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关教授
Ⅰ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厉害的老师有哪几个类似阎学通老师这样的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现在有8名教授,你说的阎教授是其中一位,其他7名教授中,学术实力比内较强的有:容
刘江永,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孙哲, 现为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曾任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副主任,上海市曙光学者 ,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何茂春,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国际关系学系教授、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Ⅱ 关于如何跟外国教授交流的疑问,很急~
你要是想去那位教授那里读研,除了只是向他展示你的英文论文外,要让他感版受到你很想去他权实验室上学、对他的课题或者领域很有兴趣。换位思考,如果一个学生毛遂自荐、但是只是一味的向我展示他的文章或者成绩,我不会有什么动作的,因为我没有看到他很渴望到我这里学习、做研究。这些是我的经验,以前申请的时候也是要陶瓷,有一点很关键,你要展示出你对他感兴趣、你对他的了解有多少、你有什么想法(针对他的研究领域)。
Ⅲ 普林斯顿、哈佛、耶鲁、乔治城、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教授名单以及最近研究情况
http://www.columbia.e/cu/polisci/lists/faculty-alpha.html
http://www.princeton.e/politics/people/faculty/core/
官网上都有慢慢找专。属
Ⅳ 浙江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
余萧枫,牛人,在浙大公共管理学院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还有崔顺姬,是巴里·布赞的博士,在英国政治经济学院拿的博士学位。
Ⅳ 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伦理学教授的于艳芳,您是我失散多年的老同学吗徐秀芳很想念你
你可以去微博或者人人网学校分类里搜索这个学校,然后联系他们的老师或者同学,看看能不能联系到你说的那个老同学
Ⅵ 哈佛神学院教授大卫普查曼教授关于中国神话的视频
这是打的太极拳呢!哈哈哈!谁让国人崇洋媚外呢,总得套张皮子伪装一下。倒也不失为一场自信力教化。
Ⅶ 考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生需要什么资料请北大国关的前辈们不吝赐教,感激不尽!
关于两门专业课:政治学概论、战后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众所周知北大历来是不指定任何教材的,着重考查知识的广度,所以我只能介绍一下感觉最适合自己的几本教材与资料,仅供参考。友情提示:复习之前一定要反复阅读北大的历年考题,吃透其中的命题精神,复习过程中也要经常阅读考题并默想答案,以此来感受自己的复习效果。在复习时一定要选定一本最适合自己的教材作为主线,切不可在几本书上平均分配时间,否则会造成知识缺乏体系结构。
关于政治学概论部分,我花了几乎一半的时间去复习,因为这部分的确是博大精深,且命题极为灵活。我使用的教材包括:北大出版社,燕继荣教授的《政治学十五讲》;人大出版社,杨光斌教授的《政治学导论》;罗思金的《政治科学》;海伍德的《政治学》;北大许振洲教授的政治学讲义;北大唐士其教授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其中第一本是主线,第二本也通读了一遍,罗思金和海伍德的书则是泛读,许振洲教授的讲义和唐士其老师的书毫无疑问是必读。个人认为,《十五讲》最为系统,最适合做主线教材,而人大那本书胜在时新前卫,收录了一批学界最新概念,在夯实基础之后建议细读以开阔视野。许振洲教授的讲义与唐士其教授的《西方政治思想史》是绝对的重中之重,必读!许教授的讲义深入浅出,涉及到诸多基础概念,而这些概念则在名词解释中频频出现。唐士其教授的书是我所见过的西方政治思想史领域内容最全面,体系安排最合理的教材,而且这部分也确实是北大着重考查的对象,如今年名词解释中的“托克维尔”,论述中的关于主权统一和分权制衡的关系,这没有对西方政治思想历史走向的宏观把握,将难以下笔,或导致内容空洞。友情提示:不要一味追求学界的新知识,甚至是冷门知识,北大其实相当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命题从字面上看极为平和和概括,但恰恰要求于细微处见精神,考查考生的知识基础和积累。所以基础概念和学理是重中之重!切记切记!
国际政治概论部分,我只用了一本,人大陈岳老师的《国际政治学概论》,因为当时时间有限而研读考题也使我发现这一部分的比重其实不算太大。这一本层次清晰,适合短时间内阅读。当然诸位若有时间,李少军教授和梁守德教授两位泰斗级人物的教材也值得一读。
国际关系理论部分,我使用的主要是复旦倪世雄教授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这本书是绝对的堪称国关理论网络全书的教材,体例清晰,说理详尽。其中有些地方对于考试而言盘点过细,复习阶段就不必过于深入(国际关系理论也不是北大考查的重点,当然基本理论还是要了然于心)。重点在于把握三次论战的焦点,以及书中第二部分每一章节的基本概念。
战后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其实是一门历史学科,因此它具有所有历史学科的共性: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加以把握。宏观者,把握重大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而这恰恰是北大最着重考查的方面。微观者,记忆具体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越精确越好,战后至今60余年内签订过的重要条约、成立过的重要国际组织(今年就考查了“孔塔多拉集团”),必须熟读成诵,视之若掌上观文。我的一个复习经验是“纵横捭阖”:纵者,按时间把握同一国家发生过的重大事件;横者,按国别把握同一时间点上各国的重大事件;捭者,深入每一事件,将其分解,微观观察其前因后果;阖者,视每一事件为独立个体,宏观把握其逻辑联系。在短短一个月内,我主要运用这四字真言,基本理清了这门看似杂乱无章的学科。切记,贵在清晰!这一部分我所使用过的教材包括:北大方连庆教授的《国际关系史》(战后卷),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刘德斌教授的《国际关系史》,前者内容翔实,后者体例清晰,建议两者都要通读,先读后者,厘清线索,再读前者,充实内容。新中国外交部分我主要看的是复旦出版社的《当代中国外交》,这本书个人认为极为适合用于考研复习。
值得一提的是,北大国政的命题,无论是政治学概论还是战后国关与新中国外交,都具有极强的与时俱进的特点,与当年时事结合极为紧密,而且往往是直接考查与间接考查相结合,后者是指考查与当年时事有关的内容。比如,今年的政治学概论的名词解释考查了两个时事性概念:“里斯本条约”和“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前者显然是2009年的一个热门话题,是直接考查,而后者虽然不是最新时事,但却是与金融危机以及气候峰会都息息相关的一个概念,因此属于间接考查。简答部分考查了亨廷顿教授的政治发展三大公式,这个似乎出现得有些突兀,但是结合2009年亨廷顿教授去世,关于他这一重要理论的考查也就顺理成章了。再如2009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所以简答又考查了五四运动的意义。凡此种种,俯拾皆是。战后国关与新中国外交则表现得更加明显,而且多以直接考查为主,当然也有间接考查,如名词解释中的“第一次石油危机”——这个看似与时事无关,但你若联想到1979年的那次石油危机导致了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再联系当下金融危机的局势,便不难领会命题老师的用意了。
Ⅷ 请问海峡两岸的那个国际关系学院的副教授于强多大岁数了
于强,男,汉族,山东栖霞人,1966年10月生。今年已经54岁了。
国际关系学院(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内简称“国关”容,地处北京市西郊风景区,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为财政部6所“小规模试点高校“之一,是以外语、国际问题为教学科研的全国重点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曾为诞生新中国第一批“将军大使”开办培训班;五十年代首创侧重外国当代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1964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高校;改革开放初期率先完成从单纯外语专业向复合型涉外专业的转型。国际关系学院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关怀,周恩来总理曾亲自批准建校并到校视察;陈毅元帅亲笔题写院名;江泽民总书记1994年亲笔题词:“努力把国际关系学院办成富有特色的一流大学”。
根据2015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校园占地面积近200亩,校舍建筑面积10万余平方米;辖8个教学系部,开办10个本科专业;图书馆藏书37万册;有在校全日制研究生近500余人。
Ⅸ 国内外国际关系学或者政治学的诸位牛教授中,有研究政治传播方向的教授么即研究国际关系学和政治学中与
进入21世纪,我们国家关于政治关系学和政治学的研究才真正达到遍地开花的局回面,所以至今并没有形成成熟的答理论,一般都是靠翻译外国的原著或文献。现在很多教授都根据某一侧重点进行研究,真正提出像汉斯摩根索一样的理论、能结合中国实际的政治学理论的人好像还没出现,这一方面肯定慢慢会有后来人来补充和丰富。至于您提出的问题,“政治传播方向”,我并没有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