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溺亡博士导师

溺亡博士导师

发布时间: 2021-02-02 13:44:18

Ⅰ 西交在读博士溺亡,为何学生自杀事件频发

学生自杀事件之所以频频发生,是因为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正常的引导和疏导。


据熟悉杨宝德的同学证实,杨宝德和导师的关系,似乎并不像家人们想象的那样好。据此,1月8日下午,封面新闻记者尝试拨打导师周某的手机,但对方并未接听。随后,记者就杨宝德自杀事件通过短信垂询,对方也未予回复。杨宝佳称,目前,杨宝德家属还在与西安交大展开交涉,不过,“校方并不承认自己存在责任,他们认为杨宝德是成年人,有负责自己安全的能力。”杨宝德自杀后,其女友于1月8日以网名“追寻杨宝德”发布长微博:《名校博士不堪导师奴役自杀身亡,导师冷漠无情不闻不问》一文。

总之,学生自杀事件之所以层出不穷,是因为学生是一个特别需要学校和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关爱的群体,如果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而没有得到及时的疏通,学生就容易选择走极端的方式轻生。

Ⅱ 我是一名研究生,选了个导师,很牛逼的样子,但是没过几天他说给我安排了一个副导师(负导师、辅导师)

不要这样理解,你的导师没有踢你,主导师没有时间指导学生,就会安排副导师,好好和你的副导师交流,在他的指导下你才有充分的空间可以成长。

Ⅲ 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溺水身亡导师受处分了吗

据报道,西安交通大学药理学博士生杨宝德于2017年12月25日溺水身亡,警方认定,无证据表明系刑事案件。据杨宝德与博士生导师的聊天记录及其身边同学亲友反映,杨宝德生前常被导师要求帮忙处理私人琐事。

基于周筠让学生做与教学科研无关活动的情况,校方对周筠进行了严肃批评教育。1月18日,西安交通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召开主席会议,取消了周筠的研究生招生资格。

校方称,杨宝德的意外离世,使学校及导师都深感痛惜。在其失联期间,学校曾连续多天会同家属组织师生赴火车站、秦岭山区等地寻找,并在华商报、西安交通广播、西安电视台等媒体发布信息,刊登寻人启事,并协助家属在西安多个区域调阅监控录像。

确认杨宝德溺亡后,校方多次对家属进行慰问,帮助处理杨宝德善后事宜,安排专人对家属做好情绪安抚及心理疏导,做好十余位家属在西安的饮食居住等生活保障,全程安排医生陪伴,协助家属火化遗体,并承担了丧葬费等费用。校方表示,家属对学校做出的努力表示理解,并对结果予以认可。

针对《寒门博士之死》一文中的报道细节,校方指出,杨宝德并非周筠招收的第一名博士生。在他之前,周筠招收了一名2015年入学的博士,预计于2018年毕业,目前已有4名硕士毕业。

同时,根据《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学籍学历管理规定》,研究生学满1年后,对其他学科专业有兴趣和特长的,有权根据自身学习科研状况或创业需求,申请转导师、转专业一次,转导师申请无需原导师签字。2015、2016、2017年,西安交大成功转导师人数分别为200人、219人、及305人。

该管理规定还规定,硕博连读研究生学满一学年,且自愿降为硕士研究生的,经本人申请,导师和学院同意,由研究生院报经省教育厅批准后,学籍层次变更为硕士研究生。通过硕士研究生毕(结)业审核,达到硕士研究生毕(结)业要求的,准予硕士研究生毕(结)业,由学校发给毕(结)业证书;通过硕士学位审核,符合硕士学位证条件的,学校授予硕士学位,并颁发学位证书。2015、2016、2017年,西安交大博转硕人数分别为24人、23人、16人。

西安交大称,校方将严格教师队伍管理,开展师德师风教育,进一步完善制度,构建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研究生导师、学工研工干部、辅导员等,将继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关爱和沟通联系,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提前做好危机防范。

Ⅳ 女子浙大博士毕业后疑因导师骚扰跳楼,事情的真相是什么

真相就是女博士说的那样,他被导师骚扰了,但是校方只回应没有确凿的证据,这件事情到现在都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该导师只是受到了很轻的处罚,为什么近几年总有这种事情发生呢?我觉得就这件事看来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 女博士没有勇气站出来

当受到性骚扰的时候,她处理的方式是选择了隐忍,所以才给了导师更多的机会,直到有一天他终于受不了了,他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母亲和男友,但是迫于压力和对方的势力,母亲和男友也只劝她不要一个人和导师相处,她心里很绝望,没有人支持她,终于当她再也忍受不了这种精神压力的时候,她选择了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假如他在事情刚开始的时候,就勇敢地站出来,并且收集证据,那么结局也许就不会是这样了。

Ⅳ 不堪导师奴役博士溺亡,大学导师这口井水有多深

大学导师整体来看是一个优秀的知识精英群体,这个群体的纯度还是很高的,至少在90%以上,总体来说,我见过的老师里面都很不错,并没有出现不好的方面。但即使是一口真的井,也一定会有一些不好的成分,比如一颗老鼠屎等。我听同学谈到过他的老师的为人,就非常的差。

一直到现在,他都会偶尔想起自己在上学期间认识的这个老师,如果换做是别的老师,可能会正常标准去栽培和教育,但他却感觉自己好像没有上过学一样,而他的师兄师姐最后毕业后也很少有人联系老师,大家都对这位老师没什么好的印象,当别的师门在年底等时节给老师拜年聚会的时候,这个同学的师门就冷冷清清。

Ⅵ 博士生导师高出教授博导是个什么衔

将博士生导师变成事实上高出教授的一级“职称”,据称是中国人贻笑于西人的一种中国式笑话,但这种笑话,却实实在在反映了中国人的某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和爱好 前不久,北京大学出台了研究生招生改革的新方案,在几个院系试行。 虽然方案的具体细节外界还不清楚,甚至所涉及相关院系的教授有的对此也不甚了了,但大体的内容,据校方有关单位的公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打破博士导师只能是教授才能担任的惯例,凡是符合条件的讲师和副教授,都可以申请担任博士生导师;二是研究生招生不再标明导师姓名,录取后由学生自行在具有导师资格的教师中选择。 这两条之中,以导师资格的改革最为引人注目。将博士生导师变成事实上高出教授的一级“职称”,据称是中国人贻笑于西人的一种中国式笑话,但这种笑话,却实实在在反映了中国人的某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和爱好。 从古到今,国人对于等级制,存在两种兴趣趋向,一是强化等级,让级别越多,级别间的仪式差别越繁复越好。实行了多年的九品十八等官阶,每个级别不仅俸禄有别,而且衣帽服饰也各有等差,彼此间的称谓仪式各自不同。太平天国的农民,刚坐了半个屁股在江山上,就开始大排等级,甚至比清王朝还过分,不同级别之间的子女称呼都不一样。 第二种趋向,是大家都往最高的级别上挤。魏晋时节在士人中推行九品中正制度,将士人分成九个等级(品)。按道理,应该是三个等级呈正态均衡分布才是,可是事实上,由于第一品专门留给皇族,对士人没有意义,所以第二品变成了实际上的最高品,人称“灼然二品”,连第三品都无人问津了。 久而久之,在大家死命的拥挤下,主管分品的中正官顶不住压力,口子越开越大,最后,一项很贵族化的制度变成了头重脚轻的怪物。不少王朝末年,朝廷里的高品官就更多,左宗棠的亲兵,都是正一品顶戴的大员。太平天国也是如此,到天国灭亡前夕,一共封了2700多个王。 这种毛病,到了现代大有愈犯愈重之势。教授之上加个博导,就是这个意思,而且博士后,也已经被实实在在地变成了博士之上的一级“学位”。 中专技校没人看(其实真正缺的恰是这个层次的人材),本科臭大街,大家眼睛里只认硕士和博士,结果,硕士和博士大扩张,廉价大甩卖。很多学校甚至教授多于讲师。 所有这些毛病都跟官僚制有关。现在所谓的等级都是官等官阶。中国的贵族制很早就萎缩了,取而代之的是无所不在的官僚体制,历史证明,社会的行政导向势必会导致依附于官僚制的等级制,同时迟早会打破等级制的规矩和限制,使最高等级挤满了人,导致这种等级体制整体上贬值。 今天在我们的高校中,职称有着过于浓烈的行政等级色彩 。姑且不说讲师相当于科长,教授相当于处长这样的官方类比,职称设置的本身,也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赋予的权力,至于能否成为博导,那更是要取决于教育行政部门给不给你博士点。 从现在研究生招生中存在的问题看,有导师过滥的问题,有程序缺陷的问题,但从根本上说,依然是行政导向过强的问题。 至于改革的后项内容,其实也存在诸多疑问。让学生放开自主选导师,势必要导致考试科目的泛化,这样不利于研究生阶段专业化的需要。

Ⅶ 寒门博士死后又一硕士坠楼,导师行为谁来规范

首先,个人认为肯定还是要严格研究生导师的评选制度。当然,这只是这个的观点,因为据个人了解,大学老师想要当研究生导师非常简单,只要研究成果够了,职称够了,就能够带研究生,大部分学校都是这样的,并没有什么统一、严格的评选制度,包括我之前读书的时候,我们学校的老师想要带研究生也是比较简单的,老师申请就可以了,只要你研究生成果够了,一般都能够带研究生,有时候职称不够还可以破格。所以个人认为首先要严格研究生导师的评选制度,让那些不合格的老师直接没有办法带研究生。

最后,当然国家和学校还是有必要规范和约束导师行为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导师在学生能不能毕业这一点上权力过大。其实个人也是不太懂,为什么很多学校有导师组,答辩的时候有答辩组,但是研究生的论文能不能送外审,研究生能不能毕业都成了导师的一言堂,别的老师根本没有话语权,那么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搞导师组和答辩组呢?还有个人认为,因为建立健全换导师的制度,现在研究生一旦选择了一个导师,如果不合适,想要换一个导师,简直太难了。

Ⅷ 女子浙大博士跳楼身亡,生前遭导师性骚扰,有证据吗

伴随着疲惫感的,是晓月开始疑神疑鬼,她告诉毛女士,总觉得学校里的人知道了戴某对她做的那些事,因为每次晓月一走近同学,同学们就不再聊天,好像在避开自己。

2017年3月到8月期间,晓月去日本做访问研究,回国前,晓月在跟母亲的通话中第一次提到“死”的字眼,崩溃大哭,觉得自己难以逃脱戴某的关系圈。毛女士劝女儿,“再有几个月就毕业了,离开戴某的关系圈是自然的事,不要害怕。”随后,2017年9月10日,晓月得知前男友结识新女友,当晚情绪明显异常并产生幻觉,与母亲通话中,问毛女士“为什么你的腿被锯了不告诉我?”

9月12日,晓月在老家一所精神病医院被确诊为轻度抑郁,后因为持续规律服药,晓月病情不断好转,但在2018年6月27日,临近毕业,晓月抑郁症复发。

7月2日,毛女士和丈夫到浙江大学,和女儿一起办了毕业手续,当晚回家后,女儿不敢脱裤子上厕所,说怕戴某过来强奸她。整夜也睡不着觉。几天后,晓月在新乡市一家精神病院确诊为中度抑郁、轻度偏执和焦虑。

毛女士回忆,女儿曾告诉自己,抑郁症复发是因为戴某又说了刺激人的话。当时毛女士以为,离开戴某自然就能正常生活,而直到晓月去世,她才意识到,隐忍没有解决任何问题,他们决定举报戴某曾经的行为。

一开始只是给教育部提交材料,之后与浙大成立的调查组交涉,但当这些方式都没有得到可以确证戴某曾性骚扰过晓月的结论。在调查组也几乎不再回应家属的电话后,今年8月16日,距离晓月去世两年多后,毛女士在微博上实名“曝光”戴某。

毛女士表示,女儿晓月从小乖巧,勤奋,成绩没有低于第二名的;初三那一年,晓月一直是学校第一名。2014年,晓月在浙大获得硕博连读资格,在研究生导师张国平的引荐下,她转为浙大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戴某的开门弟子。

在后来的师弟师妹眼中,师姐晓月有些内向,“安静、话很少,被公认科研能力强”。

和晓月同实验室的学生沈林说,戴某的几个学生中只有晓月会做生物信息分析,个人能力比较突出。如果学术上有问题,后辈们也会找她求助。

戴某,这位36岁就评上教授的年轻老师,与学生们的相处并不愉快。沈林形容他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戴某的一位研究生也说,实验上的一些小事没有做好,也会遭到戴某责骂,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抛开沟通方式,仅就学术指导而言,也有学生觉得戴某算不上合格导师。戴某一位不愿透露具体信息的学生表示,一方面,戴某给学生分配任务后会不停施压,另一方面,却不给学生们系统的指导。“比如说种一颗麦子,他只需要学生学会播种或者浇水,但是整个麦子在成长过程中,什么时候播种、浇水的时候有什么注意事项、什么时候种子容易受损,他不会系统教这些东西。在这个过程中,你只需要把体力工作做完,换句话说,学生是他科研工作中的一个螺丝钉,一个流水线工人”。在这种情况下,戴某指导的研究生,几乎都曾因为论文不达标而延迟毕业。

沈林说,戴某门下有两位博士,除了晓月,另一位博士在博三时转入其他导师门下。还有一位研究生李某,与戴某彻底闹掰,最终在没有戴某指导的情况下毕业。

实际上,晓月因为个人能力突出,是同门中在学术上与戴某关联最多的一个学生。晓月在读博期间发表的两篇重要论文,戴某分别是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沈林也说,戴某最近几年论文的主要合作者就是晓月。

在微博公开曝光戴某之前,毛女士一家人也尝试过其它办法。他们整理了一份与晓月自杀相关的材料发给教育部,2018年8月1日,材料从教育部转到浙江大学。随后,8月的某天,一行四位男士自称是浙江大学的调查组人员,到长垣县见了毛女士及其家人。

2018年10月29日,浙江大学调查组负责人通过电话口头传达了对戴某的初步调查结论——举报信中的具体内容,戴某本人全部否认,没有发现戴某对晓月存在骚扰行为的确凿证据;戴某写给晓月的保证条属实,但无法指向具体的骚扰行为等内容。

毛女士不接受这样的结论,又整理新的材料发给教育部,同时向浙大调查组申请与戴某当面对质。2019年9月22日,浙大调查组人员、戴某以及毛女士一家,在河南郑州见面。但戴某和毛女士家人各执一词,直到最后,也没有互相同意的解释。

实际上,在给教育部发举报信之前,2018年7月25日,毛女士电话联系过戴某并录音,想从戴某口中得到他当年给晓月手写保证条的原因。戴某没有直接回答,次日发微信回复毛女士,手写保证条是因为2017年那篇基因组的论文,他将晓月署名第二作者,晓月不开心。毛女士不相信戴某的说法,因为基因组的论文2017年3月投稿,6月返修,8月才被接收,期间戴某可以在任意时间段修改署名,为什么要在2017年2月手写保证条?

这个疑问,在去年9月的那次见面中又被提出,得到了戴某同样的回复。至于为什么要在保证条中使用“欺侮”二字,戴某回复是笔误,当时没考虑那么多。戴某告诉毛女士家人,“我和晓月互相之间很信任,她是我第一个学生,我肯定对她更好,她闹闹小脾气我也会包容她。”类似的疑问,毛女士还有很多。

毛女士近日在微博曝光戴某后,8月28日下午,浙江大学调查组人员联系毛女士,称学校正在组织复查工作,您(毛女士)如果有新的证据,请及时提供给我们。

Ⅸ 西安交大博士生溺亡校方怎么回应

西安交大博士生溺亡 校方停止博导研究生招生资格。

2017年12月25日,西安交通大学药理学博士生杨宝德溺水身亡。警方认定,无证据表明系刑事案件。据杨宝德与博士生导师的聊天记录及其身边同学亲友反映,杨宝德生前常被导师要求帮忙处理私人琐事。

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昨天,杨宝德生前所在学校西安交通大学回应称,杨宝德的博士生导师周筠确实存在让学生到家里打扫卫生、陪同超市购物、洗车等行为。校方已对周筠进行严肃批评教育,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取消了周筠的研究生招生资格。

出国无望?学术无果?在读博士选择自杀

杨宝德今年28岁,来自湖北黄冈的农村。父母在外地打杂工,家中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杨宝德本科就读于湖北武汉一所大学。因知家里负担重,从读大学起,除了学费外,杨宝德基本没找家里要过钱。大学毕业后,杨宝德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的硕博连读。

“当时考上以后,我们都为他高兴,毕竟是名校。”杨宝德的哥哥杨宝佳说,一年半前,杨宝德转到现在的博导周筠旗下。

但自从换了导师后,杨宝德的科研成果在很大程度上陷入停滞。根据媒体报道,读博的一年半时间里,杨宝德只发了一篇论文,而且用的还是硕士期间的实验成果。由于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并非周教授,并未达到毕业规定的要求。他曾跟女友提起,下个学期,博士生中期考核将至,必须要拿出一些前期研究成果。

在科研无果之际,他曾对之前的硕士生导师发长短信。

“自从转了导师,每天都活在痛苦之中,本来性格并不开朗的我开始变得沉默抑郁。本来就不善于与人打交道的我开始变得恨不得每天谁也不见。我不会拒绝人,基本上老师让我干的所有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事我都去干了。对于科研我抓不住重点,总在取舍之间摇摆不定。我喜欢帮助人,基本别人开口了需要帮忙的不需要帮忙的我都帮了,这导致我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做无用功。得到的是我自己的事一事无成。”

在这条长短信中,他甚至提及自己曾想过轻生。这可能是他对外发出的唯一一个明确的求救讯号。

西安交大表示,校方将严格教师队伍管理,开展师德师风教育,进一步完善制度,构建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研究生导师、学工研工干部、辅导员等,将继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关爱和沟通联系,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提前做好危机防范。

热点内容
大学生翻译器 发布:2025-08-21 14:41:35 浏览:343
中央民族大学复试名单 发布:2025-08-21 14:36:54 浏览:822
苏州在校大学生 发布:2025-08-21 14:34:01 浏览:534
武汉大学转专业申请表 发布:2025-08-21 14:32:59 浏览:160
湖南省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报名时间 发布:2025-08-21 13:55:35 浏览:683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郭奕玲 发布:2025-08-21 13:42:24 浏览:852
考研好考的财经大学 发布:2025-08-21 13:37:40 浏览:371
湖南艾滋大学生 发布:2025-08-21 13:37:38 浏览:427
厦门大学mba工商管理报考时间 发布:2025-08-21 13:37:36 浏览:24
山东科技大学2016博士 发布:2025-08-21 13:31:52 浏览: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