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电子科技大学高山副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高山副教授

发布时间: 2021-02-27 20:09:17

⑴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导师

1、移动通信研究团队
李少谦教授、唐友喜教授、刘皓副教授、唐万斌副教授、武刚副教授、何旭副教授
研究方向:主要面向信号处理方向,偏向程序、算法、仿真,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MIMO,OFDM等
2、通信信号处理与专用集成电路研究团队
胡剑浩教授、凌翔副教授
研究方向:主要面向硬件,FPGA,芯片设计等
3、无线网络技术团队
郭伟教授、冯刚教授、余敬东副教授
研究方向:网络层,Ad-hoc
4、网络技术研究团队(严格来讲,雷维礼教授、、马立香副教授是宽带实验室,而非抗干扰)
雷维礼教授、毛玉明教授、冷苏鹏副教授、马立香副教授
研究方向:通信网与宽带通信技术、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宽带无线信息网络
5、编码技术研究团队
周亮教授、张忠培教授、文红副教授
研究方向:编码技术、密码学

宽带光纤传输与通信网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团队划分
1、光纤技术与光电子器件研究室
饶云江教授
研究方向:光纤传感、光电子器件
2、光通信技术研究室
邱昆教授、陈福深教授、许渤副教授、武保剑副教授、周东副教授
研究方向:、新型光通信理论与技术、光接入网技术、军用光通信与光电子技术
3、宽带通信网络理论与技术研究室
团队1:宽带通信网研究组
李乐民院士、王晟教授、许都副教授、虞红芳副教授、徐世中副教授
研究方向:宽带光纤接入网络技术、宽带通信网中的交换技术、宽带无线网络技术
团队2:网络行为学与网络安全课题组
胡光岷教授、姚兴苗副教授
研究方向:网络行为学研究、网络安全研究
团队3:现代通信网技术及应用
李兴明教授
研究方向:现代通信网理论、网络的优化设计技术.、电信网络管理、高速信息传输技术
团队4:光互联网及移动信息网络研究中心
隆克平教授、阳小龙教授、邝育军副教授、彭云峰副教授
研究方向:光互联网络、移动信息网络
4、通信电路设计与信号处理研究室
团队1:多媒体通信团队
李晓峰教授、傅志中副教授、周宁副教授、张敏副教授
研究方向:(无线)多媒体通信与终端、图像语音信号处理技术、多媒体信号处理与信息处理、视频图像压缩、跟踪与模式识别
团队2:无线通信与RF集成电路团队
文光俊教授、蔡竟业教授、朱学勇副教授、刘镰斧副教授
研究方向:RF集成电路设计、通信中的信号处理技术、频谱检测与估计
团队3 :DSP研究团队
彭启琮教授、李玉柏教授、邵怀宗副教授、管庆副教授
研究方向:通信系统中的信号与信息处理、DSP技术
团队4:电子科技大学-飞思卡尔无线通信与嵌入式系统联合实验室
李广军教授、林水生教授、阎波副教授
研究方向:通信信号处理及嵌入式系统、无线通信与无线传感器网络、ASIC设计与IC设计方法学

导师的个人简介
这上边没有介绍的那就没办法了。

⑵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谭康伯副教授毕业于哪个大学

谭康伯副教授在西电的个人主页上并没有他的毕业院校介绍。
若你想报考他的研究生,可以直接通过他的邮箱咨询,建议礼貌婉转点。

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副教授很闲吗

张显是个很有正义感的老师,作为受害人所在村子里走出来的一个唯一见过世面的人,他必须花费自己的时间出来说话,否则这家没有见过世面的受害者,恐怕这个案子就不会受到大家的关注,案件的结果可能....你懂的

⑷ 凌丹的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

1992年月-1996年7月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 工学学士
1996年9月-1999年7月 四川大学 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 工学硕士
2005年9月-2010年12月 电子科技大学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工学博士
1999年7月-2001年12月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机械系 助教
2001年12月-2008年7月 电子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讲师
2008年7月至今 电子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副教授
主讲两门本科生专业基础课材料力学、机械设计。
2006年9月获电子科技大学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
研究方向:
机械产品可靠性设计与分析
主持项目:
(1)复杂机电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 电子科技大学青年科技基金资助项目
(2)汽车发动机可靠性分析关键技术研究 重庆市交通运输工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
(3)汽车关键零部件可靠性设计方法研究重庆理工大学汽车零部件制造与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
代表性论文:
[1] Dan Ling, Hong-zhong Huang, Qiang Miao, Bo Yang, Parameter Estimation for Weibull Distribution Using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Proceedings of ASME2007.(EI)
[2] 凌丹,庄万玉,基于可信度的动态联盟伙伴评价方法,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36(2):322-324.(EI)
[3] 凌丹,黄洪钟,张小玲,蒋工亮,混合威布尔分布参数估计的LM算法,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38(4):634-636.(EI)
[4] Dan Ling, Wei Song, Rui Sun. A reliability prediction method for diesel engine component based on FMEA. Eksploatacja i Niezawodność - Maintenance and Reliability[J]. 2011(1):.(SCI源刊,已录用)
[5] 凌丹, 何俐萍, 许焕卫, 汪忠来, 朱顺鹏. 基于威布尔分布的疲劳剩余寿命可靠性预测方法. 机械设计. 2010(核心,已录用)
[6] Dan Ling, Hongzhong Huang, Yu Liu. A method for parameter estimation of mixed Weibull distribution[C]. Proceedings of the RAMS 2009. (EI检索)

⑸ 电子科技大学 刘帅成导师怎么样

学术经历: 2011年月-2014年12月,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
2008年9月-2010年12月,新加坡国立大学,硕士;
2004年9月-2008年6月,四川大学,学士。

工作经历:
2015年3月至今,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
2014年10月至今,电子科技大学图像处理研究所;
2013年5月-8月,美国西雅图,Adobe创新技术实验室;
2012年2月-5月,微软亚洲研究院计算机视觉组。

个人简介:

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图像/视频处理,计算机视觉。主攻方向:视频防抖,三维重建,SLAM,无人机视觉,医学图像处理。研究成果在一区,二区等著名期刊和国际顶级会议上发表,包括:
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 (ToG), proceedings of SIGGRAPH,SIGGRAPH Asia;
IEEE Conference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CVPR);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ECCV)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TIP);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CSVT)
Eurographics 等。

⑹ 孙科的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

孙科,男,副教授,1981年10月出生,2009年12月电子科技大学材料学专业博士毕业专后留校任教。2008年9月至属2009年9月,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美国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物理系访问学习一年,进行微波/毫米波磁性薄膜、微波辅助磁化翻转及微波磁性器件研究。

⑺ 电子科技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是电子科大一名本科生,在科大也呆了两年多了,也认识了不少大牛和教授,当然了我听过、认识的毕竟还是少数,很多高水平科研教授我这种渣渣是接触不到的。我就就我的了解来回答一下你的问题吧。(图片来自网络)

首先我强推得一个教授是周涛,计算机学院做大数据的一个很牛的教授,每年光论文引用都能拿到百万的收入。我没听过他讲课,但是有一次创咖啡举办交流活动邀请了他,我去听了,并且成功被圈粉。他讲话很风趣,思想紧跟潮流,而且也很平易近人,对同学们很热情。因为我不是学计算机的,很多东西听的也不太懂,但是感觉他很有人格魅力,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再听他讲点东西。

以上就是我根据个人经历写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帮到你。

⑻ 电子科大通信专业哪个导师比较好

1、移动通信研究团队
李少谦教授、唐友喜教授、刘皓副教授、唐万斌副教授、武刚副教授、何旭副教授
研究方向:主要面向信号处理方向,偏向程序、算法、仿真,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MIMO,OFDM等
2、通信信号处理与专用集成电路研究团队
胡剑浩教授、凌翔副教授
研究方向:主要面向硬件,FPGA,芯片设计等
3、无线网络技术团队
郭伟教授、冯刚教授、余敬东副教授
研究方向:网络层,Ad-hoc
4、网络技术研究团队(严格来讲,雷维礼教授、、马立香副教授是宽带实验室,而非抗干扰)
雷维礼教授、毛玉明教授、冷苏鹏副教授、马立香副教授
研究方向:通信网与宽带通信技术、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宽带无线信息网络
5、编码技术研究团队
周亮教授、张忠培教授、文红副教授
研究方向:编码技术、密码学

宽带光纤传输与通信网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团队划分
1、光纤技术与光电子器件研究室
饶云江教授
研究方向:光纤传感、光电子器件
2、光通信技术研究室
邱昆教授、陈福深教授、许渤副教授、武保剑副教授、周东副教授
研究方向:、新型光通信理论与技术、光接入网技术、军用光通信与光电子技术
3、宽带通信网络理论与技术研究室
团队1:宽带通信网研究组
李乐民院士、王晟教授、许都副教授、虞红芳副教授、徐世中副教授
研究方向:宽带光纤接入网络技术、宽带通信网中的交换技术、宽带无线网络技术
团队2:网络行为学与网络安全课题组
胡光岷教授、姚兴苗副教授
研究方向:网络行为学研究、网络安全研究
团队3:现代通信网技术及应用
李兴明教授
研究方向:现代通信网理论、网络的优化设计技术.、电信网络管理、高速信息传输技术
团队4:光互联网及移动信息网络研究中心
隆克平教授、阳小龙教授、邝育军副教授、彭云峰副教授
研究方向:光互联网络、移动信息网络
4、通信电路设计与信号处理研究室
团队1:多媒体通信团队
李晓峰教授、傅志中副教授、周宁副教授、张敏副教授
研究方向:(无线)多媒体通信与终端、图像语音信号处理技术、多媒体信号处理与信息处理、视频图像压缩、跟踪与模式识别
团队2:无线通信与RF集成电路团队
文光俊教授、蔡竟业教授、朱学勇副教授、刘镰斧副教授
研究方向:RF集成电路设计、通信中的信号处理技术、频谱检测与估计
团队3 :DSP研究团队
彭启琮教授、李玉柏教授、邵怀宗副教授、管庆副教授
研究方向:通信系统中的信号与信息处理、DSP技术
团队4:电子科技大学-飞思卡尔无线通信与嵌入式系统联合实验室
李广军教授、林水生教授、阎波副教授
研究方向:通信信号处理及嵌入式系统、无线通信与无线传感器网络、ASIC设计与IC设计方法学
电子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简称电子科大,坐落于有“天府之国”之称的成都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两电一邮成员,设有研究生院,是一所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中国电子类院校的排头兵”。
电子科技大学原名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是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由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电讯工程有关专业合并创建而成。1960年,被中共中央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61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七所国防工业院校之一。1988年,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1997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2000年,由原信息产业部主管划转为教育部主管。200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根据2015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清水河、沙河、九里堤三个校区,占地面积5000余亩;设有22个学院(部),56个本科专业;有各类全日制在读学生33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2000余人;有教职工3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100余人,教授445人。

⑼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的师资队伍

院领导
顾晓勤、卢满怀、杨洪祥
高级职称
王连圭、顾晓勤、熊矢、杜平安、杨平、唐贤远、罗小发、刘海潮、周文辉、程文彬、卢满怀、彭芳、倪利勇
博士教师
何伟、黎萍、顾晓勤、张国庆、倪利勇
自动化工程系
刘跃华、周文辉、程文彬、刘保军、彭芳、潘奇明、朱春媚、刘金华、王连圭、唐贤远、黎萍 、张国庆
机械工程系
卢满怀、贾玉双、李博、何伟、倪利勇、沈文浩、顾晓勤、于晓光、罗小发、刘海潮、彭伟、张春红、任敏、刘艳霞
实验室
吴德强、王凡、谢湘平、何炳超
辅导员
李娜娜、彭娟、刘辉、李保安 卢满怀,男,中山市人,党员,副教授,1976年出生。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2000年东北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被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学历;2003年东北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2003年到学院工作,承担了多门专业主干课的教学工作,主持实验室建设项目3项、校级以上教改项目6项、修订2008-2013级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机械设计基础》等十多门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的撰写;主持参与国家、省级质量工程3项。2009年至今,获中山市、学校年度优秀教师6次,指导学生科技竞赛获国家、省级二等奖以上3次,发表教研论文多篇;2011年以第一完成人获中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先后主持省市级科研项目10多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专利授权2项;2009-2011年被聘为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2011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2011广东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信息员。2009年获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青年教师优秀论文评选三等奖,指导2名总校硕士研究生。
杜平安,男,62年5月生于重庆开县,92年于重庆大学获博士学位,03年在美国Georgia Tech进修访问。电子科技大学CIMS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个人经历:
1980.09 - 1984.07 东北大学机械系读本科,获学士学位;
1984.07 - 1986.09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工作,助理研究员;
1986.09 - 1989.07 重庆大学机械工程二系读硕士,获硕士学位;
1989.09 - 1992.07 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读博士,获博士学位;
1992.09 - 1998.07 电子科大CAE研究中心工作,副教授;
2003.04 - 2003.10 美国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进修;
1998.09 – 2010.03 电子科大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工作,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为四川省机械设计与传动协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学科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制造与自动化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四川省制造业信息化达川、泸州等市副组长、电子科大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主要研究方向:有机电系统的数字化设计、仿真与制造,基于有限元法的数值模拟技术,虚拟样机技术等。先后完成包括863计划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获专利2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5部,发表论文80余篇,指导研究生50余名。
讲授课程:1、有限元分析与建模,硕士生课程;
2、CAD/CAE/CAM方法与技术,本科生课程。 杨平,男,1963年09月生,教授,硕士。1984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精密仪器工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得四川大学机械制造工学硕士学位。2006年任电子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宇航学会会员。2009.8-2010.2 美国密歇根大学S.M.Wu MRC制造技术研究中心(S.M.Wu. Manufacturing Research Center, Univeristy of Michigan)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机械电子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拖动方向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撰写《机械电子工程设计》(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检测技术-虚拟实验室》(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教材2部;近年来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40余篇(EI,ISTP收录1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主持各类研究课题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奖5项。 贾玉双,讲师,硕士,1967年6月生,党员。
1985.9—1989.6中南工业大学机械系冶金机械专业,本科
1989.9—1992.1中南工业大学机械系冶金机械专业,硕士
1992.5—1994.12中山市电梯厂技术开发部,技术员
1995.1至今中山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 彭伟,男,生于1975年,工学硕士、实验师。
研究方向为可靠性设计与优化、维修性设计。主讲课程有《机械原理》、《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制图》等。在国内外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数篇,其中3篇被SCI、EI收录。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本科,学制四年,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机械设计理论、方法和先进生产、制造技术,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主要课程有工程力学、工程图学、电工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械原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造技术、机械设计、液压与气压传动等。实践包括金工实习、社会实践、开放式课外科技创新实践、专业课程实验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1.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方向:机械CAD/CAM、塑料工艺与模具设计、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数控加工工艺及编程、模具制造工艺、模具安装调试与维修等。
2.机电一体化方向:单片机及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传感器及应用、光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
培养特色:既注重学生本专业及相近专业扎实系统的理论基础培养,又重点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通过实践教学体系九大实践平台(实验室及实践装备)、四大教学模块、二十多门实践课程近六百学时的训练,以及大量丰富的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使学生不但具备在装备制造业及相关领域中所需的现代设计和制造技术,又使学生具有极强的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全面的综合素质。大大地增强学生自身在社会、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装备制造、机电工程、汽车工程、信息工程、计算机、交通、建筑、冶金、家电、仓储等行业领域从事相关产品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管理、策划、营销、服务等工作。也可到科研、行政、事业、院校等部门从事科研、管理、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学制四年,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电气工程、电气控制、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控制理论、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领域的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受到较好的工程实践基本训练,具有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研究的基本能力。
核心课程:电路基础、模拟电路基础、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基础、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运动控制系统、电气控制与PLC、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培养特色:本专业以电气工程与电气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系统工程等为特色,具有多学科交叉、内涵丰富﹑应用领域宽广的特点;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获得较好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开发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的训练、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及校企合作,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使学生在社会、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就业方向:面向科研院所、公司、企业、决策管理部门。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可到电力、机械、建筑、电信、交通、电子、金融、工商等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高科技公司从事各类电气工程、电气控制设备、先进装备的设计、开发与运行管理,从事企业供配电系统和建筑电气的设计、开发与运行管理,也可从事信息处理、软件开发、科研、管理和教育等工作。 自动化(本科,学制四年,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电子技术、电气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领域的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受到较好的工程实践基本训练,具有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研究的基本能力。能在运动控制、过程控制、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设计、运行及研究等方面工作。
核心课程:电路基础、模拟电路基础、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及应用、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基础、运动控制系统、电气控制与PLC、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检测与转换、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培养特色:本专业以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电气控制、计算机控制技术等为特色,具有多学科交叉、内涵丰富﹑应用领域宽广的特点;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获得较好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开发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的训练、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及校企合作,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使学生在社会、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就业方向:面向科研院所、公司、企业、决策管理部门。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可到机械、电子、电力、建筑、电信、交通、金融、工商等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高科技公司从事各类自动控制系统、楼宇智能化、先进装备﹑电子产品、计算机与网络的设计、开发与运行管理,从事生产及管理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工程的设计与研究开发,也可从事信息处理、软件开发、科研、管理和教育等工作。

⑽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导师团队

1、移动通信研究团队
李少谦教授、唐友喜教授、刘皓副教授、唐万斌副教授、武刚副教授、何旭副教授
研究方向:主要面向信号处理方向,偏向程序、算法、仿真,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MIMO,OFDM等
2、通信信号处理与专用集成电路研究团队
胡剑浩教授、凌翔副教授
研究方向:主要面向硬件,FPGA,芯片设计等
3、无线网络技术团队
郭伟教授、冯刚教授、余敬东副教授
研究方向:网络层,Ad-hoc
4、网络技术研究团队(严格来讲,雷维礼教授、、马立香副教授是宽带实验室,而非抗干扰)
雷维礼教授、毛玉明教授、冷苏鹏副教授、马立香副教授
研究方向:通信网与宽带通信技术、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宽带无线信息网络
5、编码技术研究团队
周亮教授、张忠培教授、文红副教授
研究方向:编码技术、密码学

宽带光纤传输与通信网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团队划分
1、光纤技术与光电子器件研究室
饶云江教授
研究方向:光纤传感、光电子器件
2、光通信技术研究室
邱昆教授、陈福深教授、许渤副教授、武保剑副教授、周东副教授
研究方向:、新型光通信理论与技术、光接入网技术、军用光通信与光电子技术
3、宽带通信网络理论与技术研究室
团队1:宽带通信网研究组
李乐民院士、王晟教授、许都副教授、虞红芳副教授、徐世中副教授
研究方向:宽带光纤接入网络技术、宽带通信网中的交换技术、宽带无线网络技术
团队2:网络行为学与网络安全课题组
胡光岷教授、姚兴苗副教授
研究方向:网络行为学研究、网络安全研究
团队3:现代通信网技术及应用
李兴明教授
研究方向:现代通信网理论、网络的优化设计技术.、电信网络管理、高速信息传输技术
团队4:光互联网及移动信息网络研究中心
隆克平教授、阳小龙教授、邝育军副教授、彭云峰副教授
研究方向:光互联网络、移动信息网络
4、通信电路设计与信号处理研究室
团队1:多媒体通信团队
李晓峰教授、傅志中副教授、周宁副教授、张敏副教授
研究方向:(无线)多媒体通信与终端、图像语音信号处理技术、多媒体信号处理与信息处理、视频图像压缩、跟踪与模式识别
团队2:无线通信与RF集成电路团队
文光俊教授、蔡竟业教授、朱学勇副教授、刘镰斧副教授
研究方向:RF集成电路设计、通信中的信号处理技术、频谱检测与估计
团队3 :DSP研究团队
彭启琮教授、李玉柏教授、邵怀宗副教授、管庆副教授
研究方向:通信系统中的信号与信息处理、DSP技术
团队4:电子科技大学-飞思卡尔无线通信与嵌入式系统联合实验室
李广军教授、林水生教授、阎波副教授
研究方向:通信信号处理及嵌入式系统、无线通信与无线传感器网络、ASIC设计与IC设计方法学

导师的个人简介http://www.scie.uestc.e.cn/Teachers/index.asp
这上边没有介绍的那就没办法了。

热点内容
看书大学生 发布:2025-09-11 21:58:40 浏览:975
大学生指望 发布:2025-09-11 21:58:28 浏览:587
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 发布:2025-09-11 21:43:07 浏览:717
复旦大学张世信教授 发布:2025-09-11 21:39:44 浏览:232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庄教授 发布:2025-09-11 21:17:56 浏览:748
在宁大学生 发布:2025-09-11 21:00:45 浏览:609
北京科技大学特聘教授 发布:2025-09-11 20:49:27 浏览:116
大学生上牌 发布:2025-09-11 20:48:32 浏览:293
大学生股票大赛 发布:2025-09-11 20:41:37 浏览:340
大学生代理吧 发布:2025-09-11 20:11:06 浏览: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