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与导师关系
⑴ 硕士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硕士研究生选择导师的课题,在进入到瓶颈期的时候,可以向老师咨询。
⑵ 研究生如何与导师搞好关系
一个研究生想要和他的导师搞好关系特别简单,你就要经常性的去向你的导内师进行请教,因为一个导师容他可能带的研究生只有你一个或者两个人员不是特别多,你们两个之间的见面次数是特别多的,所以你只要努力,你们这样关系就可以变好。
⑶ 作为一名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怎样
自己和导师的关系非常好,研究生的时候就经常和导师一起出去玩,还陪导师出国工作,毕业后也保持联系,而且还经常让我推荐研究生。
⑷ 研究生的导师和学生应该是什么关系
其实,这次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参加的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理清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
2、最近理想:导师帮助研究生发现一个可供研究的问题并指导他获得最后的成功。
3、过程影响: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做论文及做项目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从积极的意义上影响学生,使其能够在最后拥有导师思维并解决所遇到问题的基本能力。
4、反馈影响:导师通过研究生的一些思维发现自己的知识范围内所未涉及到的新知识,并将其和学生一起融会贯通,取得超越两人固有能力的成果。
这些都应该是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关系的特征,但是,事实上,却是很难达到的,有些优秀的导师可以达到或部分地达到,而有些很差的导师则一条都做不到。
作为研究生,确实需要从导师那里获得自己原来不具备的本事,这些可以从课堂上获得,可以从讨论班上获得,可以从老师的一些身体力行的事情中获得,可以从老师的思想或者行为中顿悟到。
而作为导师,则通过指导研究生的选择研究方向,选择希望解决的问题,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来引导学生达到理想的彼岸。即便未来不见得做研究类型的工作,但是这样的思维方式却是应该教到学生手里的。
如果学生能够在三年内或者稍长的时间内能够通过各种途径从导师那里获得一些进展,而这些进展可以表现为发表的论文和最后的解决了某个问题的毕业论文,那就可以认为完成了最近理想,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导师的影响还可能继续起作用,这一般就是精神上的影响了。
经过这次讨论,我认为带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确会比带统招的研究生累一些,一方面是不能时时耳提面命,上面也提到,其实老师在研究过程中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会产生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一方面是他们肯定对于研究有自己的看法,很可能是觉得工作中处理的问题就是或者接近研究了,而没有虚心学习的动力。
这样的话,我想,对于以后愿意跟我做论文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我觉得应该对他们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原来的时候我希望我的学生要跟着我上至少一个阶段的讨论班,现在看来这样的要求不太够,那就再提一个可以评价的要求,就是在杂志上发表出至少一篇学术论文来,以这篇发表论文作为自己真的学到了研究秘诀的证据,我想这还是很应该的。
周六的时候,有同学去取录取通知书的时候问我,是否能跟我做论文,我当时的建议是,先尽量找其他的老师,找到了最好,如果找不到或者找了但是别的老师对自己没有兴趣,那再考虑是否跟我的问题。
这样说一方面是考虑到同学太多,现在就开始记在我的名下浪费了其他的导师资源,另外也有我对同学目前没有把握的缘故。
未来的工程硕士答辩将会有个淘汰的问题,具体的做法是:论文不合格者不让答辩或者延长学习时间,等写好了再答辩,如果一定要答辩,到答辩会上过不了的话就要重新开题,然后再用相当的时间来做一篇新的论文,这个要求一定要得到贯彻。
到时候如果我的学生和别人的学生站在一起PK谁过的时候,能够拿得出研究论文来的人自然会让老师有话好说了。因此,我准备
1,逼迫成为我学生的同学发表至少一篇学术论文。
2,在我的讨论班上至少要过一个周期。
⑸ 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到底应该是怎样的
我觉得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就和普通师生关系是一样的,不管他们学历有多高,但是他们最基本的身份在摆在那里,因为研究生也是学生,研究生导师也是老师,只不过他们文化学历高一些,知识文化要多一点。
⑹ 研究生和导师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在中国,导师和研究生之间是一种很微妙的关系,不论是学生还是导师都是在尽力维系这一平衡。导师负责制的体系下,学生处于劣势,遇到问题又没有第三方的制约。如果求助于学院或者学校的力量干涉,得罪导师的后果对于学生来说恐怕只剩下最后退学一条路可以走了,因此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学生往往选择忍气吞声。
细数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无非有以下四种,导师好、学生好;导师好、学生不好;导师不好、学生好;导师不好、学生不好。
一.导师好、学生好---可遇不可求
这是理想的师生关系,导师和学生之间教学相长,是一种科研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关系十分难得,需满足两个条件,一、导师有实力,一心为学生好,二、学生有潜力,愿意跟着导师学。“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彼此之间相互信任。如果你属于此类,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将关系进一步发展。学术需要传承,导师年龄大了也要退休,导师会选一人重点培养,如果你能成为导师的“关门弟子”,将来接手导师课题和实验室的很可能是你。
如果学生能做出成果还好,第一作者肯定是导师,如果做不出成果就恶语相加,这种老师可以称之为“学阀”。好处也不是没有,跟着这种老师也确实可以学到东西,但这种关系的维持是导师拿学生的毕业相要挟,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对于科研的热情。
四.导师不好、学生不好---罪与罚
这是一种最差的情况,导师完全把学生当做奴隶,对于学生要求随叫随到,不管你有什么事情都必须放下。从取快递报账,到给导师接孩子带家教,完全就是导师的免费保姆。如果这时又遇见一个“不服管教”的学生,那么矛盾就爆发了。如果一毕业,学生和导师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对于导师来说,这是培养学生最大的败笔。
这四种情况又是可以随时间转化的,研一的时候可能是导师好、学生也好,等到研三的时候可能就是导师不好、学生也不好。
⑺ 想了解一下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如何处理
楼主的问题比较有代表性啊,我就简单回答一下吧。
以过来人的经验专看,与导师的关系处理属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个人的愿望和要求,直白的说就是你究竟想从导师那里得到些什么?
如果楼主你的目的只是想从导师那里学到一些专业领域的知识,那这个问题就简单了,你要做的,就是尊重导师,尊重他的每一堂讲课,认真研究他交给你的课题,每一个导师都不会拒绝勤奋好学的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学有成就,将来他可以很自豪的说某某某是我的学生。
如果楼主的导师是当地社会名人,很有实力,社会关系很广,你毕业后希望得到他的推荐,那平时的和导师的感情培养是很重要的。我同学就有好多是冲着导师的社会关系去的,后来事实证明他们的选择是对的,在我导师的大力推荐下,毕业后他们的职业社会地位都比较高,第一步跨的台阶就比其他同学高,其他人自谋出路的工作好几年都达不到那几个第一步的层次。如果你看重这点,那平时的交流一定要密切,导师家里的情况一定要熟悉,遇到逢年过节,搬家动迁,子女高考等特殊情况一定要功夫做到位,但不能过火,以免反效果。
哈哈,楼主天资聪慧,有些事情自己能把握分寸,我就不多说了,最后衷心祝愿楼主学业有成,宏图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