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吴国盛教授不当言论
Ⅰ 作为一家书店,最重要的难道不是守住初心吗
衷心祝愿每一个喜爱阅读的人
心里都有一间独一无二的书店
就在阅读日的当口,「谁是杀死一个书店的凶手」与「谁TM有空杀死这家进后院要收100块的书店」在朋友圈反复流传。我们执着地争论着对与错,却似乎忘记了——
作为一家书店,守住初心难道不是最重要的吗?
就在一周前,我们向大家提问——“你阅读的初心是什么?”
我们收到了许多答案。有人说,阅读的初心在于自我的寻找与回归;有人说,他希望在阅读中找到快乐;也有人引用了麦家的一段话:“你不能想家,实在想,就读书。因为读书就是回家。”
但最打动我们的这样一段话,来自我们曾经的同事刘元旦:“我依然没有弄明白,‘阅读的初心’这个短语,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应该试着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每天需要吃饭睡觉一样平常。”
可惜,许多人已经很少或者不再做这件事,以至于我们要在世界阅读日不断强调与倡导。因为,我们希望每一个有书的地方都能让大家为之驻足,拾获未曾发现的珍宝。
比如,我们携带了2000本图书,在京金融街架起了一座流动书店,将在这里驻足30天,与人们共享人文与思想的光芒。
比如,我们在书局·50+店和流动书店内举办了一场“阅读马拉松”活动。在这个人们生活日渐碎片化的时代里,我们希望鼓励人们沉心阅读,重新将阅读化作一份日常的生活习惯。
比如,我们邀请曹雷、梁波罗、陈燕华、施琰、过传忠、狄菲菲等十余位文化艺术界名人,藏身于上海浦江店·四楼书区的各个角落,跟随音乐声起,用自己最独特的方式与各位欢度“世界读书日”。
比如,我们的“JIC讲堂”迎来了第二季度的第四期主题——技术的本质,进化与未来。清华大学教授吴国盛力图为现场听众提供一个全面审视技术的多元视角。
我们做这些事,是为了提醒你们不忘阅读的初心、养成阅读的习惯、重拾阅读的乐趣,更是为了我们的初心——做一家好书店。
2014年4月23日,迎着世界读书日,书店投资公司成立了,我们从最初只拥有一间200平米小书店的公司起步,到现在除了文化空间品牌"书局"之外,还扩展了出版业务,设立了文创品牌“此处生活”和自己的文化平台“拾贰象岛”,我们的足迹从上海走到了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无锡、成都、苏州......尤其是2016年7月,书局的城市旗舰店——上海浦江店的诞生,让大家送给了我们“霍格沃茨魔法书店”的称号。
三年来,书店投资公司在不同的城市中开启了一爿爿城市书房:北京、杭州、无锡、南京、成都、苏州……不止于此,我们还出版人物传记、开办文创品牌“此处生活”、拥有自媒体文化品牌“拾贰象岛”……书店投资公司一路怀揣着「做一家好书店」的初心,走到现在。
书和书店的核心意义都在于人。我们感恩那些热爱书和书店生活的小伙伴加入,在我们彼此交合的初心之路上并肩前行。同样,我们也感谢每一位走入「书局」的顾客,感谢光临这间盛放我们初心的地方,感谢你与我们交换阅读的初心,感谢你陪伴我们成长。
书店和读者的关系,不正像两小无猜的孩子一样吗?分享你我的稚心,彼此陪伴。
衷心祝愿每一个喜爱阅读的人,心里都有一间独一无二的书店。
我们距离百年书店还有97年,但我们会怀抱着「做一家好书店」的初心,继续向前。
愿我们初心不易,阅读快乐。
Ⅱ 季子越不当言论事件,会让高校重视危机公关的处理吗
网上有疑似国科大学生在国外社交平台发表不当言论,这个事件立刻引起了全民网友关注。这是一位国科大19级的硕士生季子越的不当言论。
季子越在出国留学后,不断地在Twitter社交媒体上发表涉及到“否认历史”,“否定日在南京罪行”的事实,出言不逊,对祖国和人民极其不友好,言语污秽。
国科学院大学快速地作出了回应,透露为了自己的愤怒和震惊,随后进一步发表了问题通报,确认了不当言论的发出者是该校的学生,认为该学生的言论违背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学校价值观,伤害了民族感情,面对这种情况高校会作出严肃处理。
Ⅲ Klaytn如何推进商业化应用
Kakao区块链公司Ground X官方平台致力于打造第一个实现大规模应用的区块链生态,率先解决当前构建和使用区块链相关联时遇到的痛点。提到区块链平台共性问题,他说:“目前区块链平台搜存在同样的问题,即没有用户做基础,这是限制平台扩大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此外谈到痛点他还指出:目前大多数的区块链平台对用户并不友好,这主要体现在新概念的普及、平台的设计以及用户的交互设计等方面。
他从团队、技术、用户等多维度拆解Klaytn公链,从团队分析Klaytn拥有全世界顶尖区块链研发团队,顾问专家不乏科学家、学者、大奖获得者,他们是一批真正把推动区块链发展当做使命的创业者;其次他们先后获得国际顶尖投资机构投资,不仅有专注科技投资的IDG也有韩国最大的游戏公司;再之通讯服务绑定了日常使用场景以及使用频次,打车、订餐、游戏等多场景又增加了用户入口,低成本教育用户解决行业增量问题,更好的解决了C端的问题。
与会嘉宾认同当前Klaytn的当前发展路径,也对Klaytn抱有期待。会上Klaytn XX也为大家介绍了Klaytn整个生态的合作伙伴和超级节点。
服务合作伙伴主要分为五大部分:文娱游戏、医疗金融、教育平台、社交支付、生活服务。其中各部分合作伙伴均在相关领域取得不凡成绩。这相应构建了Klaytn整体的落地应用基础。他也介绍到Klaytn平台本身就深涵即时通信软件的社交属性,在构建初期就拥有了深厚的用户基础。
科银资本作为Klaytn亚洲区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合作是在肯定彼此基础上建立的。科银资本CEO许英龙热情详细的为大家介绍了科银资本。
先我们认为现在的公链均存在三大问题:首先是普通的公链均难以获得用户。在吸引用户和积累用户存在问题。其次就是公链的交互问题。现在存在的公链用户交互并不友好。再之就是当前公链功能单一。现在的公链除了游戏和支付外最大的应用就是“菠菜”,这样就决定了公链并不能很好普遍的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使得其他应用不能再公链上运行。现在我们Klaytn正在着力解决这一问题
Ⅳ 如何处理言论不当作家和教授
一般来说,言语不当的作家和教授,她的名声会受到打击的,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很严重的了
Ⅳ 这段话在网上有众多评论和批评,请分析它的问题出在哪当代大学教授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当言论并敢于宣扬
这位教授一定还没有到40岁,自己读的博士,不然到了四十,自己还没有4000万,岂不是要自杀谢罪,愧对当年教育自己的老师导师
Ⅵ 如何评论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吴国盛的“落后不一定挨打”的言论
其实我是真的并没有很赞成这个言论的。我个人认为,“落后是一定会挨打的”。
纵观我们上下5000年的世界形势来看,“落后就要挨打”这个观点,已经成为了这个世界战争分部的主要原理。
生活中的我们,总要去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很多很多的俗语都是具有双面性的。比如说有人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可是也有人说“兔子不吃窝边草”。
Ⅶ 当代大学教授为什么会有不当言论,并敢于宣扬
因为抓起的少。就象现在有很多叫【死磕律师】;是指不懂得法律专业,收到大钱或想出名时,死也要跟法官打官事(诉讼)。也是因为它们是律师,公安机关抓起来的少,所以,它们为了招揽生意,公开已反对政府。
Ⅷ 在职考研党最懂,当不被生存所迫,为什么还要拼命学习
如果做个随机采访,问一下街头的行人为什么学习?在过去,估计大多数小孩会说,“是爸爸妈妈让我上学的”、“为了考个好大学”,成年人会说“为了好工作”“为了赚钱养家”……现在,答案丰富得多。很多人已经脱离了生存危机,脱离了赚钱养家的紧迫。那我们为什么需要学习?选择学历进修,读在职研究生、MBA等,有人参加外语、会计、IT技能等行业培训,也有人订阅人际沟通、职场情商、人生管理等课程。“除了专业知识,你在职场中应该有人际交往、有效沟通等能力,这将提升你的软实力。
线上的音频、慕课、知识分享社区,线下的业务培训、内容多样的讲座、老年大学……知识经济时代,各式各样的学习需求和方式层出不穷。我们被学习的热浪裹挟着前行时,是否曾停下来,想一想,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学习?
择学历进修,读在职研究生、MBA等,有人参加外语、会计、IT技能等行业培训,也有人订阅人际沟通、职场情商、人生管理等课程。“除了专业知识,你在职场中应该有人际交往、有效沟通等能力,这将提升你的软实力。
社会分工更加交叉、综合,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
量子计算、引力波、众创空间……这些年,一个个新名词不断进入公众视野,如果不加以了解,往往令人一头雾水。
新概念词的不断迸发是这个时代加速前行的缩影之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知识的迭代与重构从未像现在这么迅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做过一项研究:18世纪时,知识更新周期为80年到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缩短为30年,上世纪60至70年代,一般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为5到10年,到上世纪80至90年代,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5年,进入21世纪,这个数字已经是2到3年。
“如果不学习,就很容易落伍。”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创始人及系主任吴国盛教授说。的确,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
人们接触到的知识更多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技能和知识储备也在改变。“当今社会分工更加具有交叉性、综合性,要求我们的知识体系更为多元和健全,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工种,不仅仅一专或一精,而是需要多门专、精。”喜马拉雅FM副总裁周晓晗说。
人们不得不正视,要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和行业性质,必须不断学习。
职业提升、技能培训等实用性学习热度不减
喜马拉雅FM付费榜单中排名前12个课程,其中《好好说话》《张萌:人生管理课》《经济学家夏春的投资必修课》等课程销量,语言学习、金融培训等课程数量远超其他内容。
各大网站受欢迎的课程受众属于同一批学习者:目的明确、希望通过实用的学习给自己带来实际帮助。
来自易观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互联网职业教育市场规模在整体互联网教育市场中占30.2%,排名第二,仅次于高等教育。边上班边充电正在成为很多人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一些旨在提供实用技能的线上知识产品能吸引大量受众。
在线下,教育培训、职业进阶等市场规模同样庞大。根据易观发布的报告,目前在互联网职业教育行业,外语培训、会计培训、公务员考试、IT技能培训等为主的领域发展较为成熟。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截至2016年,全国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已达9.3万所。
在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徐经纬利用周末时间,参加了人民大学律师学院开设的法律实务高端研修班,他认为学习能直接产生价值,是尤为必要的,“行业竞争压力大,尤其是一些三四线城市的律师,马不停蹄地参加各地培训,取得的研修证书,国内很多客户还挺看重的。”
为了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有人选择学历进修,读在职研究生、MBA等,有人参加外语、会计、IT技能等行业培训,也有人订阅人际沟通、职场情商、人生管理等课程。“除了专业知识,你在职场中应该有人际交往、有效沟通等能力,这将提升你的软实力。”周晓晗表示,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要保持社会参与度和职场竞争力,必须全方位提升自己。
社科、哲史、音乐绘画等兴趣类知识越来越受欢迎
今年10月,清华大学教授吴国盛在喜马拉雅FM上开设音频课程《科学简史》,主打“人人都能听懂的科学通识课”,共计50集,售价99元,一个月销售额达几百万元。吴国盛不仅要在清华大学的课堂里讲科学史课,还要面对数以万计的线上学生。
“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意义何在?明明听起来很废话”“当宗教遇上科学,是谁狂揍谁?”“现代科学‘用数学破译你,用实验拷问你’的独特气质如何养成?”……课程提出了一连串关于科学的问题,看起来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不近,为什么这么受欢迎?
“现代人的学习不仅限于直接可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理解力、应对变化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和眼界、境界有关,”吴国盛认为,培养眼界和境界就需要类似科学史这样的“无用”的知识,“现在大家谈起最新的科技进步很起劲,其实,最新的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的冲击并没有那么新。如果你了解科学史,你就会比较从容地看待这些通常被夸大得不像话的科技冲击。”
类似《科学简史》这样看起来离日常遥远,感兴趣者却很多的现象并不少见。去年,一本《七堂极简物理课》成为爆款,向读者讲述相对论、量子力学等20世纪以来现代物理学的伟大理论发现,在亚马逊众多门类榜单上占据首位。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田艺苗的音频课《古典音乐很难吗》,带大家“穿T恤欣赏古典音乐”,付费播放量已超千万次。
对学习者来说,这些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工作中的效用,但却带来了精神层面的愉悦感和幸福感,因为感兴趣而选择学习。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自我要求的不断提高,这样的兴趣性学习只会增加。
如今社会人们越来越接受“为学习知识,丰富个人精神而学习,而非其他功利性质的学习”。
数据时代“催生”在线教育风口
近年在线付费教育发展速度惊人,据云朵课堂在网上发布的数据统计结果,7000多万在线教育用户,以15%的速度增长。据艾瑞咨询数据2014年的数据统计称,2014年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为7769.9万人,同比增长16%,2017年达到1.2亿人。而2017年的市场数据表明,在线教育用户人数远远超过1.2亿用户。2014年,在线教育领域统计市场规模达到998亿,同比增长速度为18.9%,2017年达1733.9亿。
这些专业数据统计公司在网上公布的这些数据虽然有待考证,但无疑,社交技术+新媒体+工具+知识内容,在越来越完美的结合,让普通人,越来越容易获得精深的专业知识。现今判断课程质量,大多只能通过学员评分、大众口碑和流量数据统计来评判。
Ⅸ 当科学大咖“遇上”艺术家有什么不同观点
5月27日,科学家用公式弹奏宇宙的旋律,人文学家用心灵谱写生命的赞歌。当科学大咖遇上艺术家,他们的对话会激起怎样的思想火花?
跨界音乐人吴彤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笙的演奏传承人。时而婉转悠扬,时而洪流激荡,结合笙的演奏,吴彤向观众讲述音乐与科学的共通之处。“让艺术家对话科学家恰恰说明科学的开放性。科学一直在尝试寻找万物之间的联系,探索世界的本源。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兼容并蓄,科学与艺术在思想维度也有共通之处。”吴彤说。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王瑶表示,科幻是科学与艺术的集中体现,科幻也是一种跨越“思维边疆”的好奇心和勇气。“在常规思维中加入科幻思维,大胆对新世界和新自我进行探索,这既是科学精神,也是人文精神。”
欧阳自远认为,科学与艺术是“硬币”的两面,是对世界不同的理解方式。科学家与艺术家可以互相借鉴表达手段、思维方式。
科学家追求“真”,艺术家追求“美”。欧阳自远认为,艺术的形象思维和科学的逻辑思维虽不同,但科学与艺术的终极目的相同,都是为了人类的美好生活。
本次科普活动是中科院“SELF格致论道”讲坛的第26期。该讲坛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主办,邀请科技工作者和文化艺术家在全国范围讲述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
来自人民网
Ⅹ 是谁发现了细菌
列文虎克,荷兰人
一滴普通的雨水放到显微镜下,就呈现出一个令人惊奇的世界——这里有成千上万的“小动物”(微生物)生活着。第一个揭开这个惊奇世界秘密的,是17世纪最著名的显微镜专家——列文虎克(1632—1723)。
列文虎克出生于荷兰的德尔夫特,因为家境贫寒,16岁便离开学校当了学徒。在好奇心驱使下,列文虎克把工余时间都用来研究、磨制、装配 玻璃透镜。在他看来,通过各种凹凸透镜观察世界简直是一种享受。
开始,列文虎克用自己磨制的透镜装配成的显微镜,观察蜜蜂蜇人的“针”,看蚊子叮人的嘴,以及小甲虫的腿等等。随着制镜手艺的不断提高,列文虎克制成了能放大200倍的显微镜,这是当时最好的显微镜。
一天,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干草浸剂,惊奇地发现一些从未见过的“小虫子”在不停地蠕动。他把这些“小虫子”叫作“微动物”,这就是首次被人类发现的微生物。
列文虎克认为自己发现了新的未知世界,就把这一消息公诸于众。此后,每当他在这一领域有所收获,便写信报告当时世界最著名的科学研究管理机构——英国皇家学会。1677年,他报告自己观察到狗和人的精子 ;1680年 ,他报告发现了酵母里含有球形的小颗粒 (即酵母菌)。
列文虎克是世界上第一个用放大镜看到细菌和原生动物的人。
为了表彰和鼓励列文虎克的研究工作,英国皇家学会吸收他为会员,一个小学徒最终成了著名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