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导师联系
⑴ 考博联系导师,一个学校只能联系一位博导吗
erics080(站内联系TA)最好是先去联系你最想去的那个导师联系,如果觉得对你兴趣不大的话,可以再去联系另一个.cixiang(站内联系TA)不是说不能联系几个,但是万一都同意收你,你最后又上线了,那你到底最后去跟哪个导师?你以后读博可能还会遇到当初联系却没去的老师,你见到他不尴尬么?都要读博了,考虑问题还是要成熟点seaboycool(站内联系TA)选对课题方向很重要math105(站内联系TA)我觉得先联系其中一个最想去的,然后被拒的话再联系同校的另一个。因为复试的时候万一复试组的成员刚好有你同时联系的导师在,那你怎么办? 情何以堪啊。。。可能就以人品问题直接out了。 建议可以不同学校联系两个。:victory:Jin_Running(站内联系TA)不能脚踩几只船的nirunxiang(站内联系TA)Originally posted by suforever at 2011-07-03 23:07:28: 毕竟在同一个学校呢,老师直接有竞争吧 除非两个老师之间关系特别好ecjtuwh(站内联系TA)同时报考几个导师,最好不要把,因为复试的时候肯定是十几个老师面试你的,很可能你报考的几个导师会再一起问你,那时候你想想!!!!!!!!!!!!!!!!!!yangxiaoge(站内联系TA)我觉得最好不要在同一所学校联系几个导师,这样不好。你可以再联系下其他学校的。zxp2lq(站内联系TA)我觉得可以,前提是在报名时一定要确定其中一个导师,并且婉言拒绝其他人。注意不报的导师也要联系并说明不报的理由。文枫树(站内联系TA)哥现在就在同时联系中科院的几个导师啊 都是北京的 会不会。。。。。。。。。。。wobushitaa(站内联系TA)大家说的有道理蓝梦(站内联系TA)如果这样的话,复试的时候博导一通气,直接被刷的可能性很大zhangyansh(站内联系TA)是的gyc0518(站内联系TA)这种事情也能问的出来?kanglingle(站内联系TA):P最好是先去联系你最想去的那个导师联系,如果觉得对你兴趣不大的话,可以再去联系另一个.yymuboy(站内联系TA)你读博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老师呢? 当然先要照顾到自己的前途,不能把希望都放在一个人身上DYL_CYC(站内联系TA)不好~不好~~suforever(站内联系TA)谢谢各位的回复,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之所以有这样的顾虑,原因是已联系的导师虽然说欢迎报考,但是他说具体的招生名额要等下学期开学才能定。并不是像上面的某些人说的脚踩几只船,人品。。。。
⑵ 考博士如何联系导师
首先选择学抄校,然后查查相关专业的导师情况,选择一位自己想跟的导师。
一般学校网站都会有专业方面的导师的信息和联系方式,可以查查。如果找不到,可以和学校研招办联系,要到该导师的联系方式。
然后直接和导师联系就可以了。
希望有帮助。
⑶ 联系博士导师发邮件都说些什么比较合适呢.求经验
第一,介来绍自己的相关情况,本自科,研究生哪的,小论文发表情况,表明你想读他的博士的急切心理,自己对完成学业的信心~
第二,自己在博士期间的规划,越详细越好,老师喜欢有计划的人~
第三,自己对于专业某一问题的独到看法,老师喜欢有钻研,有思想的学生,说不定这就是你自己的博士课题~
望采纳~
⑷ 【求助】如何联系博士研究生导师
。复。jing58er(站内联系TA)现在可以联系了,你先确制定你想考哪所学校,找到那个学校的网页,再找到研究生学院,了解招的专业,选定专业再找博导,在研究生学院或者在你所要考的那个专业所在的院系找到博导的联系方式,一般是提供有email,你发个邮件过去给你想报考的导师,如果可以找到他的电话最好也打个电话联系。
现在可以联系了,你先确定你想考哪所学校,找到那个学校的网页,再找到研究生学院,了解招的专业,选定专业再找博导,在研究生学院或者在你所要考的那个专业所在的院系找到博导的联系方式,一般是提供有email,你 ... 现在就联系会不会有点早啊
⑸ 考博申请考核制,见完导师后,如何继续联系导师
学院上报“申请考核制”博士拟录取名单,由学校研究生录取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批再进行联系。
以南开大学为例,综合考核成绩低于60分的不予录取,根据考核成绩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考核成绩将在学院网站公示十个工作日。
学院上报“申请考核制”博士拟录取名单,由学校研究生录取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由学院公示“申请考核制”博士拟录取名单,公示期为十个工作日。非定向博士生档案及工资关系均须调入校,方可发放录取通知书。
(5)博士导师联系扩展阅读:
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招生的相关要求规定:
1、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德、智、体、美、劳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原则;坚持专家组及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集体决策的原则。
2、坚持以考生的创新能力、科研潜力和已获得的学术成果为依据的原则。建立科学有效的选拔机制,进一步提高博士生导师在选拔过程中的自主权,发挥博士生导师在博士研究生招生中的主导作用,选拔具有创新能力和学术专长的拔尖创新人才。
3、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申请考核制”基本原则和总体方案,监督、审核各学院选拔流程及结果。
⑹ 考博如果联系好导师,导师要了,是不是就很容易了
基本上如此,不过英语和专业课要过线啊,博士英语还是有点难的,基础差或者不准备的话很多学校也是过不了线的,不过初试线导师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没办法,过了初试线导师说要谁就是谁
⑺ 考博士需要提前联系导师吗
考博之前,要不要提前联系导师,是每个准备读博的同学都会考虑的问题。虽说博士是考上的,但与导师的关系也很大。据一些博导反映,每年都会有一些考生在报考时没有联系导师,等考试成绩出来后却得知导师已经没有指标了,所以为了避免出现这种遗憾的结果,最好还是能联系就尽量提前联系一下导师。
如果报考专业比较偏,或者是实行导师制的专业,一定要提前联系。如果报考的是普通的人文社科类专业,基本可以不用联系导师,单个导师对你考博的作用忽略不计。而且联系导师,也可以增加双方交流的机会,会对后继的一些事宜有一定帮助,研究计划书现在也是重要的一环,一般导师的回信往往信息量很大,可以有一个大体的判断。
那么一般如何联系导师呢?
一、院校官网查找联系方式
选择好中意的院校,然后在该校的研究生院网站上可以查到博士生导师的名字、招生方向、考试科目以及基本信息。
如果找不到,可以和学校研招办联系,要到该导师的联系方式,然后直接与导师联系。
二、多种联系方式并用
打电话、加微信、发短信、发邮件,有多种联系方式,都可以联系导师。不过还是建议发邮件会比较好一点,使用传统的联系方式往来,可以多次交流,或许更能打动导师。
三、个人相关信息介绍详细
在导师面前,你可能是一个陌生人,如何让陌生人了解你,那就是把个人相关信息介绍的越详细越好。
一般要有个人简历,学习成绩介绍,发表的学术论文,最好有关于硕士期间研究内容的介绍,研究成果,自己掌握的实验技术、特长,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等。
四、写邮件时注意细节
发邮件时有些细节还是需要注意一下的,信函的格式都有讲究,这也是起码的礼节和要求。内容开头要有称呼,结尾有落款,附件添加清楚,内容通顺条理,言简意赅。
⑻ 考博联系导师简历问题有哪些
联系导师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1、联系的时间
报导师的和报导师组的是不同的,报导师的应该在报名前就联系,要弄清楚有没有内定的或者保送的,报导师组的可以在复试前联系就好了。而且应该在充分了解导师的情况下去联系,要以导师欢的方式去联系他。
2、联系的地点
最好能在导师办公室,等到快下班时也可以去,最好能在与导师已经有过交流的情况下见面,这样就不会太紧张,最好先给导师打个电话,在征得导师的同意下再去见面,这样就不会太冒昧。
3、联系的方式
最常见的就是打电话,大家可以从网上查到导师的工作电话,最好不要冒昧地去打私人电话。和导师见面是最好的联系方式,但要有全方面的准备,争取给导师留一个很好的印象。
一个充分的准备包括穿着、谈吐、态度、对老师性格的了解、专业知识掌握等,最好能做一个简历,把自己的一般情况和获奖情况以及发表过的文章放在一起,尽量把简历作的美观(彩色简历),凸显出你的个人特点,也许因为有了你的这份简历,导师就不会太在意你自我介绍时的紧张了。
发电子邮件也是常用的方式,很多人担心他们不会看,但是如果别的方式都没法实行,这两种方式或许能起到作用,我就是通过电子邮件联系上我的导师的,本打算上网能找到他的电话,可找了几天却一无所获,最后快绝望时发现了他的电子邮件,当我把我的电子简历发过去不到半个小时,导师就给我回信了,这封信成了我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4、联系的内容
很多人不知道联系导师时该说些什么,其实很简单,联系他的目的就是让他去了解你,并且欢上你,所以应该在通话是言简意赅的介绍自己,突出重点和个性,抓住他的心,如果是见面,那就准备一份前面所说的简历,简单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自己,我在发给导师发的邮件里面我介绍了自己的一般情况还有我写过的文章,并表达了对他的仰慕之情。
另外最好准备一份英文简历,以备需要。在与导师谈话时应注意与导师谈话的方式,同样是一个问题,不太恰当的表达可能会带来歧异,影响导师对你的看法,并且如果没有对导师充分的了解,就不要说话太随便。
比如,有很多同学都想问这样一个问题:有多少人报考了自己导师,在询问这个问题时要特别注意,有的人这么问:老师,今年有没有人报你的研究生啊?有的导师会误认为你询问的目的是在探视他的水平,他的名气怎么样,有没有人想读他的研究生,我当时是这么问的:“今年有挺多同学报您的研究生吧,我在他们当中有多少优势啊?”导师当时就很爽快的回答说:“就你自己”。
5、注意对导师的尊重
从气质、衣着、谈吐方面要注意,尽量要和导师的习惯一致。
6、联系的频率
联系导师不能太过频繁,但也不能联系过一次后就感觉万事大吉,应该每过一段时间就主动联系一下。每次联系的内容不要重复太多,争取每次都能提供一些帮助他了解你的新内容,相反,如果没有什么话题就不要盲目打电话联系。
我第一联系导师是做自我介绍,第二次是介绍我的科研论文,最后一次是和他约见面时间,几乎没有重复过话题。在每次打电话前最好先短信联系一下,看导师是否方便接电话。
7、礼节的问题
见导师时最好送点特产或水果,不要太贵重了,要尽量多带一些。如果没有特产那送水果是很好的选择,争取多送一些,不仅仅送给导师本人,还要给他的同事或学生,让他有一种成功感。
⑼ 考博士如何找导师啊
首先选择学校,然后查查相关专业的导师情况,选择一位自己想跟的导师。一般学校网站都会有专业方面的导师的信息和联系方式,可以查查。如果找不到,可以和学校研招办联系,要到该导师的联系方式。然后直接和导师联系就可以了。
每个博士生导师手里的名额很有限,所以报考博士前必须先跟你要报考的老师联系,看他手里是否还有名额,一般来说导师不想要你他是不会让你报名的,事先给导师打个电话或发个E-mail(网站上一般都会有联系地址),介绍一下你的情况。
特别你硕士阶段研究的方向和取得的成绩,并表示你愿意成为他的学生并努力工作。要了解他的基本学术观点和学术著作。以免导师提起他的著作时,我们一无所知。尽量多了解他的论著,也为以后的考试做打算。
多种联系方式并用。比如说第一次打电话老师记住你的名字了,第二次很可能就忘了。那我觉得还可以写e-mail,还可以写写信,传统的联系方式或许更能打动导师
真诚和决心。在导师面前,你可能是一个陌生人,那么陌生人的真诚能打动一个人的心。有些问题和想法不妨实话实说。还有就是表明决心很重要。
(9)博士导师联系扩展阅读:
考博士选择导师的注意事项:
看导师的职称:
一般的研究生导师都是教授级别或者正高级工程师,因为这些职称的导师都会在外面接项目的,跟着这样的导师,才能跟着导师做项目,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学东西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才能学到真正的东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如果是副教授或者是一些老师的话建议大家不要选,因为他们都只是在学校任教不会跟一些公司有一些合作的,大家只能学习一些理论性的知识,而实际的经验是学不到的。还有如果是高官的话也可以选,比如学院院长或者书记,他们一般都是在行政上比较忙。
看看是不是选的老师带自己:
大家可能不知道,有的同学选了自己认为好的老师,可是等到分老师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老师忙,三年可能都见不到老师,而老师会让自己的学生或者是徒弟来帮助自己带学生,这样的话就有一个不好的地方。
一是,他自己本身就带学生又帮别人带学生,所以带的学生就很多,很难照顾的过来,有什么好处不知道怎么分给学生,想教教学生无奈学生太多教不过来,这样是害了学生啊。所以大家在选择导师的时候一定打听清楚是不是自己选的那个老师带自己。
选好自己喜欢的方向:
这个大家都应该清楚,每个导师都是有自己的方向的,大家在选导师的时候可以看看导师的简介,看看导师都是做什么方向的,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导师,就拿我自己来说,我们这有机器人方向的,有医工交叉方向的等等,大家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去选择老师。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选导师不可缺少的3大标准
⑽ 考博前一定要跟导师联系吗如何联系有知道的吗
是的,考博士前一定要联系好导师。虽然理论上来说,博士是考上的,但与导师的关系很大。联系导师,增加双方交流的机会,会对后继的事情帮助很大;导师的回信往往信息量很大,可以有一个大体的判断;后继写科研计划书可以请导师给选题。
联系导师首先要根据自己硕士的专业挑选中意的学校,然后在该校的研究生院网站上能轻易查到博士生导师的名字及招生方向、考试科目。查到导师的名字再到其学院的网站上可以查到其详细的资料,根据导师的称号、资历、论文、项目等可以大体判断出其水平高低。
根据自身的条件及导师的水平可以初步选定自己的导师,根据网页的联系方式,可以先发个email,附上自己的简历,有论文发表最好,如果导师对你感兴趣,可以电话交谈,进而预约时间面谈,最后可确定导师。
(10)博士导师联系扩展阅读:
根据博士生学习的定位,博士生导师的主要工作不在于为学生开出几门课,而在于引导学生学习。或者说,导师的主要工作不在于“教”而在于“导”。
1、 引导学生熟悉本学科或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
本学科或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这是进入博士生学习和研究的一个前提性的条件。由于博士生自身学科背景、学术水平的差异,引导学生熟悉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的工作极为重要。
没有对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研究状况的基本了解,不熟悉本学科的学术规范,不会运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提出和解决问题,博士生的学习和研究就没有一个科学的基础。
2、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其研究能力
引导学生熟悉本学科或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的主要途径,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把读书、思考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提升学术品位和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