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本科學歷佔比
① 中國各種學歷人口比例
網友一:雖然我自己也是本科生,但是我從來沒把自己當回事兒,因為身邊的學霸太多了,感覺自己走到哪真的都很普通。說到本科學歷只佔4%的數字的時候,我嚇了一跳。我05年參加高考,我們班88個人(在我們年級是大班,普班72個學生)。
其中考上重點大學的22人(包括211,985院校),考上普通本科的16人,三本院校的6人(我們那一年好像是剛開始有三本,都是家裡條件還比較不錯的,花錢上的),大專院校的有11個(正規學校的大專專業或者是正規的大專專科),高職類6個(也就是現在俗稱的野雞學校)!
看到官方這個數字我自己默默的算了一下。作為80後的第一代,我們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學!以後每一個階段都會刷下一半的人。假設從小學開始有100個同學的話,那麼最後走到大學里邊的也只有25個。這25個裡面,有本科生應該在5個左右。讓我覺得4%這個數字應該還算是比較准確的。
網友二:
21世紀,大學擴招,這十來年,大學生突然多了起來。導致畢業生感覺大學生遍地都是。其實就全體國民來看,並不多。主要是四十歲以上的國民里,存量大學生太少。擴招的後果是,八成大學生集中在22--40歲年齡段。特別是30歲左右的。這是一種短期爆發的結果。
我們那時候,一百個學生一年級學生,能到五年級的,能有90個,剩下10個不是留級了,就是中途退學了。因為那時候,期末考試不及格就不能升年級,有的人一個小學要讀七八年。
網友三:
從公開數據來看,2018年我國總人口13.95億,目前僅查到2017年我國勞動人口為90199萬,計算出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數量佔全國勞動年齡人口比例為11.87%,可以說這個比例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換句話說,十個求職者中,就有一個是大學生。當然了碩士畢業生和博士畢業生的比例還沒有達到1%,擁有研究生學歷的依然是社會最稀缺的人才。
坦白說我並不喜歡「遍地都是」這個形容,雖然國內大學生人數達到10%左右的比例,但是畢竟是接受了國家的高等教育,國家的未來是要交在這些人身上的,只有這一大批人發揮出應有的能量,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早一天到來。
網友四:
其實原因很簡單,基本上就這幾點。:第一,5%這數據是全體中國人,也就是說中年人,老人,和沒到18歲的孩子也包括。你平時不會傻到去問一個10歲小孩讀大學沒,而中國,中老年人因為時代的原因讀大學的很少,比例自然就被沖下來了。
第二:大學擴招,年輕一代人讀大學的比例大幅度上升,你都在與你的同齡人競爭自然感覺本科不如狗。
第三:現在渠道多了統招,自考,留學,大專,成教,運程等等大把渠道拿證書也都叫大學生。
網友五:
起初,看到這個數據,有點不太相信,因為,滿大街都是大學生啊,我們單位將近400人,入門門檻就得是本科,但查看數據,發現還真是不到4%!
官方數據顯示,從恢復高考到2017年,40年間累計畢業的大學生,總數達11518.2萬人,粗略按照其中三本以上佔一半,專科生佔一半,也就是說,本科生有5759.1萬人左右。 看起來的確是很多,但是中國的人口139008萬人,大學生占據總人口的比例不到9%,而本科生只佔4.43%
② 全國本科生佔比是怎麼樣的
全國本科畢業人數佔比3.8%,研究生畢業生高達63.9666萬人,佔比只有0.55%。而211和985更是屈指可數,根據相關數據統計,2021年全國211大學和985大學,總人數約為66萬,全國共有1000多萬考生,全國平均錄取率約為4.84%。
其中廣東在全球范圍內,錄取率最低,僅為2.74%,最高錄取率是北京市,也只有13.99%的人考上,所謂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其實毫不誇張。
本科生高考錄取批次
根據高考錄取批次的不同,本科也分為一本、二本、三本,但它們同屬於一個層次和等級(即本科教育層次)。同時本科又分為「重點本科高校」與「普通本科高校」。「重點本科高校」與「普通本科高校」只是側重不同,無本質差別,前者注重理論研究後者注重理論實踐應用。
普通高等教育指主要招收高中畢業生進行全日制學習的學歷教育,是""中國高等教育儲干培養計劃""最具權威的措施之一,也是""中國高等教育高層次人才培養方案""的主要措施。
中國高等教育儲干培養計劃之下的本科辦學等級(部屬、省屬、市屬)的不同、本科辦學體制以及性質(公辦、民辦)的不同,由辦學體制決定的本科學費高低的不同。
本科(一本、二本、三本)各大學畢業證書「本簿和顏色」的相同與不同等等與本科高校的層次和「學歷、文憑」水平的高低無關,所以一本、二本、三本高校是具有相同本科學歷和文憑的高校,只是側重不同,重點本科高校(985、211高校)重理論研究。
普通本科高校(普通一本、二本、三本高校)重理論應用。即重點本科重研究,普通本科重應用。
③ 中國本科學歷人口佔比是多少
中國本科學歷人口佔比3.69%。
中國的人口總共是13億人,本科生占據總人口的比例是3.69%,換句話說,只要你是本科生,你就碾壓了97%的中國人。
從3%的人口佔比來看,本科生很金貴,從這幾年每年畢業接近800萬人,人才市場不堪重負來看,本科生很廉價,這裡面體現的,是中國巨大的貧富差距,和中國太窮的歷史欠賬。
簡介
本科生,即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層次的在校生、畢業生。區別於預科、專科,學生畢業後可獲學士學位。
本科生學制為二年制(專科起點兩年制本科),四年制(高中起點四年制本科),五年制(醫學類、建築學)。
在我國普通高考當中,本科錄取分為提前批次、本科一批(一本)、本科二批(二本)和本科三批(三本)(2017年部分地區取消本科三批)。藝術類本科和體育類本科都為提前批次本科,和普通院校一本,二本,三本無關。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本科生
④ 中國本科學歷人口佔比是多少
中國本科學歷人口佔比是佔比6.27%。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0年統計年鑒顯示,2019年,在對全國1016417(101.6萬人)位6歲以上人口做了抽樣調查後發現:這一百多萬被抽樣調查的6歲以上人口中,大學專科人數77946人,佔比7.67%;本科學歷人數63739人,佔比6.27%;研究生6485人,佔比0.64%。整個大專以上學歷人數148170人,佔比14.58%。
抽樣調查是統計學里的一個概念,只要這個抽樣的對象數量規模大且合理,便能夠真實反映出一個群體的特徵。換句話說,這個抽樣調查的結果,基本就是我們國家目前的學歷現狀。也即,全國本科人口佔比只有6.3%,研究生佔比只有0.64%,大專以上學歷人口佔比只有14.6%。
本科教育的重要性:
本科教育的重要性,往小里說,決定了這所大學的基本價值、基本道德,以及基本的秩序和規則,還有她所體現出的文化素養;往大里說,則決定著整個民族和國家的基本價值、基本道德,她的基本社會秩序、規則以及整體的文化高度,當然,確立基本價值、基本道德觀也是大學的社會責任和社會義務,是大學得以在今天這個日趨功利的社會存在的最重要的理由。
⑤ 全國本科生佔比是多少呢
全國本科生佔比是百分之四點四三。
從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40年累計畢業的大學生,總共是11518.2萬人,粗略按照其中三本以上佔一半,專科生佔一半,也就是說,本科生有5759.1萬人左右。但是中國的人口總共是13億人,截止到2020年,大學生占據總人口的比例是8.86%,本科生只佔4.43%。
應屆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原因有:
(1)2022年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到1076萬人,比上年增加167萬人,規模和增量均創歷史新高。
(2)當前高校學生出國留學深造的比例大幅下降,北京大學本科生出國比例從2019年的30.01%降至了18.9%;清華大學本科生出國比例從15.3%降至6.9%。其他高校普遍降至了10%以下。
(3)應屆畢業生靈活就業比例在增加,且成為就業的主要方式之一。
(4)根據各大學的統計數據,畢業生平均需要投遞23個左右的簡歷,耗時2-3個月才能獲得5-10個面試機會並最終獲得工作錄取通知。
⑥ 2021全國本科學歷佔比多少
約為5%。
根據最新統計數據,截至2021年目前,全國本科學歷的總人口數在7000餘萬人,佔全國總人口比例約為5%。2021年全省共有46.05萬名,考生被各類普通高校錄取。其中本科錄取31.18萬人,專科錄取14.87萬人。
根據高考要求的錄取批次的不同,本科劃分為本科提前批、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和本科三批,部分省市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和本科三批合並統一錄取,不再劃分錄取批次。這些錄取批次同屬於一個層次和學歷(即本科學歷層次)。
在高考招生方面,各省錄取的批次和分類大同小異,本科提前批,本科一批,本科二批,本科三批,藝術類本科提前批A、B,藝術類本科三批。部分省市已經將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和本科三批合並錄取,不再劃分錄取批次。
在辦學性質方面分為公辦本科和民辦本科。包括4種類型:公辦一本、公辦二本、民辦二本。
本科辦學等級(部屬、省屬、市屬)的不同、本科辦學體制以及性質(公辦、民辦)的不同,由辦學體制決定的本科學費高低的不同,本科各大學畢業證書「本簿和顏色」的相同與不同等等與本科高校的層次和「學歷、文憑」水平的高低無關。
⑦ 2021全國本科學歷佔比
百分之四點四三。
2021年全國本科生佔比是百分之四點四三。從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40年累計畢業的大學生,總共是11518.2萬人,粗略按照其中三本以上佔一半,專科生佔一半,也就是說,本科生有5759.1萬人左右。但是中國的人口總共是13億人,截止到2021年,大學生占據總人口的比例是8.86%,本科生只佔4.43%。
本科學歷是指:按照國家對大學本科教育的要求,在校生需讀完4年課程並成績合格,拿到國家教育部頒發的學位證才算本科學歷。本科即大學本科,是學歷的一種,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一般由大學或學院開展,極少部分高等職業院校已經開展應用型本科教育。本科教育重於理論上的專業化通識教育,應用型本科側重於應用上的專業教育和實際技能教育,學生正常畢業後一般可獲本科畢業證書和學士學位證書。
⑧ 請問西安目前有多少在校大學生每年的新生有多少
西安市中國高等教育的基地,在校大學生33萬
參加統考的考生共有313074人。
高等學校招收統考考生計劃13074人,本科48759人,佔47.5%;專科64315人,佔52.5%。招生計劃中,統招計劃239304人,其中本科106896人,專科132408人,佔76.4%;民辦計劃3770人,其中本科1863人,專科1907人,佔23.6%。
西安市大家眾所周知的古都,開羅、羅馬文明古都,我們是絲綢之路的起點,72個皇帝都在西安,建都用最長的古城,當然大家知道並不太了解的西安在科技上非常好基礎的城市,中國的第一塊集成電路,第一枚火箭發動機,都是處在西安這樣一個城市,我們綜合的科技實力,位居中國第三位,尤其是國防的實力,西安市中國高等教育的基地,在校大學生33萬,那麼也是中國的大城市當中在小打學生占市民比例最高的城市,至於有這種科研和教育方法非常好的基礎,西安政府在1991年啟動高新開發區的建設,位居全國53家高新區的前列,2002年的時候,我們被聯合國組織評發六個組織之一,一個是蘇州、溫州市,最高的改革開放城市深圳,三個地區是上海的浦東新區,一個天津的經濟開發區,西安的高新開發區,中國投資環境城市安全區,IT是中國高新區的產業,這張圖是高新一期的建設圖,去年我們高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是161億圓人民幣,我們擁有6000多家企業,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我們企業的規模不是很多,外商投資企業600多家,高新區管委會很早通過ISO9000的認證
⑨ 中國本科學歷人口佔比是多少
本科生占據總人口的比例是3.69%。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0年統計年鑒顯示,2019年,在對全國101.6萬人以上人口做了抽樣調查後發現:這一百多萬被抽樣調查大學專科人數77946人,佔比7.67%;本科學歷人數63739人,佔比6.27%;研究生6485人,佔比0.64%。整個大專以上學歷人數148170人,佔比14.58%。
抽樣調查發現:
這個抽樣調查的結果,基本就是我們國家目前的學歷現狀。也即,全國本科人口佔比只有6.3%,研究生佔比只有0.64%,大專以上學歷人口佔比只有14.6%。
看到這里,本科以上學歷的人不要再妄自菲薄了,你已經打敗了全國90%以上的人口,還是很值錢的。
這還是經過多年發展的結果。2009年,這個抽樣調查的數據中,大專以上學歷人口佔比只有7.29%。十年之間,這個數據翻了一番,堪稱不錯戰績。
⑩ 中國本科學歷人口佔比
國家統計局11日公布了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結果。
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全國人口中,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31個省份中,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0年以上的省份有13個,在9年至10年之間的省份有14個,在9年以下的省份有4個。北京、上海、天津、山西和廣東受教育年限位居前五。
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為15467人,佔比由8.93%提升至15.47%。其中,北京、上海、天津、內蒙古和江蘇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佔比位居前五;北京有超過四成人口擁有大學文化程度。
受教育年限:這5個省份提升多
從平均受教育年限看,在10年以上的省份有北京、上海、天津、山西、廣東、遼寧、陝西、江蘇、吉林、新疆、海南、內蒙古和湖北13個省份。其中,北京、上海、天津超過11年,北京以12.64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位居榜首,上海和天津分別達到11.81年和11.29年。
這三大直轄市位居前三,主要與城鎮化率高有關。作為城市經濟體,這三地的城鎮化率均早已超過80%,三地的教育基礎雄厚,因此整體的受教育年限也比較高。
三大直轄市之外,東北的遼寧、吉林和中西部的山西、陝西整體的受教育水平也比較高。這些地方在計劃經濟時代,重化工業發展較為突出,工業化帶動城鎮化,而城鎮化又影響了受教育水平。
以東北為例,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對第一財經分析,東北進入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時間比較早,東北當年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是當時全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科教基礎很好,整體受教育水平較高。
相比之下,一些沿海發達地區如浙江和福建,受教育程度年限也比較少。福建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開明對第一財經分析,福建的城鎮化比較晚,加之高教基礎比較差,以前很多人受教育年限都比較短,因此整體受教育程度也比較低。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分析,福建受教育程度低,既有過去存量的因素,也有後來增量的因素,即福建的產業結構中,輕紡工業十分突出,這些產業對外來務工人員的文憑要求較低,加上高校資源較為薄弱,因此福建的受教育水平比較低。
西部地區尤其是大西南地區的山區比較多,教育發展較為滯後,「普九」工作完成得比較晚,再加上這一地區的城鎮化起步較晚,城鎮化率較低。
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幅度較大的前5個省份為:西藏(1.5)、貴州(1.1)、上海(1.08)、安徽(1.07)和雲南(1.06)。
廣東大學文化人口佔比為何不高
從受教育程度來看,全國人口中,擁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18 億人;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為15467人,佔比由8.93%提升至15.47%。其中,北京、上海、天津、內蒙古和江蘇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佔比位居前五。
北京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達到了41.98%,這一佔比在全國遙遙領先。一方面,北京不僅城鎮化早、城鎮化率高,而且高教資源實力也是首屈一指。另一方面,從產業結構來看,北京以現代服務業、高新產業為主,這些產業吸引的外來人口主要是以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才為主。
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也可稱為數字經濟、信息經濟,這一產業一直是近幾年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熱門方向。北京市四經普結果顯示,北京在該行業的相關從業人員高達138.9萬人,相當於滬深之和。其中,相當多的從業人員,是來自外地的大學畢業生。
另一大強一線城市上海的大學文化程度人口也到了33.87%,位居全國第二。作為我國城區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上海擁有大量的跨國企業以及上證所等金融機構,總部經濟、研發創新等十分突出,進而吸引了大量人才。上海財經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2019屆畢業生留在上海工作的比例都超過七成,在全國重點高校中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