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杨桂芳教授
❶ 中国地质大学考研哪些专业不考数学
和石油有关的专业是能源学院的 能源学院的都考数学
081801石油矿产普查与勘探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
③302数学二
④828沉积岩石学或829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地质类的大多数专业数学和地球科学概论二选一
070500地理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0高等数学或611地球科学概论
④800自然地理学
01自然环境与人类文化 程 捷
02地质景观的评价与规划 田明中
03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田明中 徐德斌
05灾害与环境 杨桂芳 张绪教
06生态环境评价 杨桂芳
07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 孙克勤
0709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10高等数学或611地球科学概论
④8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三选一)
❷ 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书是作者主持的云南省科研项目:岩溶水有效开发技术方案研究(项目编号:2003PY04),依托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云南典型地区岩溶地下水调查与地质环境整治示范(项目编号:200310400024)完成的研究成果。完成了典型岩溶流域1:5万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测绘1100km2,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钻探3791.94m,各类物探4169点,取岩土水样试验分析626件,岩溶水动态监测18个点,岩溶水示踪试验2组等大量的调查和勘探试验工作。这些工作和成果,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使之能够顺利完成,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并检验了研究成果的正确性。同时,本书的研究也为岩溶水的勘查和开发示范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指导,使开发工程的技术方案设计得到了技术创新,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达到了示范目的。
此外,1999~2002年,作者参与主持完成的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也为进行岩溶水有效开发技术研究提供了水文地质与水资源的系统基础资料。在各个参加工作的省市区的示范工作中,也成功地建成了一批暗河及大泉引、提、堵、蓄、富水块段钻井开采工程。这些调查成果和工程实践,为本书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书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科学技术研究,在岩溶水资源及地质环境特征研究,以及岩溶水开发技术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适宜于不同的岩溶水源地类型以及不同需求的岩溶水有效勘查和开发技术方案,为岩溶水的有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使岩溶水开发的成功率和效益大幅度提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书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所采取的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如下:
第一个方面,以现代岩溶学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国家国土资源大调查西南岩溶地区岩溶水资源调查的最新资料。系统地认识岩溶地质环境及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岩溶水的赋存及运动特征,准确把握岩溶水富集规律,建立确切的找水标志,提高寻找和圈定岩溶水源地的准确性。根据岩溶含水层的埋藏分布、岩溶水出露状态,以及岩溶含水层的导水和赋水空间形态、结构及水动力特征,划分岩溶水源地类型,分析总结各类岩溶水源地岩溶水的开发技术条件,评价其脆弱性,最终掌握各类岩溶水源地对不同的勘查开发技术的适宜性。
第二个方面,引进目前国内外先进的核磁共振、高密度电法、地质雷达等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研究这些技术的特点和适用条件,结合常规电法技术和水文地质调查分析方法,选择典型的岩溶流域,结合国家在云南安排的岩溶水开发示范工程建设,针对不同类型岩溶水源地的勘查技术条件,分别选择不同的方法开展野外技术方法试验研究,并对探测和综合分析解释成果进行钻探检验,验证其可靠程度及准确性,优选出适合不同类型岩溶水源地的有效探测技术方法,集成岩溶水有效探测技术方案。
第三个方面,通过调查省内外岩溶水开发工程,考察发达国家岩溶水开发情况,收集国外相关信息,研究其成功的技术和经验,以及其中失败的原因与缺陷。根据各类岩溶水源地的开发技术条件,引出新的技术方案,并选择典型岩溶水源地进行开发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加以改进和完善,得出各类岩溶水源地岩溶水有效开发技术方案。
从岩溶水开发的全过程来分析,成败的最关键环节是找水勘查,只有找准岩溶赋水空间或径流通道,才可能正确有效地实施岩溶水开发工程,这个问题的解决除了提高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外,关键是要减少物探方法存在的多解性。本书研究了适合不同岩溶水源地的物探方法,通过不同方法探测结果的相互补充、验证,根据经济合理性和探测的有效性比选,选择其中适宜的方法形成综合探测方案,并建立代表不同含水层的地球物理特性、反映各类岩溶赋水空间的解译参数和标准,从而达到提高探测的可靠性和精度的目标。
参考文献及主要参考资料
[1]国家技术监督局.水文地质术语(GB/T14157-9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
[2]袁道先,蔡桂鸿.岩溶环境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23~58
[3]王宇,李燕,谭继中等.断陷盆地岩溶水赋存规律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1~4
[4]袁道先.对南方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一些意见[J].中国岩溶,2000,19(2):103~107
[5]王世杰.喀斯特石漠化概念演绎及其科学内涵的探讨[J].中国岩溶,2002,21(2):101~104
[6]王瑞江,姚长宏,蒋忠诚,等.贵州六盘水石漠化的特点、成因与防治[J].中国岩溶,2001,20(3):211~215
[7]耿弘,王宇,汪才芳等.云南岩溶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77~78
[8]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网络全书 环境科学[M].北京: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83年.216
[9]杨京平,卢剑波.生态恢复工程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5~6
[10]王宇,张贵.滇东岩溶高原石漠化及防治对策[A].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岩溶地下水与石漠化研究[C].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2003.26~35
[11]苏维词,朱之孝,熊康宁.贵州喀斯特山区的石漠化及其生态经济治理模式[J].中国岩溶,2002,21(1):19~24
[12]姚长宏,杨桂芳,蒋忠诚.贵州省岩溶地区石漠化形成及其生态治理[J].地质科技情报,2001,20(2):75~78
[13]苏维词,周济作.贵州喀斯特山区的“石漠化”及防治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4(2):177~182
[14]沈继舫主编.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111
[15]邓德仁.21世纪初期的云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行动框架[A].水资源与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C].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11
[16]袁道先,刘再华,林玉石等.中国岩溶动力系统[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1~2
[17]袁道先.论岩溶水的不均匀性[A].《汇编》编选小组.岩溶地区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工作经验汇编[C].北京:地质出版社,1978.1~19
[18]Urich P M,Day M,Lynagh F.Policy and practice in Karst landscape protection:Bohol,the Philippin.Geographical Journal,2001,167(4):305~323
[19]Yuan Daoxian.Rock Desertification in the Subtropical Karst of South China.1997,Z.Geomorph.N.F.Suppl.-Bd.108,81~90
[20]袁道先.全球岩溶生态系统对比:科学目标和执行计划[J].地球科学进展,2001,16(4):461~466
[21]丁继红,周德亮,马生忠.国外地下水模拟软件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勘察科学技术,2002(1):37~42
[22]CCOP Technical Secretariat.Proceedings of the 1st Compiler’Meeting of DCGM Phase Ⅳ:Groundwater and Geothermal Databases.24~26 April 2001 Bangkok,Thailand
[23]王宇,李丽辉.德国岩溶水勘查技术与开发利用概况[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5,32(6):91~95
[24]西部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新技术应用项目组.国内外地下水勘查新技术专集[M].中国地质调查局,2004.27~68
[25]袁道先.法国岩溶和岩溶水[R].桂林:地质矿产部岩溶地质研究所,1984.21~34
[26]岩溶地质考察组.赴南斯拉夫岩溶地质考察报告[R].北京:国家地质总局,1982.27~42
❸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学校网站怎么打不开求2011年地大北京的研究生招生目录,招生人数。详细
301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070500地理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01高等数学或611地球科学概论④800自然地理学
_ 01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 程 捷
_ 02地质景观的评价与规划 田明中
_ 03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应用 徐德斌 张绪教
_ 05生态环境评价 杨桂芳
_ 06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 孙克勤
可以留下邮箱,我把WORD版的招生目录发给你!
已发送,注意查收!
❹ 第二部分 国内外学术交流
国内外学术交流 ACADEMIC EXCHANGE AT HOME AND ABROAD
国内外学术交流 ACADEMIC EXCHANGE AT HOME AND ABROAD
2012年,学会及各分支机构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着力提高学术活动质量,围绕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地学问题、急需解决的生产问题和学科前沿问题,注重为国土资源管理和地质工作服务,注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注重为地质学科发展服务,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的肯定。全年共举办学术会议、论坛、研讨班62个,国际学术会议4个,提交论文或摘要2817篇,参加人数9000余人,有力推动了地质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组织参加第34届国际地质大会并取得圆满成功
8月6日,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会展中心,来自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名地质科学家齐聚一堂,参加在这里举行的第34届国际地质大会。来自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地学科研教育机构,涉及冶金、煤炭、有色等行业领域的近700名中国地质学家从盛夏的北半球来到初春的南半球,参加四年一届的“地学奥林匹克”盛会。中国地质代表团团长、中国国土资源部部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徐绍史作了题为“可持续发展中的中国地质学家的使命和责任”的主旨发言。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代表团的积极参与,成为本次大会引人瞩目的亮点。大会收到中国专家学者提交的论文摘要800余篇,300多人做了口头报告。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代表团在大会地质展厅设展,展览的主题是:经济腾飞中的中国地质科学。内容包括7个方面:一是中国矿产资源的供需关系及勘查发现,二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工程与地质科学,三是中国基础地质科学的重大进展,四是新一代地质技术与地质产品,五是国际交流与合作,六是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七是深部探测工程专题展览。90平方米的展位全面反映了自上一届国际地质大会以来中国地质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各国参会代表、华人地质学家、在外留学生纷纷驻足中国展台,对中国地质界在推动地学科技进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全面拓展地质工作领域等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地质学报》(英文版)出版的中国地质代表团论文集,以及各类地质图件、地层年代表受到欢迎。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与澳大利亚签署矿业合作备忘录
第34届国际地质大会中国地质代表团团长、国土资源部部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徐绍史,在悉尼会见了澳大利亚资源、能源和旅游部部长马丁·弗格森,双方就进一步加强矿业合作交换了意见并签署了关于可持续矿业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常设秘书处迁址北京
第34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和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负责人签署协议,明确了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常设秘书处将迁址北京。12月11日,国土资源部部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徐绍史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罗兰德·奥博汉斯利共同为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秘书处揭牌。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产生新一届执委
第34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在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质大会理事会上,经过竞选,新一届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执行委员会产生。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董树文研究员当选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司库。
中国地质学会首届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青年论坛暨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召开——勇于担当开拓创新为实现找矿突破作贡献
五四青年节之际,中国地质学会首届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青年论坛暨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隆重举行。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局长汪民,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程东红出席大会并做重要讲话。开幕式由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李金发主持。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出席大会的有关领导有:原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原主席、中国地质学会原理事长张宏仁,中国地质学会原副理事长、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洪涛,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别涛,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小烈,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总裁助理王炯辉等。李廷栋院士、肖序常院士、刘嘉麒院士、裴荣富院士、郑绵平院士、杨文采院士、马永生院士和来自国土资源部有关司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有关部门、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室及局属单位负责人,中国地质学会部分常务理事、理事、副秘书长,地勘行业有关单位领导,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有关负责人,各省级地质学会、分支机构负责人,全国地勘行业的专家学者、代表和第四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约300人出席了大会。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向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发出——积极投身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倡议
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朱立新研究员在会上宣读了孟宪来常务副理事长的贺信;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现任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丰成友介绍了青年工作委员会的复建和本次大会的筹备工作,并代表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向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发出了积极投身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倡仪;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三任主任委员侯增谦研究员回顾了青年工作委员会的历史与成就;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矿产资源研究所所长王瑞江研究员发言,对于承办青年工作委员会表示欢迎和支持;中国五矿集团总裁助理王炯辉先生代表地勘行业的代表发言,对青年工作委员会的恢复成立表示热烈欢迎;李廷栋院士作为院士代表发言,并对青年地质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提出殷切期望;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一任主任张洪涛教授做大会发言;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于海峰副司长做了题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总体工作部署”的大会发言。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论坛设立了“紧缺矿产和整装勘查区找矿突破”、“找矿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中国能源资源的未来”三个分会场。来自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勘行业各部门的科研与生产一线的科学家、青年地质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围绕我国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展开讨论,建言献策。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青年代表发言
媒体报道
主办找矿突破高峰论坛 暨首届中国·内蒙古矿业国际博览会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8月17日,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内蒙古地质学会联合主办的“找矿突破高峰论坛暨首届中国·内蒙古矿业国际博览会”在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副厅长陈伟,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白宝玉在论坛暨博览会开幕式上致辞,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朱立新主持论坛暨博览会开幕式。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五位院士、专家作大会主题报告
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永生,国务院参事张洪涛,叶天竺研究员,王安建研究员,杨帅师分别做了《国内外油气资源现状与展望》、《青藏高原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勘查区矿产预测方法研究》、《工业化过程中,中国矿产资源需求分析》与《用好地勘基金,努力实现找矿突破》的大会主题报告。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李雨时,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巡视员陈天保,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学会理事长、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原副厅长赵保胜等地勘行业有关部门领导,部分省级地质学会、分支机构负责人,全国地勘行业及内蒙古自治区地勘行业的专家学者、代表,以及多家新闻单位的记者朋友近300人出席了论坛暨博览会。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矿业博览会
博览会现场的每一家矿业单位都用不同形式的设计展示了所属的矿种,吸引了本行业人员及近千市民的关注。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接受采访
媒体报道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朱立新秘书长率团赴意大利出席首届“中意地球科学论坛”
9月16—23日,以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朱立新为首的18名中方代表参加了在意大利科森察省卡拉布里亚大学召开的首届“中意地球科学论坛”。该论坛由青年工作委员会和意大利地质学会青年分会联合举办,以“中国和地中海地区的矿床对比及地质演化”为主题,来自中国、意大利两国的近5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会议期间,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朱立新分别与意大利地质学会主席CarloDoglioni、意大利国家地质学家委员会主席GianvitoGraziano举行了正式会谈。朱立新详细介绍了中国地质学会的基本情况、中国地质研究工作的现状,双方就两国未来可能合作的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会后,中国代表团参观了卡拉布里亚大学自然科学学院化学实验室及古生物博物馆,考察了西西里岛活火山。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方代表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丰成友,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杨志明,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杨桂芳副教授、汪洋副教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孙桂华,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副总地质师刘传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郭清海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琦副教授分别在会上做了专题报告。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通过本次论坛,中意两国地质学家建立了联系,增进了相互了解,建立了友谊,为两国地质学会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础。同时,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听取了意方有关地中海地区矿床及地质演化的诸多报告。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联合主办2012年海峡两岸地质灾害防治学术研讨会——18位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做主题报告
“2012年海峡两岸地质灾害防治学术研讨会”于6月16—19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研讨会作为海峡科技专家论坛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中国地质学会、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及台湾中央大学、台湾大学共同主办,福建省地质学会、厦门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承办,共有来自海峡两岸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地勘单位的120余名代表参会,18位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做了主题报告。
会议开幕式由朱立新秘书长主持。孟宪来常务副理事长在开幕式上致辞。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柯少愚、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何南飞及台湾中央大学应用地质研究所所长李锡堤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共同表达了对海峡两岸地质学家就地质灾害防治相互交流学习、促进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
研讨会的顺利召开,让海峡两岸地质学家共聚一堂,展示科技成果、交流学术思想、探讨科学原理,共同破解地质灾害难题、推动防治地质灾害科技进步,必将进一步推动海峡两岸地质灾害防治的研究再上一个新台阶,让地质工作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为人民生活谋福祉,为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安全保障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主办深部钻探及新技术推广应用培训班
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承办,安徽省地质学会、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协办的深部钻探及新技术推广应用培训班于12月14—17日在合肥举行。培训班受到全国各地勘单位的关注和响应,来自全国地矿、冶金、有色、煤田、武警等系统的60多家单位150余名学员参加了培训。
会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党委书记甘行平主持。朱立新秘书长致开幕词。徐小磊副局长代表安徽地勘局对培训班顺利举办表示祝贺。
朱立新秘书长致开幕词
甘行平主持开幕式
深部钻探及新技术推广应用培训班会场
培训班旨在全面推动深部地质找矿和钻探工作的开展,提高钻探效率和水平,推广深部钻探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培训和交流深部地球探测技术发展、深部矿体勘探钻探技术方法研究成果、深部钻探设备选择及应用、深部科学钻探施工方案等内容,并结合考察深部地球探测计划项目3000米的施工现场,使大家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深部钻探技术方法。
参观庐枞3000米科学深部钻探施工现场
庐枞3000米科学深部钻探项目负责人与学员交流
向参加培训班的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❺ 张家界地貌的地貌研究
2011年4月8日,武陵源区人民政府与中科院正式签约,就“张家界地貌”联合研究合作共建事宜达成一致意见。此举标志着“张家界地貌”已正式进入科研课题。
在张家界砂岩地貌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张家界地貌”获得了国际学术界认定。为了更加深入发掘“张家界地貌”的科学内涵,提高国内和国际知名度,武陵源区人民政府与中科院成立了“‘张家界地貌’联合研究中心”,共同研究“张家界地貌地质特征及其地质景观成因研究”项目,旨在更好地保护张家界这一具有重大价值的地质遗迹富集区,使之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珍贵地学遗产地。 “根据阶地、溶洞等不同层状地貌的对比,项目组得出了索溪于中更新世(约50~70万年)开始下切砂岩顶面,张家界的砂岩地貌开始形成。”在2011年四月举行的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上,参与项目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平亚敏介绍了该项目成果。
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峻、峰奇、水秀、峡幽、洞美”而闻名于世。其砂岩峰林地貌是在特定的地质构造部位、特定的新构造运动和外力作用条件下形成的,保存了一套完善的砂岩峰林形成模式,具有很好的科学研究和地质美学欣赏价值,一直是地貌学家、地质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尽管科学家们此前已经知道,张家界峰林是以3亿多年前形成的泥盆纪砂岩为原料进行“雕刻”的,但“雕刻”从何时开始,一直是科学家们难以解答的问题。
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地质论评》刊出了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田明中教授、杨桂芳副教授、张绪教副教授为首的项目组的研究成果(研究生平亚敏为第一作者)。结果表明,张家界砂岩峰林的“雕刻”始于中更新世(距今50~70万年),即在这一时间,索溪开始下切砂岩的顶面,此后越切越深,形成了今日之峰林地貌。
据了解,地貌可以分为剥蚀地貌(如张家界峰林、云南石林、克什克腾青山山顶的壶穴等)和堆积地貌(如溶洞中的钟乳石等)。前者开始形成的年代,由于缺少测年对象,很难确定。
本项研究表明,剥蚀地貌的年代可以通过寻求其与堆积地貌之间的相关性来确定。田明中等认为,虽然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形成年代很难确定,但河流阶地、岩溶洞穴、砂岩峰林这些不同类型层状地貌是在统一的造貌作用下形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可以通过这些不同层状地貌上沉积物的直接测年并进行区域综合对比,进而获得砂岩峰林地貌的形成时代。
项目组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貌综合考察和地层剖面实测,并在室内利用热释光法、电子自旋共振法等现代测年技术,测得了张家界地区河流阶地和溶洞的年代。
该研究首次确定了张家界砂岩地貌形成的精确时代,弥补了张家界地貌研究上的空白,其成果对于提升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的科学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其他剥蚀地貌的年代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式。
❻ 中国地质大学考研哪些专业不考数学
和石油有关的专业没有不考数学的,中国地质大学不考数学的专业很少,地质类专业是从数学和地球学概论里选一门来考,剩下的专业都要考数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