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资深教授
⑴ 南京大学和中科大应用物理学谁更好
哈哈,能去中科大已经很牛了
复旦不是什么都牛逼,选择自己合适的就好专了
想去中科院读属研,对你而言绝非难事,或者说数年之后可能会成为最差的选择。南京大学中科大两所学校学术气氛都比较好,但地理位置中科大差些,因此从就业的角度分析有劣势;南京大学理科不错,风格类似北大复旦,学术气氛在国还可以。在中国学术气氛里,不能有太高指望
中科大每年超过一半同学选择出国深造,南京比例要小些。
ps:
中科院读研太一般了,定位应重新考虑。如果从就业角度,选择工科专业,离上海进的学校比较合理
当然,名校只是张名片,提供一种平台,清北复交,浙大南大中科大,选择哪所都差不多,关键是在校期间是否虚度,是否清晰地规划。
好好加油吧
为学者,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共勉
⑵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文科选什么专业好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外语系 特色啊
成立于2009年,开设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德语、日语、法语等六个语种专业,在校学生1000余人。我系秉承南京大学优良的办学传统,依托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优秀师资力量,拥有专职教职员工44人(其中外教六人),很多教师都在国外进修、工作。
我系重视教学,要求严格,学风严谨,设施先进。教师们以科研支撑教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优化课程结构,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外语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在各专业语种的专业四级等级考试中,我系的通过率名列同类院校前茅,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更是连续三年超过90%(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通过率在50%左右)。
我系从建立之日起就非常注重对外交流,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马德里商学院、哥伦比亚北方大学、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曾先后来我校访问,并且已与上述几所学校签订了合作协议,与其进行学生及教师交流活动。目前有17为学生在国外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流。
我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社会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两年来在升学、就业、各类比赛中均取得不错的成绩。西班牙语专业06级学生参加了2008年西班牙教育处及塞万提斯学院联合举办的奥运主题的征文活动,刘晓,严琦和徐忺分获一、二、三名。刘晓、倪成明和祖彧等三位同学参加了09年阿根廷领事馆主办的首届“马丁菲耶罗”西班牙语演讲比赛,分获第二、三等奖。
我系09届毕业生的就业超过90%,有七位学生考取了研究生,有4位同学到美国、英国、澳洲等国家深造(09届毕业生95人),10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也已广泛开展,中铁集团等企业已经提前录用了我系大四的几名学生。还有十二名通过了北京孔子学院总部举办的面试,以汉办派出的志愿者教师身份赴哥斯达黎加、墨西哥、智利等国家教汉语。
各专业介绍
英语专业
英语专业成立于2005年,是金陵学院最早招生的专业之一, 2008年并入外语系. 该专业本着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宗旨, 依托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的丰富资源, 旨在培养语言功底扎实、知识面广泛、 视野开阔、 就业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英语专业经过六年的建设,已经拥有一支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中既有教学经验和学术成果丰硕的老教授,也有锐意进取、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中青年专业教师,同时还常年聘请外籍教师、海外华人担任教学任务。中青年教师全部拥有硕士学位,并且多数有海外留学、工作和培训的经验。
本专业从社会对专业英语人才的需求角度出发,在课程安排上形成“一年级打基础、二年级上台阶、三年级重应用、四年级重实践”的特色。从三年级开始设置“国际商务”和“英美文学”两个方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志向做出选择。在课程设置上除了有传统主干课程,如综合英语、阅读、视听、口语、写作、翻译、口译、英国历史与社会、美国历史与社会、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语言学导论、西方思想经典等,还在“国际商务”方向开设了以培养应用能力、拓展眼界为主旨的商务英语、跨文化交流、商务写作等实战型课程。同时与经管系合作,开设管理学、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专业课程,为学生今后的就业、留学增加竞争力和适应力。
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保持与国际前沿的教学和学术成果的接轨,本专业从09年开始,定期公派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此外,系里也在积极与英美的大学建立联系,向学生提供在本科阶段海外交流学习的机会。
西班牙语专业
西班牙语是国际五大通用语言之一,是西班牙,拉丁美洲,非洲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语言,使用人口达四亿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对西班牙语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西班牙语专业设立于2006年,拥有较强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校本科生近320人。本专业建立了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塞万提斯中心和吉诃德团队,以加强对西班牙、拉美的研究,扩大与所学语言国家的联系。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一定西班牙语知识基础,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我专业曾多次成功举办西语文化活动,如每年一届为期一周的西班牙拉丁美洲文化节,文化节期间会邀请西语国家的学者专家给专业学生做讲座,组织学生观摩经典西语电影,学生们也会积极参与,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西班牙,古巴,阿根廷,智利,委内瑞拉等多国驻领事都曾应邀出席并给予好评。
阿拉伯语专业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有着悠久而传统的友谊。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和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阿拉伯国家已成为我国的重点贸易伙伴;位于我国各地特别是东部地区的阿拉伯国家和地区的经贸机构,以及在阿拉伯国家的中资机构等对阿拉伯语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在与阿拉伯语有关的场合,英语的应用也非 常广泛。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为此开设阿拉伯语本科专业,副修英语,面向全国,重点从东部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招收应往届高中毕业学生。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阿拉伯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阿拉伯文化乃至世界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教育,体育,旅游等部门从事阿拉伯语或英语翻译和经营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学科主干课程:基础阿拉伯语、阿拉伯语会话、听力、语法、阿拉伯语报刊选读、政治外交选读、阿拉伯国家概况和伊斯兰文化简史、阿拉伯语汉语口笔互译、阿拉伯语汉语笔译及技法、经贸阿拉伯语、阿拉伯语经贸文书写作等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已于2009年5月与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阿拉伯语专业学生可以在高年级阶段赴埃及留学。首批07级部分学生已于2009年下半年成行。
2009年5月,阿拉伯语专业07级学生参加了首次全国高校阿拉伯语专业四级测试,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德语专业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外语系德语专业成立于2008年,现有两个年级共124名学生。教师5人,其中教授一名,讲师一名,助教三名。所有教师都有国外留学或进修的工作学习经历。
德语是系统性,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中德政治经济文化层面的交往此起彼伏,苏浙沪地区与德国的各项往来尤其频繁。我院坚持“打好基础,以用为本”的教学方针,着力强调在巩固好基础教学的前提下,培养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教师工作敬业勤恳,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与课程优化。现一二年级为基础阶段,所修课程均为专业必修课程,三四年级提供大量专业选修课程,根据各位同学的不同需求,可以选择修读语言文学,经贸德语,文化交流,对外汉语等方向。
与此同时,同学们还可以从二年级开始,进行系外副修或选修,可以修读其他系科如经济系,新闻系作为辅修专业。积极发展自身各方面潜能,拓展就业空间。
日语专业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日语专业创办于2009年,位于南京大学浦口校区。目前有在校学生63人,专职教师4人,所有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1人,硕士3人。金陵学院日语专业将依托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雄厚师资,聘请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资深教授、副教授负责和主导日语专业的日常教学工作,担任专业课程,并有计划地招聘具有日语硕士学位的年轻教师充实专业教师的队伍,同时邀请日本籍外教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并参与专业建设。
随着中日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中国与日本在各个领域的交流方面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长,需要大量的能够熟练应用日语的专业人才。金陵学院日语专业的目标在于培养日语应用型人才。其特色是针对人才市场有关日语翻译、日语销售、日语生产管理、技术日语等人才紧缺的现状,着重培养学生在笔译和口译方面具有较强的双语对译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并能运用它处理中日文资料,从网络上获取各类有用的信息。使学生经过四年本科的学习,能够具有坚实的日语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等实际应用能力,日语水平要达到国家所要求的专业8级。总之,创出本专业的学科优势,适应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不仅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而且还具有交叉学科知识储备的应用型人才。
学科主干课程:大学语文、日语精读、日语会话、日语视听、日语写作、日中中日笔译及口译、经贸日语、高级视听、高级阅读、日本文学史、日本文化史以及日本时事等。
法语专业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法语专业学科特色鲜明,旨在培养熟练掌握法语语言技能的实用型外语人才。现拥有一支全国一流的教学团队,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4人。治学严谨,实力雄厚,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社科项目、省部级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学术带头人许钧教授的翻译理论、翻译批评和翻译文化研究享誉国内外,其专著《翻译论》在学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主持翻译的《杜拉斯文集》(16卷)获全国第五届外国文学优秀图书一等奖。学科负责人刘成富教授1994年获巴黎第七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法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副会长,编写法语教材10余部,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张新木教授在我国驻法国大使馆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中法文化交流的经验,在法国《翻译论坛》、加拿大Meta等国际学术刊物发表多篇重要学术论文,2006年因其在传播与发扬法兰西语言和文化领域所做的突出贡献而荣膺法国政府颁发的“棕榈教育勋章”。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法语专业注重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和应用能力培养,通过四年的法语教学,侧重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培养,为政府机关、外贸、外事、外企、外经等企事业单位输送高级外语人才。
⑶ 读南京大学(MBA)在职研究生到底有用吗
南京大学MBA作为一所985、211拥有百年文化底蕴的院校,通过了AACSB认证、CAMEA认证、AACSB第二轮认证,获得工内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容获评 A 档,说明无论是院校综合实力还是MBA专业实力都是十分强大的,在江苏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是非常高的。
首先就是学历上面的提升。第二,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可以把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带到学习中,然后去请教教授去请教老师,这样的话你可以得到不一样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同时能把课堂中所运用到的知识,应用到你的工作当中来。还有一个就是人脉的拓展,你可以站在更高更大的平台上面,和不同领域的人进行交流,思想的碰撞。
⑷ 南京三江学院
三江学院地处"六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筹办于1992年。1993年首次招生,1995年经教育部(原国家教委)批准,成为全国首批、江苏省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民办普通高校。2002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三江学院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成为江苏省第一所民办本科高校,也是全国最早的四所民办本科高校之一。
三江学院秉承三江师范学堂(1902年,清两江总督张之洞创办)之风范,由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退休教授发起创办。经三迁校址,三江学院于1998年春落根于南京市雨花台区铁心桥,位于牛首山麓、新秦淮河畔。校园依山而建,欧式的建筑风格,典雅壮丽,与周围的青山绿水融为一体。 三江学院现有教职工500余人,在校生近11919人(含职成院),校园占地809亩,建筑面积24.4万平方米。
三江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原江苏省教委主任、东南大学党委书记陈万年任三江学院理事会理事长、院长、党委书记;骆志斌(常务)、叶俊、王芝庆、陈云棠任副院长;著名美籍华裔社会活动家、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陈香梅女士任名誉理事长。
三江学院以生为本,依法办学,以严格要求、规范管理、讲究教学质量而著称,建校以来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2004年12月,三江学院获民政部表彰,荣获"全国先进民间组织"荣誉称号。2005年1月,三江学院被教育部中央教科所与人力资源研究部评选为全国2004年度"人民满意的民办大学"。
办学指导思想
三江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在国家与省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充分利用民办办学机制的优势和特点,使学生在人格品质、社会责任感、专业技能、身体素质和社会综合能力几方面都得到均衡发展,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满足社会各方面、各层次需求的,具有高度文化修养和文明水平、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江学院围绕这一办学指导思想,重视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被遴选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中文系"读写练"、"古代汉语"两门课程先后获得江苏省教学改革二等奖,是江苏省民办高校中最早获奖的专业和课程。同时,三江学院还十分重视学生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自1994年以来,江苏省教育厅已在三江学院定点设有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江苏省普通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1998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又在三江学院设立江苏省普通高等专科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考点。2004年2月,三江学院成为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单位之一,是全国民办高校中唯一的一家。2004年4月,三江学院在全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合格率和优秀率在一百多所高校中名列前茅。2005年4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在三江学院设立了"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NIT)"独立考点;同月,教育部"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ASEA)"培训中心在三江学院电气系设立,三江学院成为全国唯一设立此培训中心的民办高校。学校还特别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已与爱立信、宏图三胞、福中电脑、新华海电脑、印度蒙纳什软件公司、飞思卡尔公司(原摩托罗拉公司)等多家著名企业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
学科设置和师资
三江学院现设有18个系51个本、专科专业,及成人教育学院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视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现已形成了一支400多人(包括英日外籍教师)的师资队伍,其中正副教授占58%以上。在这一师资队伍中,有相当一批是长期在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南京地区著名高等学府中从事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的资深教授和硕士、博士生导师。同时,学校还积极引进外籍教师承担不同类型的教学任务。三江学院还建立了一支70人左右、独具特色的"双师型"的班导师队伍,专职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两课"教学和生活管理。
教学及生活设施
三江学院的文理各专业都设有自己的专业实验室,如:西门子自动化示范实验室、飞思卡尔(原摩托罗拉)联合实验室、自动控制仿真实验室、EDA实验室、计算机接口实验室、大学物理实验室、单片机原理实验室、电工原理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电机与拖动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彩电原理及维修实验室、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实验室、电机与控制系统实验室、PLC实验室、高频电路实验室、财务电算化实验室、旅游资源模拟实验室、通信新技术综合实验室等。2005年1月,15000多平方米的新实验大楼落成并交付使用,学校的实验条件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江学院拥有41间多媒体教室和多功能语音室,先进的数码投影设备等已成为三江学院每堂外语听力课和口语课不可缺少的设施;目前用于教学的计算机已达2475台,建成了千兆光纤校园网,目前校园网络基本覆盖了整个教学区和行政办公区,学生也能够利用学校的计算机网络直接查阅学习资料并进行网上选课。计算机系、建筑系、电气系、电子系、旅游系、策划系、艺术系、工程管理系、工商系、财会系、市场营销系均建有自己独立的高配置计算机机房。现代化的图书馆藏书41万多册、报刊1140种,还设有电子图书阅览室(电子图书48万册、电子期刊7000多种)和语音听力资料室。
三江学院拥有容纳万名以上学生的宿舍、食堂等设施,宿舍分为四人和六人间两种,绝大部分宿舍均配有卫生间,部分宿舍还配有热水器和中央热水供应系统。学校里还设有银行、邮局、超市、浴室、公用电话等,生活方便。13000多平方米、能容纳15000人就餐的大食堂已于2005年8月将交付使用。
校园文化
三江学院十分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广泛、深入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已形成了以文化艺术节、全校主题班会、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社团巡礼、科技节、实验话剧节、足球联赛、篮球联赛等为主线,以院系组织的其它各种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为重要补充的校园文化格局。学校现有大学生科技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书画社、吉他协会、足球协会、文学社、摄影协会、旅游爱好者协会等30多个学生社团;有校园广播电台,以及《三江青年》、《样子》、《月末》、《季风》等多种以学生为主导的校园报刊杂志。
三江学院拥有标准的塑胶田径场、足球场以及篮球场等体育设施,新建的14800平方米的大型文体馆已于2004年落成。馆内开设有篮球馆、排球馆、乒乓球馆、羽毛球馆、壁球馆、健身房、体操房、舞蹈排练房、棋牌室、台球室、卡拉OK室、录像放映厅等活动场所。
就业与“专转本”
三江学院毕业生就业认真贯彻执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政策,采用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与毕业生自主择业相结合的方式。自1995年向社会输送首届毕业生以来,至目前(2005年4月)已有10届毕业生。前九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均近100%,第十届毕业生截止2004年12月20日止,就业率已达94.4%。近几年来,每年均有一百多家企事业单位竞相来我院聘用应届毕业生。
2004年3月,经省教育厅批准,我院获得招收"专转本"学生的资格,考入我校的专科生经省教育厅组织的选拔考试,也可转入本校的本科学习。2004年,我院招收"专转本"学生200名;2005年,经教育厅批准,我院计划招收"专转本"学生500名。另外,2001-2004年,我院共有1286名专科生转入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十余所省内重点院校以及我院的本科学习。
对外合作办学
我院一直重视对外交流和合作办学。2004年3月,经省教育厅批准,我院获得接收外国留学生的资格。2004年11月,三江学院与江苏省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教育厅下属机构)签署了"专升硕"国际预科学院合作项目协议,省内专科生经考核合格,可赴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白俄罗斯就读研究生。2005年4月,经省教育厅批准,我院分别与美国佐治亚州恰达河齐技术学院(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同时,自1995年以来,我院先后有近400名学生赴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瑞士、新西兰等国留学深造。
招 生
1993年我院第一次招生时,只开设了5个专业,录取专科新生208名。而2005年我院将有51个本、专科专业在省内外招生,计划招收本科、专科新生4200名(含对口单招计划435名)。三江学院的招生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新生入学按规定迁移户口关系。如入学前是农业户口,均按规定转为城镇户口。毕业生享受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同等待遇。颁发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印制的三江学院本、专科毕业证书。毕业时,落实工作单位后由江苏省教育厅签发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报到时随迁户口。
三江学院设有新生奖学金、学年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以及助学贷款,用以奖励优秀考生和品学兼优学生及资助贫困生
⑸ 南京大学与武汉大学哪个好
综合排名南京大学好一点。
一、师资对比
1、南京大学:南京大学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在国际或他国当选院士13人次(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4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人。
2、武汉大学:学校有专任教师377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890余人,有1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7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欧亚科学院院士、9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22人次“973项目”(含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
二、科研成果对比
1、南京大学:南京大学进入ESI排名前1%的学科为13个,分别是: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临床医学、工程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数学、动植物学、计算机科学和农业科学。
2、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共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高端智库、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5)南京大学资深教授扩展阅读
南京大学优点:
其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历史时期,于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
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南京大学调整出部分院系后与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文、理学院等合并,仍名南京大学。
⑹ 南京大学12位一级教授名单
南京大学12位的任新民、黄纬禄、钱骥、朱光亚、程开甲、赵九章是南大校友。闵恩泽、吴良镛、刘东生、张存浩、程开甲是南大校友。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闵乃本、王德宝、秦仁昌、冯康、侯先光等是南大毕业生,截至2012年2月,南大是唯一获得该奖的内地高校。
历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数居全国第3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自1994年设立至2014年,南大有137位本科毕业生、113位硕博毕业生获得该基金,为全国高校之首。
(6)南京大学资深教授扩展阅读
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2017年2月12日),男,祖籍盛康镇任家湾,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市,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1940年毕业于重庆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先后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 。
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中国载人航天工作突出贡献者功勋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 2017年2月12日,任新民逝世,享年102岁。
⑺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怎么样
地处南京郊区,偏僻,周边有其他学校,原本是个大学城,但是后来南大、东大内都搬去了仙林,所以这里就荒容掉了。绿化还行,后面一座山,校内两片湖,山后有人放羊的那种= =
宿舍环境要看情况,有旧楼和新楼的区别,分别还挺大。
然后学习氛围还行,图书馆天天爆满,自习室常常有人。
师资大多数是从南大弄过来的,或者南大毕业的过来的。外聘的大多数也是国内名校985之类的。
文科么,外院的话西班牙语是王牌,专业主任是国内泰山北斗,然后商学院的金融这几年的分数很高,老师也很牛逼,新传媒的主任因为太牛逼了所以能够带动整个新传媒的就业。
考研容易这个话题么,其实全国平均来说,考研能上的比率是1:3,所以全国来说都不算难,只是你报什么学校什么专业的问题。但是确实金陵有很多人考南大的研,而且上的几率比较大(这倒不是说金陵上南大研有什么优惠政策,纯粹是因为南大有老师在金陵教书,所以多多少少认识些人而已。。。顶死了算有印象分,有的还没有)
我觉得说的挺客观了。。。
我记得一年前的7.8月我在空间发了5.6篇新生指南的,有兴趣可以去网络空间找一下。
还有问题可以网络消息问我。。。
⑻ 历史系和考古系国内那几所大学比较好
考古的来可以转到历史,但历史的自很难转到考古。自己心里想明白的,别到时候学一个四不像就坏菜了。北大、吉林大学 西北大学 吉大偏重边疆考古。西大偏史前考古,周秦汉唐也有所长,科技考古也很棒,本科博导授课,南大、川大、中山大、厦大,厦门大学在海洋考古方面尤其特长。复旦、南开、川大偏重博物馆和文物学。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成立的第一个考古学系,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 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考古为标志的近代考古学传入我国。勇开风气之先的北京大学,1922年即在国学门(后改名文科研究所)成立了以马衡先生为主任的考古学研究室,外聘罗振玉、伯希和等为考古学通信导师。 1934年,马衡先生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改由胡适先生兼任考古学室主任。1946年北京大学由于日本侵华而南迁8年之后返京,成立了以向达先生为主任的文科研究所古器物整理室,聘梁思永、裴文中先生为导师,开始招收考古研究生。
⑼ 南京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逃课也必须要去蹭的
三位老师对当时还是大一萌新的我影响很大。
1、新传院胡翼青
新传院胡翼青老师的讲座和课都挺有意思的。老胡本人名声在外,各种怼令尔等学生叹为观止。之前听他在媒介课上讲述其大学时代的各种举止,真的是自愧不如。譬如,他曾为了其与同学一起创办报刊经费去找当时的财务负责人,要把院里经费都花去,惹得老师哭笑不得。
当然,胡老师对学生还是相当好的,让你无时无刻有一种学术道路注定艰苦但也注定值得的赶脚。
大学是一个充满机会、挑战的地方。遇见有趣、可敬的老师是很幸运的一件事。
⑽ 武汉大学有哪些杰出校友
【两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查全性 1925.4.11 著名电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1980年当选
杨弘远 1933.9.26 著名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院士 1991年当选
卓仁禧 1931.2.12 著名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1997年当选
李德仁 1939.12.31 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199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1994年当选)、欧亚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鉴衡 1925.1.3 国内外著名泥沙专家。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 1995年当选
张蔚榛 1923.10.5 著名农田水利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 1997年当选
宁津生 1932.10.22 著名大地测量专家。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 1995年当选
刘经南 1943 .7.1 著名大地测量学专家。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 1999年当选
张祖勋 1937.6.5 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2003年当选)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茆 智 1932.9.20 著名农田水利学专家,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 2003年当选
朱英国 1939.11.1 植物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院士院士 2005年当选
【著名社会科学家】
韩德培: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法学家
谭崇台: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经济学家
马克昌: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刑法学家
彭斐章: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图书馆学家
陶德麟: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李 龙: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法学家
冯天瑜: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历史文化学家
刘纲纪: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哲学家、美学家
杨小凯:世界著名经济学家,1982年,被武汉大学聘为助教、讲师。后留学海外,在业界饱受好评,曾任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CID)研究员、澳洲莫纳什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澳洲社会科学院院士。两次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2002年和2003年),但是在04年不幸辞世,享年五十六岁。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
李浩培:(1906—1997) 中国当代著名国际法学家。上海市人。1928年东吴大学法律系毕业,1936—1939年在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研究国际公法、国际私法、比较民法。回国后历任武汉大学教授兼法律系主任、浙江大学教授兼法学院院长。
【各界名人】
各级人大代表名录 (以姓氏笔画为序)
职 务 姓 名
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郭生练 顾海良 彭富春
第十届湖北省人大常委 伍新木 伍欣星 黄仁涛
第十届湖北省人大代表 边馥苓 孙云莲 刘经南 辜胜阻
各级政协委员名录
职 务 姓 名
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王少阶
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辜胜阻 王长德 张俐娜
第九届湖北省政协副主席 王少阶 郭生练
第九届湖北省政协副秘书长 陈 锋
第九届湖北省政协常委 毛宗福 王祥三 吕应堂 李仁真 汪存信 陈 锋 杨占秋 段亚辉 柯亨玉
各级政府部门任职情况
政府部门名称 职 务 姓 名
湖北省人民政府 副省长 郭生练
湖北省司法厅 副厅长 李仁真
武汉市市政府 市长 阮成发
各民主党派成员任职情况
党 派 职 务 姓 名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民革中央委员、省委常委、市委副主委 彭富春
民革中央委员、民革湖北省委常委 毛宗福
民革湖北省委顾问 马卫之
中国民主同盟 民盟中央常委、湖北省委主委 郭生练
民盟中央委员、湖北省委副主委 张俐娜
民盟湖北省委常委 段亚辉
民盟湖北省常委 孟运莲
中国民主建国会 民建中央名誉副主席 李崇淮
民建中央副主席、湖北省委主委 王少阶
民建中央委员 陈允平
民建省委常委 王祥三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进中央委员、民进湖北省委常委 李 斐
民进湖北省委常委 汪存信
中国农工民主党 农工中央委员、湖北省委副主委 王长德
农工中央委员、湖北省委副主委 杨占秋
中国致公党 致公党湖北省委副主委 黄介生
九三学社 九三湖北省委副主委 黄仁涛
九三湖北省委副主委 陈 锋
九三湖北省委常委 徐礼华
九三湖北省委常委 杨 菁
其 他 任 职 情 况
有关部门名称 职 务 姓 名
工商联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辜胜阻
共青团中央 书记处书记 卢雍政
共青团中央 书记处书记 汪鸿雁
【杰出校友】共5届51人
第五届杰出校友9人2007年
胡代光,男,1919年出生,四川省新都县人。1940年——1944年就读于武汉大学经济系。1953年以后,先后任北京大学经济系讲师、副教授、教授、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并兼任系副主任、主任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1988—1993年任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经委员会委员。还曾担任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会长(现任名誉会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现任顾问)。
何炼成,男,1928年5月生,湖南浏阳人,1947年底参加地下团组织,195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7年——1951年就读于武汉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到西北大学任教至今。先后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现任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导师,兼任国内20所大学兼职教授,日美德4所大学客座教授。
潘垣,男,1933年8月出生,湖北宜昌人,1951-1953年就读于武汉大学电机系,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兼任武汉大学教授、博导。
张家铝,男,1938年12月出生,江西赣州人,天体物理学家,1955年——1959年就读于武汉大学物理系,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技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天体物理中心主任。现为中国科技大学天体物理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易中天,1947年出生,湖南长沙人,1977年——1981年就读于武汉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执教,1992年到厦门大学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厦门市规划委员会委员,成都市城市规划委员会顾问,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推委会委员,中央电视台《魅力中国》推委会委员和评委会委员。
熊召政,男,1953年12月出生,湖北英山人,著名作家,1985年—1987年就读于武汉大学中文系首届作家班。现担任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湖北省政协委员、湖北省文联副主席兼文学艺术院院长等职务。
张晓刚,男,1954年出生,辽宁鞍山人。1974年──1977年就读于武汉大学金属物理专业。历任鞍钢钢铁研究所所长助理,鞍钢科技开发部副部长、部长,鞍钢副总工程师,鞍钢新钢铁公司副经理、总工程师,鞍钢总经理助理兼新钢铁公司总经理,鞍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鞍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现任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国际钢铁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第十七届中共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池莉,女,1957年出生,湖北武汉人,1983年至1986年就读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专业作家,现任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武汉市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席,兼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武汉市政协常委,湖北省文联副主席。
卡里姆·马西莫夫,男,1965年6月出生于哈萨克斯坦,1989年9月——1992年7月在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专业学习,获得法学学士学位,现任哈萨克斯坦政府总理。
第四届杰出校友7人2005年
陈俊勇,男,1937年5月出生,1960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现武汉大学)天文大地测量专业,1967年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曾任国家测绘局总工程师、局长,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副主席,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执行局执委,是全国政协第七、八、九届委员。现任国家测绘局科技委主任。
陈善广,男,1962年12月出生,湖南祁东人,工学博士。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现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兼任《航天员》和《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杂志主编,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中国宇航学会理事,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名校的兼职教授。
陈文蔚,男,1921年出生,1943年毕业于经济系,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1948年受聘任教于美国著名文理学院玛瑞塔学院(Marietta)经济系,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国务院外国专家局成员。曾获“海外中山学会”授予的“学贯中西” 奖牌、“全美名人传记协会”颁发的美国荣誉金奖章。
方辉煜,男,研究员,1929年1月出生。1952 年毕业于物理系。1957年由防空军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事航天事业,主要从事系统总体、系统试验、系统仿真等工作。历任航天二院总体设计部主任、航天二院副院长、二院科技委副主任、总设计师等职务。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常务理事、《航空学报》常务编委、哈工大兼职教授。
林宗坚,男,1943年3月出生,1960年至1996年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习工作,曾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科技委员会主任,中国测绘学会常务理事兼信息网分会主任,中国图像图形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图像图形学会理事长,国家测绘局科技委员会委员,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王明庥,男, 1932年3月出生,1950年至1953年在森林系就读。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南京林业大学校长,中国林学会第五、六届常务理事,第七届副理事长。现任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兼任国家技术发明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林学学科评审组召集人,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林业专业评委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科技委员会常委。
游效曾,男,无机化学家,1934年1月出生。1955年获武汉大学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学组评委,《无机化学评论》国际编委,《中国科学》化学部编委,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学报》主编。
第三届杰出校友18人2003年
陈东升,男,泰康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金融保险专家。1983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96年获博士学位。
范云六,女,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学家。国际水稻遗传工程委员会委员,亚洲植物技术中国项目负责人,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组成员。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农化系。
付向东,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细胞与分子医学系教授、美国先进科学协会会员,RNA协会会员、白血病与淋巴癌协会委员、美国生物医学科学RayWu协会会员。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病毒学学系。
江元生,男,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中国化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兼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计算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理论有机化学家联合会特别理事。1953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
雷军,男,金山公司总裁。199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计算机系。
李方华,女, 1956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教授。著名单晶体电子衍射结构分析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5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
李京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位被评选为“两院”院士的社会科学专家。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人文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应用经济组副组长,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经济与管理评审组组长。1951年考入武汉大学经济系,1953年选派留学苏联,毕业于莫斯科国立经济学院,获硕士学位。
李连和,男,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市科协副主席,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办公室主任。曾任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科技局局长。1970年毕业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水利系。
李锐,男,中组部原副部长。中共党史专家、毛泽东研究专家、政治家、作家。历任水利部副部长,电力部副部长、国家能源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组织部青年干部局局长、常务副部长,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1934年考入武汉大学机械系,1937年赴延安投身革命。
刘家恩,男,生殖医学专家。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单精子注射实验室实终身主任,美国马里兰州大巴尔的摩医学中心生育医学中心研究室主任。1985年在湖北医科大学妇产科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
刘西尧,男, 1934年考入武汉大学。前教育部部长,革命家,政治家。
刘先林,男,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博导,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航测专家。1962年8月毕业于原武汉测绘学院。
田源,男,中国国际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创始人。中国诚通董事长,实业家,期货、物流专家。全国青年常委。 199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
颜泽贤,男,华南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196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学系。
于刚,男,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迈康管理学院讲席教授。运筹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
张明高,男,青岛海洋大学教授、电波传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ITU—R电波传播研究组主席。196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
张学知,男,华中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组书记。1969年毕业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农田水利系。
赵耀东,男,曾任台湾经济部部长、经济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194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
第二届杰出校友10人1999年
张培刚,男,经济学家,华中理工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193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
柯 俊,男,材料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
方 成,男,漫画艺术家,《人民日报》高级编辑,194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
黄孝宗,男,航天科学家,曾任美国航太推进系统公司总工程师,194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
张效祥,男,计算机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总参58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194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电机系。
陈荣悌,男,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天津市人大副主任, 194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
刘诗白,男,经济学家,西南财经大学名誉校长,曾任西南财经大学校长,194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
王梓坤,男,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
董辅礽,男,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名誉所长,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
邹节明,男,全国优秀企业家和中医药专家,桂林三金药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党委书记、集团公司研究所总工程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九届全国人大代表,196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
第一届杰出校友7人1997年
黄彰任,男,著名的美籍华人实业家,曾任美国国会顾问、泰国森美实业公司总经理、泰国森美石油公司董事长、新加坡石油公司董事长。1938年毕业于武大土木工程学系。
端木正,男,著名的法学家,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1942年毕业于武大政治学系。
钟期荣,女,著名的法学家,香港树仁学院校长,香港特别行政区推委会委员,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港事顾问。1944年毕业于武大法律学系。
欧阳予,男,著名的核反应堆及核电工程学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1948年毕业于武大电机学系。
王佛松,男,著名的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八届全国人大常委,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5年毕业于武大化学系。
庹震,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经济日报》副总编。1982年毕业于武大经济学系。
陆长生,男,全国外经贸优秀企业家,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上海公司总经理。1982年毕业于武大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