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北京大学殷宝书教授

北京大学殷宝书教授

发布时间: 2021-02-07 13:11:32

① 北京科技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北京科技大学走出过罗干、刘淇、黄孟复、徐匡迪、范长龙等许多名人。

罗干:十六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原中央政法委书记。

刘淇:十六届、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北京市市委书记,原中央文明委副主任,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

黄孟复: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原全国工商联主席,全国工商联名誉主席 。

徐匡迪:十五届、十六届中共中央委员,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工程院院长、党组书记。

范长龙: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北京科技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1)北京大学殷宝书教授扩展阅读

学科建设:

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0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

师资力量:

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教职工总数3368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504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814人,其中专任教师1836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双聘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双聘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

② 殷氏传奇人物与事迹

殷姓名人:
【殷姓历史名人】
殷 羡,字洪乔,晋代长平人。其性格耿介正直,当他赴豫章太守之任时,京城许多人托他带书函于家人,当他走到石头城时,竟把一百多封书函扔进河中,并说:“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为致书邮”。因此,后世把寄书遗失者,泛称为“付诸洪乔”或“洪乔之误”。
殷 浩:字深源,陈郡长平(今河南省西华)人,东晋名臣。识度清远,好老易,为风流谈论者所宗。晋建元初征为建武将军,后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因北征失败,免为庶人。竟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
殷 芸:陈郡长平人,南朝梁文学家。官秘书监、司徒左长史,曾奉武帝命作《小说》十卷,时称《殷芸小说》,已佚。
殷 钧:陈郡长平人,南朝梁临川内史,仲堪五世孙。好学有思理,善隶书,为当时楷法。后官至国子祭酒。
殷仲文:陈郡(今河南淮阳)人,东晋文学家,曾官尚书、东阳太守。擅文辞,其诗开始改变东晋玄言诗的风尚,但其玄气并未尽除。殷仲堪:陈郡人,晋代将领。能清言,善属文、工书。孝武帝时任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荆州刺史,镇江陵。
殷仲堪:陈郡(今河南淮阳)人,东晋将领,玄学名士。曾为谢玄参军,出守晋陵郡,太元末领黄门郎,据《晋书·卷八四·殷仲堪传》载:“宠任转隆。……帝以会稽王非社稷之臣,耀所亲信以为藩捍,乃授仲堪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振武将军、荆州刺史。”
殷仲容:陈郡长平人,唐朝著名书画家。不害孙,闻礼子(一说令民子),世代皆工书画。官工部郎中、申州刺史。善画人物、工写貌,擅长用墨,浅深浓淡,如兼五彩,为水墨画之先驱。书法兼篆隶。
殷开山:京兆户(今陕西省户县)人,唐代名臣,名峤,以字行。隋时为太谷长,入唐后,历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封勋国公。
殷士儋:山东省历城人,明代大臣。嘉靖年间进士,历检讨、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职,后入阁拜相,因与其他权臣不和,不久辞职回家。
殷化行:陕西咸阳人,清代大臣。康熙年间武进士,初授守备,后积功授三屯营副将,擢台湾总兵官,累官至广东提督。
殷树柏:浙江省嘉兴人,清代画家。擅长画卉,法宗陈淳、恽寿平,下笔恬静,清丽有韵味,尤善小幅,晚年喜写蔬果,书宗柳公权,用笔挺拔。传世作品有《冷竹寒泉图》、《鸡鸣图》、《三秋图》。
殷世安:江苏省常熟人,清代画家,字济公。工诗,写墨竹有烟霏雨露之致。殷良弼:江苏无锡人,近现代林学专家。曾赴日留学。回国后曾任北平(即北京)大学农学院、西北农学院教授。建国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森林系主任,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林学会。编有《林产制造学》、《实用伐木运材及工程学》。
殷希彭:河北省安国人,曾赴日学医,获病理学博士学位。1938年参加八路军,建国后,历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等职,10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中国人民解放军殷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殷希彭少将
殷希彭(1900-1974),河北省安国县人。1920年入河北大学医学院学习,1927年毕业,留校任外科助教。1928年留学日本,1931年获日本东京庆应大学病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在河北省立医学院任病理学主任教授。是河北省立医学院病理学教学的创始人,是河北省立医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困居乡里。有人邀请他出任伪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和参加安国县维持会,他拒绝了。1938年冀中军区卫生部部长张珍效刘备叁顾茅庐,邀请38岁的殷希彭参加八路军,第一次见面,就爽快地答应了参加八路军,犹如树立了一面旗子。在他的影响下,他的一些同事和学生纷纷参军。一时间冀中军区增加了许多医学教授和医大学生。白求恩到冀中军区,看到有这么多教授,十分吃惊。历任冀中军区卫生部卫生训练队教务长、后方医院医务长、晋察冀军区卫生部白求恩卫生学校教务主任、副校长、校长、晋察冀军区卫生部部长兼华北医科大学校长。以“教课认真,督导严厉”着称,白求恩卫生学校培养了一千多名医疗干部,成为战争年代我军着名的医科学校。不但自己投身抗日战争,他的两个儿子也参加了抗日队伍。1943年承受了巨大的打击,他的长子在前方战斗部队牺牲,次子在反扫荡中遭敌机轰炸阵亡。他的妻子带着幼子,在最困难的时候,曾经沿街乞讨度日。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兼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卫生部部长兼医学院院长。先在华北军区所属医院推行责任制和保护性医疗制度。创办了《卫生建设》,编辑出版了《华北军区卫生建设史料汇编》。1954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的校长。1958年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院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在开国少将中,1938年参加八路军、新四军或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55年授少将军衔者,仅有殷希彭、李曼村、高存信、梅嘉生、傅继泽、管松涛6人。1974年12月5日逝世,终年74岁。编著有《病理学讲义》、《病理学实习手册》。
殷国洪少将
殷国洪(1911-——),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1军262团连指导员,红30军88师268团特派员。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在天全战役中负过伤。参加了西路军。西路军失败后,随部队在山里打游击,弹尽粮绝,最终被俘。在敌人监狱里,受尽折磨,他咬定自己是当兵的。后被押到兰州,修铁路,修机场,又被押到平凉,准备送回湖北原籍,趁敌人看管不严走脱,由一位老大爷带路,找到了红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3团特派员、冀南军区9旅政治部保卫科科长,第3军分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参加了响堂铺战斗、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2纵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冀南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晋冀鲁豫军区10纵政治部保卫部部长,桐柏军区第1军分区副政委,湖北军区组织部部长。参加了淮海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海军青岛基地干部部部长。1959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后历任海军炮兵学校政治委员,海军高级专科学校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殷承祯少将
殷承祯(1915-1990),湖北省崇阳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随营学校排长、司务长,红军学校青年干事、出纳,军委总供给部会计、材料科科长、会计科科长、军实科科长,陕北独立第1师供给部部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会计科科长,驻桂林办事处交通运输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吉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政治委员、部长,第四野战军后勤部供给部副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后勤部营房管理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财务局局长,总后勤部物资计划部副部长,总后勤部财务物资部部长,总后勤部司令部顾问。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1月5日因病逝世,终年75岁。
【中国共产党殷姓高级领导人、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殷夫烈士
殷夫(1910-1931),原名徐柏庭,又名徐祖华、徐白、徐文雄,笔名殷夫、白莽,任夫等,浙江省象山县人。幼年曾读私塾,1920年秋进入象山县立高等小学学习,开始练习写诗。1923年7月考入上海民立中学,继续进行诗歌创作。1927年9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五·卅”运动期间曾在《新蚶》小报上发表一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诗歌。1926年转到浦东中学学习,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被捕,后由在国民党军队当军官的大哥保释出狱。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9月用徐文雄的名字考进上海同济大学补习班学习德语。在学校里,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8年初在蒋光慈、钱杏邨帮助下参加革命文学团体太阳社。是年秋再次被捕,由大嫂托人保释出狱后回到象山,在县立女子小学任课,此期与中共党组织失去联系。1929年春到上海找到地下中共党组织,被分配负责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和青年工人运动。在工作和斗争的间隙,他坚持诗歌创作,并进行翻译工作,写出了《血字》、《一九二九年的五月一日》、《前进吧,中国!》等红色鼓动诗,翻译了匈牙利民主革命诗人裴多菲的传略及诗集,并开始与鲁迅发生联系,得到了鲁迅的关怀和帮助。同年7月,在上海丝厂罢工斗争中第三次被捕,不久被释放,继续从事共青团的工作和青年工人运动,并先后参加了青年反帝大同盟出版的《摩登青年》、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列宁青年》的编辑工作。1930年3月参加发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这时期创作的诗歌、散文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对左翼文艺运动产生了很大影响,鲁迅曾给予很高的评价。5月代表“左联”参加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1931年1月17日下午,在东方旅社准备参加党的重要会议时,因叛徒出卖又一次被捕,2月7日深夜,与柔石、胡也频等24位战友一起,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涨沪警备司令部的墙外,时年28岁。是左联五烈士之一。遗世作品编有《殷夫选集》、《殷夫诗文选集》等。

③ 甲骨文是怎么样发现的

甲骨文的伟大发现者,是享誉中外的“甲骨文之父”。他,就是王懿荣。
甲骨文的发现,开始是安阳小屯村的农民耕作时, 把发现的所有龟甲兽骨当作了毫无价值的废弃物;传说中李成的偶然发现,只是把它当作了赚钱的药材;药店老板的发现却是认定它为“龙骨”,其功用仅限于药用价值;即使著名的古董商范维清之辈,也没有超越“龙骨”的药材界定。更何况“龙骨”走入京城,千千万万个文化层次高低不同的人都接触过,或服用过。他们和王懿荣都“偶然”过,怎么就没有一个人在王懿荣之前发现“龙骨”上的“镌纹”是文字呢?而王懿荣与“龙骨”第一次偶然相遇,就独具慧眼,发现了甲骨文,并成为把甲骨文考订为商代文字的第一人。这怎能是一个“偶然”可以了得的。这使我想起了埃尔温 . 斯特里马特《随想录》里的一句话:“草原开满了鲜花,可牛群来到这里所发现的却只是饲料。”
甲骨文的发现决不是偶然的,它充满了客观上的必然性,只是历史合乎逻辑地选择了王懿荣!
发现甲骨文的人自身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他必须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博古通今;他必须是一位考古学家和文字学家,并且两者兼具,缺一不可;他必须具有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独到、敏锐的思维能力。而这三个苛刻的基本条件在王懿荣身上达到了高度集中的体现。
王懿荣出身于纵贯明清两朝昌盛不衰的书香门第、官宦世家。自明初他的始祖王忠考取进士、官至登宁盐科大使起,到清末五百多年间,王氏家族共考取进士27人,举人58人,贡生58人,秀才357人。王懿荣的祖父王兆琛,是嘉庆进士,官至山西巡抚,精于文字研究,著有《正俗备用字解》、《眄堂书屋文集》。其父王祖源,是道光拔贡,官至四川按察使,精于金石研究,著有《渔洋山阴秋柳诗笺》、《天壤阁丛书》等。王懿荣父子三翰林,兄弟多举人,被朝野誉为“天眷其后,世泽蝉联。”如此文人辈出,鸿儒群集的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这样的家族对文化的景仰具有宗教般的虔诚,源远流长的文化的血脉传承成为定势,每个家庭成员一出生便在灿烂的文化阳光中茁壮成长。
王懿荣生于一八四五年。六岁入王氏私塾 ,从小就接受了诸多名师的正统、规范、严谨的文化教育。他的母亲谢氏的娘家也是远近知名的书香门第。王懿荣童年和少年的四位老师全部出自谢氏家族:母舅谢敩之、谢琴南、谢价人,三人都是秀才出身;另一位叫谢产起,是道光拔贡。王懿荣十五岁随父进京,先后拜道光进士、翰林编修崔清如和道光进士、经学家、礼部员外郎周孟伯为师。名师严教,加上他聪颖好学,博采众长,很快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或许是家庭的熏陶,青年时代,王懿荣便潜心于考古学,酷爱金石文字学。为搜寻古物,研究文字,他“八千里路云和月”,足迹遍布山东、河北、陕西、河南、四川等大半个中国。他对搜集来的大量汉印、石刻、碑刻等文物,潜心考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使王懿荣对历史文化、金石、文字的研究造诣深厚,著述颇丰,他的《汉史存目》、《南北朝存目》、《攀古楼藏释文》、《求阙文斋文存》、《古泉书》、《福山金石志残稿》、《天壤阁杂记》、《王廉生石泉精选拓本》、《墨园语》等三十多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这些都为日后发现甲骨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光绪六年王懿荣考中进士,曾任翰林院修编,被朝野誉为“四大公车”(注5)之一。以后他三任国子监祭酒。国子监是当时国家的最高学府,而祭酒则相当于校长的官衔。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与当时的文化名人和考古学家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王懿荣终于成为全国著名的文化巨擘、金石学家、考古学家、文字学家。因而,王懿荣作为甲骨文的伟大发现者,也就注定是历史的必然,没有任何值得我们怀疑的地方。
“伟大的问题就好像是宝石,成千上万的人从上面走过,直到一位行家终于把它拾起。” 王懿荣就是一位行家,他把“甲骨文”这块珍贵的历史文化瑰宝拾起来,并把它献给了中华民族,献给了人类,从而奠定了中国文化光照寰宇的伟大的物质基础!

④ 读书三境界的人物简介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哲学家。
王国维少年时代心悦《汉书》等历史著作,不喜举子业和《十三经注疏》,但十八岁之前所接受的仍是传统的旧式教育。甲午战争后,使他“始知世尚有所谓新学者”(《静安文集·自序》)。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会书记校。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学习外语,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次年因病辍学回国,读康德哲学而爱之,又转研叔本华哲学。后觉得哲学“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 (《静安文集·自序》),便从哲学转向文学、史学、考古学和金石、音韵学方面。在此期间,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通信导师、清华研究院教授等。1922年在溥仪的紫禁城小朝廷内当五品官“南书房行走”,并得到了“食五品俸”,“赐紫禁城骑马”的封赏。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上时,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地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 王国维在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方面的治学方法,继承了清代乾嘉孝据学的传统,也汲取了西文实证科学的精神。首先,与前人不同,他治学善于运用比较法,熔古今中西于一炉。一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王国维研究甲骨文、上古史,是拿地下实物与文字记载互相释证;研究边疆地理,辽、金、元史,是拿中外古籍进行互相补正;写《殷周制度论》、《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这些著作,则是把西文传来的观念同中国传统的思想互相参证。这比起乾嘉学派的学者来,视野确实要宽广得许多。
王国维一生著述宏富,著作达六十种之多,大部分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中。

⑤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原文

五年前,严几道先生为本校校长时,余方服务教育部,开学日曾有所贡献于学校。诸君多自预科毕业而来,想必闻知。士别三日,刮目相见,况时阅数载,诸君较昔当为长足之进步矣。予今长斯校,请以三事为诸君告: 一曰抱定宗旨。

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

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

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惧?

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于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分阴,孜孜求学,则求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

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

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仕事,但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

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二曰砥砺德行。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

诸君肄业大学,当能束身自爱。然国家之兴替,视风俗之厚薄。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设想。故必有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更必有以励人。

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已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然诸君终日伏首案前,芸芸攻苦,毫无娱乐之事,必感身体上之苦痛。为诸君计,莫如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几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

诸君入分科时,曾填写愿书,遵守本校规则,苟中道而违之,岂非与原始之意相反乎?故品行不可以不谨严。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二也。 三曰敬爱师友。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

至于同学共处一室,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勖,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已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辨,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

余在德国,每至店肆购买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价接物,互相称谢,此虽小节,然亦交际所必需,常人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对于师友之敬爱,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三也。 余到校视事仅数日,校事多未详悉,兹所计划者二事:一曰改良讲义。

诸君既研究高深学问,自与中学、高等不同,不惟恃教员讲授,尤赖一已潜修。以后所印讲义,只列纲要,细微末节,以及精旨奥义,或讲师口授,或自行参考,以期学有心得,能裨实用二曰添购书籍。本校图书馆书籍虽多,新出者甚少,苟不广为购办,必不足供学生之参考。

刻拟筹集款项,多购新书,将来典籍满架,自可旁稽博采,无虞缺乏矣。今日所与诸君陈说者只此,以后会晤日长,随时再为商榷可也。

(5)北京大学殷宝书教授扩展阅读:

作者简介: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

⑥ 百家讲坛的主讲嘉宾

注:顺序为主讲嘉宾的姓名拼音字母。 鲍鹏山: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特邀专家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曾从事医学工作20年 曹文轩: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毅明:现任厦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常务副会长 程遂营: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系教授、副院长 淳子:上海东方电台谈话节目主持人,女作家 丁牧: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董平: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 段怀清: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方北辰: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方尔加: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方志远: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 傅佩荣: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傅小凡: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宗教学研究所教授 高日晖:文学博士、大连大学副教授 高有鹏: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葛剑雄: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韩升: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韩田鹿: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韩秀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胡阿祥: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胡金兆:中国民主同盟成员、北京市文联退休编审 纪连海:北师大二附中高级历史教师 贾英华:中国传记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作家 江英:教授,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正师职,大校军衔 姜安: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院教授 姜鹏: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金正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知名礼仪与公共关系专家 康尔:南京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 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两办)主任 李昌集:现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 李敬一: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李蕾:河南省林州市市委、市政府接待办公室副主任 李清泉:国家行政学院培训中心博士 李任飞: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李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炜光: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 李晓: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 李寅:清东陵文物管理处研究室主任、中国清宫史学会理事、中国紫禁城学理事 厉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 郦波: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教授 刘强: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刘心武:当代作家 刘扬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刘金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 吕立新:书画鉴定专家 罗大中:中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博士 马骏:法学博士、国防大学教授 马瑞芳:山东大学教授,学者,作家 马未都: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馆长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梅毅:中国作家协会一级作家 梅铮铮: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保管部主任、副研究员 蒙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孟宪实: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国学院副教授 莫砺锋: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彭林: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钱斌: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科技大学理学博士 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乔良:现任空军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空军少将,中国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 邱紫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商传: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 苏升乾: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隋丽娟: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孙丹林:锦州市楹联学会会长,渤海大学特聘教授 孙国亮:龙岩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主任 孙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孙立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唐博: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馆博士 王立群: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启涛:西南民族大学教授 王士祥:郑州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王树增:国家一级作家、大校警衔 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王卫平: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王晓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外关系史研究所所长 王新陆: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全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 魏新:山东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作家,诗人 翁思再: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文汇新民报业高级记者 吴桐祯: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特级教师 徐放鸣:现任江苏师范大学美学教授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 杨雨: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姚淦铭: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 易中天: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于涛: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主任、博士 于钟华: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 喻大华: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袁腾飞: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历史教研员、北京市高级教师 曾国平:重庆大学贸易及法律学院院长 曾仕强:胡雪岩研究会副会长、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张一清: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研究员 张大千:脑科医学专家,中西医结合内科教授 张宏杰:作家、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张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三部主任、副研究员 张望朝:现为中共黑龙江省委政法委研究室副主任,作家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赵冬梅: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赵林:哲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 赵世民:中央音乐学院教师 赵晓岚: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 赵英健:河北遵化市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副主任 赵玉平: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博士、国学博士、心理学博士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周岭:87版电视剧《红楼梦》编剧、红学家 周汝昌: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周思源: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授 周文顺:郑州大学港台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朱翔非: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北京四中校长助理 孔庆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注:顺序为主讲嘉宾的姓名拼音字母 鲍鹏山:鲍鹏山新说水浒(林冲、武松、李逵、鲁智深、宋江);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毕淑敏:破解幸福密码 陈毅明:我心目中的陈嘉庚 程遂营;六大古都:黄河上的故都【等待播出】 丁牧:宋徽宗之谜 丁万明:资治通鉴【等待播出】 丁一平:回望周朝【等待播出】 杜建录:杜建录说西夏【等待播出】 董平:名相管仲;传奇王阳明;奇人王阳明 方北辰:三国名将·吴国篇(周瑜、吕蒙、陆逊、朱然、陆抗、吴将回眸);三国名将·魏国篇(曹操、邓艾、张辽、许褚);三国名将·蜀国篇(诸葛亮、关羽、张飞、马超、赵云) 方尔加:孔子眼中的“仁义礼孝”;汉代国策风云 方志远:大明嘉靖往事;万历兴亡录;国史通鉴(天下大势;春秋战国篇;秦汉三国篇;第三部两晋南北朝【等待播出】);奇人王阳明;中国故事爱国篇之《文天祥》;中国故事富强篇之秦朝 傅佩荣:孟子的智慧 傅小凡:崇祯那些年;大明疑案(上部、下部【等待播出】);走近朱熹 冯晓虎:大师的脚印之爱因斯坦【等待播出】 范德伟:博物馆之旅之满城汉墓 高日晖:范进中举 高长山:唐宋八大家下部【等待播出】 葛剑雄:我读经典之《荀子的启示》;葛剑雄谈地域文化 何毓灵:博物馆之旅之考古殷墟 韩升:盛唐的背影;寻找曹操;风云唐太宗;中国故事爱国篇之《郭子仪》;武则天【等待播出】 韩田鹿:三言二拍;大话西游;话说聊斋(第一部、第二部【等待播出】) 韩秀云:身边的经济学;股市风云 郝万山:千古中医故事之张仲景;郝万山说健康(第一部、第二部) 胡阿祥:说国号 胡金兆:京剧大师程砚秋 纪连海:正说清朝二十四臣(和珅、刘墉、纪晓岚、多尔衮、鳌拜、吴三桂);大太监李莲英;我读经典之《感悟孔孟》;《千古中医故事》之孙思邈 贾英华:末代皇族的新生(上部、下部);你所不知道的溥仪(第一部、第二部【等待播出】) 江英:回首开国大典 姜安:战国说客双雄(张仪、苏秦) 姜鹏:汉武帝的三张面孔;一个傀儡的力量——汉献帝;品读《资治通鉴》(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等待播出】);中国故事爱国篇之《霍去病》 金正昆:金正昆谈现代礼仪;身边的礼仪 康保成:戏里戏外说历史(杨家将、长生殿、赵氏孤儿) 康尔:传奇紫砂壶 康震:唐诗的故事(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我读经典之《庄子的人生境界》;唐宋八大家(曾巩、欧阳修、王安石、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大结局);北宋:文人的担当;中国故事爱国篇之《杜甫》 孔庆东:孔庆东看武侠小说;鲁迅;我读经典之《〈论语〉的魅力》;老舍的幽默;从《说笑》看钱钟书的幽默;啼笑姻缘的爱情三模式 林岩:唐宋八大家下部【等待播出】 李昌集:西厢记中的爱情;从悲到喜说西厢 李建华:《红楼梦》·丝绸密码 李敬一:怎样欣赏中国古典诗词;李后主和他的词;司马迁;屈原 李蕾:红旗渠的故事 李清泉:英雄项羽 李任飞:名相晏婴;管仲【等待播出】 李山: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诗经》中的不老爱情(后续节目【等待播出】) 李炜光:正说包公 李晓:商贾传奇 李寅:清东陵密码;清代皇陵谜案;雍正和他的甄嬛们;清十二帝后宫疑案:揭秘清代帝陵 李强:大宋谜案 厉华:信仰的力量 郦波: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抗倭英雄戚继光、清官海瑞、“救时宰相”于谦);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部、下部);中国故事爱国篇之《于谦》、《袁崇焕》;唐宋八大家之《苏轼》;千古爱情;王阳明【等待播出】 刘金田:改变中国命运的遵义会议 刘强:竹林七贤 刘兴林:大秦崛起【等待播出】 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秦可卿、贾元春、妙玉、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史湘云、八十回后真故事) 刘扬体:经典中的爱情 刘庆柱:解读中国古代都城;地下长安【等待播出】 刘卫华:博物馆之旅之神秘中山国 林乾:雍正【等待播出】 吕立新:水墨齐白石;写实徐悲鸿 吕玉华;唐宋八大家之《韩愈》、《柳宗元》 罗大中:大国医(王孟英、钱乙、李东垣、缪希雍、朱丹溪);名医是这样成名的(许叔微、喻嘉言、徐灵胎、吴鞠通、张锡纯、皇甫谧) 马茂军:赵普【等待播出】 马骏:二战人物;我读经典之《有用与无用》;拿破仑;品读《孙子兵法》(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即将播出】);中国故事爱国篇之《卫青》 马骏杰:甲午,甲午;中国故事爱国篇之《邓世昌》、林则徐【等待播出】、郑和下西洋【等待播出】 马瑞芳:马瑞芳说聊斋;我读经典之《感悟孔孟》 马未都: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陶瓷篇、玉器篇、漆器篇、杂项篇) 毛佩琦:明十七帝疑案;郑和下西洋六百年祭;我读经典之《七解〈中庸〉》;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中国故事富强篇之明朝 毛峰:战国策【等待播出】 梅毅:梅毅话英雄(鲜为人知的杨家将、隋唐英雄志) 梅铮铮:蜀地探秘之武侯祠;解码关公 蒙曼:武则天;太平公主;长恨歌(玄宗出世、开元盛世、盛世危情、物华天宝、长恨悲歌);大隋风云(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中国故事爱国篇之《辛弃疾》 孟宪实: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唐高宗真相;我读经典之《君子与小人》 莫砺锋:杜甫的文化意义;诗歌唐朝;蜀地探秘之杜甫草堂;白居易 彭林:彭林说礼 钱斌:千年一笔谈 钱文忠: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第一部、第二部);我读经典之《独特的启蒙》;千古中医故事之李时珍;班墨传奇;钱文忠解读《弟子规》;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钱文忠解读《千字文》【等待播出】 乔良:新解三十六计 邱紫华:历史人物的悲剧 商传:永乐大帝;明太祖朱元璋;中国故事爱国篇之《郑成功》 苏升乾:清明上河读宋朝 隋丽娟:慈禧;我读经典之《兼爱与非攻》 孙丹林:楹联的故事;唐伯虎;陆游的故事;我读经典之《无形中的指引》 孙国亮:客家人 孙华:蜀地探秘之三星堆 孙立群:吕不韦;李斯;范蠡;我读经典之《解析〈韩非子〉》;千古中医故事之扁鹊;从司马到司马 唐博:清案探秘(第一部、第二部) 王立群:汉代风云人物(项羽、吕后);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秦始皇、文景之治);我读经典之《强势由人》;千古中医故事之华佗;大风歌;王立群读宋史(宋太祖、宋太宗);北宋文人的担当;王立群说成语;中国故事爱国篇之《屈原》、《苏武》、《岳飞》;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中国故事富强篇之《汉朝》 王启涛:蜀地探秘之《李冰与都江堰》;心怀天下范仲淹 王士祥:隋唐考场风云 王树增:军旅作家王树增讲长征;王树增解读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王双怀:大唐贵妃 王卫平:春秋吴国风云录 王晓秋:大变动中的中国之甲午风云 王新陆:解读中医 魏新:东汉开国 翁思再:梅兰芳;伶界大王谭鑫培 吴建民:吴建民论国际风云;吴建民看中国外交;吴建民盘点2004国际形势;吴建民盘点2004中国外交;评点《战国策》 吴桐祯:成语趣谈 徐放鸣:另类英雄李云龙;我读经典之《浩然之气与人格之美》 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我读经典之《明经读史,感悟人生》;大故宫(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中国故事爱国篇之《戚继光》;中国故事富强篇之清朝 杨雨:侠骨柔情陆放翁;纳兰心事有谁知;端午时节话屈原;中国故事爱国篇之《陆游》:诗歌爱情 姚淦铭:老子与百姓生活 叶广岑:杨贵妃下落之谜;从四合院到秦岭深山 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国;汉代风云人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我读经典之《我读先秦诸子》;我心目中的陈嘉庚;大年初一说经典 于丹: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论语》感悟;我读经典之《在成长中感悟》:奇人王阳明 于赓哲:狄仁杰真相;发现上官婉儿;大唐英雄传;大唐巾帼传奇;中国故事之《颜真卿》:开元盛世(上部、下部【正在录制】);中国故事富强篇之隋朝、唐朝 于涛:走近曹操 于钟华:书法档案 喻大华:道光与鸦片战争;喻大华评说嘉庆王朝;苦命皇帝咸丰;末代皇帝溥仪;囚徒天子光绪;中国故事之《林则徐》 袁腾飞:两宋风云;塞北三朝(辽) 翟双庆:翟双庆解读黄帝内经(第一部五脏篇)【正在播出】、第二部【等待播出】 曾国平:创新思维与创造力的发挥;智商与情商 曾仕强:我读经典之《〈易经〉与人生》;胡雪岩的启示;易经的奥秘 张一清:解码汉字之王朝名称有讲究 张大千:名人酒故事 张宏杰:成败论乾隆(上部、下部) 张擎:蜀地探秘之金沙遗址 张望朝:杨子荣;抗日名将杨靖宇 张志君:向古人学家教 赵冬梅:千秋是非话寇准;司马光(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等待播出】);北宋文人的担当;中国故事之《范仲淹》;中国故事富强篇之宋朝 赵林:英雄史诗特洛伊;希腊神话与雅典奥运 赵世民:探秘中国汉字 赵晓岚:李煜;金戈铁马辛弃疾 赵中男:朱棣身后那些事儿 赵英健:清朝陵寝之谜(慈禧、康熙、道光、嘉庆);清代皇陵谜案 赵玉平:麻辣说三国(向诸葛亮借智慧、跟司马懿学管理、曹操的启示、刘备的谋略);水浒智慧(第一部梁山头领那些事儿、第二部【等待播出】、第三部【正在录制】) 周国平:爱的四重奏 周非:中国神话 周岭:周岭解密曹雪芹;红楼梦中的节日(端午节、春节);奏折的秘密【等待播出】 周汝昌:周汝昌鉴赏唐宋诗词;评《红楼梦魇》;新解红楼梦系列(曹雪芹其人其书、红楼梦的艺术个性、周汝昌答疑红楼梦);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 周思源:红楼六家谈系列(亦石亦玉话宝玉、孰优孰劣话黛钗);新解红楼梦系列(是是非非王熙凤);品水浒系列(从生辰纲下落谈《水浒传》);华夏春秋志系列(正确看待康雍乾之世);传奇太后系列(文明太后);红楼梦中的小人物;正说三国人物;周思源也说秦可卿;千古一后;风云南北朝之苻坚 周文顺:焦裕禄 朱翔非:中华孝道;汉儒传奇【等待播出】

⑦ 北京画家名单

查一北京画家名单知名的

⑧ 恕在下眼拙,苏轼的《黄州寒食帖》不怎么样,甚至很乱,单字水平不高,章法还行。

唉,有的时候书法的好坏不仅仅限于字好不好,有的时候还要考虑书法家的精神品格,苏东坡前辈的精神品格是那种豪放不羁的,《寒食帖》的字虽然有点乱,但体现了他的精神品质,所以还是被认定为天下第三行书。

⑨ 童书业的师生恩怨

顾颉刚创立“古史辨派”后,经十年拓展,到30年代初,已处于一生声望的巅峰,童书业便在这时成为他的爱徒。
童书业连中学也没进过,却酷爱文史。童书业沿着顾颉刚疑古辨伪的思路写出《礼记考》和《虞书疏证》。童书业的《少康中兴辨》成为顾颉刚、童书业合写《夏史三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徒二人密切的学术合作正式开始。
在顾颉刚学术组织活动最紧张的时刻,需要一个研究助手,顾颉刚选中了童书业。1935年6月,童书业应约抵达北平时,顾颉刚亲赴车站迎接,并让童书业担任自己在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教授“春秋史”课的助教,薪金由顾颉刚自己支付,食宿也在顾颉刚的家里。
童书业1949年任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后,一时研究硕果累累,引人注目,成为新史学界的新星。然而,在解放后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中,童书业九次自我批判都没能通过,为求解脱他写了《〈古史辨派〉的阶级本质》,与老师顾颉刚划清界限。
顾颉刚的另一高足杨向奎此时也发表文章对“古史辨派”的学术思想进行批判。童杨之举对顾的伤害之深,难以估量。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顾颉刚的创伤就弥合了。1954年5月,顾颉刚的另一个学生王树民来信,谈到童杨文章,为他鸣不平。顾颉刚在复信时十分肯定地说:“此是渠等应付思想改造时之自我批判耳,以彼辈与《古史辨》之关系太深,故不得不作过情之打击。”表现了为师者的大度、宽容和理解。
继之,在对胡适的大规模批判运动中,童书业不得不再一次走上了对“古史辨”进行“过情之打击”以实现自我超度的道路。但一系列的变故并没有割断他们的师生情。童书业恢复学术研究后,将研究方向又转向古史、古籍的考辨。首先于1961年开始作《中国美术史札记》,到1965年动笔写《春秋左传考证》,1967年下半年写出《春秋左传札记》,这样的著述一直到他逝世前的几个月。这就揭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尽管从1951年起童开始从精神上告别顾颉刚,告别“古史辨派”,甚至批判“古史辨派”,试图进入主流史学中去,但自1961年写《中国美术史札记》始,童终于又返回到顾颉刚这边来了。这期间,顾颉刚、童书业之间的学术交往肯定不少,但惜无资料可供凭借。但从仅存的《顾颉刚年谱》中的零星资料和一封珍贵书信中可以窥出顾颉刚、童书业之间学术上相依为命的殷殷情谊。
1963年末,顾颉刚病重手术前写给童书业的信中说:“……承告五事,具见爬梳抉剔史料之功力,无任钦服。有您这般的功夫和识力,经与子打通,春秋史与战国史打通,发见前人所想象不到的问题。真是出人意外,入人意中。将来您的《春秋左传考正》成书,将发出永久的光辉。……(我)四十年来,能安定治学者殆无几时。倘使病不能愈,真当衔恨入地。平生积稿,只有赖诸位至交为作整理。您为最知我者,所负之责任亦最重也。”顾颉刚手术前的这封信,实带有临终遗言之性质,许童书业“为最知我者”,可以说以前一切不愉快至此已经一扫而空。
没想到,童书业竟先顾颉刚而去了。童书业的遗稿《春秋左传考证》和《春秋左传札记》竟是由其恩师订正、作序并推荐出版的。

⑩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获奖成果汇编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4项)
1. 第一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5年/8项)
王 力(一等奖):工具书《同源字典》;
徐通锵(一等奖):著作《历史语言学》;
林 庚(一等奖):著作《天问论笺》;
孙钦善(一等奖):著作《中国古文献学史》;
陈贻焮(二等奖):著作《杜甫评传》;
蒋绍愚(二等奖):著作《古汉语词汇纲要》;
乐黛云(二等奖):著作《比较文学原理》;
陈平原(二等奖):著作《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2. 第二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8年/9项)
何九盈(二等奖):著作《中国现代语言学史》;
王福堂(集体,二等奖):著作《汉语方言词汇(第二版)》;
裘锡圭(二等奖):论文《释殷墟卜辞中的“▲”等字》;
温儒敏(二等奖):著作《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袁行霈、孟二冬(二等奖):著作《中国诗学通论》;
陈保亚(三等奖):著作《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
沈 阳(三等奖):著作《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
陈平原(三等奖):著作《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
乐黛云(集体,三等奖):著作《世界诗学大辞典》。
3.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3年/2项)
陈平原(一等奖):著作《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
陈保亚(三等奖):著作《二十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
4.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6年/6项)
袁行霈(一等奖):著作《陶渊明集笺注》;
沈 阳(二等奖):著作《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
袁毓林(二等奖):著作《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
李 杨(三等奖):著作《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孟二冬(三等奖):著作《登科记考补正》;
夏晓虹(三等奖):著作《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
5.中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2009年/9项)
陈平原(一等奖):著作《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严绍璗(一等奖):著作《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三卷)》;
袁行霈(集体,二等奖):著作《中华文明史(四卷)》;
汪 锋(二等奖):著作《Comparison of Languages in Contact-The Distillation Method and the Case of Bai》;
孔江平(二等奖):著作《Laryngeal Dynamics and Physiological Model》;
刘勇强(三等奖):著作《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
陈泳超(三等奖):著作《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
陆俭明、沈阳(普及奖):著作《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
李 零(普及奖):著作《兵以诈立——我读〈孙子〉》。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67项)
1. 第一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87年/8项)
王 瑶(荣誉奖):论文《鲁迅〈故事新编〉散论》;
朱德熙(一等奖):论文《自指和转指》、《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
裘锡圭(一等奖):论文《战国货币考》;
陈贻焮(一等奖):著作《杜甫评传(上卷)》;
严家炎(二等奖):著作《求实集——中国现代文学论集》;
徐通锵(二等奖):论文《宁波方言的‘鸭’[e]类词和儿化的残迹》;
孙玉石(二等奖):著作《〈野草〉研究》;
葛晓音(二等奖):论文《论初盛唐诗歌革新的基本特征》。
2.第二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1年/7项)
裘锡圭(特等奖):著作《文字学概要》;
袁行霈(一等奖):《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褚斌杰(二等奖):教材《中国古代文体概论》;
葛晓音(二等奖):著作《八代诗史》;
张少康(二等奖):著作《古典文艺美学论稿》;
吕德申(二等奖):著作《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
陆俭明(二等奖):论文《“V来了”试析》、《“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
3.第三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4年/6项)
徐通锵(一等奖):著作《历史语言学》;
孙钦善、倪其心(集体,一等奖):古籍整理《全宋诗》;
金开诚(一等奖):著作《屈原辞研究》;
钱志熙(一等奖):著作《魏晋诗歌艺术原论》;
方锡德(二等奖):著作《中国现代小说与文学传统》;
张双棣(二等奖):工具书《吕氏春秋词典》;
4.第四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6年/5项)
何九盈(一等奖):著作《中国现代语言学史》;
商金林(一等奖):著作《叶圣陶传论》;
沈 阳(一等奖):著作《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
蒋绍愚(二等奖):著作《近代汉语研究概况》;
夏晓虹(二等奖):著作《晚清文人妇女观》。
5.第五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8年/9项)
张双棣(一等奖):著作《淮南子校释》;
钱志熙(一等奖):著作《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
孟 华(罗芃等,集体,一等奖):著作《法国文化史》;
张联荣(二等奖):著作《汉语词汇的流变》;
徐通锵(二等奖):著作《语言论》;
佘树森(二等奖):著作《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
马 真(二等奖):著作《简明实用汉语语法教程》;
沈 阳(二等奖):论文《汉语句法结构中名词短语部分成分移位现象初探》;
郭 锐(二等奖):论文《过程和非过程》。
6.第六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0年/7项)
袁行霈(集体,特等奖):著作《中国文学史》;
王洪君(一等奖):著作《汉语非线性音系学》;
张 健(二等奖):著作《清代诗学研究》;
袁毓林(二等奖):著作《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
张少康(二等奖):著作《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孙玉石(二等奖):著作《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
褚斌杰(二等奖):著作《诗经全注》。
7.第七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2年/7项)
张少康(一等奖):著作《文心雕龙研究史》;
沈 阳(一等奖):著作《生成语法理论和汉语语法研究》;
詹卫东(一等奖):著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
杜晓勤(张燕瑾等,集体,一等奖):著作《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丛书》;
张 健(二等奖):著作《元代诗法校考》;
傅 刚(二等奖):著作《文选版本研究》;
王岳川(二等奖):著作《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
8.第八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4年/7项)
袁行霈(一等奖):著作《陶渊明集笺注》;
郭 锐(一等奖):著作《现代汉语词类研究》;
孟二冬(一等奖):著作《登科记考补正》;
董秀芳(二等奖):著作《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
胡敕瑞(二等奖):著作《〈论衡〉与东汉佛典词语比较研究》;
李 杨(二等奖):著作《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顾永新(二等奖):著作《欧阳修学术研究》。
9.第九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6年/4项)
陈平原(一等奖):著作《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韩毓海(二等奖):论文《所谓无词的言语》;
陆俭明、沈阳(二等奖):著作《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
杨荣祥(二等奖):著作《近代汉语副词研究》。
10.第十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8年/4项)
袁行霈(集体,特等奖):著作《中华文明史》;
严绍璗(一等奖):著作《日藏汉籍善本书录》;
温儒敏(二等奖):著作《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
汪 锋(二等奖):著作《Comparison of Language in Contact》。
11.第十一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0年/3项)
陈平原(二等奖):著作《历史、传说与精神——中国大学百年》;
陈晓明(二等奖):著作《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袁毓林(二等奖):著作《基于认知的汉语计算语言学研究》。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1.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及指导教师(5项)
孙玉文(导师郭锡良):博士论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1999年);
詹卫东 (导师陆俭明):博士论文《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2000年);
张 赪(导师蒋绍愚):博士论文《汉语处所介词词组和工具介词词组词序变化》(2001年);
陈 剑(导师裘锡圭):博士论文《殷墟卜辞的分期分类对甲骨文字考释的重要性》(2002年);
姜 涛(导师温儒敏):博士论文《“新诗集”与新诗的发生研究》(2003年)。
2. 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项)
陆俭明:第一届国家教学名师(2003年);
蒋绍愚:第二届国家教学名师(2006年);
温儒敏:第四届国家教学名师(2008年)。
3.国家级精品课程(7项)
陆俭明等:《现代汉语》(2003年);
蒋绍愚等:《古代汉语》(2005年);
温儒敏等:《中国现代文学》(2005年);
洪子诚等:《中国当代文学》(2006年);
袁行霈等:《中国古代文学史》(2006年);
商金林等:《中国现代名著导读》(网络课程/2008年);
陈保亚等:《理论语言学》(2009年)。
4.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
陆俭明等(一等奖):“现代汉语系列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1996年);
王福堂等(二等奖):“汉语方言学系列课程”(2004年);
蒋绍愚等(一等奖):“古代汉语系列课程建设的新开拓”(2005年);
温儒敏等(二等奖):“建立严格的博士生教育管理制度”(2005年)。
5.国家级教学团队(1项)
沈 阳等:“现代汉语”国家级教学团队(2008年)。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教授讲课视频 发布:2025-08-06 00:02:41 浏览:730
大学生贷款正规平台 发布:2025-08-05 23:57:17 浏览:40
湖南大学柯教授 发布:2025-08-05 23:55:07 浏览:665
大学生职业策划书 发布:2025-08-05 23:54:58 浏览:959
研究生导师吻了我 发布:2025-08-05 23:53:37 浏览:762
大学生对中国梦的心得体会 发布:2025-08-05 23:39:23 浏览:367
济南大学一本专业目录 发布:2025-08-05 23:19:43 浏览:454
大学生被轮回 发布:2025-08-05 23:15:56 浏览:260
陈宗炫大学数学老师 发布:2025-08-05 23:15:47 浏览:705
南京理工大学考研难度 发布:2025-08-05 23:04:40 浏览: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