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南翔任清华大学时间
Ⅰ 清华北大学校建校多长时间
到2015年为止,清华大学建校104年了。
清华大学于1911年建校,依托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因坐落于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而得名。初称“清华学堂”,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翌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北京清华园原址。
清华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珠峰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是C9联盟、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清华—剑桥—麻省理工学院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成员,中管副部级建制。
清华大学是中国乃至亚洲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2位共和国主席、7位中央政治局常委、14名两弹一星获得者、600余名院士从这里走出,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一大批学术巨匠曾在此执教,在长达百年的办学历史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深切影响着中国近现代发展进程,为社会繁荣、国家富强作出了广阔辽远、历久弥新的重要贡献,一如清华园工字厅内对联所书——“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Ⅱ 清华大学建于哪年,第一任校长是谁
清华大学诞生于1911年,此时名叫清华学堂,周自齐(男)任监督,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唐国安(男)任校长。
1912年10月,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Tsinghua college),归北京政府外交部管辖,面积450余亩,校园建筑体现出“中西文化,荟萃一堂”的特点。学制8年,分中等、高等两科,高等科学生毕业后一般插入美国大学二、三年级。
1916年清华学校正式提出改办完全大学,1925年设立大学部,同年设立国学研究院,开始向完全的大学过渡。
(2)蒋南翔任清华大学时间扩展阅读:
清华大学形象标识:
一、校徽&校名
清华大学校徽为三个同心圆构成的圆面,外环为中文校名(繁体)、英文校名(TSINGHUA UNIVERSITY)和建校时间,中环为校训字样,中心为五角星;校徽原型起源于清华学校兵操训练营的军旗。
徽章为题有学校横式中文标准字校名的长方形证章。
1950年6月,毛泽东主席应清华师生的要求,亲笔题写了校名“清华大学”。由毛主席题写的校名字样,已成为清华的一种特殊标志,极有代表性。毛主席亲笔题写的原件,保存在清华大学档案馆。
二、校旗
校旗为学校标准色长方形旗帜,中央印有学校标志与横式中英文标准字校名左右标准组合。
三、校色&校花
校色为紫、白两色。
校花为紫荆花(Cercis chinensis)及丁香花(紫丁香Syringa oblata、白丁香Syringa oblate Var.alba)。
Ⅲ 蒋南翔的介绍
蒋南翔来(1913年9月7日-1988年5月3日),江苏宜兴人自,马克思主义教育家、中国青年运动的著名领导者、中共中央党校第一副校长。1932年9月入国立清华大学中文系学习,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清华地下党支部书记,是一二·九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52年11月至1966年6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1956年5月至1966年6月兼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期间还任中共北京市高校党委第一书记、教育部副部长、高等教育部部长等职。1977年后任国家科学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部长、中央党校第一副校长等职。
Ⅳ 清华大学历任校长
网络里搜清华大学,然后找历任领导那一段。
Ⅳ 清华大学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曾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以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在战火纷飞、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岁月里,师生休戚与共、艰苦办学,联大也以名师云集、水平高、学风好而蜚声海外,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
清华大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在震撼全国的"一二·九"爱国民主运动中,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斗争中,一代代清华仁人志士在探求救国道路、传播先进思想、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中成为后世的楷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1952年国家高等教育的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1952年11月蒋南翔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办学道路,在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和尖端科技人才方面成绩卓著.
1978年以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清华逐步恢复了理科、经济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清华有着在首届全国研究生院评估中名列榜首的研究生院,有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清华教育资源的继续教育学院。目前,清华大学设有理学院、建筑学院、土木水利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法学院、美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医学院等12个学院共48个系。目前,清华大学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工、文、法、医、经济、管理和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水清木华90载,清华发散着独特的精神魅力。这里治学严谨、学风浓郁,有着良好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清华大学现有教职工约7500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4名,正高级职务1100多人,副高级职务1800多人。他们正在以自身的学科优势同世界学术界对话,担当着"科教兴国"的重任。
清华大学所传承的是培养具有"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的人才的教育理念,建校至今,她共培养了近10万名毕业生,其中包括一批又一批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之才和治国之才。清华大学一直是全国最优秀考生心向往之的所在,目前,清华在校全日制学生25000多名,其中本科生14000多名,硕士生7400多名,博士生3700多名。
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校,今天的清华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以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姿态跨入崭新的二十一世纪已成为今天全体清华人的努力方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必将濡染着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为我们民族的崛起与腾飞奋斗不止。
1911年 建立“清华学堂”后更名为“清华学校”(留美预备学校)
1925年 设立大学部
1928年 改建成国立清华大学,有文、法、理、工4个学院,16个系
1937年 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 长沙临时大学迁到昆明,更名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 迁回北京清华园复校,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26个系
1952年 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1978年 恢复全国高等教育招生考试
1984年 建立国内第一个研究生院
在管理工程系基础上建立经济管理学院
在已有理学科系基础上恢复理学院
1985年 建立国内第一个继续教育学院
1988年 在建筑系基础上建立建筑学院
1993年 在已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1994年 在已有信息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1996年 在已有机械类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机械工程学院
1999年 恢复建立法学院
建立应用技术学院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00年 在已有土木水利类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土木水利学院
在公共管理系的基础上建立公共管理学院
Ⅵ 清华大学的历届校长校长任职时间,最好有其资料
清华大学历任校长及党委书记一览表
学校名称及起讫年月 姓 名 职 务 任 期
清华大学 1949年1月至今 顾秉林 校长 2003.4 - 至今
陈 希 党委书记 2002.2 - 至今
王大中 校长 1994.1 - 2003.4
贺美英 党委书记 1995.9 - 2002.2
方惠坚 党委书记 1988.9 - 1995.9
张孝文 校长 1988.10- 1994.1
李传信 党委书记 1984.2 - 1988.9
高景德 校长 1983.5 - 1988.10
林 克 党委书记 1982.7 - 1984.2
刘 达 党委书记 1977.4 - 1982.7
校长 1978.6 - 1983.5
蒋南翔 校长 1952.11- 1966.6
党委书记 1956.5 - 1966.6
袁永熙 党委书记 1953.9 - 1956.5
刘仙洲 院系调整
筹委会主任 1952.6 - 1952.9
何东昌 党委书记 1950.3 - 1953.9
叶企孙 校务委员会
主任委员 1949.5 - 1952.6
彭佩云 党总支书记 1949.3 - 1950.3
冯友兰 校务会议
临时主席 1948.12- 1949.5
国立清华大学 1946.10 - 1948.12 梅贻琦 校长 1946.10- 1948.12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8.3 - 1946.5
(北大清华南开组合) 梅贻琦 常务会主席 1938.5 - 1946.5
清华校长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7.10- 1938.2
(北大清华南开组合) 未设校长,设立“常务委员会”,由北大、
清华、南开三校校长任常务委员
国立清华大学 1928.8 - 1937.8 梅贻琦 校长 1931.12- 1937.8
吴南轩 校长 1931.4 - 1931.6
罗家伦 校长 1928.8 - 1930.5
清华学校 1912.10 - 1928.8 温应星 校长 1928.4 - 1928.6
曹云祥 校长 1922.4 - 1927.12
金邦正 校长 1920.9 - 1921.10
张煜全 校长 1918.7 - 1920.1
周诒春 校长 1913.10- 1918.1
唐国安 校长 1912.10- 1913.8
清华学堂 1911.4 - 1912.10 唐国安 监督 1912.4 - 1912.10
周自齐 监督 1911.2 - 1912.4
Ⅶ 清华大学什么时候建成的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曾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以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在战火纷飞、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岁月里,师生休戚与共、艰苦办学,联大也以名师云集、水平高、学风好而蜚声海外,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
清华大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在震撼全国的"一二·九"爱国民主运动中,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斗争中,一代代清华仁人志士在探求救国道路、传播先进思想、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中成为后世的楷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1952年国家高等教育的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1952年11月蒋南翔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办学道路,在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和尖端科技人才方面成绩卓著.
1978年以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清华逐步恢复了理科、经济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清华有着在首届全国研究生院评估中名列榜首的研究生院,有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清华教育资源的继续教育学院。目前,清华大学设有理学院、建筑学院、土木水利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法学院、美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医学院等12个学院共48个系。目前,清华大学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工、文、法、医、经济、管理和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水清木华90载,清华发散着独特的精神魅力。这里治学严谨、学风浓郁,有着良好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清华大学现有教职工约7500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4名,正高级职务1100多人,副高级职务1800多人。他们正在以自身的学科优势同世界学术界对话,担当着"科教兴国"的重任。
清华大学所传承的是培养具有"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的人才的教育理念,建校至今,她共培养了近10万名毕业生,其中包括一批又一批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之才和治国之才。清华大学一直是全国最优秀考生心向往之的所在,目前,清华在校全日制学生25000多名,其中本科生14000多名,硕士生7400多名,博士生3700多名。
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校,今天的清华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以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姿态跨入崭新的二十一世纪已成为今天全体清华人的努力方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必将濡染着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为我们民族的崛起与腾飞奋斗不止。
1911年 建立“清华学堂”后更名为“清华学校”(留美预备学校)
1925年 设立大学部
1928年 改建成国立清华大学,有文、法、理、工4个学院,16个系
1937年 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 长沙临时大学迁到昆明,更名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 迁回北京清华园复校,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26个系
1952年 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1978年 恢复全国高等教育招生考试
1984年 建立国内第一个研究生院
在管理工程系基础上建立经济管理学院
在已有理学科系基础上恢复理学院
1985年 建立国内第一个继续教育学院
1988年 在建筑系基础上建立建筑学院
1993年 在已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1994年 在已有信息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1996年 在已有机械类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机械工程学院
1999年 恢复建立法学院
建立应用技术学院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00年 在已有土木水利类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土木水利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