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讲座教授
『壹』 王静医生是郑州长江的特聘教授吗
我就机智的打个广告 不要打我 打也打不到
『贰』 特聘教授、客座教授、讲座教授、兼职教授、荣誉教授与一般的教授有什么区别
一、含义不同
1、特聘教授,是特殊(特别)聘任的教授。
2、客坐教授,是客情聘请的学者,不定期做报告讲座等。本人可能不是教授,而是名人、官员、企业家、发明者等兼职。
3、讲座教授通常授予全职教学人员中拥有崇高学术地位或重大研究成就的学者。作为荣誉头衔,讲座教授一般可不受授课课时、以及退休年龄的限制,是一所大学中具有较高学术地位的学者。
4、兼职教授,校际间、学校与社会间,互相聘请讲课的教授。
5、荣誉教授一般也会授予在学术界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以此来表彰他们的成绩。
6、一般教授,是大学聘任的正高级职称,学术带头人等。
二、特点不同
1、特聘教授,是一个荣誉,给予具有特殊学术贡献或是有专长的学者;其次它具有合约性质,即此职务具有一定期限。授予特聘教授的条件可以是本校既有的教授,也可以是外校或是国际学者。
2、客座教授是一个荣誉称号,是有义务的,如为学校作报告,或是合作研究等,因此需要资格审批。被聘者可能并不是教授职位,而是名人、官员、企业家、发明者等等。
3、讲座教授一般也不需要全职,但对工作量有严格的要求。如长江学者要求每年回国全职工作3个月,部分高校要求1或2个月。在这段时间内,讲座教授要全职工作。
4、“兼职教授”,在自己学校是专职教授,接受其他学校的聘请,业余时间兼职做其他学校的教授。
兼职教授有责任有义务为其被聘用的学校进行教学及科研活动,同时也收取酬劳。
5、荣誉教授是一种很高的荣誉,授予者和被授予者也没有合同上的约束。荣誉教授只有名誉没有义务,只需要“授予”称号。一所大学授予某人这一称号以后,理论上,他可以再也不去那所大学。
6、一般教授,负责教学、科研、带研究生等。
三、作用不同:
1、特聘教授:有合约义务,合作研究或做报告等。
2、客座教授,客座教授是有义务的,客座教授需要不定期的来作报告或搞讲座,或者是合作研究,需要资格审批。
3、讲座教授不需要全职,每年需要一段时间在大学进行科研或教学等工作。
4、兼职教授,为学校学生授课传授知识。
5、荣誉教授,表彰学术界做突出贡献学者的成绩。
6、一般教授:既上课、又搞科研、带研究生,也是学术带头人。
『叁』 什么是讲席教授
讲席教授就是讲座教授。
讲座教授是法定大学颁发授予全职教学人员中拥有崇高学术地位或重大研究成就的教席名衔。虽然在各大学规定不同,但作为荣誉性质的名衔,讲座教授常可不受一般教授授课时数以及退休年龄的限制,是一所高等大学具有最高学术地位的学者。
讲座教授(Chair professor)不同于国外的讲席教授(Chair Professor),一般也不需要全职。但对于工作量有严格的要求。比如长江学者要求每年全职回国工作3个月,部分高校要求1个月或者2个月。在这段时间内,讲座教授要全职工作。
(3)长江讲座教授扩展阅读:
发展历史
中国汉、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教授学生。博士就是后来的教授。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开始设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学及明、清两代的府学都设教授。清代末年兴办新学后,大学设正教员、副教员。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大学令》,规定大学设教授、助教授。
1917年修正《大学令》,规定大学设正教授、教授和助教授。1924年的大学条例,取消助教授一职。 1927 年国民党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开始规定大学教员分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用未变。
『肆』 特聘教授是什么意思
特聘教授是指特别聘任的教授。这个词汇有两层含义,首先它是一个荣誉,给与具有特殊学术贡献或是专长的学者;其次它具有合约性质,指此一职务的给与具有一定期限。在中国特聘教授的期限一般是五年,授予特聘教授的条件可以是本校既有的教授,也可以是外校或是国际学者。
特聘教授一般具有博士学位,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自然科学类原则上45周岁以下,人文社会科学类原则上50周岁以下,特别突出和紧缺的人才,年龄可适当放宽。国外应聘者一般应担任高水平大学助理教授及以上职位或其他相应职位,国内应聘者应担任教授或相应职位。
(4)长江讲座教授扩展阅读
特聘教授要求胜任核心课程讲授任务。学术造诣高深,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突出成就。具有发展潜力,对本学科建设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具有带领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
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在同一时间内应只有一个全职工作岗位,不得兼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聘期内不得担任学校领导职务或调离受聘岗位。
人民政协讲坛的首批聘任的特聘教授均是在各学术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大部分是全国政协委员,包括厉以宁、冯骥才、朱之鑫、李毅中、贾治邦等。提升政协干部培训科学化水平、推动干部培训工作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是富有鲜明人民政协特色的干部培训授课机制。
『伍』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的教师队伍
清华大复学高等研究中心设制教授编制8人,研究员编制10人,副研究员编制10人以及不定数额的访问学者和访问教授等流动研究编制。中心现有在编研究人员10人(包括著名华裔应用数学家林家翘先生、朱邦芬教授及翁征宇教授),流动研究人员18名,其中包括9位在站博士后和9名在读博士生;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著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先生为中心名誉主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荣休教授聂华桐先生为中心主任。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教授张首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文小刚、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教授张寿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教授李东海等5位任职设岗在中心的长江讲座教授。此外,清华大学物理系顾秉林,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苏肇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项武忠,香港科技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系项武义,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欧阳钟灿,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葛墨林等6位为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陆』 长江特聘教授陈学新和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刘树生哪个厉害
两位都是牛人,这样比较不合适。
『柒』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有30万年薪吗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年薪还是非常不错的。
这也是对他们能力的一种肯定。
『捌』 长江学者的智商是不是都很高
今天,清华大学张林琦教授接过聘书,与其他201位学者一起成为第九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的一员。作为特聘教授,他将在聘期内享受每年10万元的年薪。
与各地动辄上百万元的人才计划相比,张林琦教授拿到的10万元并不算多。可是在1998年,当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宣布启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并以10万年薪这个在当年算得上天文数字的薪资聘请教授时,这一“破冰”之举被媒体称为“中国教育史上开天辟地头一回”。此后,高校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并陆续盘活了用人与薪资制度的这潭“死水”,一批批优秀的年轻人冲向前台,充当国家科研“突击队”先锋。
高校教师穷得让人感到耻辱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张伟平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一批特聘教授。1993年,这位留学法国的博士回到南开大学工作时被定为助教,每个月拿着200多元的工资。到了1998年,已经成为教授的张伟平工资增长到2000来元,一年下来年薪不足3万元。
这位当时正年轻的教授记得很清楚,自己和周围的许多同事到菜市场买菜,为了省点钱,还要与小贩们讨价还价。“为生计所累,我们能花在学问上的时间少了。”他说。
时任教育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韦钰也记得,不少高校的年轻教师向她反映:老师太穷了。
一些重点高校的年轻老师出国开会,见到自己的同门师弟师妹,聊天时说起了待遇和科研条件,只能用“穷得有些耻辱了”来形容自己的状况。让韦钰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国内一所重点高校的重点实验室主任。这个年轻人坚决放弃了海外优厚的待遇回国工作,可是国内高校的待遇实在太低了,忍无可忍的太太与这位年轻的教师分手了。而上海一所重点高校建立了一个重点实验室,科研条件都不错,校长向韦钰抱怨:国内高校钱太少了,没人愿意回来。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专任教师40.7万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4.6%,教师队伍断层严重,高水平学科带头人青黄不接,领军人才匮乏。
我们这些老高校人为什么还不如刚回国的小青年
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国家拿钱提高高校教师待遇困难重重:人事部门掌管技术职称评定的结果,评上教授以后,无论贡献大小,待遇都一样。而教授终身制又让不干活的老师没有解聘的危险,能干的老师也没有权利要求学校改变目前普遍偏低的待遇。
1998年5月的一天,韦钰与李嘉诚先生一起吃饭。席间,韦钰谈起了高校教师队伍的现状,李嘉诚先生立刻表示他愿意有所作为。这一年8月4日,教育部与李嘉诚基金会合作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在一定程度上,这个计划采纳了国外讲席教授的做法,并且向年轻人倾斜:有博士学位,年纪在45岁以下。
计划公布以后,一些老教授不服气,跟校长提:我们在学校服务了这么多年,到头来还不如新回国的小青年?
60位院士参加“长江学者”第一次初评。会议一开始,韦钰先给院士们鞠躬。她说:在座的诸位与我们要评出来的年轻学者相比,论贡献,要大;论水平,要高,论困难也可能不小。可是这次请大家来是为国家选“突击队长”。就像一家人,不够富裕时,得先让年轻人吃饱,让他们可以趁年富力强,有创新激情的时候,冲击国际前沿。
报名者众。有学校的领导干部甚至为了申请长江学者,放弃了官位。这一年,经过严格评审,71人入围。
年轻科学家为“发财”才回国的?
有眼红的人说,这个计划就是让一批年轻人发财了。
在北京大学的应聘者中,当年37岁的佘振苏教授被校方认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在美国的年薪不少于11万美元。10万元人民币的年薪,只相当于他当时一个半月的收入。
佘振苏告诉媒体,年薪10万元,本来不在考虑之中。吸引他的,主要是多方面的因素:想为国家做点事情。而国内的条件、特别是实验室建设条件开始渐渐成熟。学问做到一定程度,特别希望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在与长江学者的座谈中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这10万元钱并不是你们劳动价值的全部体现,仅仅是使各位能够安心工作而无后顾之忧,让各位能较体面地生活,能够集中精力出色地完成突击队长的任务。
还是有人不理解。当时南开大学的一位教师找到时任校长的侯自新,对这件事情发表不满。侯自新对他说:你着什么急?他们涨了,你还会少吗?
李嘉诚先生在今天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十周年颁奖典礼上说:“当年,这是一项打破制度局限的创举。不仅打破了科研人员薪酬结构僵化及平均主义的局限,更能为国家吸引及稳住人才。我们向世界发出了‘珍重人才’的强烈信息。”
年轻人是最大的受益者
“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年轻人是最大的受益者。”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说。据统计,至今全国共有115所高校聘任了1308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平均年龄42岁,讲座教授平均年龄46岁。特聘教授中,90%以上具有一年以上国外留学或工作经历;讲座教授全部从海外招聘。通过讲座教授岗位的合作,部分高校进一步引进了若干名海外一流大学高端人才。
杨卫对此感慨最深的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在年轻人中形成精英的概念。当时的大氛围是当院士的年轻人很少,但是,长江学者对年轻人来说,只要通过努力就可以争取。
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示范和引领下,目前,全国共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许多高等学校相继实施了一批人才计划,大力吸引、培养中青年优秀拔尖人才。时至今日,国内高校教师待遇普遍提高,10万元对于很多长江学者的申请者来说不是一个大数目了。“对很多回国创业的海外学者来说,长江学者是我们回国创业首选途径。”张林琦说。(本报记者原春琳)
『玖』 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的中心学者
北京大学抄高能物理研究中心资深学者(海外)
季向东教授(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研究领域:QCD,粒子物理
韩涛教授(威斯康星大学教授)研究领域:粒子物理
何小刚教授(国立台湾大学教授)研究领域:超对称物理,粒子天文学
袁简鹏教授(密西根州立大学教授) 研究领域:粒子物理
钱永忠教授(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研究领域:粒子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
邱建伟教授 (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教授)研究领域:QCD
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青年学者 (PUCHEP Fellow)
毕效军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 研究领域:粒子物理及宇宙学
廖玮教授(华东理工/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研究领域:粒子物理
廖益教授(南开大学物理学院/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研究领域:粒子唯象、场论
陈学雷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研究领域:粒子物理及宇宙学
冯太傅教授(大连理工/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研究领域:量子场论、粒子物理唯象学
张同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研究领域:天体物理与宇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