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研究生导师师资构成

研究生导师师资构成

发布时间: 2021-02-28 08:32:43

『壹』 研究生教师、研究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的区别


1.研究生包括:硕来士研究生、博源士研究生。

2.研究生教师:研究生教师分为研究生指导教师和研究生任课教师。

3.研究生导师:高等学校或研究机关中指导他人学习、进修、或撰写学术论文的教师或科研人员。
就是指导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导师。

4.硕士生导师属于研究生导师中的一种,另一种是博士生导师。

understand?

『贰』 长春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的师资队伍

学校拥有一支学养深厚、爱岗敬业、结构合理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学科评议组成员、“属863”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学者在这里云集。现有双聘院士6人,博士生导师112人,可以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的教授(研究员)17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495人,有38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叁』 想了解一下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如何处理

楼主的问题比较有代表性啊,我就简单回答一下吧。
以过来人的经验专看,与导师的关系处理属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个人的愿望和要求,直白的说就是你究竟想从导师那里得到些什么?

如果楼主你的目的只是想从导师那里学到一些专业领域的知识,那这个问题就简单了,你要做的,就是尊重导师,尊重他的每一堂讲课,认真研究他交给你的课题,每一个导师都不会拒绝勤奋好学的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学有成就,将来他可以很自豪的说某某某是我的学生。

如果楼主的导师是当地社会名人,很有实力,社会关系很广,你毕业后希望得到他的推荐,那平时的和导师的感情培养是很重要的。我同学就有好多是冲着导师的社会关系去的,后来事实证明他们的选择是对的,在我导师的大力推荐下,毕业后他们的职业社会地位都比较高,第一步跨的台阶就比其他同学高,其他人自谋出路的工作好几年都达不到那几个第一步的层次。如果你看重这点,那平时的交流一定要密切,导师家里的情况一定要熟悉,遇到逢年过节,搬家动迁,子女高考等特殊情况一定要功夫做到位,但不能过火,以免反效果。

哈哈,楼主天资聪慧,有些事情自己能把握分寸,我就不多说了,最后衷心祝愿楼主学业有成,宏图大展

『肆』 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 什么意思

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的意思是从学校以外的地方聘请人来担任校内研究生的指导教师。

校外导师指导学生一般不超过5人,每两周指导一次,每月平均辅导时间不少于两天,时间与方式也由导师和学生约定。为减少对校外导师工作的影响,校外导师一般以集体指导为主。

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之间具有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即一个校内导师与一个或几个校外导师指导的是同一批学生。校内导师在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时,还要承担学生与校外导师联系的工作。

校外导师从实务单位中业务素质高、专业知识丰富、工作能力强、职业道德好的业务骨干中(一般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选聘,

大部分校外导师都是作为学院实习基地的企事业单位中的高级会计师、财务科长(处长)及一部分具有丰富实务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会计师(以会计专业硕士为例)。学校与校外导师及所在单位签订协议,规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以保证校外导师指导工作的顺利进行。

(4)研究生导师师资构成扩展阅读:

校外导师的主要职责校外导师侧重于指导学生提高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指导学生体验并形成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与经济管理能力,介绍会计制度与法规的最新变化,解决学生理论学习的不足,增加实践认知能力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

“双导师制”可以使研究生将高校的理论成果有效地应用于企业的产品开发,实现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更好地适应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要。

『伍』 教授、讲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等这些头衔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授,是一种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职称。多指在大学或社区学院中执教的资深教师与研究员,但教授与研究员是有区别的。教授有教课的任务,而研究员则没有。
教授为大学教师职称的最高级别。中文的教授两字则源于“传教授业”的字义,是中国古代就使用的学官名称,根据教育部和人事部联合发布的相关规定,把高校教师的岗位分为13个等级。教授岗位分一至七级。其中正教授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教授岗位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为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
1、现下“教授”都是聘任制的。
2、“特聘教授”,顾名思议,是特殊(特别)聘任的教授,本身是教授。
3、“客坐教授”,是“客情”聘请的学者,不定期来作报告或搞讲座。本人可能不是教授,而是名人、官员、企业家、发明者,等等。
4、“兼职教授”,校际间、学校与社会间,互相聘请讲课的教授。本身是教授,实际讲课或搞科研、带研究生。
5、“荣誉教授”,是对知名的老教授、有成就的老领导,授予的荣誉称号。
6、一般教授,是大学聘任的正高级职称,既上课,又搞科研、带研究生,也是学术带头人。
讲师:任职基本条件
1、大学专科毕业以上,担任助理讲师职务四年以上,能担任培训教员工作;
2、能胜任一门或一门以上课程的讲授和全部教学工作,质量较高,教学效果好;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和资料。
专业技术人员所取得的学历必须同申报晋升职务的专业相同或相近,否则一般应视为不具备规定学历。对先参加工作后取得规定学历的人员(以取得学历证书为准),取得学历前后的任职时间可以相加计算,达到任职时间要求的,可以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正常申报中级职务,任助理级的总年限最低不得少于4年。
对虽不具备规定学历与资历,但在本职工作岗位上确有真才实学、能力强、业绩贡献突出的专业人员,可破格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破格申报对象必须是本单位3年内考核成绩名列前茅者,且一般情况下,不得越级申报和“学历、任职年限双破格”申报。破格申报者,任职年限的提前一般不能超过1年。

『陆』 求人大英语翻译方向硕士生导师信息

吴红云教授
女,现任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 第二语言习得、应用语言学、英语写作。讲授主要课程: 为英语专业本科生讲授“语言学导论”和“英语综合实践课” 为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第二语言习得”。
北京外国语大学语言学博士, 1996年荣获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曾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进行学术访问
学术兼职:《中国英语教学》杂志编委、全国英语写作教学研究协会常务理事
近年的科研项目有: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英语学习者句法发展模式研究”、参与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项目“外国语言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的实证研究》(专着)、“时间限制对 EFL作文成绩的影响”《外语教学与研究》、“大学英语写作中元认知体验现象实证研究”、“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构成的因子分析”、“英语学习需要建构的语言环境”等。
贾国栋副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与英语教育。
1996 年获澳大利亚乌龙岗大学教育学优等硕士学位,近年在外语类核心及统计源刊物发表外语教学方面的学术研究论文 20 余篇,目前主持教育部教学改革在研项目两项。
目前担任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大学英语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
国际英语教师协会会员、亚洲英语教师协会会员。
庞建荣副教授
女,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语用学、认知语言学。担任英语专业本科生高级笔译课,为英语专业硕士生开设语用学和语言学概论。
英语语言文学博士。
曾获中国人民大学宝钢优秀教师奖。参与了 2005 年北京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话语类型理论的沿展及实践”。
近年来参加多部教材的编写并在重要语言学刊物上发表论文 10 多篇,其中发表在香港《语言学研究与应用》 2004 年第 10 期上的“政治文本中人称代词的语用含义”一文荣获“优秀论文奖”。
郭庆民副教授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目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语篇分析、语言学、英语教学。 现为英语专业本科生讲授英语综合实践(精读)课,并为英语专业研究生讲授“语篇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硕士,曾在英国利兹大学语言学与语音学系作访问学者。目前为在读博士。
代表性着述:《人文科学专业英语教材》( 1-3 册),该套教材的修订版(修正中)被列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英语》阅读教程(第四册),“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近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杨敏副教授
女,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与英语教育。
在中国人民大学外语系获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曾在英国 Reading University 作访问学者, 2005 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已发表 18 篇学术论文,其中核心期刊 5 篇。并着有《多维角度透视当代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专着)。
已发表 18 篇学术论文,其中核心期刊 5 篇。并着有《多维角度透视当代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专着)

『柒』 如何处理好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

专家支招:

经常与导师沟通交流

如何处理好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呢?为此专家支招:

一、版如果导师的研究生太权多,就不要选他做导师,如果已经选了,可以换导师。不要盲目追求名气。

二、保持与导师的联系。让你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导师的脑子里、嘴上、联系记录本上。这样,你不仅可以得到更多科研上的指导,而且也给导师留下深刻印象,导师在与同行交流时,也乐于推荐你。这对于你今后的求职、科研都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研究生最好一周与导师联系一次,告诉导师自己科研工作的进展。

三、赢得导师的尊重。懒惰和不自信会失去导师对研究生的尊重。研究生如果懒惰或者对自己没有信心,很有可能影响到导师对学生也失去信心。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付诸实际行动才是最好的证明。

四、敢于向导师提问题,适当展现个性。可以试着和导师谈谈自己关于研究课题的个人看法,甚至是商量研究工作中的安排,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导师展开恰当的交流。

『捌』 导师和指导老师有什么区别

导师的含义 (主要针对研究生和博士生一类,带领他们学习和研究的老师)导师主要抓学版习,在你权的学习方面给予指导,比如修改你的论文,回答专业问题。他们才是真正的老师。

指导老师

一般是指你的辅导员,主要是对你的生活方面,传达学校的精神和指示的人,他更注重学生的生活方面,学习上只能是监督,但不直接教授你。

当然大学里假如你有研究比如做课题或者专利,这样的话,肯定会有一个老师或者多个老师给予指导或者帮组,让你进行深入研究,这样的老师也成为你的指导老师。在论文发表是都会注明指导老师是谁。

拓展资料:

导师(Hierophant)一词源自希腊语,古希腊埃勒夫西斯秘密宗教仪式的主祭司,主要工作是神秘宗教庆典中呈上圣物,并对初入教者解释秘义。昭圣者必须出身尤摩尔浦斯氏族(埃勒夫西斯的原始氏族之一),通常都是年高德劭、声音洪亮的独身男子。就职时,要象徵性地把原先的名字抛入海中,此後只称昭圣者。

导师象征有相当的知识和智慧,就这一点来说,是相当切合传统的Hierophant的特质的,他们是知识和道德的传播者,是诊疗人世伤痛的行医人。

『玖』 研究生 导师

告诉你:在中国如何选导师

相信许多同学考研后,如愿以偿进入自己的目标学校。在后续的学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选导师。如何选导师一直是一个被无数次提出的问题。这里给出一些规则给新入学的同学作为参考。首先要声明的是,这些规则并不一定普适,因为每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每个导师的情况也不一样。你可以把这些规则作为一个基准框架来思考你自己的问题。

选导师问题要解决的好,必须做到知己知彼。知己,是指自己喜欢什么行业?喜欢哪个领域?今后准备从事什么工作?是学术研究,还是到企业中混?知彼,就是对导师要了解。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了解导师的学术指导风格,了解导师的学术道德和人际关系情况。

先说知己。大凡读书毕业者,出路有三:学术研究(包括硕士毕业读博)、政府公务员和企业员工。做哪一行比较好,这没有定论。在欧美等竞争社会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从事学术研究一定要读到博士毕业,否则很难跨入这个领域。但是平均意义上看,这个领域的人并不一定是最富有的。最富有的群体还是进入企业。这就是为什么MIT的PHD会大量跑到华尔街去,因为他们想发财。政府公务员可能是最差的选择(不是指高层公务员,例如总统,财政部长,央行行长等),因为公务员职位所要求的技能和水平非常低下,一旦日久,往日所学必定荒废。如果哪天政府裁员,进入劳动力市场再就业,到企业中就业非常困难。除非自律能力非常强,平时一遍工作一边学习,没有荒废。

在中国这个转型社会中,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公务员是首选,因为稳定而高薪。但是最近毕业生骤增,职位有限,竞争激烈,关系横行,对于身无靠山的广大毕业生,进政府机构并不容易。企业就业是一个很好选择,但竞争激烈,尤其是类似于公务员的那种企业职位,例如电信、移动等垄断部门。对于实业企业和身处激烈市场竞争的那些企业而言,才能的比重要稍微高一点。学术研究在中国可能是最没落的一个领域了。因为这是一家生产学术垃圾的“企业”。整个企业除了充斥着垃圾以外,就是位高权重者控制资源分配,无权无势者帮助有权有势者造垃圾论文,还有到处晃荡的学术骗子(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交大的汉芯丑闻)。进入这个行业是需要有勇气和胆识的。如果不能寻找靠山分享资源,那这个社会上比你穷的人可能只有边远地区农民。一些乞丐的收入都会比你高。据新闻报道,乞丐都已经出现专业乞讨,正常收入都在每年5-6万,只要你舍得面子和尊严。现在高校讲师,如果申请不到课题,无法走穴(因为没有名气),仅仅靠讲课,每年5-6万还是一个很大问题。一些人文性质的学科,例如哲学、历史等,高校给新进的博士毕业生3万一年多的是。为什么和企业收入相差这么大?答案是显然的。你在企业中工作,为社会创造贡献。你在高校中工作,除了造出几篇垃圾论文外啥用也没有。国家给这么几个钱,已经是算给面子了。

想清楚了自己想干啥,就来看看能选哪些导师,如何选导师。

导师也分为好几类:第一类是擅长学术研究的导师。这类导师的特征是有很好的发表记录,而且这些导师一般比较正直,坚持学术道德底线。因为能做研究,所以没有造假动力,所以坚守学术道德底线的概率就大。如果你要准备从事学术研究,这类导师是首选。但这类导师有时候人际关系并不太好。一则研究能力强遭人嫉妒。二则忙于研究而忽视社交。三则瞧不起周围众多蝇营狗苟之辈而被孤立。在海归稀少的领域新进的海归“通常”是这一类。

第二类是不学无术但有权有势的导师。这类导师在中国学术界并不少,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经营人际关系和申请课题,至于学术研究,全部都承包给其他人士,例如其他无依无靠的而又想依想靠的青年教师、自己的学生等。这类导师由于其专业化于人际关系,因此如果你并不想研究学问,只图毕业后有个好工作,那么完全可以师从之。但师从这类导师必须注意一个问题,这些导师由于不从事研究,因此学术道德底线是基本不存在的,安然无恙是因为他关系经营的好,利益摆得平。但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毕业的时候导师是否能给帮忙还是一个问题,即使愿意帮忙,是否全力帮忙也是不得而知。所以选这类导师需要自己承担一定风险。

第三类是努力学,但术不高,也有一定资源分配能力的导师。他们和不学无术者的区别在于主观上是否努力学习,是否愿意继续学习。学而术低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知识更新跟不上时代,因此被学术研究前沿淘汰。但这类导师还坚持学习,使自己不被淘汰得太远。不学无术者则完全是不愿意学习,认为学问根本没有用,有用的只是关系和人情。据我观察,大部分高校的老师都属于这一类,这一类老师中的大部分又多是副教授或教授,但并没有很高的行政职位。

这三种类型只是大致分类,并不是非常严格。有一些青年教师,研究能力很强,也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事业处于起航阶段。但总体看来,学术需要批评,在中国的特殊文化下,批评会招致被批评者认为关系有问题。因此学术能力高的人从概率上来讲人际关系要差。

了解了导师的类型,你是否就能选到好的导师呢?未必!由于不同的人对大学教育的目的有不同的理解,因此以职业取向来选导师会存在很大争议。例如有人认为,到学校里来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社会实习经验,而是为了训练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为了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技能,在以后工作中,碰到新问题能够自己寻找解决途径。但在就业压力下,大部分人还是以职业为导向。下面的选导师的八大原则是建立在在校目标之上,自己毕业后有什么理想自己考虑吧。

第一原则:看导师的发表记录。

其实,从一个最根本的愿望出发,任何一个同学都希望自己能选一位高水平的导师,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力能在导师指导下获得提升。那如何了解一个导师的水平高低呢?自然看这个导师的研究记录情况。论文发表为此提供了一个基本参考。同学们可以直接在论文索引中检索导师的发表记录,看看导师发表的论文中,有多少高影响因子?有多少一流期刊?

但是,需要注意,有时候发表记录并不能完全揭示问题的实质。一个在高水平期刊群上经常发表论文的人,有两种:一种是有真水平;一种是别人的贡献。即使导师是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也未必表明这论文就是导师的主要贡献。要进一步揭示问题的实质,就需要对导师论文进行分类。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在一段时间内研究的领域相对集中。如果这些论文都是导师的主要贡献,那么研究话题应该相对集中。如果你发现该导师2-3年以内的论文有好几类“差距较大”的话题,每一类话题的合作者都不太一样,那么注意了,这些论文的主要贡献至少不都是导师的。这种导师一般是学生写出什么论文来,他就有什么样的研究方向。如果论文署名表明导师不是主要贡献者,那可能说明导师参加了讨论,有一定的修改贡献而列名其中,这种情况下,研究领域差距较大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原则:看导师的讲课水平。

没有什么方法比听课更有效了。能在选导师之前听一学期该导师的课,基本上能对导师有较好的了解。听其讲课能排甄别出不学无术类导师。不学无术的老师,他讲课是不可能深入的。首先他不看书,书本东西都没掌握还谈何指导?其次他不追踪学术前沿,对学术了解甚少。这种情况下讲课,只能隔靴瘙痒,不着要点。

听课过程中,你还能提问,以检验导师的水平。你可以先检索导师的论文,在他的研究领域内挑选该领域的经典文献,就一些技术细节进行提问请教,如果他能解释透彻,基本符合了选其做导师的条件——对基本知识掌握的较好。更进一步,你可以挑选该领域的几篇最新的前沿论文,或者网上搜到的美国欧洲名校的牛教授写的工作论文,就一些细节进行请教。如果你发现导师能解释清楚,那恭喜你,你找到了对前沿比较熟悉的导师。跟着他至少可以从研究能力上得到提升(企业中有时候也需要研究,因此研究能力并不仅仅适用于学术领域。)如果连基本的经典文献都没有搞懂,那么是否要选就看你自己的情况了,反正研究能力的提高肯定只能靠你自己摸索了。如果你发现该老师的讲课ppt和前几届师兄师姐的课堂内容基本一样,那么该ppt基本属于老师年轻时候的作品。这种情况下只要一提问,不学无术立刻现形。(注意提问要提技术细节)

第三原则:看导师是否能一起学术讨论。

如果能和导师一起学术讨论,那基本可以肯定这个导师是可以选的,至少在学术上可以帮助你提高。不学无术的人绝对不会和你讨论学术问题。

第四原则:看导师的同事及其他学生对其的评论。

这就体现出导师的人际关系来了。人际关系好不是自己说好就是好,而是要别人说好。但这种打听比较困难,有时别人还有戒心,不会说真话。这就需要你较长时间的细心观察。如果你考本校的硕士博士,那么本科时候就要细心观察。如果考到外校,那么基本只有一年或者半年的时间供你观察。这时候选导师基本靠上面两个原则。

第五原则:看导师是否排斥高水平同行。

水平高低和宽容心态是两回事。一个导师水平可以不高,但是无法容忍高水平的同行,那么心胸就太狭窄了,跟着这类导师自己要小心。因为一不小心你水平比他高了就麻烦了。

第六原则:看导师是否能承认自己的错误或者承认自己在某方面不懂。

如果一个导师到处说自己这也懂,那也懂,那基本上是什么也不懂。真正懂的人,在非自己的研究领域中是非常谦虚的,不懂就是不懂,没有什么好害怕的。这类导师的共同特征是好大喜功,喜欢表面文章,喜欢出风头。跟着这类导师,如果你妨碍他出风头了,那你就有麻烦了。(这话自己理解)

第七原则:看导师是否为学生着想。

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帮学生一把,这是一个导师的基本要求。如果这个导师有能力帮却不帮,选他当导师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如果你选导师本来就冲着就业,那么毕业的时候导师写个推荐信、打电话帮学生推荐一下等会有很大的效果。当然这要看导师的人际关系如何。如果导师没有政府机关的关系,你要他推荐,效果也不会太好。

另外,现在很多同学希望出国留学,导师的推荐信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个导师不给学生写推荐信,有两种情况:第一,正规的学术推荐行为需要谨慎。这通常出现在一些有声望的学者身上,海归人士尤其多。因为海龟需要考虑到国外的关系,如果推荐不符合条件的学生,毁了自己的名誉,以后在国际学术界就难混了。如果你碰到这种谨慎的老师,那么恭喜你,只要你确实很优秀,那么这类老师一般都会大力推荐。如果你本身并不优秀,那你乘早找其他老师吧。如果你很优秀,但老师还是不肯给你推荐,那么就是第二种情况:心胸狭窄容不得你有更好的前程。不要以为老师都是甘为人梯。整天为他人作嫁衣裳会让老师心理失衡。对于学术能力不高的人,嫉妒心更甚。但是,大部分国内的老师,在国际上名声并不大,写一份推荐信应该还是有这个雅量的。如果国际学术界名声不大,还整天以国际名声为由拒绝帮助学生,那么同学们就要注意了,出国可能比较麻烦。

第八原则:看导师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

按照道理,学术不端行为检查是应该在第一位的。我把它放到最后一个,不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因为它很无奈。对这个问题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学术腐败比政府官员腐败有过之而无不及。不是说都枪毙有误杀,隔一个枪毙一个有漏杀嘛!毫不客气的说,现在年龄在40岁以上的,没有学术腐败污点的教师并不多见。因为这是一个制度的悲剧。如果你发现你中意的导师过去有剽窃行为,那么不必太惊恐,关键看这种剽窃行为现在是否依然存在。如果一直存在,那要小心了。连学术名誉都不顾的人是不会顾及其他任何事情的,他想干啥一定会干,你跟着他要么共存亡,要么乘早发疯。如果过去有,现在没有了。那么这类导师属于浪子回头。谁都会有错,英雄不问出身。过去剽窃,肯定是被逼的(制度考核要求)、一时犯错(为当时剽窃风气所熏)。现在没有不端行为,肯定是自己知道错了。所以,这类导师的历史原罪问题,大部分责任需归咎于不合理的制度。根据中国的国情,只要现在没有不端行为,还是符合导师的基本要求,不是那种没有道德底线的教师。

最后再说说导师一般如何选学生。毕竟这是一个双向选择过程。导师选人的标准相对比较简单,这取决于导师选学生的目的:学术潜质好(能帮自己写论文做课题)、做事不极端主义(比较好管理,不会出引人注目的让导师难堪的事情)。现在的导师,只要能带学生,一般都是有一些资源的。帮着做课题是必须的,否则课题还靠导师自己做不成?!导师课题多,你也忙,但对研究能力还是有一定的训练的。课题少,你的自由时间比较多,你可以发展自己的研究领域。根据我的观察,课题和就业没有太大的联系。

以上回答了网友的如何选导师的问题。至于不同的人情况千差万别,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各取所需就是了。

热点内容
关于大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报告 发布:2025-09-12 07:15:26 浏览:935
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品质 发布:2025-09-12 06:50:43 浏览:158
上海东华大学研究生导师 发布:2025-09-12 06:45:49 浏览:184
大学生幽默演讲稿 发布:2025-09-12 06:44:34 浏览:671
大学生养蜘蛛 发布:2025-09-12 06:36:01 浏览:39
大学生学生会工作设想 发布:2025-09-12 06:30:17 浏览:147
河北大学李亚男教授怎么样 发布:2025-09-12 06:28:14 浏览:309
辟谣大学生 发布:2025-09-12 06:12:41 浏览:981
西华大学体育老师 发布:2025-09-12 06:07:59 浏览:141
疏教授澳大利亚大学 发布:2025-09-12 05:16:32 浏览: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