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外籍院士名单
㈠ 时钧的主要成就
时钧一生从教,60多年来,他在化工高等教育辛勤耕耘,1980年起,他开始招收研究生(1945年在重庆曾招过2名研究生),到现在已有5人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学生有不少是蜚声中外的科学家,两院院士就有16位,获得高级职称的数以百计,在化工、炼油、冶金、建材、机械、医药等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半个多世纪的辛劳熬白了他的鬓发,而他的青春活力却在一代代弟子身上得到焕发,他的事业正由众多的学生去弘扬光大。
在他的从教生涯中,所带过的学生中先后产生了16名院士。名单如下 : 姓名院士主要成果备注陈家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湿法冶金开拓者1943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现为南京工业大学)化学系梁晓天中国科学院院士药物化学和有机化学1942年考入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现南京工业大学化工系)闵恩泽中科院、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1946年夏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今南京工业大学)毕业,闵恩泽和陆婉珍(女)为同班同学,也是夫妻 陆婉珍中国科学院院士分析、石油化学家胡宏纹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合成化学专家1946年毕业于原中央大学化学系(今南京工业大学)张存浩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194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现南京工业大学)朱起鹤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反应动力学家194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化工系(现南京工业大学)陆钟武中国工程院院士热能工程专家1950年毕业于大同大学(前三年在中央大学)时铭显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机械专家1952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工系(现南京工业大学)陈懿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现南京工业大学)唐明述中国工程院院士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1956年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化工系研究生毕业曹湘洪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专家1967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江东亮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科学1960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徐德龙中国工程院院士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1983年南京化工大学(现南京工业大学)硕士毕业欧阳平凯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化工1981年来到南京化工学院(南京工业大学的前身)工作徐南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学工程领域1989年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博士毕业根据全国图书参考资料联盟,时均共培养硕士2名,博士52名,具体情况如下 : 年度论文名称作者授予单位学位2005《苯氯化三相催化精馏过程研究》崔咪芬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7《里氏木霉分泌蛋白降解木质纤维素的研究》欧阳嘉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3《陶瓷膜处理含油乳化废水的技术开发及传递模型研究》谷和平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溶液结晶动力学实验与模型研究》伍川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有机羧酸稀溶液的络合萃取过程研究》管国锋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吸附制冷工质对及其制冷过程研究》崔群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4《陶瓷膜分离对氨基苯酚生产中镍催化剂的研究》金珊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4《一体式陶瓷膜乳化装置的研究和应用》景文珩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4《面向中药水提液体系的陶瓷膜设计与应用》李卫星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4《料仓内散体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肖国先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3《综合建模方法和先进控制技术在两个化工过程中的应用》张湜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3《分光光度分析专家系统》陈国松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3《钙钛矿型透氧材料的制备与研究》谭亮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3《新型锆基钙钛矿型致密透氧膜的研究》杨丽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面向钛白工业废水处理的陶瓷膜材料设计与应用》赵宜江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乙烯/乙烷络合分离吸附剂的制备及表征》梅华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陶瓷膜成套装备与工程应用技术的研究》邢卫红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纳滤浓缩和脱盐的传质过程研究》杨刚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陶瓷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徐农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混合导体致密透氧膜反应器进行甲烷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顾学红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D-氨基酸的制备研究》韦萍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1《三相流态化光催化过程的研究》崔鹏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1《NaA型沸石分子筛膜的合成及渗透性能研究》董强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0《氧化锆陶瓷超滤膜制备及相关基础技术研究》琚行松南京化工大学博士2000《强化传递的多相催化内循环气升反应器研究》 吕效平南京化工大学博士2000《高质量低成本钛酸钾晶须的制备及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冯新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硫酸钾生产工艺模拟及其溶解动力学研究》陈栋梁南京化工大学硕士1999《混合传导型致密透氧陶瓷膜》李世光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TiO2起滤膜和超薄Pd/TiO2复合膜的研究》吴立群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甲缩醛合成流化催化精馏过程研究》乔旭南京化工大学博士2001《单分散二氧化钛纳米微粒合成及在光解水制氢反应中的应用》陈洪龄南京工业大学硕士1999《光催化陶瓷膜反应器的实验研究与数学模拟》 史载锋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液体混合物的吸附平衡及动力学研究》 刘晓勤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面向过程模拟的电解质溶液化学和相平衡研究》 吉晓燕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担载钙钛矿型透氧膜的制备及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管式致密膜反应器的研究》 金万勤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处理含油乳化液废水的研究》 王春梅南京化工大学硕士1998《新型干法回转窑内煤粉燃烧、高温传热、煅烧熟料热工过程的应用基础研究》 叶旭初南京化工大学1998《流体微观结构及扩散性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周健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8《陶瓷微滤膜过滤微米、亚微米级颗粒体系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 钟璟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8《甲烷部分氧化膜催化反应的数学模拟和实验研究》 杨超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7《络合吸附净化含氮气体中微量一氧化碳的研究》居沈贵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7《气固吸附平衡与吸附动力学研究》马正飞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7《液体粘度的关联推算及醇烃体系混合物粘度的测定》沈式泉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7《超临界流体沉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汪朝晖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7《氧化铝微滤膜的制备和工业化研究》王沛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6《氧化铝陶瓷膜的制备、表征及应用研究》黄培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6《高压相平衡与状态方程研究》 云志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5《液相扩散系数的测定与研究》 范益群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5《高压流体相平衡及状态方程的若干研究和应用》董军航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94《电解质溶液相平衡的热力学研究》张吕正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92《统计热力学的相对性及其应用》王仁远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92《临界区域相平衡测定及状态方程的研究》 卞白桂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89《高压流体相平衡的实验测定和状态方程研究》 徐南平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88《强电解质混合溶剂体系的热力学研究》陆小华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88《非电解质溶液过量热力学性质的研究》沈树宝南京化工学院博士 时钧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在担任《中国大网络全书.化工卷》常务副主编时,为编纂这部巨著倾注了大量心血,不仅肩负着繁重的组织领导工作,还亲自撰写修改了若干重要条目,有的甚至五易其稿。他亲手撰写了《综论》中的若干篇章。他还撰写了《化学工程手册》中的“传质”和“吸收”两篇,并主持翻译了《传质学》以及《流态化工程》和《翅管换热器设计计算》等书。
时钧非常注重科学研究。早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便在《清华大学学报》和《中国化学会杂志》上发表过有关探讨制备有色烟幕的规律和有关有机定性分析的3篇论文(英文稿)。他在缅因大学的硕士论文《关于机械木浆的筛分和性能的关系》,由导师分成两篇论文发表在美国造纸专业杂志上。1957年,由他指导的杨南如作的研究生论文《关于高铝水泥原料粒度与烧成温度的关系》发表在《硅酸盐学报》创刊号上。在逆境中,时钧于1965年做过湍流塔的试验;1972年起进行了膜分离的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由于当时试验条件的限制,无法深入下去。自1974年起,时钧参加了国产填料(以拉西环为主)的性能评定试验,曾发表了4篇论文(均未署名)。对于几种填料的试验全过程,如试验方案的确定,装置的设计安装,数据的测定、整理和关联,计算公式的应用,以及试验报告的撰写等,都是在他亲自主持下进行的。有关试验方法的一些内容,如试验体系的选择原则、数据的处理及表达方法等,后来一直被国内有关方面所引用。1979年后,时钧带领助手们开始了系统的研究工作。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流体热力学性质的实验测定、色谱法研究溶液热力学和膜分离技术 。 时钧认为工程科学迄今仍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工程研究、设计和开发所用的基础物性则更需精密的实验测量。自80年代初起,他就有计划地着手组建一个热力学基础物性的测定中心,对广泛范围的相平衡、容积性质和过量性质进行了研究,并培养了一批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门人才,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在流体相平衡方面,高压下流体的热力学性质测定的投资费用较高,并且费工费时,因而迄今有用的实测数据极为缺乏,影响了这一领域的理论进展。有鉴于此,时钧、王延儒等筹建了精度较高的高压相平衡装置,对含氯氟烃替代物体系和高压二氧化碳气田气体系的相平衡,以及多元体系近临界区域和混合物临界轨迹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测定。有关的论文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后,已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和数据库来函索取单印本。有些实测结果纠正了前人所测数据的偏差,扩充了测量范围。最近,在原有的静态法基础上,结合Bumett 膨胀法成功地建立了在一台装置上同时测量高压流体相平衡组成和平衡相密度的简便方法,为快速而有效地获取高压下的流体基础物性提供了新的手段。此外,他和助手们一起建立了一套流体压缩因子的Bumett 法精密测量装置,用以求取高压下混合气体的P-V-T 基础数据。当论文在国外重要期刊上发表时,美国热力研究中心(TRC)的评阅者认为文中所测的混合物压缩因子精度“已达同类装置的最好水准”。在建立高压装置的同时,时钧与合作者还对常压下的相平衡,包括汽-液、液-液以及液—固相平衡进行了广泛而实用的测量研究。这方面发表的10多篇论文,为C5 烃的溶剂萃取、甲乙苯—甲基苯乙烯分离、重要溶剂4-甲基-戊酮的分离提纯,以及氯甲烷在偏三甲苯中溶解性能等化工工艺的开发设计,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物性数据。
溶液的混合热(过量焓)是一类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又有工程设计用途的基础物性。时钧与合作者经过多年的努力,改进并逐步完善了一套精密测量微量热效应的装置。这套装置可用以测得各种纯物质或生物物质在混合、反应或其他物理化学变化中产生或吸收的微量热效应(可灵敏反映出1焦耳)。在这一领域中,已经接连测量了多种有机物的二元三元体系混合热和强电解质混合溶剂体系的过量焓、稀释热、溶解热等基础物性数据,并在国际化学热力学期刊上发表近10篇论文。
含有有机物的电解质水溶液是一类在工业实际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复杂体系。有关的相平衡数据比较缺乏,且其热力学特性目前尚很难用一般电解质溶液理论或半经验模型来预测和推算。时钧与合作者利用不同浓度溶液电导率的差异与电导滴定相结合,以及采用离子选择性电极的连续测定方法,方便而准确地测量了多种强电解质有机物水溶液的相平衡组成,并且测量精度显著提高。有关研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得到众多专家好评。
从统计力学理论建立流体状态方程的关键,在于包括径向分布函数和势能函数乘积的积分难以计算。国内外学者一般均采用数值积分进行处理,或对径向分布函数g(r) 作简化。时钧与合作者则将这一积分作为整体量处理,引用统计力学压缩性方程,通过简化势能函数形式而得到这一积分的解析计算公式,从而能够直接得到形式简单、计算精度高的状态方程,并将这一思想用于流体局部组成研究,将局部组成这一微观量首次与压缩系数这一宏观量联系起来,为局部组成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新的局部组成模型已在强非理想体系的汽液平衡计算中获得了成功。
溶液热力学是化学热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学工程学科的基础。作为热力学研究工作者,时钧从80年代起即根据国内外当时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学院具有的条件,领导科研人员用仅有的一台气相色谱仪开展色谱法测定热力学性质的研究。经过10多年的努力,时钧和汪绍昆等在这一方向上培养了多名研究生,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除用色谱测定了众多体系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外,他们还改进了国外学者70年代中期提出的r与(dr/dx)x=0 预测全浓度范围活度系数的模型与方法,建立了自己的经验关联式,用于预测汽液平衡,取得了比国际上现有的UNIFAC基团贡献法还要好的预测精度。他们还利用色谱仪测定了挥发性溶质在混合不挥发溶剂中无限稀释活度系数,在实验基础上研究了Wilcon 方程的参数多解,对称与多元系汽液平衡的预测,研究了台阶脉冲法测汽液平衡,使色谱法扩大用于含极性组分和聚合物组分的多种体系,用于吸附研究,以推算气固平衡;研究了测定有加合物生成体系的加合常数,进而预测这种体系的固液平衡。在测定无限稀释活度系数的基础上,还对80 年代国外提出的预测无限稀释活度系数的修正分离凝聚能密度模型进行了改进,提高了预测精度。
在膜分离方面,时钧和他的合作者主要做了有关气体膜分离的研究,还做了一些渗透汽化过程和液膜分离设备性能的研究。前后已经发表论文30余篇(包括国际会议大会报告)。80年代初期,时钧和陈鸣德等用改性含氟树脂膜对氨、氢、氮混合气体进行渗透分离,为从混合气体中分离氨提供了一个新方法,在国内外是一项首创工作。1986年在东京国际膜及膜过程大会报告后,引起了各方注意,至今还被国外学者在有关论文中引用。
1985年后,时钧和庄震万等在气体膜分离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工作。用各种不同的国产膜,组成单膜和双膜渗透器以及连续膜塔,以He-N2-CH4,CH4-CO2-N2 等混合气体为对象,进行分离试验,并从理论上阐述气体在膜中的溶解与渗透机理,还探索了各种膜渗透器及其系统的气体分离计算方法,从而建立了一个新的数学模型。这个新模型对任意组分数的混合气体在不同类型的膜渗透器及其系统中的分离计算都是适用的。此外,他们还建立了气体在膜中溶解和渗透机理的通用热力学模型,以及存在有增塑化作用时的渗透机理模型等。目前时钧又和杨南如等在研究无机膜及膜反应器的国家重点课题。
在液膜分离方面,时钧和裘元焘等主要进行了油一乳一水体系在多孔转盘塔中的流体力学性能、液滴直径分布以及传质效果等的研究,从而探讨在液膜分离中采用多孔转盘塔的可能性。
为了表彰时钧的卓著成就,化学工业部特授予他“全国化工有重大贡献的优秀专家”的光荣称号,成为我国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时钧是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学工程一级教授,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名誉系主任。同时,他还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化工组组长,中国石化总公司技术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化工网络全书》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化学工程手册》编委会主任,《化工学报》副主编,《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编委会委员等职。
年逾八旬、童颜鹤发的时钧,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敏捷,继续培育一批又一批年轻人脱颖而出,有的荣获“洪堡研究奖学金”、“霍英东教育基金奖”,有的获得“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光荣称号,普遍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卓有建树。这表明,时钧的事业后继有人。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36年获美国梅因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8年在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研究院学习。回国后,曾任重庆大学、中央大学教授、化工系主任。建国后,历任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南京化工学院教授、化工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大网络全书化工卷》副主编,中国化工学会第四届常务理事,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第五届理事长。九三学社社员。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专于化学工程。1952年创设我国硅酸盐工艺学专业。合编《化学工程手册·气体吸收》,合译《水泥和混凝土化学》。 1ShiJ,ChenM.PermeabilityofAmmonia,Hydrogen,.okyo,Japan,1987:502
2ShiJun,ZhuangZhenwan..rocesses.MainLecture,Torun,Poland,1989:33
3陆小华,王延儒,时钧.含盐溶液汽液平衡的预测(I)Pitzer模型的扩展及其在多元体系中的应用.化工学报,1989,40(3):293
4陆小华,王延儒,时钧.含盐溶液汽液平衡的预测(Ⅱ)参数的物理意义及估算.化工学报,1989,40(3):301
5LiJianminwangShaokun,shiJun..ChromatographicScience.1989,27(10):596
6LiJianmin,WangShaokun,ShiJun.Flexibility,-liquid-.ChemicalEngineeringScience,1990,45(1):199
7FengX,WangSK,ShiJ.-LiquidChromatography.Chromatographia.1990,30(3/4):211
8ZhuangZhenwan,ShiJun..sChicago,U.S.A1990,V01-Ⅱ:1361.
9XuNanping,YaoJianmin,WangYanru,ShiJun.-22.FluidPhaseEquilibria,1991,69:261—270
㈡ 中国有哪些曾经留学苏联或俄罗斯的知名人士
1950年到1964年这十几年间,中国先后派出近万名留学生到苏联和东欧各国留学,其中的部分学生获得副博士学位,由于苏联学位比较严格,仅有六个学生获得博士学位,他们是谷超豪、杨福愉、吴旻、侯云德、张启先、高景德。
这些留学生归国后做出卓越贡献者大部分入选为两院院士。部分名单如下:
姓名 籍贯 留学学校及学位 国内毕业学校
徐叙瑢 山东临沂 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问题研究所物理数学副博士 西南联合大学(本)
高景德 陕西佳县 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技术科学博士 清华大学(本)
陈士橹 浙江东阳 莫斯科航空学院副博士 清华大学(本)
周尧和 河北深县 莫斯科钢及合金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 清华大学(本)
程庆国 浙江桐乡 列宁格勒铁道学院副博士 清华大学(本)
倪维斗 上海 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副博士 清华大学(本)
蒲富恪 四川成都 苏联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副博士 清华大学(本)
王育竹 河北正定 苏联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副博士 清华大学(本)
潘君骅 江苏常州 苏联科学院普尔科沃天文台副博士 清华大学(本)
谢毓元 江苏苏州 苏联科学院天然有机化合物化学研究所副博士 清华大学(本)
李三立 上海 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副博士 清华大学(本)
顾方舟 浙江宁波 苏联医学医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病毒学副博士 北京大学(本)
沈渔邨 浙江杭州 苏联医学科学院副博士 北京大学(本)
丁国瑜 河北高阳 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副博士 北京大学(本)
赵鹏大 辽宁清原 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副博士 北京大学(本)
张宗祜 河北满城 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地质矿物学副博士 北京大学(本)
张蔚榛 河北丰南 苏联科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 北京大学(本)
曾庆存 广东阳江 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数理科学副博士 北京大学(本)
陈庆云 湖南沅江 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合物研究所副博士 北京大学(本)
谷超豪 浙江温州 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物理数学科学博士 浙江大学(本)
杨福愉 浙江镇海 莫斯科大学生物系哲学博士 浙江大学(本)
韩祯祥 浙江萧山 莫斯科动力学院副博士 浙江大学(本)
干福熹 浙江杭州 苏联科学院硅酸盐化学研究所副博士 浙江大学(本)
李志坚 浙江宁波 列宁格勒大学物理数学副博士 浙江大学(本)
池志强 浙江黄岩 列宁格勒儿科医学院副博士 浙江大学(本)
冯纯伯 江苏金坛 列宁格勒工业大学电机系技术科学副博士 浙江大学(本)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
沙庆林 江苏宜兴 莫斯科公路学院公路专业副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本)
陈俊亮 浙江宁波 莫斯科电讯工程学院副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本)
顾绳谷 上海南汇 列宁格勒矿业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本)
徐秉汉 浙江宁波 列宁格勒造船学院科学技术副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本)
翁史烈 浙江宁波 列宁格勒造船学院科学技术副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本)
冯叔瑜 四川邻水 列宁格勒铁道运输工程学院科学技术副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本)
王佛松 广东兴宁 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 武汉大学(本)
刘更另 湖南桃源 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副博士 武汉大学(本)
陈文新 湖南浏阳 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副博士 武汉大学(本)
范云六 湖南长沙 列宁格勒大学生物学副博士 武汉大学(本)
梁骏吾 湖北武汉 苏联科学院治金研究所副博士 武汉大学(本)
王梓坤 江西吉安 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副博士 武汉大学(本)
胡宏纹 四川广安 莫斯科大学化学系化学科学副博士 中央大学(本)
刘大钧 江苏常州 生物科学副博士 金陵大学(本)
沈韫芬 上海 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博士 南京大学(本)
丁衡高 江苏南京 列宁格勒精密机械光学仪器学院副博士 南京大学(本)
江龙 福建建瓯 苏联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副博士 南京大学(本)
吴旻 江苏常州 苏联医学科学院实验和临床肿瘤研究所获医学科学博士 同济大学(本)
侯云德 江苏常州 苏联医学科学院伊凡诺夫斯基病毒学研究所医学博士 同济大学(本)
戚正武 浙江宁波 苏联医学科学院莫斯科医学生物化学研究所副博士 同济大学(本)
董石麟 浙江杭州 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 同济大学(本)
汪懋华 广东兴宁 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科学技术副博士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本)
辛德惠 辽宁开原 莫斯科大学生物土壤系副博士 北京农学院(本)
匡廷云 四川资中 莫斯科大学生物土壤系获副博士学位 北京农学院(本)
张启先 江苏靖江 列宁格勒多科性工学院技术科学博士 厦门大学(本)
梁敬魁 福建福州 苏联科学院A.A.Baykov冶金研究所技术科学副博士 厦门大学(本)
梁栋材 广东庆州 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合物研究所副博士 中山大学(本)
庞雄飞 广东佛山 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副博士 中山大学(本)
周毓麟 浙江镇海 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物理数学科学副博士 大同大学(本)
倪嘉赞 浙江嘉兴 苏联科学院普通及无机化学研究所副博士 大同大学(本)
汪集旸 江苏吴江 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地质矿物学副博士 北京地质学院(本)
马瑾 江苏如皋 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副博士 北京地质学院(本)
闵桂荣 福建莆田 苏联科学院动力研究所技术科学副博士 南京工学院(本)
徐寿波 浙江绍兴 苏联科学院能源研究所技术科学副博士 南京工学院(本)
邹世昌 江苏太仓 莫斯科有色金属学院副博士 唐山交通大学(本)
郭尚平 四川隆昌 莫斯科石油学院全苏油田开发研究所副博士 重庆大学(本)
孙儒泳 浙江宁波 莫斯科大学生物土壤系副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本)
王仲奇 河北唐县 莫斯科动力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
滕吉文 河北黄骅 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物理数学副博士 东北地质学院(本)
钱七虎 江苏昆山 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副博士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本)
郭桂蓉 四川成都 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 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本)
岑可法 广东南海 莫斯科包曼高等工学院动力系副博士 华中工学院(本)
雷廷权 陕西西安 莫斯科钢铁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 西北工学院(本)
傅恒志 河南开封 列宁格勒工学院副博士 西北工学院(本)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
秦伯益 江苏无锡 列宁格勒儿科医学院医学副博士 上海第一医学院(本)
范维唐 湖北鄂城 莫斯科矿业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 北京钢铁学院(本)
周立伟 浙江诸暨 列宁格勒里扬诺夫电工学院物理数学副博士 北京工业学院(本)
沈珠江 浙江慈溪 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副博士 华东水利学院(本)
鲜学福 四川阆中 莫斯科矿业学院采矿工程副博士 中国矿业学院(本)
沈志云 湖南长沙 列宁格勒铁道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 唐山铁道学院(本)
章申 江苏常熟 莫斯科大学生物学副博士 南京农学院(本)
魏江春 陕西咸阳 苏联科学院考玛诺夫植物研究所副博士 西北农学院(本)
王明庥 湖北枝江 莫斯科森林工程学院副博士 华中农学院(本)
山仑 山东龙口 苏联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生物学副博士 山东农学院(本)
李文华 山东广饶 苏联科学院森林研究所副博士 北京林学院(本)
朱之悌 湖南长沙 莫斯科林业技术学院生物学副博士 北京林学院(本)
董玉琛 河北高阳 哈尔科夫农学院副博士 河北省立农学院(本)
梅自强 江苏常州 莫斯科纺织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 南通学院(本)
袁承业 浙江上虞 莫斯科药物化学研究所副博士 国立药学专科学校
宋健 山东荣成 莫斯科包曼高等工学院副博士
金庆焕 浙江临海 莫斯科大学副博士
王思敬 安徽巢湖 莫斯科地质学院副博士
窦国仁 辽宁北镇 列宁格勒水运学院副博士
童铠 江苏泰州 列宁格勒电信工程学院副博士
胡启恒 陕西榆林 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
关桥 山西太原 莫斯科包曼高等工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
周秀骥 江苏丹阳 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数理副博士
---
分类统计
毕业生获得博士学位的学校:
浙江大学 2
同济大学 2
清华大学 1
厦门大学 1
本科毕业生获得博士和副博士的总人数的学校:
清华大学 11 西南联大1+清华10
北京大学 9 西南联大1+北大8
浙江大学 7
上海交大 6
武汉大学 6
南京大学 5 中央大学1+南京大学3+金陵大学1
同济大学 4
中国农大 3 北京农学院2+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
厦门大学 2
中山大学 2
大同大学 2 1952年院系调整后取消
中国地大 2 北京地质学院2
西北工大 2 西北工学院2
东南大学 2 南京工学院2
中国林大 2 北京林学院2
重庆大学 1
北京师大 1
哈尔滨工业大学 1
解放军理工大学 1 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1
吉林大学 1 长春科技大学(东北地质学院)1
复旦大学 1 上海医科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1
北京理工 1 北京工业学院1
北京科大 1 北京钢铁学院1
华中科大 1 华中工学院1
国防科大 1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
河海大学 1 华东水利学院1
西南交大 1 唐山交通大学1
北方交大 1 唐山铁道学院1
中国矿大 1 北京矿业学院1
南京农大 1 南京农学院1
华中农大 1 华中农学院1
西北农大 1 西北农学院1
山东农大 1 山东农学院1
河北农大 1 河北省立农学院1
南通工学院 1 南通学院纺织科1
苏联求学的学校分布:
苏联科学院 24
莫斯科大学 9
苏联医学院 5
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 5
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 4
莫斯科包曼高等工学院 3
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 3
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 2
列宁格勒儿科医学院 2
列宁格勒造船学院 2
列宁格勒铁道学院 2
莫斯科动力学院 2
莫斯科矿业学院 2
列宁格勒大学 2
获得博士和副博士的总人数的地域:
浙江 21
江苏 13
河北 7
四川 5
上海 4
广东 4
湖南 4
山东 3
陕西 3
湖北 2
辽宁 2
江西 1
河南 1
湖北 1
㈢ 重庆有哪些985大学
一、重庆211和985大学名单
重庆有2所211大学,名单为重庆大学和西南大学,1所985大学,名单为重庆大学,其中重庆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是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二、重庆大学简介
重庆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是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学校地处国家西南工商业重镇、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重庆市,坐落在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区——沙坪坝区。
重庆大学创办于1929年,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成为拥有文、理、工、商、法、医6个学院的国立综合性大学。马寅初、李四光、何鲁、冯简、柯召、吴宓、吴冠中等大批著名学者曾在学校执教。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学校成为国家高教部直属的、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大力发展人文、经管、艺术、教育等学科专业,促进了多学科协调发展。2000年5月,原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成新的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现设有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工程学部、建筑学部、信息学部、医学部,共36个学院,以及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附属医院和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学校拥有理、工、经、管、法、文、史、哲、医、教育、艺术11个学科门类。在校学生48000余人,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21000余人,本科生25000余人,外国留学生1800余人。学校现有教职工5300余人,其中教师2800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国家万人计划2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3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人,国家“四个一批人才”3人,其中,国家层次青年人才41人。另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在岗专家70余人,部、市重点人才工程人选240余人。博士生导师1000余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7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国防创新团队1个。
重庆大学现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2个,另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4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5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9个(含培育2个)。是全国31所具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的高校之一。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1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3个;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8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其他省部级及各类研究基地180余个。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111计划”)5个。
重庆大学校园占地面积5200余亩,有A、B、C、虎溪四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近170万平方米。图书馆累计藏书488.13万册,中外期刊6500余种,电子图书382.6万余册、电子期刊9.21万种,各类权威文献数据库220个。“十二五”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73项目、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防科研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5100余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26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4项,国家级精品课程(含网络教育)2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7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含网络)11门。
三、西南大学简介
西南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学校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缙云山下,风景秀丽的嘉陵江畔。学校是闻名遐迩的花园式学府、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先进单位,教育部表彰的文明校园。
西南大学成立于2005年7月,由原西南师范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而成。原两校毗邻而建,同根同源,发源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在西南地区开中国新学的川东师范学堂,几经发展演变,遂成今日之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依山傍水,风景如画,占地总面积约9600余亩,校舍面积约166万平方米。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文、史、教、理、工、农、医、管、艺等12个学科门类,55个一级学科。学校下设31个学院,现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6个省部(市)级重点学科、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专业博士学位,19个专业硕士学位,105个本科专业。学校现有在校学生近5万人,其中普通本科生近4万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万余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6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美国生物医学与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入选者1人,“长江学者”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1400余人,研究生导师11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