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研究生复试导师简介

研究生复试导师简介

发布时间: 2022-08-01 02:21:25

① 请问:想查找有关招收研究生的导师的信息该怎么查。谢谢

一、来到中国研究生招源生信息网上查看,以后报名也是在这个网上。

二、到学校研究生网站或院系网站查找。

三、前面两个都没有的话,可能培养体制不一样,要么是导师组,要么是面试后导师选学生

四、如果你有导师目标的话,直接网络搜索,看他的科研情况和职位就行了

研究生导师自我介绍怎么写

我叫XX,XX岁,XX人,将于XX年X月毕业于XX大学XX专业,获XX学士学位。今天,我为自己感到自豪,因为能成为XX大学XX学院XX专业的一名研究生是我多年来的梦想。
大学期间曾担任XX班级职务或学院学校职务,于XX年XX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获得的各种荣誉和奖励多少次;(有没有考过雅思/托福,GRE成绩如何)何时通过英语四、六级,成绩如何?其他资格证书,另外,有无辅修专业?成绩如何?四年里有没有挂科或重修记录?毕业时全程学分成绩多少分?
本科四年期间,我系统地学习了XX专业的相关知识,从基础理论的XX、XX到实用性较强的XX、XX等。由于对XX学的热爱,还选修了XX、XX等课程。除了理论上的学习外,各种实验和实习,也让我受益匪浅。
XX、XX等实验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XX、XX实习,不仅使我获得了宝贵的知识,更加锻炼了我的意志;XX、XX的实地参观与学习,让我对一些工艺流程了解的同时,也对该行业目前的发展状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说清自己在本科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样的能力)
大学四年的本科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也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揣摩以及思路的探索。为了将学习的理论应用于科研,在大几哪个学期时,我在XX教授的指导下,参与了哪个级别(国家级/省级/校级)的科创项目“XXXX”,完成了结题报告。
在导师的教导下,在与师兄师姐的讨论和交流中汲取了丰富的研究经验。(这一部分介绍的一定要是与你要考的专业相关的,如果跨专业,跨度又比较大的,一定要说与你要考的专业有用的,无关的不要多说)
我即将在大四期间、XX教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并撰写毕业论文《XXXX》。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我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科研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研究的逻辑性与严谨性,领悟到“提出问题—科学调研—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研思路,并进一步体会到在科研道路上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本科四年一直密切关注XXXX,课余时间经常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的经历,使我对XX专业情有独钟,因此放弃了保研并毅然报考了XX大学XX学院XX专业。今年以总分XXX分的考研成绩进入了复试。(这一部分就需要技巧了,要投导师所好,讲导师喜欢听的,这一部分也是最容易把你查到的与你要报考的学校导师相关的课题资料穿插进去的)
虽然我是跨专业,但是我坚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今后在学业或科研上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想尽办法克服。我深知作为跨专业的我在专业知识方面存在很多缺陷,但是我有信心,在未来的日子更加积极主动去努力学习。
我希望通过研究生期间专业系统地学习,能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并希望在自己所选择的研究方向做出好成绩。(这一部分同学们根据自身情况取舍)
(读研规划)为了做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既对导师负责,也对自己负责,在读研期间,我进行了如下规划:
第一,根据学院课程设置,合理安排每学期课程。尤其注重学习专业领域内的相关基本理论知识。
第二,坚持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积极向导师汇报自己的学业进展。
第三,注重自主学习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培养。积极主动地关注学科前沿的理论问题,提高自己科学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积极参加各种实验、学术研讨会、实践调研活动等,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总结)总之,在研究生阶段,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发掘自己最大的潜力,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如果在研究生期间,自己的科研能力获得导师认可,我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这将会是一个我期待已久、并为之付出自己全部努力的学习过程,我已经让自己做好了全面的准备。

大学生导师简介怎么写

您好!我是xxx,来自湖北武汉xxxx,因慕名贵校xx专业,它与我本科所学的软件工程专业相适应,故今年报考了贵校的xx专业的研究生。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中我取得了xxx分(政治xx分,英语二xx分,数学二xx分,专业课xx

分)的成绩。最近我也有幸了解您的研究课题,对您的研究方向非常感兴趣。在看了您的一些资料后,对您非常崇拜,非常希望能成为您的研究生,如果能得到您的指导将是我莫大的荣幸。我对自己进行了仔细的思考和评估,我认为自己所学的知识虽然与您目前所要求的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深刻知道自己的差距所在,我正在学习这些知识缩小差距。大学期间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不断的追求进步,并连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2次),校专业二等奖学金。
在专业和综合方面的学习上我从来没有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我通过了国家四六级考试cet-4(xxx) cet-6(xxx),并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可以进行基本的沟通,在计算机技能方面取得国家计算机二级(c语言)的合格证书,目前报考了软件设计师职业资格考试。课外时间,我喜欢长跑,打篮球,乒乓球等活动。最后,我性格偏内向,态度端正,为人谦虚谨慎,做事踏实认真。我觉得自己做事有目标、有计划,能向着目标不断前进。我的求学经历使我坚信"凡事靠自己" "天道酬勤",相信自己踏实、勤奋地学习、工作,一定会有所收获。我诚挚地希望能成为您的学生,接受您的指导。当然,我会努力准备复试,力争通过复试,成为老师您的学生。我认为自己最大的.优点就是态度认真,相信自己能够完成老师交予的课题。如果考不上,我也会一直关注老师您,希望以后能接受您的指导。非常感谢您抽出时间阅读我的书信,在此衷心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此致
敬礼!
xxx
20xx年xx月xx日

④ 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硕士的十三、软件学院研究生指导教师简介

陈传波,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月19日出生。主要从事图形图像处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现任软件学院院长,兼任湖北省人民政府第四届咨询委员会特邀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ACM会员,“高科技与产业化”杂志特邀编委,“中国进出口软件”杂志理事,国家高性能计算(武汉)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宇航学会计算机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武汉赛百数据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1993年获政府特殊津贴,湖北省普通高校中青年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国家及地方多级专家库专家。指导博士后和博士生19人、硕士生100多名。完成基金项目、863项目、航天部项目、国家高性能计算基金项目、军口预研项目、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大型横向项目等纵横向项目43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3次。出版编著4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98篇。三大索引收录共90多篇。
覃中平,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网络与信息安全。博士研究生指导领域在华中科技大学为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代码0810)中的通信与信息系统(代码081001),在武汉大学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代码0812)中的信息安全(代码081220)。硕士研究生指导领域为软件工程(学科代码081280)中的网络软件开发和网络与信息安全。现研究项目有1)可信计算平台,密码分析,安全密码部件设计;2)网络安全分析,SSL分析;现开发项目有1)电子政务系统,电子支付系统;2)中小型企业信息系统。
肖来元,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1月出生。主要从事数字化技术与领域工程、IT项 目管理、软件服务与应用等相关方向的研究。现任软件学院副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教育部软件工程学科课程体系研究课 题组成员,清华大学出版社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先后获得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工作领域主要涉及软件工程、机械 工程和力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过软件项目管理与案例分析、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信息获取与沟通、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基础、有限单元法、边界元方法等多门本科与研究生课程;并长期从事结构与传动装置的弹性动力学和计算机仿真以及数字化技术与领域工程的跨学科研究,指导研究生80余人。
出版专著2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本、网络版电子教材1部;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EI收录;负责1项国家科技攻关子项目,参与2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主持3项省部级研究项目和多项横向课题;获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部级成果奖2项。
沈刚,男,博士,教授。1990年及199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和系统工程专业,分别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曾参与多项CIMS课题研究。1995年至1999年在加拿大McGill大学Electrical and Compter Engineering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99年9月至12月,在多伦多大学Electrical Engineering系作访问研究。1999年起,在加拿大Kerr Vayne Systems及美国Motorola公司工作,从事自动化系统和移动通讯系统的研究及开发。2003年起,在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开设《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等双语课程。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等期刊和IEEE Conference on Decision and Control等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现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实时系统,无线通讯系统,数字通信网络和软件工程等方向。
刘云生,教授,博导。ACM(美国计算机协会)、IEEE(国际电器电子工程师协会)高 级成员,中国安防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办学位评审专家,国家、湖北省、浙江省、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上海特区科技顾问专家,湖北省科技 进步奖评审专家,湖北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武汉市政府经济技术顾问专家,湖北省暨武汉计算机学会软件专委主任,华中农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兼职教授。曾 多次当选为IEEE ICDE (国际数据工程会议,世界三大顶级IT会议之一)、ISFST等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分组主席,大会主席。作为我国最早的软件工作者之一,从事计算机科学及应用研究和教学工作30多年。1982-85年在美国University of Maryland 和 SST公司、ISSI公司进修,后正式聘为研究职员,从事数据库管理系统和软件开发工程工作。80年代中期在国内率先开始现代(非传统)数据库的研究开发,为其奠定了基础。1993-94年再次去美国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MIT作高访学者,进行主动、实时、内存数据库及其集成技术的研究,被我驻美使馆评价为“取得突出成果”。
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非传统)数据库理论与技术及其系统实现;嵌入式、移动、实时计算;实时数据集成管理与开发环境;软件方法学与工程技术;现代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等。先后指导博士后、博士30余人,硕士200余名。主持省部级以上各科研项目30多项;发表论文近300篇,其中被SCI、EI索引等收录80多篇,被他人直接正式引用100多次;出版《现代数据库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特种数据库技术》(合著,科学出版社)等专著与教材6部。获国家(教育部提名)自然科学二等奖、部省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8项;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2次;梁亮胜科技贡献二等奖,优秀论文一、二等奖,优秀教材一、二等奖等10多项;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三育人”奖等各种奖20余次。
文远保,男 ,教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无线电系无线电技术专业。1970年开始在本校计算机系从事计算机教学和科研工作,1978年晋升为讲师,1983年去美国进修学习、1989年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晋升为教授。曾任计算机及应用教研室副主任,校计算中心副主任,ASIC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仿真机分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有:计算机系统结构、VLSI/ASIC设计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及软件开发、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及信息系统等。长期从事本科生、研究生的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系统结构、ASIC设计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应用及实现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完成的纵、横向项目包括863 CIMS 工程以及大型横向等科研项目20多项,多数为软件研究开发项目。在国内外权威和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指导硕士研究生50多人。
吴涛,男,博士,副教授,1972年出生,软件科学与工程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软件开发与质量保证、软件复用与产品化、软件病毒、三维造型技术等,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2005年赴新加坡主持软件外包项目开发;2006年参与863项目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车间动态调度理论与方法研究;2007年赴爱尔兰参加面向工业化的教育进修;2008年主持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03-2008年主持开发微软亚洲研究院资助项目2项,国防项目1项,省部级以上项目4项。率队获首届“花旗杯” 科技应用大赛全国一等奖,首届微软“创新杯” 大赛全国三等奖,2008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一等。
高建生,男,副教授,工学硕士,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几十年来一直工作在华中科技大学,一 直从事对计算机系统的研究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工作,从而积累了计算机设计原理、计算机系统的合成等方面的知识,设计出了简易计算机系统,该系统有自己设计 的指令集,系统具有自动执行程序的功能。教学环节中获得教书育人先进教师奖,也曾多次获得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教学研究中先后参编《计算机组成原理》教 材,主编《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材,主编《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材。科研中获得省科学进步奖二等奖1项,主要从事计算机系统、存储系统的研究。
陈长清,男,工学博士,副教授,1969年7月出生。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先后获得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7—1999/8在湖北省农业银行科技处工作,从事金融软件开发与维护,通讯系统的设计与维护。从2003年至今,在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工作,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03年在英国Reading大学进修,2009年在IBM美国硅谷实验室进修。近年来在国际和国内的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数篇分别被SCI、EI和ISTP索引。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和省级项目以及企业应用多项。获教育部-IBM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各一项,主持省级教改项目一项。现主要致力于数据库及软件工程相关领域技术的研究。
任宏萍,女,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0年毕业于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及应用专业。1986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软件助教进修班。2006年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并获得硕士学位 M.Sc. in Communication Software & Networks。1980年毕业后留校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工作。1987年晋升为讲师,1994年被聘为副教授。1997年去新加坡学习、工作。2007年返校。多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面向对象技术和基于网络的软件研究与开发。完成和主持完成多个纵、横向科研和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其中包括863项目。在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若干篇,合编著并出版教材3部。主讲过面向对象程序设计,UML及建模技术,数字逻辑、计算机网络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并指导研究生若干名。多次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在新加坡工作期间,多次获的Singapore Public Sector WITs Conventions和TEMASEK理工学院授予的软件研究与开发创新奖。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面向对象技术, 基于WEB技术的软件研究与开发,虚拟现实技术,网络信息安全。
陆永忠,男,博士,副教授。2001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3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作博士后研究。2009年至2010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做合作课题研究。曾经参与并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在人工智能、模式识别、软件工程、软计算及网络式软件开发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表了70多 篇学术论文。目前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是网络式软件开发及软件工程等课程,并在本课题组研究生范围内设置了专业特色培养计划,增设了人工神经网络与微粒群优 化、软计算及软件工程前沿新技术发展等新课程的学习,促使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研究方法论,更好地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世界。
黄立群,男,博士,副教授,1969年10月出生。1988.9至1992.7华中理工大学电力系电磁测量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1992.9至1995.5华中理工大学自控系系统工程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1995.9至1999.12,华中理工大学电信息系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4年在武汉市东胡开发区管委会工作,2002年作为武汉市政府驻美国友好城市匹兹堡市代表,赴美国工作。2004年2月至今华中科技大学任教。1996获得ORACLE联合大学国际认证证书;2000.5至2000.6由国家外国专家局选派赴以色列参加国际企业管理交流,获国际认证证书。主持研究项目5项,参加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和九五攻关项目各一项,参加其他科研项目12项。在《通信学报》、《电子学报》、《电子科学学刊》、《华中理工大学学报》、《计算机工程与应用》等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十篇论文。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移动计算、决策支持系统、嵌入式系统的研究。
卢力,男,博士,副教授,硕士导师,1964年5月出生。1982年9月~1986年6月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1993年9月~1997年6月就读于原华中理工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2年9月~2006年12月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图像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获博士学位。1997年晋升现职。主持和参加过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其中包括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国防预研基金项目“超分辨率卫星图像处理技术研究”(2001.7-2005.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高性能计算中的快速算法及其应用研究”(2005.1-2007.12)等,目前在研项目是 “星上遥感图像智能信息处理与实时实现技术方案”(2006年国防科工委民用航天计划资助项目);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科研论文二十余篇;编写网络视频教材一部。曾两次获得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主要研究方向是高性能数值计算、图像信号处理、网络信息安全等。
邱德红,男,博士,副教授,1971年生。1993年在华中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95年在华中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工程系获硕士学位;1998年在华中理工大学电力系统自动化获博士学位;2001年在香港理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2001年进入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2003-2004年在香港理工大学做研究。主要从事机器学习理论及其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图像处理、软件工程等研究,主持和参与过国家自然基金、863项目和香港RGC基金项目和湖北省教学改革项目。在IEEE Transaction等重要国际学术期刊和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共30余篇,其中5篇被SCI收录,10篇被EI收录,1篇被ISTP收录,多篇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宣读。
方少红,女,博士,副教授,1968年8月出生。1989年武汉大学科技情报专业毕业获理学士学位,1997年原华中理工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至今在职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研究生。2000年被评为副研究馆员,2005年被评为副教授。持有DIALOG信息检索咨询员、IBM AIX系统管理员以及IBM DB2系统管理员等资格认证。2005至2007年主持并完成2项国家863计划子项目,现负责在研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和1项国家709计划子项目、参加在研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5篇,参编出版教材3本。2006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二等奖,2007年获武警部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要研究方向:图形图像处理、媒体信息管理、数据库应用系统。
薛志东,男,博士,副教授,1973年4月生。1997年7月于原华中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2002年6月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获硕士学位;2006年6月于华中科技大学系统分析与集成专业获博士学位;2006年9月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开展研究工作。在图像处理及生物信息学领域发表论文10余篇,曾承担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湖北省博士后基金等的项目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研发兴趣包括游戏及动画制作技术、图像及模式识别、生物信息学、Java软件开发等。
武剑洁,女,博士,副教授。1993年至1997年,就读于武汉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1997年至2004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国家CAD支撑软件工程中心,获硕士和博士学位。同期在武汉天喻软件有限责任公司从事三维产品设计软件系统的开发工作。2004年至今,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任教。现为中国光学学会和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出版教材《软件测试技术基础》。在ICESS2008、CISP2008、PA2007、《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计算机工程》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有多篇文章被EI和ISTP收录。主持和参与横纵向科研与教学项目多项。参与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产品设计CAD软件”、香港工业技术发展署资助项目“计算机辅助三维服装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移动传感器的主动式闭环测量规划理论与方法”等。参与湖北省精品课程、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教育部特色专业等多项教学改革项目。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设计、图形图像处理、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工程等。
李自力,男,博士,副教授,1965年5月生。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会虚拟现实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会数码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动画学会会员。2002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博士毕业,方向为多媒体信息处理,博士学位论文《虚拟现实中基于图形与图象的建模与绘制(G&IBMR)的研究》荣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至2005年5月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中船重工集团第709所分站作博士后研究,博士后研究报告《虚拟海战场环境的建模与绘制及计算机生成兵力(CGF)的研究》。1995年1月——2002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任教,同时在电信系所办的东湖高新企业武汉鸿象信息技术公司从事三维动画制作及研究,武汉鸿象信息技术公司创于1991年,是湖北省最早从事三维动画制作及三维图形研究的公司。2009年9月 调入软件学院数字艺术系工作。先后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重点科技发展项目及横向协作项目多项,内容涉及图像理与识别、虚拟现实与视景仿真。这些 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光子的超导理论及验证”、“海底地形探测成像新技术研究”、湖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建筑设计方案计算机三维动画辅助评 审系统”(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主持了横向协作项目中国长江三峡工程总公司“三峡工程多媒体演示系统”、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三峡工程截流视景仿真”、中船重工709所“HZC对抗视景仿真软件模块研制”。已在“Chi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通信学报”、“中国图象图形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系统仿真学报”、“华中理工大学学报”、SPIE等刊物或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被EI、SCI、STP收录十几篇。研究方向:计算机图形与虚拟现实、多媒体信息处理、动漫与3D游戏技术、影视动画艺术。联系方式E-mail:[email protected]
刘小峰,男,博士,副教授,1974年8月出生。1993年至1997年就读于华中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97年至2000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2002年至2005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先后参与和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国防预研纵向课题研究,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在权威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EI收录6篇,SCI收录2篇。主要研究方向:信息存储和信息检索、Web信息抽取、分布式系统、图像检索等。
万琳,女,博士,副教授,1975年1月出生。1997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计算机系软件专业,之后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应用专业继续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在任教期间曾讲授计算机图形学、C程序设计等多门课程。2000年“计算机图形学CAI”项目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2002学年度校教学质量二等奖;2002-2003学年度校教学质量二等奖;2004年“基于网络的自主型硬件虚拟实验环境构建”项目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教改项目“互动性数字逻辑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校工作期间,主持并作为主要成员参加863和国防预研纵向课题研究项目10余项。主持的项目包括Mobile SVG在嵌入式设备上的浏览软件、计算机网络系统诊断软件等多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的项目“清江流域水电综合信息集成系统”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SVG图形编辑软件、NAM(非对称逆布局)图像表示和处理软件、计算机故障诊断软件等3项软件著作权。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图像,在权威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多篇。
胡雯蔷,女,博士,副教授。1993年至2000年就读于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学院,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0年至2005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信息所,获博士学位。博士其间曾参与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973等多项横纵向项目。目前主持863康复机器人虚拟仿真课题及虚拟现实方向横向项目。在《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中国机械工程》、Proc. ICMA等国内外权威和重要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SCI、EI收录近10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康复机器人虚拟仿真、虚拟现实、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等。
裴小兵,男,博士,副教授。1997年至2000年在深圳市邮电局工作,主要从事软件的研发与管理工作,负责开发了多个软件系统。2000年至2003年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工作,从事光网络系列产品的软件研究与开发工作,期间分别参与了TMN的研究与开发、MSTP系列产品的相关规划以及起草MSTP内嵌RPR技术规范等国标工作。2003年至2006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学习,获博士学位。期间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等期刊和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Data Engineering and Automated Learning等会议上发表十多篇论文。现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数据挖掘,软件工程,信息网络及网络安全。
区士颀,男,博士。1990年至1994年就读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94至1997年在武汉煤炭设计院从事设计工作。1997至2000年就读于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学院,获硕士学位;2000年至2005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工业装备与自动化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在煤炭设计院工作期间完成了多项规划和设计任务。攻读硕士期间在开目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软件开发工作,研究内容为MIS系统中的车间派工调度软件模块。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课题为目前计算机图形学的前沿技术——任意拓扑曲面的多分辨率建模技术。在《The Visual Computer》、《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中国机械工程》等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学与可视化、,虚拟现实、动画技术、智能CAD、软件工程等。
苏曙光,男,博士,湖南临湘人,1975年7月出生,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航天科工集团目标与环境光电特性国防重点实验室技术顾问。1994.9~1998.7就读于华中理工大学电子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98.7~2000.6工作于长虹电子集团;2000.9~2006.5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硕博连读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近5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2篇,且多数被EI或ISTP全文收录。参与国家863科研两项,国防重点预研项目一项,主持和重要参与的横向项目主要有遥感高光谱图像处理系统、战场红外视景仿真系统、基于网络协作的战场动态场景模拟与虚拟测试平台、星上图像无损压缩系统等。目前研究方向和兴趣:(1)多媒体通信和视频编码(2)操作系统和中间件(3)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嵌入式系统。
曹华,男,博士。1992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自控系,获学士学位;先后供职于深圳先科激光、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从事自动化设备设计、可编程控制器软件开发、光网络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2001年~2006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曾主持参与的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教师职称申报管理系统、湖北应城盐业集团财务软件、GIS水务管理系统、远程IP Camera系统、硬盘视频监控系统、PCI视频切换矩阵卡、PCI报警卡,某国防视频网络加密系统预研课题等大中型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会议)发表论文10篇,其中 3篇被EI检索。现在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图像视频的嵌入式系统应用,多媒体信息安全,计算机视觉。
吕泽华,男,博士,1976年12月出生。1994年至1998年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1年至2007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至2009年进入华中科技大学自控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国内权威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与国家973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模糊计算、近似推理、数据挖掘等。

⑤ 2020考研:复试联系导师邮件里该包含什么内容简历怎么写

简历是发给导师看的,与我们找工作时制作的简历会有一些区别。工作的简历主要展示你最近就职公司以及你的工作能力,而考研复试的简历主要是展示过去你在这个专业的一些成果,以及你在校内的表现,通过简历向导师证明你适合这个专业。
复试简历需要梳理的内容:
(1)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政治面貌、所在学校、就读专业、报考院校、报考专业、各科初试成绩及总成绩,通讯地址、联系电话;
(2)教育经历:你就读的大学和专业;
(3)学术成果:在校或工作期间发表过的论文、刊物等;
(4)项目经历:在校内或者校外参与过的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担任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项目最终取得的成果或者获得的奖项;
(5)社会实践:参加过的校外、校内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承担的任务;
(6)获奖情况:在校内与校外获得的奖项与荣誉,奖项可以按照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院级,从大到小依次展示;
(7)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研究的主题与研究成果展示;
(8)工作经历:你的工作经历,没有工作经验的可以写自己实习的经历;
(9)个性特征:你自己的闪光点与个人兴趣爱好等;
(10)个人评价:从学习、生活等方面评价下自己。

⑥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简介

目前共管院有硕士生导师37人 这个很难把所有导师的简介都发上来 望见谅

张之沧,(1948年--),男,江苏邳县人,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专业:科技哲学,现代西方哲学。 1973年入南京大学学习,1978年进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1979年考取南大哲学系科技哲学专业研究生,1981年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继续留系任教。1984年从师吉林大学哲学系舒炜光教授攻读博士学位,1987年毕业,成为全国第一位科技哲学博士,同年回南大哲学系任职。1987年起担任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任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1990年2月—1991年2月赴美国加州,Pomona大学哲学系进修,研究方向:科技哲学。1993年5月—7月赴美国Hastings Center 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从事国际合作项目《人性与伦理》的研究工作。1993年任东南大学哲学系教授、东南大学中西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东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场有学会南京秘书处秘书长。1997年调厦门大学哲学系任职,1998年9月调南京师范大学任教,同时被聘为吉林大学兼职教授。 研究专长:科学哲学,主要研究领域:西方科学哲学。出版的主要论著、译著有:《重建与优选》、《地球理论的随笔》、《科学:人的游戏》、《揭开科学的奥秘》、《人的深层本质》、《科学哲学原理》、《科学发展机制论》、《人性与伦理》、《艺术与真理》(1999)、《当代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开放的社会与思想》、《从马克思到德里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等12部,合作著作有:《现代西方哲学》、《科学认识论》、《自然辩证法原理》、《科学方法论》等10部,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60多篇,其中有45篇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承担过国家“九五”规划项目“当代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国际合作项目“人性与伦理”,以及其他省部级社科项目共11项;获得优秀科研奖12项,其中《生物进化中的偶然性》、《人性与伦理》两项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生命实在论》获江苏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艺术与真理》获江苏省高校社会科学二等奖,《当代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5年被评为东南大学科研优秀先进个人;1999年获南京师范大学经济法政学院学人一等奖。

王小锡,男,1951年11月生,江苏溧阳人。哲学博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先进文化和道德的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伦理学会执行会长,江苏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江苏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经济伦理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伦理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江苏省首批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苏省政府“十五”重点建设学科、“十一五”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带头人,南京师范大学伦理学博士点带头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哲学年鉴》、《伦理学研究》、《道德与文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南京师大学报》等杂志编委。《中国经济伦理学年鉴》主编。

王跃,1959年1月生,安徽合肥人,中共党员。1982年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专业本科毕业,1990年北京师大“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法学博士。现任南京师大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理事;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理事;江苏省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江苏省政治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社区治理方面的研究。主要讲授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改革、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等课程,讲课对象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先后承担了江苏省政府“九五”社科规划课题:“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过程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十五”规划课题:“经济较发达地区村民自治背景下村级党政关系完善研究(以苏南地区为例)”。主要代表作是:《变迁中的心态——五四时期社会心理变迁》(个人专著)、《解放思想与当代社会主义改革》(个人专著)、《毛泽东研究全书——著作卷》(主编、合著)、《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意识变迁趋势》(论文)等。获得江苏省政府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江苏省教委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1项。

孙建社,1953年11月生,上海市人,中共党员,1985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共运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国际共运学会理事、江苏省哲学与社会科学联合会理事、江苏省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共运研究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南京市工人运动研究会副会长。 长期从事国际关系和国际共运的教学研究工作,是我校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专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曾主持并完成江苏省“九五”社科规划项目“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研究”、国家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21世纪高师思政专业教改项目》各1项。参与了国家社科项目“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和江苏省“八五”社科项目“列宁国际政治思想研究”的项目研究。目前主持承担江苏省“十五”社科规划项目“21 世纪初中美关系与中国国际环境”。近年来撰写专著《世界格局与中国安全环境》1部,主编《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和《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等多部教材,发表《亚太大国“伙伴关系”的互动性和不对称性》、《世纪之交对我国安全环境的思考》、《试析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联合国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南沙群岛的主权纷争与发展趋势》、《略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影响中美关系四大因素》等20多篇论文,其中核心期刊7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5篇。1999年获南京师范大学“教书育人奖”,2000年获江苏省教学优秀秀成果二等奖。

刘云林,男,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8月生,江苏省丹阳市人。 1973年1月——1977年8月在丹阳市豆庄铝制品厂工作;1977年9月——1980年7月在丹阳市竹林中学任教;1980年9月——1984年7月在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政教专业学习;1984年9月——1986年8月任南京师大政教系团总支书记,党总支委员;1986年9月——1987年7月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进修伦理学研究生课程;1987年9月——至今,在南京师大工作,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伦理学会理事、公共管理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公共管理学院党总支委员、南京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副所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伦理学课程组负责人、江苏省伦理学会理事。先后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专业课和公共课6门,已出版个人专著1部,两人合著3部,三人合著2部,主编、副主编8部,参著10部。在《江海学刊》、《道德与文明》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核心刊物20余篇,10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作为第一参加者承担国家“九五”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教育伦理思想史研究》,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当代中国教育伦理学研究》和江苏省“十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社会主义道德的框架体系研究》,另外,还主持江苏省教育厅课题5项,南京师大校级课题5项,获江苏省、教育厅和南京师大奖励8项。

王永贵,笔名王勇桂,1964年生,山东莒县人,法学博士,中共党员。1990—2003年在黑龙江省社科院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工作。2004年调至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工作。现为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均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优秀人才培养对象,兼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江苏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江苏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等。

曹孟勤,(1957年--),男,河北保定人,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伦理学所所长。从事专业:伦理学,自然哲学。研究方向:生态伦理、生态哲学。现任中国环境哲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生态伦理学学会理事。 1979年考入兰州大学哲学系,1983年毕业留校任教;1991年调入河北大学经济学院任教。1996年晋升为副教授,2001年晋升为教授。2001年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师从万俊人教授,2004年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被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作为优秀高层次人才引进。自2001年起担任河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2007年担任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出版主要论著与译著8部,主要代表作:《人性与自然》;在《自然辩证法研究》、《道德与文明》、《学术月刊》、《江海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学术界》全文转载;承担过省部级课题2项;厅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2项;获得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厅级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

孙迎光,男,1959年生,江苏南京市人,198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199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获哲学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获教育学原理博士学位。现代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哲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个人专著三部:《传承与超越——儒家德育思想与现代学校德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主体教育理论的哲学思考》,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形象的德性》,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二十余篇,主编、参编学术著作四部

谢世诚,1951年3月生,江苏扬州人,中共党员。1976年南京师范学院政教系毕业。1988年扬州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5年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政治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并担任全国太平天国学会理事、江苏省中国现代史学会、中共党史学会、瞿秋白研究会会员。长期从事中国革命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政治的教学和研究。其中关于晚清吏治的研究引起学术界广泛注意。主持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项目“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论纲”、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晚清吏治问题之研究”,并参加其他多项项目。出版《金瓯悲缺》、《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论》、《晚清道光、咸丰、同治朝吏治研究》、《民国山东生活志》及教材共6部,发表论文60余篇。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3次获国家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陈真教授,男,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方马克思主义博士点分析马克思主义方向学术带头人,外国哲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2007年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主持人,现代外国哲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西方伦理学和当代英美哲学。

王建华,1950年1月生,江苏海安人,中共党员。1982年6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政治教育专业。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先后承担教育部科研项目1项、江苏省科研项目3项、江苏省教育厅教改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原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科研项目3项。目前主持江苏省“十五”规划项目《经济全球化态势下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研究》。先后出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个人专著)、《市场、文化、价值与思想教育》(副主编)、《思想行为、教育、管理》(主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二人合著)等著作4部;参编原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的全国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等4部,其中1部为副主编。发表《略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周恩来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向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更新》、《弘扬与培育人的主体性: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方法》等论文30多篇。 近年来先后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1项,江苏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获江苏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俞良早,湖北武汉人,1951年7月生。1982年9月由浙江大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分配至湖北大学工作。1992年6月晋升副教授,1993年6月破格晋升教授。199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选拔为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的带头人。1998年获教育部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9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2年调南京师范大学工作,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家重点学科首席带头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省级重点学科首席带头人,任全球化与东方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任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

高兆明,男,1954年生,江苏盐城人。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江苏省重点学科伦理学负责人,校重点研究机构“应用伦理学研究所”负责人。 曾进过工厂、插过队,做过医生。1980.1.南通医学院医疗系毕业;1985.9.进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就读科学伦理学方向硕士研究生,1988.4.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1997.9.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就读伦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99.5.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就职于中国矿业大学、东南大学,并曾是中国矿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333”工程第二梯队培养对象。

⑦ 研究生复试前联系邮件第一次联系导师需要发简历和个人照片吗还是导师要再给,不要不给好呢

首先分为2种情况:

(1) 在考试报名前其实你已经选了考试方向,而且知道你的这个研究生方向是哪位导师了,这样的情况下,在复试前其实可以把你的初试成绩、个人简历、研究生计划等发给导师看,这样可以让老师提前了解你的一些情况,有助于面试。我当时属于这一种,因为我报考的时候已经选择了具体的方向,也知道这个方向是哪一位老师,这个老师的招生名额大概是多少(可以参考历年的结果)。所以在复试前就已经将个人简介、本科学习情况和后期研究生计划都发给导师。这时候,导师看了其实大概心里有底了,如果你的初试成绩排名考前,本科表现优秀,就已经胜利了一大半了。所以精准选择考试方向和导师,有时也会节省很多事情。但是有时候在确定研究方向时,难免又会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这就需要你怎么抉择了。

(2) 在考试报名前你报了是个大方向,或者是具体的研究方向你还没确定,所以在这个方向下的导师是谁你也不太清楚?这个的话,需要你好好比对,在你报考的学校官网的老师简介或者你有认识的一些同学师兄师姐的介绍,选择1位老师精准介绍自己,这样可以体现你的真诚。但是千万不要群发很多导师,因为其实很多老师之间是有交流的,不要出现到时很多老师都对你有意向,结果会有些尴尬。所以只有在某一位老师明确说明自己名额满了或者婉拒了,你才可以联系下一位老师。所以这个流程需要慎重,不要因为自己一时心急导致不必要的麻烦。

最后,在联系导师前,需要准备哪些资料呢?

我觉得首先要表现你对研究方向的兴趣和坚定,这样会使老师在很大程度上有好感,因为现在很多的学生都不知道喜欢什么?导致在研究生学习时候目标很模糊,但是研究生学习时间很紧张,有时不太允许你花很多时间重新确定方向。

第二,需要有比较亮眼的本科学习成绩和科研经历,这个真的要看个人在本科学习的表现了,重点课程的成绩高低?是否有申请大创项目、是否有专业竞赛的经历?这些都会影响你复试成绩和复试前导师对你的初步影响。

以上是我在研究生复试和准备的一些经验吧,希望可以帮助需要的你们。

⑧ 研究生刚过线导师简历怎么写

研究生刚过线导师简历需要包含的内容:
1.个人信息(姓名,照片,GPA,排名,电话,邮箱,政治面貌等)
2.科研经历
3.获奖经历
4.学生工作经历
5.发表的论文
6.考研初试成绩以及毕业论文选题等
7.英语成绩(四六级,雅思,托福等)
简历关键在于一个简字,通过简历。导师可以快速地了解你。简历相当于是你的一个包装,是老师对你的第一印象。这时候怎么通过简历突出你的优势以及你有上述所有品质就非常重要了!同时,简历的内容还可以引导复试的提问,让你在复试中掌握主动权。

⑨ 重庆交大土木工程硕士生导师介绍

兄弟,不加点分吗??

土木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唐伯明,男,生于1962年10月,博士,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获得者。长期从事西部山区和三峡库区公路科研、建设和管理工作。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人事部人才基金等20多项科研课题,承担国家交通重点科研项目5项,科研经费2000多万元;完成的行业攻关项目《水泥砼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荣获2001年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作为主要起草人编写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获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1部,参与研究编制国家行业标准3部。

瞿光义,男,1939年3月生,教授。主要从事桥梁设计、施工技术研究。主持设计了重庆上桥立交桥,先后负责重庆嘉陵江黄花园大桥工程、重庆——合川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奉节长江大桥工程建设。

周志祥,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主要从事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性能及设计施工技术研究,主持国家、部市级和地方科技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专利8项;首创“横张预应力砼梁施工方法”和“预应力砼八字形刚架拱桥”,获得发明专利;目前承担的国家级科技项目有“大型桥梁安全远程智能监测成套技术示范”和 “大跨径拱桥梁地震反应特性与减震控制研究”。

易志坚,男,汉族,生于1963年7月,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在道路桥梁破坏机理与防治技术、新材料、新结构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重大科技专项、交通部西部开发项目等在内的一批重要项目;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10多篇发表在国际权威刊物上,论文被SCI、EI等收录或引用数十篇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韩 西,男,汉族,1964年12月生,博士后,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结构动力学、振动工程、结构分析、结构试验检测。先后负责或主研了17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其中被EI收录的论文8篇,被ISTP收录的论文1篇,主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齿轮传动耦合非线性振动冲击噪声的识别与控制”2002年获教育部全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负责的项目“桥梁振动故障诊断的理论及应用”获2004年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奖。2004年获重庆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吴国雄,男,1966年10月生,博士后,教授。重庆市首届科技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山区公路线形设计理论与方法、立交规划与设计、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分析与破坏机理、路面材料、公路边坡治理与加固等研究。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4部;先后承担或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攻关项目等在内的重要科研项目10项和其它各类项目近20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

杨锡武,男,汉话,生于1963年11月,博士,教授,交通部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路基、路面新结构与新材料研究,发表论文31篇,其中4篇被EI收录,主持研究的“山区高等级公路加筋高路堤陡边坡研究”获99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重庆公路路面典型结构研究”获2003年中国公路科学技术三等奖,获专利1项,出版专著和教材3部。

何兆益,男,1965年9月出生,博士,教授,交通部科技英才,交通部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人选。中国公路学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会理事,现为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副院长。

主要专业特长和研究方向:道路路基路面材料、路面结构分析、设计理论及施工技术;山区公路地基处理技术。近年来主持、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山丘区高等级公路后评价综合指标体系研究”、“重庆万州机场高填方地基强夯处理应用研究”、“低造价县乡道路修筑技术的研究” “盐渍土地基机场道面修筑技术研究”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5项。出版《高等级公路柔性基层半刚性沥青路面》、《路桥施工计算手册》、《路基路面工程》等学术专著与教材共5部。在《中国公路学报》《岩土工程学报》《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70篇,EI收录3篇,受理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目前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多项。

徐君兰,女,汉族,生于1936年,教授。199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跨悬索桥结构体系研究”。参加过重庆长江大桥、重庆李家沱长江大桥、重庆鹅公岩长江大桥、广东虎门大桥、重庆大佛寺长江大桥、重庆上桥立交工程、沪宁高速路锡澄河大桥、广西静兰大桥等设计和科研工作,获得重庆市科技二等奖——“斜拉挂兰设计研究”,交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参研)——“静兰大桥工程”,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交通部优秀教材二等奖——“桥梁工程(下)”等奖项。主编出版的有《钢桥》、《桥梁计算示例集——吊桥》、《桥梁计算示例丛书——悬索桥》、《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等著作。参编有《桥梁工程(下)》等多部著作。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有《大跨悬索桥重力刚度分析》和桥梁结构分析方面的论文数十篇。

向中富,男,生于1960年1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桥梁设计理论(侧重桥梁结构体系、结构分析、桥梁稳定性等)、桥梁施工及控制技术、桥梁诊断及加固改造等。近年来主持、参加完成10余项省、部级及重大横向研究课题,出版《桥梁施工控制技术》等专著、施工手册2部,主、参编出版《桥梁工程》等教材、计算示例5部,发表论文近30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教师奖3项。

梁乃兴,男,生于1957年1月,工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高性能筑路材料开发与性能研究。近年来,主持完成了10余项研究课题。出版了《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现代道路工程材料》等专著,施工手册一部。主编《路面材料科学》等教材,发表论文40余篇。

凌天清,男,汉族,生于1962年2月,博士,教授。主要从事道路工程新材料、新技术研究,在核心期刊和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5篇论文分别被EI、ISTP收录。主编交通部统编教材1部,参编交通部统编教材2部,编写专著2部。完成的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公路工程施工设备及筑路材料产品系列标准研究”特别是在楚大高速公路上利用加筋土技术成功地修筑了高度达43.75米高的特高大双面加筋土挡墙,创造了我国高速公路最高挡土墙的美誉,获得云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系统地建立了一套柔性路面结构非线性分析的方法

蒙云,男,汉族,生于1949年11月,教授。主要从事桥梁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研究,大跨径桥梁设计与理论研究及旧危桥加固改造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两部,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乌江P.F.C吊拉组合桥设计施工工艺研究》获1999年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低预应力三钢混凝土连续梁研究》获2001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刘忠,1963年8月生,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大跨径桥梁设计理论与工程控制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各1项,博士论文获得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目前在美国工作。

肖盛燮,教授,防灾减灾研究所所长,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部市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指导硕士研究生多名,现与重庆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及博士后。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基金项目、“春晖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西部开发科技行动”重大项目20余项,获部省市科技奖8项次,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6部。在研究中形成了交通设施“防灾减灾”领域特色,首次提出“桥梁承载力演变理论”和“工程防灾链式理论”。

范草原,1961年6月生,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公路路基结构物设计理论与灾害治理技术研究。

杨德斌,男,汉族,生于1964年7月,博士后,教授。主要从事建筑新材料、新工艺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军队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在“严酷条件下的混凝土”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世界华人发明金奖、军队及重庆市科技进步奖、博士后学术大会奖多项。

顾安邦,男,1935年10月生,教授,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本科。

主要研究方向:大跨度桥梁的结构行为研究和工程控制。多年来主持和参加了二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在大跨桥梁的非线性分析、徐变分析、施工控制及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十项,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重庆市首届学术带头人、重庆市教学名师,目前正在进行“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施工及养护关键技术研究”、“大跨PC连续梁结构行为及存在问题对策研究”以及“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的研究。

刘山洪 1968年2月生,博士(后),副教授,桥梁工程系。

主要研究领域及学术专长:预应力混凝土(PC)大跨桥梁的结构行为;结构混凝土的基本性能;桥梁隔震设施、技术及其性能;爆炸及冲击效应的安全防护及其数值模拟理论与方法;智能桥梁及其设备。

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课题十余项。

施尚伟,男,1963年2月18日出生,大学本科,毕业院校:浙江大学动态测试与自动化仪表专业(1983),副教授,在重庆交通大学桥梁结构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工作,一直从事桥梁施工监测和控制、桥梁结构试验检测和承载力评定、结构振动试验分析、计算机测控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近5年来主持完成科研项目20余项,参与重大科研试验研究项目10多项,主持完成100多座桥梁的试验检测和承载力评定,发表论文10余篇,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省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二次,省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

陈世民,1964年10月出生,副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及学术专长:主要从事结构有限元分析研究,包括大型结构空间、非线性、动力、稳定性分析,工程力学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大型桥梁安全远程智能监测等研究方向。

撰写学术论文多篇,专著1部,教材1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次。正从事或已完成多个课题研究,包括科技部攻关项目、重庆市重大科技专项“桥梁安全远程智能集群监测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桥梁工程诊断机理及承载力测试研究”,以及“北汊桥非线性极限承载能力研究”、“奉节大桥非线性稳定性研究”、“南宁永和钢管混凝土拱桥非线性极限承载能力研究”、“Nastran系列大型有限元结构分析系统应用开发研究”等项目。

已指导或拟指导研究生的学科专业领域:大型结构空间、非线性、动力、稳定性研究,桥梁工程中的非线性动力有限元研究,桥梁工程中的工程力学,大型桥梁安全远程智能监测

郭小宏 男 60年10月出生 教授 本科 土木建筑学院

主要研究领域及学术专长:道路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道路工程项目管理,在公路资源配置与优化理论,公路建设项目管理,高速公路机械化施工(养护)工艺与技术等方面,在全国具有优势与特长。

近年来科研项目及成果:主持完成的国家、省部级及国家重点工程科技项目十四项,出版著作四本。成果曾获交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重庆市青年科技创新优秀奖以及部委、学校等十余项科技成果奖。主要科研项目和成果有:

1科技部:国家863高技术研究计划 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道路施工机群资源配置和计划调度。

2科技部:国家863高技术研究计划 基于PLM的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道路施工机群资源配置和计划调度。

3科技部: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 高等级公路机械化施工组织技术。

4交通部:高等级公路路面工程建设项目合同最佳规模研究。

5交通部:路面工程机械化施工组织动态设计法与机械动态作业定额应用研究。

6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 公路工程施工设备及筑路材料产品系列标准。

7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 旧水泥路改造施工工艺研究与施工设备指南编写。

8重庆市科委:高等级沥青砼路面机械化施工组织与其机械综合作业定额。

田文玉 女 1964.11生 土木建筑学院材料系副教授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材料科学专业毕业,同济大学混凝土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共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11项,发表科研论文多篇,编写公开出版教材多本。主要学科研究方向是无机、有机胶凝材料基建筑材料的性能研究及其工程应用。

⑩ 谁知道吉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导师

刘富华 ,女,汉族,山东威海人, 47岁,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对外汉语教学方向),吉林大学国际语言学院副院长,兼任吉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E_mail:[email protected]

【简历】

1978年9月考入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1982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1982年9月—1986年9月长春师范学院中文系助教;

1986年9月年考取吉林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6年3月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同时转为在职研究生;

1989年7月吉林大学语言学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1987年9月吉林大学中文系讲师;

1994年9月吉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1996年8月吉林大学语言学及语言学专业硕士导师;

1997年3月吉林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汉语言文化系系主任 ;

2000年1月吉林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教授;

2000年1月吉林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副院长;

2001年5月兼任文学院副院长;

2004年1月被评为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学术专长】
刘富华教授20多年来致力于对比语言学及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和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是国家汉办对外汉语教学专家组成员,多年来参加全国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的命题、评卷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工作。曾作为国家汉办汉语教学专家培训国外汉语教师,曾赴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德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出版语言学及留学生教育方面的著作教材5部,发表学术论10余篇。担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导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导师,指导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留学生中文硕士博士生20余名。连续多年被评为吉林省留学生教育优秀教师。

【讲授课程】
留学生汉语言专业课程:

现代汉语语法,汉语语言学,汉语精读,中国文化,汉语视听说,汉语写作等。

硕士研究生课程:

索绪尔与结构主义语言学,汉语语音学,汉语语言学,外汉语教学概论,现代汉语写作学(为留学生硕士开设)。

博士研究生课程:

结构主义语言学问题,现代语言学专题研究,汉外语言对比研究方法论,对外汉语教学论。

【承担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的各级各类科研及教学项目) ?

1、国家汉办重点规划项目:“英语国家汉语教材研究编写项目”项目,经费72.4万元,2003年立项,正在进行后期制作阶段。

2、日本文部省与中国教育部合作项目:日本汉语教师来华培训项目,项目经费90万元,2003年——2008年,正在进行。

3、吉林大学研究生教材项目:“索绪尔与结构主义语言学” ,项目经费5千元,2002年,已结项。

4、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醒世姻缘传》与吉林方言词语探源”,1999年5月—2000年12月,已结项。

5、吉林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东北文化研究—《醒世姻缘传》与吉林方言词语探源” 项目经费8千元,2001年,已结项。

6、吉林大学现代技术教育: “对外汉语教学多媒体课件”,项目经费8千元,2000年——2001年,已结项。

7、吉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留学生汉语言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经费8千元,2001年,已结项。

【 科研成果 】

著作及教材:

1、《社会语言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2、《语言学概论》(合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

3、《索绪尔与结构主义语言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4、《在中国》(对外汉语音像教材)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年8 月第1版。

5.《汉语言文学基础与作品赏析》吉林人民出版社,(合著)2004年5月第一版。

论文:

1、从鼻音n、ng与拨音h的关系看汉语对日语的影响

(《东北师大学报》1982年第2期)

2、汉语入声韵与日语汉字音的对应关系初探

(吉林大学校庆40周年《学术论文集》1987年8月)

3、土耳其的文字改革(译文)

(《语文现代化》第九辑,知识出版社1990年3月)

4、汉日同形词对比研究

(《中国语文研究》1993年7月,日本)

5、日语中的汉语词汇与汉语中的日语借词

(《心路历程——吉林大学文学院纪念校庆五十周年论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

6、HSK大纲中汉日同形词的对比研究与对日本学生的词汇教学

(《汉语学习》1998年第6期)

7、对比分析、对比教学法与对外汉语教学

(《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六期)

8、对外汉语教学20年

(《中国人文科学20年》,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9、单音形容词定语的合指析指与语序问题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3期)

10、《醒世姻缘传》与吉林方言词语探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2期)

11、轻声的调位及相关问题

(《汉语学习》2000年5期)

12、试论留学生汉语言专业的课程设置

(《高教研究与实践》2001第一期)

13、《现代汉语隐现句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汉语学习》2002年第3期)

14、《汉语入声韵与日语汉字音的关系及其对促音的影响》

(《中国语言文字学高级论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15、《言语输出在汉语学习中的作用》

(《对外汉语教学与留学生教育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

16、《胡适在新诗发展中的贡献与局限性》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7.论文《论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所获荣誉】

1、1996年度吉林省“留学生教育优秀教师”

2、1997年度吉林省“留学生教育优秀教师”

3、1998年度吉林省“留学生教育优秀教师”

4、1999年度吉林省“留学生教育优秀教师”

5、2001年度吉林省“优秀对外汉语教师”

6、2002年度吉林省“优秀对外汉语教师”

【部分论文及著作内容简介】

1、著作名:《语言学概论》

内容简介:《语言学概论》是一部25万字的论述语言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普通语言学专著。该著将传统语言学理论和结构主义语言学有机结合,从宏观上对语言的性质特点、功能、语言的机制、语言与自然界与社会的关系、语言的发展及语言间的相互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阐述;从微观上对语言的内部结构语音、语义、语法以及词汇、语用、语境、话语分析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论析。

2. 著作名:《索绪尔与结构主义语言学》

内容简介:《索绪尔与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全新的视角和相当的理论高度,详细介绍客观评价系统分析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结构主义思潮的本质特点及学术思想的发展,对起源于语言学的结构主义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发生作用和产生影响的原因, 对结构主义贯穿整个20世纪的社会历史原因和自身原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论述。该著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对整个语言学理论进行了宏观和微观的系统研究。对结构主义与符号学,结构主义与心理学,语言符号系统论等前沿理论作了系统阐述,更加科学地将结构主义方法论运用于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的学科发展研究,对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以及结构主义各流派的语言理论、方法论及其特点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论证。同时,对结构主义思潮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本质特点、意义及其产生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3.论文题名:日语中的汉语词汇与汉语中的日语借词

内容简介:日语中汉语词汇来源、流变及其产生发展过程中来自汉语的影响,汉语词和汉字词的概念的界定。汉语中的日语借词与古代汉语、日语及英语之间的复杂关系,首次界定借词和返借词的概念界定。

4.论文题名:HSK大纲中汉日同形词的对比研究与对日本学生的词汇教学

内容简介:对HSK词汇大纲中的汉日同形词从渊源和语义关系上进行对比研究,语义分类为:同义同形、异义同形、语义异同交错等类同形词;进而分析出汉日同形词在语义范围、语义结构、语义含量及语义重心指向上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从而揭示出这些词在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以利于对日本留学生针对性的进行词汇教学。

5.论文题名: ? 对比分析、对比教学法与对外汉语教学

内容简介:通过比较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一语言教学在教学目的、内容、原则、方法诸方面的异同,明确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和难点重点。应用音位对比法进行语音教学,认识母语与目的语在音位上的联系与区别,预测错误;用词汇对比法进行词汇教学,运用语境及文化对比进行汉语交际能力教学,解决留学生运用汉语交际的得体性问题。

6.论文题名: 对外汉语教学20年

内容简介:从总体上对20年来(吉林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学科教学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性的分析研究,并就加快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提出设想。

7.论文题名:《醒世姻缘传》与吉林方言词语探源

内容简介:跨时空的方言对比研究,从《醒世姻缘传》当中的鲁方言与吉林方言的对比研究入手,探索吉鲁方言之间的语音对应规律及词语渊源关系。并且分析其社会历史文化原因和语言内部原因。

8.论文题名:轻声的调位及相关问题

内容简介:对轻声的概念重新认识,轻声的性质、作用影响,导致调位变化的诸因素及其关系,并且对轻声的审定和规范提出设想。

9.论文题名:试论留学生汉语言专业的课程设置

内容简介:从学科建设的角度,依据语言教育理论和汉语教学规律,对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本科学历教育的课程设置原则、教学目标等问题进行论述;并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语言教学与言语教学、本科教学的基础性和学术性等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0.教材名:《在中国》
内容简介: 《在中国》是一部对外汉语音像教材,包括文字课本(20万字)、录像带(120分钟)、录音带(120分钟)三部分。以语言结构教学和功能教学相结合为编写原则,从体例上分为情景课文和语言教学两部分:情景课文部分反映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生活、交际以及中国社会的衣食住行、风土人情、传统文化、自然风光等;语言教学部分讲解课文中出现的语言点和中国文化现象,并配以练习和答案。

该教材1996年由华语教学出版社出版,97年被国家汉办和广电部联合推荐至美国SCOLA卫视作为中文教育节目播放。

热点内容
天津商业大学食品专业 发布:2024-05-20 14:30:14 浏览:257
中南大学研究生报考点 发布:2024-05-20 14:20:49 浏览:122
美国大学本科就业 发布:2024-05-20 14:15:48 浏览:813
鲁东大学文学院张教授 发布:2024-05-20 14:09:50 浏览:558
厦门大学团委老师 发布:2024-05-20 13:48:08 浏览:72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发布:2024-05-20 13:28:02 浏览:272
兴隆大学生员工做什么 发布:2024-05-20 13:14:50 浏览:956
仪器分析答案武汉大学 发布:2024-05-20 13:03:17 浏览:257
985大学本地招生人数 发布:2024-05-20 13:01:41 浏览:149
延世大学几个校区 发布:2024-05-20 13:01:01 浏览: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