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升本科 » 本科學歷人數最多的國家

本科學歷人數最多的國家

發布時間: 2022-12-18 13:44:33

❶ 中國擁有本科學歷及以上的占總人口比例多少

中國本科生占據總人口的比例是3.69

1、從恢復高考(1977年)以來,40年累計畢業的大學生,總共是9577萬人,其中三本以上佔一半,專科生佔一半,也就是說,本科生有4800萬人左右。

2、1977年之前和民國時期的大學生少得可憐,對數據的影響不是很大。

3、看起來的確是很多,但是中國的人口總共是13億人,本科生占據總人口的比例是3.69%,,只要是本科生,等於碾壓了97%的中國人。

全國各類高等教育

1、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3833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8.1%。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663所(含獨立學院265所),比上年增加32所,增長1.22%。

2、其中,本科院校1245所,比上年增加2所,高職(專科)院校1418所,比上年增加30所。

3、全國共有成人高等學校277所,比上年減少5所。

4、研究生培養機構815個,其中,普通高校580個,科研機構235個。

5、普通高等學校校均規模10605人,其中,本科院校14896人,高職(專科)院校6837人。

❷ 中國本科學歷人口佔比是多少

本科生僅占總人口的3.4% 。

從2019年起,北京大專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超過50%,其中本科以上的人口佔比超過35%,在我國31個省區市中排名第一。上海大專以上人口佔比超過30%,其中本科以上佔比超18%,排名第二位。此外,天津、內蒙古的大專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超過20%。相比較而言,廣西、西藏、貴州大專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不足10%。

這造成了兩大現象:首先,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為代表的頂尖大高校留京率持續下行;其次,不少中西部地區開出優惠條件吸引高學歷畢業生。

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2002年時是15%,到2019年,這一數據已經達到51.6%,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普及化是提高國民素質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美國在2010年本科以上學歷占總人口比例是24%。不過,需要注意兩點,首先是高等教育結構是否合理,其次是高等教育的質量如何。

避免盲目學歷「競賽」:

整體學歷的提升,一方面帶來人口素質的逐步提升;但另一方面,又需要避免學歷提升的盲目性。在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時代後,繼續以學歷為導向辦學,必然會出現高職擴招、專升本擴招、研究生擴招、博士擴招。而讀完博士,從事的工作可能就是之前研究生或本科生就能勝任的工作。出現這種局面,無疑就是教育浪費和人才浪費。

可以看到,目前學歷所帶來溢價在減弱。現在研究生的數量在逐步上漲,相對來說本科生的競爭力在下降。而大城市本來就是高學歷人才聚集的地方,必然出現高學歷人才更多的現象。人們認為教育是對能力的一種培養,因此從薪酬上看,博士生的薪酬一般比碩士生高,碩士生的薪酬也會比本科生高,這促使了人們追求高學歷。但一些目前由博士擔任的職位,可能本科生就可以干。

❸ 請問在吉尼斯世界紀錄中,取得的學歷證書數量最多的人是誰

參加高考,上大學獲得文憑,對現在的學生來說還是比較簡單的,如果想要獲得2或3個以上的文憑就不太容易了。

有這樣一個人,他不但獲得了9個文憑,還包含了3個博士和2個碩士文憑,被評為是世界上獲得學歷最多的人。

他就是周寶寬,如果把周寶寬的畢業證書和學歷證書都鋪開,能夠占滿長2米的辦公桌。他獲得的9個文憑中,除去2個中專文憑,其餘的7個文憑都能在「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上查詢到。

獲得這9個文憑,他經歷了什麼呢?

歷經35年,12.63萬小時,4個學校,9個專業,學習了140餘門課程,周寶寬才獲得了這9個文憑。如果換做是你,你能堅持下來嗎?

而對於周寶寬來說,他並沒有把這些學歷證書放在心上,他說:「患者來看病,是看你的口碑,不是看你的證書。」

所以,他還做了很多醫學方面的研究。他在中醫內科、皮膚科領域還發表了論文157篇、獨立中醫專著7本。

只做研究不看病不是好醫生,在他行醫的40多年中,治癒的患者早已超過20萬人。他還曾經在美國舉辦的中醫學研討大會中公布了紅斑狼瘡、心腦血管及皮膚病等23劑疑難雜症的妙方,被授予「中美中醫葯文化交流使者」榮譽。

盤點他獲得的文憑,大多數都與醫學相關,如:

1977年,畢業於沈陽市衛生學校;

1980年,畢業於沈陽醫學專科學校;

2003年,遼寧中醫學院中醫基礎理論專業博士;

2009年,遼寧中醫葯大學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碩士研究生;

2010年,遼寧中醫葯大學中醫內科學專業博士等等。

他的另外的博士和碩士文憑是:

1998年,遼寧大學國民經濟計劃與管理專業博士;1990年,遼寧大學現代漢語專業碩士研究生。

能夠拿下9個文憑,除了與周寶寬的學習韌性有關,他的學習方法也是關鍵。他學習很看重效率,他會找自己最佳的學習時間學習。「這個時段我頭腦最清醒、精力充沛,1小時勝過3小時」,他說。

在這里也提醒明年參加中考和高考的考生,學習一定要注重效率,因為效率能讓學習事半功倍。

❹ 中國有多少人有本科學歷

簡單的來說,現在擁有本科學歷的人已經遍地開花了。。。這么說吧,去年找工作還能看到很多大專的招聘,今年可能是疫情影響吧,很多公司降薪反而要求變高,都要本科以上。。。哎,所以有機會提升本科千萬別錯過吧。

❺ 中國本科學歷人口佔比

國家統計局11日公布了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結果。

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全國人口中,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31個省份中,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0年以上的省份有13個,在9年至10年之間的省份有14個,在9年以下的省份有4個。北京、上海、天津、山西和廣東受教育年限位居前五。

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為15467人,佔比由8.93%提升至15.47%。其中,北京、上海、天津、內蒙古和江蘇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佔比位居前五;北京有超過四成人口擁有大學文化程度。

受教育年限:這5個省份提升多

從平均受教育年限看,在10年以上的省份有北京、上海、天津、山西、廣東、遼寧、陝西、江蘇、吉林、新疆、海南、內蒙古和湖北13個省份。其中,北京、上海、天津超過11年,北京以12.64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位居榜首,上海和天津分別達到11.81年和11.29年。

這三大直轄市位居前三,主要與城鎮化率高有關。作為城市經濟體,這三地的城鎮化率均早已超過80%,三地的教育基礎雄厚,因此整體的受教育年限也比較高。

三大直轄市之外,東北的遼寧、吉林和中西部的山西、陝西整體的受教育水平也比較高。這些地方在計劃經濟時代,重化工業發展較為突出,工業化帶動城鎮化,而城鎮化又影響了受教育水平。

以東北為例,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對第一財經分析,東北進入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時間比較早,東北當年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是當時全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科教基礎很好,整體受教育水平較高。

相比之下,一些沿海發達地區如浙江和福建,受教育程度年限也比較少。福建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開明對第一財經分析,福建的城鎮化比較晚,加之高教基礎比較差,以前很多人受教育年限都比較短,因此整體受教育程度也比較低。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分析,福建受教育程度低,既有過去存量的因素,也有後來增量的因素,即福建的產業結構中,輕紡工業十分突出,這些產業對外來務工人員的文憑要求較低,加上高校資源較為薄弱,因此福建的受教育水平比較低。

西部地區尤其是大西南地區的山區比較多,教育發展較為滯後,「普九」工作完成得比較晚,再加上這一地區的城鎮化起步較晚,城鎮化率較低。

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幅度較大的前5個省份為:西藏(1.5)、貴州(1.1)、上海(1.08)、安徽(1.07)和雲南(1.06)。

廣東大學文化人口佔比為何不高

從受教育程度來看,全國人口中,擁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18 億人;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為15467人,佔比由8.93%提升至15.47%。其中,北京、上海、天津、內蒙古和江蘇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佔比位居前五。

北京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達到了41.98%,這一佔比在全國遙遙領先。一方面,北京不僅城鎮化早、城鎮化率高,而且高教資源實力也是首屈一指。另一方面,從產業結構來看,北京以現代服務業、高新產業為主,這些產業吸引的外來人口主要是以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才為主。

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也可稱為數字經濟、信息經濟,這一產業一直是近幾年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熱門方向。北京市四經普結果顯示,北京在該行業的相關從業人員高達138.9萬人,相當於滬深之和。其中,相當多的從業人員,是來自外地的大學畢業生。

另一大強一線城市上海的大學文化程度人口也到了33.87%,位居全國第二。作為我國城區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上海擁有大量的跨國企業以及上證所等金融機構,總部經濟、研發創新等十分突出,進而吸引了大量人才。上海財經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2019屆畢業生留在上海工作的比例都超過七成,在全國重點高校中名列前茅。

❻ 中國本科學歷人口佔比是多少

中國本科學歷人口佔比是佔比6.27%。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0年統計年鑒顯示,2019年,在對全國1016417(101.6萬人)位6歲以上人口做了抽樣調查後發現:這一百多萬被抽樣調查的6歲以上人口中,大學專科人數77946人,佔比7.67%;本科學歷人數63739人,佔比6.27%;研究生6485人,佔比0.64%。整個大專以上學歷人數148170人,佔比14.58%。

抽樣調查是統計學里的一個概念,只要這個抽樣的對象數量規模大且合理,便能夠真實反映出一個群體的特徵。換句話說,這個抽樣調查的結果,基本就是我們國家目前的學歷現狀。也即,全國本科人口佔比只有6.3%,研究生佔比只有0.64%,大專以上學歷人口佔比只有14.6%。

本科教育的重要性:

本科教育的重要性,往小里說,決定了這所大學的基本價值、基本道德,以及基本的秩序和規則,還有她所體現出的文化素養;往大里說,則決定著整個民族和國家的基本價值、基本道德,她的基本社會秩序、規則以及整體的文化高度,當然,確立基本價值、基本道德觀也是大學的社會責任和社會義務,是大學得以在今天這個日趨功利的社會存在的最重要的理由。

❼ 中國本科率和碩博率究竟是多少

本科生佔全國人口比例僅為3.8%,而研究生的比例佔全國人口的0.627%,博士生就更少了。

北京的專科生、本科生、研究生比例均位列全國第一。其專科以上學歷人口超過50%,意味著每兩個北京人中,就有一個是專科以上學歷。其本科學歷人口佔比高達35.3%,達到了發達國家的水平。這與北京高校雲集有直接關系,全國三分之一左右的985高校和211高校集中在北京。

上海、天津緊隨北京,三大直轄市奪得三甲。上海與天津都是高教重地,天津的一本錄取率更是全國第一。

內蒙古位列第四,這一點出乎很多人意料。專科以上人口佔比達到了20.55%,每5個人中就有一個是大專以上學歷,本科以上人口佔比9.76%。

經濟第一的廣東,大專、本科、碩士人口佔比在全國平均線以下,大專佔比只有14.39%,本科人口佔比只有6.01%,碩士佔比只有0.37%。一方面因為廣東人口規模大,是全國人口最多的省。另一方面,是其不均衡發展導致的。其實珠三角的高學歷人才還是挺多,珠三角經濟發達。孔雀東南飛,主要就飛向了長三角和珠三角。

但除了珠三角之外,廣東還有粵東、粵西,這兩個區域經濟很薄弱,像梅州、潮汕地區很多家庭都不太重視子女教育,低學歷人口眾多,廣東的學歷人口佔比就很難高得起來。

❽ 中國本科學歷人口佔比是多少

本科生占據總人口的比例是3.69%。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0年統計年鑒顯示,2019年,在對全國101.6萬人以上人口做了抽樣調查後發現:這一百多萬被抽樣調查大學專科人數77946人,佔比7.67%;本科學歷人數63739人,佔比6.27%;研究生6485人,佔比0.64%。整個大專以上學歷人數148170人,佔比14.58%。

抽樣調查發現:

這個抽樣調查的結果,基本就是我們國家目前的學歷現狀。也即,全國本科人口佔比只有6.3%,研究生佔比只有0.64%,大專以上學歷人口佔比只有14.6%。

看到這里,本科以上學歷的人不要再妄自菲薄了,你已經打敗了全國90%以上的人口,還是很值錢的。

這還是經過多年發展的結果。2009年,這個抽樣調查的數據中,大專以上學歷人口佔比只有7.29%。十年之間,這個數據翻了一番,堪稱不錯戰績。

❾ 出國讀研還是國內考研,哪一個更好

首先先來說一下我的回答,國外讀研和國內考研沒有哪一個更好,只有哪一個更適合自己,因人而異,因地制宜,根據實際情況找到最優解,才是最好的。我們要從多方面考慮這個問題,下面分享一下我考慮的角度。

一.國內考研與國外讀研人數趨勢:

1.國內考研:據研究調查顯示,近五年來,大學生們考研熱情上漲,考研人數逐年增長,2021年國內報考研究生人數再創新高,有2017年首次考研人數突破兩200萬人大關,上升至2021年的377萬人的新高度,與2020年相比增幅百分之三十六。2021年教育局召開新聞通氣會,宣布繼續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各省份也紛紛響應此政策,考研氛圍變得越來越濃烈。

❿ 為什麼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只佔中國人口的4%,但感覺遍地都是大學生

雖然我自己也是本科生,但是我從來沒把自己當回事兒,因為身邊的學霸太多了,感覺自己走到哪真的都很普通。

說到本科學歷只佔4%的數字的時候,我嚇了一跳。我05年參加高考,我們班88個人(在我們年級是大班,普班72個學生),考上重點大學的22人(包括211,985院校),考上普通本科的16人,三本院校的6人(我們那一年好像是剛開始有三本,都是家裡條件還比較不錯的,花錢上的),大專院校的有11個(正規學校的大專專業或者是正規的大專專科),高職類6個(也就是現在俗稱的野雞學校)! 這裡面很多已經被錄取的,還有十幾個選擇了復讀(其中包括兩個重點,三個普通本科,6個專科),對自己的高考成績不是很滿意。我們是重點高中,所以說大家在學習方面還是非常拼的。學習風氣比較好。

看到官方這個數字我自己默默的算了一下。作為80後的第一代,我們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學!以後每一個階段都會刷下一半的人。假設從小學開始有100個同學的話,那麼最後走到大學里邊的也只有25個。這25個裡面,有本科生應該在5個左右。讓我覺得4%這個數字應該還算是比較准確的。

以前老師們開玩笑的時候經常講,別以為你考個大學了不起。你要去深圳,掉下來一塊磚頭砸死10個人。有9個本科的生,剩下的1個還是研究生。我們畢業後一直在跟同類的人競爭,一直覺得,這個群體應該挺龐大的。現在來看,確實是人群區分。

國家的進步和發展需要人才,需要人才的不斷的補充。近些年大學一直在不斷擴招,大學相對於來講門檻也低了很多。我真心的希望,在大學里,不要光做到寬進,主要是要做到嚴出,才能會為我們的國家,為我們的 社會 ,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

可能主要是讀了大學出來的,身邊得圈子裡的也基本都是大學生,所以才有種遍地都是大學生的錯覺。另外就是有人提到的,大城市裡是大學生扎堆,但農村裡則不是。我工作的部門,接近200號人,除了老一輩的和新進的一些有關系的是本科外其餘基本清一色的碩士,還有幾個博士,也有海龜。但反過來想,我老家(小城市,還不是農村)我的小學同學,最後上了大學的,可能也就兩三成。

國家普及高等教育是好事。從國家層面想,人口整體素質提高了,國家發展潛力也就大了。這是切身感受。因為現在在非洲相對好的地區,看到的是遠不如國內的基建,不如國內的物質,較高的失業率。招聘當地員工時看收到的簡歷,基本上差不多九成是本科生,很難遇到碩士畢業的。

至於國家普及高等教育造成本科甚至碩士含金量下降,那隻是對個人而言。沒法咯,作為個人,只有努力往上拼咯,211.985的努力

我是70後。

我們那時候,一百個學生一年級學生,能到五年級的,能有90個,剩下10個不是留級了,就是中途退學了。因為那時候,期末考試不及格就不能升年級,有的人一個小學要讀七八年。

好不容易,念完小學,考初中,那時候不看分數,看排名,每個鎮根據初中班級的數量來確定招收人數,通常錄取六七成,也就是說當初100個一年級學生能讀初中得,最多65個。

初三縣里安排一次預選,這65個初三學生會有25個沒有資格參加中考,只剩下40個學生再參加一個月的強化學習,參加中考。成績最好的一兩個進去師專,出來做小學老師,剩下38考高中,能考上的一半左右,也就是20個。至此,100個一年級,到了高中只有20個了

這20個高中生,到了高三,要參加縣里的會考,及格的發高中畢業證,有了這個畢業證才有資格參加高考。到最後走進高考考場的最多18人。能被錄取的,最多五個人。其中一個本科(一本),兩個大專(二本),兩個中專(三本)。

再回頭看,一百個一年級學生,真正考上大學的,也就三個。三本在我們那時候,根本不算大學生。所以那時候,大學生稱為天之驕子。因為錄取率太低,百分之三左右。

21世紀,大學擴招,這十來年,大學生突然多了起來。導致畢業生感覺大學生遍地都是。其實就全體國民來看,並不多。主要是四十歲以上的國民里,存量大學生太少。擴招的後果是,八成大學生集中在22--40歲年齡段。特別是30歲左右的。這是一種短期爆發的結果。

看圖,這是統計局發布的本科以上畢業生人數。1998年至2016年,本科以上畢業生總人數4756萬人,2016年中國人口數量為13.83億,算下來本科以上畢業生佔比3.44%。

所以,從整體比例來看,本科以上的畢業生實在是少之又少。

我們覺得遍地都是大學生的主要原因有:第一,中國人口基數大,雖然佔比不到4%,但是本科及以上學歷的畢業總數也將近五千萬,五千萬的數量並不少。第二,這里僅僅只是本科生,不包括大專生,而現在大家所稱的大學生基本是包含大專生在裡面,若包含大專學歷以上人員,則人數還將進一步增加。第三,人口集中。因為學習原因,以及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大部分的大學生在畢業後選擇在城市就業。大學生往城市人口集中。第四,工作原因。因我們自身原因,我們身邊的同事以及接觸的朋友,基本都是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員,導致我們人員大學生遍地都是。

感謝 悟空小秘書 的邀請!

先來糾正一個知識點,大學生指的是在高等院校注冊入學並且接受教育直至畢業前的群體統稱,大學生的范圍包括: 專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碩士生、博士生) ,所以從嚴謹的態度來說,兩者是不對應的。

既然提到大學生的規模,給人一種「遍地都是」的感覺,那麼我們有必要了解清楚到底目前我國 專科生、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 到底有多少人?到底占人口比例多大?占就業人口畢業多大?

1.全國專科生畢業人數

2.全國本科生畢業人數

根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數據顯示,1978-2017年全國本科畢業生人數為4588.3837萬人,再加上未公布2018年 畢業生(根據往年數據推測400萬左右), 因此,全國目前本科生總量粗略估計在在5000萬左右。

3.全國碩士生畢業人數

從國家統計局信息來看,只顯示2004-2017年的碩士畢業生人數,但幸運的是,有1978-2009年研究生畢業人數( 注意這里的研究生畢業人數包括碩士畢業生和博士畢業生 ) , 總計249.5095萬人,去除前面提過的2009年我國博士畢業生在33萬的規模,那麼1978-2009年碩士畢業生應該在216.5095萬人,再加上2010-2017年的361.8441萬和2018年預計的52萬, 因此,截止2019年,全國碩士畢業生人數在630.3536萬左右。

4.全國博士畢業生生數量

從國家統計局數據來看,我國博士畢業生數據是從2004年開始顯示的,從幸運的是,此前官方曾在在2009年8月31日發布過一份數據,截止那一日,全國累計授予博士學位33萬餘人。再把2010-2017年的數據相加(計算結果是42.4602萬人),總共大約是75.4602萬人,如果在把2018年大概6萬畢業生算進去的話, 截止2019年,全國目前應該有81萬具有博士學位的高等人才。

從公開數據來看,2018年 我國總人口13.95億,目前僅查到2017年我國勞動人口為90199萬,計算出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數量佔全國勞動年齡人口比例為11.87%,可以說這個比例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換句話說,十個求職者中,就有一個是大學生。 當然了碩士畢業生和博士畢業生的比例還沒有達到1%,擁有研究生學歷的依然是 社會 最稀缺的人才。

注意: 如果嚴謹一些的話,我們會意識到,博士生和碩士生其實已經在本科生中統計過了,所以減去這接近的1%的話,那也依然還有10%的比例。

坦白說我並不喜歡「遍地都是」這個形容,雖然國內大學生人數達到10%左右的比例,但是畢竟是接受了國家的高等教育,國家的未來是要交在這些人身上的,只有這一大批人發揮出應有的能量,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早一天到來。

都什麼回答,我來告訴你好了。其實原因很簡單,基本上就這幾點。:第一,5%這數據是全體中國人,也就是說中年人,老人,和沒到18歲的孩子也包括。你平時不會傻到去問一個10歲小孩讀大學沒,而中國,中老年人因為時代的原因讀大學的很少,比例自然就被沖下來了。

第二:大學擴招,年輕一代人讀大學的比例大幅度上升,你都在與你的同齡人競爭自然感覺本科不如狗。

第三:現在渠道多了統招,自考,留學,大專,成教,運程等等大把渠道拿證書也都叫大學生。

所以你就能知道說中國人有5%大學生這數據的意義太小,基本就是個廢物數據。重要的是同代人裡面有多少讀本科的,多少一本的這才是重點!

起初,看到這個數據,有點不太相信,因為,滿大街都是大學生啊,我們單位將近400人,入門門檻就得是本科,但查看數據,發現還真是不到4%,具體數據來源是:

1、國家統計局網站1998年至2016年的數據顯示,本科生畢業總人數4756萬人,而2016年全國人口數量為13.83億,本科以上畢業生佔比3.44,再加上17/18以及1998年以前少的可憐了的本科以上人數,去除中間重復計算的問題,也就在4%左右。

2、官方數據顯示,從恢復高考到2017年,40年間累計畢業的大學生,總數達11518.2萬人,粗略按照其中三本以上佔一半,專科生佔一半,也就是說,本科生有5759.1萬人左右。 看起來的確是很多,但是中國的人口139008萬人,大學生占據總人口的比例不到9%,而本科生只佔4.43%。

所以,4%左右的本科生,確實是比較真實的,那麼,為何會覺得遍地都是大學生?主要因素有:

1、大專高職院校太多。我們平常說的大學生,不僅僅是本科生,還有大專,或者高職院校學生,根據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教育統計數據,目前我國有1388所高職(專科)院校,在校生人數總計11049549人。而本科院校,才1243所。也就是說,僅僅是高職院校,就比本科院校多,龐大的高職院校學生佔比比較大,構成了大學生群體,同時,還有大量高等專科學校的大專學生,就會給人覺得,大學生多。

2、野雞大學比較多。如今,即便高考不上官方的本科、專科或者高職院校,但可以上挖掘機、廚師等這種民辦的野雞大學,這樣的大學,有392所,按照一所大學1萬人計算,也達到了將近400萬人,所以,會給人感覺大學生多。

3、自考、自學、函授、職業大學等,虛構了大學生數量。我們身邊很多人,沒有考上大學,但後來自學成才,拿到函授文憑,或者大專文憑,就覺得,自己是大學生了。我身邊不少人,掏錢,上了帶「中國」兩個字的大學,其實就是在這邊開的函授班,畢業後,也冒充是中國某某大學畢業的。

4、三本越來越多。我一直覺得,三本就不應該叫本科,就是混了個本科文憑而已,直白的說,跟本科差的很遠,分數達不到、學校不如本科院校,很多都是本科院校下面的分院,有的三本,成績太差,最後要上五年,所以,三本多,學生多,也同樣導致大學生遍地都是。

本科學歷只佔4%,意不意外,驚不驚喜。看到這樣的數據是不是瞬間感到欣慰呢?但是面對就業難就很崩潰了吧,那時感覺遍地都是大學生了!

1.本科學歷只佔4%?

最近兩年高校錄取率超過80%,本科錄取率也在40%以上。本科畢業生達400萬左右。這么多本科以上學歷的人,怎麼只佔4%?我們來算一下。

看看從1998年到2016年的統計數據,本科以上的合計4756萬人,其中有重復計算的,意外,疾病等去世的,可以抵消1998年以前的人數,再加上最近兩年800萬,一共5556萬人,按全國人口14億計算,本科學歷以上佔3.97%。

通過計算我們可以知道本科以上學歷佔4%,是非常真實可靠的數據。事實擺在眼前,我們感覺遍地大學生可能是錯覺。與我們所處的環境有關。

2.為什麼感覺遍地都是大學生?

首先,大學錄取比例越來越大,錄取人數接近800萬,剛剛大學畢業的學生無論是找工作還是干什麼發現身邊都是大學生。大學生找工作也是普遍在大城市或大企業,都是人才聚集的地方,也會感受到遍地大學生。

其次,自考本科,成人本科,網路本專科等等通過繼續教育擁有了高學歷。這方面我在國企和大型企業看到很多。

這樣產生的大學生也是千萬級別的!於是遍地大學生的感覺也是正常的。

總體來講,本科以上學歷佔比不高只是4%,遍地大學生也沒有錯,在大城市隨處可見!特別是40歲以下居多。所以想在城市立足,好好加油吧!

大學生本來是指在正大學校園求學的在校學生,但在實際的生活中,人們往往給這個稱呼賦予了寬泛得多的內涵和外延。通常人們口頭說的「大學生」,是指一切接受過和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這既包括在校大學生(本科及專科)、碩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也包括已經接受了高等教育而參加工作的所有人。

從我國當前人口的學歷分布情況來看,題主所說的「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只佔中國人口的4%」,是基本符合現實的。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統計來看,目前,我國擁有本科及以上人口總數,大約有5000多萬。如果加上接受過大學專科(包括高職和高專)的受教育人數,從寬泛的「大學生」的概念的角度來看,我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超過一億人,但在總人口中來看,也僅僅只佔總人口的比例大約8%,總體比例並不高。

那麼,為什麼現在「感覺遍地都是大學生」?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大學生主要集中在城市裡,特別是一二線城市裡,看起來人數很多,但一二線城市數量少,集中的大學生實際只是總體人口的很小部分;而人口的大頭,主要集中在為數眾多的三四線城市、小縣城,特別是小城鎮及農村。這些集中了全國大多數人口的地區,大學生很少,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很難見到大學生的身影。

2、我國高等教育井噴,主要是1999年開始的大擴招,之前的大學招生數量較少,只是大擴招後,大學生的數量才急劇增加。從實際數據來看,1999年到2018年,這20年時間培養的大學生佔了全國大學生的80%左右。這些人都是80後出生的,年在20~40歲之間,是人生最好的年華,也是最為活躍的群體,我們往往感受到的「遍地都是大學生」,其實主要就是這各群體。這個群體絕對數量不小,有好幾千萬,又往往特別活躍,尤其是主要活躍在大城市的公司里、機關里、大學里,活躍在 社會 的各個領域,所以大家感覺「遍地都是大學生」。

3、由於最近幾年大學生就業競爭越來越大,就業越來越難,畢業招聘季,各個招聘會往往人滿為患,這給了 社會 大眾一個「大學生真多」的印象,自然覺得「大學生遍地都是」了。

實際上,我國的高等教育雖然發展迅速,大學生數量壯大得很快,但相對於總人口而言,比例依然較低,國民文化素質總體依然不高;更重要的是,由於大擴招導致的大學生數量的大增,培養的質量有明顯下降,很多接受了大學教育的人,並沒有擁有與學歷相當的知識文化素養,能力也沒能獲得有效提升。 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不但需要重「量」,更要重「質」,才能培養出更多有用的人才,進一步提高我國的綜合競爭力。

我是燕園博雅教育,敬請關注。

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只佔中國人口的4%,為什麼會有遍地都是大學生的的感覺呢?我想可能是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如果一個女人沒有懷孕的時候,感覺生活中碰到孕婦的幾率挺小的。一旦這個女人有了身孕,就會有身邊到處都是孕婦的感覺。哪怕是走在大街上,一眼望去,都能在人群中找到一個孕婦。這種現象,就是心理學上的「孕婦效應」。「孕婦效應」造成的後果就是,隨著你對某個偶然事件的不斷關注,漸漸會覺得這個偶然事件成為了普遍現象。

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是,你新買了一件東西,會發現同樣擁有這樣東西的人很多。比如,你新買了一輛某品牌的車,會發現大街上很多同品牌的車。同理,如果你是一個大學生,你也會覺得大學生遍地都是。如果,你的孩子是大學生,也會產生同樣的感覺。

中國是一個特別講究圈子文化的民族。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同層次的人很難玩到一塊去。如果你是一個大學生,那麼你的朋友很可能也絕大數都是大學生。我老家以前有很多不錯的朋友,很多都是初高中就不讀書了,這些年幾乎都漸漸疏遠了。其實人都還不錯,但在一起確實感覺沒什麼好聊的。我對人家的生活不感冒,反之亦然。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們對某一類人或事物產生的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這里倒不是說,人們會因為「刻板印象」會覺得大學生多。但是人們會因為「刻板印象」對大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注。比如人們會因為刻板印象,覺得大學生應該是有才華、有素質、有知識的一個群體。

舉個例子,同樣都是刑事犯罪案件,一個案件的嫌疑犯是普通人,另一個案件的嫌疑犯是個大學生。那麼一般情況下,媒體會對大學生這個案件報道的更多。因為將大學生這種本應「有知識、有文化、有素質」的人與刑事犯罪聯系起來,更能會更有新聞價值,更可能受到更多的關注。

熱點內容
生物制葯考研大學排名 發布:2025-05-24 09:31:54 瀏覽:973
江西農業大學宿舍圖 發布:2025-05-24 09:31:51 瀏覽:605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腫瘤 發布:2025-05-24 09:25:19 瀏覽:417
適應不了大學宿舍 發布:2025-05-24 09:17:57 瀏覽:249
武漢大學的計算機專業怎樣 發布:2025-05-24 09:17:53 瀏覽:452
開始上大學英文 發布:2025-05-24 09:17:49 瀏覽:591
淘寶大學生創業 發布:2025-05-24 09:17:16 瀏覽:73
廣州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發布:2025-05-24 09:09:10 瀏覽:77
湘潭大學2016考研結果 發布:2025-05-24 09:06:50 瀏覽:483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動物實驗中心 發布:2025-05-24 08:57:13 瀏覽: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