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2018报道时间
①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专升本容易么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专升本机率大概8%左右。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位于四川成都,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由四川大学申办、四川锦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的全日制普通本科民办独立学院。
截至2016年12月,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校园占地面积1500余亩,现设有11个二级学院、52个本科专业、18个专科专业、100余个专业方向。在校师生20000余人,本科生16000余人 ,形成了文、理、工、经、管、艺六个学科门类协调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专业门类较为齐全的综合性的办学格局。
2005年5月9日,教育部发文(教发函〔2005〕67号)正式批准四川大学与四川锦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试办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同年,9月15、16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首届新生报到。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6月,学校延揽名师,组建了一支由知名学者与业内精英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共424人,占比44%,其中教授136人、副教授288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有706人,占比73%;双师型教师比例高达64%。
校园建设:
学院校园环境优雅,基础设施先进,办学条件齐备,有办公楼、锦城学院之建筑教学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运动场地和学生服务中心等。建有多媒体教室、图书阅览室、计算机机房以及外语语音训练室、汉语语音训练室、物理基础实验室、计算机基础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影片赏析室、演播训练室、形体训练室、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等数十个专业实验室。
② 宜宾市有哪些大学的校区
宜宾市的大学校区有:1、四川大学宜宾园区;
2、电子科技大学宜宾园区;
3、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
4、西华大学宜宾校区;
5、宜宾学院临港校区;
6、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宜宾校区;
7、成都理工大学产业技术学院。
(2)四川大学2018报道时间扩展阅读
1、四川大学宜宾园区。2019年9月23日,四川大学宜宾园区正式开园,第一批建筑与环境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等34个团队、200余名研究生及教职工正式入驻。
2、电子科技大学宜宾园区,园区于2018年9月建成开学,目前入驻电子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和项目管理(非全日制)等5个方向研究生约210人,规划学生规模达到1000名以上。
3、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一期于2017年9月建成开学、二期于2018年9月全面建成,内设生物工程学院·五粮液白酒学院、计算机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新农村建设学院、外语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国际学院等学院。
4、西华大学宜宾校区,西华大学宜宾校区(一期)占地450亩,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总投资13.85亿元,于2018年9月建成开学,拥有流体及动力机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宜宾基地、新型农业装备研发中心、新材料研究所、电磁空间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等重点科研平台。
5、宜宾学院临港校区,宜宾学院临港校区位于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城内,项目总面积约1500亩,教学用房总建筑面积约58万平方米,共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500亩,建设各类教学、科研、行政及学生公寓生活服务设施约16万平方米,计划于2019年12月交付使用
6、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宜宾校区,川外成都学院宜宾校区用地面积500亩,办学规模按12000名学生进行规划设计,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川外成都学院宜宾校区项目计划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计划于2020年3月底建成交付校方使用。
7、成都理工大学产业技术学院,成都理工大学产业技术学院选址于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于2019年下半年开工建设,总占地面积1000余亩。
③ 四川大学和成都大学是以个学校吗
四川大学和成都大学不是一所学校。
四川大学,简称“川大”,坐落于四川省会成都,是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211工程、985工程,入选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强基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四川大学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经过两次合并而成。
成都大学是四川省和成都市共建的综合性大学、成都市重点建设大学,是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高校、四川省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四川2011计划、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四川省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
(3)四川大学2018报道时间扩展阅读:
四川大学的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底,学校有专任教师5808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四川大学杰出教授7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3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6人,“四青”人才115人次;“973”首席科学家7人(9项);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4人(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42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委托)及各类专项项目获得者46人(51项);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1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