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余老师
1.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的学院领导
万书元,男,湖北仙桃人。1981年1月毕业于荆州师范学院(今长江大学)中文系,1988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与戏剧专业,获硕士学位;2000年2月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获博士学位。1981年1月至1985年9月分别在荆州教育学院和沙市商业局从事职业教育工作。1988年7月至2007年7月分别在东南大学社科系和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工作。2007年7月调入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至今。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第一届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指导委员会委员,并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育研究会常务委员,瑞士联邦理工学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rich)访问学者,贵州民族学院客座教授,西南大学兼职教授。
朱崇志,男,山东临沂人,1974年生。2000年至2003年师从华东师范大学赵山林教授攻读戏剧史与戏剧学,博士论文获华东师大“优秀毕业论文”奖。现为同济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化、戏剧影视文学与理论的教学研究工作。 张永胜(笔名:张生)。男。1969年9月生。河南焦作人。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曾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现主要从事文艺美学,文化理论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业余进行小说写作。研究生招生专业及方向具体如下:1,硕士:文艺学专业2,博士:文艺美学专业 外国哲学博士点生源情况良好,每年招收10余名博士研究生。2009年12月,外国哲学专业第一位博士研究生顺利毕业,刘在泉同学成为同济百年历史上第一位文科博士毕业生。2011年开始招收中国哲学博士。
2007年起,先后有外国哲学、美学、文艺学、戏剧戏曲学、中国哲学、宗教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新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学生质量普遍较好。2007年起,哲学、汉语言文学、戏剧影视文学等本科专业先后有学生毕业,学生质量普遍较好,就业状况良好。 2007年成立欧洲文化研究院,整合有关欧洲(德、法)哲学、欧洲宗教、欧洲诗学与文学、当代欧盟研究等领域的研究力量,打造同济文科研究的品牌。研究院成立以来,已在学界赢得很好的声誉。2009年成立鲁迅研究中心,与北京、上海等地鲁迅博物馆、鲁迅纪念馆开展合作,已成为国内鲁迅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
学院成立以来,共出版专著(译著)100多部,发表论文近千篇,有许多成果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如由孙周兴教授、高宣扬教授主编的《同济·欧洲文化丛书》已出近50种,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学术系列图书。2012年开始,中国思想与文化研究院启动《同济·中国思想与文化丛书》。
学院教师承担省部级以上研究项目近二十项。 以“当代性”、“国际性”、“通识性”和“创造性”为基本办学理念,以文、史、哲三大传统学科为基础,辅以创意文化、文化产业等新兴学科,构建和提升具有同济大学特色的现代人文学科体系和培养模式,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完成我校人文学科总体布局。
以学校985三期和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为契机和抓手,构建和实施“欧洲文化研究平台”(目前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争取成为国家级哲学人文科学研究基础,参与我校城市研究平台的建设,实施该平台计划中的城市文学与城市文化研究方向的建设,提升学科的综合发展实力。
在十二五期间获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并争取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设置。在现有学术优势基础上,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形成3-4个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重点学科(外国哲学、中国哲学、美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产业管理学),大力提升我院办学层次和学术竞争力。
2. 同济大学老教授名单
同济大学老教授名单:孙钧、汪品先、薛永祺、陶文铨、卢耀如。
1、孙钧
男,1949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获土木工程工学士学位。1954~56年间随前苏联专家И.Д.斯尼特柯修毕副博士课程并写作学位论文。现任同济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教授、校务委员、名誉系主任,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 1991年选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汪品先
男1936年11月生,江苏苏州人,1960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我国著名的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国际海洋联合会(SCOR)副主席,中国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主席,中国海洋湖泊学会副理事长。
3、薛永祺
薛永祺,红外和遥感技术专家。1937年1月11日生于江苏张家港。195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双聘院士。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4、陶文铨
工程热物理学家。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现任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1939年3月生于浙江绍兴。196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动力机械系。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卢耀如
男,1931年5月生,福建福州人。1950年入清华大学地质系,1952年院校调整入北京地质学院,后曾随外国专家学习,1953年提前毕业。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著名的地质学家。现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教授。
(2)同济大学余老师扩展阅读
截至2020年5月,拥有专任教师2803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115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2人(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含双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及美国、德国、瑞典等国科学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20人次。
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36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6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2人,“青年长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四类优秀青年人才162人。
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8个,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3. 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的导师哪个比较好呢(想选
我曾是一名同济大学工业工程系研究生,自己算是对内部情况比较了解的。所以,作为过来人,我想在此为一些想报考或保送同济工业工程的学弟学妹们提供一些选择老师的意见,有问题的可以私信联系我。
目前,内部的老师信息可以在官网上查到,老师人数很少,所以是个小系,想要在读研期间跟着老师单纯做横向项目的学弟学妹,不建议考虑同济工业工程,后面就可以不用看了。
同济工业工程这边,老师每天要做的就是逼着学生单纯写论文,写论文,写论文。如果你也不喜欢纯粹为了论文而论文,不能吹牛诌论文,后面也不用看了。(PS:写论文不代表做学术哈)
如果你还在继续阅读,那请你注意导师选择了。好的导师会让你的生活始终充满希望,不然就是抑郁的灰暗两年半,甚至三年。每个导师的情况如下:
周炳海:
博导
硕士毕业要求:3篇EI与2篇英文论文(SCI)
博士毕业要求:至少3篇SCI吧,平均时长6年
客观地讲哈,他的学术能力不能算好(他自己研究生博士期间的论文水平代表了他的能力,自查),2010年后的论文大多是学生写的,他要求研究生论文的第一作给他且特别喜欢投学报。请他审阅中文论文,他会简单看引言和结论,然后狂骂,就是说不清哪里不好,指不出修改问题;请他审阅英文论文,他就会揪着你的语法问题与字数看。举个简单例子,曾有位学妹做过一个问题模型用动态规划求解,请他看一看(其实就是让他看了直接投,走个流程,道理大家心知肚明哈),他扫了几眼,就开始数落:“你都做了数学模型了,后面怎么又有动态规划模型!”云云之类的。学妹当时真是欲哭无泪,为什么呢?学过运筹学的小朋友都知道,这个没有问题。当着实验室所有人的面被骂了半个小时后,学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去上课了。由于缺乏自信,学妹就骨气勇气问专业课程的老师她做的有没有问题,结果,专业课老师来了句:“你导师都不懂这些的,你不要听他的。”学妹才瞬间恍然大悟,合着一大早上她是被当作演出道具衬托导师的权威性。所以,周老师是很注重学生的独立性的,喜欢通过爆炸式的言语刺激学生,不会给学生的研究给出实质性意见,如果你需要导师认真指导完成你的论文(建模到论文修改),请转看别的老师。
不过,周老师对待学术态度是很认真的。他常说:“不好好写论文就给你延毕!”他也是心力交瘁,每天念叨说:“我就是你的爸爸妈妈啊!谁会每天催着你写论文呢!”。为了赶论文,周炳海教授最让人鼓掌的语录是:“数学模型可以不要!实验可以造假!论文里的那些东西谁会去验证啊!”他对于论文的执着精神到达这一境界,作为学生的我实在是难以望其项背。我做一辈子也不敢如此心胸坦荡地造假。
除这一点,他情商很高,为人处世极其周到。保送面试,见他时,他像亲爹一样,嘘寒问暖,还同行去食堂吃饭。等入学后,他就说:“我是老师啊,怎么能跟你们吃饭呢?”我瞬间觉得,这周老师真是不一般的大学教授,威望定是极好的,不轻易和人吃饭呢!后来,听说他又定了个规矩,拿国奖的学生必须要请他吃饭呢,这让身为学生的我们感到异常“受宠若惊”哩!
另外,他很大方,会每个月发放“酬金”。但是,请你记住,绝对不要用这个“酬金”,因为周老师很清廉,要求学生必须把这个从国家自然基金套出的“酬金”转入他的账户。因此,要想成为他的学生,一定要乖乖地把钱给他,不然小心不给你毕业。
所以,如果你是乖乖的孩子、心理素质异于常人、会拍马屁、能够自己独立做学术且不需要老师任何指导,欢迎报考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有几套房子的周炳海教授!
陆志强:
博导
硕士毕业要求:至少一篇EI
博士毕业要求:至少一篇SCI
陆老师很儒雅,健谈,学术能力比之前提到的所谓周姓教授学术能力强很多了。比如,拿一个抽象出的数学模型向他请教求解,他可以帮你分析出这个问题本质属于什么问题,将问题归类找出解决办法,对于学生的学术研究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在学术上和陆老师讨论会获益匪浅。
陆老师和学生关系很好,喜欢和学生打成一片,不会随便对学生撒气(和之前的某位老师相比,素质是超级高)。他会和学生一起去食堂吃饭,一起打羽毛球。所以,陆老师是研究生的良师益友。
但是,有一个要特别注意的地方,陆老师目前从事行政工作,帮学生看一篇论文可能时间会拖得有一点长;他喜欢到了实验室喜欢和学生聊天,所以偶尔有点小吵。
他的心态可能有点靠近养老状态,注重生活质量,不会死命地逼迫学生写论文,只要学生达到学院要求就可以,但他会帮学生把握论文质量(不乱投学报,不会像周姓教授那样拿学生当实验)。在这里读研究生内心不会像在第一位周姓老师那里那么压抑与憋屈。所以,如果想接触一下学术、需要好的导师引导,又不想为了一个本子被导师各种为难的,选择这位陆老师可能会有点开心的。
余建波:
博导(有横向项目提供)
这位老师的缺点,就是嘴巴特别的毒,对学生的论文催得比较紧。他骂人也蛮厉害的,不过不会很过分,对女生还是很注意的(不会像第一位周姓老师骂哭女学生)。因为才升上博导不久,他还很需要论文往上走,所以在论文上要求会有点高(不喜欢论文的同学可以忽略他了)。
但是吧,他的学术能力是真的很不错。我曾经上过他的课,被他说的话给气炸了,但是他对学生的细致指导让我很是钦佩。举个例子,你在用matlab编程过程中不会的(前提你已经很努力了),他是这方面的大神,会教你解决你遇到的问题,这种指导方式让其他实验室的都很羡慕的(其他实验室的老师没有可以做到这个地步的);还有,大夏天实验室没有空调,他可以自己一个坐在实验室冒着汗敲论文。他对于学术是真的很认真,学生的英文论文他会亲自改个好几遍,他实验室有位研究生姑娘写的一篇英文论文,在他的指导下,反复改了一两个月,最终呈现的论文质量都比较好。
所以,如果报余老师,需要兼顾项目与论文,相比较其他研究生来说,可能学术压力比较大一点,但是对于想做好学术研究,也想接触项目的同学,这里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周健:
放眼整个同济工业工程,这位老师估计是最潇洒的。因为,这位周老师教授每年招生不多(周炳海大所长会按照心情考虑是否给这位老师好的生源,同学们可能在暑期夏令营上不容易见到这位温和的老师)。这位老师学术能力不强,喜欢接触公司的项目(不是很大的项目),在这里了渡过研究生生涯是比较舒服的。所以,周健老师这里,学生有一定自己的时间学习,但是论文上可能会自己辛苦一点。
周健老师脾气温和,和学生相处融洽。比如,节日会邀请学生吃饭(他家里或者去餐馆)。跟他相处会很让你开心。唯一让学生有点为难的只有论文,只要学生满足学院要求就OK了(他也不想为难学生的)。
好具体的信息可以联系里面的学生学姐,需要的可以联系我
韩笑乐:
年轻的一位老师(每年分配一个学生),为人是超级nice的。资历不深,需要奋斗发论文升职,但是这位老师不会向学生变态施压,在这方面和陆老师很相似。
4. 同济大学里口碑较好的老师有哪些
大一时高数上的“黄长水”,感觉挺好的
其实你可以到网络上搜“评师网”
那里比较客观,具体
5. 同济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
在交通学院学习的几年间,感受到了很多老师的风采,只好先说说我院的一些老师的课程了。首先是智能交通的杨晓光教授。杨晓光教授,“于我国恢复高考的1978年9月考入同济大学道路与桥梁工程系,1982年7月本科毕业并留校任同济大学交通工程研究室助教,后在职攻读同济大学交通工程方向硕士与博士学位,并于1994年应国家教育部选考派遣获日本文部省奖学金资助、留学日本京都大学交通工学科继续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9月学成回国继续任教”。
前面是他的简历,那么就说说具体的感受,听了杨晓光教授的课,会让人对整个智能交通系统有一个很清晰明了的把握,让人对整个科学问题怎么思考、提炼和解决有更深的理解,总之,杨老师的课会让你站在宏观的高度来理解问题,不会局限于细枝末节。
6. 在同济,有一个XX的老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这个大学确实过于注重优势学科,导致学科发展不平衡,这就在现在以规模为主的排名中吃亏,近几年略有回升2,3个名次但,优势学科也不少,土木建筑汽车环境海洋德语测绘机械计算机都算好,对于和华东理工一个档次我是不赞同的,可以去看看分数,在长三角尤其是上海的分数堪比浙大南大,和上大华理有明显差距,考生不是傻子,就业出国对得起你的分数,如果要当学霸搞科研的话确实不适合,大体就是这样
同济土木学渣飘过。说几个数据:1998-2002四年,我平均到课率低于15%(实习为100%),作弊率为0%(包括毛概邓理等无聊课程,也包括流体力学等天书课程),考前找老师划重点的次数为0,去图书馆每天超过一次,去图书馆读专业书、做作业的次数为0。因为在宿舍看书不上课,被校方打扰次数为0。这个过程可以参照我另一个回答:读书突破一万本是怎样的感觉? 知乎有我的大学同学,如果我编造事实吹牛,必然会被打脸的。
本人在同济四平路校区,做了两年的联合培养,算是半个同济人吧。所以站在半个局外人的角度来评判一下在同济大学的生活。
题主问的是怎么样的就读体验,所以同济大学在全国排名是怎么样,同济大学就业形势如何,同济大学是否浪得虚名这种讨论,就不对题了~~~所以,我在这里谈谈,在同济大学,生活学习玩耍是一个什么状态~~~
1. 交通极度便利,这一点秒杀复旦,原因很简单,同济的土木工程牛X。当时10号线经过同济大学应该是努力争取的结果,然后10号线同济大学出口的所有工程,是同济大学施工的(与土木系的学长聊天谈到过,是监督还是施工,或者是部分记不太清楚了),同济大门口的三座高大上的玻璃楼是同济的产业(其中一座是综合楼,一座用于写字楼,还有一座就是坑爹的唐朝了~),因此这些都是在建造10号线的时候,一起规划出来的。所以出校门口就可以坐上地铁,对于我这种特别喜欢到处跑到处玩的人,是福音。复旦就没那么好运了,正门口离地铁可有2KM的距离,更别提他们的宿舍区了,更远。
2. 学习氛围好。学校里面虽然看不到那种到处都是看书的人,但是学习氛围很浓,同学工作非常刻苦。举个栗子,我所在的医学院,晚上两天还有做实验的人,早上7-8点就有人跑过来做实验了。朝9晚11,一周七天~只是正常的工作时间哦亲~然后我们经常开玩笑,说半夜2点亮灯的楼就两座,土木和医学。前者还在画图(君不见赤峰路门口的打印店都是24小时营业么~~),后者还在做实验~~~~有大量的学术报告还有学术交流活动,医学院的11楼基本一周一次,请的不一定是大牛,但是说是小牛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在同济,资源足够了,只要你愿意去使用。
3. 对学生的态度好。可能我觉得,同济对于学生的爱护程度,在全国大学里应该是前列的,我们不能把同济和变态的中科院去比啦~~~中科院是把学生当宝贝~~~基本上在研究生阶段,一般的学校是老师挑选学生(虽然学生可以选导师,但是你懂得,这只是形式而已~),在同济或者中科院,可以认为是学生挑选老师,对于学生很宽容就体现在这里,首先学生少老师多,抢学生是要开出好价码的。其次学生有一个月左右的轮转期,可以去自己选择的老师实验室体验一段时间再选。最后,如果因为种种原因和老师有矛盾,想换?可以,研究生院不会轻易下达滚蛋的命令~一定会想办法把你塞到老师手下的。这种条件听起来不是特别好,但是很微妙,会很直接的体现在工作效率和工作方式上。比如,我一个师兄做一个课题,整个课题是大老板,小老板还有他,大家一起设计的,大老板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不要给我省钱,这不是你该关心的问题~~~我操~~~泪奔啊~~~~~
4. 生活条件。我只知道研究生和博士生是什么住宿条件,和复旦差不多,大家都是一套房,两个人或者一个人一间房的样式。规模都差不多,两个人住个10平米左右吧。然后共享一个客厅这样子的。住宿条件不算好,也不算差了~ 同济四平路校区有4个食堂,但是这不能缓解抢饭的难度。基本上跑到学苑吃饭,排队拍个几十人是正常水平。所以基本上所有人都拿着手机看来这~~~~然后没几天就要有接待任务,一大波小学生~中学生~家长来袭,本来就不是很宽裕的就餐环境更加显得拥挤。然后因为人多,食堂的供应时间很短,基本上晚上6点以后就不会有吃的了,中饭差不多是12点左右就没饭吃了。这点很麻烦。然后同济附近,坑爹就是店非常少!!!!我曾经在晚上9点就想喝完白粥,愣是跑出两个街区才喝道。这点和复旦的生活条件是没办法比的。复旦后街的生活只能用奢靡两个字来形容~~~~咖啡馆,创业街~猫空之类的小资店铺到处都是~~~~论生活的富足程度是同济无论如何都比不上的。所以催生出了同济特别牛X的一个特色,黑料!!!!!!一到晚上,赤峰路门口就是浩浩荡荡几十辆黑料车,吃到你撑死!!!最近居然很凶残的出现了点餐APP!这是闹哪样!!!真是佩服作出这个APP的同学!!!
5. 学校环境。考虑到本人是彻头彻尾的南方人,没去过清华还有北大好好逛逛,同济老校区是目前为止,我见过的布局最好的一所学校(新校区不能说不好,最起码几座建筑很有气势。但是新开发,所有的东西都没有时间的沉淀,所以不够有底蕴)。可以看到,土木工程或者规划这块的老师同学,花费了很大的心力。老校区小,但是布局紧凑,并不显得拥挤。每一座房子都布置得非常有情调。比如说快递玻璃房,学生会聚集区,布置了全木地板还有下沉广场,以及一块超大的屏幕(在这块屏幕前面看过肖申克的救赎,比IMAX差点啦~)踩上去嘎吱嘎吱响,感觉很不错。城规楼就更不错了,第一楼有一台白色的钢琴,经常会有PLJJ跑过来弹上一首,第二楼放了很多同学的作品,很好玩, 这里要吐槽一下城规楼的“险恶用心”, 我观察过,第一次跑到城规楼,很多人会上错厕所。。。。就是男的进了女厕,女的进了男厕。。。为什么?????????因为同济其他地方男厕标志是绿色!!!只有坑爹的城规楼男厕标志是红色,女厕标志是绿色!!!你说这能不进错么!!!!!!
还有其他的设计,比如综合楼的空中花园(在顶层用钢缆把一个平台钓了起来,很有感觉的~~由于顶层是玻璃,透光很好,是一个约会拍照自习的好地方),还有三好坞前面的小花园(竹林里面有几张台子~非常适合打麻将~~~~),然后再吐槽一个好玩的东西!!!三好坞食堂边上是留学生宿舍,留学生宿舍的门市玻璃门,门上的装饰有字, I S B N O 1 。 在同济,可以看到同济人把很多老建筑利用非常好,保护也非常好,建造业非常的艺术,比如行政楼满楼的爬山虎,图书馆新建的两栋藏书楼,设计非常巧妙。图书馆一楼大厅很立体,空间设计不错,大而不显得空旷。这里给大家贡献一个小秘籍。 教超的可乐是2.2一罐~~~~而老教学楼自动售货机的可乐只要2快钱~还特别的冰!!!!
其实我只是想说,同济人在老校区花费了很多的心思,有很多设计非常巧妙的地方,就拿约会地点来说~我可以毫不费力的举出10个~~~要说一些花心思的小地点,太多太多了。
6. 交际圈。很不幸的,同济其实在上海人心中并不高。又一次出去玩,说我在同济读书,别人第一反应是,你是不是搞基??一万只草泥马奔腾而过。在上海,交大和复旦更高大上些,同济不知道为什么并不让上海人看得上眼。但是,即便如此,同济依然有着上海数一数二的校友圈。出门在外,碰到一个说自己是同济的,80%是土木的。而做土木的师兄师姐,不一定非得做老本行,所以辐射出一个巨大的校友圈。不可小觑。其次,同济是全国的顶级学府,不论如何,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眼界和交际范围。各种创业孵化基地,社团,兴趣爱好小组,其实给大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这大概是我对同济的一个总体印象。虽然有一些瑕疵,但是瑕不掩瑜,对于在读的学生具有很大的提高作用。
虽然,有些人会举出很多身边的反面例子,我也可以举出很多反面例子出来。但是又如何?人生应该向上看而不是向下看,吐槽身边的人能力不强,素质不高,反过来应该问自己,为何你身边都是这些人?你,又处在一个什么水平?
在同济大学这个平台上,能做的事情有很多,就如我们玩摄影,牛头狗头,都不如镜头后面的这颗头。
7. 同济大学教师的待遇怎么样
辅导员收入不高的。因为不创造利润。而且,同济大学的教师和后勤人数很多很多,有2000人以上。你算一下,不可能所有人是高薪的。 现在教授都在外面捞外快。如果高校收入很高,也不至于这样。
8. 同济大学老中医怎么收徒
由著名中医专家颜德馨、邓铁涛、路志正、张琪、周仲瑛、朱良春等教授倡议并亲自带徒执教的“中医大师传承人才培养项目”,已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试点项目(国中医药函〔2008〕185号),即将由同济大学主办,现面向全国招生。
项目为三年制半脱产高级人才培养项目。按“原汁原味、百花齐放、与时俱进”原则,传统跟师与强化集训相结合方式,由著名中医导师培养有潜质的未来领军人才。学员享受“国内高级访问学者”待遇,不交学费,参加模块式集训及跟师学习期间由项目支付差旅费、津贴。将聘请全国各中医大学著名教授担任集训教员。理论学习与跟师轮转(飞行培训)交替进行,每位导师重点带1-2名学员。
报名条件:
1.已获得中医药相关学科方向博士学位,从事中医临床工作8年以上(含研究生期间临床工作时间),获得主治医师职称2年以上。
2.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继承人、优秀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学员。
3.已获得中医相关学科方向硕士学位(含专业硕士学位)的人员,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8年以上(含研究生期间临床工作时间),获得副主任医师职称2年以上。
4. 年龄一般不超过45岁,身体健康。
报名方式:
自广告发布日起接受报名, 2008年9月30日报名截止。拟报名人员通过电话、传真或EMAIL索取报名表,填后用特快专递寄至:200092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同济大学医学楼主楼504室 余老师 收。
考试方式及录取:
通过资格审查者将获得通知,参加10月上旬举行的选拔考试(笔试+面试)。考试内容为:1、中医综合考试;2、医古文。
联系方式:
电话:021-65985370(韩老师),021-65983793(余老师)
传真:021-65975768,021-65983793
e-mail: [email protected]
9. 同济大学走出过哪些知名校友
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甘其食的创始人——童启华。
2009年,甘其食仿佛是一夜爆红,杭州几乎每条大街小巷都能找出一家甘其食包子店。而这家连锁店的掌门人童启华,显然比甘其食更具传奇色彩。他是典型的理工科高才生,同济大学1995级,毕业于自动化控制专业,从不懂餐饮到做出极致的包子,童启华花了四年时间。在长三角刮起“甘其食”风暴后,他还把包子店开到了美国哈佛大学旁边。
李国豪先生值得我们每个同济人引以为傲。
谢谢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