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修身
『壹』 《大学》中提出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分别是什么意思
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就是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1)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2)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贰』 《大学》中‘修身在其正心’的释义是什么
“修身在正其心者”,修身首先要修心。修身主要指的是言辞、姿态、仪态等要合乎道德规范。修身就是用一种社会的规范和道德使自己和社会其它角色能够和谐相。心正是在和心不正的对比中表现出来的。《大学》列出了四种心不正的状态。所谓“不正”就是不能保持一种客观的、中立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而是带有成见偏见,带有过分情绪化的自我情感,当然就不能保证中正之心。
四种不正分别是:
一,“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忿懥”就是愤怒甚至勃然大怒。人在极其愤怒的情况下是不清醒的,有人可能会说“愤怒出诗人”。的确,愤怒是可以出诗人。但鲁迅认为,当诗人真正写诗的时候,他一定要等那种愤怒忧愤的心情平静下来,等心灵的愤懑冲撞平息之后,才可以客观中正地去写作,而不是说在愤怒的时候去激情澎湃地写诗。那样可能会出浪漫主义诗人,比如像李白。但是,像杜甫的诗——《三吏》《三别》却不是愤怒时写出的。这就需要通过内心陶养把这种愤怒加以过滤,变成一种中正之气,一种深情冷眼的历史眼光,才能够去更有深度地看待历史,故而杜诗有“诗史”之称。在忿懥愤怒的情况下,要去把握事情的真相,“则不得其正也”。
二,“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人有所恐惧的时候,心也偏了。当一个人畏手畏脚、畏前畏后的时候,他要去做光明磊落的事情是很难的。因为,恐惧尤其是巨大的恐惧会使人丧失基本的判断力。
三,“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如果人有特殊的爱好、偏好,那么在对待事情的时候也不能保持中正之心,也不能够去正确客观有效地去看世界万物。过分地沉醉在某一种喜爱之中,也可能麻痹了自己的神经,掩盖了自己深邃的眼光。
四,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从表面看,这话会让人感到奇怪,因为孟子就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而且儒家的文化精神在有些学者看来就是一种“忧患意识”。《大学》居然说,“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的确会给人误解。其实,这个地方的“忧患”是患得患失的意思,不敢去大胆地创新而经常瞻前顾后、忧心忡忡,总是放不下放不开。这里的“忧患”就是与孔子所说的“君子坦荡荡”相对的“小人常戚戚”的“戚戚”,就是一种斤斤计较、左顾右盼的心灵不释然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人当然不能做到心正。
《大学》认为,“忿懥”、“恐惧”、“好乐”、“忧患”是阻碍心正的四种不良态度。因此,摒弃鲁莽武断和畏手畏脚,不再玩物丧志和患得患失,潜心陶养自己的品格,这样才能正其心修其身。心正最重要的东西是不贪,不在恐惧、忧患、富贵、快乐中使己心抛离了中正之线。在《大学》看来,恐惧、忧虑等不良情绪,深深地影响着心灵发挥其正常的认识功能。因此,所谓正心就是要去掉偏僻、狭隘的私心杂念,摒弃外界干扰和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心始终保持一种中正平和不偏不倚的状态。
其次,《大学》除了警告心不正,还提出如何去心不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君子“心不在焉”,心不在功名利禄,不在人际关系,不在拉帮结派等小利上,而是在人格塑成、道德修为、道义担当上。这样的人才有公心,才算正心。因此,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广交朋友而不拉小圈子,而小人却拉小圈子,而没有公心。在这个意义上,心正才能身正,反之也只有身正才能心正。
再次,“此谓修身在正其心”,修身的根本就在于正其心。只有心正才身正,反过来,也只有身正才心正,它们是互为表里的。也就是说,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不再津津乐道于外在利禄的引诱,而始终处于一种为了追求自己真正的美好理想而“心不在焉”的精神状态。同时,我们可以知道,人被境转就是凡夫俗子。人被境转是说,人随环境而转,被环境逼迫而不断改变自己,这就是一种凡夫俗子的处事方式,因为他的心在不断地变化。相反,境随人变、境被人转,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道。只有高风亮节、德高望重的君子才可以恪守自我,转变环境。他不仅通过自己的正心去改变了周边的环境和他人,而且使得整个氛围变得祥和,充满了朝气、正气和生气,并富于人格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才可以扭转局势。
总的来说,《大学》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修养品德首先在于端正思想。
『叁』 《大学》和《中庸》都提到"修身",两者有何联系和区别
上午看了下学期要讲的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修齐治平》,其中选用了《大学》里的一些经典段落。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其中,当然也讲到了“慎独”的重要性。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中,也表明了“德”与“财”孰先孰后的观点。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儒家“以德为本”,这样的观点今天看来,仍然是值得去身体力行的。
除了《大学》之外,这一单元还选取了《中庸》里的一些内容。《中庸》里,也有对“慎独”的表述。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流传甚广的经典名句。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阅读指南里,又举出了些儒家的经典格言。
“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行。”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 后君子。”
大众普遍对于儒家的认识,是儒家特别强调外在的建功立业,正所谓“达则兼济天下”。其实,儒家学问里更核心,也是更关键的,是个人对自己内在道德修养的提升。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孟子提出了“义”的概念。儒家标举“仁”“义”,以此作为个人应该努力达到的道德境界,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修练的体系。
我想,一个真正信奉儒家学说,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身体力行的人,应该会很少犯错。如果社会上有更多的人能做到儒家提倡的观点,社会风气也应该会有很大的改观。
『肆』 《礼记·大学》中,“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各是什么意思
诚意: 诚恳的心意;使其意念发于精诚,不欺人,也不自欺;
正心: 谓使人心归向于正,拥有正义的心,不惧怕敌人;
修身: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齐家: 持家, 管理家庭而使家庭和睦。
原文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4)大学教授修身扩展阅读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伍』 为什么《大学》中说一切皆以修身为本
”在明明德“是大学的根本和核心,其实答案本身就在文章内部,回只是楼主太粗心,没有注意答。
明德,我们可以讲的就是到上很高的智慧,园满的智慧。而这个,我们传统文化里都提到必需内心达到“定”。定就是诚,什么事情我们都喜欢讲的至诚感通嘛。而需要达到这个。我们要内心清静,内心清静就不能有物欲所干扰,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所以根本还是在修身,修什么?修我们的自私自利,修我们的恶习,有这些在,我们要有学问、有智慧。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陆』 《大学》中的修身原文与翻译
《大学》第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翻译: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让百姓仁爱敦睦、明理向善,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有坚定的志向;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柒』 如何实际的在大学修身
大学是人文天堂,也是人蜕变的能量池;也是懒惰的地狱。
要在大学修身,首先学会做人,交际、友情等方面;还要有体验社会底层的觉悟,勤学;还要多读书,这是重点。修身最重要的就是多读书、多感悟。
『捌』 《大学》中的“修身”原文和翻译是什么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翻译:
大学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让百姓仁爱敦睦、明理向善,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只有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有坚定的志向;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里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若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必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若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必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若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必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若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必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