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韩老师
① 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院长
何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
学习简历版:
1990-09—1994-06 哈尔权滨建筑大学 建筑工程专业
本科
1994-09—1996-06 哈尔滨建筑大学 结构工程专业 硕士
1996-09—2000-12 哈尔滨工业大学 工程力学专业
博士
2001-05—2003-12 哈尔滨工业大学 土木工程专业 博士后
工作简历:
1996-07—1999-05
哈尔滨建筑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结构工程专业 助教
1999-06—2003-05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结构工程专业
讲师
2003-06—2004-12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结构工程专业 副教授
2005-01—2010-03 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结构工程专业 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0-04—至今 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结构工程专业 教授、博士生导师
② 大连理工大学土木研究生导师怎么样有没有在读的回复下~
这是现今一个热门专业,在大理工这个专业还是比较好的,研究生导师都是非常优秀的。
③ 大连理工大学的邱介山老师这几年博士招收情况怎么样我是中国矿业大学的研二学生,想报他的博士
他的研究组门丁兴旺!成果多多。你去查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他的研究组网页可以看到详细信息,里面有团队成员,他的学生的联系方式
④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领导的简介
院长 罗钟铉 学院全面工作;主管财务工作。
主要学历及工作经历:
教育及学位情况:
理学博士学位, 1991年7月, 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
理学硕士学位, 1988年7月, 吉林大学数学研究所;
理学学士学位, 1985年7月, 吉林大学数学系.
工作经历: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院长,2009.2-[1]至今
博士生导师,2002年6月-2009.2;
教授, 1997, 7-至今, 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现合并为应用数学系);
高级研究员(Research Fellow), 1997, 10-2000, 8, 香港理工大学纺织与制衣学院;
副教授, 1993, 12-1997, 7, 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
博士后, 1991, 7-1993, 12,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研究所专职研究人员。
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国际性学术刊物《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的编委;
大连市甘井子区第14届人大代表;
辽宁省民族科普协会副理事长;
第十届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
全国《几何与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领域(研究课题):
1. 多元函数逼近理论;
2. 计算几何与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
3. 多元样条函数与机械化计算;
4. 多孔媒介中热湿传导模型及科学计算;
5. 三维重构与图形/图像处理。
指导硕、博士生研究方向:
1. 多元函数逼近理论;
2. 计算几何与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
3. 多元样条函数与机械化计算;
4. 多孔媒介中热湿传导模型及科学计算;
5. 三维重构与图形/图像处理。
党总支书记兼行政副院长 惠晓丽 负责软件学院党总支建设管理工作;群团工会工作;行政管理工作;人事管理工作;教职工队伍建设工作;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
副院长 薛强 对外合作工作;实训基地建设工作。
1955年10月生,1982年7月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市场调查、营销策划、管理流程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编制领域,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研究工作。先后完成了“大连信用卡网络公司市场研究”、“大连市劳动就业长效模式与机制研究”等项目。其中“辽宁省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获国家海洋局2等奖(1988年),“大连市劳动就业长效模式与机制研究”获大连市计委3等奖(2004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31篇。出版《现代商情》著作(译著等)共1部。培养研究生共14名。
副院长 郭禾 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工作。
副院长 李明楚 科学研究工作;软件工程研究所建设工作。
副院长 柏建阁 后勤服务工作;治安保卫工作。
副院长 徐胜君 负责学生(含研究生)管理工作;本科生招生工作;就业工作。
⑤ 大连理工大学土建学院博士生导师
根据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官方网站提供信息,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博导有:宋钢兵、许福友、邱文亮 、梁正召以及刘明生等五位:
⑥ 大连理工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导师哪个好
航院吴锤结院长(流体力学)、高效伟(飞行器热防护)、武湛君(复合材料、结构)、吴志刚(动力学与控制,其博士导师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刘君(空气动力学)都不错。还有几位年轻教师也很不错的。
⑦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电子研究生导师
导师人品很重要,遇到一个极品导师会恶心你一辈子。
1.你要找机会和他的学生聊聊。老师专推荐其他老属师,是很不靠谱的,如果两个人蛇鼠一窝的话。。。
但从他的学生嘴里得到的导师信息,一定是真的,他们没有骗你的理由,如果是好导师他们一定会拉你的,
如果导师人品很差,他们一定会把你推出坑的,同龄人,不会希望悲剧重演。如果一个导师的学生骂自己的导师,你还感选吗?
2.从老师的嘴里了解。在选导师前肯定会和导师谈谈。谈什么?不要谈兴趣,梦想之类的,那些太虚了,你了解不到实质性的东西。要知道极品老师是在各方面都很极品的,问以下问题你就能了解到你导师是什么样的人了,因为如果他亲口骗你,以后见你面子上会挂得住吗
(1)实验室有延期或者没有毕业的人吗?有,你还敢选吗?没有,是应该的
(2)研究生的工资会按学校的要求发吗?不按要求发的,基本上就是极品了,多发就可以给这个导师加分了
(3)实验室的作息。平常周六周日还要去实验室吗?晚上还要去实验室吗?节假日正常放假吗?如果一个老师要求学生没事早8点,晚9点也要在实验室,周六也要去实验室,国庆只放3天假,清明不放假,你敢去吗?
基本从以上三点就可以判断一个导师人品如何了
⑧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导师的人品和脾气好不好
有好的,有坏的。因为他们也是人,就像社会上的人一样脾气有好的有坏的。就看你的运气了。
⑨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可以申请换导师吗
难啊,我以前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最后还是放弃换导师,还是争取和导师处好关系,除非回你有答把握别的老师一定会要你,这种情况很少,因为会他要了你就会得罪其他老师吧。一定要和老师处好关系,嘴上说好听点,我都快烦死她了,她骂我,说话特难听,只能忍着,毕业了这辈子都不搭理她。达到目的就行了,得罪老师后果很严重的,会影响毕业的,有那些喜欢为难学生的老师,我的导师就是典型的典型,没有学生喜欢她。
⑩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的师资力量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和中美两国政府合作创办的“ 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是一个实体,其前身管理工程系于1980年和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同时成立。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是改革开放以后 国内最早引入发达国家先进管理理念与方法(1980年)和最早开展工商管理教育(1984年)的学院,已经培养各类毕业生1万余人。多年来,该学院本着“ 笃行厚学”的办学传统,形成了注重质量、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鲜明办学特色和严谨务实的学风,培养的人才深受社会欢迎。
该学院包括系统工程研究所、技术经济研究所、信息与决策技术研究所、财务管理研究所、信息管理系、企业管理系、人力资源管理系。该学院现有教职工122 人,其中教授27名,副教授45名,高级工程师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 26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支持计划”获得者4人,辽宁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才5人,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1人。
该学院的学科领域横跨管理学、工学、理学3 个学科门类,涉及5个一级学科、16个二级学科。学院拥有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 是辽宁省重点学科,这两个学科均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还具 有MBA、EMBA、工程硕士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该学院已与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和合作办学。 该学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坚持“四个不断线”,即外语、计算机、数量方法和社会实践在大学教学中不断线。
该学院拥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三个本科专业。同时设置金融工程与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辅修和双学位专业。
该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按“ 工商管理类”大类招生,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地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经济学、工商管理科学等理论知识,实 践能力强,有创新意识,具有较高外语水平、良好的人际沟通和组织管理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学院还拥有二个省部级工程中心、 一个省重点实验室和两个辽宁省一级重点学科,一个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正在建设“985工程” 国家级科技创新二级平台,科研工作和科研能力优势明显,人均科研经费稳居全国前列。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每年在17个硕士专业下招收150名左右的硕士研究生; 学院为硕士研究生提供了条件良好的科研平台、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具有挑战性的科研任务和较高的奖学金待遇。 学院对硕士研究生按复合型人才培养:一方面加强基础课程和实际技能的训练,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以满足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强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博士项目提供专业理论与知识扎实、研究能力强、又愿意从事学术事业的优秀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