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名单 » 江西师范大学1999级毕业生名单

江西师范大学1999级毕业生名单

发布时间: 2025-08-04 05:54:32

㈠ 江西师范大学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的介绍

江西师范大学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的前身是 1985 年由倪国熙教授(现任江西省政协副主席,江西省计算机学会理事长)领衔创办的计算机科学系。历经江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系(1985.5—1994.12)、江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1996.7—2003.7)、江西师范大学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2003.8— )等发展阶段。1999 年 10 月,计算机科学系成立十五周年之际,根据计算机学科发展需要,更名为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2003年 7 月与计算中心共同组建成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厚基础、重技能、强素质为培养目标,坚持质量立院,特色立院。目前,学院现有四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领域(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一个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方向(现代教育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江西省本科品牌专业和江西省重点学科,入选江西省卓越工程师建设计划和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学院通过加强课程建设和深化教学改革,形成了多层次、多专业、多模式的办学格局,教学水平和毕业生质量不断提高。三十年来,学院共培养了各类学生6000余人,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品德优良、基础扎实、技能过硬、勇于创新的计算机专门人才和双师型计算机教育人才。毕业生以基础知识扎实、工作敬业求实而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㈡ 江西师范大学在哪个区

一、江西师范大学在哪个区 江西师范大学 是在南昌市南昌区,具体地址在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区紫阳大道99号 ,该校是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是省属重点师范大学。
二、江西师范大学简介
江西师范大学 是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学校融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于一体,位于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誉的江西省省会南昌,对江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兆则清有较大影响,被江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优先发展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现有瑶湖、青山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500余亩,建筑面积140余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304余万册,电子图书330余万册。瑶湖校区不设围墙,四周以一条7公里长的瑶河环抱,具有突出的生态人文特色。

历史沿革

学校缘起于庐山白鹿洞书院,肇基于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1949年更名为 南昌大学 ,1953年改为江西师范学院,1983年更名为 江西师范大学 ,是江西省本科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普通高等院校。2003年,江西金融职工大学(江西银行学校)整建制并入。

办学思想

学校先后七次迁址,六易其名,四度调整,砥砺出“静思笃行、持中秉正”的校训,孕育了“团结、勤奋、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形成了“以人为本、面向社会”的办学思想,“以生为本、以德为先”的育人思想,“百折不挠、艰苦创业”的办学传统,“质量立校、学术铸校、人才强校、特色名校、管理兴校、和谐荣校”的重点任务和“爱国荣校、民主和谐、求真务实、开放创新”的师大盯扰精神。

学科建设

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全国第一批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设有23个专业学院,1个独立学院(科技学院),现有1个ESI全球前1%学科,5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6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3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及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87个本科专业。

人才培养

学校现有87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生近3万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000余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1万余人;获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2个,国家人文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6种,教育部万种新教材5种;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7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0个、特色专业10个、品牌专业25个,省级精品课程26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5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5门,省级教学团队7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从1999年开始学校实施学分制改革,以培养责任担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分制管理、模块化课程、菜单式培养、开放型教学”为机制,着力培养符合需要的“厚专业基础、宽学科口径、高品德素质、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2005年在教育部本族前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2008年起在省内开始按一本线招生。近年来,学校树立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围绕培养社会中坚骨干人才的目标定位,着力满足学生对专业、对知识和能力结构、对教师及其教学方式方法、对自主发展多样成长的四个理性选择,2012年起启动“正大学子”创新人才培养计划,2013年起开展本科师范生免费教育(1000人),实施本硕、硕博连读培养模式,本科生初次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茅,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2011年,学校就业工作成功跻身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高校50强;2012年,学校获批成为全国第一批本科院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2015年,在全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数学与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位居第一,英语、会计学和生物工程排名第二,法学和通信工程专业排名第三,成为全省唯一所有参评专业都位居前三的本科高校;2016年获批教育部的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成为全国地方师范大学首个、江西省唯一获批的高校;2017年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在2017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学校被专家组称为“一所具有历史底蕴、文化情怀、名校气质的模范大学”。

科学研究

学校现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单糖化学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分子筛膜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鄱阳湖湿地与流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功能有机小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马达加斯加研究中心”,1个全国高校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2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科技服务平台(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6个省“2011 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平台立项建设项目(1个实验室和2个工程研究中心),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江西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培育基地,2个省工程实验室,4个省社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个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文化厅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江西省廉政文化研究中心,10个省级软件科学(高校工程、实验示范)技术中心。2010年以来,学校教师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等重要奖项;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1项、重大招标项目3项、重点项目9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重大专项课题、“973”计划前期预研项目、国家国际合作重大专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多项;累计获得各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77项,国家软科学项目4项;获得江西省重大科技专项、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招标课题、省教育厅科技落地计划项目、省高校哲社研究重大招标项目(重点项目)30余项。2012年以来,学校年度科研项目立项总经费均超过1亿元,近4年来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居全国师范院校前10位。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41项,其中重大招标项目、重大委托项目3项,年度项目的立项总数列全国高校第7位,在全国师范类院校和全省高校中均列第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76项,列全国高校第112位,全国师范院校第5位。学校在英国《自然》(Nature)杂志2017年2月发布的2017全球自然指数(Nature Index)中位居全国高校中排名第71位。学校共办有期刊5个,其中《 江西师范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 江西师范大学 学报(哲社版)》、《心理学探析》等3种刊物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江西师范大学 学报(哲社版)》、《心理学探析》等2个刊物为CSSCI来源期刊。

师资队伍

学校校本部共有在编教职工2626人,其中专任教师1742人,博士716人。专任教师中,35岁以下教师比例为22.16%;拥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53.73%;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为84.67%。

国家级优秀人才方面,学校现拥有院士3人(双聘),*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双聘),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者2人,中科院“*”入选者2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全国高校优秀青年体育教师14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0人。

在省级优秀人才方面,目前学校拥有江西省教学名师1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40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36人(含柔性引进10人),江西省跨世纪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8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7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4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师2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教师7人。学校2017年入选全国“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

学生竞赛

学校注重通过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互动,大力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是全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试点高校,校团委在全国师范院校中第一个获得由团中央授予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荣誉称号。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等均一直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并在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体育竞赛、专业竞赛、科技活动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如“蓝天”环保社团先后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获世界自然基金会颁发的“世界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学校报送的《纯洁.朝气.责任—努力培育青年精气神塑造青年新形象》获第八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音乐学院合唱团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中获专业组声乐类金奖;杨文军同学成为历史上首次蝉联皮划艇项目奥运冠军的运动员,金紫薇和她的队友们实现了中国赛艇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并在第16届亚运会上担任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劳义同学勇夺亚运会男子100 米决赛冠军,成为我国在亚运会历史上第一个男子百米冠军;2011年,寿旻超同学在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斩获三枚金牌,创下江西省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学校2012年在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斩获一金两铜,刷新江西高校参加该项竞赛的历史最好成绩;在第十三、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1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11项二、三等奖,实现江西高校参加该项竞赛特等奖“零”的突破,并成功跻身全国50强行列,成为全国“挑战杯”竞赛发起高校;在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全国师范院校中唯一的“创青春创业实践挑战赛”金奖,并填补了江西在该类别赛事的金奖空白。在第四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学生获奖总数列全国第1位(并列)。2017年9月参加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团体总分跻身全国20强并荣获全国先进集体奖。

教师教育

学校坚守地方师范大学使命,发展教师教育办学传统、优势和特色,在全国率先“红土地支教实习工程”,被确定为全国实施“农村师资支持计划”试点高校,现已成为江西基础教育教师人才的摇篮、教师骨干人才培训的基地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引擎,培养了一大批各地中小学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中坚骨干力量。学校坚持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融合、学术性与师范性统一、大学与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合作,不断推进教师教育模式创新;构建了实践取向的课程教学体系、能力取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取向的教师养成教育体系。获批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2项、“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课”立项建设2门、国家级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教师教育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项,2017年入选教育部“推进实施卓越中学教师培养”项目院校。从2013年起,在全省率先实施本科免费师范生教育试点。建立了全省日访问量最大的“江西教师网”,有效服务和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及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其中,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机考办公室、省“国培计划”项目执行办公室、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办公室等均设在我校;承担了“江西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核大纲”“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网络研修工作室”等教师教育项目的研制和开发建设工作。

社会服务

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始终以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服务为使命,充分发挥在江西科学发展中的“人才库”、“发动机”和“智力源”作用。解放后,学校积极支持和帮助筹建地市大专院校,为全省基础教育培养师资。近年来,学校注意发挥人文社会科学优势以及在我省独有的音乐、体育、美术、外语等学科优势,打造赣鄱文化平台,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发展;充分发挥传统基础学科和理工类应用学科优势,优化创新科研服务体系,取得了以“五朵金花”——“糖、剂、布、膜、湖”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成果;学校积极参与江西省科技振兴计划,总投资1亿多元的“年产1500吨汽油抗爆剂甲基环戊二烯三羰基锰”项目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实现了学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大突破;LED外延材料产业化项目成为全国三大生产基地;依托学校纳米纤维技术、由学科科研人员创办的江西先材纳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亿平方米聚酰亚胺纳米纤维电池隔膜产品生产基地在南昌高新区隆重奠基,项目总投资达6亿元,投产后年产值将在60亿元以上,是我校又一项高新技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功案例;方志远教授六登央视《百家讲坛》讲授国史,先后评选为《百家讲坛》“最受欢迎主讲人”和“最受欢迎节目”。大学科技园2011年成为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2012年成为第四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13年获批全国师范院校第3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积极发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2015年创办智库内刊《江西发展研究》,刊发的34篇研究报告均获省领导批示。2016年以来,学校教师有30余份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55次,其中中央领导批示1次,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18次。

国际合作

学校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现与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28所高校实施学分互认、师生交流等项目,招收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来校学习,与10余个海内外科研团队和科研机构合作建设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学校现建有孔子学院2所,2008年,学校与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共建了该国的第一所孔子学院并被评为全球示范孔子学院;2012年,学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共建第二所孔子学院。学校长期聘请一批外籍教师来校授课,其中外籍教师Constance Gibson荣获国家“友谊奖”。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江西省政府奖学金和孔子学院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校友工作

自办学以来,学校累计培养各类优秀人才近30万名,一大批已经成为各个行业的中坚骨干人才,现在江西近半数中小学特级教师、60%以上的中小学省级骨干教师,80%以上的高中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是江西师大的毕业生,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级教学名师赖大仁,全国模范教师彭娟等。学校校友中还涌现出许多杰出人才,这其中既有中正大学时期校友两院院士黄克智、曾庆元,重点大学校长解沛基、刘振群、尹长民、贝效良、林增平、蒋建平,著名制浆造纸专家陈嘉翔,国家最高出版荣誉奖—韬奋出版奖获得者徐柏容,著名诗人公刘,著名军旅作曲家李非,著名书法家沈鹏,原江西省委书记万绍芬等,也有师院或师大时期校友如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邵鸿,原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原安徽省委书记王太华,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一级大法官沈德咏,江西省政协副主席刘上洋,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萌,国家信访局局长、党组书记舒晓琴,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范卫平,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力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金声,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黄洪,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总经理罗熹,中国泰康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总裁刘经纶,世界500强企业江西省铜业公司前董事长李保民,江西首富、江西济民可信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义海,江西恒茂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永辉,北京快乐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CEO、趣分期创始人罗敏等。学校在校友会网2016中国大学杰出政要校友排行榜中位居全国高校第78位,2016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中位居全国高校第83位,201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位居全国高校第126位。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契机,积极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按照学校《“十三五”时期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规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要求,朝着建设一所特色鲜明、全国一流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发展定位而奋斗,努力在富裕美丽幸福江西的伟大实践中再谱新篇。

江西师范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

江西师范大学在安徽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2013-】

江西师范大学是211还是985

江西师范大学王牌专业 比较好的特色专业名单

江西师范大学在哪里 附准确地址

江西师范大学邮编 附地址和介绍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邮编 附地址和介绍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教务处电话 附号码及其他联系方式

江西师范大学教务在线官网首页地址

江西师范大学教务在线入口:http://jwc.jxnu.e.cn/Portal/Index.aspx ;

㈢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发展时期

1940年10月31日,国立中正大学创建于抗日战争时期江西临时省会泰和县杏岭。学校设三个学院:文法学院、工学院、农学院。文法学院下设政治、经济、教育三个系。1941年8月,文法学院增设文史系,王易教授任系主任。文史系教授王易、欧阳祖经、姚名达、刘泳滨、程臻各有所长。
王易,工于诗词曲文,精研历数、医学。著有《乐府通论》、《词曲史》、《修辞学通论》、《历数胜译》、《岁差考实》等。
欧阳祖经,对文史诗词、佛典尤有研究。著有《南明朗事系年录》等。创建百花洲江西省图书馆,两任馆长,搜求江西地方文献,重印《豫章丛书》和《江西通志》,对江西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
姚名达,后改名显微,中国目录学家,著有《目录学》、《中国目录学史》。1942年6月13日,在姚名达的倡导下,国立中正大学战地服务团成立,推选姚名达为团长。7月7日,姚名达等11人到达新干县的石口,借宿在一问稠堂里。当晚被日军包围,他们赤手空拳与日军搏斗,37岁的姚名达教授为抗日救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刘泳溱,精通经史诸子百家,尤精说文,讲授中国文字学、《说文解字》。
程臻,通经史,工诗词,著有《撷华诗草》。
1946年8月,院系调整,将文法学院的文史系为中文学、外国语言、历史三个系。
1947年6月,文法学院分为文学院和法学院,王易任文学院院长。这一时期,肖涤非教授在文学院任教。
在胡先骕校长的要求下,学校创办了14种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刊物,学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果。文法学院编辑的刊物有:
1.《文史季刊》,王易任主编。1941年3月1日创刊,刊载文史学术论文,1942年3月1日后停刊。
2.《地方建设》(月刊),主编高柳桥。1941年2月1日创刊,刊载哲学社会科学论文,1942年4月1日停刊。
3.《政治知识》(旬刊),主编马博厂。1941年3月1日创刊,刊载文史哲文章及时事,1944年3月1日后停刊。
当时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成果有:刘泳溱的《说文段注例辑述》、王易的《岁差考实后序》、姚名达的《日本国名探源》、欧阳祖经的《日本儒学师承记》、严学窘的《中国音韵沿革》等。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12月底,中正大学由宁都长胜迁到距南昌市区20公里的望城岗,这里原来是国民党军政部建的营房。
1949年5月22日,南昌解放,5月26日,解放军接管学校,文学院开始书写新的篇章。
中正大学文学院有6届本科毕业生共计85人 1949年8月1日,“国立中正大学”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下设文学艺术学院等5个学院和一个体育专修科。文学艺术学院设在原葆灵女中和豫章中学。1950年2月14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南昌市城东青山湖畔的老飞机修理厂东部近千亩土地及附属建筑物拨给南昌大学作永久校址,11月,文学艺术学院迁入新校址。
文学艺术学院下设五个系: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教育系(附设实验小学)、历史学系、地理学系。
1950年,文学艺术学院和法学院合并为文法学院,由南昌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魏东明担任院长,校务委员杨克毅为副院长。魏东明1942年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抗战胜利后,曾任《东北日报》记者,长期从事文艺工作,所以他能讲授专业课。文法学院下设四个系:文史系、外国语文系、教育系和经济系。历史学家谷霁光教授任文史系主任。
文史系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文艺理论(魏东明讲授),中国文学史、历代散文选(胡守仁讲授),逻辑学(吴士栋讲授),骈文研究、元明清小说(徐先兆讲授),唐代传奇(姚名达先生的夫人巴怡南讲授),元曲(朱衣讲授),考古(谢康主讲),中国通史(谷霁光主讲),中国现代文学(朱企霞主讲),古代汉语、大学语文(王纶主讲),外国文学(熊化奇主讲)。1952年10月,文史系主任谷霁光、教师熊化奇参加了中南地区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材讨论会。
科研方面,张相先生的《诗词曲语词汇释》、朱衣先生的《六十家词》有较大影响。
学生邓庆佑毕业后,研究《红楼梦》有所创见,曾任《红楼梦》研究所副所长。彭印冲毕业后任教于上海市沪湾中学,致力中学教育,成为上海市有名的特级教师。
1951年7月,学校派文法学院外文系主任蔡文显、附属业余中学主任徐先兆参加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慰问团赴朝鲜慰问。11月14日,为配合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校务委员会决定,文法学院的文史、教育、经济三系和师范部的教育、中文等科停课编组参加土改。
为了适应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中央决定在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调整工作从1951年10月开始,1953年基本完成。南昌大学的各个系分别并入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工学院等院校,仅剩师范部的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艺术7科。1953年10月,南昌大学撤销,学校改名为江西师范学院,学校性质由综合性大学改变为培养中等学校师资的高等师范学校。 —、1953—1966
江西师院成立时,设中语、历史等七个专科和一个高中数学师资短训班,中语科主任由郭宣霖担任。1954年6月17日,郭宣霖调任历史科主任,中语科主任由熊化奇担任。当时只有正、副教授6人,讲师和助教11人。专业课程有中国语言、中国文学;苏联文学、文学基础知识等。有语文方面的图书资料3万余册,订阅的期刊约40种。
中语科发表的论著有胡守仁先生的《曹植研究》,邓仲伯先生的《试论唐代的变文》,徐先兆先生的《元明词曲史》,汉语教研小组的《怎样划分汉语的词组》,外国文学教学小组的《儿童文学概述》、《如何贯彻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的分析原则》等。
中语科1954年毕业33人,1955年毕业61人,1956年毕业62人。
1955年9月,中语科改称中文系,首次招收四年制本科学生。熊化奇任中文系主任。
1956年,中文系接管江西教师函授专科学校中语科,接收学生627人,是江西师院最早进行函授教学的系科之一。
1958年,根据学院“为政治服务,结合生产,密切联系中学实际”的原则,中文系增设了“毛泽东思想著作选读”、“民间文学”两门课,将“现代文选及写作”改为“阅读和写作”并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同年12月4日,赖淮靖任中文系副主任。
1959年6月,中文系成立党支部,在此之前,中文、历史为学院第八党支部。郑光荣任党支部书记。1959年8月,成立中文系党总支委员会,舟子任党总支书记,郑光荣任党总支副书记。1961年舟子调走,郑光荣任党总支书记。这时,中文系共有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古代汉语、写作、外国文学、文艺理论、中学语文教学7个教研组。
1961—1962年,为了贯彻《高校六十条》的精神,中文系对课程设置作了调整,新开了“语言学概论”、“语文教学法”,将“汉语”分设为“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同时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有益的探索。
科研方面,文艺理论组编写的《毛泽东文艺思想讲义》在全国高师院校中文系进行交流。中文系苏区文学史编写组编写的《江西苏区文学史稿》,1962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它填补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项空白。该书是中文系部分教师与1959届毕业生辛勤劳动的结晶。
50年代和60年代,全国著名的文化界专家、学者周扬、夏衍、郭小川、巴人、田汉先后来系讲学,活跃了学术气氛。
为了提高学生的水平,中文系制定了“关于基本训练的八大项目和实施方法”,重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陈良运、徐万明、周绍馨、肖土太、吴海等人,在校学习期间就进行文艺创作,开展文学评论,在《人民文学》等刊物上发表作品。1951年,中文系学生郭新日发表小说《小红星》,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56年,学生黄其康创作的以平津战役为背景的《打开民权门》,1956年10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潘凤湘、刘焕辉、颜鞠汉等在教育事业上成绩突出。中文系学生编辑的《报春花》月刊,创刊于1959年1月,主要发表本系师生的论文、短评和创作,共出12期。中文系话剧团排演的大型话剧《雷雨》、《兵临城下》,在江西艺术剧院公开演出,受到社会好评。57级“海燕班”被评为江西省优秀班集体,61级“新海燕斑”是学院的先进班集体。1958年,中文系招收新生340名,创下了院系招生史上人数之最的记录。1963年12月中文系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和部分教师,由郑光荣书记带队,赴丰城县桥东公社参加6个星期的社教运动。中文系四年级的学生和部分教师于1964年1月赴丰城县的洛市、南山等4个公社参加社教。
1965年9月,江西师院靖安分院正式开办,没有中文、历史和农业三个专业。中文系副主任赖淮靖兼靖安分院中文系负责人,负责教学管理工作。1966年7月,因“文化大革命”开始,中文系师生返回院部,靖安分院停办。
二、1966——1976
“文化大革命”给教学和科研带来极大冲击,中文系主任熊化奇先生甚至被迫害致死。1968年,中文系大部分教师脱钩下放到宜黄、玉山、铅山、波阳等地农村劳动。
1969年元月,江西师范学院被撤销,以江西师院为主体,加上江西教育学院,江西大学的政教、中文等系科,成立井冈山大学,校址在井冈山下沟边的拿山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分校。这时将系建制改为连队建制,中文系改称中文连。
中文连连长曾冬水,指导员陈正康。副连长穆萍、卢桂娥、王万军,副指导员彭兆春、张训德。从1971年开始,下放教师陆续调回学校。1971年4月,中文连招收第一届工农兵学员,学制二年,1973年8月毕业。
1971年11月,连又改称为系,曾冬水任系副主任,胡卓群任党总支副书记。1972年郑光荣调回江西师院,任中文系党总支记。1973年郑光荣任中文系党总支书记兼系主任,刘方元任中文系副主任。
1972年11月6日,江西省革委会下文,决定恢复江西师范学院,学校迁回南昌,历时三年半的井冈山大学走完了它的路程。
1973年至1976年,中文系连续招收四届工农兵学员,学制三年。
张梅生同学1976年毕业时自愿回乡当农民,吴雨初、邱信芳、郭敬喜、邹国爱4位同学主动赴西藏工作,受到全校师生赞扬。
1956年开办的函授教育1962年中断,1974年恢复,并创办《语文函授》,为双月刊。
中文系部分教师编写了《鲁迅专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教材。
三、1976—1983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迎来了教育的春天。1976年郑光荣调院机关任职,钟义伟为中文系负责人,主持工作。1979年10月,钟义伟任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1981年9月,胡守仁任中文系主任,赖淮靖、刘方元任中文系副主任。
1977年《语文函授》改名为《语文教学》,由双月刊改为月刊,设置了《语文教学》编辑部,负责编辑出版工作。1984年,《语文教学》更名为《读写月报》,在全国公开发行,面向中学教师和学生。
1977年,中文系招收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本科生。
1978年,中文系开始有研究生教育,当年胡守仁招收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5名,余心乐招收汉语史研究生7名。1979年,张谨之招收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2名。
1981年12月,教育部下达了经过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名单,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为首批硕士授予权单位,导师为胡守仁教授,当时,江西省只有4个硕士授予单位。
1982年前后,中文系一批科研成果相继问世,陶今雁的《唐诗三百首详注》、汪木兰的《苏区文艺是真实的文艺》、万萍的《试论傻大姐》等较为突出。 一、建制
1983年10月,经省人民政府批淮;江西师范大学,标志着江西高等师范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也为文学院(中文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江西师大文学院
1994年10月,经省教委批准,学校决定撤销原中文系、历史系,两系合并组建文学院。1996年,学校决定历史系与文学院分离,恢复直属系的建制,文学院便形成院系(中文系)合一的建制发展至今。
当前文学院除设有院党总支、院行政系统的管理机构外,所辖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写作、中教法、大学语文、德育、成人教育等11个教研室,语言文学研究所(成立于1987年)、当代文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4年)等几个研究机构,还有院资料室、《读写月报》杂志等部门。
1984—1987年,胡守仁任中文系名誉主任。1984年2月至1984年5月,胡治生任副主任,主持工作,陈鼎如、汪大钧任副主任。因胡治生调江西省教委工作,1984年6月,陈鼎如副主任主持工作,汪大钧、曾子鲁任副主任;陈安平任党总支书记,欧阳忠祥任党总支副书记(1985年1月一1987年5月)。
1987年9月起,汪木兰副主任主持工作,汪大钩、曾子鲁继续任副主任。
1988年下半年,汪木兰任系主任,沈世豪、葛根贵(1983年起)任副主任;李水根任党总支书记,王训龙任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此届党政班子任职至1993年6月。
1993年7月,傅修延任系主任,熊述隆、叶树发、赖大仁任副主任;朱锡菡任党总支书记,唐乾贵任党总支副书记。
1994年10月组建文学院后,傅修延任院长,赖大仁、叶树发等任副院长;汪祖德任党总支书记,唐乾贵任党总支副书记。
1996年底,赖大仁任文学院院长,刘松来、邱国珍、赵卫宏任副院长;叶树发任党总支书记,唐乾贵任党总支副书记。后邱国珍调学校科研处工作(1998年9月),赵卫宏也因故离职(1999年9月),补充颜敏任副院长(1999年2月起),戴训超任院长助理(1999年12月起)。
二、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1983年以来,为适应我省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中文系坚持以师范教育为主的办学方向,同时兼顾办其他专业,为社会培养多方面的人才。师范本科即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每年招生规模在120~160人之间,为我省各级各类学校输送了一大批合格师资,其中不少人已成为所在学校的骨干教师;工作在其他行业的毕业生也有不少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也有的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1993年一1996年,适应社会需要,还开办了公关文秘专科专业,招收了4届学生共计116人,这些学生毕业后已经全部就业。1999年,在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的新形势下,开办了非师范的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现已招收2届学生,形成汉语言文学师范与非师范两个本科专业齐头并进的办学格局。当前两个专业在校生人数为818人。
1984年起,中文系恢复招收汉语言文学专业本、专科函授生,迄今已毕业函授本、专科生5000余人。
新时期以来,中文系的研究生教育不断发展。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作为全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专业,从1978年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迄今累计招生65人,已毕业49人;汉语史专业从1978年开始招生,至1989年共招收培养了3届研究生13人;世界文学专业从1979年开始招生,至1991年,共招收培养了5届研究生18人;1994年文艺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该专业累计招生(含此前挂靠在古代文学专业招生)35人,已毕业19人;1998年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该专业累计招生(含此前挂靠在文艺学专业招生)15人,已毕业11人;中教法专业挂靠教育学专业从1996年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已招收2届共2人,其中1人已毕业;此外中教法专业还承担了培养教育硕士的任务,已落实招收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学生20人的计划。在已毕业的研究生学中,有20余人考取博士生,有的成为卓有成绩的学者、教授、学科带头人。
此外,经国家教委授权,省教委批准,文艺学专业从1996年开始举办研究生主要课程进修班和助教进修班,累计招收5届学员139人(学员来自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及本省各大专院校),其中4届108人已学成结业。1998年开始,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和文艺学专业相继被批准招收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历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当前此类在读研究生18人。研究生教育的蓬勃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
1993年,经省教委批准,受省高师培训中心委托,中文系举办了全省高校中文专业教师“专达本”进修班,有48人参加了学习进修,并获得全日制本科文凭,有力地促进了我省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1988年,经省教委批准,中文系与省文联联合举办作家班,学员为全省各地在文学创作上有一定成绩的青年作家,共招收学员40余人,学制两年,授予本科文凭。经过在校两年的学习,学员的理论水平和文学素养有了进一步提高,为他们创作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后有不少学员成为省内较为知名的作家,有的在全国文学界也有一定影响。
在努力完成计划内办学任务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面向社会办学、多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精神,中文系从1993年起大力发展计划外办学,先后开办了公关文秘等专业、全日制和工余制两种类型的自考助学班,省内外一大批自考生在这里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辅导,实现了自学成才的理想。
三、师资队伍与学科建设
师资队伍是办学的根本,中文系历届领导班子都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各个时期社会变革发展的现实和办学格局的变化,调整思路和政策,保持师资队伍的稳定,并不断提高整体水平。1983年,全系教职工88人,其中专业教师且妙,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8人,讲师32入,助教9人。90年代初,是中文系教工人人数最多的时期,曾达到百人以上,师资力量也颇为雄厚,如1991年, 全系有专业教师6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2人。此后,部分中青年教师相继调离,还有一批教师陆续退休,教职工人数逐年递减。1994年,全系教职工70人,其中专业教师50人,包括教授6人,副教授23人,讲师17人,助教4人。至90年代末,全系教工人数继续减至60人左右,专业教师人数稳定在45人左右,但师资队伍的结构更为优化,整体水平和实力有较大提高。当前全院教 工60人,其中专业教师43人。从职称结构看,教授11人,副教授18人,讲师10人,助教4人;从学历结构看,博士5人,在读博士生3人,硕士21人,在读硕土生4人;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此外全系还有退休教师33人,其中不少是颇有学术造诣、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知名教授,他们曾对中文系的建设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如今也仍然在为文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无论是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还是在当今学校的整体格局中,文学院(中文系)都是学校在校学生最多、师资力量最强、科研和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重点系科之一。文学院(中文系)始终坚持教书育人与学科建设并重,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在搞好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全系的科研和学科建设蔚然成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84年8月18日,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省属高校14个学科、专业为重点学科,其中江西师院中文学科为全省唯一的文科重点学科。1988年1月,经江西省高校重点学科专业评估,江西师院中文学科评为合格的重点学科。在90年代初全省重点学科建设规划中,中文系的当代文艺学学科被列为省“四四一”工程重点扶持学科。1996年,全省重点学科评估,文艺学被评为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被确定为省重点建设学科。1997年,文学院被评为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受至国家语委表彰。据不完全统计,1984年以来,全系教师共出版学术著作6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及作品1100多篇,承担国家级研究课题17项,省部级课题46项,获省部级以上教学和科研奖56项。一批学科在省内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在胡守仁、陶今雁、刘方元、周德范、刘世南等老一辈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我省为数不多的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80年代以来,朱安群、唐满先、曾子鲁、姚品文、万萍、王琦珍以及一批中青年学者积极进取,不懈奋斗,保持了该学科的优势,并不断有所发展。目前该学科仍是文学院人数最多、学术队伍和实力最强的学科之一,有教授4人,副教授5人。近十多年来,该学科共出版学术著作17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承担国家级课题4项,省级课题16项,获省级以上奖12项,如今大家正齐心协力,为尽快实现重点建设学科规划所确立的目标而奋斗。
文艺学学科是文学院(中文系)80年代中期开始倔起的学科,陈鼎如、熊大材、周祟坡等为该学科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然后在学科带头人陈良运、傅修延等的带领下,该学科点的中青年教师奋发努力,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在中国诗学批评史、文学叙述学、文艺美学、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当前该学科有教授5人,副教授2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已出版学术专著23部,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承担国家级课题10项,省级项目18项,获省级以上奖30多项,曾于1996年主办过中国古代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该学科的整体实力和学术影响,在文艺学界有较好的评价。作为省重点学科和学校重点支持的学科,正朝着更高的建设目标而努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也曾是中文系力量较强的学科之一,在苏区文学研究、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在周葱秀先生的率领下,汪木兰、汪大钧、邹水旺、宗子寅等齐心协力,建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点,为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一批中青年学者正继续努力,朝着更高的目标奋进。
以余心乐等领头的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和以张谨之、刘国屏等领头的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学科,也都曾是中文系实力很强的学科,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新时期以来曾培养了数届研究生。在经历了一番起落之后,90年代中期以来,以雷友梧、颜森、宋易麟领头的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和以傅修延领头的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学科,适时调整布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强化科研实力,2000年这两个学科均增设为硕士点。
中教法学科在余应源先生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语文教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富有特色的成果,为该学科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备了培养研究生和教育硕士的实力和基本条件,2000年与兄弟院系配合,申报学科教学论硕士,已获得成功。
此外,写作学科的教师除进行写作理论研究外,还致力于文学创作,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文体的创作方面都有不少成果;同时,该学科的教师还积极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作水平,培养了一批在省内外颇有影响的创作人才。

㈣ 江西师范大学王牌专业 比较好的特色专业名单

一、江西师范大学王牌专业介绍 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公共事业管理、化学、应用化学、英语

江西重点建设学科

省“十二五”高水平学科:化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

省高校“十二五”重点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政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物理学、音乐与舞蹈学、地理学

省高校“十二五”示范性硕士点:教育学、中国史、数学
二、江西师范大学简介
江西师范大学 是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学校融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于一体,位于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誉的江西省省会南昌,对江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被江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优先发展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现有瑶湖、青山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500余亩,建筑面积140余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323.69余万册,电子图书349.57余万册。瑶湖校区不设围墙,四周以一条7公里长的瑶河环抱,具有突出的生态人文特色。

历史沿革

学校缘起于庐山白鹿洞书院,肇基于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1949年更名为 南昌大学 ,1953年改为江西师范学院,1983年更名为 江西师范大学 ,是江西省本科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普通高等院校。2003年,江西金融职工大学(江西银行学校)整建制并入。

办学思想

学校先后七次迁址,六易其名,四度调整,砥砺出“静思笃行、持中秉正”的校训,孕育了“团结、勤奋、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形成了“以人为本、面向社会”的办学思想,“以生为本、以德为先”的育人思想,“百折不挠、艰苦创业”的办学传统,“质量立校、学术铸校、人才强校、特色名校、管理兴校、和谐荣校”的重点任务和“爱国荣校、民主和谐、求真务实、开放创新”的师大精神。

学科建设

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全国第一批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设有23个专业学院,1个独立学院(科技学院),89个本科专业。拥有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化学、心理学、教育学、中国史、数学、地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5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3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及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入选江西省一流学科,化学进入ESI全球前1%。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A类学科,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化学进入B类学科。

人才培养

学校现有89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生近3万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000余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1万余人;获批国家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2个,国家人文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万种新教材5种;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7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0个、省一流专业(优势专业)11个,特色专业10个、品牌专业25个,省级精品课程26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5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课程育人共享计划3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5门,省级教学团队7个,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4个,省级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基地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从1999年开始学校实施学分制改革,以培养责任担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分制管理、模块化课程、菜单式培养、开放型教学”为机制,着力培养符合需要的“厚专业基础、宽学科口径、高品德素质、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2005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2008年起在省内开始按一本线招生。近年来,学校树立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围绕培养社会中坚骨干人才的目标定位,着力满足学生对专业、对知识和能力结构、对教师及其教学方式方法、对自主发展多样成长的四个理性选择,2012年起启动“正大学子”创新人才培养计划,2013年起开展本科师范生免费教育(1000人),实施本硕、硕博连读培养模式,本科生初次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茅,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2011年,学校就业工作成功跻身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高校50强;2012年,学校获批成为全国第一批本科院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在江西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2015-2018年)中,我校共有66个专业参评,数量居全省第二,其中28个专业排名第一,累计57个专业排在前三。在有5个及以上学校参评的专业中,我校有20个专业名列榜首,数量并列居全省第一;45个专业排名前三,比例全省最高。2016年获批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成为全国地方师范大学首个、江西省唯一获批的高校;2017年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入选全国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2018年荣获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

㈤ 南昌有哪些大学

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南昌师范学院,江西现代学院,江西中医药大学。。。

热点内容
全国辅助生殖博士导师 发布:2025-08-04 08:13:27 浏览:756
2016复旦大学专业排名 发布:2025-08-04 08:09:37 浏览:611
陈情令大学教授 发布:2025-08-04 07:55:38 浏览:565
大连理工大学考研432统计学真题 发布:2025-08-04 07:49:58 浏览:575
天津工业大学学生老师 发布:2025-08-04 07:26:20 浏览:387
雪城大学艺术管理专业 发布:2025-08-04 07:25:03 浏览:969
包丽大学生 发布:2025-08-04 07:23:26 浏览:310
研究生导师邮件建筑学 发布:2025-08-04 07:10:25 浏览:947
首都师范大学杨朝晖老师邮箱 发布:2025-08-04 06:50:18 浏览:768
韵达大学生 发布:2025-08-04 06:49:05 浏览: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