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刘

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刘

发布时间: 2021-02-10 20:27:29

① 辽宁大学研究生院文艺学导师都有谁啊还有,教研究生现当代文学的老师都有谁

文艺学有崔海峰吧。。。看你擅长哪一科,上辽大官网招生简章上面找,有要求考试的书目和博士点信息

② 辽宁大学走出过哪些知名校友

耳熟能详的大家已经说的很多辽,so我来说一下自己身边的人。

  1. 是一个很好看的学姐,就读于辽宁大学亚澳商学院。

    我们是在一个关于爱丽丝的展览碰面的,然后机缘巧合下加了微信。

    她是一个很优秀的人。保研到了西南财经大学,同时自己也有很多热爱的东西,其中最让我震撼的就是她去考了潜水证并且有了潜水的经历,除此之外还有过蹦极!我觉得女孩子就应该像她一样,精致、优秀、把喜欢的东西做到一定的高度或者深度,并且敢于尝试一些新奇和冒险。大概是阅历越多然后自己的人生才会更有意义一些吧,我猜测。

    我记得我收到辽大录取通知书告诉他的时候,他还说以后我们就是校友啦。直到现在我们还是会偶尔交谈,当然基本上都是我有学习方面的问题去讨教老师,始终对他保持尊敬。觉得好好哦遇到了这样的老师。BTW他还说了辽大的食堂是真的真的很好好吃哈哈哈哈哈。

    (图为高中的一节练习题啦,假期回去看望老师的时候旁听了一节英语课,老师也给我发了一份题重新感受高中英语)

    总之觉得他们是在我心中熠熠生辉的校友啦。

    ③ 辽宁大学文学院的取得成就

    201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名单,已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批准,辽宁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博士点已获批准。
    文学院剪纸作品《龙腾2012》获得《辽沈晚报》剪纸大赛特等奖,为搭建学校和社会的沟通平台,提升艺术类学生的专业水平,培养其独特的审美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文学院组织广告学学生参加《辽沈晚报》剪纸大赛,其中文学院剪纸作品《龙腾2012》获得了《辽沈晚报》剪纸大赛特等奖,并被第十二届全运会组委会收藏。作品构图为腾飞的巨龙,其神采飞扬、气韵生动。整幅作品结构宏大,细节精致,颜色为中国的传统红色,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也昭示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的龙马精神。这幅作品是在文学院李芳凝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由广告学专业吴学行、徐俊杰、梁雪娇、郭志远、王岩等同学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合作完成。他们将绝妙的创意、精巧构思、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相融合,创作出世界最大的剪纸作品,彰显了文院学生绝佳的艺术才能,弘扬了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文学院高凯征、王纯菲教授喜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10月19日通过官方网站对外发布《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公告》。《公告》称,经评审和投票,产生了30篇(部)获奖作品,其中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各5篇(部),文学翻译空缺。在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07—2009)获奖作品名单中,我校文学院高凯征教授(笔名高楠)、王纯菲教授所著《中国文学跨世纪发展研究》获得文学理论评论奖,这是继王向峰教授获第三次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之后文学院教授再次获得的殊荣。
    《中国文学跨世纪发展研究》200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本著作在传统、市场经济、大众文化、新世纪当代传媒以及意识形态演进的综合时代背景下,对中国文学跨世纪的文学演变进行系统的理论求解,全面地呈现了世纪之交的文学景观。

    ④ 辽宁大学文学院

    文学院有N多专业
    还区分本科,研究生还有博士生
    也不知道你问的是那个年级的哪个专业

    ⑤ 关于辽宁大学文学院宋戈教授的书

    我也是宋老师的学生,讲得真好,但我也不知道老师出了什么书~

    ⑥ 辽宁大学文学院的教师队伍

    学院现有教抄授袭、副教授34名,其中博士生导师8名。有辽宁文学学会、辽宁省语言学会、民俗学会等学术机构驻院。
    文学院现任主要教授:
    教授:高凯征 教授:许志刚 教授:宋玉书 教授:许皓光
    教授:赵凌河 教授:胡胜 教授:王春荣 教授:涂光社

    ⑦ 辽宁大学人文学院

    一般来说正规一定的有应该参加全国成考的,那种免试入学的要加以小心,我有个朋友就是去那种免试连读的学校结果学历国家不成人。

    ⑧ 辽宁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

    作为亚澳商来学院的大自一学生,首先要推荐的是王晓红老师的马克思主义课。

    王晓红老师1968年出生于辽宁省锦州市,1990年毕业于辽宁大学系哲学系哲学专业。现担任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副院长。

    ⑨ 红学,研究者,都有谁

    红学家有周汝昌、冯其庸、蔡义江、李希凡、邓魁英、张俊、吕启祥、顾平旦、周思源、杜春耕、丁维忠,张庆善、卜键、孙玉明、沈治钧、曹立波等。

    周汝昌,我国著名红学家,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1918年3月4日生于天津咸水沽镇。燕京大学西语系毕业,曾就教于华西大学、四川大学。

    周汝昌,这位著名的红学家,似乎从小就与《红楼梦》有缘,在孩提时,就听母亲讲述《红楼梦》里的故事。在他脑海里,远远地出现红楼人物的影子。二十年后,这位青年找到曹雪芹生前好友敦敏的《懋斋诗钞》,这一重大发现,为研究曹雪芹提供了重要史料,由此使周汝昌沉醉红学,一生不醒。这正应了他的《献芹集》扉页上的一句话: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

    周汝昌一生坎坷,二十几岁,双耳失聪,后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仅靠右眼0。01的视力支撑他治学至今。《红楼梦新证》《曹雪芹传》《书法艺术》《杨万里选集》这一部部穷尽毕生心血研治的作品,展示了周先生多方面的艺术才华和造诣,远非“红学家”一词所能概括。今虽已是耄耋之人,思维较先前毫不逊色,每日仍笔不停挥,著书立说。

    李希凡,原名李锡范,字畴九。少时发表习作诗文时,挚友谭北生建议按原名的谐音署笔名“李希凡”,他欣然从之。此后参加革命,走上文坛,均以改名行。
    1957年1月出版的《红楼梦评论集》(与蓝翎合著),是在《红楼梦》研究问题大讨论中所发表的论文的结集。这些红学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批评了俞平伯先生研究《红楼梦》的学术观点和方法,及以胡适为代表的“新红学”派主观唯心主义。并提出了新的见解:《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伟大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的现实主义的杰作,“是封建社会没落时期的社会生活的网络全书”,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

    冯其庸,我国著名“红学”家,曾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学会会长等职。长期以来,一直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史、古典小说、戏曲、中国文化史、中国绘画、书法艺术等。特别是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研究上,有很高的成就。冯其庸先生为推动和发展新时期红学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其间,冯其庸先生还发表了大量红学著作。如:《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新校注本红楼梦》、《八家评批红楼梦》等作品,深得海内外红学爱好者的好评。

    ⑩ 民俗学导师

    辽宁大学研究民俗学在国内比较著名的。多年来在乌丙安教授的带领下,取得累累硕果。辽宁大学民俗学现有专人任职导师5名,分别是周福岩、江帆、王巍、吉国秀、隋丽。

    乌丙安,中国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笔名乌克,1929年11月3日生,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祖籍喀喇沁,蒙古族人。作为世界级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教授以《民间文学概论》、《民俗学丛话》、《中国民俗学》、《民俗学原理》、《民俗文化新论》、《中国民间信仰》、《神秘的萨满世界》和《日本家族和北方文化》等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里程碑意义的民俗学专著,为中国与国际民俗学事业和民俗学专业教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当代民俗学史册上,被誉为“我国第二代最富有声望的民俗学家”。
    辽宁大学民俗学导师──周福岩教授
    周福岩,男,1970年5月生,辽宁沈阳人。1995年于辽宁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师从乌丙安教授。1998年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民俗学博士学位,师从钟敬文教授。现为辽宁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专业教授, 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2008年获教育部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赴英国剑桥大学社会学系作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民间传承与大众传播的文化比较、口承文艺美学与民众社会意识研究。主要学术兼职:中国民俗学会会员、辽宁省民俗学会副秘书长。
    主持200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俗与日常生活──关于民俗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1998年以来主持并参与省级科研项目若干。现讲授中国民俗学、中国民俗学史、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当代西方社会人类学、当代西方社会哲学、符号学、民俗学概论、社会学概论等硕士生及本科生课程。
    2002年起连续评为辽宁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2005年获辽宁大学首批优秀青年教师称号,2006年评为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专著《民间故事的伦理思想研究──以耿村故事文本为对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编著4部;于国家核心学术期刊《民俗研究》、《人文杂志》、《民族文学研究》、《西北民族研究》、《社会科学辑刊》、《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发表论文20余篇,成果在国内学界产生广泛影响。
    辽宁大学民俗学导师──江帆教授
    江帆,女,1952年生,辽宁省沈阳市人,现任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教授,民俗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民俗学会副会长。
    主要从事东北区域民族与文化、生态人类学与民俗学、民间文学及传承人研究。其中,对著名民间故事家谭振山长达二十年的追踪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颇有影响。近十余年来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著有学术著作7部,田野采录作品集2部,参编民间文学教材2部。学术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及省级奖,1995年被授予“辽宁文艺新星”称号,1999年被辽宁省命名为“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家”。
    主要著作有:《生态民俗学》、《满族生态与民俗文化》、《山林.人.文化--辽北山区生态民俗与可持续发展》、《民间口承叙事论》、《民俗学田野作业研究》、《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合著)、《中国民族村寨调查——沈阳锡伯族新民村》(合著)等。
    主要获奖有:《民俗学田野作业研究》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二等奖(2001);《生态民俗学》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三等奖(2004);论文《女性的民间信仰与变迁》获辽宁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9);论文《民间叙事的即时性与创造性》获中国文联第五届文艺评论奖理论文章一等奖(2005)。
    辽宁大学民俗学导师——吉国秀教授
    吉国秀,辽宁清原人。1993年7月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同年留校。1998年9月考入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2001年7月获法学硕士学位。同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师从钟敬文先生和万建中教授学习民俗学。2004年6月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同年,任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教师。2012年9月,始任辽宁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教授。研究领域:区域民俗学;民俗学方法论反思。
    著作:
    1.《婚姻仪礼变迁与社会网络重建:以辽宁省东部山区清原镇为个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7;
    2.《中国节》,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1,第二著者。
    辽宁大学民俗学导师--隋丽副教授
    隋丽,女,汉族,1974年出生,辽宁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专业教师,讲师。1993年考入辽宁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1997年毕业后留校工作。1999年至2002年在辽宁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2004年考入辽宁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2008年获文艺学博士学位。2005年开始在辽宁大学文学院新闻系任教,2011年调入民俗学教研室。
    在学术研究方面,前期一直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先后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专著1部:《现代性与生态审美》(学林出版社2009年出版),参编著作4部。代表性的论文有《中国现代文学生态主题的演进与变迁》(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3期);《生态审美视域中“征服主题”的差异》(辽宁大学学报, 2008年第5期);《东方意象生态视角的审美特质》(辽宁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女性文学女儿化审美心态的对抗与突围》(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等。

热点内容
电子科技大学对郑老师的处理 发布:2025-08-09 18:36:50 浏览:798
大学生泪目 发布:2025-08-09 18:35:21 浏览:813
东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通过名单 发布:2025-08-09 18:33:43 浏览:907
2015中南大学公派出国录取名单 发布:2025-08-09 18:10:27 浏览:566
浙江工商大学专业有哪些 发布:2025-08-09 18:02:02 浏览:118
重庆理工大学徐睿老师怎么样 发布:2025-08-09 17:51:06 浏览:194
当今大学生的普遍现状 发布:2025-08-09 17:49:37 浏览:704
状告大学生 发布:2025-08-09 17:48:49 浏览:347
大学生骂我 发布:2025-08-09 17:43:42 浏览:976
重庆2017大学暑假时间 发布:2025-08-09 17:18:15 浏览: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