二)感測技術
感測器的問題集中在提高可靠性、靈敏度和精確度方面,提高可靠性與防干擾有著直接的關系。為了避免電干擾,目前有採用光纖電纜感測器的趨勢。對外部信息感測器來說,目前主要發展非接觸型檢測技術。
(三)信息處理技術
機電一體化與微電子學的顯著進步、信息處理設備(特別是微型計算機)的普及應用緊密相連。為進一步發展機電一體化,必須提高信息處理設備的可靠性,包括模/數轉換設備的可靠性和分時處理的輸入輸出的可靠性,進而提高處理速度,並解決抗干擾及標准化問題。
(四)驅動技術
電機作為驅動機構已被廣泛採用,但在快速響應和效率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目前,正在積極發展內部裝有編碼器的電機以及控制專用組件-感測器-電機三位一體的伺服驅動單元。
(五)介面技術
為了與計算機進行通信,必須使數據傳遞的格式標准化、規格化。介面採用同一標准規格不僅有利於信息傳遞和維修,而且可以簡化設計。目前,技術人員正致力於開發低成本、高速串列的介面,來解決信號電纜非接觸化、光導纖維以及光藕器的大容量化、小型化、標准化等問題。
(六)軟體技術
軟體與硬體必須協調一致地發展。為了減少軟體的研製成本,提高生產維修的效率,要逐步推行軟體標准化,包括程序標准化、程序模塊化、軟體程序的固化、推行軟體工程等。
二、機電一體化技術的主要應用領域
(一)數控機床
數控機床及相應的數控技術經過40年的發展,在結構、功能、操作和控制精度上都有迅速提高,具體表現在:
1、匯流排式、模塊化、緊湊型的結構,即採用多CPU、多主匯流排的體系結構。
2、開放性設計,即硬體體系結構和功能模塊具有層次性、兼容性、符合介面標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戶的使用效益。
3、WOP技術和智能化。系統能提供面向車間的編程技術和實現二、三維加工過程的動態模擬,並引入在線診斷、模糊控制等智能機制。
4、大容量存儲器的應用和軟體的模塊化設計,不僅豐富了數控功能,同時也加強了CNC系統的控制功能。
5、能實現多過程、多通道控制,即具有一台機床同時完成多個獨立加工任務或控制多台和多種機床的能力,並將刀具破損檢測、物料搬運、機械手等控制都集成到系統中去。
6、系統的多級網路功能,加強了系統組合及構成復雜加工系統的能力。
7、以單板、單片機作為控制機,加上專用晶元及模板組成結構緊湊的數控裝置。
(二)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
CIMS的實現不是現有各分散系統的簡單組合,而是全局動態最優綜合。它打破原有部門之間的界線,以製造為基幹來控制「物流」和「信息流」,實現從經營決策、產品開發、生產准備、生產實驗到生產經營管理的有機結合。企業集成度的提高可以使各種生產要素之間的配置得到更好的優化,各種生產要素的潛力可以得到更大的發揮。
(三)柔性製造系統(FMS)
柔性製造系統是計算機化的製造系統,主要由計算機、數控機床、機器人、料盤、自動搬運小車和自動化倉庫等組成。它可以隨機地、實時地、按量地按照裝配部門的要求,生產其能力范圍內的任何工件,特別適於多品種、中小批量、設計更改頻繁的離散零件的批量生產。
⑻ 求畢業論文4000字的機電專業的
淺析機電專業實驗實訓研究
【摘要】當前我國機電專業實驗實訓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實驗教學對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高職高專機電專業現狀對於機電專業骨幹課程職業能力訓練的要求,探討了高職機電專業實驗實訓體系改革的內容和方法。
【關鍵詞】高職,機電,課程體系,改革
實驗實訓作為實踐性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培養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和運用實驗手段去發現、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的作用,是其他課程所難以取代的。實驗實訓不僅在於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驗證和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更在於作為能力培養的載體,在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素質的提高和工程意識的形成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正確認識實驗教學對人才培養的作用,充分肯定實驗實訓教學在整個高職高專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地位,將對高等學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由於客觀和主觀上的原因,實驗實訓教學改革嚴重滯後於理論教學改革,已明顯不能適應當前形勢下人才培養的需要。應該盡快把實驗教學改革融入整體教學改革之中,逐步對學生進行知識、能力、素質的綜合培養。
一、現狀分析
目前,高職高專機電專業教學計劃中絕大多數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均開設一定數量的實驗,大多屬於演示、驗證性實驗。眾所周知,很多高職畢業生,實踐操作能力很差,畢業工作後很長時間不能獨立頂崗,給用人單位帶來很大負擔,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實踐教學已成為高職教育發展的瓶頸。加強實踐環節教學,加強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是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
除了實驗儀器陳舊、設備台套數不足、教學手段比較落後、實驗教師數量不足、教學觀念尚未切實轉變等原因之外,還存在以下問題:
1.重理論輕實踐
由於實驗教學從屬於理論教學,實驗學時分散在各門課程之中,數量較少,因而在課程的成績考核中所佔的比例極小,且不少實驗缺乏完善的考核辦法,導致學生對實驗課很不重視。重理論輕實踐的思想依然大量存在。
2.理論與實踐教學脫節
機電技術發展迅猛,出現了許多新技術、新工藝,理論教學中已及時增加了這些新的內容,而實驗教學卻嚴重滯後,實驗內容長期不變,造成理論與實踐教學的脫節。
3.專業特色不明顯
各科實驗之間的關聯性較差,未形成有機的聯系,尤其是機、電兩方面缺少綜合,無法形成專業特色。實驗教學缺乏相對的獨立性與整體優化,專業實驗的工程特徵不明顯。
二、改革設想
專科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需求、具有良好的專業技能和工程意識的一線技術人員,學習理論知識不是目的,而是為了在實踐中加以應用。因此,必須徹底轉變重理論輕實踐的思想,充分認識實驗教學在工程教育中的重要性,把培養人才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對現行的實驗教學進行改革。
1、機械基礎系列實驗
本實驗在學生完成了公共課後的專業基礎課程學習階段進行,主要包含工程力學、工程材料、互換性與技術測量、機械設計等課程中的有關實驗內容。通過掌握一些本專業基本的實驗手段與實驗方法,進一步加深對專業基礎課的理解,為後續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電工電子系列實驗
本實驗主要包含電工技術、電子技術等課程的有關實驗內容,1學分,可安排在第三學期。通過實驗,使學生獲得模擬電子、數字電子、電機等方面的基本實驗技能和初步的電路分析能力。
3、測試與控制系列實驗
本實驗主要包含測試技術、單片機、電氣控制與PLC、液壓傳動等方面的內容。培養學生在測試與控制方面的能力,通過實驗,要求學生了解現代測試儀器的使用方法和利用計算機進行數據處理,初步掌握單片機、PLC控制、液壓傳動方面的基本實驗技能,從而鍛煉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4、機電技術綜合實驗
為了培養學生綜合能力與創新能力,根據現有的實驗條件,初步列出若干綜合性實驗項目(如表1),今後可適當增加。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畢業設計課題選做1~2個大型實驗,並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實驗的所有環節,從而得到一個全過程的完整鍛煉。該實驗為1學分,安排在最後學期。
三、配套措施
要保證基本設想的實現,並能穩步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必須改變實驗室的現有模式,合並分散的同類實驗室,盡快建立面向全院開設專業基礎實驗的實驗中心,組建特色鮮明的機電工程中心。這樣既有利於合理配置資源,又可改善實驗學科單一、設備台套數欠缺的狀況,也便於系列實驗課程的開設。同時,必須對相關的教學環節加以改革和完善。
(一)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
改變傳統實驗教學方法,建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實驗教學新模式。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變消極為積極,使實驗課程成為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掌握科學技術與研究科學理論的有效途徑。將現代技術引入實驗室,推動實驗教學手段現代化,豐富實驗教學內容,擴大信息量,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和效果。使學生在校期間接受較為完整的知識與操作技能的訓練,為畢業後盡快適應專業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 加強校內實訓設施的完善
學院在大規模基本建設的同時,為適應機電專業實踐教學的需要共投入980萬元,使校內實訓設施進一步完善。現有機械制圖實訓室,CAD/CAM實訓室,電工電子實訓室,高性能模擬電子實訓室,高性能數字電子實訓室,電力拖動實訓室,材料力學實驗室,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實訓室,單片機實訓室、鉗工維修實訓室等30多個。金工實訓中心佔地3000多平方米,有新式數控機床13台,普通機床37台,車、銑、刨、磨、線切割等種類齊全,另有電氣焊實訓室2個,交直流電弧焊機、氬弧焊機、氣焊設備等50多台套,。機電專業的實驗實訓基本上能在校內完成,各實訓室同時配有電腦和黑板,現場教學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動手能力。
⑼ 機電一體化畢業論文怎麼寫啊
機電一體化畢業論文: 一、機電一體化技術發展歷程及其趨勢 自電子技術一問世,電子技術與機械技術的結合就開始了,只是出現了半導體集成電路,尤其是出現了以微處理器為代表的大規模集成電路以後,"機電一體化"技術之後有了明顯進展,引起了人們的廣泛注意. (一)機電一體化"的發展歷程 1.數控機床的問世,寫下了"機電一體化"歷史的第一頁; 2.微電子技術為"機電一體化''帶來勃勃生機; 3.可編程序控制器、"電力電子"等的發展為"機電一體化"提供了堅強基礎; 4.激光技術、模糊技術、信息技術等新技術使"機電一體化"躍上新台階. (二)機電一體化"發展趨勢 1.光機電一體化.一般的機電一體化系統是由感測系統、能源系統、信息處理系統、機械結構等部件組成的.因此,引進光學技術,實現光學技術的先天優點是能有效地改進機電一體化系統的感測系統、能源(動力)系統和信息處理系統.光機電一體化是機電產品發展的重要趨勢. 2.自律分配系統化——柔性化.未來的機電一體化產品,控制和執行系統有足夠的「冗餘度」,有較強的「柔性」,能較好地應付突發事件,被設計成「自律分配系統」。在自律分配系統中,各個子系統是相互獨立工作的,子系統為總系統服務,同時具有本身的「自律性」,可根據不同的環境條件作出不同反應。其特點是子系統可產生本身的信息並附加所給信息,在總的前提下,具體「行動」是可以改變的。這樣,既明顯地增加了系統的適應能力(柔性),又不因某一子系統的故障而影響整個系統。 3.全息系統化——智能化。今後的機電一體化產品「全息」特徵越來越明顯,智能化水平越來越高。這主要收益於模糊技術、信息技術(尤其是軟體及晶元技術)的發展。除此之外,其系統的層次結構,也變簡單的「從上到下」的形勢而為復雜的、有較多冗餘度的雙向聯系。 4.「生物一軟體」化—仿生物系統化。今後的機電一體化裝置對信息的依賴性很大,並且往往在結構上是處於「靜態」時不穩定,但在動態(工作)時卻是穩定的。這有點類似於活的生物:當控制系統(大腦)停止工作時,生物便「死亡」,而當控制系統(大腦)工作時,生物就很有活力。仿生學研究領域中已發現的一些生物體優良的機構可為機電一體化產品提供新型機體,但如何使這些新型機體具有活的「生命」還有待於深入研究。這一研究領域稱為「生物——軟體」或「生物——系統」,而生物的特點是硬體(肌體)——軟體(大腦)一體,不可分割。看來,機電一體化產品雖然有向生物系統化發展趨,但有一段漫長的道路要走。 5.微型機電化——微型化。目前,利用半導體器件製造過程中的蝕刻技術,在實驗室中已製造出亞微米級的機械元件。當將這一成果用於實際產品時,就沒有必要區分機械部分和控制器了。屆時機械和電子完全可以「融合」,機體、執行機構、感測器、CPU等可集成在一起,體積很小,並組成一種自律元件。這種微型機械學是機電一體化的重要發展方向。 二、典型的機電一體化產品 機電一體化產品分系統(整機)和基礎元、部件兩大類。典型的機電一體化系統有:數控機床、機器人、汽車電子化產品、智能化儀器儀表、電子排版印刷系統、CAD/CAM系統等。典型的機電一體化元、部件有:電力電子器件及裝置、可編程序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微型電機、感測器、專用集成電路、伺服機構等。這些典型的機電一體化產品的技術現狀、發展趨勢、市場前景分析從略。 三、我國發展「機電一體化」面臨的形勢和任務 機電一體化工作主要包括兩個層次:一是用微電子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其目的是節能、節材,提高工效,提高產品質量,把傳統工業的技術進步提高一步;二是開發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機電產品,促進產品的更新換代。 (一)我國「機電一體化」工作面臨的形勢 1. 我國用微電子技術改造傳統工業的工作量大而廣,有難度 2. 我國用機電一體化技術加速產品更新換代,提高市場佔有率的呼聲高,有壓力。 3. 我國用機電一體化產品取代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耗能、耗水、耗材高,污染、擾民產品的責任重,有意義。在我國工業系統中,能耗、耗水大戶,對環境污染嚴重的企業還占相當大的比重。近年來我國的工業結構、產品結構雖然幾經調整,但由於多種原因,成效一直不夠明顯。這裡面固然有上級領導部門的政出多門問題,有企業的「故土難離」「死守故業」問題,但不可否認也有優化不出理想的產業,優選不出中意的產品問題。上佳的答案早就擺在了這些企業的面前,這就是發展機電一體化,開發和生產有關的機電一體化產品。機電一體化產品功能強、性能好、質量高、成本低,且具有柔性,可根據市場需要和用戶反映時產品結構和生產過程做必要的調整、改革,而無須改換設備。這是解決機電產品多品種、少批量生產的重要出路。同時,可為傳統的機械工業注入新鮮血液,帶來新的活力,把機械生產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實現文明生產。 另外,從市場需求的角度看,由於我國研製、開發機電一體化產品的歷史不長,差距較大,許多產品的品種、數量、檔次、質量都不能滿足需求,每年進口量都比較大,因此亟需發展。 (二) 我國「機電一體化」工作的任務 我國在機電一體化方面的任務可以概括為兩句話:一句話是廣泛深入地用機電一體化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另一句話是大張旗鼓地開發機電一體化產品,促進機電產品的更新換代。總的目的是促進機電一體產業的形成、為我國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作貢獻。 總之,機電一體化技術既是振興傳統機電工業的新鮮血液和源動力,又是開啟我國機電行業產品結構、產業結構調整大門的鑰匙。 四、我國發展「機電一體化」的對策 (一)加強統籌安排,協調發展計劃 目前,我國從事「機電一體化」研究開發及生產的單位很多。各自都有一套自己的發展策略。各單位的計劃由於受各自立足點、著眼點的限制,難免只考慮局部利益,各主管部門的有關計劃和規劃,也有統一考慮不足,統籌安排不夠的問題,同時缺少綜觀全局的有權威性的發展計劃和戰略規劃。因此,建議各主管部門責成有關單位在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制定出統管全局的「機電一體化」研究、開發、生產計劃和規劃,避免開發上重復,生產上撞車! (二)強化行業管理,發揮「協會」作用 目前,我國「機電一體化」較熱,而按目前的行業劃分方法和管理體制,「政出多門」是難哆的。因此,我國有必要明確一個「機電一體化」行業的統管機構,根據目前國家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的精神,以及機電一體化行業特點,我們建議,盡快加強北京機電一體化協會的建設,賦予其行業管理職能。「協會」要進一步擴大領導機構——理事會的代表層面和復蓋面,要加強辦公室、秘書處的建設;要通過其精明干練的辦事機構、經濟實體,組織「行業」發展計劃、戰略規劃的擬制;指導行業布點布局的調整,進行發展突破口的選擇,抓好重點工程的試點和有關項目的發標、招標工作…… (三)優化發展環境、增大支持力度 優化發展環境指通過宣傳群眾,造成一種社會上下、企業內外都重視、支持「機電一體化」發展的氛圍,如盡快為外商到我國投資發展「機電一體化」產業提供方便;盡可能為興辦開發、生產機電一體化產品的高新技術企業開綠燈;盡力為開發、生產機電一體化產品調配好資源要素等。 增大支持力度,在技術政策上,要嚴格限制耗電、耗水、耗材高的傳統產品的發展,對未採用機電一體化技術落後產品限制強制淘汰;大力提倡用機電一體化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對有關機電一體化技術對傳統產業乾地改造,對有關技術開發、應用項目優先立項、優先支持,對在技術開發、應用中做出貢獻的單位領導、科技人員進行表彰獎勵等。 (四)突出發展重點,兼顧「兩個層次」 機電一體化產業復蓋面非常廣,而我們的財力、人力和物力是有限的,因此我們在抓機電一體化產業發展時不能面面俱到、平鋪直敘,而應分清主次,大膽取捨,有所為,有所不為。要注意抓兩個層次上的工作。第一個層次是「面上」的工作,即用電子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在傳統的機電設備上植入或嫁接上微電子(計算機)裝置,使「機械」和「電子」技術在淺層次上結合。第二個層次是「提高」工作,即在新產品設計之初,就把「機械」與「電子」統一起來進行考慮,使「機械」與「電子」密不可分,深度結合,生產出來的新產品起碼正做到機電一體化。 結束語:本論文在各位老師的悉心指導和嚴格要求下已完成。在學習和生活期間,也始終感受著導師的精心指導和無私的關懷,我受益匪淺。在此向各位老師表示深深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不積跬步何以至千里,本設計能夠順利的完成,也歸功於各位任課老師的認真負責,使我能夠很好的掌握和運用專業知識,並在設計中得以體現。同時我在網上也搜集了不少資料,才使我的畢業論文工作順利完成。在此向學院工程系的全體老師表示由衷的謝意。
記得採納啊
⑽ 機電一體化畢業論文怎樣寫
機電一體化畢業論文 緒論 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極大地推動了不同學科的交叉與滲透,導致了工程領域的技術革命與改造。在機械工程領域,由於微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及其向機械工業的滲透所形成的機電一體化,使機械工業的技術結構、產品機構、功能與構成、生產方式及管理體系發生了巨大變化,使工業生產由「機械電氣化」邁入了「機電一體化」為特徵的發展階段。 一、機電一體化概要 機電一體化是指在機構得主功能、動力功能、信息處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進電子技術,將機械裝置與電子化設計及軟體結合起來所構成的系統的總稱。 機電一體化發展至今也已成為一門有著自身體系的新型學科,隨著科學技術的不但發展,還將被賦予新的內容。但其基本特徵可概括為:機電一體化是從系統的觀點出發,綜合運用機械技術、微電子技術、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感測測控技術、電力電子技術、介面技術、信息變換技術以及軟體編程技術等群體技術,根據系統功能目標和優化組織目標,合理配置與布局各功能單元,在多功能、高質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義上實現特定功能價值,並使整個系統最優化的系統工程技術。由此而產生的功能系統,則成為一個機電一體化系統或機電一體化產品。 因此,「機電一體化」涵蓋「技術」和「產品」兩個方面。只是,機電一體化技術是基於上述群體技術有機融合的一種綜合技術,而不是機械技術、微電子技術以及其它新技術的簡單組合、拼湊。這是機電一體化與機械加電氣所形成的機械電氣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區別。機械工程技術有純技術發展到機械電氣化,仍屬傳統機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體力。但是發展到機電一體化後,其中的微電子裝置除可取代某些機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還能賦予許多新的功能,如自動檢測、自動處理信息、自動顯示記錄、自動調節與控制自動診斷與保護等。即機電一體化產品不僅是人的手與肢體的延伸,還是人的感官與頭腦的眼神,具有智能化的特徵是機電一體化與機械電氣化在功能上的本質區別。 二、機電一體化的發展狀況 機電一體化的發展大體可以分為3個階段。20世紀60年代以前為第一階段,這一階段稱為初級階段。在這一時期,人們自覺不自覺地利用電子技術的初步成果來完善機械產品的性能。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爭刺激了機械產品與電子技術的結合,這些機電結合的軍用技術,戰後轉為民用,對戰後經濟的恢復起了積極的作用。那時研製和開發從總體上看還處於自發狀態。由於當時電子技術的發展尚未達到一定水平,機械技術與電子技術的結合還不可能廣泛和深入發展,已經開發的產品也無法大量推廣。 20世紀70~80年代為第二階段,可稱為蓬勃發展階段。這一時期,計算機技術、控制技術、通信技術的發展,為機電一體化的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和微型計算機的迅猛發展,為機電一體化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這個時期的特點是:①mechatronics一詞首先在日本被普遍接受,大約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比較廣泛的承認;②機電一體化技術和產品得到了極大發展;③各國均開始對機電一體化技術和產品給以很大的關注和支持。 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了機電一體化技術向智能化方向邁進的新階段,機電一體化進入深入發展時期。一方面,光學、通信技術等進入了機電一體化,微細加工技術也在機電一體化中嶄露頭腳,出現了光機電一體化和微機電一體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對機電一體化系統的建模設計、分析和集成方法,機電一體化的學科體系和發展趨勢都進行了深入研究。同時,由於人工智慧技術、神經網路技術及光纖技術等領域取得的巨大進步,為機電一體化技術開辟了發展的廣闊天地。這些研究,將促使機電一體化進一步建立完整的基礎和逐漸形成完整的科學體系。 我國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才開始在這方面研究和應用。國務院成立了機電一體化領導小組並將該技術列為「863計劃」中。在制定「九五」規劃和2010年發展綱要時充分考慮了國際上關於機電一體化技術的發展動向.三、機電一體化的發展趨勢 機電一體化是集機械、電子、光學、控制、計算機、信息等多學科的交叉綜合,它的發展和進步依賴並促進相關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因此,機電一體化的主要發展方向如下: 3.1智能化 智能化是21世紀機電一體化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人工智慧在機電一體化建設者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視,機器人與數控機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應用。這里所說的「智能化」是對機器行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論的基礎上,吸收人工智慧、運籌學、計算機科學、模糊數學、心理學、生理學和混沌動力學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擬人類智能,使它具有判斷推理、邏輯思維、自主決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標。誠然,使機電一體化產品具有與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高性能、高速的微處理器使機電一體化產品賦有低級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則是完全可能而又必要的。 3.2模塊化 模塊化是一項重要而艱巨的工程。由於機電一體化產品種類和生產廠家繁多,研製和開發具有標准機械介面、電氣介面、動力介面、環境介面的機電一體化產品單元是一項十分復雜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事。如研製集減速、智能調速、電機於一體的動力單元,具有視覺、圖像處理、識別和測距等功能的控制單元,以及各種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機械裝置。這樣,可利用標准單元迅速開發出新產品,同時也可以擴大生產規模。這需要制定各項標准,以便各部件、單元的匹配和介面。由於利益沖突,近期很難制定國際或國內這方面的標准,但可以通過組建一些大企業逐漸形成。顯然,從電氣產品的標准化、系列化帶來的好處可以肯定,無論是對生產標准機電一體化單元的企業還是對生產機電一體化產品的企業,規模化將給機電一體化企業帶來美好的前程。 3.3網路化 20世紀 90年代,計算機技術等的突出成就是網路技術。網路技術的興起和飛速發展給科學技術、工業生產、政治、軍事、教育義舉人么日常生活都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各種網路將全球經濟、生產連成一片,企業間的競爭也將全球化。機電一體化新產品一旦研製出來,只要其功能獨到,質量可靠,很快就會暢銷全球。由於網路的普及,基於網路的各種遠程式控制制和監視技術方興未艾,而遠程式控制制的終端設備本身就是機電一體化產品。現場匯流排和區域網技術是家用電器網路化已成大勢,利用家庭網路(home net)將各種家用電器連接成以計算機為中心的計算機集成家電系統(computer integrated appliance system, CIAS),使人們在家裡分享各種高技術帶來的便利與快樂。因此,機電一體化產品無疑朝著網路化方向發展。 3.4微型化 微型化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末,指的是機電一體化向微型機器和微觀領域發展的趨勢。國外稱其為微電子機械繫統(MEMS),泛指幾何尺寸不超過1cm3的機電一體化產品,並向微米、納米級發展。微機電一體化產品體積小、耗能少、運動靈活,在生物醫療、軍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微機電一體化發展的瓶頸在於微機械技術,微機電一體化產品的加工採用精細加工技術,即超精密技術,它包括光刻技術和蝕刻技術兩類。 3.5綠色化 工業的發達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一方面,物質豐富,生活舒適;另一方面,資源減少,生態環境受到嚴重污染。於是,人們呼籲保護環境資源,回歸自然。綠色產品概念在這種呼聲下應運而生,綠色化是時代的趨勢。綠色產品在其設計、製造、使用和銷毀的生命過程中,符合特定的環境保護和人類健康的要求,對生態環境無害或危害極少,資源利用率極高。設計綠色的機電一體化產品,具有遠大的發展前途。機電一體化產品的綠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時不污染生態環境,報廢後能回收利用。 3.6系統化 系統化的表現特徵之一就是系統體系結構進一步採用開放式和模式化的匯流排結構。系統可以靈活組態,進行任意剪裁和組合,同時尋求實現多子系統協調控制和綜合管理。表現之二是通信功能的大大加強,一般除RS232外,還有RS485、DCS人格化。未來的機電一體化更加註重產品與人的關系,機電一體化的人格化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機電一體化產品的最終使用對象是人,如何賦予機電一體化產品人的智能、情感、人性顯得越來越重要,特別是對家用機器人,其高層境界就是人機一體化。另一層是模仿生物機理,研製各種機電一體花產品。事實上,許多機電一體化產品都是受動物的啟發研製出來的。 四、典型的機電一體化產品 機電一體化產品分系統(整機)和基礎元、部件兩大類。典型的機電一體化系統有:數控機床、機器人、汽車電子化產品、智能化儀器儀表、電子排版印刷系統、 CAD/CAM系統等。典型的機電一體化元、部件有:電力電子器件及裝置、可編程序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微型電機、感測器、專用集成電路、伺服機構等。這些典型的機電一體化產品的技術現狀、發展趨勢、市場前景分析從略。 五、我國發展「機電一體化」面臨的形勢和任務 機電一體化工作主要包括兩個層次:一是用微電子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其目的是節能、節材,提高工效,提高產品質量,把傳統工業的技術進步提高一步;二是開發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機電產品,促進產品的更新換代。 (一)我國「機電一體化」工作面臨的形勢 1. 我國用微電子技術改造傳統工業的工作量大而廣,有難度 2. 我國用機電一體化技術加速產品更新換代,提高市場佔有率的呼聲高,有壓力。 3. 我國用機電一體化產品取代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耗能、耗水、耗材高,污染、擾民產品的責任重,有意義。在我國工業系統中,能耗、耗水大戶,對環境污染嚴重的企業還占相當大的比重。近年來我國的工業結構、產品結構雖然幾經調整,但由於多種原因,成效一直不夠明顯。這裡面固然有上級領導部門的政出多門問題,有企業的「故土難離」「死守故業」問題,但不可否認也有優化不出理想的產業,優選不出中意的產品問題。上佳的答案早就擺在了這些企業的面前,這就是發展機電一體化,開發和生產有關的機電一體化產品。機電一體化產品功能強、性能好、質量高、成本低,且具有柔性,可根據市場需要和用戶反映時產品結構和生產過程做必要的調整、改革,而無須改換設備。這是解決機電產品多品種、少批量生產的重要出路。同時,可為傳統的機械工業注入新鮮血液,帶來新的活力,把機械生產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實現文明生產。 另外,從市場需求的角度看,由於我國研製、開發機電一體化產品的歷史不長,差距較大,許多產品的品種、數量、檔次、質量都不能滿足需求,每年進口量都比較大,因此亟需發展。 (二) 我國「機電一體化」工作的任務 我國在機電一體化方面的任務可以概括為兩句話:一句話是廣泛深入地用機電一體化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另一句話是大張旗鼓地開發機電一體化產品,促進機電產品的更新換代。總的目的是促進機電一體產業的形成、為我國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作貢獻。 總之,機電一體化技術既是振興傳統機電工業的新鮮血液和源動力,又是開啟我國機電行業產品結構、產業結構調整大門的鑰匙。 六、我國發展「機電一體化」的對策 (一)加強統籌安排,協調發展計劃 目前,我國從事「機電一體化」研究開發及生產的單位很多。各自都有一套自己的發展策略。各單位的計劃由於受各自立足點、著眼點的限制,難免只考慮局部利益,各主管部門的有關計劃和規劃,也有統一考慮不足,統籌安排不夠的問題,同時缺少綜觀全局的有權威性的發展計劃和戰略規劃。因此,建議各主管部門責成有關單位在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制定出統管全局的「機電一體化」研究、開發、生產計劃和規劃,避免開發上重復,生產上撞車! (二)強化行業管理,發揮「協會」作用 目前,我國「機電一體化」較熱,而按目前的行業劃分方法和管理體制,「政出多門」是難哆的。因此,我國有必要明確一個「機電一體化」行業的統管機構,根據目前國家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的精神,以及機電一體化行業特點,我們建議,盡快加強北京機電一體化協會的建設,賦予其行業管理職能。「協會」要進一步擴大領導機構——理事會的代表層面和復蓋面,要加強辦公室、秘書處的建設;要通過其精明干練的辦事機構、經濟實體,組織「行業」發展計劃、戰略規劃的擬制;指導行業布點布局的調整,進行發展突破口的選擇,抓好重點工程的試點和有關項目的發標、招標工作…… (三)優化發展環境、增大支持力度 優化發展環境指通過宣傳群眾,造成一種社會上下、企業內外都重視、支持「機電一體化」發展的氛圍,如盡快為外商到我國投資發展「機電一體化」產業提供方便;盡可能為興辦開發、生產機電一體化產品的高新技術企業開綠燈;盡力為開發、生產機電一體化產品調配好資源要素等。 增大支持力度,在技術政策上,要嚴格限制耗電、耗水、耗材高的傳統產品的發展,對未採用機電一體化技術落後產品限制強制淘汰;大力提倡用機電一體化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對有關機電一體化技術對傳統產業乾地改造,對有關技術開發、應用項目優先立項、優先支持,對在技術開發、應用中做出貢獻的單位領導、科技人員進行表彰獎勵等。 (四)突出發展重點,兼顧「兩個層次」 機電一體化產業復蓋面非常廣,而我們的財力、人力和物力是有限的,因此我們在抓機電一體化產業發展時不能面面俱到、平鋪直敘,而應分清主次,大膽取捨,有所為,有所不為。要注意抓兩個層次上的工作。第一個層次是「面上」的工作,即用電子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在傳統的機電設備上植入或嫁接上微電子(計算機)裝置,使「機械」和「電子」技術在淺層次上結合。第二個層次是「提高」工作,即在新產品設計之初,就把「機械」與「電子」統一起來進行考慮,使「機械」與「電子」密不可分,深度結合,生產出來的新產品起碼正做到機電一體化。 七、結語 綜上所述,機電一體化的出現不是孤立的,它是許多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晶,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當然,與機電一體化相關的技術還有很多,並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技術相互融合的趨勢將越來越明顯,機電一體化技術的廣闊發展前景也將越來越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