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郑健龙的博士导师是谁

郑健龙的博士导师是谁

发布时间: 2022-08-01 08:27:18

㈠ 郑健龙的学术贡献

长期从事特殊土路基稳定与加固、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沥青混合料力学特性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出版《公路膨胀土工程》等学术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获国家专利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6项,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突出贡献,在国内外同行业享有很高的声誉:
(1)主持完成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计划重大项目“膨胀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提出了膨胀土的平衡含水率理论、开发了膨胀土路堑边坡柔性支护综合处治技术和路堤物理处治技术,发展了公路膨胀土工程理论与技术。
(2)首次提出了沥青路面路表弯沉衰变的演化模型和沥青路面结构极限状态设计法,提出了以设计弯沉为指标的沥青路面设计标准与方法以及沥青路面大中修补强设计新方法, 完善了我国沥青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成果均被纳入行业规范。
(3)在国内外率先开展沥青混合料的粘弹性损伤特性的研究,提出了以损伤力学中的真实应力确定疲劳试验中应力水平的新方法,建立了相应的疲劳方程,创建了沥青混合料非线性疲劳损伤理论与分析方法,为沥青路面设计规范的修订奠定了基础。
此外,郑健龙教授在路基变性控制技术、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沥青路面的抗裂设计、沥青混合料的改性技术、路面养护管理技术、复合材料板壳的非线性理论等方面均有所建树 。
攻克“公路癌症”膨胀土技术这一世界性难题,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一所普通地方性院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在湖南,还是第一次。
这个奇迹的创造者,就是长沙理工大学校长郑健龙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15年来,郑健龙教授领着全国25家单位的380多名科技人员,针对在公路修建中遇到膨胀土“逢堑必滑,有堤必塌”这一“工程中的癌症”,联合艰辛攻关,终于“治愈”这一国内外专家长期以来久治未愈的“顽疾”!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达11.75亿元。
“癌症”肆虐,每年损失超过150亿美元
“膨胀土是一种富含膨胀性黏土矿物,在环境干湿交替作用下发生体积明显胀缩和强度急剧衰减的特殊土。”郑健龙教授解释称,膨胀土遇水膨胀,天晴干裂,是修建公路的最大克星。全世界有46个国家、我国有26个省区大量存在着这种特殊土,修公路遇到这种土,多会发生边坡滑坍、路基沉陷、道路损毁、构造物垮塌等现象,而且破坏具有多次重复性。此外,对铁路、房屋建筑、水利设施等浅表层轻型结构也有极大危害。中加合作研究表明,每年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50亿美元。以往多采用化学改良、弃土换填和刚性支护的办法,不仅造价高、工期长,施工困难,而且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怎么办?早在1992年,在原长沙交通学院任教的郑健龙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1993年他申请到比利时的一个博士后基金,到比利时道路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开始系统性地思考和研究这个课题。那些年里,膨胀土几乎成为郑健龙天天想着念着的字眼。
放弃“刚性治理”选择“以柔治胀”
治理公路膨胀土,主要难题其实就是一个:如何让这种看似普通的泥土在任何天气情况下,既不膨胀也不开裂,从而不坍塌或下沉。为此,郑健龙和同事杨和平教授,领着学生在实验室、在工地现场做了无数次的测试、试验,创造性地提出边坡治理“以柔治胀”的新理念。
什么意思?就是放弃“刚性治理”加固围挡的办法,而是给膨胀土“消能”“排水”“穿衣”,再用阔叶植被稳定表土层。1995年,他和同事尝试着在云南的楚大高速公路上采用这项技术,小获成功。
2002年,交通部西部建设重大科技项目之一——“膨胀土地区公路建筑成套技术研究”面向全国招标,对公路膨胀土已进行了10年研究的郑健龙联合相关单位,一举成功中标。
此后几年里,郑健龙联合多家施工单位,对公路膨胀土的性质及其治理方式再度进行深入研究。为了研究膨胀土与土工合成材料相互作用机理,郑健龙与课题组成员演示了几十次,又和设备生产厂家反复讨论10余次,终于研制成国内最大、性能最好的数控拉拔试验系统;为了真实评价膨胀土填料的路用性能,课题组修改设备方案10多次,成功发明出改进CBR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为了证明膨胀土直接用作路堤填料的可行性,他不仅进行了大量室内试验,而且亲自带领课题组成员,不论寒暑、昼夜,无数次在施工现场收集数据,经年跟踪考察。
新技术贵在应用。修路都是项目经理责任制,有严格的经费预算和时间规定,之前花大量金钱和时间都难以攻克的“癌症”,究竟是怎么治的?记者在实验室看到,除了在内部做排水通道和外部种植阔叶植被外,最重要的是郑健龙给膨胀土穿上了一件可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伸缩的“衣服”——特制的塑料格栅。每50公分厚的膨胀土,穿上这样一件特制的衣服,就像一个时瘦时胖的人穿上有弹性的毛衣一样。这样一来,无论天气如何,膨胀土都不会因“时胖时瘦”的幅度太大而造成坍塌。
对公路回填,也就是膨胀土的填埋,郑健龙和他的同事们则采取的是另一种办法:“包裹”,即用其他的土包裹膨胀土,给膨胀土穿上“保温防渗”的外衣,“刀枪不入”。
科学探索孜孜以求,集体攻关终获成功
记者获悉,该项新技术先后在10个省区23条高速公路和南水北调工程中广泛应用,有力支撑了重大工程建设,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1.75亿元,节约建设用地16202.5亩,减少油耗3640.6万升,降低废气排放1.66万吨,被交通运输部列为重点推广技术。课题组也因此衍生出12项国家专利、4部行业规范、3部专著、213篇论文,从而构建了集理论、方法及勘察、设计、施工技术于一体的膨胀土地区公路建设成套技术,使我国公路建设从惧怕膨胀土、绕避膨胀土转变为充分掌握和利用膨胀土,从地质灾害频发、环境恶化发展为百姓安居乐业、节能环保,为促进公路交通事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任何大项目都不可能是一个人的功劳。”采访中,已从事30多年公路建设科研的郑健龙反复强调这一点,他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的杨和平教授,长年驻扎在施工第一线。2003年6月至2004年7月,为了保证试验段的施工质量,杨教授和刘龙武副教授领着两个学生,在广西南友路施工工地一住就是一年,中途仅仅是为了研究生答辩和学校事务就回长沙几次。杨教授和研究生们一起吃住,一起早出晚归。他在现场指导施工人员进行膨胀土路堤加筋时,看到民工土工格栅铺设方法不对,自己亲自示范,手把手教,回到学校,又一头扎进实验室研究各项试验数据。正因为有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杨教授先后发表项目研究论文7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的近20篇。
负责实体工程修筑与数值模拟计算的韦秉旭副教授在广西南友路工地期间,一年时间瘦了20斤。还有“80后”的张锐博士,读硕士时选择的就是这个课题,此后读博士5年,一直围绕这个课题进行实验,就在记者采访时,他还领着研究生们为慕名找到课题组的“北京西南六环”项目组做实验,看着他和研究生们一铲一铲地铲土,记者感叹:这哪里是博士啊,分明是一群民工!
“2020年以前,我国将新增数万公里高速公路,百万公里普通公路。膨胀土的治理,应用前景极其广阔。”
这,也许就是郑健龙的动力所在。

㈡ 郑健龙的介绍

郑健龙,男,1954年5月生,湖南邵阳邵东县人,中共党员,博士,长沙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特聘学术顾问1。2015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为我国道路交通领域仅有的两位院士之一。2交通部跨世纪重点学科带头人,国际沥青路面专家协会高级会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运输与工程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南省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公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道路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湖南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Structural Durability & Health Monitoring》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vement Research and Technology》编委,“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科学中国人(2009)年度人物”,“交通青年科技英才”,曾获交通部首批“交通教育贡献奖”、湖南省“光召科技奖”、交通运输部“十一五”十大“交通科技杰出成就奖”。

㈢ 求数值计算方法在某个专业中(机械专业,控制工程等等)的应用论文一篇

黄土路基温度场数值分析掌
王铁行刘明振鲁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Q55)
摘要基于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及现有文献,提出了模拟黄土高原气候因素的地表温度场数值
计算方法,并模拟气温、辐射量、湿度等边界条件,经过对黄土高原边界因素的分析研究,确定了适
于黄土高原的模型参数。对西安和延安两地地表温度的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了文内方
法的合理性,分析了黄土路基温度场随气候的动态变化。探讨了温度梯度对非饱和黄土路基稳定性的
影响,表明外界条件的昼夜变化对路基路面温度的影响不超过30 cm。
关键词黄土温度气候路基数值分析
1引言
路基直接受到诸如辐射、蒸发、湿度、风速等气
候因素及路基地表形态的影响,其土体温度场是变化
的。温度变化引起水分迁移使含水量变化.^引,并
引起土体冻融相变使水份向冻融界面运移。温度变化
导致工程土体湿度场变化,进一步导致强度场变
化¨卜p1,常常导致一系列病害的发生。路基工程横
向热差异问题及其导致的病害问题,即工程中的阴阳
坡问题,主要与路基阴、阳坡面受到的辐射等气候因
素的差异有关。这方面研究成果目前较少。本文模拟
黄土高原气候变化过程及路基地表形态,就黄土路基
温度场的数值计算方法及温度场的变化过程进行
探讨。
2黄土路基温度场数值模型及参数取值
辐射、蒸发、湿度、风速等因素随时间变化。黄
土路基温度场属非稳态相变温度场,其基本方程为
([K]+訾)四={P|t+岩四一山(1)
式中[K]为温度刚度矩阵;[Ⅳ]为非稳态变温矩
阵;{r}为温度值的列向量;△f为时间步长;{P}为合
成列阵,下标f为时间。
{P}是综合考虑相变、辐射、对流、蒸发的列
阵。辐射列阵包括太阳辐射列阵、大地辐射列阵和大
气辐射列阵。各个列阵参见有关文献∞1。参考有关文
献¨卜归1,取黄土地表大地辐射黑度为0.68,取黄土
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为O.78,沥青路面对太阳
辐射的吸收率为0.90。大气辐射黑度z:与大地对大气
辐射的吸收率口’的取值比较复杂,其值与气温、云
量、湿度、粉尘含量等因素有关,气温和湿度不仅可
以反映空气中水蒸气的多少,也可以反映云量水平
高低。
本文选取气温和湿度作为气候的特征指标确定Z:
与卢:经过分析,并考虑到计算中z:与卢7的乘积作为
一整体,得到z:卢’确定关系式
Z2卢’=,+0.006t+0.004Sd (2)
式中Z为气温,’(℃);s。为相对湿度,(%);厂
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308024)。
王铁行,男,教授。
为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区域性系数,西安取值
0.20,延安取值0.25。西安和延安地区每月平均气温
及相对湿度见表l。
表1气温和相对湿度表
’ 以东西走向路基为例,路基边坡坡率1:1.5,依
据文献[10]方法计算得到路基南坡面和北坡面的
坡面系数如表2所示。
表2南坡面和北坡面的坡面系数表
万方数据
·2·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路基工程2008年第3期(总第138期)
3计算结果及分析
采用前文方法,模拟当地气候条件对西安和延安
地表温度进行计算,计算及实测得到平均地表温度随
时间变化,计算与实测结果较为一致。
以西安地区东西走向路堤为例对路基温度场进行
计算分析。路基边坡坡率1:1.5,宽度10 m,高度4
m,沥青路面。计算得到不同月份路基日平均温度分
布如图1、图2所示。
{


温度,℃ 温度,℃
O 10 20 30 0 10 20 30
2
4
鑫6
聪8
10
12
2
逞4
嫠6
8
10
12
2
{4

璐6
8
lO
12
温度,℃
0 10 20 30
2
乓4
蓑6
8
lO
12
2
逞4
嫠6
8
10
12
温度,℃
0 lO 20 30
图1路基阴坡面温度随深度分布图
温度,℃
O 10 20 30
温度,℃
0 10 20 30
{


{


温度,℃
温度,℃
O lO 20
图2路基阳坡面温度随深度分布图
图l为路基阴坡面平均温度随深度分布;图2为
路基阳坡面平均温度随深度分布。图中显示不论在阴
坡面还是阳坡面下,温度沿深度分布均随季节变化。
计算表明,冬季浅层土体平均温度较低,3 m深度范
围沿深度存在明显的增温梯度。因非饱和土体水分具
有从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迁移的特点,在温度梯度作
用下,冬季土体水分不断向地表迁移。当地表土体冻
结时,源源不断地迁移水分逐渐冻结,在冻结层发生
冻胀,甚至出现高含冰冻土。冻结层春季融化后因强
度急剧降低,可造成溜方等病害,或形成疏松层,易
于遭受雨水冲刷。夏季浅层土体平均温度较高,3 m
深度范围沿深度存在明显的负温梯度,负温梯度具有
抑制蒸发势导致土体水分向地表迁移蒸发。
比较图1和图2看出,阴坡面和阳坡面的温度分
布在夏季差别小,冬季差别大。夏至差别最小,冬至
差别最大。阳坡面和阴坡面在冬季出现较大温差,易
于导致阴阳坡面出现不同冻结状态。图中显示出西安
地区阳坡面一年四季不冻结,而阴坡面在冬季冻结。
在黄土高原北部寒冷地区则出现冻结深度差异等
问题。
图3给出了路面下深度2 m和4 m处路基横向温
度分布。图中显示出,7月份路基温度呈吸热型,越
靠近坡面,温度越高,温度梯度越大。而1月份路基
温度呈放热型,越靠近坡面,温度越低,温度梯度越
大。路基中部区域温度横向变化较小,但随着深度增
加,7月份2 m深度处的温度高于4 m深度处。1月
份2 m深度处的温度却小于4 m深度处。
ZU
\ J6 /
、、、.—.,.一——,———.../
12
嚣s
赠4
距中心距离,cm
(a)7月(深度2m)
p删
\ 越16 /
\ 望!至。/
8
4
一10—8—6—4—2 0 2 4 6 8 10
距中心距离,cm
(b)7月(深度4m)
距中心距离/c“ 距中心距离,cm
(c)1月(深度2m) (d)1月(深度4m)
图3路基横向热分布图
黄土路基温度场随气候的动态变化,特别是温度
梯度的存在,对考虑温度影响确定非饱和土路基渗透
系数、确定非饱和土水势、进行非饱和土路基水分场
计算是有价值的。
上述对路基日平均温度进行了计算分析。为了进
一步探讨昼夜路基温度差异,将每日分为两个时间段
进行计算。计算得到路基路面白天平均温度分布和路
基路面晚上平均温度分布。表面因直接承受昼夜外界
条件变化,白天和晚上温度差别较大。这一差别随季
节是变化的,7月份差别最大,超过30℃,1月份最
小,约为7℃。但在深度30 cm处,白天平均温度和
晚上平均温度几乎是相同的,其差别可忽略不计。因
此,外界条件的昼夜变化对路面温度的影响不超过
30 cm。当深度超过30 cm时,可不考虑外界条件昼
夜变化影响。当深度小于30 cm时,宜考虑昼夜比较
万方数据
郑健龙等:膨胀土路基温度现场观测分析与研究·3·
膨胀土路基温度现场观测分析与研究木
郑健龙缪伟
(长沙理工大学公路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76)
摘要为了研究自然气候条件下膨胀土路基内部土体温度变化规律,在某膨胀土路堤内部进行
了一年多的现场跟踪观测,分析了不同位置土体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发现了不同深度温度变化滞
后性和温度场分布季节差异性,并对其特点和形成原因进行描述和解释。根据温度变幅标志,推测出
了当地膨胀土气候剧烈影响深度,可作为相关工程处治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膨胀土温度现场观测气候影响深度
1前言
膨胀土是一种粘粒成分主要由亲水性矿物(蒙脱
石、伊利石)组成的高液限粘土,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吸水显著膨胀软化,失水急剧干缩开裂。大量研究表
明,气候干湿循环作用是引起膨胀土路基浅层破坏的
根本原因,因此,土水关系成为膨胀土研究的重点和
热点,而对温度这一同样受气候直接影响的指标则没
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热力学理论和非饱和土理论来看,温度对非饱
和土的性质影响很大。首先,非饱和土的吸力一般定
义为土中水的自由能状态,温度升高,土体水分势能
增加,吸力降低,抗剪强度降低.。其次,土体中湿
度场和温度场是耦合作用、相互影响的。也就是说土
壤水分的运动不仅仅是因含水量的分布不均衡引起
的,温度梯度的存在也是驱使水分迁移的原因。由此
可见,研究膨胀土路基中的温度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
变化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际
意义。
曩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2002 318000)。
郑健龙,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2观测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在已进行的非饱和土温度变化规律研究中,杨果
林等通过膨胀土路基模型试验,得到了在积水、日
照、阴天和降雨4种模拟气候条件下,膨胀土路基中
温度的变化规律旧-。刘炳成等在多种条件下,对非饱
和多孔土壤中温度和湿度分布的动态特性进行了室内
试验研究,分析了温度效应对水分运移的影响”J。为
了真实、准确地了解膨胀土路基在自然气候条件下,
其内部土体温度变化规律,本次研究采取了现场跟踪
观测。观测地点设在南(宁)友(谊关)路宁明段
Al(2+412断面,位于项目组“土工格栅加筋包边处
治方案”试验路段内,格栅包边宽度为3.O m,路堤
填料采用宁明灰黑色膨胀页岩风化破碎土HJ,共埋设
了温度传感器、含水量探头、土压力盒、水平位移
计、剖面沉降管,垂直测斜管共6种观测元件。其
中,为了保证观测的精度和稳定性,选用了长沙金码
高科公司生产的JMT一36型温度传感器,其主要技术
指标为:测量范围一20—110℃,精度+O.5℃,线
性误差+0.3℃。温度传感器沿横向布置了7个,距
边坡水平距离分别为0.4 m、0.9 m、1.5 m、2.2 m、
3.O m、4.0 m和13.0 m,距路基顶面的距离均为3.5
大的温度变化。土表面因其吸热性小于沥青路面,外
界条件的昼夜变化引起路基温度的变化小于沥青路参考文献:
面,故可认为,外界条件的昼夜变化对路基温度的影[1】王铁行,陆海红·温度影响下的非饱和黄土水分迁移问题探讨·岩土力
响也不超过30 cm。Ⅲ盖二=’0,:∑翟:%蝌,.w.鼬。一~。。。。。m。
4 结论(33):483—500.
温度变化可导致黄土路基出现一系列病害问题, [3]党进谦,李靖·含水量对非饱和黄土强度的影响·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特别是阴阳坡及其导致的病害问题,主要与阴、阳坡[4]磊Z芸茹茹五学研究中的若干新趋势.岩土工程学报’200l。
面受到的气候因素的差异有关。本文基于黄土高原的23(1):l-13.
气候特征及现有文献,提出了模拟黄土高原气候因素[5]刘保健'支喜兰,谢永利等·公路工程中黄土湿陷性问题分析·中国公
的地表温度场数值计算方法,并模拟气温、辐射量、[6]譬盏≮=:盖翟=二310 N岖N。耐。d A蒯岫。‰训
湿度等边界条件,经过对黄土高原边界因素的分析研一Te。二咖。i:’Qi。ghai—ibet之。一.萎ien。i。。h抵二E,2002,45
究,确定了适于黄土高原的模型参数。进一步对西安(4):433一“3.
塑垩耋要嫠筻鎏苎结量复窭型笙墨竺翌皆坌要耆翌! 罱蠢羹言:妻言莲嚣篡嚣i艾奏≥誓蓄蛊釜}土i翥,’
本文方法的合理性,对东西走向坡面的计算结果揭示高兰霸:薪’:‘纂誉?葫籍桑蕃划茹茹二;度场的数值模型.重
了阴阳坡面地表温度的差异性,对阴阳坡面地表温度庆大学学报,2003,26(6):66—69.
的差异性随季节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外界条件的[10]王铁行·岳彩坤·模拟气候因素的黄土路基地表温度数值分析.路基
昼夜变化对路基路面温度的影响不超过30 cm。
工程-2008t(1):1也收稿日期:2007一04—20
万方数据

㈣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的自然科学版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是2004年创刊、由长沙理工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弘扬科学精神。立足本校,面向全国,开展学术交流和学术争鸣,服务于高校科研和教学,服务于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
本刊依托本校的科研实力,广泛吸纳国内科研成果,紧紧围绕本校学科建设,及时反映本校的科研成果。刊登以公路、电力、动力、信息、机械、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学科为主的学术研究论文。设有交通运输工程,土木与水利工程,机械与动力工程,电气与信息工程,数学与物理科学,化学、生物与环境工程等栏目。
本刊已在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上网,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并成为《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电子科技文摘》、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的刊源期刊。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二届编辑委员会
主 任:郑健龙
副主任:张建仁 柳见成 童小娇
委 员:(以姓氏笔划为序)
刘晓平 朱志平 吴义虎 张建仁
李自光 李应求 李国民 李录平
肖汉宁 陈浩军 罗 可 郑健龙
柳见成 唐立军 袁剑波 黄中祥
童小娇 曾祥君 蒋昌波 雷正保
颜东煌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主 编:童小娇
副主编:方志蓉
责任编辑:罗胜男 公路
交通
电力
动力
信息
机械
数学
物理 博士,教授,长沙理工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湖南省高教工会第四届“芙蓉百岗明星”,湖南省计算数学及应用软件学会副理事长。原任长沙理工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副院长,现任长沙理工大学期刊中心主任,《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长沙电力学院学报》主编。
1962年10月出生于湖北省新洲县。
1983年7月数学专业本科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6年7月计算数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6月湖南大学应用数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2年6月南京大学博士后出站。
1986年7月开始,在长沙理工大学(原长沙电力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的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最优化理论与方法,非线性问题数值解,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性分析,电力市场。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多项,主持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一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工作。分别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仕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进行了多次的合作研究,与国内外同行专家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在国内外核心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参编教材3部。 经国家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自2004年6月正式出版,刊号CN 43—1444/N, ISSN 1672—9331。本刊由长沙理工大学主办,是以反映交通、电力、水利和轻工行业内应用科学领域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科学领域的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长沙理工大学(自然科学版)》为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设有交通运输工程,土木与水利工程,机械与动力工程,电气与电子工程,计算机与数理科学,化学、生物与环境工程等栏目。热忱欢迎校内外的专家、学者投稿,特别是把内容新、质量高、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资助的论文投到本刊。
来稿须知:
1.来稿务必内容新颖,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文字精练,无保密内容。参考或引用他人观点和数据须标注参考文献。论文篇幅一般不超过7000字。投稿时需交原稿一式3份和磁盘文档。未录用稿件不退回作者,作者本人须保留论文底稿。
2.来稿请附中、英文摘要、中图分类号和关键词。其中,中文摘要应在200字以上,内容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结论,要具体详细,不能空泛而谈;英文摘要应有与中文摘要对等的信息量(不少于100个实词),还应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单位、城市名及关键词的英文。关键词3~8个。
3.在首页地脚处标注基金项目名称及其编号,以及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及其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此外,还应标明论文联系人的上述相关信息。
4.论文层次为:中文的文题、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城市名、邮编、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英文的文题、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城市名、邮编、摘要、关键词;其中,中文文题宜控制在20个字之内。
5.量符号和计量单位符合国家标准。
6.变量符号中,对于矩阵、向量、矢量,应标注为黑体。
7.图、表应有图题、表题。线图和照片应清晰。
8.参考文献只列出在正文中被引用的、正式发表的文献,数量应在8条以上,且大多应为5年之内的文献。英文名的姓应全写,名用缩写,且采用姓前名后的书写方式。非英文文献应翻译成英文文献。

㈤ 大学比较

其实个人观点长春理工要强一些, 长沙理工是两个学校合并的(长沙交通学院和长沙电力学院) ,下面是两校比较的结果,关键是长春理工没有合并过其他学校,而且其科研实力强些(硕博点明显比长沙理工多),而且长春理工的专业很好就业,当然长沙理工就业也不错。
两个学校的比较:
一,师资
长春理工大学(原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教职工1991人,其中专任教师1006人,双聘院士4人,博士生导师61人,教授(研究员)14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514人,有35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建有1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
长沙理工大学现有专任教师1640人,其中正高职称206人,副高职称566人,博士236人,硕士782人。学校外聘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在校工作。师资队伍中现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交通部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4人,交通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6人,交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交通部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2人,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1人,湖南省首批科技领军人才1人。
二,长春理工大学(原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科研学校拥有18个教学机构,设有1个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空地激光通信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光电测控与光信息传输技术教育部直属重点实验室、2个吉林省重点实验室(光电功能材料实验室和精密与特种加工实验室)、4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光电功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光电测控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省激光加工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空间光电技术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部级研究中心(中国兵器试验场光测仪器检定站、中国兵器装备研究院光电中心)、3个省市级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网络数据库应用软件科技创新中心、长春市数字化制造科技创新中心、长春市激光加工科技创新中心),还设有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图书馆、档案馆、校园网络信息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
学校是国家首批批准的学士、硕士授权单位,第6批博士授权单位。现有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光学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11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光学工程、物理学、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1个国家重点学科(光学工程),3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光学工程、物理电子学、光学),12个吉林省重点学科。有9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和10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并具有硕士研究生单独招生考试权和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推荐权。设有本科专业49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子技术科学、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吉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子技术科学、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1个(信息对抗技术),覆盖工、理、文、经、管、法6大学科门类。

长沙理工大学 学校设有24个教学院(部),54个本科专业,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和MBA授予权以及授予同等学力硕士学位资格。拥有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1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6个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10个省级优秀实习基地。
校园面积;
长春理工大学(原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 学校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现拥有4个校区,占地面积76.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8.2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2亿元;拥有中外文图书177.2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75亿元。
长沙理工大学现有金盆岭、云塘两个校区,校园占地182.57万平方米(合2738.55亩),校舍总建筑面积98.34万平方米,国有资产13.44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1774万元。全校藏书总量292.49万册,其中纸质图书248.68万册,中外期刊3192种,拥有集借阅、查询、检索功能于一体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建有主干千兆、部分万兆的网络核心系统,多媒体教室与语音实验室座位10311个。体育运动场地18.54万平方米,其中室内体育场馆3.45万平方米。
在校生人数:
长春理工大学(原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 学校现有本专研在校生1993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51人,硕士研究生3255人,本科生15083人,专科生1347人;

长沙理工大学 目前全日制在校学生25578人,其中本科生21001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537人。

㈥ 作为百年学府的湖大曾培养出哪些知名人物

作为百年学府的湖南大学,培养出过很多杰出人物。从古至今,数不胜数。作为一个湖大人,我深感自豪。虽然我可能做不到向他们一样优秀,但是有他们作为我的校友,我深感自豪,下面就让我来稍微介绍一下一些杰出人物吧!

在刚入学的时候,就有优秀的学长学姐以及导师的视频,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建筑学院院长魏春雨教授。他在视频中的话让我记忆深刻让我对湖南大学的建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以上就是一些著名人物的简短介绍啦,相信大家对千年学府 湖南大学又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吧!

㈦ 麻烦谁能给我2位长沙的大学出名教授的资料

王耀中,年10月生,湖南益阳人,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兼任湖南省社科联副主席、湖南省商贸学会副会长、湖南省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79年7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1994年获湖南大学工业外贸(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从武汉大学外国经济思想史专业博士毕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89-1990赴加拿大达尔豪斯(Dalhousie)大学经济系进修一年;1994-1995赴澳大利亚昆士兰(Queensland)大学作高访学者;1980年至今,一直从事教学、科研和高校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经济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 1991年3月起任经济管理系副主任;1992年8月任国际贸易系主任、副教授;1995年6月任国际经济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1999年4月任原湖南财经学院副院长;2000年4月任湖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2007年1月至今任长沙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
编辑本段获奖
曾先后主持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跨国公司并购中国企业的新动向与国家经济安全研究”、“开放经济下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民营经济对外贸易发展问题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标准体系建设与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家级精品课程等国家级课题7项,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等课题8项;出版专著3部,主编省级以上立项资助教材3本,在《世界经济》、《经济学动态》、《金融研究》、《经济评论》、《光明日报》(理论版)、《经济日报》等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曾获中国人民银行系统优秀教师奖,中国金融教育基金奖,湖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郑健龙,1986年湖南大学固体力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1年毕业于长安大学,获得道路与铁道工程工学博士学位。 1993-1994年比利时道路研究中心访问学者,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研究员; 1995年起担任长沙交通学院路桥系副主任; 1997-2003年先后任原长沙交通学院院长助理、副院长、院长; 2003年任长沙理工大学校长。 郑健龙(1954~),男,湖南邵阳人,汉族,中共党员,博士,长沙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部和湖南省重点学科带头人,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9(第八届)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交通部青年科技英才,交通部吴福——振华交通教育贡献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公路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理事,湖南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沥青路面专家协会高级会员,《中国公路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vement Research and Technology编委。 郑健龙教授长期从事特殊土路基稳定与加固、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沥青混合料力学特性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出版《公路膨胀土工程》等学术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获国家专利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6项。郑健龙教授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突出贡献:1. 主持完成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计划重大项目“膨胀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提出了膨胀土的平衡含水率理论、开发了膨胀土路堑边坡柔性支护综合处治技术和路堤物理处治技术,发展了公路膨胀土工程理论与技术。2.首次提出了沥青路面路表弯沉衰变的演化模型和沥青路面结构极限状态设计法,提出了以设计弯沉为指标的沥青路面设计标准与方法以及沥青路面大中修补强设计新方法, 完善了我国沥青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成果均被纳入行业规范。3.在国内外率先开展沥青混合料的黏弹性损伤特性的研究,提出了以损伤力学中的真实应力确定疲劳试验中应力水平的新方法,建立了相应的疲劳方程,创建了沥青混合料非线性疲劳损伤理论与分析方法,为沥青路面设计规范的修订奠定了基础。此外,郑健龙教授在路基变性控制技术、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沥青路面的抗裂设计、沥青混合料的改性技术、路面养护管理技术、复合材料板壳的非线性理论等研究方面均有所建树。
编辑本段从事道路工程
结构计算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做出了创造性工作
一直从事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工程力学、实验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在特殊路基处理、地基与基础加固处治、边坡防护与稳定、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路面结构破坏理论、沥青材料、公路试验与检测技术、结构计算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做出了创造性工作。
沥青混合料的力学性
特别是在沥青混合料的力学性能、沥青路面低温开裂机理及抗裂指标与措施、沥青路面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及土工合成材料的应用技术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在国内,率先应用线弹性断裂力学和粘弹性断裂力学研究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反射裂缝问题;率先建立了沥青路面温度应力日周期性变化特性的数学模拟方法。首次提出了沥青路面设计状态的概念以及设计弯沉的指标与标准,并在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中得到应用。
编辑本段荣誉
发明技术
发明了柔性支挡结构稳定膨胀土路堑边坡新技术,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应用膨胀土填筑路堤的技术思想以及相应的设计、施工技术方法。1993-1994年曾在比利时道路研究中心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并对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过访问,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国际上建立了较广泛的学术联系。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比利时首都地区博士后基金和各类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7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编辑本段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并出版《沥青路面抗裂设计理论与方法》等学术著作,参编了《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公路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等多本行业规范。
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先后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交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交通部青年科技英才,交通部重点学科带头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交通部吴福-振华交通教育贡献奖获得者。 目前,郑健龙教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重大项目1项,其它项目10余项。指导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10多名。

㈧ 求魏武的简介

魏武,男,1970年2月出生,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现任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1)学士:长沙交通学院机电工程系, 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1988年9月--1992年6月;
(2)硕士:长沙交通学院汽车与机电工程系, 汽车运用工程专业,1994年9月--97年6月;
(3)博士:华中理工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1997年9月--2000年12月;
(4)博士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2001年1月--2002年12月;
(5)博士后研究员:香港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智能系统研究所,从事研究员工作 2003年3月--2004年3月。
(1)1992年9月起,长沙交通学院机电工程系(长沙理工大学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担负教学、科研工作。
(2)2006年起,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教授。
智能控制、智能系统、机器人控制技术、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计算机与信息处理
智能交通系统
机电工程,汽车技术,汽车运用工程
魏武博士已在中国科学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被世界三大检索收入的论文为33篇,其中被SCI收录3篇,EI收录19篇,ISTP收录11篇。
博士论文标题为《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和智能控制技术》。
博士后出站报告标题为《城市交通信号智能控制方法研究》。
2002年在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其译作《Network+网络管理员全息教程》。提出了多项理论和技术创新,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要论文包括:
[1] WeiWu, Jean Bosco Mbede, Huang Xinhan and Zhang Yi. Neuro-fuzzy and Model-basedMotion Control among Dynamic Obstacles for Mobile Robot. 中国科学 F辑, pp14 -30, Vol.46(1), 2003(SCI 和EI检索).
[2] WuWEI, Jean Bosco MBEDE, and Qisen ZHANG. Fuzzy Sensor-Based Motion Control amongDynamic Obstacles for Intelligent Rigid-Link Electrically Driven ArmManipulators. Journal of Intelligent and Robotics Systems (Kluwer), Vol. 30(1),2001. pp 49-71.(SCI 和EI检索)
[3] JeanBosco Mbede, Wu Wei, Qisen Zhang. Fuzzy and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MotionControl among Dynamic Obstracles for Robot Manipulators. Journal of Intelligentand Robotics Systems (Kluwer), Vol. 30(2), 2001, pp 155-177. (SCI 和EI检索)
[4] WeiWu, Jean Bosco Mbede, and Huang Xinhan. Fuzzy and Robust Control System ofIntelligent RLED Arm Manipulators for Dynamic Obstacles, Control Theory andApplications, 18(6), 2001 . (EI检索)
[5] WuWei, Qisen Zhang, Jean Bosco Mbede, and Xinhan Huang. Research on Path Planningfor Mobile Robot Among Dynamic Obstacles, Joint 9th IFSA World Congress and20th NAFIP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Vancouver, Canada, July 2001, Volume: 2,p763-767. (EI和ISTP检索)
[6] WuWei, Sheng Zen, Xianyong Gan. Fuzzy and Neural Network Control System ofIntelligent RLED Arm Manipulators for Dynamic Obstacles, 2001 IEEE, The 10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Melbourne, Australia, Dec., 2001, (EI和ISTP检索)
[7] WuWei , J. B. Mbede Yi Zhang. Neuro-fuzzy Motion Control for Mobile Robot. 2002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orks, HI, USA, May 2002. (EI和ISTP检索)
[8] WuWei , J. B. Mbede Yi Zhang. Neuro-fuzzy Motion Control for Mobile Robot. 2002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orks, HI, USA, May 2002(EI和ISTP检索)
[9] WeiWu, Zhang Yi. FL-FN-MOGA Based Traffic Signal Control. Journal of System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13(2), 2003, P63-72. (EI检索)
[10] WeiWu, Zhang Yi, Song Jingyan, Zhang Zuo. A method of traffic signal control basedon Fuzzy logic and Genetic Algorithms for multi-intersection. IEE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Arizona, USA, Oct. 2001(EI和ISTP检索)
[11] WuWei and Yi Zhang. FL-FN Based Traffic Signal Control. 2002 IEEE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HI, USA, May 2002. (EI和ISTP检索)
[12] WuWei, Mingjun Wang. Traffic Signal Control Using Fuzzy And Neural Network. The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Nov., 2001, Shanghai, China(EI和ISTP检索)
[13] WeiWu, Huang Xinhan, Wang Min, and Song Yexin. An Automatic System of VehicleNumber-Plate Recognition based on Neural Networks. Journal of System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12(2), 2001, P63-72. (EI检索)
[14] WuWei, Yu Li, Mingjun Wang, Zhongxiang Huang. Research on number-platerecognition based on neural networks. Neural Networks for Signal Processing XI,2001. Proceedings of the 2001 IEEE Signal Processing Society Workshop, Washington D.C., USA, Oct. 2001,P529 –538(EI和ISTP检索)
[15] WuWei, Qisen Zhang, and Mingjun Wang. A Method of Vehicle Classification UsingModels and Neural Networks, IEEE ’200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miannual Vehicular Technology VTC2001 Spring Conference, Israel. May 2001, volume: 4, p3022-3026. (EI和ISTP检索)
[16] 魏武、黄心汉、张起森、王敏. 一种基于垂直边界字符特征的车牌定位方法,中国公路学报,Vol. 13(4), 2000,P88~P90. (EI检索)
[17] WeiWU, Zhang Yi, Zhang Zuo, and Song Jingyan Traffic Signal Control using Fuzzylogic and MOGA. Journal of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检索)
[18] WEIWu, HUANG Xinhan, WANG Min, and LI Wei. A Method of Road-Traffic ParameterDetection Using Optical Sensor. SPI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nsors andControl Techniques, Wuhan P. R. China, June 2000, p469-472. (EI和ISTP检索)
[19] WuWei, Mingjun Wang, Zhongxiang Huang. An automatic method of location fornumber-plate using color features. IEEE Signal Processing Society 2001 Int.Conference on Image Processing, Thessaloniki, Greece Oct.,2001, P782-785. (EI和ISTP检索)
[20] HuangXinhan, Wei Wu and Wang Min. Intelligent control of signal on urban roadintersection based on fuzzy and neural networ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Advances in Systems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Vol.1(2),2001.pp124-129.
[21] WeiWu, Huang Xinhan and Wang Min. The Vehicle Recog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basedon computer vision and neural networ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s inSystems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Vol.1(1),2001.pp112-117.
[22] WuWei, Qisen Zhang, Jean Bosco Mbede, and Xinhan Huang. Path Planning for MobileRobot Among Dynamic Obstacles and Its 3D Simulation, EUROIMAGE 2001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gmented, Virtual Environments and Three-DimensionalImaging, Mykonos, Greece, May, 2001.
[23] WuWei, Jean Bosco Mbede, and Xinhan Huang. Fuzzy and Robust Motion Control amongDynamic Obstacles for Intelligent RLED Arm Manipulators,4th Asian Conference on Roboticsand its Applications, June 2001, Singapore.
[24] WuWei, Yi Zhang. Traffic Signal Control Based on Agent and FL-MOGA. 10th ITSworld congress, USA,Aug. 2002.
[25] WuWei, Yi Zhang, Jinyang Shong, Zuo Zhang. Traffic Signal Control in IntersectionUsing Fuzzy Logic Controller.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s & Signal Processing (ICICS 2001), Oct., 2001, Singapore.
[26] 魏武、张起森、王明俊、黄中祥. 基于模板匹配和神经网络的车牌字符识别方法.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Vol.14(1), 2001,P123~P127.
[27] WEIWu, WANG Mingjun. Fuzzy-Logic-Based Traffic Signal Control at Intersection. The4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2002.
[28] 魏武、张起森、王明俊、黄中祥. 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交通信号控制方法研究. 中国运输工程学报. 1(2), 2001, P99~P102.
[29] 魏武、张起森、黄心汉.一种基于多传感器的交通监控系统智能接口,长沙交通学院学报,Vol. 16(3), 2000,P72~P75.
[30] 魏武、张起森、王明俊、黄中祥.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城市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方法.控制与决策2001年会,2001年5月.
[31] WeiWu, Huang Xinhan, Wang Min and Zhang Qisen. A Method of vehicle speed detectionbased on computer vision, Journal Southeast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Vol.16(2), 2000. P117-122.
[32] 魏武、张起森、王明俊、黄中祥. 一种基于模板匹配的车牌识别方法,中国公路学报,Vol. 14 (1),2001,P104~P106.
[33] 魏武、张起森、王明俊、黄中祥.基于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的交通参数检测.信息与控制, Vol.30(3), 2001,P257~P261.
[34] 魏武、张起森、黄心汉.车牌识别的分布式结构处理方法研究,长沙交通学院学报, Vol. 16(2), 2000,P77~P80..
[35] WEIWu(魏武), ZHANGQisen(张起森), ZHENGJianlong(郑健龙), andHUANG Xinhan. A Method of Chinese Number-Plate Recognition using ColorFeatures.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cations of Advanced Technologiesin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Singapore,June 2000,p287-295.
[36] WEIWu, WANG Mingjun. DETECTION OF VEHICLE SPEED BASED ON IMAGE PROCESSING. The 4th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2002.
[37] 魏武、郑健龙、张建仁等. Status Detecting ofVehicle /Pedestrian/ Driver and Assistant Driving & Vehicle IncidentProcessing. 第15届国际华人交通运输年会,2002
[38] JeanBosco MBEDE, Wu WEI, Xinhan HUANG, Min WANG. INTELLIGENT SYSTEM OF CHINESENUMBER-PLATE RECOGNITION. Revised for IEEE Transaction on 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 Systems.
[39] WeiWu, Wang Mingjun. Research on Traffic Signal Control Based on IntelligenceTechniques. The IEE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Systems Shanghai, China, October 12-15, 2003
[40] WeiWu, Wang Mingjun.Toll Collection Based on Networks and it’s Key Techniques in China. The IEE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Shanghai, China, October12-15, 2003
[41] WeiWu, Wang Mingjun. DETECTION OF VEHICLE SPEED BASED ON IMAGE PROCESSING. 2003 IEEE IN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MACHINELEARNING,October12-15, 2003
[42] HONG-YUANFU Wei Wu, A Method of Vehicle Classification Using. 2003 IEEE IN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MACHINELEARNING,October12-15, 2003(已录用)
[43] 魏武、黄心汉、张起森、胡列格.高速公路“一卡通”收费系统研究,系统工程, Vol. 18 (1).2000,P55~P59.
[44] 魏武、黄心汉、张亚平.我国未来交通量观测站的系统设计,中南公路工程,Vol. 25 (1),2000,P57~P59.
[45] 魏武、黄心汉、张起森.高速公路电子收费系统(ETC)及其应用前景,中南公路工程,Vol. 24 (4), 1999,P48~P50.
[46] 魏武、王明俊.GPS 及其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前景,国外公路, Vol. 18 (6),1998,P28~P30.
[47] 魏武等.Network+网络管理员全息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译著,已出版)
[48] 魏武等. 机器人智能控制理论与方法.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著,待出版)
(1)美国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优秀博士奖。
(2)国际IEEE控制系统、汽车技术、信号处理、系统人和控制系统、机器人和自动化协会会员。
(3)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对象(2002年)

㈨ 邵东有那些名人

匡互生(1891~1933),名济,字人杰,别名日休、务逊。清光绪十七年(1891)九月三十日,出生于邵阳东乡天台山(今邵东县廉桥镇丰足村)。7岁启蒙,勤奋好学,学业优异。16岁开始,读书之余,习学武艺,对社会邪恶势力,好打不平。宣统二年(1910)入邵阳中学读书。民国元年(1912),武昌革命爆发,湖南首先响应,匡随石基攻打巡抚衙门,破后,承担小西门防卫。民国2年,湖南都督汤芗铭,任意戮杀无辜,匡在《时事感言》中,用大量事实揭露汤芗铭在宝庆的种种罪行,汤下令缉捕。国文教师李洞天尽力掩护,幸免遇难。在邵阳中学读书期间,常和好友谈论国事,对封建制度痛恨入怀。
郑健龙,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国际沥青路面专家协会高级会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路基路面专业委员会委员、交通部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交通部跨世纪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力学学会理事、湖南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
1954年出生于湖南邵东县,1986年湖南大学固体力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3-1994年比利时道路研究中心访问学者,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研究员,1995年起,先后担任长沙交通学院路桥系副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代院长和院长职务,2001年长安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3年任长沙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热点内容
西南大学考研好考么 发布:2024-05-20 06:03:56 浏览:920
交换大学生 发布:2024-05-20 06:03:45 浏览:450
731号前拿到毕业证函授本科 发布:2024-05-20 05:53:23 浏览:447
湖大招收博士研究生导师 发布:2024-05-20 05:53:20 浏览:575
中北大学2014年毕业生名单 发布:2024-05-20 05:49:18 浏览:814
美国公立大学教师工资来源 发布:2024-05-20 05:48:45 浏览:5
地质学研究生复试导师常问问题 发布:2024-05-20 05:35:36 浏览:758
大学英语三作业答案 发布:2024-05-20 05:29:12 浏览:320
四川省最新大学排名 发布:2024-05-20 05:20:09 浏览:712
大学城到铜梁多长时间 发布:2024-05-20 05:15:49 浏览: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