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北京大学李少军教授

北京大学李少军教授

发布时间: 2021-02-27 18:43:37

⑴ 李少军的介绍

李少军,男,1982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⑵ 求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初试专业教材推荐

关于两个专门课程:政治学概论,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战后一直是一个著名的大学不指定任何教材,重点考查知识的广度,所以我只能解释的感觉最适合仅供参考他们的一些课本和资料。温馨提示:请务必再三北京周报之前必须阅读的问题,多年来,明白其中的命题,在审查过程中应定期冥想和阅读中感受他们的评论的影响,回答问题的精神。在审查必须选择最合适的材料作为主线之一,绝不能均匀地分布在时间上的几本书,否则会造成一个缺乏知识架构。
介绍部分,我花了将近一半的时间来审查,因为这部分实在是深刻的,命题是非常灵活的。我使用的材料包括:北京大学出版社,闫其容教授“政治学15讲”,人大出版社,“政治学导论”,杨广滨的教授罗斯金的“政治学”;海伍德“政治学”,北京大学教授政治学许振洲讲义,北京大学教授汤师栖的“西方政治思想史”。这是主线,其中第一和第二通读这也,罗斯的书是一个黄金海伍德广泛的阅读,讲座和市书老师许真州教授无疑是一本必读书。个人认为,“十五讲”最系统,最适合的主教材,但NPC那本书赢得了新的前卫在收集的最新一批学术概念的时候,仔细阅读坚实的基础的建议,开阔视野后。讲座与汤师缉教授的“西方政治思想史”,许真轴教授是绝对的头等大事,不可不看!许教授的深入浅出的演讲,涉及到很多基本概念,这些概念经常出现在词汇表。教授汤师柒的书是在我所见过的最全面,最合理的安排教学系统领域的西方政治思想史,这的确是北方部分重点考查的对象,比如今年的词汇“托克维尔”关于话语权的分离,而西方政治思想没有宏观的历史潮流,这将是很难写,或铅清空内容之间的关系的统一和主权。温馨提示:不要盲目追求新的学术知识,甚至知识的普及,北方还算是专注于测试的基础知识,命题字面上很平静和概括,但只是问问看在每一个细节的精神,审视候选人知识基础和积累。所以基础是最重要的理论概念和!切记切记!因为时间有限,研究问题

引言部分,我只有一个,“介绍给国际政治”老师的国会陈越,也被发现,这部分我的比例是其实也不算。的清晰度很短的时间来阅读本水平。当然,如果你的时间,李少军教授和梁艏得教授2泰斗级人物,也值得一读的材料。

国际关系

理论,我用的主要是“当代国际关系理论西部大开发”的倪世雄教授复旦大学,这本书是一个绝对的网络全书称为国际关系理论的教科书式的推理清晰详述。有些地方太小,检查库存方面,审查阶段不会有太大的深度(国际关系理论考试是不是北方的焦点,当然,还是要了然于心的基本理论)。重点是要把握好三个争论焦点的基本概念,这本书,每章的第二部分。

与新中国的外交战后的国际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历史的学科,所以它有历史的各个学科的共同点:需要把握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谁把握因果联系的重大历史事件,而这恰恰是重点考查北的各个方面。微观谁记得具体的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越精确越好,因为签署了超过60年的重要战后条约,建立了重要的国际组织(今年审议了“孔塔多拉集团”),必须熟悉成诵,这取决于如果Pocket Outlook中的文本。我的经验审阅“演习”:谁纵由一个主要事件发生的时间保持在同一个国家,谁越过该国在同一时间举行的国家大事;杂草谁深深的每一个事件,它分解,显微观察其原因和后果;全家谁,这取决于每个事件作为一个单独的实体,它的逻辑宏观接触。在短短一个月内,我主要用这四个字,基本理清这门看似杂乱无章的纪律。请记住,在你清楚!我所使用的材料的这一部分包括:北京大学教授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刘德斌教授“国际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前者翔实,后者的风格是明确的,建议2谁必须阅读,先阅读后,澄清的线索,阅读前,充实内容。新中国的外交是看到我的复旦大学出版社主要部分“当代中国外交”,这本书个人认为是非常适合研究生检讨。

值得一提的是,命题北大国家政策,是否战后政治学导论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的时代具有很强的特点,然后用时事极为密切,而且往往合并直接和间接的试验研究相结合,这是一年来审查有关内容的事务。例如,今年的政治学导论词汇时事性检验了两个概念:“里斯本条约”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前者显然是一个热门话题,2009年是一个直接的测试,这虽然不是最新的时事通讯,但它是随着金融危机和气候峰会的一个概念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属于间接测试。简答部分考察的三个公式教授亨廷顿的政治发展,这似乎有些出乎意料,但亨廷顿教授去世于2009年合并,这对他的考验重要的理论也就顺理成章了。同样是在2009年的五四运动,简单的答案90周年,并检查五四运动的意义。所有这些比比皆是。战争结束后,该国是中国与新的性能外交关系更为明显,更直接检查主菜,还有间接的测试,如术语“第一次石油危机”的解释 - 这个看似无关时事,但你如果你认为导致了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1979年的石油危机,然后与在金融危机的现状,不难理解老师的命题意图。

⑶ 北师国关考研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重点有哪些

你好!
北外国际关系专业难度在北外算是相对比较简单的。
在达到国家线的基专础上,属2017年分数线(两门专业课之和)为204,2016年未设线,2015年为198(单科90),不是很高。
初试科目包括:政治、外语(可选统考英俄日、或北外自主命题的法德西)、721政治学原理(含政治学理论、国际关系理论)、922国际关系史与中国外交。
参考书目有:
政治学原理:
1、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2、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第九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3、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4、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
国际关系史与中国外交:
1、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张历历:《当代中国外交简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3、牛军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1949-2000)》,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4、有关当前国际时事和中国外交的报刊和论著。

⑷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中心概况

该校文、史、哲、外语、图书馆学科长期以来在学术上相互渗透,形成了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为中心的学术交流和协作关系,并且在楚文化研究和明清文化史研究方面形成一定的优势。鉴于这种情况,学校于1996年4月成立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这就是本申报机构--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前身。
本中心为跨学科研究中国文化的机构,涉及历史、哲学、文学等学科,下设中国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研究室、中国思想文化研究室、楚文化与楚地出土文献研究室等机构,办有《人文论丛》辑刊。全中心现有专职科研教学人员15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校内兼职人员5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2名。在校内专兼职人员中,共有16人分别从英国、德国、中国复旦、华中师大及武大获得博士学位。科研队伍年龄结构合理,以中青年为主,富有朝气和敬业精神,高职称和高学历者较多,科研能力强。这支队伍精明强干,善于深入学术前沿,从事综合性、创发性的研究。在人员配制上,我们注意突出中国文化研究的综合、交叉、边缘学科的优势和互补。我们聘请了国内外的知名专家担任我中心的兼职教授,如北京大学的陈来教授、复旦大学的王振忠教授、中山大学的李宗桂教授、荆州博物馆的彭浩研究员和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工藤元男教授等。萧 父教授为我中心顾问。我们还聘请了十数名中外知名学者为顾问。 经过四年的努力,本中心的硬件设施具有相当规模。此次重新组建本中心,学校在用房相当紧张的情况下,仍毅然腾出人文馆(逸夫楼)东侧五楼和七楼之全部及九楼之大部,专门供我中心做办公用房和资料用房,面积已逾500平方米。中心现有电脑 台,科研人员人手一台(均在家使用),已出现了办公自动化的趋势,办公室拥有电脑32台,传真机2台,打印机4台,扫描仪3台,复印机2 台,服务器2部,网络交换器1部,UPS10个,各专兼职人员均已上网,人均终端数为1.2个。除了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文、史、哲三个资料室的图书资料外,本中心还购置了更加专业化的图书资料6100册,中文报刊71种,外文报刊34种,基本上能够满足需要。我中心在利用图书资料方面得天独厚。所在的人文馆(逸夫楼)有四个相当丰富、实用且又集中的图书资料库,它们分别是:(一)学校图书馆的分馆--国家教育部武汉大学文献信息中心,其中有西文原版书近38000册,现刊及报纸500余种,文科工具书4000余册港台报刊40余种;(二)哲学系资料室,其中有中文图书54550册,外文图书7140册;中文期刊677种;外文期刊224种;(三)历史系资料室,中外图书8.0000万册,中外港台期刊270种;(四)中文系资料室,中外图书6万册,合订本期刊1万册,港台书1000册。此外,距离人文馆不远处,还有校图书馆特藏部,其中有线装书 册。所有这些,使我中心专兼研究人员在借阅图书资料方面十分方便。如果本中心能够被批准为国家重点科研基地,将能使我中心的研究设施上一个更高的台阶,迈向世界一流水平。
我中心以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特别是其中的中国古代史博士点)、中国哲学博士点、中国语言与文字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点为依托,培养中国文化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我中心主办的《人文论丛》辑刊(已出版四辑),以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成果为主,并在研究中国人文精神和中国文化转型上独具一格,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一定的声望并具有一定的影响。 中心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为重心。全中心相继承担国家、国家教育部和省级重点项目、国际资助重大科研课题、企业委托课题等45项(其中专职人员29项,兼职人员16项),如国家社科项目“战国时期楚系简牍的综合研究”、“近50 年出土之哲学文献与中国哲学史”、“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从国门打开到甲午战争前中日西学传入之比较”、“20世纪中国哲学学派与思潮”、“中国20世纪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系研究”等;教育部社科及教学研究项目9项,如“中国古代哲学与日本现代化”、“清代盐业管理与盐业政策研究”、“传统哲学的人文精神与人生智慧”等;省级重点项目4项,如“古今中西之间--中国文化及社会的近代转型”、“楚国简牍的综合研究”、“英国近代文化中的清教精神与英国的近代化”等;外资项目3项,如“近代日本人的禹域踏查研究”、“丸山真男的近世日本思想史研究”等。专兼职科研人员总计获得各项科研经费 万元。自1996年以来,全中心已正式出版学术著作58部(含合作完成,其中专职38部,兼职20部),萧 父的《明清启蒙学术流变》、《吹沙二集》、冯天瑜的《明清文化史散论》(第2版)、《人文论衡》、陈伟的《包山楚简初探》、郭齐勇与吴根友的《诸子学志》、陈锋等的《中国俸禄制度研究》、杨华的《先秦礼乐文化》、昌切的《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脉》等专著出版后,引起了同行专家的称赞和关注。其中冯天瑜的《东亚智慧与可持续发展》、李工真的《德意志道路--德国现代化研究》还受到了国家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本中心以第一署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28篇,其中专职243篇,兼职85篇;其中国内刊物319篇,国外刊物9篇。萧 父、冯天瑜、郭齐勇、龙泉明等论文多次为《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有影响的二次文献转载;徐少华、彭富春、李少军等分别以英、德、日文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陈锋、张建民、陈文新、李维武、吴根友等在国内专业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深受同行专家的好评。
截止2014年来,专兼职人员共有17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其中专职人员获奖9项(省部级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其他奖3项),兼职人员获奖8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其他奖项1项),其学术成就,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心以学术研究为主,同时也进行高级人才的培养。为研究生、本科生开设了有关中国文化的各门课程,如冯天瑜教授为博士生开设的“中国文化史”、“元典精神与文化”、“明清文化史”及“文化史研究方法论”,郭齐勇教授为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的“儒家哲学”、“哲学史方法论”,陈伟教授为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的“楚地出土文献研读”、“先秦历史地理与文化研究专题”,徐少华教授为硕士生及博士生开设的“楚文化研究”,陈锋教授为硕士生及博士生开设的“清代经济史”、“清代财政史”,张建民教授开设的“中国经济思想史专题”、“区域社会史研究”,陈文新教授开设的“明清文学专题研究”,李维武教授开设的“人文科学概论”,谢贵安开设的“中国文化史史料介绍”,杨华开设的“先秦文化史”,等等。自1996年以来,本中心的专兼职研究人员(注:是否不包括校外兼职人员?另还需要加入招收的研究生)招收硕士83名(其中专职人员招收46名,兼职人员招收37人),博士研究生64名(其中专职人员招收33人,兼职人员招收31人),其中33名硕士(专职招收的23名,兼职招收的10名)和19名博士(专职招收的13人,兼职招收的6人)已经毕业并获学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如冯天瑜教授的博士生段超,已承担了国家民委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少数民族传统教育思想及其在当今的应用”,并已于2000年9月出版了《土家族文化史》专著,受到了同行学者的好评。郭齐勇教授的博士生丁为祥的博士论文《张载哲学研究》、丁四新的《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均得到学术界好评,并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中心还接受了多名国内访问学者。事实说明,本中心正逐步成为国内培养中国文化高级专门人才和国内同行研习中国文化的重要基地。

⑸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三版 和第四版的区别

但是最好按照抄陈岳版的体系来,王浦劬的《政治学基础》和罗斯金的《政治科学》。
政治思想史:北大版的《西方政治思想史》
国际政治学概论是李少军版的政治基础:北京大学的《政治学十五讲》;人大版的《政治学导论》(系统复习)

⑹ 北大的国际关系是不是非常难考,有过来人能讲讲经验么都有什么参考书啊

其实我觉得努力就会有回报的,下边这个经验贴写的很详细了,好好看看啊吧。

我的北大国关专业考研经验谈

能有幸踏入北大成为国关专业研究生,对我来说是可喜可贺的。早就想写一篇叙事文章来讲述我的考研经历,下笔总有千言万语,待我向你一一道来。希望能为有志于报考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广大学弟学妹们提供一点经验,决定在此写下自己的这篇经验贴。
转入正题。
我本科就读于某西南地区大学的哲学专业,决定报考北大国政是在去年暑假做出的决定。经过一番比较,我最后将目标锁定在北大国际政治——我早已腻味了哲学的无趣和刻板,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感受,没有抨击哲学的意思。嘻嘻~考研嘛,再一次的给自己一个机会去选择自己喜欢追求的事物,所以我决定奋力一搏。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这几年报考的人数年年递增,可以说也成了一块香饽饽了。而其中两大主干专业,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更是炙手可热。有许多考生都纠结于这两者之间的区别,至于如何选择,关键在于你自己的兴趣使然,当然你也可以结合社会需求度来考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么。
(1)关于两门专业课:政治学概论、战后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
所有有志于北大国关的学子都知道北大考研历来是不指定任何教材的,着重考查知识的广度。面对浩渺如烟的复习资料,凯程辅导老师给予我的友情建议,就是在复习之前一定要反复阅读北大的历年考题,吃透其中的命题精神,复习过程中也要经常阅读考题并默想答案,同时结合老师的跟踪辅导培训,进一步地检查自己的复习效果来制定下一步的复习计划。
(2)专业课复习:关于政治学概论部分,这部分的确是博大精深,且命题极为灵活。我使用的教材包括:北大出版社,燕继荣教授的《政治学十五讲》;人大出版社,杨光斌教授的《政治学导论》;罗思金的《政治科学》;海伍德的《政治学》;北大许振洲教授的政治学讲义;北大唐士其教授的《西方政治思想史》。个人认为,《十五讲》最为系统,最适合做主线教材,而人大那本书胜在时新前卫,收录了一批学界最新概念,在夯实基础之后在有时间精力的情况下建议细读以开阔视野。徐振洲教授的讲义深入浅出,涉及到许多的基础概念,而这些概念往往又是在考研名词解释中频频出现。唐士其教授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内容全面,逻辑鲜明,条理清晰。而且这部分也确实是北大国关考研试题中着重考察的知识点。
当然,不要一味追求学界的新知识,甚至是冷门知识,个人认为北大其实还是相当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命题往往从细微处见精神,考查考生的知识基础和积累。所以基础概念和学理是重中之重!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框架的构建,政治学概论是以权力为主线,穿起了权力的合法性、权力的分配、政治社会化、政治发展、政治文化等内容。同时一定要吃透读懂《十五讲》上的两张结构图,看似简单其实蕴含了政治学的大多数内容。

国际政治概论部分,人大陈岳老师的《国际政治学概论》,非常不错,层次清晰,逻辑明了,适合短时间阅读。再则,李少军教授和梁守德教授两位泰斗级人物的教材也值得一读。

国际关系理论部分,我主要用了一本就是复旦倪世雄教授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这本书是绝对的堪称国关理论网络全书的权威经典教材,体例清晰,说理详尽。让我迅速把握住重点难点,当然也不可否认有些地方过于细节,这里大家可以不必过于深入,钻牛角尖。但是北大考察的重点还有基本理论那一定要了然于心的。重点在于把握三次论战的焦点,以及书中第二部分每一章节的基本概念。

战后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其实是一门历史学科,因此它具有所有历史学科的共性:我主要参考了一下基本教材。北大方连庆教授的《国际关系史》(战后卷),这本教材内容翔实,包含的信息点比较多。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刘德斌教授的《国际关系史》,这本教材相对来说思路清晰。可以把这两本教材结合,精度多读。新中国外交部分我主要看的是复旦出版社的《当代中国外交》,这本书个人认为极为适合用于考研复习。
在复习考试中,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加以把握。宏观也就是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这些经常作为北大的考题重点考查。微观也就是记忆历史事件具体的来龙去脉,能做到越精确越好。比如:60余年内签订过的重要条约、重要国际组织,必须熟读成诵,倒背如流。另外:1.按时间把握同一国家发生过的重大事件。2.按国别把握同一时间点上各国的重大事件;3.深入每一历史事件,将其细致分解,从微观上去分析其前因后果;4.把每一个历史事件单独抽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从宏观方面上去把握其内在逻辑联系。在短短一个月内的学习中,基本理清了这门看似杂乱无章的学科。总之,一定要学会总结,一定要了然于胸。

(3)时事政治:
至于时事,我这里想说的主要是两点:第一,最省事的,就是复习公共政治用的各种时事手册,任汝芬的、陈先奎的、凯程的,海文的,找一本自己觉得最全面的最顺眼的来读。这些都是现成的时事精华的集合,国际政治的考生务必深入研读。第二,上网,建议多上新华网,因为新华网经常为某一时事特别制作一期论坛式的网页,其间事件介绍、评论员评论、学者点评应有尽有,可谓质量好,分量足。当然一定要把握住自己,不要上着上着就去别的网站溜达了。如果有时间的话还可以阅读报刊杂志,参政消息、凤凰周刊等,这些都可以借鉴,此处不再赘述。

顺祝诸位志在北大国政国关的学子考研顺利!!!

⑺ 李少军的介绍

李少军,湖北汉来阳人,1958年6月生。高中自毕业后作为知青下乡,在湖北省孝昌县农村担任民办教师,现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湖北省中国史学委会会员;承担的重要科研项目,2005年在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获批“晚清日本驻华领事报告编译”项目。2009年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从晚清到抗战前夕长江流域与日本关系研究”。主要论著(最具代表性的三部)1、《鸦片战争史》(参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2、《迎来近代剧变的经世学人:魏源与冯桂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3、《甲午战争前中日西学比较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鸦片战争史》获1997年度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热点内容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华中胜 发布:2025-09-11 19:17:24 浏览:696
大学生入三会 发布:2025-09-11 19:09:08 浏览:941
大学生活中对老师的印象 发布:2025-09-11 19:05:22 浏览:635
大学生成才论文 发布:2025-09-11 19:04:00 浏览:781
复发大学女教授 发布:2025-09-11 18:56:45 浏览:687
大学院长可以随意听老师课吗 发布:2025-09-11 18:54:16 浏览:317
描写帮忙太行山农村脱贫的大学教授 发布:2025-09-11 18:53:31 浏览:940
大学教授心脏病 发布:2025-09-11 18:52:38 浏览:918
美国教授评价各国大学生 发布:2025-09-11 18:46:45 浏览:7
南开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导师 发布:2025-09-11 18:42:31 浏览: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