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葯本科畢業論文
『壹』 山東中醫葯大學本科需要寫畢業論文嗎
山東中醫葯大學本科需要寫畢業論文。
都需要寫的。
『貳』 中醫葯劑學畢業論文怎麼寫
中葯葯劑學》是以中醫葯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中葯葯劑的配製理論、生產技術、質量控制與合理應用等內容的一門綜合性應用技術科學。它是將傳統制劑技術和現代劑型理論相統一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其與制劑生產和臨床應用也是緊密相聯。該課程是高等中醫葯教育培養中葯研究、生產、經營和應用各類人才的必修主幹課程,也是執業葯師必備的中葯專業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中葯葯劑學的教學大多是以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內容上均有一些需要改進之處,本文在分析該課程現階段比較普遍的問題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的教學方法和理念,提出了一些改進的方法,並在實踐中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1 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1.1 教學方式單一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上,一般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的接受,教與學的互動性不夠,這樣就會造成學生的依賴性,不去主動思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夠靈活多樣地運用各種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當中來。 1.2 教學手段固定 中葯葯劑學現在普遍採用的教學手段是以理論教學為主,部分結合實驗教學,學生在固定的理論教學或有限的實驗操作中很難將所有的劑型一一熟練掌握。因此就需要在利用有限的教學資源的基礎上,採用多種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的記憶,使其更容易掌握枯燥的理論知識。 1.3 教學內容滯後由於教材編寫的相對滯後,有些內容過於陳舊繁雜,重點內容不夠突出,有些內容和現代中葯制劑的研究和生產不相適應。因此就需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及時更新,在講授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適當的授以本學科進展概況和前沿理論,以使學生能適應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 2 從多方面對教學進行改進 2.1 多樣的教學方法應用 2.1.1 案例教學法在中葯葯劑學的各種制劑技術的講解過程中,每種方法的理論相對比較抽象,學生在了解這些理論的同時,如果能結合具體的實例以加深印象,能夠起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如在講解中葯的提取與精製方法時就可以針對一種常用的中葯,以多種不同的方法提取,以所需要掌握的不同精製方法一一舉例,如水提醇沉,醇提水沉,澄清吸附,樹脂富集等。還可以結合具體的精製成分,比較各種方法的優劣,以加深各種方法的理解從而更好的掌握。
『叄』 中醫學畢業論文
中醫的哲學方法論我們用簡單的話說就是中醫用自己的哲學觀念認識疾病,治療疾病的方法,就是中醫的哲學方法論。西醫用它自己的哲學觀念來認識疾病,治療疾病的方法,是西醫的哲學方法論。中醫的哲學方法論集中體現了中醫的智慧;西醫哲學方法論同樣體現了西方人的智慧。今天我講中醫和西醫兩家的哲學方法論,目的是使大家明白這兩個醫的核心思想,它們各自有各自認識疾病的方法和治療疾病的方法。你學醫時可以相互借鑒,可以有選擇地融合,提高自己的學業。不是學醫的朋友,你對兩個醫有相當深度的了解,對你選擇健康也是很有意義的。 西方醫學的世界觀是什麼?醫學的世界是生命世界。西醫是怎樣認識生命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這就是西醫的世界觀。認識生命的方法和改造生命的方法就是哲學方法論。西醫怎樣認識生命?西醫從微觀世界中去認識生命。這可能要上溯到兩千年以前,西方人的祖先在牧畜生活中,從解剖畜牲開始,在人體的解剖中認識生命,改造生命。西醫在數百年以前就從解剖人體認識人的生命改造人的生命。這就是西醫的解剖學與外科技術的淵源。西方進入工業社會,顯微技術出現,西醫藉助顯微鏡進入了人體的微觀世界,從器官組織的分割到細胞與組成細胞的更細的物質。為了進入人體生命的微觀世界,必然用分割的方法。在人體生命微觀世界中的物質量變,直接表現看生命的常態與變態。也就是有沒有疾病,疾病的進退變化。西醫在發展的道路上,走到人體生命微觀世界,發現了物質的量變與人體生命疾病的有無進退,西醫走向了成熟。因為西醫在認識生命、改造生命的世界裡,形成了完整的哲學方法。 在微觀世界中對生命的物質量變取得的認識,建立了一套認識疾病的物質量化標准。同時為西醫的對抗方法提供了疾病的「靶的」。如血糖、血脂、蛋白、抗原體等等,都是為對抗方法提供的根據,尤其對致病菌與病毒,區分的非常精細。到今天我們可以說西醫已形成一個完整的哲學方法論:對抗哲學。用分割的方法認識生命中的量變、認識疾病,用對抗的方法改造生命。這就是西醫的哲學方法論。就是西醫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觀念。我們必須承認,這是西醫對人類的貢獻。如果沒有西醫開拓生命微觀世界這條路,到現在人類還處於生命微觀世界中的盲者。 西醫有沒有不足之處呢?西醫和中醫一樣都有不足之處,而且西醫的不足之處是不可避免的,或者說是必然的。西醫的不足之處是什麼呢?葯源性疾病、醫源性疾病與功能性疾病治療無力。這為什麼說是必然的呢?因為哲學方法論是在微觀世界中去認識生命,所以必然要用分割的方法;看到的是物質的量變,物質量的變化只能為對抗方法提供靶的。至於生命過程,如人體的功能運動,人體的生存本能系統的活動,並不在微觀世界,而在生命的宏觀世界中。在微觀世界中認識生命、改造生命的西醫看不到生命的功能性運動與生存本能系統的活動。西醫改造生命的對抗方法是以物質的量變為靶的,無法了解到物質的量變是人體功能改變的結果。這是對人體功能性在認識上的不足,當然在治療上只能是局限在與物質量變的對抗中。 葯源性疾病的不可避免,與醫源性疾病的不可避免都源出於對抗疾病的微觀認識與對抗治療理念。比如;高血壓降壓,高血脂降脂、高血糖降糖。。。這種對抗治療,即使把物質量變降低到正常值,然而病仍不會痊癒。這是為什麼呢?血中葡萄糖濃度增高,血中脂肪濃度增高。。。等等物質的量變增高並不是疾病本身,導致這些變化的功能性活動的改變才是疾病的本質。但微觀世界中只能看到物質的量變,看不到功能活動疾病本質。而且,西醫的分割方法,不是簡單地用刀來解剖,而且用生物化學的分解方法來打開生命微觀世界的。要改造這個有病的生命世界,也只能用化學的方法合成對抗的物質,改變物質量度。結果是病不能治癒,年復一年吃化學葯。越吃葯病越多,吃葯也越多,葯害日深,肝腎損害不可避免。諸如此類的化學葯,能不吃嗎?除非有病不治,只要治,化學葯不能拒絕。這是葯源性疾病不可避免的原因。仍以心腦血管疾病為例,心腦血管「搭橋」、「支架」這類手術,在有些人心中,認為是高科技的救命手術。其實並非如此,心腦血管病不是卒然而來的,是從高血脂、高血壓、血管脂肪性硬化而來。這期間有很長一段吃化學葯的過程。心腦血管病完全可以用傳統醫學治癒的。「搭橋」術留下一個大創傷;「介入」法要長期吃化學葯加抗排異的葯。病人體質要大折扣了。至於其他的器質性病變的切除治療,特別是扁桃體炎用切除,膽囊炎、或結石用切除,脾用切除~~~~造成醫源性傷害。這一切都是西醫的不足之處。 中醫不可能進入生命的微觀世界。中醫是怎樣治病的呢?有人說:中醫是經驗醫學。這話有人反對。說兩千年前中醫開始從經驗醫學走進了生命科學,到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問世,中醫在生命科學的理念與方法已趨向成熟。傷寒論中用汗、下、清、利小便,破瘀血等法來治療外源性疾病,明顯是順勢利導的排異法。這表明張仲景已經認識了生命運動過程中的生存本能系統,並利用本能系統祛除疾病,保護生命。傷寒論對內源性疾病以扶正的方法起死回生。這表明張仲景對生命的自主性運動系統的調節功能的認識和利用。這是中醫由經驗醫學上升到生命科學的高端,我想這不僅在當時(東漢),即使在21世紀在醫學領域也是超前的成就。可惜,近兩千年來,竟無人對這個偉大的發明加以詮釋! 中醫的哲學理念是和諧哲學觀,用整合的方法在宏觀生命世界認識生命,保護生命。在東漢便已形成這個哲學方法論。這與西醫的對抗哲學,分割方法,在微觀世界中認識生命、改造生命、完全是對立存在的。中醫對生命的認識是「陰陽合德」、「陰陽互根」,「陰陽離決」。西醫對生命的解釋是:「高分子核酸蛋白體和其他物質組成的生物體所具有的特有現象。能利用外界的物質形成自己的身體和繁殖後代,按照遺傳的特點生長,發育,運動,在環境變化時,常表現出適應環境的能力。」西醫這個對生命的認識是在上世紀發現核酸蛋白體以後才有的。距中醫的「陰陽合德」、「陰陽互根」晚了兩千多年。這個生命觀同樣表現出,一個在宏觀的認識,一個在微觀中的認識。這兩個認識在很大程度相同。都認識到生命是功能和物質組成,都認識到生命的生存本能。不同的是中醫早了兩千四五百年,兩千年前已經把生存本能用在臨床中形成系統。這就是我對中國傳統的和西方現代的兩類醫學的認識。 中醫西醫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不可以已之所長,攻人所短;應知己之不足,學人之長。近幾年我聽人說過:中醫和西醫都是對立的理念,根本不可能結合。提出中西醫結合已經四五十年,沒有看見什麼結合的成果。對這個問題我有不同的看法。對立與統一是普遍法則。對立的事物都是統一的。越是對立的,就越容易統一。陰與陽是統一的,生與死、水與火……都是統一的。比如:有生沒有死,或有死沒有生,行嗎?只要不統一,便什麼也沒有。中醫的和諧,最需要與對抗統一,整合與分割統一,宏觀與微觀統一。所謂統一,不是混合,是兩個觀念的屬性統一,規律統一,這是要深思的。我說兩個具體的病例來看宏觀與微觀。和諧與對抗、整合與分割統一出現的成果。我具體向大家講幾句。 在宏觀生命世界中我們認識到人體的功能與生存本能。我從生活中具體的事情說更明白些。如:有人四五十歲,脈象弦而細,口乾無津,有苦味,大便二三日一次,排除艱難。身體汗難出,皮膚甲錯,心煩易怒,神疲體倦,體重日減……從宏觀上我們看出這個人分泌系統、代謝系統、循環系統都發生了不同的障愛。我們如果把視野深入人體微觀世界看一看癌胚抗原的指標。如果其人癌胚胎抗原指標很高,更進一步檢測其腫瘤。這對發現腫瘤,治療腫瘤便捷簡單高效低成本。 在這個例子中,我要說明宏觀與微觀,分割與整合、和諧與對抗的統一。大家知道,我所說的宏觀是體征,舌象,脈象,大便,小便,精神,疲勞、心煩、肌膚……但我對這些體征表現的東西是用西醫生理功能解釋的。西醫的生理功能是從實驗中得到的微觀信息。所以這也是微觀的東西。這不是宏觀與微觀在認識上的統一嗎!宏觀世界由整合而來的,微觀世界由分割而來的,宏觀與微觀統一,分割與整合自在其中了。至於癌胚抗原的檢測、腫物的檢測都屬於微觀理念。但根據上面宏觀與微觀統一認識制定的「利導排異法」,治療身體內外的各類腫物是成功的。這種治法是人體本能系統排除體內異物的順勢利導。順勢利導就是順其自然的趨勢,給以有利的引導。這種治法是整合的,宏觀的,和諧的,一個本能系統其中被表現出中西醫哲學方法論的統一。 體內癌細胞是怎麼樣排出來的,腫物又是怎麼樣被排出來的呢?在血液中的異物,在循環過程中,由外分泌腺,分泌到胃、腸道、泌尿系統、汗腺…….排出體外。比如:分泌、分解、泌出、代謝,在這個過程中日復一日消化,直至消失。我向大家說明:這是假說,今後我會用微觀的生化實驗來證明這個過程的。今天我們可以用宏觀的病理邏輯來說明這個過程。 比如:每一例腫瘤病。包括息肉、囊腫、肌瘤,脂肪瘤……,對本能系統來說,沒有治法的區別,一律是「利導排異法」。其結果都一樣:日復一日地消化直至消失。這個事實怎麼解釋?凡是存在的東西都是有理的。這個事實的道理是什麼?我的解釋是:一個本能排異系統的存在。排異系統應該是內分泌系統根據生命需要而分泌種種生化酶。生化酶在循環中無所不至,腫物在生化酶的作用下漸漸分解,再由循環經分泌腺泌出於代謝系統。如果不是這個過程怎麼會不分腫物生長的部位,又不分腫物的質與量,都是用一樣的方劑,都是同一的效果:排出體外而痊癒。腫瘤的質量不論,生長部位不論,在同一排異方劑治療而同愈,這是足以證明排異本能系統與排異過程的實在性。支持排異系統排異過程還有排除腫瘤所產生的系統效應。腫瘤患者如肌膚甲錯,或斑塊、斑點、丘疹之類在排異中逐漸消失,肌膚變得白凈細嫩、潤澤,這不表明這個人的代謝、分泌功能的提升嗎?再如腫瘤患者在口乾咽苦、百竅乾燥、便秘失眠、身體無汗、男子陽痿,女子陰冷……在排異治療中,以上這些症狀先後消失,我們看到的這些症狀消失了,知道這是系統的效應。內分泌,外分泌一個分泌系統,一個循環系統,一個代謝系統,是三個系統在共生性本能調節下,組成了一個排異本能系統。排出了體內異物。 我說這個病例的用意是說明宏觀生命世界與微觀生命世界的統一,整合理念與分割理念的統一,和諧與對抗的統一,必然會發生認識上的發展和臨床療效的升華。希望大家在腫瘤排異的病例中領悟到中西醫在哲學方法論上的統一,這將是醫學模式上的改變。 我再舉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為例,進一步說明,中醫的整合、宏觀和諧理念與西醫的對抗、分割、微觀理念的統一、在臨床上發生的重大突破。 我們常常見到:糖尿病患者在並發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早博、房顫、心絞痛、脂肪肝、前列腺肥大、間歇性跛行、大便秘、失眠、口腔潰瘍不愈、風濕性關節炎,眼底出血……這個病例怎麼治?先治糖尿病呢?還是先治高血壓冠心病?內分泌科,心血管科,眼科,泌尿科……起碼這個病人要走五六個科室。各科給各科的葯吃。這個治法有多大合理性我們不談。這只是一個分割理念下的現象。如果找中醫治,這我就說不清楚了。因為中醫可以說沒有一個臨床治病的統一標准,中醫各有見仁見智的方法。這是中醫的歷史悠久,自由發展,流派眾多,各逞一說,承傳任意,造成這種局面。根據目前流行的中醫的治法,可能是「調理調理」。這個「調理調理」是什麼意思?怎樣的治法?說到這里,我就更說不清楚了。不知,不敢妄言。 對這病,在中醫和諧理念與對抗理念,整合與分割、宏觀與微觀統一的本能系統醫療體系來看,再復雜的症狀經過整合便很簡單了。心腦血管病是血管脂肪性粥樣硬化造成的大管血管病,肢疼肢麻跛行是周圍血管病,脂肪肝,前列腺肥大,眼底出血都是脂肪血造成的血管病。而高脂肪血是生化代謝程序中分泌紊亂而造成代謝障礙。糖尿病與高血脂是同根同源的疾病。潰瘍不愈,風濕,類風濕之類免疫缺陷性病同樣是生化、代謝紊亂,造成免疫地下。一群復雜的病症整合起來只是一個分泌代謝系統波及到免疫,植物神經、周圍神經系統而發生的症狀。無論症狀如何復雜,在系統思想整合中看到的不是各自不同的症狀,而是系統的病理變化,當然在治療方面,也不是與每個症狀的對抗了,如高血壓降壓、高血糖降糖、高血脂降脂……把一個病分割成許多個的靶來打。而是以「自主調節法」使一個生化程序恢復其原有的正常程序,其結果是:在糖尿病痊癒的過程中,所有的並發性疾病全部消失了。這種情況姑且名為「系統效應」 我講的這兩個病例,是整合起來的兩個系統的病。一個是排異性本能系統,一個是本能調節系統。所以這幾個內源性功能性疾病,近百年以來,一直是人類的惡敵,傳統醫學中沒有成功的臨床記載,現代醫學中至今指為終身病。中外很多學者仍在探索這幾個病的治法而至今沒結果。為什麼尋找得這樣艱難?又為什麼得來又這樣容易?我想回答說:中西醫各自在半個世界中尋找,因而不可得!如果中醫在宏觀世界中分割打開微觀世界看到了你尋找的東西,你在整合到系統中去,那麼,你是用系統的方法,治療的系統的疾病,收到的是系統的效應。我們以上述病例具體地說說這個過程。 在宏觀世界看上述的疾病,即糖尿病合並高血壓,心腦血管病,脂肪肝、前列腺肥大……等等數十個症狀,用分割觀念,它們是十幾個不同的並發症,一症一葯各有不同的治法。但用整合的觀念看,這些症狀,根據它們的病理、生理聯系,整合到生理系統中。如血糖濃度升高,血脂濃度升高,這是生化系統中出現的代謝障礙,葡萄糖因為胰島素分泌不足而不能進入細胞利用掉,又造成血脂在血液中濃度過高,又導致血管因脂肪微粒在血管中黏附、沉積、滲入、血管發生硬化。微循環受阻而血壓升高。大血管病出現了,心腦血管循環受阻。心肌因缺血而發生、絞疼、壞死,出現早博,房顫、心率快或慢等等都是心肌缺血這一個原因。腦血管栓塞、出血,都因血壓過高而血管腔因脂肪黏附而變窄,出現栓塞、出血都是一個原因。脂肪肝、前列腺肥大都是因高血脂造成,以致肥胖、體內脂肪瘤,皮膚黑褐斑也因高脂肪血造成。因葡萄糖、脂肪合成、分解、轉化、利用、貯存整個生化程序紊亂,當然影響蛋白質的合成,所以造成免疫能力的低落,而易感染。風濕、類風濕。潰瘍不愈等免疫性疾病容易發生而難以治癒。上述種種症狀,我們從整合的觀念看,大血管,周圍血管,微血管,所有症狀都是循環系統發生的。發生循環系統症狀的是生化程序的紊亂。免疫系統發生的各種疾病也是因為生化程序紊亂。那麼這所有的原發與並發的疾病都是生化程序:葡萄糖、脂肪、蛋白質……的分解、合成、轉化、利用、貯存這個程序紊亂所致。我們用整合觀念把上述循環系統、分泌系統、代謝系統,免疫系統,甚至間接發生的植物神經病,周圍神經病。在整合:我們在微觀中看到葡萄糖,脂肪,蛋白質的量變,我們知道物質的量變是因功能的變化,物質的量變是增減;功能的變化是進退。中醫對物質與功能有精闢的認識:「陰陽互根」。「陰陽互根」是什麼?是人的生命過程。生命過程中,人體的功能把外界物質變成自己生長身體,發生功能的物質;這個物質又發生功能。這樣物質與功能相互根本的運動,就是「陰陽互根」運動。這個運動不止,生命不止;這個運動停止,生命即刻終結。這個運動是自主的。是自然造化所成。在物質與功能相互轉化過程中,生化程序的調節控制是最主要環節。大家知道生化程序是個最復雜,最有條理,最有秩序的動態的,根據生命過程的需要而時時調節運動程序。大家知道:它不僅是自主性運動系統,同時也是自主性控制系統。沒有控制便沒有調節。比如:胰島組織分泌降糖素與升糖素。這一對激素是對抗的,又是統一的。交感與副交感神經是對抗的,也是統一的。當血糖濃度升高時,升糖素受到控制,不活動,不活動即不分泌。此時降糖素分泌活動強。血糖在降糖激素分泌活動下,血中葡萄糖一部分進入細胞被利用,另一部分合成肝糖元貯存起來,或轉化成脂而貯存。當血糖濃度降低時,升糖激素分泌活動增強,在激素參與下,肝糖元酵解轉化為葡萄糖,脂肪在生化酶的作用下也會轉化為葡萄糖被利用掉。葡萄糖、脂肪,在生化過程中是自主性運動,控制調節在一個生態量值之中。我對大家說這些是為了說明:人的生命在「陰陽互根」運動中。靠近一點說:在生化程序中是自主性運動控制調節的。換一句話說:人體生命中,一切物質的量變都是功能的進退主宰。本能系統中有調控系統。在生化程序中,一切物質的量變都是功能的進退主宰。本能系統治療糖尿病、心、腦血管病及復雜的並發性疾病,正是根據上述這些認識而制度的「自主性調節法」。在臨床中每例都是系統效應。這是足以證明上述的思想方法是正確的。我希望諸位從這兩個案例中看到中醫的宏觀理念與微觀理念,整合方法也分割方法,和諧理念與對抗理念的統一,發生了一個本能系統醫學新模式。
『肆』 中葯學畢業論文範文
我所要復研究的課題是制「中國醫葯批發企業現狀與發展」。對一個醫葯批發企業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葯品的來源和銷售,每個醫葯企業都有固定的供應商和一定的營銷手段,葯品的供應需要醫葯物流的支持,而銷售呢,就需要醫葯銷售的支持,所以醫葯批發企業的現狀與發展,是隨著醫葯物流和醫葯銷售而走的。 然而,在進公司工作一段時間後,我慢慢的對企業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一個醫葯批發企業如果想做大做好,就要運用網路,建立醫葯電子商務,這樣醫葯批發企業才會有更好的發展。最後,我根據自己的個人看法,對醫葯批發企業的發展趨勢做了幾點歸納, 本次我要做的課題的目的和意義是:隨著醫葯行業的發展,醫葯批發企業也孕育而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而醫葯批發企業又是葯廠與醫院、葯店的連接線,所以,醫葯批發企業的現狀和發展再醫葯行業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時,本次所做的課題,讓我深刻地了解了醫葯批發企業現狀與發展。使我對醫葯批發企業有了一個深刻的了解。同時對我以後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伍』 甘肅中醫葯大學本科畢業論文可以寫meta分析嗎
meta分析是收集已發表論文的數據來寫文章,可以作為論文發表。但是作為畢業論文,不建議寫meta分析,因為不是自己原創的數據。
『陸』 成都中醫葯大學中醫本科畢業需要寫論文嗎
需要。
就算沒要求寫畢業論文,也會讓寫畢業設計,叫法不一樣而已。成都中醫葯大學被評為B+的學科為:中醫學、中葯學。
成都中醫葯大學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建校於1956年,是新中國最早建立的四所中醫葯高等院校之一。原名成都中醫學院,1995年更名為成都中醫葯大學。歷經65年的建設發展,已成為一所以中醫葯學科為主體、醫葯健康相關學科專業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特色鮮明的高水平中醫葯大學,首批臨床醫學博士、碩士專業學位試點單位,2020年成為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共建高校。
『柒』 中醫畢業論文
論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及基本規律
中醫學是中國文化的形式之一, 由於中國哲學是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統一, 所以, 中醫學的形式必然表現出中國哲學的基本原理。就自在的中國哲學的基本原理和自為的中醫學形式的關系所作的研究, 表明了中醫學的思維方式在與中國哲學的基本規律的統一性中展示出的文化上的基本意義。所以 ,中醫學在內容上代表了中國文化和哲學的基本形式。應當說, 想探索中國哲學奧秘的人、並認為中國哲學是不同於西方哲學的、因此具有獨立的哲學形式的人, 就應在對《周易》、《道德經》和《內經》的研究上下功夫, 舍此並無其它。筆者以形而中論對中國哲學所作的概括, 就是上述研究方式的結果。既然中醫學的哲學基礎是在形而中的統一, 那麼, 中醫學本身在形而中的形式中其具體的基本規律是怎樣的形式、及其這些基本規律對中醫學發展的基本意義之所在, 這將是本文所討論的內容。
一、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中醫學的思維方式即哲學基礎問題, 是近代以來哲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 由於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產生的西體西用的理性進路, 所以, 對中醫學的哲學研究無不是以西方哲學的思維方式、概念、范疇對中醫學的思維方式進行西化式的疏解,所以, 從產生的研究結果而言, 由於脫離了自在的中國文化的基礎, 因此, 應當認為這些結果根本不是中國哲學或中醫哲學的本來面目。對中醫學的哲學思維及其基本規律的研究只能是中國文化研究中的自在的哲學反思的結果, 因為任何文化形式的歷史和邏輯的過程只能形成於其文化母體的自在性, 而不可能是以任何外來文化所可能進行的解釋。西方當代的分析哲學和解釋學表明, 因為西方文化的內在結構所限定, 以其自在的語言系統和思維方式對文本所進行的解釋困難重重, 並且認為不可能達到本來的意義, 所以 ,其西方文化自在的文字和語言本身所進行的解釋都不具備其文本意義, 既然如此, 何以能用西方的哲學和形式對中國的文化和哲學進行解釋呢? 真不理解當代中國學界何以能以西體西用的方法論進行中國文化的研究, 並自以為是的認為是發現了中國文化的「基本規律」。當以其中國哲學自在的形式與這些「基本規律」進行比較後, 就會發現中西文化是絕然不同的形式, 而且就思維方式的基本性而言, 中西文化不能在形式和內容上進行簡單的類比和實現思維方式的統一⑴。哲學思維與文化形式的統一性表明, 任何一種獨立的文化只能是其自在的哲學思維所產生的結果, 因此, 中國文化的形式只能是自在的中國哲學思維的結果。而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和基本規律也只能在其文化母體中尋求。那麼, 中醫У惱薴Ь烤故鞘裁蔥問降? 於中國哲學的關系是怎樣的? 對這些問題的研究表明, 其中最重要的是關於形成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問題。顯然, 在這一研究進路中, 將構成對中國哲學及文化的反思。
我在對中國哲學的研究中, 以時空的認識論原理對中國的知識系統進行反思, 發現在中國的知識形式中, 《易經》是中國哲學的基礎, 而中醫學是運用中國哲學思維所產生的最成熟的知識形式, 也可以這樣認為, 從中醫學中可以反映出中國哲學的本質性, 所謂醫易相通是也。那麼, 中國哲學的本質性與中醫學的統一是以怎樣的原理表現出來的, 這是研究中醫學的哲學規律首要解決的問題。
所以, 研究中醫學的哲學規律首要的是要把《易經》的思維方式進行外化為哲學的形式, 而這也是研究中國哲學的首要的工作。我對《易經》的思維方式進行外化為哲學形式的工作是以「時空統一論」的哲學原理對《易經》之「卦」的研究中作出的, 並以形而中論的哲學原理進行了對中國哲學的概括⑵ ,形而中論的哲學思維方式表明, 時空對應的認識論原理、對應和中的方法論原理、中和統一的時空本體論是中國哲學的基本規律。因此, 對中醫學能否反映出這三個基本規律是哲學反思的重要工作。
因此, 從中醫學的基本原理中抽象出一般的思維方式並對其進行與中國哲學原理的整合是這一研究工作的組成部分。由於中醫學的思維方式與《易經》的統一, 所以歷代中醫學者對醫易相通的哲學問題都有相當深刻的理解, 例如,有清一代名醫章虛谷說:「詩、書、春秋, 論世間事跡, 褒君子, 貶小人, 以明治亂之所由, 原非論陰陽之理者。《易》象表陰陽進退消長之理, 儒者用喻世事治亂事之道。……故易為大道之源, 醫理、儒理俱在其中, 《易·辭》為儒者之言, 可用治世, 不可治病也。……概醫明大道之一截, 易明大道之全體,醫書豈真與易書比哉 ? 醫經與易經, 體同而用異, 拙集屢申其義矣。 即將先天後天打作兩橛, 遂有一橛截全體之見, 而不識其體用所在也。聖人韋編讀易,不聞讀醫, 假年學易, 不聞學醫, 蓋以此也。聖人為治世之大道, 不為治病之小道, 故言某未達不敢當。然道之用有大小, 而其體一也。其所系之重, 猶先於大道, 何故 ? 蓋有性命而後有道德功業。保性命者, 醫道也。 其理與《易經》同出陰陽太極之源, 故體同而用異也。 」(《章虛谷: 《醫門棒喝·論易理》)顯然, 章虛谷對《易經》和醫經的哲學關系的認識是深刻的。由於哲學形式的外化是當代哲學的研究任務, 因此, 和所有對醫易相通有相當深刻認識的古代學者一樣, 這一研究是以《易經》自在的哲學思維的外化形式闡釋中醫學的哲學思維的。
我們已經把中國哲學暨《易經》中的哲學模式以形而中論的原理進行概括和反思, 由於在中醫學中主要體現出醫學的目的和方法論的統一 ——「保性命者, 醫道也」,所以,對應和中是中醫學中主要的思維方式和哲學方法論。以對應和中的規律進行對中醫學的反思, 其表明, 在這一方法論的作用下產生的中醫學哲學的主要規律是: 陰陽和中律、五行和中律與三焦和中律。下面對這三大規律進行具體的論述。
二、中醫學的哲學基本規律
就中國哲學的主體性而言, 對應和中者, 人對應天地而和於中者也。因此,於道、器論之, 人是形而中之存在。而人體中之中者, 以藏象論之, 脾胃也 ,以五行論之, 中土也。以三焦論之, 中焦也。而和於中者, 人體健康之象也 ,而離偏於中者, 疾病之所出矣!辨證施治者何以謂之? 辨證者, 由症對應於陰陽、五行、三焦者也; 施治者, 和於中者也; 和者, 由治而達者; 中者, 陰陽、五行、三焦之中者也; 和也者, 陰陽和中律、五行和中律與三焦和中律者也。
「夫自古通天者, 生之本, 本於陰陽天地之間, 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歲十二節, 皆生五, 其氣三, 數犯此者, 則邪氣傷人, 此壽命之本也」(《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陰陽者, 天地之道也, 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 生殺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陰陽者, 天地之道也」於主體性而言, 陰陽對應和於中者也,陰陽對應者, 時空對應之機也, 人的形而中者也。所以,於人而言,「陰平陽秘 ,精神乃治; 陰陽離決, 精氣乃絕」(《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一陰一陽者, 天地之道; 一開一和者, 動靜之機。」(吳謙: 《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卷二·六味地黃丸集注》)「陰勝則陽病, 陽勝則陰病」(《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以上的論述在基本的意義上闡明了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所以, 如果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 偏陰偏陽之謂疾。」(張元素《醫學啟源·卷之中·十、內經主治備要》)從而使之陰陽對應成為哲學本體論的依據, 那麼, 我認為「陰陽和中之謂醫」。陰陽和中者, 醫之大用也。「氣血之根皆在下, 培養在中, 發用在上。」(鄭壽全: 《醫理真傳·卷三·問病人乾咳周身癢者何故》)。「培養在中」者,「黃中通理」者是也。「人之元氣,根基於腎, 萌牙於肝, 培養於脾, 積貯於胸中為大氣, 以斡旋全身。」(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第四卷·治氣學郁滯肢體疼痛方·培脾舒肝湯》)「培養在中」「培養於脾」, 中之用也。所以, 「凡人中氣充足, 則署邪不能相犯 ;署氣入侵, 皆氣虛招之也。」(陳士鐸《辨證錄·卷八·內傷門》)。所以 ,陰陽和中律、五行和中律與三焦和中律者, 陰陽、五行與三焦辯證而使之和於中者也。和於中者, 後天而言, 和於脾胃者也, 先天而言, 和於腎者也, 和於脾胃者, 血之用也, 和於腎者也, 氣之用也。所以, 後天而言, 「人以胃氣為本。」(李杲《脾胃論·卷中·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論》)。對中土的認識,歷代醫家都有深刻的認識:「脾為土臟,主乎運水, 全身水道, 賴脾為通調。」(吳克潛:《大眾醫葯·第二十四章·衛生門·健康要覽》),「胃者, 水谷氣血之海也」(《靈樞經·玉版第六十》), 「脾胃為血氣陰陽之根蒂」(沈金鰲《婦科玉尺·卷五·崩漏》),「胃者十二經之源, 水谷之海也, 平則萬化安, 病則萬化危。」(李杲《脾胃論·卷下·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論》), 「胃受司受納, 脾司運化, 一納一運, 化生精氣,津液上升, 糟粕下降,斯無病矣。」(王綸:《明醫雜著·卷一·枳術丸論》)。以哲學思維論中土者, 以章虛谷為要, 他說:「土本先天太極之廓, 為後天萬物之母, 故通貫四氣而主於中也……夫太極為。五行之廓者, 生物之道也; 土為太極之廓者, 成物之道也。以五行該有形, 則太極為五行之廓矣。以有形該無形, 則土為太極之廓矣。理氣有回環,故生成有順逆耳。……良以陰陽雖判而太極之體即具陰陽之中, 四象雖分而太極之體即具四象之內。所以加土稱五行者, 以表土中即太極之體所在也。是故五行相生循環無間者, 以太極渾然之氣流行乎中也。渾然之氣無形而土居四象之中,&nb sp;通貫四氣以顯太極之用, 故其成物則土為太極之廓而渾然之氣即寓於中矣。」(章虛谷:《醫門棒喝·太極五行發揮》)。
關於中醫學的哲學基本規律, 以陰陽和中律、五行和中律與三焦和中律的概括, 使之辨證施治成之所為也, 是為中醫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規律也。中醫學的哲學本體論是以《周易》的思維方式為基礎的, 因此, 醫易相通者, 哲學思維的統一性也。
三、中醫學的發展方向
由上可知, 醫易相通是在哲學思維中的統一, 因此, 作為中醫學的文化形式而言, 其本質性與中國文化的形式及本質性是統一的。所以, 中醫學在當代發展方向的問題, 宏觀而言, 其與中國文化在當代的發展是統一的, 微觀而言,是由中醫學的自在的規律所決定的, 而且與當代的哲學思維密切相關。
在西醫學已經於當代越來越顯現出其固有的不足和缺欠的同時, 伴隨著中國文化熱的出現, 中國醫學的優異之處同時引起了世界醫學界的重視。對其進行的哲學反思表明, 從問題的發生的根本原因而言, 其所要解決的問題已不僅僅是單純的醫學問題。因為從目前西方文化的模式所暴露出的問題, 不僅僅表現在醫學方面, 其更主要的問題是在西方文化的哲學方面。應當認為, 兩種醫學模式的優劣是在其不同的思維方式中形成的, 這些優劣還要在以後的醫學和文化的進步中更加明顯的表現出來。關心中醫學發展的學者顯然已注意到中醫學的優勢, 但是, 除了中醫學的醫療實踐上的優勢以外, 筆者認為, 中醫學的優勢表現在哲學思維上, 中醫學的成就是中國哲學思維所造成的。因此, 正是在中國文化及哲學的統一下所生成的中醫學本體論, 使中醫學的醫學理論和實踐在歷史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在當代社會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並將成為人類醫學繼續發展的相當重要的參照系。但是, 由於近代中國引進西方文化和哲學以來所造成的思維定勢和對中國哲學的判定的失誤, 以至於造成對中醫學的研究和發展形成思維方式上的誤導, 影響了中醫學的正確發展。因此, 從哲學的高度研究中醫學的哲學本體論及其在實踐中的作用, 是中醫學的基礎理論研究中的重要的工作, 也是中國哲學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 由於中國的哲學思維與西方的哲學思維的不同, 以至於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從固有的中國文化形式中重視中國哲學的本質性, 即中國哲學是以怎樣的本體和本體論進行哲學思辯的。盡管西方的形式化的哲學思維造就了西方文化, 但是, 由於中國的傳統哲學不是形式化的, 以西方哲學的形式化的概念和范疇釋解中國哲學就勢必使中國哲學的本質性受到歪曲, 例如, 對「道」范疇的研究, 以西方哲學形式所進行的疏解, 已使我們看到二律悖反的結論。因此,研究中國哲學的本體論是哲學和中醫學發展的重大的理論問題。例如: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個觀點, 即認為中國哲學是「天人合一」的, 實際上這並不是哲學上的終極結論, 應該反思和追問產生所謂「天人合一」觀念的本體及其這一思辨性的本體論哲學問題, 以最終使中國哲學的本體和本體論形式被發現出來。
從道教醫學大家孫思邈對中醫學的學術性質的觀點能夠得到中醫學本體論問題的相關啟示。他認為: 「凡欲為大醫, 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裡孔穴、《本草》、《葯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 須精熟。 如此乃得為大醫。若不爾者, 如無目夜遊, 動致顛損; 次須熟讀此方, 尋思妙理, 留意研究, 始可於言於醫道者矣。又須涉獵群書, 何者? 若不讀五經, 不知有仁義之道; 不讀三史, 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百家, 則不能默而識之; 不讀內經, 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 不讀庄老, 不能任真體運, 則吉凶拘忌, 觸塗而生。至於五行休王, 七耀天文, 須探微,若能具而學之, 則醫道無所滯礙,而盡善盡美者矣。」(孫思邈:《備急千斤要方》)。由時空對應的本體論和陰陽對應和中的中國哲學可知,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萬物之綱紀, 變化之父母, 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nb sp;「法於陰陽, 和於術數」(《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周易·系辭》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上述的這些論述都說明了中醫學本身即是關於「道」的學問, 只有把握了「道」的哲學思辯, 才能具體把握中醫學, 但由於自在的思維方式所決定, 中國哲學在歷史上並沒有象西方哲學那樣從西方文化中形成形式化的哲學, 因此,「道」就不可能在形式化的思維中把握, 而只能在存在的整體性上把握, 因此, 一個有貢獻的中醫學者, 必須象孫思邈所論述的那樣, 非達到群書博覽, 涉獵網路而得「道」莫屬。因此, 舉凡歷史上的名醫, 無一不是對「道」有深刻的體認的得「道」者, 從而使其「醫道無所滯礙, 而盡善盡美者矣。」而在完成對中國的文化外化為哲學之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和基本規律也將以自為的思維方式指導中醫學的研究, 中國哲學的自為的形式將對中醫學的發展帶來根本的正本清源和本質性的進步。⑶
由於西方文化從近代開始的對中國文化和哲學的濫觴, 在當代完成對中國哲學「道」本體論的發掘, 以建構中國哲學的獨立形式, 盡管無論對中醫學或中國文化的發展至關重要, 然而, 就目前的中國哲學的研究的狀況而言, 卻顯的任重而道遠。因此, 就中醫學界而言, 應當重點研究中醫學的哲學本體論問題, 使人的存在本質與存在本體統一, 這將是中醫學今後的發展方向。具體而言, 中醫學應在「道」本體論的思辯形式中, 完成對人的生命的本質性的認識,在確立可操作的形式中, 使人類的生存達到其應達到的境地。
以本文所論證的中醫哲學的基本規律表明, 中醫學的哲學是與中國的文化和哲學統一的, 而中國的文化和哲學是自在的和獨立的系統, 是以人的形而中存在的本體論下所作出的概括, 因此, 人的存在方式應與其形而中的本質性統一。所以, 中國的文化和哲學是不同於西方文化和哲學的文化形式, 歷史和邏輯均表明, 中醫學的發展與其中國的文化和哲學一樣有其自在的理路和規律。由此可知, 中醫學在當代的發展將取決於中國文化在當代的發展, 應當認為 ,中醫學的發展是與中國文化的發展一脈相承的。發現和順應中國哲學的規律 ,以人的存在的形而中的本質性與時空層次的對應統一, 使中醫學的形式在與人的存在的必然性上統一, 這將是中國的文化和哲學及中醫學在今後的發展進路並將以此實現社會和人類的本體論意義上的自在的存在形式。
注 釋
⑴ 關於中西哲學的統一性問題, 是建立人類哲學的必然性工作, 但這只能是在發現了人類共同的哲學基礎之後才能完成的工作, 任何外在的以形式化的努力並以此形式上的歸類的方法, 不但違背了形式邏輯的乖詰囊孕問交�吶�∑⒁源誦問繳系墓槔嗟姆椒? 不但違背了形式邏輯的購捅咎迓勱�姓薴�急緄摹>」芪鞣降男問交�惱薴�嘉�煬土宋鞣轎幕? 但是, 由於中國的傳統哲學不是形式化的, 以西方哲學的形式化的概念和范疇釋解中國哲學就勢必使中國哲學的本質性受到歪曲, 例如, 對「道」范疇的研究, 以西方哲學形式所進行的疏解, 已使我們看到二律悖反的結論。因此,研究中國哲學的本體論是哲學和中醫學發展的重大的理論問題。例如: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個觀點, 即認為中國哲學是「天人合一」的, 實際上這並不是哲學上的終極結論, 應該反思和追問產生所謂「天人合一」觀念的本體及其這一思辨性的本體論哲學問題, 以最終使中國哲學的本體和本體論形式被發現出來。
從道教醫學大家孫思邈對中醫學的學術性質的觀點能夠得到中醫學本體論問題的相關啟示。他認為: 「凡欲為大醫, 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裡孔穴、《本草》、《葯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 須精熟。 如此乃得為大醫。若不爾者, 如無目夜遊, 動致顛損; 次須熟讀此方, 尋思妙理, 留意研究, 始可於言於醫道者矣。又須涉獵群書, 何者? 若不讀五經, 不知有仁義之道; 不讀三史, 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百家, 則不能默而識之; 不讀內經, 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 不讀庄老, 不能任真體運, 則吉凶拘忌, 觸塗而生。至於五行休王, 七耀天文, 須探微,若能具而學之, 則醫道無所滯礙,而盡善盡美者矣。」(孫思邈:《備急千斤要方》)。由時空對應的本體論和陰陽對應和中的中國哲學可知,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萬物之綱紀, 變化之父母, 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nb sp;「法於陰陽, 和於術數」(《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周易·系辭》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上述的這些論述都說明了中醫學本身即是關於「道」的學問, 只有把握了「道」的哲學思辯, 才能具體把握中醫學, 但由於自在的思維方式所決定, 中國哲學在歷史上並沒有象西方哲學那樣從西方文化中形成形式化的哲學, 因此,「道」就不可能在形式化的思維中把握, 而只能在存在的整體性上把握, 因此, 一個有貢獻的中醫學者, 必須象孫思邈所論述的那樣, 非達到群書博覽, 涉獵網路而得「道」莫屬。因此, 舉凡歷史上的名醫, 無一不是對「道」有深刻的體認的得「道」者, 從而使其「醫道無所滯礙, 而盡善盡美者矣。」而在完成對中國的文化外化為哲學之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和基本規律也將以自為的思維方式指導中醫學的研究, 中國哲學的自為的形式將對中醫學的發展帶來根本的正本清源和本質性的進步。⑶
由於西方文化從近代開始的對中國文化和哲學的濫觴, 在當代完成對中國哲學「道」本體論的發掘, 以建構中國哲學的獨立形式, 盡管無論對中醫學或中國文化的發展至關重要, 然而, 就目前的中國哲學的研究的狀況而言, 卻顯的任重而道遠。因此, 就中醫學界而言, 應當重點研究中醫學的哲學本體論問題, 使人的存在本質與存在本體統一, 這將是中醫學今後的發展方向。具體而言, 中醫學應在「道」本體論的思辯形式中, 完成對人的生命的本質性的認識,在確立可操作的形式中, 使人類的生存達到其應達到的境地。
以本文所論證的中醫哲學的基本規律表明, 中醫學的哲學是與中國的文化和哲學統一的, 而中國的文化和哲學是自在的和獨立的系統, 是以人的形而中存在的本體論下所作出的概括, 因此, 人的存在方式應與其形而中的本質性統一。所以, 中國的文化和哲學是不同於西方文化和哲學的文化形式, 歷史和邏輯均表明, 中醫學的發展與其中國的文化和哲學一樣有其自在的理路和規律。由此可知, 中醫學在當代的發展將取決於中國文化在當代的發展, 應當認為 ,中醫學的發展是與中國文化的發展一脈相承的。發現和順應中國哲學的規律 ,以人的存在的形而中的本質性與時空層次的對應統一, 使中醫學的形式在與人的存在的必然性上統一, 這將是中國的文化和哲學及中醫學在今後的發展進路並將以此實現社會和人類的本體論意義上的自在的存在形式。
注 釋
⑴ 關於中西哲學的統一性問題, 是建立人類哲學的必然性工作, 但這只能是在發現了人類共同的哲學基礎之後才能完成的工作, 任何外在的以形式化的努力並以此形式上的歸類的方法, 不但沉誦問鉸嘸�墓媛桑ㄐ問郊安��問降穆嘸�肼嘸�安��嘸�男問絞峭騁壞模? 而且不可能從形式到邏輯進行不同文化形式的整合, 正如英語和漢語不可能實現在形式到邏輯的統一一樣。人類文化的統一首先要求哲學的統一。筆者的研究表明, 人類的文化形式和哲學思維只有在完成時空的形式和方式的還原以後, 才有可能完成, 這是筆者的「時空統一論」哲學體系所力圖完成的工作。
⑵ 形而中論是以對中西哲學的比較研究而對人類的哲學所作出的哲學概括,這使之中國文化的思維方式的本質性在主體的形而中性——即形而中者之謂人的明題使主體的存在方式在認識論、方法論和本體論的統一中得到證明。這也為中醫學的哲學思維找到了根據。 有關形而中論的論述, 請參考拙作:「卦的形式及其本體論內涵」載段長三主編: 《現代易學優秀論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第599頁。 另可參考拙作: 「易醫相通和生命哲學論略」一文, 載於《亞州醫葯》雜志, 1996年10月增刊第19頁。及拙作「哲學問題在當代和周易哲學觀詮釋——形而上學與形而中論」載《周易研究》雜志1998年第2期第15頁。
⑶ 關於中醫學在當代的發展和進步, 是以中醫學自在的本質性所決定的, 有其與中國文化統一的規律。關於中醫學自身的發展問題, 我在「道教哲學與中醫學的發展」(載陳佑邦主編:《中國道家醫學文化研究》黃山書社出版,1997年10月第1版第1頁)一文中提出了基本性的探討, 請參考。
『捌』 中醫論文的格式,有誰知道啊
中醫畢業論文是由高等院校中醫專業畢業生(本科、研究生)撰寫,是培養高層次中醫葯人才的重要方面。寫畢業論文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把課堂學到的各種知識,通過論文寫作得以加工融合,而轉化成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畢業論文的寫作是一個獨立,不可替代的重要的學習環節。
畢業論文要表明作者己經掌握了中醫葯學科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能綜合運用本專業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具有從事中醫葯技術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這種論文涉及的課題難度並不太大,畢業論文與學位(士)論文不完全等同。學位論文(包括學士、碩士和博士三級)。是學位申請者為了獲得學位而撰寫,用於答辯的學術論文,學位論文是考核學位申請者能否獲得學位的重要依據。
我國1980年頒布的學位條例,規定高等學校本科畢業生課程成績優良,學士學位論文成績優良,達到一定學術水平即可授予學士學位,目前國內醫學教育界尚未設立獨立的學士學位論文,一般認為,撰寫學士學位論文應具備以下要求:
1)掌握了中醫葯學科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
2)具有從事中醫葯研究工作或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
3)對研究課題有新的見解(體會)。
一、中醫論文的基本格式
論文格式是由論文內容決定的,中醫論文總體上屬於自然科學論文的范疇。撰寫格式要遵循國家和國際標准和規定,國家標準是《GB7713—86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國際標準是《ISO8—1977文獻工作—期刊的編排格式》。作者要隨時關注有關期刊對中醫論文寫作格式的最新要求。根據現行的有關標准,中醫論文寫作的基本格式應包括以下部分:題目、摘要、導言、正文(臨床資料、材料方法)討論、小結、致謝、參考文獻。
學位論文因學位級別、專業類型的不同,其結構略有差異。但基本結構是由標題、署名、目錄、摘要、關鍵詞、正文(引言、資料、結論)討論、致謝、參考文獻組成。學位論文屬於學術論文的范疇,具備學術論文的一般特徵,是一種重要的中醫葯論文文體,但它又是一類非常特殊的學術論文,其鮮明的個性特點表現在:
1、作者單一:學士學位論文是由大學本科畢業生獨立完成,並以此考察申請人的知識基礎和動手能力,(碩士、博士學位的論文是研究生,或未經過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在中醫葯研究上做出優異成績的同等學歷者)。
2、篇幅不限:由於學位論文要顯示作者已經掌握了堅實的基礎理論、系統的專門知識,相應的工作能力。論文要體現一定的工作量,故論文篇幅不受限制,但不宜太短(5000——10000字)。
3、用於申請學位:學術論文是用於傳遞學術信息、進行學術交流,多為公開發表、或會議宣讀交流的形式。但學位論文的撰寫目的是用於答辯,申請學位,或向學位授予部門遞交的論文。
4、學位的考核依據:大學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學業,主要體現在課程的學習情況和論文的寫作水平。全面考核申請學位人員的學術水平,論文是反映知識和能力的重要依據。通過考察論文的質量及答辯成績,決定是否授予學位。
(一)文題
文題即論文的題目,又稱"題名"、"標題"、"命題"或"篇名"。文題是中醫論文的「招牌」,可揭示論文內容的主題,提供論文的主要信息。文題象人的眼睛一樣,具有「傳情達意」的特殊功能,俗話說"買書先看皮,閱刊先看題",文題能給讀者第一印象,好的文題可以引人注目,作者對文題的命定要給予高度的重視。不同題材的中醫論文,文題擬定有不同的規律。一般從論文的主題、論述范圍入手擬定文題。使論文的主題思想(中心論點)直接在題中反映出來,這種文題的優點是觀點鮮明、題意清楚、一目瞭然,開門見山。文題命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國家標准要求文題不超過20個字,一般不用正副型文題,當20個漢字難以概括論文的中心內容時,可採用正副型文題,副題置於正題下方,副題應加括弧或破折號與正題分開。
2、強調的詞語置於題首:題首的詞語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將論文內容強調的詞語置於題首,使題意更加鮮明,重點更加突出。如《介紹單驗方及中成葯治療老年性便秘》一題,為強調"老年性便秘"這一重心,改為《治療老年性便秘的單驗方及中成葯介紹》;《臨床應用苦參的經驗》改為《苦參臨床應用的經驗》則突出了"苦參"這一研究對象。
3、文題要求確切、簡明
確切:題文相符,文題應准確地表達論文特定的主題、論文內容。論文內容是擬定文題的基礎。能實事求是地概括作者研究工作所達到的深度和廣度。簡明:即簡潔、鮮明,文題應力求用最簡短、最精練的文字進行表述。
文題簡練,在能准確表達內容的前提下,刪去多餘的字詞,如《活血化瘀葯物復方丹參片對100例肺心病患者治療結果的臨床療效分析》一題,共30個字,頗顯繁雜;可改為《復方丹參片治療肺心病100例療效分析》,經過刪節不影響原意,而顯得簡明清晰。並非一概而論,越簡單越好,如一篇介紹產後病護理經驗體會的論文,文題擬為《產後病經驗體會》,此題易使人誤解,故增補"護理"這一關鍵詞,改為《產後病護理的經驗體會》方與內容相符,語意完整。
4、用語規范,符合邏輯
文題語意要完整,要符合語法和邏輯規則。文題中所用詞語要與論文內出現的詞語完全相應,其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一致,不能違反有關的邏輯規則。通過調整文題的語序,使文題表示的意思符合語法規則,避免意思的誤解,如《某教授肝硬化腹水的治療經驗》一題,將文題的語序調整為《某教授治療肝硬化腹水的經驗》更符合論文的原意。
5、不規范的簡稱、代號或已經淘汰的名詞術語不能使用。如"人流"、"慢支",應分別置換為"人工流產"、"慢性支氣管炎";"扁桃腺"、"剖腹產"、"抗菌素"應分別改為"扁桃體"、"剖宮產"、"抗生素"等。
文題要符合關鍵詞,題錄編制、索引和檢索等規則,避免使用非公認的代號、字元、縮寫詞、縮略語(不要化學結構式、數學公式)。若附外文(英文),文題的含義必須與中文文題完全一致。
科研選題本身就是論文的文題,在工作的過程中,常出現與預先設計要求不完全符合,或事先未能估計到的新情況,選題范圍、深度或側重點常發生變化,論文撰寫之前需要對原有的選題重新審查,並在此基礎上重新擬定文題。
(二)作者署名
中醫論文屬於科技論文的一種,原則上要求作者署真實姓名,學位論文的作者必須簽署真實姓名。這是法律賦予作者的權利。作者署名的具體位置一般在文題下方,論文摘要之前。
(三)摘要
"摘要"也叫文摘、提要、內容提要。摘要的位置在作者署名之後,關鍵詞之前。摘要是簡要介紹論文主要內容的,摘要陳述重點是論文的信息部分。有一定質量,篇幅較長的中醫學術論文都應寫摘要。
摘要是對論文內容准確扼要的縮寫短文。摘要獨立於正文之外,意義完整、不加評論、有獨立意義的報道性短文,避免文章信息不清或殘缺不全,字數宜控制在200~400字之間。一般分段(不用圖表、化學結構式及非公認的代號、專業術語和參考文獻),有摘要的中醫論文,正文後一般不再寫"小結",以免重復。外文(英文)摘要的內容應與中文摘要完全一致。
摘要多採用「四項結構式摘要」,其內容包括:論文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簡稱四要素。這種摘要格式規范,結構統一、條理清楚,層次清晰、信息量足。符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GB6447-86文摘編寫規則》的要求。
目的:說明本研究想解決的問題,突出主題內容,簡單明了,一般只用一句話。
方法:說明本研究採用的方法、途徑、葯物、儀器等,即論文中"材料和方法"的簡化。若是中醫理論文章,應指明理論研究的依據。
結論:介紹本研究取得的事實、數據、資料、新的技術和方法、新裝置的作用或成果,指出與傳統方法比較的優缺點。
學位論文的摘要常常獨立於全文正本之外,對全文內容的高度概括,是學位論文的縮影(摘要用於送審和提交答辯)。摘要獨立成文,重點突出,內容完整,包含與學位論文等量的學術信息,每項內容不展開論證說明,文中不用圖表、數學式、化學結構式,不受學術論文摘要寫作的限制。包括:①選題的目的和意義;②研究方法、手段;③概述研究內容和工作過程的進展;④取得的主要成果;⑤結論性意見。
(四)關鍵詞
關鍵詞的位置在摘要之後,無摘要的論文則置於論文正文之前。關鍵詞之間用逗號、分號或空格隔開(多用空格),最後不加標點。外文關鍵詞必須與中文關鍵詞對應,放在外文摘要之後。
關鍵詞用於文獻標引,從論文中選取反映主題內容的詞和片語。一篇論文一般可選取3~8個,盡量從《漢語主題詞表》、《醫學主題詞表》、《中醫葯主題詞表》等公認的主題詞表中選取經過規范的單詞、片語或術語。必要時也可選未被收錄的新學科、新技術的重要術語作關鍵詞。
(五)正文:
正文是中醫論文的主體部分,占論文的絕大部分。中醫論文一般不標明「正文」二字,正文有相應層次和小標題。各類中醫論文由於內容不同,正文可有多種不同的形式,都包括論點、論據、論證三個基本要素。這三個要素在正文中的布局,根據選題、體裁的種類,或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定。以中醫葯學科理論或其他學科理論為指導,從研究材料、方法、觀察記錄的各種數據、資料處理的結果等,闡述獲得的新理論、新見解,或報告新發現、新創造。
以臨床研究型論文為例:包括文題、署名、提要、關鍵詞、參考文獻等基本格式,其正文部分由引言、臨床資料、方法(療效標准、觀察方法)、結果(療效標准、治療效果)、討論五部分組成。
1、 引言
也稱導言,一般不須標明"引言"二字。引言是引導讀者思路,進入正文的"開場白",介紹論文背景材料。臨床研究型論文的引言要簡要闡述論文選題的緣起、目的、意義、主要方法、涉及的范圍等內容相關的背景材料,從中了解到論文寫作的來龍去脈和寫作意圖。如目前研究現狀,病例收集時間等。
引言適當簡介和評價前人在這一領域中所取得的成就,留下的空白、問題,闡明作者研究工作所要解決的問題,為提出自己的新論點,報道新發現、新發明做鋪墊,含蓄地表述作者研究工作的先進性、科學性、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
畢業論文與一般學術論文的區別是,要闡述相關的專業知識,進行必要的文獻綜述、評價,以顯示作者掌握了堅實的基礎理論,廣博的專門知識,及本課題取得的進展,體現作者論文的工作量(這部分內容放在引言中)。
一般情況下不將材料、方法、結果、結論等項目的內容放在引言中敘述,以免與後文重復。引言切忌大段摘錄教科書中的一般理論推導,不要偏離主題,超越論文所討論的范圍,讓讀者不得要領。
2、臨床資料(材料與方法)
臨床報道要注重論文素材的真實性,寫作時要尊重事實。臨床醫學研究不得有半點虛假,在切不可有意無意地添加水份,甚至造假,以避免嚴重後果的出現。
臨床研究的選題要盡量具體明確,若內容較多可分幾篇論述,不要在一篇論文中包羅萬象,內容龐雜,中心不突出。
1)一般資料:臨床資料是論文科學性的基礎,應給予高度重視,盡可能詳細收集資料,不要隨便舍棄,樣本應有代表性。包括:病例來源:(門診、住院、幾家醫院),病例數、性別、年齡(年齡范圍、年齡段、平均年齡),病程(不同時間段的病例數、平均病程)。
2)診斷標准:中醫診斷及分型,西醫診斷及分期(統一客觀的診斷標准,採用國家標准、或全國性學會擬定的標准)。
(1)臨床有診斷價值的症狀、體征;
(2)實驗室檢查及其他特殊檢查(量化指標),診斷指標不要籠統地說"升高"或"降低"。
(3)其他:如患者職業、生活環境、習慣、心理狀態、體質,以及發病季節、病因、並發症等)對發病、診斷、療效有影響的也應詳細記載。
3)方法:包括觀察方法和治療方法。方法應以科學、客觀、易行為原則,盡可能地詳細描述,以便他人仿效和驗證。
觀察方法:如觀察內容、指標、條件和儀器(要有型號和生產廠家,新產品或自製儀器要有詳細說明)。
治療方法:1)中成葯或西葯劑型、劑量及生產廠家,批號;中葯方劑的葯物組成、劑量、加減、炮製情況和煎法;2)用葯方法(口服、肌肉注射、靜脈滴注、灌腸、外敷)、治療時間;3)針灸的取穴、手法,推拿的操作過程,治療步驟和療程,禁忌(配伍禁忌、飲食忌宜)等。
為提高臨床報道的質量,盡可能設對照組,因為有比較才有鑒別。臨床研究如無對照組比較,結論的價值就不太高。有對照組要注意可比性,均衡是可比性的基礎,也就是兩組條件除治療方法不同,其餘均要相同,這樣比較出的差異才有意義。對照組應遵循齊同對比的原則,與治療組一樣詳細描述,不應以"有可比性"簡單地帶過。
4、結論(療效標准與治療效果)
臨床研究的結果主要是療效,包括療效標准和治療效果兩部分。療效標准要盡量用國際或全國統一標准(如WHO標准、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准,及全國性學會擬定的標准)。目前沒有標準的,可自擬科學、客觀的標准。治療效果應嚴格按療效標准判斷,要將臨床各種觀察結果及有關資料用文字、表格、圖片等完整、真實地表述出來。數據是表示結果的較好方式,但數據要按設計要求進行統計學處理,不能簡單地從例數、百分率或平均數的多少、差異而作出結論,這樣極易造成錯誤的結果。文字、圖表的選擇,簡潔明了,對同一內容沒有必要同時用文字、圖表重復描述。
結論部分應當鮮明准確、完整而有條理,在前文所闡述的事實材料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推理判斷,是整個研究工作的結果和論點的概括。凡未弄清的作用機理不要亂加推測,也不要過多出現「大概"、"或許"之類含糊不清的結論。有的研究工作不能明確導出結論,可不寫"結論",而進行必要的"討論"。
(六)典型病例:(2—3個)
(七)體會(討論)
討論是從理論上對實驗結果進行闡述(用若干小標題列出),是對整篇論文的總結。一般可與國內外同類研究進行比較,對新的發現說明其理論和實踐意義,對一些異常現象進行解釋,對尚未解決的問題提出研究方向或建議。討論不要過多重復實驗結果,不要對結果作言過其實的評價,如"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等。
討論是文章的精華部分,是中醫論文對研究結果進行理論分析,提出論點並依據臨床觀察論證自己的觀點,是整個研究工作的歸宿。討論是從實踐上升至理論,要緊緊圍繞自己的臨床研究內容進行,對以臨床觀察為主的報道,討論也可寫成體會,就臨床觀察到的現象談自己的看法,對遣方用葯談自己的體會,對不足之處談改善的設想。討論的內容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對研究結果進行總體概括和科學總結。適當介紹國內外在這一領域的研究現狀,重點指出理論觀點和結果方面與本文的差異。可以引述相應的古代和現代文獻資料,所引資料能說明本文研究結果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對研究結果進行實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評價,要防止過高估價和邏輯錯誤。
2、對研究過程中發現的新事物、新現象及誤差,實事求是地分析原因,通過"擺事實"和"講道理"闡明自己的見解。
3、指出當前這一研究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作者本人研究工作中的問題或不足之處,並對今後的研究在方向上、方法上提出改進意見、建議和設想。
(八)致謝
致謝是中醫論文常用的結構之一,但不是必有的結構。致謝一般置於論文全文之後、參考文獻之前。內容要簡短具體,語言誠懇恰當。致謝是作者用書面形式,對論文形成中給予過各種幫助和支持的個人或集體、單位表示感謝。如受委託搜集資料、數據、答疑解難、審閱修改論文、提出建議,校訂稿件、繪制圖表、攝制圖片等提供過幫助,或雖參加過部分實際工作,以書面表示感謝。
(九)參考文獻
論文中列出的主要參考文獻,其順序以出現的先後為序。列出的參考文獻是作者直接引用、正式出版物公開發表,讀者能夠查閱到的文獻。未在正式出版物發表的資料一般不引用。所列參考文獻能反映作者立論科學、嚴謹的學風,同時也表示尊重原作者的嚴肅態度,避免版權糾紛,向讀者提供信息的來源,便於讀者需要時查閱核對。
以上是中醫論文基本格式的內容,並非每篇論文都必須完整具備,不同體裁和內容的中醫論文,其格式也有所變通,有些部分可以省略,有些部分可以合並。每一部分應當寫什麼不寫什麼,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可視具體情況靈活掌握。
中醫葯實驗研究型論文的結構,除文題、署名、摘要、關鍵詞、致謝、參考文獻等基礎格式外,其正文部分不同,是由引言、材料、方法、結果、討論五部分組成。
1)引言:闡述研究目的、意義,內容等相關的背景資料。
2)材料:具體詳實,以便重復實驗。包括:①實驗對象,如動物種類、數量、種系、分級、性別、體重和來源,以及健康狀況、飼養條件、分組情況等,根據不同的實驗目的,選用相應的合格實驗動物;如實驗對象是人,則參照臨床報道敘述的內容,遵循雙盲(或單盲)法則。②實驗試劑,如試劑的名稱、規格、成分、純度、劑量、生產廠家、批號、配製等。③實驗儀器,如儀器的名稱、型號、生產廠家等。
3)方法:實驗模型的製作方法、實驗步驟及操作方法、觀察指標、記錄方法等。作者創造的新方法要詳盡介紹,如改進前人的方法,要介紹改進之處,對常規方法則只需說明出處。方法的科學性十分重要,如方法不科學,其實驗結果必然也不科學。由於實驗方法與使用材料有關,可以把實驗材料和方法放在一起寫,即"材料與方法"。
4)結果:實驗結果是論文的關鍵部分,將實驗得到的各種數據資料,完整真實,科學地表達出來。不能雜亂無章,簡單羅列,也不能隨意取捨自認為無意義的內容。對所有結果進行認真整理歸納,數據要進行統計和誤差分析。一般用圖表表示結果,直觀形象,讀者能一目瞭然,根據需要可以用表、圖、文字三種形式表達。
實驗報告作為基礎醫學論文,是中醫葯科研人員從事某項研究工作後的總結報告。實驗研究是科研人員對某研究課題的設想,按事先設計的研究方案進行實驗,根據實驗獲得的數據、資料,來證實自己的設想。其特點是研究目的明確,研究方法科學,實驗結果只要條件相同能重復,中醫葯科研的實驗論文與現代醫學研究基本相同。
實驗研究可獲得新知識越來越多地用於中醫葯,實驗研究對促進中醫葯學不斷進步無疑是十分有益的。中醫葯實驗研究的范圍很廣,主要是用實驗方法來證實中醫理論的科學性,或證候客觀化研究、揭示治則的理論依據。借鑒現代科學和現代醫學理論、方法和技術,創立新觀點,提出新學說,以指導臨床實踐,提高中醫治療效果。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和發展中醫學術理論,以實現中醫科學體系從傳統型向現代型的轉變,是中醫學發展的趨勢。
二、選題的思路與程序
選題是論文寫作的第一步,也是論文質量的關鍵,選題一定要慎重。在中醫論文寫作的過程中,選題不當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先天性缺陷,無論再做何種努力,都難以提高論文質量,要麼勉強成文,要麼中途倉促換題,其結果均不理想。故要特別重視選題問題。中醫論文首先要具有學術價值,這是評價論文質量的公認指標。學術性的標准可以概括為"新、深、實"三方面。"新"是論點或方法上具有創新性,對某一課題有新意,有獨到的見解;"深"是研究課題有一定的深度,能抓住事物本質,對推動學科建設和發展有積極意義;"實"是所用的資料具有權威性,時間合理,論據經過組織和加工能獲得結論。中醫學位論文一般只選擇成功的經驗。
(一) 選題原則
同學選題時常有無所適從的感覺,可以向已獲得學位的人請教,學習他們做學位論文的經驗體會。要多看資料,各家觀點比較之後,自然會找到感覺,產生新的認知,或求得老師、同事的點撥,從中獲得悟性。提倡在學科邊緣或學科交叉點上選題,容易取得突破性進展。學位論文的選題強調先進性、實用性、可行性。
1、創新性
又稱先進性,新穎性。創新性是中醫論文的生命力,具有創新性才有傳播價值,是衡量論文質量的首要條件。一般而言,學士論文要求對研究課題有體會,文題優於同類選題。碩士論文要有創造性見解。創新性表現在作者論述的主題是本學科前人未曾研究,或對已有的研究結果仍值得深入探討。論文有新的創意,如採用新的技術方法,闡述了新理論、新內容,提出了新的觀點等。用通俗的話講:就是說了前人沒有說過的話,屬創見性論文;說了前人沒說完的話,屬發展性論文;說了與別人不同的話,屬爭鳴性論文。具備以下三點就可稱為有創新性:
1)前人沒有研究過的課題:選題是在前人研究沒有涉及到,或涉及不多的領域進行探索,並得出新的結論,填補了某一方面的空白。選題有特色、有新意。而不是給人以"似曾相識"的感覺。
2)補充前人之不足:從新的角度探索已有的研究課題,或運用新的方法得出新的結論,提出新的證實,使之發展提高,有超越前人的獨到之處。對某一問題的分析論證有所創新,在論述的深度和廣度上明顯地超越他人,或對已取得的結論更有說服力。這類選題有:
① 發現並提出新問題;總結新理論。
② 對古代文獻重要資料、史實的考證和解釋有所發現,或對古代文獻(及其註疏)有所發明。
③ 總結臨床診療新經驗,創造診療新技術方法和用具。研製新葯物。
科學的發展是無止境的,一個問題在過去或現階段被解決,過一段時間可能又有新的認識,新的問題被發現。要有一種不被前人、名人經驗所束縛的精神,要敢於懷疑已有的結論,提出新的問題。
3)繼承為主的選題:是以深入發掘和繼承發展前人學術成就為主的選題。這類選題雖以繼承為主,但包含一定的創新。確立這類選題的原則是「發掘有深度、繼承有創新」,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產生新的認識、新的觀點,使前人經驗和認識更加全面豐富。這類選題多數是傳統中醫的研究方法,少數是用現代科學手段研究中醫。用中醫傳統方法研究中醫學術的各類選題,常見的有:
① 為中醫傳統學術理論提供新論據的選題,整理研究古代文獻的各類選題;
② 用中醫辨證施治方法研究臨床各科疾病的選題;古方古法新用的選題;
③ 新思路、新方法、新工藝、新材料引入中醫葯臨床、教學、科研工作的研究選題;
4)具有地方特色的選題:這類選題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和濃厚的地方特色,不易與前人和異地學者的研究重復,因而較易體現選題的新穎性和特異性。作者可以利用天時、地利與人和的有利條件,充分顯示選題的先進性。
這類選題有:(1)民間單方、驗方的搜集整理;地方中草葯有效成分分析與作用原理研究;療效系統觀察。(2)地方病的中醫葯防治經驗;名老中醫經驗的整理發掘;地方醫籍整理和醫葯史志的研究。
5)中西醫治病的優劣勢比較:就某種疾病而言,衡量雙方療法的優勢劣勢後確定選題。找出西醫治療上的薄弱環節,特別是西醫療效不佳的病種,要充分發揮中醫優勢,凡是西醫推到中醫的病種一般都是醫學難題。有一些西醫束手無策的病,恰恰是中醫的優勢所在。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的特色,選擇中醫治療經驗豐富的病種,或西醫治療尚無較好療效,而中醫有明顯優勢的病種,或中西醫療效均不理想,但中醫還有些治療措施。要敢於挽逆流起沉痾,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創造新的成績。
對中醫學術研究的焦點問題進行文獻綜述和評價,找出研究層次及優缺點。其優點、不足之處均可成為研究課題的突破口,並作為學位論文的選題。
衡量實驗研究型論文的創新性是:1)是否提出了新的學說、新的觀點或新的方法;2)是否對已有的理論方法提出了新的補充或修改,使其更加完善和嚴謹,更接近事物的本質和規律;3)是否對既成理論提出質疑或證偽,或者將問題研究引向縱深。
衡量臨床研究論文的創新性是:1)著重考察是否提出了新的方法,採用了新技術、新療法、新診療工具或新葯物、新制劑。2)考察其療效的高低,對提高中醫臨床預防和診治水平是否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副作用的大小、推廣的難易程度及經濟和社會效益等。
2、 實用性:
又稱應用性,是對科技論文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中醫論文質量的重要指標,是論文在理論上、方法上或技術上的實際應用價值。實用性是從中醫學科發展和社會需要的實際出發,選題緊緊圍繞中醫臨床實踐的特色和優勢,以及保障人民健康的迫切需要,著重選擇一些具有臨床實用價值或理論意義的課題。1)選題是否從學科研究和臨床實踐中產生,是否反映了科學研究的新成果、新問題。2)論點、論據資料是否從科研或臨床中取得的第一手材料,不可東拼西湊、道聽途說。
3、 可行性:
一切從實際出發,在選題過程中應當正確估量自己的主客觀條件,選擇力所能及的課題,不脫離實際、不可好高鶯遠,貪大求洋。題目宜小不宜大,學位論文的撰寫有時間限制,一般從選題到總結只有半年的時間。要小題大作,針對某個具體問題集中論述,層層剝繭,步步深入,題目雖小而內容豐富,容易取得新見解。選題太大,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不了論文,或內容空泛,難以深入而招致失敗。題目太小也不行。
學位論文要緊密圍繞研究項目、人員構成、必需物質基礎等構成課題的三要素,量力而行。課題份量和難易程度要恰當,要使研究工作達到一定的工作量,並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出結果。要充分考慮現有臨床條件、實驗條件等,以及作者具備的各種條件,能否滿足研究工作和論文寫作的實際需要
『玖』 中醫學畢業論文如何選題
中醫學畢業論文可以寫綜述類或者醫學實驗類的文章。開始也不會弄,還好關鍵時刻寢室同學給的雅文網,有專業的幫忙輕松多了
中醫中葯治療三叉神經痛療效觀察
中醫飲食調護對壓瘡療效的影響
淺談中醫特色整體護理在基層醫院中的應用
圖式論框架下的中醫英語教學管理模式
中醫術語英譯研究再論
淺談案例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的應用
與時俱進 春華秋實 「十五」期間河南省中醫事業成就顯著
借鑒循證護理理論發展循證中醫護理
SARS辨證論治及其中醫現代化瑣議
慢性乙型肝炎肝組織病理與中醫證型的研究
我國中醫職業技術教育辦學條件調查分析
將中醫護理引入基礎護理教學的嘗試
中醫針灸治療手術後並發症驗案4則
中醫治療腦卒中後抑鬱的進展
中醫治療過敏性皮膚病的臨床觀察與分析
模糊學理論在中醫翻譯中的應用
鉬靶X線徵象在乳腺癌中醫辨證分型方面的分析研究
外敷穴位葯物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培訓難點及其對策——「十一五」農村衛生中醫適宜技術推廣項目述評
中醫院校護理學專業開設中醫特色課程的調查研究
城市社區老人慢性病患病情況和中醫防治知識需求情況分析
高血壓患者中醫分型治療觀察
對中醫活檔案的認識與探索
住院病人對中醫護理認知及需求調查
中醫養生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及對策研究
嗜睡中醫臨床評價初步研究
中醫古籍文獻在中醫文獻檢索課教學的探討
亞健康狀態的中醫特徵聚類研究
中醫適宜技術推廣對農村衛生機構服務能力的影響分析
北京民眾對中醫看法的簡易調查分析
社會需要鐵桿中醫
制約中醫內涵與外延式發展的問題分析與政策建議:基於黑龍江省的調查研究
「李約瑟難題」與中醫發展之難
中醫的科學性
全面理解中醫的哲學思想體系是中醫繼承與發展的重要基礎
我國中醫職業教育現狀分析及評價
中醫發展路徑思考
漢中市鄉鎮衛生院中醫服務質量現狀調查
成立中醫護理專項小組推動中醫特色護理的方法與效果
以中醫護理重點專科建設推動學科發展
中醫英語語料庫建設可行性探討
中醫腎主耳理論的現代生物學研究進展與思路
PBL教學法及其在中醫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
『拾』 誰有中醫葯大學本科畢業的論文啊
一、文獻綜述
(一)中國中醫葯簡史
1.中國古代中醫葯發展史
眾所周知,中國醫葯學歷史悠久。上古時代,當時生產力水平很低,人們依靠集體打獵和採集植物維持生活。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由於誤食了有害的食物,發生嘔吐、腹瀉、昏迷、甚至死亡等中毒現象;有時也會因吃了某些食物,使腹瀉、嘔吐等疾病減輕或消除。這樣經過長期的、無數次的實踐經驗,人們逐漸地積累了醫葯知識,並有意識的應用於疾病的治療,從而便產生了早期的醫葯學。古代書籍中有「神農嘗百草」的記載,這些記載雖屬傳說,但仍然說明醫葯知識是通過人類不斷在生活實踐和疾病作斗爭中逐漸發展起來的。
從周朝開始,封建社會逐漸形成,由於鐵的發明和應用,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至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醫葯學和其他學科一樣,也迅速地發展起來。當時許多傑出的醫學家,總結了歷來的醫學成就,著出了第一部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全書分《素問》和《靈樞》兩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分九卷八十一篇,共計十四萬余言。它採用黃帝與歧伯相互問答的體裁,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理論指導,闡述人體生理現象和病理變化,為中國醫葯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內經》主張人與自然是相應的,在論述人體的生理、病理、病因、診斷、治療和預防等問題時,處處結合四時氣候、地理水上、社會生活及思想情緒等諸方面的變化,其觀點主要是重視人體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內經》對人體解剖知識,如臟器質地、大小、腸胃及血管的長短等,都有詳實的記載。如血液循環的概念,呼吸與脈搏頻率的比例等,遠比西歐早得多。
《內經》已明確了十二經脈、七經八脈,創造了中國醫學重要學說之一——經絡學說。在疾病診治方面,已初步確立了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在葯性理論方面,提出了寒熱溫涼四氣及酸苦甘辛咸五味的概念;並指出五味人五臟理論,也是後世歸經學說的本源;方劑也有記載,全書共收載12個處方。
秦漢時代,醫葯進一步發展,這時《神農本草經》問世,簡稱《本經》。全書收載葯物365種,不僅對葯物療效作了總結,而且對葯物產地、採集、炮炙方法、劑型與療效的關系,以及方劑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也都作了記述。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葯學著作,所收載的葯物療效確切。例如水銀治療疥瘡,麻黃發汗止喘,常山截瘧,大黃瀉下等等,內容豐富廣泛,為後世歷代本草的藍本。 東漢末年,著名醫聖張仲景,通過「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繼承前人積累的醫療經驗和理論知識,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著出了一部《傷寒雜病論》。經後人整理分為《傷寒論》與《金匾要略》兩部著作。《傷寒論》在臨床醫學方面,豐富和發展了辨證論治的原則,形成了理、法、方、葯比較完整的治療體系。收載了100多個有效方劑,如麻黃湯、桂枝湯。承氣湯。小柴胡湯。四逆湯等等,至今仍奉為經方而被廣泛應用著,是學習和研究祖國醫學必讀的經典著作之一。《金匾要略》論述了各種雜病的病因。診斷、治療和預防等,為後世醫學對雜病的診斷治療奠定了基礎。
唐代,孫思逸集唐以前方劑之大成,編著了《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千金要方》共收載方劑5300餘首。他重視單方,驗方的收集,總結了勞動人民在醫療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經驗,是研究方劑的重要文獻之一,由官府頒布的《新修本草》是李簀,蘇敬等22人在《神農本草經集注》的基礎上編寫而成,共載葯844種,並繪有葯物圖譜。書成後,即頒行全國。後抄傳至日本,列為醫學生必修課之一。它比歐洲紐倫堡政府頒布的葯典早833年,是世界上最早的葯典。
宋代,唐慎微所著《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唐氏把《嘉拓本草》和《圖經本草》合二為一,並增葯500餘種,全書共收載葯物1455種,每葯項下附有圖及單方。《證類本草》對葯物歸經進行了考證和闡述,對歷代各家學說都予以收錄, 因而保存了許多現已散失了的象《開寶本草》、《日華子諸家本草》、《嘉佑本草》等書的內容。宋大觀年間,當時官府曾令將《官葯局》所收載的方劑加以校訂,寫成《和劑局方》,共收載方劑297首。後經多次修訂,命名為《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收載當時醫家和民間許多有效方劑。如四物湯,四君子湯、紫雪丹、至寶丹等,大都採用丸散劑型,便於服用和保存,可謂當時的配方手冊。
金元時代,不少醫學家認真探討古代醫書理論,結合各自的臨證經驗,提出了不同的學術見解,這就是醫學史上著名的金元醫家的學術爭鳴。其中以四大學派最為突出,即劉完素重視「火熱」為病,對運用寒涼葯有獨到的見解,強調瀉火,故稱他為「寒涼派」。張從正認為人體生病,都是感受外邪,善於使用汗、吐。下三法攻逐邪氣,故稱 張氏為「攻下派」。李東垣重視脾胃的作用,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張,在治療上善於溫補脾胃,故稱李氏為「溫補派」。朱丹溪提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 論點,並以此立論,常應用滋陰降火的葯物治療疾病,故稱朱氏為「滋陰派」。諸家從不同角度總結了自己的臨床經驗,豐富了祖國醫葯學的理論和治療經驗,促進了醫學的發展,在醫學史上是做出了貢獻的。但由於受到經驗和認識上的局限性,所以說,他們的理論和經驗都是不完善的。嚴用和著《濟生方》10卷,載方400首,是他個人50餘年的臨床經驗總結。其中有不少方劑如歸脾湯、濟生腎氣丸、清脾散等,直到今日還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著。張潔古著《珍珠囊》,是金元時期著名的醫學著作之一,全書討論了100種葯物,包括 「辨葯性之氣味、陰陽、厚薄、升降、浮沉、補瀉……隨證用葯之法」。歸經學說,早在《內經》已有記述,但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直到張氏所著《珍珠囊》進行論述和發揮之後,才成為運用中葯的基本理論之一。李時珍對張氏給予高度評價,認為他是「大揚醫理,靈素之下,一人而已」。
明代著名的醫葯學家和中葯方書的著作良多,其中最突出的當推李時珍和他的著作:《本草綱目》。李時珍以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為藍本,參考醫葯書近500部,搜集歷代諸家本草學說,再經親自治病驗證,或親自到各地訪問,採集和實地觀察,加以辨認和論述,共收載葯物1892種,附方11096首,於1578年正式出版。《本草綱目》,全書約200萬言,共52卷,它是我國16世紀以前葯學成就的總結,是科技史上極其輝煌的碩果。出版後發行全國,後來又被譯成英、法、德、日、朝等多種文字的全譯本或節譯本,廣泛流傳國外。這部巨著,不僅是我國醫葯科學上的光輝碩果,而且也是世界醫學和生物學重要文獻,為世界醫葯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此外,還有朱榆、膝碩編輯的 《普濟方》是明代以前方書的總集。全書168卷,收載方劑61739首,是收載方劑最多的方劑著作。
2.中國近代中醫葯發展史
明清以來,中醫對溫病(急性傳染性疾病等)的認識和診治,有了長足的發展。在 理論方面,創立了,「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綱領,形成了溫病學派,這是清代醫學 學術上的重要成就。反映這方面成就的代表著作有《溫病論治》(葉天士著)、《溫病條辨》(吳鞠通著)。《溫熱條辨》(薛生白著)。《溫熱經緯》(王孟英著)等。這些著作者 被後人推崇為溫病四大名醫,他們對溫病的理論和診斷和治療,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到了清代,有許多簡明、實用的本草和方書陸續問世。如《本草備要》(汪昂著)、《本草從新》(吳儀洛著)。《本草求真》(黃宮綉著)。《成方便讀》(張秉成著)、《醫方集解》,《成方切用》(吳儀洛著)等。這些本草和方書的特點:1、從「臨床實際出發,精選方葯,由博返約,便於學習和掌握;2、對每個方或葯的組方意義和證治機理,都作了詳細的注釋和闡發,在理論上有了新的提高和發展;3、葯物和方劑分類方法,象《本草從新》、《醫方集解》等,都採用了按功效分類方法,使本草、方劑的分類法更趨於完善和實用。自鴉片戰爭至解放前的100多年,我國遭受了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淪為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在各通商口岸和內地,舉辦學校、教會和醫院,並大量傾銷西洋葯品,使我國文化和科學飽受摧殘。國民黨政府推行民族虛無主義,否定祖國的民族文化,全盤否定中醫中葯,提出「廢止中醫以掃除醫葯衛生之障礙案」,使中醫中葯事業瀕於被消滅的境地。
值得提出的是少數從國外歸來的葯學家和葯理學家如:汪敬熙、陳克恢、朱恆壁等按西方葯學思想提取中葯有效成分,研究對器官功能的葯理作用。其中最有名的發現是從中葯麻黃中提得麻黃鹼,同時發現這個生物鹼對心血管系統有類似「腎上腺素的作用,從而成為臨床治療多種疾病的西葯。這個例子說明用現代葯學和葯理學研究中葯是一條通向西醫葯之路;以植物成分純化為化學單體的葯學思路。這條路是18世紀西方葯學家走的一條老路,從阿片到嗎啡從洋金花到阿托品等。這正是西方葯學家不承認中醫葯學是科學,而只把中葯當原料,不需要學習中醫葯學就可以研究出新葯,即 「廢醫存葯」的錯誤觀點,其結果使中醫葯學非但得不到發展,反而被廢棄甚至被消滅。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人民衛生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對在我國存在著兩個醫葯體系,即一個是有幾千年歷史,行之有效的中醫葯學體系,另一個是在世界(包括中國)發展了幾百年現代醫葯學體系,兩種醫葯體系共存在於同一塊國土上,都在同疾病作斗爭這一事實,有著不同認識和理解。是各自獨立發展,互不往來,互不幹預;是以誰為主;還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取長補短、中西結合。爭論也是相當激烈的,相當尖銳的。我黨的政策是採取堅持中西醫結合的道路,明確指出:「中國醫葯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堅持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創造中西統一的新醫學、新葯學,是發展我國醫學科學技術的正確道路。」幾十年,來在正確的政策指引下,我國醫葯事業蓬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50年代未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西醫葯學習中醫葯的高潮;建立了中醫葯研究機構,開辦中醫院,中醫葯大學,培養出一大批高級中醫、中葯人才;編寫出《中葯志》、《全國中草葯匯編》、《中葯大辭典》、《中醫大辭典》、《中葯的葯理與應用》、《中葯葯理與臨床研究進展》及《方劑的葯理與臨床應用》等專著;創刊了多種中醫中葯雜志與刊物;《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一部)90年版、95年版,收載中葯材從509種增加到522種;中葯成方及單味制劑從275種增加到398種等等。它們在繼承弘揚祖國醫葯遺產,提高科研、教學、生產水平和保證臨床用葯質量等諸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標志中醫葯學進展過程的鮮明特徵,是中西醫葯結合的思想和取得的最新成果。西 醫葯學的優勢是現代科學技術,是以微觀為特徵,以局部觀點研究細胞、分子、基因結 構與功能為研究中心,忽視了宏觀、整體、相互制約與調節的理論基礎。後者正是中醫葯學與東方文化思想的精華。以中西醫結合的思想研究中醫學,就可以取各家之長,逐步走向集體的、多學科合作的、具有創造性、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現代中醫葯學的道路上來。中葯研究成果累累,已有幾十種中葯單體達到較高臨床治療水平。如青嵩素治療瘧疾,雷公滕皂甙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紅斑狼瘡等,靛玉紅治療白血病,黃連素治療炎症等等。中醫方劑的研究,在防治常見病、多發病方面,創造了一批新方劑,並不斷地被驗證和改進。如冠心H號方、宮外孕1號方、膽道排石湯、清胰湯等;經典方如生脈散、四物湯。補中益氣湯、玉屏風散、六味地黃湯、安宮牛黃九、四逆湯、桂枝湯等的研究都受到重視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果。近幾十年來,中醫葯學研究進展,引起國際同行的重視。日本研究中葯的思想仍是按西醫葯的模式,「有葯無醫」,因而限制了中醫葯在日本的發展。歐美一些國家也開始認識到中醫葯學的療效,從而開始建立中醫醫院,中醫學院、中醫研究中心等組織。但是,從發展中西醫結合的觀點來看,仍有待今後逐步推動。
21世紀來臨之際,中國的科學文教事業必將有更大的發展,科教興國的決策也將把中醫中葯事業推向新的高潮。既往開來,任重道遠,中醫中葯研究有若乾重要課題要我們去探討。目前我國醫學發展形成中醫。西醫與中西醫結合的三支並存的力量。中醫學具有繼承中華民族固有的傳統文化與哲理基礎,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體系。這些都是我們祖先代代相傳而積累的寶貴文化遺產,我們應當繼承井弘揚廣大。
(二)厚朴簡介及研究意義
木蘭科植物厚朴為常用傳統中葯,為木蘭科(magnoliaceae)植物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et Wils)或凹葉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et Wils.var.biloba Rehd.et Wils)是我國特產,樹皮、花、果均可入葯,是國家重點保護的中葯材,而且是中國葯典1995年版收載的常用葯物,其性味苦、辛、濕,具有有溫中、下氣、燥濕、清痰、排滿等作用,用於濕滯傷中、腕痞吐瀉、食積氣滯、腹漲便秘、痰飲喘咳等症,在臨床上應用廣泛,[1] 其干皮、枝皮和根皮是中葯材中的重要成分之一。著名的半夏厚朴湯既是已厚朴為主要原料,輔以桔梗、枇杷、桔皮、防風、黃芪、川貝、延胡索、丹參等中葯材,具有理氣和中、消滯化濕的功效。而丙肝寧沖劑也是以厚朴與伏虎為主要原料製成的。
厚朴中含揮發油約1%,油中主要含β-桉油醇(β-Eudesmol,Machilol),占揮發油的95%以上,有鎮靜作用。另含厚朴酚(Magnolol)及它的異構體約5%,有抗菌作用。此外,還含少量木蘭箭毒鹼(Magnocurarine)及鞣質。長緣厚朴的化學成分研究除文獻報道的厚朴酚、和厚朴酚、β-桉葉醇及少量木蘭箭毒鹼外,其他成分還包括從長緣厚朴干樹皮的乙酸乙酯部分得到的新的聯烯丙基苯對苯醌型化合物木蘭醌magnoquinone和七個已知新木酯類化合物。其中厚朴酚與和厚朴酚是一對同分異構體,二者高含量是長緣厚朴作為厚朴代用品的主要依據。
如下圖所示即為厚朴中所含各組分的分子式圖。
magnoquinone magnolol honokiol
4-O-methylhonokiol 3-O-methylmagnolol magnoldehyde
magnoligan A magnoligan C
1.分布
厚朴主要分布在我國長江流域,東自浙江、福建沿海,西至雲南怒江、四川盆地西緣,南自廣西北部,北至秦嶺南麓、大別山,位於102~122° E,22~34°N。歷史上主要商品來自浙江、湖北、四川等省,其中浙江的產量最大,佔全國的40%~60%,湖北、四川各佔全國的10%~20%。
厚朴的垂直分布幅度相當大,並隨緯度和地形而變化。東部沿海多分布於海拔500~1200m的山地,西部山區分布教高,在四川峨眉山海拔1800m、湖北五峰香黨坪葯林場海拔1650~1780m仍然有天然林和成片人工林生長,但海拔1700m以上的厚朴一般雖能開花,但種子較難成熟。[2]
2.生物學特性
厚朴喜光,性喜涼爽、潮濕的氣候,宜生於霧氣重、相對濕度大、陽光充足的地方。產地年平均溫度9~20℃,1月份平均溫度2~9℃,年降水量800~1800mm,多在1400mm左右,水濕條件對厚朴生長和分布起著限製作用,其次是溫度條件。
厚朴對土壤的要求高於一般樹種,喜疏鬆、肥沃、腐殖質含量高、濕潤、派水良好、微酸性至中性的土壤,一般以山地黃壤和石灰岩形成的沖積鈣土為宜,野生的多混生在落葉闊葉林、毛竹林內,在溪谷、河岸、山麓等濕潤、深厚、肥沃林地生長良好。人工栽培,在不同立地條件下生長差異很大。[3]
厚朴側根發達,萌芽力強,主根不明顯,一般有側根9~15條,90%以上的根系分布在0~40cm的土層內,有強烈的趨肥性和好氣性,栽於適地生長快,10a以前年高生長量0.5~1m,以後生長減緩;8~13a開始開花結實,15a左右可間伐剝皮,50a生厚朴高15~20m,胸徑30~35cm,在林內能長成直干良材。
厚朴一般3~4月雙周平均氣溫15℃左右開始萌動,氣溫18~20℃左右花葉同時開放,每朵花持續期15d左右,氣溫22~25℃、月降雨量200mm以上生長量達到高峰,在適宜的海拔范圍內,海拔增高生長期延長,有利於厚朴生長。
3.厚朴在美容方面的作用
近年來,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日用化學品的消費量也在逐年呈現上升勢頭,美容化妝品幾乎成為必備之物,而且社會需求與日俱增,僅據沈陽市的調查統計,1988年全市居民人均用化妝品的支出為5.30元,同1987年相比,增長了58.9%。近年來有了更大幅度增長。
九十年代以來,護膚品及防曬霜的消費量一直居高不下,可見人們對於自身膚質的保養愈漸重視。然而,大多數的防曬霜中都不可避免的含有各種化學成分,如鉛、汞、砷等有毒物質,這些化學成分在對皮膚提供保護的同時也會對人體肌膚造成一定的傷害,因此,純天然的護膚品及防曬霜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以天然原料製成的化妝品,達到既美容又防病的目的,成為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共同願望。
目前,在世界化妝品生產中,天然化妝品約佔30%~40%。中國在天然化妝品的開發方面,充分利用了中葯資源的優勢,研製和生產出各種葯物型化妝品,美化了生活,給消費者帶來了福音。人皮膚衰老的主要表現為出現皺紋及皮膚鬆弛,由於面部被陽光照射的機會較多,因此會更加明顯。近年來有報道稱:厚朴中的厚朴酚及和厚朴酚對紫外線有較好的防護作用,同時具有抗炎、抗過敏以及抗菌等作用,因而可以用來作為防曬霜的原料,厚朴中提取物製成的防曬霜系純天然產品,對皮膚無傷害,刺激小,具有較為廣闊的市場前景。
日本科學家西部幸修以照射性衰老模型小鼠探討了厚朴預防光照性皮膚衰老的作用。
方法:無毛小鼠背部皮膚每周三次,照射紫外線十周(總量為4J/cm2),作為光照性皮膚衰老模型。照射紫外線1h前塗抹10µvL厚朴提取液或賦形劑。10周後取小鼠背部皮膚勻漿,檢測其中彈性蛋白酶、膠原酶、透明質酸酶等的活性。
結果與討論:紫外線照射雖使各種酶活性增加,但厚朴提取液對上述酶活性有顯著抑製作用。並且,電子顯微鏡觀察光照性皮膚衰老模型小鼠的皮膚切片,發現膠原纖維被破壞,而塗抹厚朴提取液則對此有預防作用。上述結果表明,厚朴提取液對光照性皮膚衰老有預防作用。[4]
(三)厚朴酚與和厚朴酚含量測定方法
在已發現的厚朴中,對於厚朴酚及和厚朴酚的含量測定方法很多,有薄層色譜法、高效液相色譜法、氣相色譜法等。現將各種分析方法簡述如下:
1.薄層層析-紫外分光光度法
將厚朴及含厚朴酚的制劑經過薄層層析分離後,在紫外光燈(365nm或254nm)下定位,再用一定溶劑洗脫後,用分光光度計測定其吸收度,計算含量[5~7]。厚朴酚與和厚朴酚經95%乙醇加熱迴流1h可提取完全,薄層層析可採用硅膠GF254板或硅膠G板,展開劑可用苯-甲醇(9:1)[6,7]。有人用此法測定了厚朴不同炮製品、不同商品規格厚朴、木蘭科厚朴及凹葉厚朴中的厚朴酚與和厚朴酚,回收率高,穩定性好。[8]
2.薄層掃描法
將厚朴或含厚朴酚的制劑經薄層層析分離後,直接在薄層掃描儀上,在選定的λs和λR范圍內掃描,經薄層斑點的面積積分值由回歸方程計算出含量,不受氣團成分的干擾,穩定性好、方法簡便、結果准確。
3.高效液相色譜法
用高效液相色譜儀,在選定的色譜柱上,用適宜的流動相使厚朴或其制劑中的厚朴酚及和厚朴酚達到良好的分離後,經紫外線檢測器檢測得到峰面積,用內標法或外標法由回歸方程計算含量,方法簡便、快捷、重現性好,是質量控制的可靠手段。有人使用此法測定厚朴類葯用植物[13]、厚朴和大葉木蘭[14]、七種不同方法炮製的厚朴[15]厚朴不同炮製品[16]、厚朴等葯材及多種劑型中厚朴酚的含量。
4.氣相色譜法
用氣相色譜儀,在選定的色譜柱內,用選定的載氣,使厚朴中被加熱氣化的厚朴酚與和厚朴酚隨載氣帶入色譜柱內完全分離,用內標或外標法測定,經檢測器得相應得相應值,由微處理機計算出含量,方法簡便、快速、重現性好,能較好地控制質量。有報道[17]用此法測定了厚朴及其提取液中厚朴酚與和厚朴酚。
5.表面活性劑熒光法
劉萬軍[18]用該法測定了厚朴中厚朴酚的含量,經實驗選用了非離子表面活性劑OP乳化劑(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0.1%0.5ml進行增敏增穩作用,使測定靈敏度較紫外線分光度提高了2個數量級,提高了熒光量子效率,實現了對厚朴酚的熒光測定,再用薄層層析-紫外法進行測定。
6.一階導數紫外分光光度法
王曉敏[19]等用乙醇為溶劑迴流提取製得樣品後用一階導數分光光度法測定厚朴中厚朴酚及和厚朴酚得含量。結果證明,一階導數分光光度法可消除其他組分的干擾,在自動微分系統紫外分光度計上分別測定,兩種方法測得結果均較滿意,平均回收率在99%以上。
小結
對中葯材的提取與分離的方法各式各樣,效果也各自不同,本篇論文即擬採用索氏提取儀配合層析柱從厚朴原葯中提取並提純厚朴酚與和厚朴酚,並通過檢測熔點及毛細管電泳-質譜連用的方法對所得厚朴酚與和厚朴酚進行分析檢測。
二、實驗
(一)實驗原理
如綜述所述,厚朴中所含的主要成分是厚朴酚與和厚朴酚,二者系同分異構體,因羥基所在的位置的差異從而導致二者的極性有所不同,依據這一原理,可以利用硅膠柱層析的方法,通過改變洗脫液的極性,從而達到分離二者的目的。
(二)實驗葯品
厚朴干皮(購於中國礦業大學西門外百惠葯店)
薄層層析硅膠G(青島海洋化工有限公司)
石油醚(國葯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
乙酸乙酯(上海東懿化學試劑公司)
氯仿(上海建信化工有限公司)
95%乙醇(南京化學試劑廠)
羧甲基纖維素鈉(上海凌峰化學有限公司)
以上各試劑均為分析純
(三)實驗儀器
索氏提取器
真空乾燥箱
顯微熔點測定儀(北京泰克儀器有限公司)
JB-3型定時恆溫磁力攪拌器(上海雷磁儀器廠新涇分廠)
MP200B型電子天平(上海第二天平儀器廠)
RE-52A旋轉蒸發儀(上海亞榮生化儀器廠)
此外還需30×80mm色譜柱一根
常用玻璃儀器若干
(四)實驗流程
由於購得的厚朴系主幹皮,呈雙筒卷狀、質韌不易折,故為方便下步實驗,需先對其進行乾燥並切碎,之後再對厚朴進行提取。
關於厚朴的提取,我設計了兩套方案以選擇其中較好的一套進行更進一步的實驗。
方案一、將粉碎的厚朴經95%乙醇迴流提取,提取液經旋轉蒸發
得浸膏,浸膏經石油醚、乙酸乙酯清洗,再使用乙酸乙酯溶解之後再次旋轉蒸發,可得到乙酸乙酯提取物浸膏約8.21g。
方案二、使用索氏提取器,將粉碎後的厚朴先通過石油醚迴流,
連續提取,再經過乙酸乙酯迴流提取,所得提取物經旋
轉蒸發也得到浸膏約11.43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