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大学教授讲教育
A. 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今日讲法
心理见习生初学的办法:
其实很多人会有失眠,心情低落,寂寞,伤心等心理情况,都可以采用下边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先调节好心理,你的精神才会好起来,才会睡一个很好的觉呢,下边就是我要说的:
1:心情不好的话,可以转移话题,或者做其他事情,就好象是听音乐,看电视,外出活动(跑步、散步、打球)等,这样可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使不好的心情有所缓解
2:把你不开心的事告诉朋友,亲人,或者可以大哭一场.同时也可以摔枕头,打沙包,不过你可是要注意发泄的对象哦!还有地点,场合,而且要适当,避免伤害到其他人.
3:还有自我安慰,可以找一些适当的理由告诉自己,这样可以帮助你在挫折前接受现实哦,来保持自己乐观的心态.
以上可以保持乐观心态!
以下是心理见习生的办法!
让我先做一个总结..因为见习生知道..一个人心情不好是没什么心情看长的东东..
总结:
1多吃甜的东西,但心情要稳定
2多做深呼吸
3多多休息,养好自己精神
4转移话题,可以做做家务,唱歌,和朋友聊天,出去玩等,也运动一下,舒缓身体的劳累,放松肌肉
5好好的洗一个澡
6在房间放一些小花小草的,有压力的时候看一看,自然就轻松多了,而且有些花香的也不错,如桂花这淡淡的清香,不开心时闻闻花香喝茶(其实喝什么也可以的)
7不要让自己触景生情
8听听纯音乐
9用香熏,需要淡淡的味道
10可以到天台大声喊
如果想详细了解..可以根据标题了解.
1.如果可以,你也可以多吃甜的东西,吃的时候不要想伤心的事,不然反而会反效果哦!
2.多做一点深呼吸,因为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令自己的心情有所舒缓,同时也可以能放松自身,让自己不会感到沉重,因为新鲜的空气可令人精神加倍起来,这样的话感觉负重减轻!而且深呼吸是具有可冷静的作用滴!
其实有时候不一定深呼吸的,也可以试试慢慢滴呼吸,这样的话就能令自己更加平静了,睡前可以试试哦,使自身的兴奋状态慢慢减轻,那就是适用于休息了或者是心情烦躁等的时候了!
3.有时候应该要放松一下,多多休息,养好自己精神,或者你也可以转移话题,做做家务,唱歌,和朋友聊天,出去玩等,也运动一下,舒缓身体的劳累,放松肌肉,人就精神多了,而且心情也不同了...你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可以作为心理上的安慰哦!
5.好好的洗一个澡,心情也会好很多的..
6.同样,你可以在你的房间放一些小花小草滴,有压力的时候看一看它,想自己是他,合二为一,想想风吹过的感觉,自然就轻松多了,而且有提些花香的也不错,如桂花这淡淡的清香很适合,见习生的花园就是有桂花,不开心时在花园喝茶(其实喝什么也行),闻花香,静静的,心情有很大变化,轻松很多的.
7.也不要让自己触景生情哦!不要常常回忆,作为心理见习生,很清楚回忆是对自己的眷顾,如果你回忆反而伤心就是对自己伤害了! !
8.作为心理见习生,只能尽我自己的能力帮助你,而且人的心情起落不同,心情也是大脑控制的,所以见习生认为你应该要舒缓一下,不要紧张,要放松,并不是身体放松哦,而是你要大脑放松,达到心情有所改变比较好,你可以听纯音乐来缓解你的心情哦,也可以用香熏,同时一起用效果会更好!你可以听听..
理查德 克莱得曼-午后的旅行
班得瑞-moonglow(月光)
kiss the rain(雨的印记)
我在那一角落患过伤风
以上是一些纯音乐,对心神很有帮助,而且都很好听...⌒_⌒
你也可以自己找找那两个音乐家的音乐,都不错...一边听一边享受,心情都能有所改变,一定能让你轻松下来
9.还不行也可以用香熏....................................
B. 公安大学的教师都是什么警衔
都是技术衔,就是灰色的。硕士进去的讲师一开始是技术二司,博士学历是技术一司,专生了副教授属很快就二督了,副教授蛮8年就技术三监,评到正教授就直接是技术三监。普通教授一般技术二监到头了,如果评到三级教授的话可以升到技术一监(技术衔里面最大了),全国也没几个。
C. 在电视上经常演一个公安大学的教授讲,怎么识别坏人呀,怎么防身,怎么防骗之类的,忘了哪个台了
中国人民公安来大学王大伟教授源
学历:教育学学士。警察学硕士(英国艾克塞特大学警察学研究中心),教育法学博士。
职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中外警察比较硕士研究生方向导师组组长。二级警监。
王大伟教授有新浪博客,这里就不说了。我介绍一个王大伟教授的365安全防范网给你,上面都是他讲的安全知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最后,我在电视上也看过,不是中央台,是讲提款机骗局的,忘了是啥节目了。
网址:
http://www.365anfang.com/html/wdw/
D. 居然被一个犯罪心理学教授刷屏了,孩子应该怎么教育
六岁前的孩子应该怎么教育?
这个问题,让一位犯罪心理学专家来回答,会不会让人觉得有点别扭?
近日,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的一段演讲刷屏了!
李玫瑾教授曾因在“药家鑫案”中的心理分析而被不少人熟知。她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调查,在她眼里,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些规律是可以追寻的。
“大手牵小手”将李玫瑾教授的演讲内容与她此前在其他场合的部分观点整理成文,真的非常有价值!推荐大家一定细读!
6岁之前一定要说不
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和爸爸妈妈闹,家长应该说不行就是不行。
这孩子闹吧,他能怎么和你闹?大不了在地下打滚。
但到了十三四岁,家长突然跟孩子说:“我以后不给你钱了,你不能去网吧玩。”结果会如何?
孩子还会和你闹,但他有好多种途径——离家出走,因为他腿硬;还有的,会跳楼自杀或者服毒自杀。
我曾经接触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名12岁的男生,就因为母亲说了他,就服毒自杀了。
有人问,为什么这么点大的孩子就知道自杀呢?
因为在孩子的眼中,家长的爱是没有限制的,孩子已经学会了用“爱”来威胁家长,只不过,他还不知道死亡的意义。
所以,六岁之前,家长一定要给孩子相关训练。
我们知道,孩子2岁之前,还不怎么会说话,大多数情况下是觉得痛苦了、不舒服了,就用哭声来表达;但3-5岁就不一样了,孩子的哭声已经有一定的目的性了:
我要这个东西。你不给我, 我就哭!
比如,有天孩子在商场里看中了一个小汽车,家里其实已经有了类似的玩具,家长不同意买,孩子就开始哭闹了,“不行!我就要!”,还赖在商场里不走了。
很常见是不是?
记住,家长一定要在孩子3-5岁的时候,做一件很重要的事——“克制任性”。
第一步:
直接抱回家;当场不要打也不要骂,让孩子哭去。
第二步:
回家后抱到卧室里,一对一,不管谁,一个人管足够了,把门一关,其他人不要来劝来干涉。
第三步:记住四个“不要”
不要骂孩子,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
不要打孩子,大人打小孩,这不公平
不要说教,孩子哭闹时,你说什么在他听来都是噪音
不要离开,他就是闹给你看的,所以你就坐在旁边看着他闹。
所以,你就坐在那儿,表明你的姿态,“今儿这事说不行就是不行,你管你闹吧”
孩子当然会接着哭啊闹啊,说不定人一歪脑袋还会磕到桌角上,你别担心,他肯定知道疼。
你问他,磕到疼不疼啊,他也许会嘴硬“不疼”,行,不疼那你接着磕。
放心,孩子没那么笨,他知道疼,不会继续去磕。
等哭到精疲力尽了,你给点儿爱,拿热水毛巾给他擦擦脸,不然孩子一把鼻涕一把泪也挺难受的。
擦完以后孩子会想,你是不是回心转意了?
这时候你一定要把毛巾往旁边一放,跟上一句话:还哭吗?要哭接着哭。
你看,你没有打他骂他,也没有不文明,你只是你这种方式告诉他——
如果你闹起来没道理,我不心疼,我也不让步
我也不跟你闹,你就闹吧。
这一次他就会知道了,闹是没有用的。
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坚决说“不”的家庭,孩子从小就知道,他不是家中的特殊人物,他不可能对父母提什么特殊的要求,也不可能以什么极端的手段要挟父母。他们时时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但是,这爱是有原则的。从小生活在原则中,他们长大也会成为有原则的人。
所有的孩子都会从中感知你的反应。只要你坚决,他就明白了。从此之后,他不会再如此辛苦地与你闹!然后你再进行疏导性教育,恩威并施,让他知道,父母爱他,但父母不迁就他——这种“较量”越早越好。
但是注意,闹没有用,可也要注意另外一点——不能让孩子太压抑了。
给孩子留条交流的路
刚才说到,孩子哭累了,不闹了,这时你要说一句很重要的话——
以后有什么事情,能不能好好说?
如果你能说服我,说不定我会考虑你的要求。”
这是给孩子留一条路,跟家长沟通和交流的路。
孩子可能又会和你说,“我想要那辆小汽车啊”
你就可以问他,“那这辆小汽车和家里的有什么区别呀?”
注意,这是鼓励孩子和你交流。
交流有一个原则,记住——
“三比一”,即孩子提出三次要求,满足一次。
让孩子知道交流有用,但又不要每次都给。
所以,这样就建立了你和孩子间一个好的关系——
1. 你明确说不行的事情,他就不能闹了
2. 如果他真的想坚持,他会跟你商量。
有了这个基础,到了青春期,你们俩的关系就好相处了。
等待为了更大的满足
再来说说,让孩子学会克制诱惑。
刚才咱们讨论的是孩子在你跟前闹,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不在孩子身边的时候,他能不能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控制。
这是人成长中必备的素质,要学会克制诱惑。
我们可以怎么做呢,比如,你找点好吃的小零食,刚开始的时候,每三天给孩子吃一次,不要天天给,一个月后,孩子已经养成了这样的饮食习惯。
接下来,你跟孩子说:
这次给你的零食,你能不能先不吃,保留三天;
要是能做到,那三天后我再给你追加三份;
如果你吃了,那么三天后的那份好吃的也没有了。
说完之后,你把零食给他,然后你走开,不要管。
但你要做到一点——如果孩子吃掉了,那三天之后,你就说今天这份没有了,要吃就得再过三天。
如果他真的把这份零食保留下来了,那你就履行诺言,给他三份。
这样孩子就会知道——等待可以获得更大的满足。
这样的训练是让孩子具有克制力,等孩子上学以后,你也要告诉他,现在的克制是为了今后的长远。
否则,这孩子会没有耐性;如果没有耐性,到了上学后、青春期,一定会出问题。
让孩子“管别人”
孩子自私,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孩子小时候,都是别人帮他;即便一点点长大,现在学业压力那么大,爸爸妈妈也不会给孩子子再去增加什么负担,好好念书就行;所以一直到考上大学,孩子都只要管好自己就行。
等他考上大学,他会觉得,这是我凭自己努力考上的大学,和其他人没关系。
这么想很自然,因为从小到大,他在家里都只需要管好自己的事情,不需要管别人。
其实,应该让孩子学会“管别人”。
比如,孩子五岁左右,能跟家长一起坐在饭桌上吃饭了。这时候家长要立下一个规矩——家长不动筷子你就不能先吃饭。
这个事很简单,但非常有效。
我们知道,孩子一般放学了,四五点了,就开始有点饿了。可是我们吃饭一般在六点前后;很多老人心疼,觉得孩子饿了,先吃吧。
我觉得,晚吃这一个小时,孩子饿不坏,也饿不死。
我们知道,人生本能的痛苦,是饥饿。
人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痛苦还有很多,人只有在痛苦的时候才能理解别人的痛苦。要让孩子在这种小小的痛苦面前,知道别人跟他一样,也会经历类似的痛苦。
也让孩子知道,我们是一个家、一个整体,要有“别人”的意识。
这是从吃饭中学会了忍受。
再举个例子。
我女儿小时候,跟我回爷爷奶奶家。她看到我在剥橘子,守在旁边很想吃;我剥好橘子后只给她一瓣,告诉她:“把这瓣橘子给爷爷送去。”
她拿在手里看看我,看看爷爷,不想送去;我就告诉她,“你要是不送给爷爷,接下来我就不给你吃。”
于是她乖乖地去送了。随后,我还要求她把橘子分别送给了外婆、姑姑和爸爸……
橘子眼看就剩下最后一瓣,这时女儿做了一件事——
她拿起最后那瓣橘子,塞到了妈妈的嘴里。
我表扬了他,并且重新剥了一个完整的橘子给她。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对整个家庭有了概念,这就是防止自私的观念培养。
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比如吃饭时如果家里哪个成员还没回来,就要拨出一份留着。到后来孩子就自然成习惯了,脑子里有别人了。
让孩子学游泳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进行挫折训练,这在性格训练过程中十分重要。
很多大学生,读到硕士、博士了,都从楼上跳了下去。动不动就跳下去,失恋了跳,连为了论文推迟答辩没通过这事都跳了下去。
这些青少年倒是挺省事的,两手一摊跳下去也就不用愁了,不重视自己的生命,这一方面说明他们心中比较自私,上面我们说过的,心里面没有他人的观念;另一方面,他们没有忍受挫折的忍耐力。
所谓忍受挫折的忍耐力,其实与意志力息息相关。意志力的培养,不是凭借智力培养得出来的,而是通过体力的培养。
所以孩子小的时候,要让他适当吃一点体力之苦。人只有忍受过体力之苦,才会承受住生活之难。
像我们小时候经历过拉练训练,其实非常好,走不动也得跟着走,不然没有退路,这种适当的训练方式就很好。
说到这里,我想说说,现在有这样一类家长非常愚蠢,动不动就告学校——孩子受伤了告学校,有点什么事就就找学校,这种行为其实很愚蠢。
这样一来,学校很多事情都不敢去做了,但有些训练就得学校来干!如果学校没有进行这些吃苦耐劳的教育的话,家长其实很难做。你父母有可能带着孩子步行走上三天吗?几乎不可能!
这样,就使孩子丧失了接受必要的经历和教育的机会。
如果现在学校体力训练搞不成,我再给家长一个建议——让孩子学游泳。
游泳这事也要趁早。七八岁甚至五六岁都行,送到游泳池,教练会说你们家长都出去吧,你们在这儿孩子学不了。
为什么呢?因为接下来,教练会拿着杆子把孩子都赶到泳池里,甚至是把孩子抱起来扔到泳池中。
孩子到水里使劲扑腾啊!其实,在教练的看护下,孩子都好好的。
但第一天接孩子的时候,你一定要问孩子一个问题:“第一次下水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孩子一定会说,“吓死我了,我喝了好几口水”……
家长继续问:“那后来怎么样了?不是也好好上岸了吗?!”
你要告诉孩子,以后人生过程中也许会遇到挫折,可能也觉得自己都快死了,但只要肯扑腾、肯努力,就一定死不了。
以后他再遇到这个挫折,你就给他讲这个道理,他肯定忘不了。
以上这些问题,都要在12岁之前做。
我遇到许多无助,甚至绝望的父母,对自己长大了的孩子,说不听,骂无用,打不过……当他们无奈地向我诉说孩子的问题时,我只有一个感受:“为时已晚”——他们错过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时间……
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自杀、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发病期”多在12岁至18岁前后。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并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人在青少年时期,甚至在成年时期出现的情感问题,原因可能要追溯到幼年,从他早年的生活背景中找出解释。
E. 观看中国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关于青少年教育的视频。内容可以不仅限于异性交往和防止早恋,写观后感
这个人很牛,坚持那么多年的研究,对犯罪心理很有经验。
F. 公安大学的教师都是什么警衔
党委书记、
校长 程琳 一级警监
党委委员、副校长 孙建国 一级警监
党委委员、副校长 战俊 二级警监(正局级)兼任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社长
党委书记
党委委员、
副校长 李健和 二级警监
党委委员、副校长 席艳丽 二级警监
党委委员、副校长 刘舒 二级警监
党委委员、教务长 郝宏奎 二级警监
党委委员、进修部主任 张培文 三级警监
党委委员、 教务长汪勇 二级警监(副局级)
G. 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孩子被打了打回去啊观看完李玫瑾教授提出的5个问题后家长们是怎么样的感想
我未看到、所以不答
H. 公安大学博士警研教育的教学辅导水平如何呢
首先佩服你的胆识,能考博士的不是一般人,考公安类博士的不是凡人。当然了考下来真的就一飞升天了。这类的地方全国来看都非常少,有的话估计也是很硬的了。
I.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同学们,谁知道孙娟教授和郭太生教授的讲课风格的,麻烦告知下,最好能有视频资料地址
孙娟教授教过我们《警察交际与沟通》
她的课还是挺严的,虽然是选修但是班里也挂了不少人。
不过还是很好的老师,很有思想。
另外一个就不知道了
J. 公安大学李玟瑾教授几岁了
57
李玫瑾,女,1958年出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
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调查,由此提出预防犯罪要从未成年人教育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