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名单 » 套瓷美国大学申请教授积极回复

套瓷美国大学申请教授积极回复

发布时间: 2025-05-02 14:52:30

A. 留学常识:套磁是什么意思

套磁是指在申请美国学校的过程中,以邮件或电话等形式和有意向的教授进行沟通,沟通的目的就是从教授那里获得更多招生消息以及进一步让教授对你产生印象。一般多用于博士申请中,当然硕士申请者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跟有意向的学校的老师套套磁。

套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初步套磁(自我介绍):这个部分一般是把自己的一个教育背景还有之前的研究方向与研究经历以自我介绍的方式简短介绍给教授,当然前期在挑选教授的时候一定要按照专业方向来,一定要match,广撒网毕竟不是一个上上策,还是要多做功课。
深入交流:如果有教授回复你的邮件,对你以及你过去的经历比较感兴趣,你可以把你的学术简历,个人网站或者是学术论文发给他,进一步让教授了解你
Online面试:如果你们聊的很投机,email来往已经不能满足你们的需求了,教授会跟你商量安排Skype面试,这个阶段一定要好好把握,面试前多看看教授近几年发的paper或者实验室的课题项目文章,以便达到“谈笑有鸿儒”的地步。

套磁其实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因为不同的教授会喜欢不同风格和背景的学生,但是有几点“不要”做的事情是共通的。
1. 不要写错教授的名字,更加不要用Dear Professor这样的称呼
2. 不要把邮件写的太长因为教授们都很忙
3. 不要提及或者发送GRE或者托福成绩,教授看重的是研究经历和学术背景
4. 不要使用简写词语或者俚语
5. 不要以“.doc”的形式发简历或者其他文件,请使用PDF
6. 不要弄错教授的研究方向
7. 不要一个系的所有教授一起群发,因为教授们之间会交流的
套磁就像相亲,两情相悦总是很难的,所以你要不断寻找不断努力啦~

B. 跟国外教授写信套辞,你不知道的陷阱

怎样套磁才得体有效?

什么样的自荐信才能吸引教授的注意?

套磁其实是一种很流行的与教授直接沟通获取信息的方式。实力雄厚的申请者给教授写信,目的在于明确自己跟教授的研究方向契合。大多数人写套磁信其实是为了给教授留下好印象,从对方的来信中揣摩自己能否申请加入对方的团队。

怎样套磁才得体有效?什么样的自荐信才能吸引教授的注意呢?为此,我专门咨询了几个博士生同学、在美国大学当教授的姐姐,以及曾经担任过招生委员会的学生代表,从学生、教授、和录取决策三个角度,总结以下经验。

邮件是国外学者主要的沟通手段。国外教授经常邮件太多,没时间回,有烂神时索性没看到。所以咱们的信要尽量写得言简意赅。

套辞信不宜长,一般不超过电脑屏幕,把你想表达的内容用简单直白的语句划分成几小段,每段话别超过5行。 目的是为了让别人知道你为什么给Ta发信,Ta的科研你为什么感兴趣。

能不能抓住教授的注意力,第一封信表述出来的信息非常关键。这封信需要说清楚的内容有:

申请者要在非常短的时间内,通过几封邮件往来就判断出是否要找这个教授当自己的导师。第一封信发出,对方如果表现出兴趣,那么接下来就会比较密集的通信,跟定节奏,正式向学院提交申请。

我曾帮助过几个中国同学编辑套磁信。一个普遍问题是没搞清楚写信的目的。套磁信应该带着问题或请求找对方,不能只介绍自己,人家凭什么要认识你呢?有些教授会认真的读这些邮件,可是更多教授会以怀疑的眼光看待这些邮件。 如果你还没想好为什么要给某位教授写信,只是试试运气,最好别发。 因为搞不好它很可能会对你的录取造成负面影响。

通常来讲,给教授写信主要出于两种原因:

一是其他渠道不能获取某些信息,必须问这个教授 。比如你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了解院系里有一位教授跟你的研究兴趣相关,于是需要找对方确认你能对Ta的研究计划有所贡献。

第二种情况是向对方求助 。比如你需要换导师,对方是适合的人选,但你又不确定Ta愿不愿意接受别人带过的学生。无论哪种情况,都要让对方明白,自己对Ta的工作了如指掌,提出任何一类请求都是建立在这种了解上的。

还有的同学长篇大论的讲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个专业,曾经作出什么业绩。哎,教授们很忙的,你对Ta而言还是个陌生人,你说的这些跟申请学校或教授本人的研究没关系的话,对方为什么要知道这些呢?

大多数教授会积极地更新他们的网页以展示他们的最新研究。有的申请者没有仔细查看过这些网站,判断哪些是潜在的可以一起做研究的导师,就匆忙发信,因为心虚,只好一再强调自己的兴趣和对方匹配。 其实教授很容易分辨申请者有没有诚意,有没有做足功课。

强调“我跟你匹配”也有错吗?有啊!

大多数教授关注好几个研究领域和子领域,或者Ta的官网上列了很多从前的研究内容, 如果申请人只概括的讲“我跟你匹配”,教授会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更糟糕的是,教授可能认为你连哪个子领域都没提,连Ta的研究计划都没搞明白,没法跟你交流,当然也就懒得回信了。

中国学生常犯的毛病是在国外导师面前拿自己当小学生,还以为自己放低姿态,就能抬高对方的身份。殊不知学校录取研究生,目标人群是心智成熟的青年学者,将来进入学院,是要进入导师的团队成为同事的。你写信的格式和口气如果像是给好朋友写的,那对方可能觉得你的亲和力用的不是地方,怀疑把你招进团队的话,你有没有成年人的担当,能不能放心的把课题交给你。

还有一些中国学生对自己是中国人这个身份看得很重,生怕受到歧视,动辄捍卫祖国立场,或者强调自己跟同胞有区别。有的申请者认为形象能为自己加分,在申请信里附羡裂上照片……殊不知,这些作法都与研究精神背道而驰。一般来说, 学者会尽量避免刻板印象干扰自己对事物的判断,不偏激、不自负,能直面自己与生俱来的身份。

能被学校录取,是因为你展现出来的实力和研究兴趣跟他们匹配。 没有被录取,就是因为招生委员会认为你不适合,并不是因为你的国籍、本科学校、颜值、性别、你爹。

本科读的清华北大、父母是知名教授重要吗?没说不重要兄历闭啊,但是所有这些因素只有体现在你的研究能力上才算数。

你刚开始给教授写信,对方还跟你不熟,除非你能很清晰的说出来对方有哪些见解你非常认可,不要轻易用泛泛的形容词“表扬”教授。夸奖的不是地方,对方可能会感觉被侵犯或者感到无聊。

另一种常见的毛病是拿老师当学院秘书,询问签证问题,让老师给改语法,让老师给列文献清单等等。这些作法会惹烦教授,或被当成笑料。

给教授写信应该围绕着研究兴趣,而不应该询问录取程序、申请条件方面的信息。 除非对方询问,不要告诉教授你的GRE分数,GPA,也不应该直接问教授你能否被录取,因为录取是由招生委员会决定的,有些教授可能会授意委员会Ta青睐的候选人,但是教授无权干预录取程序和决定。不要试图通过教授开后门。

尽管很多教授都不在乎学生直呼其名,申请学校时还是应该正式的称呼对方 Professor+Last name,注意Professor不要简写成Prof。在官网上看到收信人有博士学历,但不是教授,那么可以称呼对方 Dr.+Last name。切记不要因为对方是女性,就把Professor和Dr.改成Ms。

什么时候可以改称First name了呢?当教授亲自告诉你,“你可以叫我xx”。否则的话,哪怕对方给你回信时签的是Ta的小名,你也别大剌剌的以为真的可以这样称呼对方了。在还没能自在熟练的行走在其他文化里之前,用正式一点的方式与对方相处比较保险。

当我们写第一封信并发送给教授,就开始建立自己的学术信用。 对方的姓名、职位和大学名称千万别弄错。 有的外文名字比较难拼难念,容易出错,记得核查。如果名字写错还能收到对方回复,真是小概率事件。

发送前一定要起一个鲜明的邮件标题,无标题的邮件往往被视为垃圾邮件。 标题怎么写? 这方面网上有不少信息,第一封套辞信标题可以是 “Question regarding the M.Arch application”,或者直接写出你要申请的项目、你感兴趣方向的名称。应该避免让人产生歧义的标题,比如 “Help!”, “Looking for a challenging program”, “I want to study in your program”, “Greeting from Li Xiaoming”。另外,不要让标题一听上去就像是垃圾邮件,比如 “Urgent request: Immediate reposes needed”。

注意拼写和语法的正确性。用Grammarly等纠错软件检查一遍 (Grammarly有免费版,也有收费版,先用免费的吧)。如果有母语是英文的人帮忙编辑那就更好了。

别用表情符。 笑脸可能放在给朋友的微信里很可爱,给教授写信还是别用了。用词完整,避免缩写。

不要一句话全部大写,慎用叹号 。在英文中,大写句子和用叹号是用来表达气愤或者命令的。表达谢意应该用 “Thank you very much.”,而不是 “Thanks!”。

注意向对方提出请求的英文表达跟中文有差异。 不要说 “I hope you can …”, “I wonder if you have time to …”, 显得没有礼貌,可以用 “I was wondering if …”。

千万不要发同样内容的邮件给几位教授。有些学生喜欢从学校官网上搜索一长串教授名单,然后就泛泛的讲一句“您的研究与我的兴趣相关”,就在家等待教授给你回信。我只能说,这样写的话,教授看一眼就会认为这个学生没有责任心,不予理会或者不疼不痒的回复。

千万不要同时跟一所学校的两位教授套磁。 找导师应该怀着非常真诚的态度,同时向几位教授许诺自己愿意跟随对方做研究是很不负责任的。

我的一个博士生朋友曾经担任招生委员会的学生代表,她提到一段尴尬的经历。有一次,系里有两个教授同时问她要一个中国学生的申请材料,很显然这位申请者跟这俩博导联系了两三个月,也下了不少功夫,弄得两个教授都有意把Ta招到自己的团队。两个教授得知真相后再也没跟这个申请人联系,而且还跟系里打招呼把Ta设为“不受欢迎的人”。

附件会占用邮箱容量,收件人不会希望邮箱里充斥着大量陌生人的无用信息。所以 第一封套辞信尽量不要含附件 。后续邮件往来中,如果教授提出要你的简历、研究报告,那么 尽量发送PDF格式给对方 ,避免Word不同版本无法打开的问题。附件名称包含你的名字、附件内容和日期, 不要把名字起的奇奇怪怪的文档直接发给教授 ,显得太随意。如果一定要发附件,正式的表达是 “Attached please find my CV/proposal…”。

一旦教授回信,我们应该及时、有针对性的回复邮件。写套辞信其实很费精力,原因就是你要能够及时的跟上教授的反馈。教授回信可能客气的说,“我今年不再打算招收新生了”,或者肯定的告诉你说你们的研究差异很大,Ta可能会向你推荐系里另外某位教授。

这分明是一封拒信,咱们该怎么回复呢?一定要在最短时间内回复一封简短的感谢信,并快速浏览对方推荐的教授信息。如果Ta的推荐确实靠谱,你可以稍微具体的感谢对方给你提供了这样重要的指导。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教授回信很快,还问了你一些问题,和你进一步探讨你的研究兴趣,这就表示:这位教授对你有兴趣!千万别以为这就大功告成了,也不要简单的回复一句谢谢。 正确的做法是:针对教授回信中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答复时间越快越好,但是要保证质量。

对第一次申请研究生的人来说,花上2-3天好好写一封高质量的答复信是有必要的。接下来的时间里,教授与申请者就是通过这种你来我往的邮件交流,逐渐确定是不是能跟对方共事。但是别忘了我前面说的,与教授的书信往来不适合讨论你的录取可能性。一旦确定对方对你是真的很有兴趣,你可以请求这位教授给你写封推荐信,写推荐信是教授对Ta看好的候选人最好的支持了。

没收到回信很正常。 如果你觉得花很多功夫写了一封漂亮的套磁信,教授却没回,不必紧张或沮丧,教授有可能是真的没看到,或者太忙没空回。能获得回复的几率有多大呢?我发现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差异还挺大的。有些博士生说他们当初发了10封信,只有两个教授回。而我在国外当教授的姐姐却说,教授们一般对申请者还挺耐心的,没有大纰漏的话,基本都会回信。所以,我想咱们也不用纠结收到回信的比例,教授到底回不回信,因人而异。

套磁信不仅用于申请,跟关系不熟的教授联系,以上经验同样适用。

北美的研究生在上学期间换导师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在加拿大,我和本系同年入学的两个博士生都有过换导师的经历。

跟大多数中国的博士生不同,北美的博士生论文题目不是由博导派发,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计划确定,博导一般都会尊从学生的意愿,从侧面辅助指导。一般北美的学校,系里规定少数几门博士生必修课,学生大部分修课还是根据自己的研究需求。

修了一两年的课,博士生很可能调整了研究方向,发现原来选的导师不再适合指导新课题,需要换导师。由于读博这个过程漫长而且充满了挑战,只有师生二人研究兴趣高度匹配,学生才能一路受到导师有效的指导,完成学业。

寻找新导师可以先从自己熟悉的老师开始,比如上过这位教授的课,而且获得不错成绩。你可以主动找这位教授面谈,把自己的想法和处境说清楚,看看对方有没有打算接收你。

我自己在博士第三年想要换导师,在自己的学校里发出了七八封信。大部分教授都很热情的回信了,而且还跟其中5位教授见了面。

回顾这段经历,我的总结是: 匹配是博士生与导师良性互动的关键 。找到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是每一位青年学者必须要走的路,否则,仅仅因为教授是大牌学者而追随Ta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自己缺乏独立思考、创造知识的能力,很难让你形成差异化的优势。读博士这个过程本来就是要掌握怎么做研究,学会在学术环境如何跟人打交道。在高校的研究所里,一个有份量、受欢迎的研究生不仅能创造知识,还要能跟人分享。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希望从别人身上获得能量,获取信息, 匹配度高的研究团队里,每个人都是分享的受益者。

必须准备好研究报告才能跟教授套磁吗?

北美大学一般都在申请时要提交研究报告,也就是说,申请候选人已经大致有一个研究方向,教授可以通过看你的报告来判断你有没有能力做研究。申请候选人被录取后先修课,在此期间不断的调整研究报告。过段时间很可能研究报告已经跟入学时面目全非了。如果想换导师,一般都是拿着最新的报告去和教授谈。

在英国和澳洲,能否录取主要就是看申请者最初提交的研究报告。另外GPA必须达标,推荐信要强。对各方面都合格的申请人,学校甚至可以帮忙牵线找导师。

C. 如何有效地与美国大学教授套磁

要想在美国留学申请中大获全胜,就要有效地与美国大学教授套磁,争取获得美国大学的专业全奖;对于一般的美国留学申请者来说,参考下面的专业套磁方式可以帮助自己获取意想不到的收获。1. 标题是什么---学术关联性单纯的写Hi 或是hello professor,或是help,I want to join you lab 只会被当成垃圾邮件删除掉,标题表现出学术性和目的性也是很重要的,较正式的写法有以下两种:About XXXXX;Re: (Regarding) XXXXXX。这个xxx 可以是你感兴趣的教授方向,也可以是教授的论文题目,也可以直接写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比如想学蛋白质工程题目可以直接写Re:protein engineering。当然有许多人直接写I am interested in pursuing Ph.D. degree in 具体方向 in your research group 也未尝不可,只是效果因人而异了。2. 内容说什么---学术性,完完全全地表现出学术性!套辞之前,一定要看清楚对方的科研背景,以及最近正在进行的科研活动。比较有用的办法是看publication 里面'submitted'或'to appear'的论文,有机会的话下载下来仔细研读一下也是非常有用的。很多申请者套辞信过去就是直接问是不是有钱,说到自己就是gpa 多少,拿过多少奖,好一点地会介绍一下自己的科研经历以及发表过的论文等等,但是人家真正感兴趣的是你可以在他的领域里面有多大的成就。不好好研究一下对方的背景就贸贸然丢个套辞信过去,反而对你不利。因为教授看见这样一封没有丝毫针对性的套辞信,会认为你是在用一个通用的模板信批量发信。如果遇上较真一点的教授,会直接把你的email 发给招生主任(通常也是系里的教授),那么你就别再指望这所学校了。原则有三个一不要抄模板,二不要多写硬件的分数(有很多教授并不在意GPA 或是GT 有多高),三是空谈特别喜欢是没有用的,要套一个教授,最少的要求是把他主页上的介绍都仔仔细细的吃透,正常的要求是把他的代表性paper 仔细研读一遍。而且第一封套辞信不要太长,讲一下重点就可以了。以后保持一个星期1-2 次就可以了,不要间断,并不时的向他汇报一下自己最近在做的实验或最新发表或已发表的论文,同时还要记得诸如节日问候之类的细节。这要求申请者的学术背景很强,能谈得长久。首先当然是简要的自我介绍,然后就该谈谈你对他的研究的看法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一般情况下教授都会乐于与你讨论的。如果已经处于申请期,大可直接就问有没有position,很正常的。比方说,先找了教授的几个主要的研究项目的资料,大都很简要的那种,有个初步了解。仔细地去研究一下,会发现他在选择一些项目时总有一根主线贯穿着,很多project 其实是相同的方法或理论在不同问题或环境上的应用。当然几个方向中,你还要注意观察,那些是理论背景很强的(实验室传统课题),那些是跟着前沿脉搏跳动的,然后和教授说自己对哪个最感兴趣,这个会给他一个很好的最初印象。接下来,去上查他所有的论文,,并对应着那几个主要方向加以分类。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来细研究一番。这时,你就要找个本校和他研究相近的导师来帮你了,这个极其重要,尤其对本科生来说。导师会告诉你很多类似的参考文献和辅助资料,也会告诉你最新的研究动态,还有就是对方学校老板的项目中哪个”最有利可图“。你甚至可以让导师帮你看看教授论文里最有new idea 的地方,以此作为你套辞的插入点。而在介绍自己论文的时候,除了谈你在这片论文中的contribution 后,也可以详细说一下通过研究这个论文所涉及的题目,你懂得了哪些东西,尤其是掌握了哪些方法,当然如果你真的对其很有研究,你可以提出你个人对这个论文研究题目的修改性意见,这会使得你在教授心目中的位置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学术没有那么雄厚,那么背景和基础就是要强调的地方,这就是从potential 和match 方面来发展了,目的是要让教授相信你有为他打工的能力,尤其是在这个背景单一已经有碍发展的interdisciplinary 的时代。比如某学生是EE 的属于电子类,却申请了其中一个program是偏环保的就可以说自己有很好的数学、编程和电子的基础,同时还在自学环境工程,很希望用电子的背景来为环保服务。然后就具体谈教授的项目,如他曾经做过用电子办法解决环境问题的,是这两者的结合,这就非常地有效果。拿到AD 的申请人套辞又相对简单一些,首先说明自己已经拿到AD(说明自己已经合格了,剩下就差钱了);其次,对该学校很感兴趣;然后,对该教授的研究相当感兴趣,并且有决心做好(参照以上论述)。只要教授看上你了,自然会提及funding。实在不行,直接写信把困难说说,再问问funding 的事收到正面或者中立态度的回信后应该立即回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即使收到负面态度的回信也最好礼貌地表达遗憾和等待他回心转意的决心。最后要注意这个过程中保持充实独特的内容、诚挚合作的意向和不卑不亢的风度。毕竟这就像是个找工作的过程,双赢的结果才是最好的。文科方面,如果仅凭GT、GPA 分高而专业背景薄弱的申请者,套瓷用处不大,因为你会发现除了“我对你研究的东东感兴趣”之外没什么可说的。另外,有一部分申请者专业背景很强,但GPA 和GT 很不理想(比如在3.0 以下和T 没到550 或刚过550),想通过套瓷来侥幸成功。对于这一部分申请者,我想说的是,也许你们都是很优秀的社会学研习者,但申请美国学校有他自己的游戏规则,如果连基本的要求达不到,教授再如何欣赏你恐怕也希望不大,反而会给自己带来不切实际的幻想;另外退一步说,由于文科研究的水平和语言的差异,在国内有再强的研究背景,作用也并非想象的那样大。所以对于申请者来说,不论你是谁,你以前做过什么,一进入到这个游戏中,那就“放弃一切幻想和犹豫”吧!总的来说,套瓷对于研究背景较强的申请者来说的确有用,但前提是你其他硬件不落后。3. 形式—简明为上第一封信言简意赅地说明来意,100~300 字足够,不必写万言书;可以附带简历,PS 可免。如果简历不长,建议放在邮件正文里,因为某些教授的邮箱已经设置成有附件直接删除的。退一步说,如果他对你有兴趣就会主动要你发简历过来。一定要放在附件里的话,最好事先转换成PDF 文档,以避免教授为防止病毒而不打开的问题。之后就是两个人互相的交流和联系了,注意措辞的准确和没有简单语法错误就可以了,不用追求太华丽的辞藻。通过上面对美国留学申请中的专业套磁方式的解读,相信对于很多计划申请美国留学的人在准备套磁材料的时候,可以参考上面的信息来提前做好美国留学申请的套磁准备和规划。

D. 申请master跟教授套词,发了两个月的邮件,终于回复了,但他说他不招新学生了,推荐我找另一个教授

有人写了一封Email然后群发给某个program里的所有教授,这样做一般是自掘坟墓。我看过一个普林斯顿的教授写的套磁经,他说这样做是浪费所有人的时间。美国大学和中国大学最相似的一点就是教授之间的明争暗斗。万一你同时套了两个敌对的教授,你就成了一女事二夫的坏女人。碰上个别有神经病的,直接一封Email把你的“劣迹”捅到招生委员会去,到时候你立个贞节牌坊都没人要你了。所以,在选择套磁的对象时,一定要慎重;最好在他明确拒绝你之后再去找下家。

有人第一封套磁邮件就问教授,你现在要不要学生,这样做也不妥当。站在教授的角度上想想,他连你的基本情况都不了解,凭什么要你?你起码得告诉他,我对你的方向很感兴趣,我也做相关领域的研究,我有哪些经验和成果。

套磁的一般做法是,先和教授探讨学术问题。套磁前,你可以先找找这个人的论文,读一两篇(最好是比较新的),然后编两个问题问问。不要提太没水准的问题,有的教授看到这种问题可能都不会回。要学会从一个观点衍生出另一个观点,从一个问题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才能延长你和他之间的交流。你要慢慢套,别心急,把时间拉长一点,让他慢慢掉进你的陷阱里。等到他觉得你还不错的时候,再问他要不要学生,告诉他你想申请他所在的program。

写Email的时候也有个学问。首先不能太长,控制在4行之内。实在不行也要学会分段、排版,起码让人家看得清爽一点。教授都很忙,没时间看你的长篇大论。其次要正式,别出现“how r u”这种词汇,杜绝拼写和语法错误,否则教授会认为你受教育程度低。另外,教授都很忙,等上一两个星期回你是很正常的。我套磁的时候,有个教授给我回邮件的时候,我都忘了我给她发过邮件。如果等的时间超过两个星期,你就可以考虑找下家了。(转)

热点内容
长春工业大学2017考研 发布:2025-05-03 03:15:45 浏览:11
浙江师范大学的宿舍 发布:2025-05-03 03:01:16 浏览:765
中央财经大学考研录取率 发布:2025-05-03 02:46:00 浏览:557
西南大学2016博士招生 发布:2025-05-03 02:45:58 浏览:513
沈阳老师招聘大学 发布:2025-05-03 02:44:26 浏览:28
沙坪坝大学城一小 发布:2025-05-03 02:38:10 浏览:853
湖南大学企业管理考研复试 发布:2025-05-03 02:38:08 浏览:938
研究生导师选外校的 发布:2025-05-03 02:37:21 浏览:231
永川到大学城汽车要坐多久时间 发布:2025-05-03 02:37:18 浏览:277
安徽工业大学特聘教授 发布:2025-05-03 02:35:34 浏览: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