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学生
① 题目是这样的:一个教授逻辑学的教授,有三个学生,而且三个学生均非常聪明! 一天教授给他们出了一个题
答案是(,108,144)。
本游戏的核心在于“两个数的和等于第三个”
如果那三个数是(1,1,2)的话
头上是“2”的人可以很容易的知道自己数字
这个(1,1,2)就是解题的关键
不管数字怎么拓展
追溯到最后
都会因为假设与(1,1,2)相矛盾而得出答案
因此第一个知道自己数字的人
他的数字一定是最大的
这个游戏的数字全是可以按比例的增大的
例如(1,1,2)和(2,2,4),(100,100,200)其实是一样的
下面就将(1,1,2)这组合拓展
用“112”简写的方式表达数字组合
“小中大”代表头上数字的大小
“(小中大)”括号里的小中大是必要发言顺序
“//”用来注释
(询问顺序就是对三个人不断重复询问的顺序,可以是:小中大,大中小,中小大等等,顺序不同,会影响得到答案的时间。
必要发言就是别人要听了才能展开想象的发言,与询问顺序结合起来就是像这样的例子:
(中大中大)如果询问顺序是小中大,那么两次就能得出答案;如果询问顺序是大中小,那么就要三次才能得出答案。)
理想情况下 “一” 次询问就可得出答案
…………………………………………………………………………………………
112(大)//只要一问大数的人看能知道答案
123(中大)//只要中的人回答过不知道,大的人就能知道答案
(“3”会以为自己是“1”或“3”,如果是“1”的话,“2”很容易知道,但是“2”说不知道,所以“3”就知道自己不是“1”,
而是“3”了。)
继承“123(中大)”情况的
235(小中大)//需要小和中的人都回答过不知道后,大的人就能知道答案
(“5”会以为自己是“1”或“5”,如果是“1”的话,“3”会根据“123”的情况判断,但是在“2”说不知道后,“3”也说不知
道,所以“5”知道自己不是“1”而是“5”。推理过程都是这样继承的,只不过在另一情况里小中大的位置变了而已。)
…………………………………………………………………………………………
理想情况下 “两” 次询问就可得出答案
…………………………………………………………………………………………
继承“123(中大)”情况的
134(大中大)
继承“134(大中大)”情况的
145(大中大)
347(中小中大)
继承“145(大中大)”情况的
459(小中小中大)
继承“347(中小中大)”情况的
4,7,11(小大小中大)
继承“235(小中大)”情况的
358(大小中大)
257(小大中大)
继承“257(小大中大)”情况的
279(小中大中大)
…………………………………………………………………………………………
再下去就太多了……
让我们回归原题……
第二轮第三个学生得出的答案是144
我们将它因式分解
144=3*3*2*2*2*2
在二次询问可得出答案的八种可能中
大数的因式符合的有以下四组
134,459,358,279
但是这里涉及询问的顺序
如果询问的顺序是中小大的话
459,358,279
这三组都不符合要求
只有134这组
不管询问顺序是小中大还是中小大都能得出正确答案
144/4*1=36,144/4*3=108
所以最终答案应该是(36,108,144)。
希望能帮到你, 望采纳. 祝学习进步
② 教授厉害还是学生厉害
哈哈.好玩.是个笑话把.我觉得还是学生够厉害.哈哈~~~
③ 教授能个人收学生吗
不能,教授要带研究生,必须通过学校进行招生,只不过说教授可以对报考的学生进行面试选择自己想要的学生。
如果教授脱离学校自行招生,那么该学生就没有任何学历证明啦,学历只有学校才有资格颁发的
④ 阅读《教授学生》的感悟
张教授给我的印象是亲和、幽默,极具学者风范。整个演讲精彩纷呈,让我至今还回味无穷。 感受一:导入新颖 张教授在开场白里先做自我介绍,介绍完毕,观众鼓掌,但掌声七零八落,张教授调侃说掌声不够热烈。讲自己在德国参加教师培训的故事,说人家德国人的掌声热烈,而且有节奏。“掌”字,上面是一个“尚”,下面是一个“手”,意思是大家要举起高尚的手。他提议,让台下的人为他再来一次鼓掌,要求掌声再热烈些,时间再长些。现场的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 演讲开始,张教授先出示了两个字:忙(盲,茫)与觉悟。忙,从字面上看是心亡的意思,他说:“如果别人问我忙吗?为了忌讳亡,我都说,还可以。”忙的时候要扪心自问:“我为什么这么忙?我能不能不这样忙?我该如何忙?”要学会梳理自己的工作,合理地安排事务、统筹地安排时间,要学会智慧地“忙”。觉,学字头,底下见,悟,我心。张教授说:“如果生活中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很忙,那么就要停下来给自己思考的时间,想一想怎样改变这种现状,而人的一生是一个长长的修为过程,终其一生,了解世界,了解别人,但只有看见自己的心,才是觉悟。”忙的时候要扪心自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能做点什么?” 感受二:平易近人 张教授的演讲至始至终都是站着讲的,完全没有想象中的大师惯有的架子,特平易近人。演讲中肢体语言运用的也非常好,不时与台下的观众互动。 演讲的思路很清晰,内容充实。 一谈教师要不要做教科研? 张教授举了一个案例:在一所当地很有名气的学校里,一位参加工作才四年的教师有事请假,学校临时请回一位有四十年教龄职称是中学高级的退休教师来代课。谁知老教师上课不到四天,听其课的学生及其家长就有意见了,学生说听不懂老教师的课,还希望让原来的老师来上课。家长要求学校立即换老师。这件事在当地的网络上引发关于教师工作是否专业化的热议。 张教授说:教师的专业化不会随着教师年龄的增长自动产生,如果老教师不注重教科研,跟新教师比,他教育教学水平不会比新教师的强到哪里去。只是几年的经验被重复若干次而已。敬业但不专业的教师不是好教师,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二谈教师如何做教科研? 张教授通过一个图像来说明教学时间、教科研时间与教师工作年限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新教师工作的头五年特别重要。头五年工作环境好,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就能少走弯路。 张教授推荐“三轮备课”方法很适用,尤其适合刚毕业的师范生。所谓三轮备课,大意是:在第一个三年内,教师要严格按照备课的要求扎实备课,并且要写教学反思,记下学生做作业时犯的错误,学生在单元测试中出现的问题也要记在备课笔记中。此谓第一轮备课。在第二个三年中,教师只需在第一轮备课的旁边修修改改二度备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等无需重新抄写,但是要将当年中考出现的与本课时相关的题目写在原教案的旁边。此谓第二轮备课。在第三个三年中,教师要反思前两轮备课,做一些理论性的思考和研究,从第五年或第六年开始,就可以动笔写论文了。那么我们的教学才会是真正有效的,我们写出的论文和研究的课题才不会是纸上谈兵。此谓第三轮备课。 论文怎么写?张教授讲了很多。一是写论文要基于应试。作为应试教育的最前沿,教师写论文不能回避应试。二是写论文要基于学生,要研究自己所教的学生。三是写论文要基于教材。四是写论文要基于阅读。“若要教的好,只有读的好。”“无读不丈夫。”建议教师今后要多订专业类杂志。重视平时资料收集,尝试建立档案袋。 讲演过程中,张教授总是把教师搞教科研比喻成武侠小说的武林高手修炼武林神功。“真正高水准的老师就是一支粉笔、一支香烟。” “做老师不是靠苦劲,而是由许多智慧的东西。”…… 晚上回家,打开电脑,整理学习笔记,白天的场景再次在脑海中呈现。短短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张教授妙语连珠,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教科研的向阳窗,也更加坚定我今后继续走教科研之路的信心!
⑤ 一个教授逻辑学的教授,有三个学生,而且三个学生均非常聪明! 一天教授给他们出了一个题,教授在每个
另两个是和108。
解析:由于三个学生第一次均不能猜出自己的数字,说明三个学生的数字不可能有重复且不可能出现一个数字是另一个数字的两倍(如果出现两个同样的数字的话,那个不同数字的学生一下子就能猜出来自己的数字是那两个数字的和,因为教授说了都是正整数,所以不可能出现0,同理如果出现一个数字是另一个数字的两倍的话,那么那个看到这两个数字的人也能猜出来,自己不是这两个数字的差,而是这两个数字的和)。
题目中第二轮最后一个同学能猜出来是144,说明144只能是前两个数的和(如果是前两个数的差的话,任何人都没有办法猜出来,因为你没有办法排除前两个数的和的可能性)。
那么根据已经推出的情况,为什么第三个同学能排除差的情况呢,说明前两个数的差违反了我们第一段“两个数不相同且一个数不可能是另一个数的两倍”的推断。所以得出结论,前两个数的差一定是这两个数中的某个数的两倍或等于这两个数中的一个。又因为如果等于这两个数中的一个的话,既前两个数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两倍,那么第一轮应该已经有人猜出来,故排除此可能性。因此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前两个数的差为这两个数中其中一个数的两倍,既X-Y=2Y,X+Y=144,解得,X=108,Y=36
⑥ 有谁是余政仪教授的学生
林丽。
教授是一种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职称。多指在大学或社区学院中执教的资深教师与研内究员容,但教授与研究员是有区别的。
教授为大学教师职称的最高级别。中文的教授两字则源于“传教授业”的字义,是中国古代就使用的学官名称。
在中国汉代、唐代的大学中都设此职位。这个词语与英文没有关联。日语中则与中文同用“教授”来称呼大学中的老师。教授的工作是在大学里针对他们所擅长的领域开课,或授与学生专业训练,如科学和文学等领域。
另外,教授也必须深耕自己专精的学科,以发表论文的方式来获得商业上的合作机会(包括政府在科学上的顾问,或商业发明等),同时训练自己的学生将来有足够的能力与他们交棒。
⑦ 一个教授逻辑学的教授,有三个学生,而且三个学生均非常聪明!
还是确定首选这个答抄案:
第一个学生的数是108,第2个学生的数是36
说明:
把问题简化:
第1、2、3个学生的数分别是3、1、4,第2次第3个学生能答出4.。
因为:
第3个学生考虑2和4,他排除了2. 因为:
如果他的是2,第1个学生第2次就会猜3的。
为什么?因为:
第1个学生也很聪明的,如果他看到第3个学生的数是2,他就考虑1和3。他在第1次猜不出,但他看到第1次第3个学生没猜出时他就排除1了。因为:
如果他的数是1,第3个学生第1次就明确的猜2.
把3、1、4,同时扩大到36倍,就得到本题答案。
⑧ 教授教出来的学生叫啥
这个表述很模糊唉。
我们院的本科生也有教授上的课,而且每个本科生会有教授级别的导师;
研究生的老师(老板)是教授或副教授,学位再往上,就一定是教授教的了,而且肯定没副的,都大牛。
⑨ 一个教授逻辑学的教授,有三个学生,而且三个学生均非常聪明! 一天教授给他们出了一个题,教授在
另外两个是36和108,这也只是一种情况。
解析:由于三个学生第一次均不能猜出自己的数字,说明三个学生的数字不可能有重复且不可能出现一个数字是另一个数字的两倍(如果出现两个同样的数字的话,那个不同数字的学生一下子就能猜出来自己的数字是那两个数字的和,因为教授说了都是正整数,所以不可能出现0,同理如果出现一个数字是另一个数字的两倍的话,那么那个看到这两个数字的人也能猜出来,自己不是这两个数字的差,而是这两个数字的和)。
题目中第二轮最后一个同学能猜出来是144,说明144只能是前两个数的和(如果是前两个数的差的话,任何人都没有办法猜出来,因为你没有办法排除前两个数的和的可能性)。
根据前面的题意我们可以推算出X-Y=2Y,X+Y=144最终解出来X=144,Y=36
⑩ 高校世界排名中教授学生比是什么意思啊
高校世界排名中教授学生比的意思就是教授越多的说明学校的实力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