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2011大学名单
⑴ 2011计划高校名单有多少个,什么时候才能确定公布
2013年1月28日,国家“2011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发布了《关于公布2012年度“2011计划”专家初审结果的通知》(教技司【2013】35号)。其中面向科学前沿类协同创新中心8个,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有6个,面向行业产业类的有11个,面向区域发展类的有10个,共35个。两全其美网校城特邀独立评论员认为,在全国首批国家级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初步评审中,武汉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均有2个牵头协同创新中心进入首批名单,成为最大赢家;清华大学以零个入选爆出最大冷门;西北大学、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北外、江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理工、首都医科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湖南农大、云南农大成为黑马。以下为通过专家初审的全部35个协同创新中心和牵头高校名单:
一、面向科学前沿类的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及牵头高校名单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武汉大学
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大学
人工微结构与量子调控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大学
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 天津大学
玉米水稻小麦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
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 四川大学
大陆构造协同创新中心 西北大学
二、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类的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及牵头高校名单
社会转型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协同创新中心 南开大学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 武汉大学
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大学
三、面向行业产业类的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及牵头高校名单
有色金属先进结构材料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中南大学
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科技大学
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
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未来飞行器设计与制造共性基础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西北工业大学
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 同济大学
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交通大学
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西安交通大学
煤炭资源化利用发电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浙江大学
食品安全与营养协同创新中心 江南大学
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
四、面向区域发展类的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及牵头高校名单
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苏州大学
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工业大学
广东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华南理工大学
煤的新型高效气化与规模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西安交通大学
脑重大疾病防治协同创新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
高端医疗影像装备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东北大学
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 浙江工业大学
中原经济区小麦玉米两熟高产高效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农业大学
南方稻田作物多熟制现代化生产协同创新中心 湖南农业大学
生物多样性与云南特色农业协同创新中心 云南农业大学
⑵ “2011计划”是什么入选的高校有哪些
“计划”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实施该项目,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战略举措,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行动。
入选高校:
(1)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北京大学由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系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2011计划”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国科大”,由中国科学院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
(3)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HIT),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111计划”。
(4)天津大学是1959年中共中央首批确定的16所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是教育部、天津市、国家海洋局共建高校,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111计划” 。
(5)中国政法大学,简称“法大”,位于中国北京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入选中国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111计划”。
2011年4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讲话时提出了“推动协同创新”的理念和要求。为落实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2012年5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联合召开工作会议,正式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就是“2011计划”。
(2)首批2011大学名单扩展阅读: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基本原则:
1.需求导向,紧密围绕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通过协同创新,重点研究和解决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以及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
2.全面开放,面向各类高等学校开放,不限定范围,不固化单位,广泛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等,形成多元、开放、动态的组织运行模式。
3.深度融合,引导和支持高等学校与各类创新力量开展深度合作,探索创新要素有机融合的新机制,促进优质资源的充分共享,加快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教育、科技、经济、文化互动,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
⑶ 2011年最新的211和985院校名单
“985”工程大学名单(截止到2011年3月31日)
一期(34所)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厦门大学
南京大学 复旦大学 天津大学
浙江大学 南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东南大学 武汉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山东大学 湖南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吉林大学 重庆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兰州大学 东北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同济大学 中南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二期(5所)
中国农业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11”工程大学名单(截止到2011年3月31日)
北京(26所)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央音乐学院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上海(9所)
复旦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东华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天津(4所)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重庆(2所) 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河北(1所)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山西(1所) 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1所) 内蒙古大学
辽宁(4所)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
吉林(3所) 吉林大学 微博 东北师范大学 延边大学
黑龙江(4所)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江苏(11所)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苏州大学
河海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浙江(1所) 浙江大学
安徽(3所) 安徽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福建(2所) 厦门大学 微博 福州大学
江西(1所) 南昌大学
山东(3所)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河南(1所) 郑州大学
湖北(7所)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湖南(3所)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广东(4所) 中山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广西(1所) 广西大学
四川(5所) 四川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云南(1所) 云南大学
贵州(1所) 贵州大学
陕西(7所)
西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农林科大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甘肃(1所) 兰州大学
新疆(2所) 新疆大学 石河子大学
海南(1所) 海南大学
宁夏(1所) 宁夏大学
青海(1所) 青海大学
西藏(1所) 西藏大学
军事系统(3所) 第二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