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浙江大学教授研发的隐形

浙江大学教授研发的隐形

发布时间: 2021-02-27 05:06:47

1. 如何评价浙大教授研发的程序设计类实验辅助教学平台,并对学生收费

对于浙江大学教授研发的程序设计类实验辅助教学平台还对学生进行收费这件事,我们可以说有两种说法,俗话说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面性,所以只有正确看待,没有必要认为有什么怪。

总而言之,这个社会没有免费的午餐,我认为还是收取一定的费用是合理的,你要人这些学生知道,只有努力才会有一定的结果,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告诉他这个社会也是现实的,但是在收取费用的时候你也不能太过分,所以没有什么事是好做的。

2. 隐身衣真的可以发明出来

10月31日,浙江大学陈红胜教授研究团队工作人员演示一件“隐身”装置的效果。当内一支铅笔被容放入该装置中时,铅笔的中间部位“不见了”,但该部位的背景图案仍然可见。

浙江大学陈红胜教授等带领的研究团队,正在从事电磁波“隐身衣”机理及实验研究。电磁波(包括光波)照射到物体时,会在物体上发生散射;散射的电磁波被接收后,就表明那里存在物体。如果能让电磁波“转弯”,绕着物体走,这样物体就能“隐身”

3. 浙江大学朱寿民教授专门针对消瘦人群研发的一种独特的营养膳食谁用过,效果怎样

这样的膳食是很容易配的,先调节好自己的肠胃,然后补充营养,像大蒜油和螺旋藻就是不错的选择!

4. 隐身衣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吗

连日来,一则主题为“大爷瞬间消失”的视频,引发网络关注,多家自媒体微信公号内在转发这一消容息时称,浙江大学研发成功国产“量子隐身衣”,可以类似魔法功能的“隐身”,专家表示,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

正常来说人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表面会散射光,如果光能够绕过人,从正面拐弯传递到后面,再完全恢复入射光状态,就达到了“隐身”效 果,比如水滴到玻璃球正上方,水滴分散滑过表面,实现绕球面拐弯,在下半部汇聚后继续直线下落。如果能够让光线实现类似完美拐弯过程,就可以 实现“隐身”。

希望魔法功能一样的隐身衣可以早日被研发成功!

5. 量子隐身衣已经成功研发出来了吗

连日来,一抄则主题为袭“大爷瞬间消失”的视频,引发网络关注,多家自媒体微信公号在转发这一消息时称,浙江大学研发成功国产“量子隐身衣”,可以类似魔法功能的“隐身”.

具体拍摄流程为,先拍摄一段无人空镜,再由老人手持蓝色或绿色布块拍 摄一遍,将两次视频合成,抠掉蓝色或绿色布块即可,视频上发光的亮点,就是抠图的定位点,这种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很常见。

希望类似的谣言可以早日被禁止!

6. 隐形衣的研发成果

研发演示
2013年10月31日,浙江大学陈红胜教授研究团队工作人员演示一件“隐身研发演示
2013年10月31日,浙江大学陈红胜教授研究团队工作人员演示一件“隐身”装置的效果。当一支铅笔被放入该装置中时,铅笔的中间部位“不见了”,但该部位的背景图案仍然可见。 一束光在该装置内“转弯”,但穿过装置后仍按照原来的方向传播。电磁波(包括光波)照射到物体时,会在物体上发生散射;散射的电磁波被接收后,就表明那里存在物体。如果能让电磁波“转弯”,绕着物体走,这样物体就能 “隐身”,陈红胜团队所进行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

该团队提出了一种可见光波段多边形“隐身衣”的设计方法,理论上能够实现在各个方向上的隐身效果。在实验上,他们研制出一种六边形柱状“隐身衣”,其工作频段可达整个光波段。另外,该团队还制作出了微波段圆柱体隐身器件等。 陈红胜团队所进行的研究,不仅对“隐身衣”从理论走向实用起到了促进作用,还有效降低了其实现的复杂度。
陈红胜团队的成果大大降低了“隐身衣”的设计和实现难度,为“隐身衣”真正进入人们生活提供了重大契机。他们的研究表明,可见光波段的隐身衣研究不会止步于理论,不久的将来,“隐身衣”就有望在安全、娱乐和监控应用领域发挥作用。陈红胜表示,团队下一步将着力提升隐身的性能,如增加隐身角度,减轻装置的重量等。[1]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张柏乐(Baile Zhang)在本周举行的一项流行技术大会上揭开他的起源于《哈利-波特》小说的“隐身衣”技术,现今他已经变成街谈巷议的话题。他表示,他研制的隐身衣与其说是一项彻底的物理学突破,不如说是一项兴趣爱好。张柏乐博士25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长滩举行的享有盛誉的TED2013 会议上展示了他的发明——“肉眼看不见的隐身衣”。尽管他的装置只是一个盒子,而不是隐身衣,但二者的目的都一样,都是为了弯曲物体周围的光线,达到肉眼看不到的目的。张柏乐说,2010年他提出这种想法,并“只是为了好玩”制造了该装置。他在上传到YouTube的一段视频上演示了该装置,通过这个盒子让一个卷起的便利贴消失不见了。只要便利贴位于隐身衣后面,人们就无法看到它。这段视频上的演示与在TED2013上的演示不同。张柏乐称,他把两片方解石(一种能够弯曲光线的碳酸盐矿物)粘贴在一起制成这个盒子。

7. 怎样成为一名浙江大学教授

如果你现在是一名高中生,那你要做的只需要努力学习,争取考上不比浙江大学专差的学校。在大属学里面继续努力学习,然后顺利直博或者拿到国外top100的博士学位,这样你就有了进浙大的基本条件。当然,只有你在科研上有一定的成就和潜力才能顺利成为浙江大学教授的,目前看来在浙大完成博士后是最容易的一条路。加油吧,孩子!

8. 浙江大学隐身衣的工作原理

而浙大陈红胜团队的新研制的隐身器,可以让物体在可见光的范围内实现隐身,也就是在肉眼情况下隐身。他们用的是一种与隐形飞机不同的技术——六边形隐身器不吸收可见光,它能让光线绕过隐身区,就像小溪里的流水,经过一块石头时,溪流会绕过石头后再合拢了继续向前,就像没有遇到过石头一样。
物体发射回来的光线,不再是走直线了,到了隐身区后绕过继续直行。人眼还是接收到了隐身区域挡住部分物体的反射光线,因此还是能看到隐身区挡住的地方,让人误以为视野内是没有东西阻挡的。隐身区顺利实现隐身。
为了演示隐身器的原理,郑斌拿来了一支激光笔,照射透明的六边形隐身器,可以看到,绿色的激光束在经过中间孔洞部分时,绕了过去,再变成直线射出去。就像溪流绕过水流中间的石头,继续向前一样。
技术局限
隐形技术是全世界不少科学家都在研究的事。“让光像溪水一样绕过了挡路的石头”这一思路,最早由英国科学家提出。
2006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教授Pendry等在《科学》杂志(《Science》)上发表文章,提出了新的隐身衣设计思路,既不反射也不吸收电磁波,使电磁波能够绕过被隐身的区域,按照原来的方向传播,从而可以使物体完全隐形。这是隐身衣设计的“殿堂级”理论,奠定了隐身衣研究的理论体系。
这需要科学家通过材料表面折射率的改造,让光线“转弯”绕过物体按原方向传播,将物体隐藏。
Pendry教授也看到了浙大的这一研究进展,他在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表示,这项工作是隐身衣研究领域“一个真正的进步”。
此外,他在接受《自然》新闻采访时说:“每个人都想拥有一件在可见光频段下,能够隐藏现实世界中很大物体的隐身衣,但是要达到这点非常困难。”
浙大陈红胜的团队早在2007年就着手研究隐身衣,截至目前,浙大的隐身器还比较初级,六边形隐身器要在正对六条棱角的角度,看过去才有比较好的隐身效果,另外,隐身器本身并不隐形。
浙大郑斌说,想制造出穿在身上的真正的隐身衣,还非常困难。要实现在可见光频段的完美的隐身器件,需要纳米级别的加工工艺,而且对材料参数的要求非常苛刻,现有的的技术手段很难实现。或许随着新材料的发现及制造工艺的提高,将来有可能出现性能更好、更轻便的隐身衣。

9. 浙江大学否认研发隐身衣是怎么回事

近日网传视频称,中国某高校研制出“隐身衣”,有网友称该高校是浙江大学。

网传国产“量子隐身衣”引质疑

镜头前,一名衣着普通、笑容满面的老人,右手握着一块“塑料布”,从花草树木间拾级而下。随后,老人抖开“塑料布”,慢慢往头顶方向举起,随着“塑料布”升高,老人也渐渐“消失”,只剩握着“塑料布”边缘的手,还“悬浮”在半空中。

这样一则视频,近来引发广泛关注,“大爷瞬间消失”也很快成为网络热词。新京报记者注意到,不少微博、微信公号在转载时声称,老人手中并非“塑料布”,而是国产“量子隐身衣”,能够实现人体隐身功能,是由浙江大学研发的一项“重大技术突破”。

2013年10月,浙江大学陈红胜研究团队曾在权威科学期刊《自然通讯》发表论文《在可见光波段实现大型物体的隐形——电磁波“隐身衣”机理》。不过,当时媒体报道称,这一“隐身”技术原理,是通过吸收电磁波,让反射回去的电磁波达到最小。项目团队曾表示,因为存在材料参数苛刻、不够轻便等技术瓶颈,要制造出穿在身上的隐身衣,目前还非常困难。

热点内容
天津中医药大学高秀梅教授 发布:2025-09-11 02:53:32 浏览:81
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考研 发布:2025-09-11 02:40:10 浏览:249
大学教授带什么表 发布:2025-09-11 02:40:08 浏览:785
同济大学哲学系安老师 发布:2025-09-11 02:23:33 浏览:833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导师介绍 发布:2025-09-11 02:19:24 浏览:61
研究生导师是系主任 发布:2025-09-11 02:01:12 浏览:423
北航本科生毕业典礼 发布:2025-09-11 01:42:47 浏览:839
金风本科生 发布:2025-09-11 01:06:52 浏览:636
南京大学2017博士录 发布:2025-09-11 01:04:32 浏览:864
恒大本科生待遇2016 发布:2025-09-11 00:46:31 浏览: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