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概括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概括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发布时间: 2021-02-27 03:01:07

1. 复旦大学中文系

当然是一本啦,分汉语言和汉语言文学两个专业
分数线五月份的时候去问问高三的学版长吧,他们填志愿的书权上会有的
最低分04年521,05年534,06年546(可能含校内加分),分数算是复旦里面低档的
加一要结合你自身兴趣和所在中学的学科优势来选,比方说我就是因为觉得政治太枯燥而且我们学校教历史的老师超强就选了历史

2. 复旦大学中文系到底咋样徒有其名!!!!!!!

呵呵抄,给你看看复旦中袭文培养出的部分杰出校友:

夏征农 1928中文系 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辞海》主编
马彦祥 1928中文系 著名戏剧导演、戏剧活动家、理论家
陈 瑛 1928中文系 中国新文学早期的女作家、文学翻译家,笔名“沉樱”,马彦祥夫人
李仲南 1928中文系 著名诗人、教育家、教授,曾任《商报》主编

林非 1955中文系 著名散文家,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会长

金福安 1966中文系 《新民晚报》党委书记兼总编辑,曾任《解放日报》副总编辑
梁晓声 1977中文系 著名作家
卢新华 1978中文系 大一时发表小说《伤痕》,揭批文革的当代“伤痕文学”创始人
张胜友 1982中文系 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书记,原作家出版社社长兼总编
陈思和 1988中文系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著名学者,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
虹 影 1989中文系 享誉世界文坛的著名女作家,中国新女性文学的代表之一

这还没算1917复旦分科前培养的文学杰出校友呢。

呵呵,楼主还真是无知者无畏,大言不惭。韩寒算哪根葱?也敢往台面上摆???

3. 蒋勇的介绍

蒋勇,人名,有天同律师事务所主任合伙人蒋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蒋勇,复旦大内学中文系副容教授蒋勇,重庆市规划局原局长蒋勇,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蒋勇,北京市劳动模范蒋勇,宁夏理工学院教授蒋勇,高级工程师蒋勇,海军少将蒋勇,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国土资源局副局长蒋勇,广西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副县长蒋勇,西藏著名画家蒋勇。

4. 哪些专家 教授在《百家讲坛》上讲过课

鲍鹏山:现为上海开放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曾从事医学工作20年
陈振裕: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陈毅明:现任厦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常务副会长
程遂营: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系教授、副院长
淳子:上海东方电台谈话节目主持人、女作家
丁牧: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丁万明:河北省委党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戴锦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
董平: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段怀清: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
方北辰: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方尔加: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方志远: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
傅佩荣: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傅小凡: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宗教学研究所教授
冯光生: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范德伟:河北博物院副研究员
高日晖:大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高有鹏: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高长山: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葛剑雄: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韩升: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
韩田鹿: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韩秀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黄凤春:叶家山墓地考古发掘总领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胡阿祥: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
胡金兆:中国民主同盟成员、北京市文联退休编审
纪连海: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级历史教师
贾英华:中国传记学会副会长、作家、晚清史研究学者
江英: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正师职,大校军衔
姜安: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院教授
姜鹏: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金正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系教授,知名礼仪与公共关系专家
康尔:南京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
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孔庆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李昌集: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
李敬一: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李蕾:河南省林州市市委、市政府接待办公室副主任
李清泉:国家行政学院培训中心博士
李任飞: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李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炜光: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
李蓉: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李晓: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
李寅:清东陵文物管理处研究室主任、中国清宫史学会理事
林岩: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厉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
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后
刘强: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刘心武:当代作家,中国著名作家
刘庆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博士生导师
刘扬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刘金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
吕立新:书画鉴定专家
吕玉华: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梁小民: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罗大中:中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博士
马骏: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法学博士、二战专家
马瑞芳: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者,作家
马茂军: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副会长
马未都: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馆长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梅毅:中国作家协会一级作家
梅铮铮: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保管部主任、副研究员
蒙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孟宪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莫砺锋: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彭林: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彭玉平: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钱斌: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科技大学理学博士
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乔良:军旅作家,现任空军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空军少将,中国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
邱紫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商传: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
苏升乾: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教授
隋丽娟: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孙丹林:锦州市楹联学会会长,渤海大学特聘教授
孙国亮:龙岩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主任
孙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孙立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邵维正: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教授,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名誉理事
唐博: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馆博士
田凯:河南博物院院长
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翔: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王启涛:西南民族大学教授
王士祥: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王树增:国家一级作家、大校警衔
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武则天研究会会长
王卫平: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王晓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外关系史研究所所长
王新陆: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全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
魏新:山东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作家、诗人。
翁思再: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文汇新民报业高级记者
吴桐祯: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特级教师
吴建民: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原外交学院院长
徐放鸣: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徐焰: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
杨雨: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杨瑾: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
姚淦铭: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
叶广芩: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易中天: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于涛: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主任、博士
于钟华:浙江大学哲学博士、书法学硕士
喻大华: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
袁腾飞: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历史教研员、北京市高级教师
曾国平:重庆大学贸易及法律学院院长
曾仕强: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胡雪岩研究会副会长
张一清: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研究员
张大千:脑科医学专家,中西医结合内科教授
张宏杰: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作家
张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三部主任、副研究员
张望朝:现为中共黑龙江省委政法委研究室副主任,作家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张少泉: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中国地震局研究物理所研究员
张志君:中国教育电视台研究员、研究室主任
赵冬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赵林: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哲学博士
赵世民:中央音乐学院教师
赵晓岚: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英健:河北遵化市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副主任
赵玉平: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博士、国学博士、心理学博士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周岭:87版电视剧《红楼梦》编剧、红学家
周汝昌: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周思源: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授
周文顺:郑州大学港台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朱翔非: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北京四中校长助理[1]
翟双庆: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

5. 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学者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
中国社会科版学院权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孟繁华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洪子诚
上海评论家蔡翔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匡

浙江文艺出版社编辑、评论家李庆西
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南帆
孟繁华,中国常用名,著名的有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山东邹县人,现为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此外还有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助理 孟繁华。

6. 复旦中文系傅杰的一些情况

傅杰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简历
1961年9月生于浙江杭州。1979年考入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1983年毕业后考入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师从姜亮夫、刘操南教授治中国古典文献学,1986年获硕士学位,留所担任姜亮夫先生助手。1992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王元化教授治中国文学批评史,1995年获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在胡奇光教授指导下研治中国语言学史。1997年出站后留系任教。曾任汉语教研室主任,现任中文系副系主任。1998年任副教授,2003年任教授,2005年任博士生导师,兼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双聘研究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范围
中国语言学史、中国学术史
所开课程
古代汉语,训诂学,中国语言学史,中文工具书的使用,《论语》精读
《管锥编》精读 中国学术史 清代学术文献选读 近代学术文献选读
科研成果
编著
聆嘉声而响和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1年
校勘学概论(与张涌泉合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
敦煌文物外流简史 沈阳出版社 1998年
新译三略读本 三民书局 1998年
论语一百句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
二十世纪中国文史考据文录 (编)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年
章太炎学术史论集(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
王国维论学集(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
章太炎:自述与回忆(编) 上海三联书店 1999年
失落的文明 (李学勤文录,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
论士衡史(余英时文录,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姜亮夫全集(24卷,副主编)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年
古文字诂林(12卷,参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2004年
经义述闻(与虞万里等合作标点) 海南出版中心 1999年
二十世纪国学丛书(12种,与陈引驰、杨杨合编)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8-2001年
释中国(4卷,与胡晓明合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年
论文
钱穆与甲骨文及考古学 《中华文史论丛》第64辑
甲骨学史二题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3年
章太炎与汉语修辞学 《天津师大学报》 2002年第5期
所谓《日知录》袭钱氏说正误 《文学遗产》2000年第2期
商颂笺议 《古文献研究》第1辑
唐宋词语词注释商兑(与樊维纲师合作) 《文学遗产》增刊第17辑
先秦至明代古籍校勘学述略 《福建师大学报》1999年第3期
清代校勘学述略 《浙江学刊》 2000年第5期
段玉裁评传(与郭在贻师合作)《中国古代语言学家评传》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3年
《古书疑义举例》导读 《古书疑义举例》卷首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说文解字诂林》述论 《中国文化》第23辑 三联书店2006年
二十世纪的义理与考据之争 《文汇报》2003年1月22日
我们怎样倡导学术规范 《文汇报》2003年11月2日,收入《学术规范读本》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一部有待修订的部荐研究生教材 《卿云集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思考 《文汇报》2001年7月3日
《发现论语》:新见还是搞笑 《文汇报》2003年6月15日
姜亮夫先生传略 《汉语史学报》第3辑
评洪诚《训诂学》 《江苏古籍版图书书评序跋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
现代学术史上的宝贵资料 《浙江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学人风范——读《朱德熙先生纪念文集》 《文景》2004年第1期
周祖谟先生《尔雅校笺》重刊序言 《尔雅校笺》卷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张舜徽先生《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重刊序言《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卷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张舜徽先生《中国古代史籍举要》重刊序言《中国古代史籍举要》卷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张舜徽先生《清人笔记条辨》重刊序言 《清人笔记条辨》卷首,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顾颉刚先生《当代中国史学》重刊序言 《当代中国史学》卷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
萧公权先生《中国政治思想史》重刊序言 《中国政治思想史卷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
严耕望先生《治史三书》合刊序言 《治史三书》卷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
关于“言有易,言无难”的出处 《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8月26日
《古书疑义举例》袭《经解入门》说的始作俑者 《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12月2日
原典精读教学记事 《大学》2004年创刊号
获奖情况
2002年获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
2001年获薇阁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奖教金, 教学奖一等奖
2002年获薇阁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奖教金, 教学奖二等奖
2003年获薇阁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奖教金, 教学奖二等奖
2004年获薇阁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奖教金, 教学奖二等奖

有幸听过傅杰老师的几次课,算是有过几次缘吧。他的课不是新东方那种肤浅的幽默,而是一种人格魅力中透出了风趣。记得那次我在一家音像店碰到过他,那家店是给淘友开的。最初我以为他不会超过四十岁,后来才知道他已经五十岁的人了,不过看上去真的很年轻。他是一个很谦逊的人,让人容易接近。

7. 请问复旦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好考吗在大学里当个老师如何

等你研究生毕业了,除非你水平非常高,不然一般是当不了大学老师的。辅导内员还差不多容。我就是中文系的,当然学校没有复旦那么出名。但是也是省里最好的大学。我学校中文系,现在都只招博士了,而且要有科研能力的。并不是个个都招,博士也不一定能进啊,更不要说复旦这种名校了。
如果你有好好复习的话,其实复旦研究生还是有希望的。不过也要看你具体报的是复旦中文系的那一专业了。我有同学考上了华东师范,报的就是完全的冷门专业。考的不是很好,不过也毕竟考上了。

8. 陈寅恪在治史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作简要概括

陈寅恪(1890—1969),义宁(今修水县)人。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的第三个儿子。夫人唐筲,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也是一位女教师,在清华园相识,两人志同道合,1928年在上海结婚。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

光绪二十八年(1902),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回国。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渡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几种语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1925年,陈寅恪回国。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其”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人为导师。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认为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梁启超也很尊重他,虚心地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他们都曾极力向校方举荐他。1926年6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他当时在国学院指导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著述。在清华大学开设满蒙语文和历史、佛教研究等课程。他讲课时、或引用多种语言,佐任历史;或引诗举史,从《连宫洞》到《琵琶行》、《长恨歌》,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准确,伴随而来的阐发更是精当,令人叹服!名教授如吴宓、朱自清等也常来听课。盛名之下,他朴素厚实,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色。1930年,清华国学院停办,陈寅恪任清华大学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理事等职。

陈寅恪原攻比较语言学,通晓多种文学,为他从汉文以外搜罗史料以治史,提供了较大的方便,他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他这种精密考证方法,其成就超过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发展了我国的历史考据学。

陈寅恪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发现。在《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集刊》、《清华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四、五十篇很有分量的论文,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1938年日本史学权威白鸟库吉研究中亚史遇到疑难问题,向德、奥知名学者求助,未能解决,柏林大学乃推荐寅恪。他向寅恪请教后,才得到满意解答。苏联考古学家发掘一突厥文碑石,无人能辨识,请教寅恪,终于得到准确破译。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日军直逼平津。陈寅恪的父亲三立义愤绝食,溘然长逝。治丧完毕,寅恪随校南迁,过着颠沛流离的旅途生活。1938年秋,西南联大迁至昆明,他随校到达昆明。

1939年春,英国牛津大学聘请他为汉学教授,并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职称。他是该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国语汉学教授,在当时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他离昆明到香港,拟全家搭英轮转赴英国牛津大学任教,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被逼暂居香港,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占领香港,寅恪立即辞职闲居,日本当局持日金四十万元委任他办东方文学院,他坚决拒绝。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他又一次拒命,随即出走香港,取道广州湾至桂林,先后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学任教。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竟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九鼎铭辞争讼德,百年粗粝总伤贫”。以示讽刺。这一时期,在繁忙的教学中,他仍致力于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著作,对隋唐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为后人研究隋唐史开辟了新的途径。

抗战胜利后,陈寅恪再次应聘去牛津大学任教,并顺便到伦敦治疗眼睛,经英医诊治开刀,不仅无效,目疾反而加剧,最后下了双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诊断书。寅恪怀着失望的心情,辞去聘约,于是1949年返回祖国,任教于清华园,继续从事学术研究。解放前夕,他到广州,拒绝了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要他去台湾、香港的邀聘,任教于广州岭南大学。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合并于中山大学。遂移教于中山大学。

解放后,他受到党和政府的器重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先后被先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史馆副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据《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仅有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函请陈寅恪任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第二所长记载,并注明辞谢未就,荐陈垣代己。上述职务据《修水县志稿》),继续任中山大学教授。自1956年,陈毅、陶铸、周扬、胡乔木等中央领导人,都先后去看望过他。陶铸尊重他的学识和人品,1957年亲自关心他的助手配备和眼疾治疗。1962年,他的右腿折跌骨,又给他派护士轮班照顾,在广东知识界传为美谈。1962年,胡乔木前往看望,关心他的文集出版。他说:“盖棺有期,出版无日。”胡乔木笑答:“出版有期,盖棺尚早。”在助手的帮助下,他把《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以外的旧文,编为《塞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并写有专著《柳如是传》,最后撰《寒柳堂记梦》。他的助手黄萱曾感慨地说:”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钧稽沉隐,以成此稿(即《柳如是别传》)。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

十年动乱期间,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使他最伤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多被洗劫。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含恨离开人世。

陈寅恪长期致力于教学和史学研究工作。他热爱祖国,治学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在史学研究中写出了高水平的史学著作,为人们开拓了历史的视野,对我国史学研究做出了贡献。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敬。寅恪不仅为大史学家,旧体诗亦卓然大家。他佩服陶(渊明)杜(甫)虽爱好李白及李义山诗,但不认为是上品。他特别喜好平民化的诗,故最推崇白居易,在他论再生缘中所以有“论诗我亦弹词体”之句。有《诗存》问世。其平生著作,经过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柱的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万字的《陈寅恪先集》已于1979年编纂成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热点内容
大学兼职教授讲课 发布:2025-09-10 23:17:15 浏览:681
大学生总结规划 发布:2025-09-10 23:13:37 浏览:533
清华大学王一方教授 发布:2025-09-10 23:12:18 浏览:172
大学生人际关系ppt 发布:2025-09-10 22:57:38 浏览:903
电视剧讲大学生的 发布:2025-09-10 22:28:07 浏览:775
青海大学教授蒙古族 发布:2025-09-10 22:28:06 浏览:218
西南大学学科语文考研 发布:2025-09-10 22:15:04 浏览:99
华北电力大学能动学院教授 发布:2025-09-10 22:09:42 浏览:154
清华大学钱教授环保 发布:2025-09-10 21:33:58 浏览:480
大学作弊老师说放我一马 发布:2025-09-10 21:15:02 浏览: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