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开课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开课

发布时间: 2021-02-07 12:58:52

Ⅰ 孔庆东的个人资料(北大中文系副教授,参与过《百家讲坛》的录制)

孔庆东,祖籍山东,系孔子第73代旁系传人,是北大著名教授钱理群先生的开山硕士、严家炎先生的博士,主攻现代小说与武侠小说,有出色的驾驭语言的本领,其文章不仅生动有趣,而且愤世嫉俗。《北大往事》中的那篇《47楼207》令其文名不胫而走,随后取名《47楼207》的文集火爆登场,接下来《青楼文化》、《井底飞天》、《金庸侠语》、《空山疯语》本本畅销,大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他那种差不多是与生俱来的幽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年在多家电台电视台和多所大专院校设坛讲授金庸小说,受到广泛欢迎。去年10月,更是和魏明伦、张纪中、杨争光一起与金老先生一起“华山论剑”,江湖人称“北大醉侠”。

孔庆东遭遇金庸:

遭遇金庸已经快二十年了,金庸已经成了一个有点碎嘴唠叨的老人,金庸作品改编的影视也越来越俗不可耐。但是我忘不了金庸小说带给我的感动和我知道的带给别人的感动。

为了休闲,为了备课,为了研究,我肯定还要许多次打开金庸的小说。我不能预料当我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的时候,面对那些段落,还会不会热泪盈眶。

“在文学丛林中与金庸狭路相逢”——在文化里,我重点研究文学;在文学里,我重点研究小说和戏剧;近年来附庸风雅,重点研究通俗小说;在通俗小说里,曾经用心研究过武侠小说;而金庸先生早早地埋伏在武侠小说里等待我这个假面伯乐,于是我们就狭路相逢,悲惨遭遇了……

“不读金庸就等于不懂一半中国文学”——由于迷恋金庸,我开始疯狂地阅读武侠。但是几百部读下来,大多都忘记了。没有炒作,没有指导,甚至没有正版,是亿万人的阅读实践,把金庸的名字铭刻到了人类的文学史上。读了太多的武侠,我也加入了谈侠论剑的行列,而且由同学间谈到老师处。我和其他同学,向钱理群这位以严肃著称的导师推荐金庸,我们夸张地说,不读金庸就等于不懂得一半的中国文学。于是,钱理群老师读了金庸,后来还写了研究文章,他和吴晓东著的插图本文学史第一次列入了金庸的内容。钱老师又鼓励我们把金庸当成严肃文学来读。于是,我又抱着研究者的态度一遍一遍重读金庸,但是仍然不能控制自己的泪水……

“铁石心肠的我一次次被金庸摧垮泪腺”——我是个读书看戏都很投入的人,标榜“先感性,后理性;先感悟,后研究”。我在小学和中学时代,为《红灯记》和《高玉宝》流过泪,为《卖花姑娘》和《金姬和银姬的命运》流过泪,为《雷雨》和《家》流过泪,为《流浪者》和《简爱》流过泪,为《爱是不能忘记的》和《高山下的花环》流过泪。上大学以后,就不曾再为文学作品而流过泪。我以为自己成熟了,永远不会再被作家骗去泪水了。像《悲惨世界》《复活》以及轰动一时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都深深打动过我,但是没有摧垮我的泪腺。然而,我却一次又一次,被金庸感动了……

——孔庆东

学生感言:

孔教授给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不修边幅”,可接下来,你一定会被他的幽默所感染。有人戏言孔庆东是“继钱钟书以来真正的幽默”和“北大的马克·吐温”,几分夸张,几分睿智,不凡的经历和独特的思考方式给他的文字带来持续的生命力。调侃人生,以戏谑抵抗世俗,孔庆东的确“文如其人”……

……孔老师带着我们一同走进著名作家金庸先生的文学宫殿。从武林盟主、武林革命、小说巨匠三部分分析拉开了序幕,让我们更进一步认识了当之无愧的小说巨人、20世纪下半叶最著名的作家——金庸先生。同时我也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在正义面前,邪恶永远会被压倒;在义气中间,方显人性本色;在儿女情中,深叹情感脆弱……我们也许更应该像小说曲折的故事那样得到生活的考验、风雨的磨砺,那样也许我们才更能看清远航的目标,在迷失中找回真正的自我……
参考资料: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Ⅱ 我想问一下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还在带研究生吗

很不幸的告诉你,现在已经不带了。

Ⅲ 当代中国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除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以外还有那些谢谢

孙郁、汪晖、张梦阳、王富仁、林非、高远东、杨义、黄乔生、王晓初、汪卫东、王吉鹏等等

Ⅳ 钱理群还在北大教书

http://www.booker.com.cn/gb/paper23/2/class002300001/hwz6491.htm

Ⅳ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资料

出版时间:不详 详细描述:共2页中文.共英文2页、、另加邮费5元. 如买2样或以上只收一次邮费版。 钱理群,权男,1939年1月30日生于四川重庆,祖籍浙江杭州, 汉族。1956年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60年毕业。 1960一1978年先后在贵州省安顺地区卫生学校、 地区师范学校任教。 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王瑶、 严家炎先生攻读现代文学,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当代著名学者, 理论家,北京大学博士导师,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研究方向, 写下了大量研究著作,且文思敏捷严谨,在国内颇有威望

Ⅵ 关于北大教授的一个博客

【人物简介】
孔庆东,北大教授。祖籍山东,系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人称“北大醉侠”。

【经历】
1964年生于哈尔滨,1983年自哈尔滨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后师从于北大中文系的两位名师:是钱理群先生的开山硕士、严家炎先生的博士,现任北大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小说戏剧研究和通俗文学研究,兼及思想文化批评。著有《47楼207》、《空山疯语》、《黑色的孤独》、《口号万岁》、《独立寒秋》、《匹马西风》、《谁主沉浮》、《青楼文化》、《超越雅俗》、《井底飞天》、《金庸侠语》、《笑书神侠》、《四十不坏》‘《千夫所指》、《生活的勇气》等文集、选集。近年在多家电台电视台和多所大专院校设坛讲授金庸武侠小说,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金庸和鲁迅!并出版《正说鲁迅》。

【孔庆东的博客】
东博书院—— http://blog.sina.com.cn/kongqd
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107872.htm

Ⅶ 北大教授

不知你要问的是哪三名教授啊?阁下?让人怎么回答呢,北大好的教授太多了啊

孔庆东,祖籍山东,系孔子第73代旁系传人,是北大著名教授钱理群先生的开山硕士、严家炎先生的博士,主攻现代小说与武侠小说,有出色的驾驭语言的本领,其文章不仅生动有趣,而且愤世嫉俗。《北大往事》中的那篇《47楼207》令其文名不胫而走,随后取名《47楼207》的文集火爆登场,接下来《青楼文化》、《井底飞天》、《金庸侠语》、《空山疯语》本本畅销,大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他那种差不多是与生俱来的幽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年在多家电台电视台和多所大专院校设坛讲授金庸小说,受到广泛欢迎。去年10月,更是和魏明伦、张纪中、杨争光一起与金老先生一起“华山论剑”,江湖人称“北大醉侠”。

孔庆东遭遇金庸:

遭遇金庸已经快二十年了,金庸已经成了一个有点碎嘴唠叨的老人,金庸作品改编的影视也越来越俗不可耐。但是我忘不了金庸小说带给我的感动和我知道的带给别人的感动。

为了休闲,为了备课,为了研究,我肯定还要许多次打开金庸的小说。我不能预料当我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的时候,面对那些段落,还会不会热泪盈眶。

“在文学丛林中与金庸狭路相逢”——在文化里,我重点研究文学;在文学里,我重点研究小说和戏剧;近年来附庸风雅,重点研究通俗小说;在通俗小说里,曾经用心研究过武侠小说;而金庸先生早早地埋伏在武侠小说里等待我这个假面伯乐,于是我们就狭路相逢,悲惨遭遇了……

“不读金庸就等于不懂一半中国文学”——由于迷恋金庸,我开始疯狂地阅读武侠。但是几百部读下来,大多都忘记了。没有炒作,没有指导,甚至没有正版,是亿万人的阅读实践,把金庸的名字铭刻到了人类的文学史上。读了太多的武侠,我也加入了谈侠论剑的行列,而且由同学间谈到老师处。我和其他同学,向钱理群这位以严肃著称的导师推荐金庸,我们夸张地说,不读金庸就等于不懂得一半的中国文学。于是,钱理群老师读了金庸,后来还写了研究文章,他和吴晓东著的插图本文学史第一次列入了金庸的内容。钱老师又鼓励我们把金庸当成严肃文学来读。于是,我又抱着研究者的态度一遍一遍重读金庸,但是仍然不能控制自己的泪水……

“铁石心肠的我一次次被金庸摧垮泪腺”——我是个读书看戏都很投入的人,标榜“先感性,后理性;先感悟,后研究”。我在小学和中学时代,为《红灯记》和《高玉宝》流过泪,为《卖花姑娘》和《金姬和银姬的命运》流过泪,为《雷雨》和《家》流过泪,为《流浪者》和《简爱》流过泪,为《爱是不能忘记的》和《高山下的花环》流过泪。上大学以后,就不曾再为文学作品而流过泪。我以为自己成熟了,永远不会再被作家骗去泪水了。像《悲惨世界》《复活》以及轰动一时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都深深打动过我,但是没有摧垮我的泪腺。然而,我却一次又一次,被金庸感动了……

——孔庆东

学生感言:

孔教授给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不修边幅”,可接下来,你一定会被他的幽默所感染。有人戏言孔庆东是“继钱钟书以来真正的幽默”和“北大的马克·吐温”,几分夸张,几分睿智,不凡的经历和独特的思考方式给他的文字带来持续的生命力。调侃人生,以戏谑抵抗世俗,孔庆东的确“文如其人”……

……孔老师带着我们一同走进著名作家金庸先生的文学宫殿。从武林盟主、武林革命、小说巨匠三部分分析拉开了序幕,让我们更进一步认识了当之无愧的小说巨人、20世纪下半叶最著名的作家——金庸先生。同时我也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在正义面前,邪恶永远会被压倒;在义气中间,方显人性本色;在儿女情中,深叹情感脆弱……我们也许更应该像小说曲折的故事那样得到生活的考验、风雨的磨砺,那样也许我们才更能看清远航的目标,在迷失中找回真正的自我……

阿忆

策划人兼撰稿人、北大中文系文学士、北大法学院法律硕士

阿忆主要业绩

2002年初春,阿忆受命凤凰卫视制片人桂平,担当12集大型文献专题片《百年大公报》主策划兼总撰稿。元月,同与桂平合作,担任12集大型外交史专题片《百年中美风》总策划兼总撰稿,并担当旁白配音,获知识界强烈回应。

2001年底,应凤凰制片人樊庆元之邀,阿忆担当《鲁豫有约》主策划,同时应北京久和成影视机构之邀,任42家电视台同步联播的《夫妻剧场》总策划。秋天,应凤凰制片人张力所急,阿忆快手落笔,担当6集人物专题片《周氏三兄弟》总撰稿,一时名噪。春天,经凤凰副总裁钟大年和副台长刘春授权,阿忆与桂平联手,担任12集大型历史专题片《水木清华九十年》主策划兼总撰稿,意外赢得大片喝彩。元旦,在刘春和桂平三番五次劝说下,阿忆勉为其难,暂当《世纪大讲堂》主持人,一发不可收,一直主持到前不久才收山。阿忆不愿被视为"主持人",名片上依然印着"策划人"头衔。

2000年,北京电视台青少频道副主任周星三顾茅庐,躬请阿忆认真发现自我,担当《谁在说》主持人。于是,撰稿人阿忆挥发主持潜能,竟从此片约不断。

1999年春天,阿忆闭门造车,一口气儿写下105万字的5卷本历史巨著《共和国日记》,由于无从出版,便应凤凰资讯台副台长程鹤麟之邀,任30集大型历史专题片《中国纪录大回放》和《国庆50周年大典全程直播》策划人兼总撰稿,并与陈鲁豫联袂主持,终使一个春天的心血没有白费。

1998年,经程鹤麟点将,阿忆与樊庆元联手,担当16集大型历史专题片《北大缤纷一百年》策划人兼总撰稿。

1997年,经钟大年和程鹤麟提携,阿忆从央视脱身,任《香港回归48小时直播》重要版块《妙语论尽港督》策划人,并与央视胖张越联袂主持。这是阿忆第一次上镜,那时,他还是个清秀的帅小伙儿。

1996年,阿忆是央视365集大型历史专题片《香港百年》总撰稿。

1994年,阿忆是北京电台《人生热线》特邀策划人兼主持人。

1993年,阿忆是《北京青年报》专栏撰稿人。

1992年,出版通俗心理学著作《青春的敌人》,那是阿忆的第一部书。

1964年4月10日,阿忆--一个渺小而伟大的生命--在北京双桥一户军人家庭,呱呱坠地。

孟二冬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年专心治学,撰写了《中国诗学通论》《千古传世美文》《陶渊明集译注》《中国文学史》等400多万字的专著。他花了7年时间,查找翻阅了大量古籍,完成了上中下三册共100多万字的《登科纪考补正》。

这部专著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并得到了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评价,认为这是近些年来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的一部力作。

2004年3月,孟二冬参加了北京大学对口支援新疆石河子大学的教学工作。抵疆后的第二周,他就出现严重的嗓子喑哑症状,在医生作出“禁声”的医嘱后,他仍强忍病痛站到讲台上。4月26日,他在剧烈的咳嗽中坚持讲完《唐代文学》最后一课,倒在讲台上。经诊断他患了食管恶性肿瘤,返京先后经历3次大手术后,他仍坚持课题研究和指导研究生。为表彰他的先进事迹,人事部、教育部授予他“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新华社

Ⅷ 钱理群的人物事件

2015年7月,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教授夫妇要去养老院的消息引起了网友的热议专,据了解钱属理群将自己的房子卖掉,并在今年6月入住养老社区,其每一个月的住房费达2万元。
钱理群教授夫妇没有子女,养儿防老观念对他们不适应。夫妇二人进养老院养老,这其实浸透着的是中国式养老的困境。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当我们老去的时候,到底应该如何养老才能够获得新生。这似乎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
昨天,在社区“重阳敬老”活动上,钱理群首度回应入住养老院一事,称自己适合养老院生活,有大量时间可用来写作,而且不用再操心做饭等日常琐事。
钱理群表示,他在2014年就有了住养老院的想法,他跟老伴也慎重考虑过,两人卖掉原来的房子,入住现在的养老社区。房间100多平方米,每月住宿费大约要2万元。
钱理群认为,住进养老院也是希望能借此避开很多琐事,可以专心进行写作。他说,以前他不怎么锻炼,搬到养老社区后开始锻炼了。现在只用做3件事儿就行了,第一是休养身体,第二是写作,第三是跟朋友聊天。

Ⅸ 访北大教授钱理群钱理群,北京大学资深教授,生于1939年,中国内地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被视为北大


小题1:知识分子在90年代后出现了新问题,那就是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分离。(2分)
①知识分子贵族化,脱离民众。
②知识分子过于关注自己,而忽略了包括民众在内的身外的世界。
③有的知识分子把知识分子与民众关系的问题推向极端,认为民众总是非理性的(每
点2分,以上三点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小题2:①知识结构有缺陷。成长的时代,所有人类文明都在被批判,跟鲁迅那个年代不能相比。②生存状态有问题。是最没趣味的、最没文化的一代,和鲁迅那个年代比有差距。
③部分选择"生命之轻"的人,难以接受鲁迅。(每点2分)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教授讲课视频 发布:2025-08-06 00:02:41 浏览:730
大学生贷款正规平台 发布:2025-08-05 23:57:17 浏览:40
湖南大学柯教授 发布:2025-08-05 23:55:07 浏览:665
大学生职业策划书 发布:2025-08-05 23:54:58 浏览:959
研究生导师吻了我 发布:2025-08-05 23:53:37 浏览:762
大学生对中国梦的心得体会 发布:2025-08-05 23:39:23 浏览:367
济南大学一本专业目录 发布:2025-08-05 23:19:43 浏览:454
大学生被轮回 发布:2025-08-05 23:15:56 浏览:260
陈宗炫大学数学老师 发布:2025-08-05 23:15:47 浏览:705
南京理工大学考研难度 发布:2025-08-05 23:04:40 浏览: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