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大学教授
1. 是屠呦呦教授吗
屠呦呦不是教授,是研究员,和教授一样都是正高级职称。
2. 屠呦呦是什么院士啊
截止至2020年10月22日,屠呦呦不是院士。
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内,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容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
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2)屠呦呦大学教授扩展阅读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屠呦呦与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理由为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屠呦呦
3. 屠呦呦的家世,是否中医世家父亲做何职业
屠呦呦的父母是老师,她是从医科大学毕业的。从71年开始研究青蒿素治疗疟疾,40年终成正果,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4. 屠呦呦的“三无教授”是哪三无
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药学家,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教授。
5. 屠呦呦什么时候被授予教授职称
没有被授予教授职称。1979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1985年任研究员。
6. 屠呦呦曾四次参选院士而落选,打了谁的脸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版称为“三无”科权学家。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但均未当选。屠呦呦此次获奖,引发了网民对于中国教育科研制度体系的新一轮质疑。
作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评选无异于风向标、指挥棒,具有无可替代的引领、示范作用。其评选是否客观、公正,不仅事关院士群体自身的尊严和公信力,更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热情,甚至海外留学人员的来去选择。
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
也许屠呦呦的获奖,为未来的院士评选及科研运作模式指明了方向。
7. 屠呦呦是那个大学的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
8. 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为什么不是院士
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为什么不是院士?
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美国科学家William C. Campbell、日本科学家大村智。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84岁,中国籍,中共党员,中医研究背景,发现青蒿素,主要学术成果诞生于文革期间……这一系列的关键词都无疑很有新闻性。但网友谈论的最大焦点在于,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学者屠呦呦,并不是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的院士。
其实,在屠呦呦落选院士的背后,曾有一场学术争议。随着诺奖的颁发,这些学术圈里陈年旧事很可能又被翻炒起来,引发人们的更多的讨论和思考。
屠呦呦是谁?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此前媒体介绍屠呦呦的简历时,大多说“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印象,这促使她后来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考大学时,屠呦呦选择药物学专业为第一志愿。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医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药学。
2009年《中国药学60年60人》的一篇文章里这样介绍她大学毕业之后的经历: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工作伊始,屠呦呦主要从事生药学研究。1956年,全国掀起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 ,她对有效药物半边莲进行了药学研究;后来,又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的药学研究。
屠呦呦虽身患结核等慢性疾病,但仍坚持工作,无论到野外采集标本,还是在室内进行实验研究,她都积极主动地完成。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59年,屠呦呦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屠呦呦和同志们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先后发明和研制了新型青蒿素。
疟疾神药青蒿素
从历史的角度看,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是屠呦呦和科研组对人类的重大贡献,因为青蒿素此后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疟疾是危害人类最大的疾病之一,人类对付疟疾的最有力的药物均源于两种植物提取物,一是法国科学家19世纪初从植物金鸡纳树皮上提取出的奎宁,二是我国科学家20世纪70年代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
今天,疟疾仍然是危害人类最大的疾病之一,全世界每年有5亿人罹患此病,100多万人因此死亡。疟疾对世界的危害实在太大,各地的科学家们开始致力于解开植物治疟的秘密。1820年,法国化学家皮埃尔-约瑟夫·佩尔蒂埃和约瑟夫-布莱梅·卡旺图合作,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但当时还不知道这种物质的化学结构。1907年,德国化学家P·拉比推导出奎宁的化学结构式;1945年,美国化学家罗伯特·伍德沃德和其学生威廉姆·冯·多恩合作,首次人工合成了奎宁。
20世纪初,绝大多数奎宁来源于印度尼西亚种植的金鸡纳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奎宁供应被切断,从而被迫开始研制奎宁的替代物或简化化合物。1934年,德国拜耳制药公司的汉斯·安德柴克博士研制出一个结构简化但药效依然很好的奎宁替代物——氯喹。
20世纪,4位科学家因与疟疾相关的研究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以及生理学或医学奖。但在人类进步的同时,这种疾病也在演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引发疟疾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20世纪60年代初,疟疾再次肆疟东南亚,疫情难以控制。科学家们开始寻找对付这种疾病的新药,传统中药青蒿脱颖而出。
1961年5月,美国派遣军队进驻越南,越南战争爆发。交战中的美越两军深受疟疾之害,减员严重。美国投入巨额资金,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但没有找到理想的药物。
越南则求助于中国。1967年,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指示下,一个旨在援外备战的紧急军事项目在中国启动。因为启动日期是5月23日,项目的代号被定为“五二三项目”,这是一个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大项目,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参与,屠呦呦是其中一位。
她为什么不是院士?
十几年前的教科书上,青蒿素就被称为中国最接近诺奖的科学成就。而在2011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后,媒体更是把屠称为“中国最接近诺贝尔奖的人”。现在,媒体在提到屠呦呦时都说她是“青蒿素第一发明人”。但在学术圈内,屠呦呦是否可以作为青蒿素发现的代表人物仍有很大争议。
比如2011年《京华时报》的一篇文章有如下叙述: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者”称,关于青蒿素研究的争议已有30年,早期甚至“状告”至国家科委(现科技部)奖励办。其认为,“屠呦呦既不是最先发现青蒿提取物抗疟作用的人,也不是首先分离到抗疟有效单体的人,这些研究成果也不是在她指导下取得的,将功劳全归给她一人,不公平也不合理,与历史事实不符”。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李英1967年就参加“523项目”,并在改造青蒿素分子结构中作出关键贡献。她透露,这一发明此前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并获香港、泰国等奖项,“但都是颁给集体”。
“泰国的奖,屠呦呦也以个人名义申报了,但在评审时还是给了集体,可能美国特别强调个人的作用,所以给了个人。”李英认为,屠呦呦用青蒿的乙醚中性提取物证明了青蒿的有效,是重要贡献,但屠呦呦对其他发明环节很难出力。
而南方周末2011年的一篇文章则这样写到:
由于“523”项目是一项庞大的合作研究工作,前后有全国各地不同单位的数以百计的人员参与其中,因而青蒿素的发现在过去很多年里都被强调是集体成果。
例如,2006年由原全国“523”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剑方主持编写的《迟到的报告》一书,就这样强调:“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但可以断言,从传统医药中,用现代的科技手段研制成功一种新结构类型的新药,发明证书上的6个单位中,无论是哪一个单位,以当时的人才、设备、资金、理论知识和技术,哪一家都不可能独立完成。”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吴毓林2009年亦在一篇回顾文章中表示:“虽然30年后的今天我们也听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从他们的字里行间看不到‘523’项目参加人员的协作奋斗,但是这改变不了青蒿素是团队协作成果的事实……”
吴毓林所说的“不和谐的声音”,指的是屠呦呦当年出版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以及《科学时报》的一篇报道。后者在文中写道:“青蒿是一株救命草。找到它的人,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
反对者主要认为,青蒿素研究主要归功于集体功劳,屠呦呦不能将功劳独揽。
屠呦呦无法当选院士或许也与此有关,香港大学教授金冬雁曾在科学网博客中分析称,发现青蒿素过程中的关键性贡献有争议,在评选院士过程中,屠呦呦在学术同行中声誉不高屡被举报。
目前,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都要经过候选人公示,接受投诉,投票等环节。最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中提到,候选人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5周岁。超过65周岁的候选人,获得6位院士提名即为有效,本学部院士不少于4位。年龄超过70周岁的候选人被提名次数仅限1次。
根据新规,现在84岁的屠呦呦很可能难以当选院士了。
平凡人扎实做事的成就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饶毅4年前曾撰文,力挺屠呦呦当选两院院士,在《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一文中,他这样写到:
1969年,高年资科学家绝大多数“靠边站”了,不可能参加科学研究。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实习研究员屠呦呦等应召加入“523任务”。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本人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其提取物抗疟作用达95%到100%,这一方法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523任务”的会议上报告这一结果,获得大家注意,但并未成为唯一的重点,会议总结时组织者建议“鹰爪要尽快测定出化学结构,并继续进行合成的研究;仙鹤草再进一步肯定有效单体临床效果的基础上,搞清化学结构;青蒿、臭椿等重点药物,在肯定临床效果的同时,加快开展有效化学成分或单体的分离提取工作”。
其后,屠呦呦研究小组的工作集中于青蒿。……
根据我们对青蒿素发现历史的分析,虽然有很多争论,但无异议的是:1)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很关键;2)具体分离纯化青蒿素的钟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组的成员;3)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组是在会议上得知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疟作用以后进行的,获得纯化分子也晚于钟裕容。
这篇文章此后在学术圈内引发了很多讨论和争议,饶毅此后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表示:“虽然我们认定屠呦呦的成就为第一,但并不否认其他人的工作。从我们的接触的情况中觉得其他参与“5-23项目”的人对她有意见可能是有一些理由的,而不能都怪其他人。她自己课题组内的人、组外的人对她也都有一些意见,我的这篇文章发表以后,他们还有来信。我们认为,他们应该明确各人的工作,谈事实,而不要意气用事,争取双赢而不是双输。”
和圈内学者相处不睦,就无法当选院士吗?
香港大学教授金冬雁在4年前在讨论屠呦呦落选的文章里这样说:“由屠的落选可以看到,中国院士选举的一个弊端就是过于注重学术贡献以外的问题,有时达到吹毛求疵的地步。如何将焦点放在学术成就方面,将之作为压倒性的评选标准,应是两院今后的努力方向。……有关青蒿素发现的具体细节,都带着过去时代深深的烙印,要用历史的观点与角度来解读。就现在公布的文字资料看,屠对发现青蒿素有重大贡献,瑕不掩瑜,还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饶毅在几年前的采访中则认为,如果屠呦呦获国内广泛认可、甚至世界肯定,大家不要简单地英雄崇拜,更不应否认其他人的工作,在这背后,还有一群“无名英雄”。
饶毅在那次采访结尾说了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屠呦呦及其小组成员,以及参与“5-23项目”的科学工作者都不是天才,也不是杨振宁、李政道式的有非凡才能的人。但在他们参与“5-23项目”后,他们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做研究,在机遇来临的时候,他们能够把握并把工作做好,没有简单放弃,最后他们的成就挽救了人的生命。
青蒿素的科学史在今天最大的启示是“扎实做事”。发现青蒿素的工作不是天才的工作,而是平凡的人通过认真的工作,即使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作出的杰出的成就。青蒿素是通过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的工作才发现的,这是青蒿素科学史里蕴含的最大的经验教训,也是对今天人们最有价值的告诫,而中国目前的科研风气很缺乏这点。
9. 屠呦呦是谁,是院士吗
屠呦呦和袁隆平当不上中科院士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在我们中国这样的人水平太洼,这点成果内不足为奇容,根本不屑于我们在位的院士们伸手一干的。再有我们的当政者也不必为此感到尴尬,久经风霜脸红一点已经看不出来了。
10. 屠呦呦毕业于哪所大学
屠呦呦,女,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版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权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