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材料本科專業課題
『壹』 汽車新能源主要學習那些課程
專業基礎課程:機械制圖、機械基礎、電工電子技術基礎、汽車構造、汽車感測器原理與檢修、單片機與車載網路系統、舊機動車鑒定與評估、專業英語。
專業核心課程:新能源汽車高壓安全及防護、新能源汽車儲能裝置與管理系統、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與控制技術、新能源汽車電子電力輔助系統、純電動汽車結構與檢修、混合動力汽車結構與檢修。
注意事項:
新能源汽車專業就業前景一片光明。
當前正在貫徹「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發展戰略,國家對新能源汽車實施重點扶持政策。目前國家財政扶持節能減排,促進了新能源產業加速發展,並且已成為新一輪汽車促銷的亮點。
隨著油價不斷攀升,能源與環保問題日益突出,新能源汽車無疑會成為未來汽車的發展方向。因此,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所培養的人才定然是未來的稀缺人才。且新能源汽車專業畢業生就業途徑比較廣。
『貳』 汽車新能源專業學的內容有哪些
能源汽車技術專業主要學:新能源車高壓電用電安全實訓、混合動力汽車結構原理與維修、驅動電機及控制技術、動力電池管理及維護技術、新能源汽車綜合性能檢測及故障診斷、汽車單片機原理及應用等。
課程體系:經過科學系統的課程開發,形成由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程以及限課程組成的課程體系。
專業基礎課程:機械制圖、機械基礎、電工電子技術基礎、汽車構造、汽車感測器原理與檢修、單片機與車載網路系統、舊機動車鑒定與評估、專業英語。
專業核心課程:新能源汽車高壓安全及防護、新能源汽車儲能裝置與管理系統、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與控制技術、新能源汽車電子電力輔助系統、純電動汽車結構與檢修、混合動力汽車結構與檢修。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2)新能源材料本科專業課題擴展閱讀:
新能源汽車專業就業方向:畢業生可考取中(高)級汽車裝配工、汽車維修工、汽車駕駛員(C照)、汽車配件銷售員等職業資格證書。
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是國家大力發展電動汽車為主的新能源汽車緊缺人才專業,畢業生可到汽車製造廠、汽車4S店、汽車檢測站、汽車運輸管理等部門從事相關技術服務與管理工作,就業前景較好,發展空間較大。
『叄』 新能源是個什麼專業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是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於能源動力類專業。本專業培養在風能、太陽能、地熱、生物質能等新能源領域從事相關工程技術領域的開發研究、工程設計、優化運行及生產管理工作的跨學科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和具有較強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專門人才。[1]
風力機空氣動力學、傳熱學、材料力學、機械設計基礎、固體物理與半導體物理、電機學、電路理論、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自動控制原理、風力發電原理、光伏發電原理與應用、太陽能熱利用原理與應用、氫能與燃料電池、風資源測量與評估、風電場電氣工程、風電機組控制與優化運行、風電機組設計與製造、風電場建模與模擬、動力機械強度學、工程材料、風電機組計算機輔助設計、風力機組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繼電保護原理、電力電子技術、Matlab應用等。[2]
培養目標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面向新能源產業,立足於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根據能源領域的發展趨勢和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培養在風能、太陽能、地熱、生物質能等新能源領域從事相關工程技術領域的開發研究、工程設計、優化運行及生產管理工作的跨學科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和具有較強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專門人才,培養具備能源工程、傳熱學、流體力學、動力機械、動力工程等基礎知識,掌握新能源轉換與利用原理、新能源裝置及系統運行技術、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方面的新能源科學領域專業知識,能在國家新能源科學與工程領域開展教學、科研、技術開發、工程應用、經營管理等方面的高級應用型人才。[3]
發展前景
新能源科學專業屬於國家「十二五」期間重點發展的領域,具有很好的就業前景。我校在該領域具備良好的研究基礎。特別是在風力發電、光伏電池、綠色電源、電動車控制、變頻技術、智能電網、脫硫技術等領域,承擔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課題和北京市重大專項,開發了系列化的新能源裝置和節能設備。先後在校內建設了100千瓦光伏發電與風力發電並網實驗系統;研發出了高性能千瓦級燈光鎮流器和實驗平台,並與2008年用在北京奧運會主火炬的照明設備上;研發了系列工業和民用淺層地熱能源利用技術。
『肆』 大學里與新能源相關的專業課程
新能源專業即開發利用或正在積極研究、有待推廣的能源,如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海洋能、生物質能和核聚變能等在各個行業中的應用技術。
1. 汽車減排-電子系
傳統的電力電子技術將獲得很大的發展空間。從去年開始,電子系不太熱門的Power方向的招生規模相應擴大。現在的發展方向是:一方面,通過提高電力轉化效率減少排放量,另一方面電動力汽車將進一步發展,尤其是新能源汽車電機及控制器的設計、試驗及製造,美國政府、中國政府、日本、西歐都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美國大學以弗吉尼亞理工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中佛羅里達大學、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實力最為雄厚,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和東北大學等也擁有不俗的科研力量。
2. 低碳-化學、化工系
化工是一個特殊的行業,節能環保是化工企業的核心問題。目前,哥本哈根會議的召開,給碳減排的承諾是肯定的。化工行業與碳排放密切相關,是低碳經濟的核心行業之一。例如:氟化技術的發展,降低燃油中的含碳量,是減少傳統能源污染的非常有潛力的辦法。
美國德州很多學校都有實力強勁的化工系,當地有很多的跨國大石油公司和化工公司,就業前景非常好。(比如綜合排名不太高的德州理工大學,化工系實力不容小視)
3. 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電子系、材料系、物理系
太陽能雖然已經在生活中投入使用,但因為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低、價格昂貴,不能大規模的推廣。因此,太陽能的進一步研究也獲得了較多的研究經費。其中光電材料、電子光聲伏打學為研究領域之一。以Tufts大學為例,電子系就在該領域引入了新的教授。太陽能專業的同學,工作形勢不錯,尤其是美國中西部太陽能豐富的地區。比如新墨西哥和亞利桑那州,都有很大的太陽能研究中心。在美國北部,例如波士頓,也有很多從事太陽能開發的公司。University of Delare、Arizona State University、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Penn State University、Caltech、 MIT、Cornell University等大學擁有太陽能研究中心。
歐洲(尤其是德國)、以色列、日本在太陽能開發上獲得了政府很大的支持,因此實力也很強。美國位於科羅拉多州的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在太陽能研究方面是美國第一的研究中心。
風力發電方面,也是一個大的發展趨勢。其中以北卡大學實力最為雄厚。德國和丹麥風力發電技術處在世界前列。
4.燃料電池-化學系、化工系、材料系、環境系
燃料電池顯然是現在的研究熱點。每年美國的物理協會年會、化學協會年會、材料協會年會上,到處可見燃料電池的研究進展。哥本哈根會議以後,必將加大這塊領域的技術革新和產業化進程。
美國位於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的National Fuel Cell Research Center (NFCRC), 是美國最著名的燃料電池研究中心。康涅狄格大學(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的Connecticut Global Fuel Cell Center資金和科研力量也很雄厚,另外還有,Michigan的Kettering University、Ohio的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Stark State College以及南卡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的 Center for Fuel Cell Research。南卡大學的這個研究中心,是美國國家自然基金支持的唯一一個燃料電池研究中心。
除了美國以外,加拿大、德國、日本、英國的燃料電池技術發展也很迅速。比如英國的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University of Birmingham、University of Nottingham、University of Oxford, 德國的University of Stuttgart、Ruhr University – Bochum、University of Duisburg,日本的University of Miyazaki、Yamanashi University、Chubu University、Kogakuin University,加拿大的McMaster University、Royal Military College of Canada、University of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aterloo等。日本的本田汽車、德國的奧迪汽車都有自己的燃料電池研發部門。
5.智能電網-電子系(電力、通訊、控制技術、系統工程)、計算機系。
奧巴馬上任後提出了新的能源計劃,將著重集中對每年要耗費1200億美元的電路損耗和故障維修的電網系統進行升級換代,建立美國橫跨四個時區的統一電網;發展智能電網產業,最大限度發揮美國國家電網的價值和效率,將逐步實現美國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的統一入網管理;全面推進分布式能源管理,創造世界上最高的能源使用效率。
美國政府推行智能電網有三個目的,一個是由於美國電網設備比較落後,急需進行更新改造,提高電網運營的可靠性;二是通過智能電網建設將美國拉出金融危機的泥潭;三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美國政府要建立一個信息化的新型能源系統,將能源資源的生產、儲存、運輸、轉換(發電)、輸電、配電、供電、用電,以及各種用電、用能設備信息化、聯網化和智能化整合,解決各種能源資源之間的優化平衡、各種電源轉換之間的優化平衡、各種能源需求之間的優化平衡,從而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能源設備的使用效能、能源投資的經濟效益,以及節能減排的實際效果,從而提高能源系統對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效益。
智能電網的發展,需要很多領域的交叉合作:
通信類:建立高速、雙向、實時、集成的通信系統是實現智能電網的基礎,因為智能電網的數據獲取、保護和控制都需要這樣的通信系統的支持。
材料、超導:智能電網中的設備將充分應用在材料、超導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從而提高功率密度、供電可靠性和電能控制技術
控制技術:提供對輸電、配電和用戶側的控制方法並且可以管理整個電網的有功和無功。
在這領域的主要美國大學有:北卡州立大學(最雄厚)、華盛頓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德州A&M、康內爾大學、愛荷華大學、喬治亞理工等。加拿大的一些學校也有很強的科研實力。比如多倫多大學。
6. 微生物燃料電池(microbial fuel cell)-生物系
從生物/微生物中提取電能在20世紀初就被發現,直到20世紀70年代陸續有研究文章發表。因為能源危機的問題,現在MFC的研究表現的越來越熱。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好的是比利時的一個研究組,他們的電池功率目前是最高的。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Bruce Logan以及麻省大學阿姆赫斯特分校的Dr Lovley是最為著名的。除此以外,密歇根州立大、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馬里蘭大學等也有相關的研究中心。英國Newcastle University的Microbial Fuel Cell Research Group和澳大利亞的University of Queensland在此領域實力也很雄厚。
7.傳統石油工業:
短期看,靠新能源的發展並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所以傳統石油工業將繼續保持原有實力。今後的發展重心是高效開采和利用的新方法。通過改進工藝,提高原油、成品油的質量,為社會提供清潔的石油產品,並降低成品油使用過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實力雄厚的美國大學有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斯坦福大學、德州A&M大學、塔爾薩大學、科羅拉多礦業大學賓州州立大學、俄克拉荷馬大學、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南加州大學、德州理工大學。尤其是德州的各個大學,擁有地理資源優勢,幾乎全部石油工業上有企業在德州都有工廠。就業前景非常好。加拿大的阿爾貝託大學實力也很雄厚。
新能源相關專業錄取沒有特殊要求,能源專業只是作為相關傳統專業的延伸,因此錄取要求也和傳統專業基本一致。
目前來看,新能源專業相關學生的畢業方向大致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工程學(engineering),比如開發新能源技術,這就要選擇工程類院校,並且對新能源有一定側重的;第二,能源經濟學(energy economics),從經濟的角度分析各種新能源的可行性,經濟類別的學校都可以選擇,有沒有能源側重都無所謂,經濟原理到哪都適用;第三,能源政策(energy policy),主要從國家政策的角度研究環境保護政策,以及促進新能源開發政策等,這就要選擇國家政策比較好的學校,並且有能源政策或環境政策側重。
『伍』 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與能源有幾個課題組
學院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和化學工程與技術兩個一級學科,均有20年以上悠久的辦學歷史和良好的成果積累,特色鮮明,優勢突出。近幾年瞄準國際前沿與電子信息產業重大需求,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並舉,材料和化學兩個學科都已進入國際ESI全球排名前1%,並取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多項代表性業績。
學院現有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和應用化學兩個本科專業,擁有國家電子材料與器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和新能源與智能電網省級教學示範中心,其中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入選國家級特色專業和四川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應用化學專業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近四年學院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三等獎1項,國家/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精品視頻公開課6門,為國家培養一批優秀的材料、化學、新能源行業領軍人才 。
『陸』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和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什麼關系本科所學的內容接近嗎將來的就業方向有哪些
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屬於「功能材料」專業。專業方向側重於「光伏發電」,「熱電直接轉換」,新型化學電源等。這些都是材料科技的前沿。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屬於材料科技的基礎。雖然也講述一些新能源材料,但只是泛泛而談。更不會講述「器件製造」內容。
「器件製造」與電子企業的聯系親密。畢業後進入IT企業很快就可以上手。而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畢業生需要較長時間的學習與適應。
本科階段,上述兩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基本相同。專業課不同。
本科畢業後的就業方向區別較大。前者以從事機器製造業為主。後者則以從事IT行業的電子元器件製造業為主。
『柒』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有哪些
基礎物理、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控制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基礎、材料物理與化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