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汉学教授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汉学教授

发布时间: 2021-02-12 04:40:46

『壹』 王德威的主要经历

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副教授
(1983年-1986年)
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助版理教授权
(1986年-1990年)
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副教授
(1990年-1995年)
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教授
(1995年-2004年)
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主任
(1997年-2002年)
哥伦比亚大学丁龙汉学讲座教授
(2002年-2004年)
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
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2004年-)

『贰』 美国著名汉学家狄百瑞在纽约去世了

据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引弛透露,美国著名汉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荣誉教授狄百瑞(Willim Theodore de Bary)于美国时间7月14日在位于纽约的家中去世,享年98岁。据悉,葬礼将于7月18日上午11点于纽约举行。

狄百瑞主张儒学绝非现代化的阻碍,反而是东亚地区的文化资本。他强调中国传统并非不重视“自由”,认为明代理学尤其保存“自由倾向”(Liberal Tendencies)的各种价值,驱使众多儒家“君子”在历史上以所谓“先知的声音”(Prophetic Voice)反抗滥用政治权力。

狄百瑞认为不同文化传统间需要沟通对话,努力于异中求同,解决世界上的各种危机。

『叁』 哥伦比亚大学为什么会设立汉学系背后有什么故事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最终被迫签署《南京条约》,这是对国家的侮辱。但对于当时腐朽的清朝统治者来说,他们最担心的不是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金银,而是资本主义的入侵会直接瓦解中国自古以来的小农经济。当男人务农、女人织布的经济模式被摧毁时,许多农民不得不考虑寻找另一种谋生方式。这时,一个新的阶层出现了—买办阶层,这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中介。他们在广东,等沿海地区聚集了许多人,声称他们可以让这些“闲散劳工”到国外工作。但事实上,他们一直在从事人口贩运。


卡朋的出现促成了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的成立,这个系最终走出了大家都很熟悉的著名艺术家:胡适,陶行知和徐志摩等,当时李鸿章等人得知他们要在哥伦比亚大学设立汉学系,并向汉学系捐赠了相关书籍和大量资金。此后,国外汉学部门越来越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然而,丁龙在实现了他的愿望之后就消失了,这在我们的现代史中成了一个谜。有人说他晚年回到了中国,也有人说他晚年在纽约过得很愉快。但不管怎样,真相还是未知的。2007年,哥伦比亚大学发表了寻人启事想要找到丁龙,当时,一些中国媒体也参与其中,无论丁龙去了哪里,仍然是一个谜。

『肆』 为什么一个微不足道的华工,却改写了美国的汉学史

2007年,哥伦比亚大学发起一则寻人启事,他们要寻找的是一个100多年前的华工。几乎一夜之间,全世界都开始寻找这个中国人,中央电视台也加入其中。这不禁令人好奇,这个中国人到底是何方神圣?原来,在上世纪初,一个微不足道的文盲华工,做了一件大事,几乎以一己之力改写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学史,可惜至今身份不明。



总之,根据现有信息,可以还原的丁龙是:文盲,很可能是“猪仔”,终生未娶,一生为仆,克勤克俭,积攒了每一块铜板,却改写了美国汉学史。笔者看来,丁龙的身份虽然卑微,却比时下很多高智商的留学生还要高尚,他就是凡人中的圣人!虽然丁龙没有直接帮助祖国,但他的行为,却对中国有深远的影响。

『伍』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PHD毕业后,接着留校做教授,薪水能到多少美圆啊

首先你得熬到教授。。。

你phd毕业以后很难直接当讲师的,尤其是在商学院回里面当faculty,估计你得熬个博士后什答么的,然后当普通的讲师,然后一步步发论文,搞成果,在学校钻营,才能做到副教授。在美国大学这种论资排辈且评教授很严格的的地方只有两种可能让你做到教授,第一你是天才,第二你很能熬(文科尤其看重这点,因为难出成果)。

我的金融学教授都60还是副教授。

哥大的普通讲师年薪大概11-12万美金,教授更高些,但是还是要看你的resume,看学校怎么给你开了,有可能搞到20万一年

『陆』 美国汉学家白芝(Cyril Birch)教授是谁 有什么经历 需要一些类似传记的

他虽然有名,但还不是真正的名人,没有有关他的传记,下面是我找到的一些资料,经翻译,可能不是太好!

西里尔桦树,出生在兰开夏郡,英国于1925年。他研究了中国在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伦敦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1954年在中国文学。他曾在母校中国1948年至1960年。他加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1960年东方语言系,后来他被任命为部门教授中文和比较文学和主席。他在1991年退休后,他被任命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名誉教授。

桦木是西里尔的书籍和文章对传统中国小说和戏剧,以及现代汉语文学作家。他是明代著名的戏剧和故事翻译。牡丹亭,他翻译的(场景四,七,九,十),以及三个章节,从燕子的信中译丛第3号和40号分别发表。

虽然西里尔桦木已编辑并撰写了华文文学总集数,他最喜欢的风格仍然是古典戏剧。这里展示的展品代表了他对20世纪90年代的一个奖学金,竭诚为传统的中国戏剧高潮一生最为人所知的作品。

主要出版物:

女主人和女佣:Jiaohongji。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0。
为官吏场景:明朝优秀剧院。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
1995。
研究中国文学流派。伯克利:加州大学出版社,1974年大学。
从最早的时候选本的14世纪中国文学。
Harmondsworth:企鹅出版社,1967。
华文文学选集。纽约:Grove出版社,1965年至1972年。
中共文学。纽约:Praeger出版社,1963。
中国神话和幻想。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61。
从明收藏故事:短篇小说翻译的中国在发布的
17世纪。韦斯特波特,康涅狄格州:Greenwood出版社,1958年,纽约:格罗夫出版社,
1958年,伦敦:博德利头,1958年。

『柒』 法国和中国在世的著名汉学家、哲学家

张立文,1935年生,浙江温州人。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和合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
主要代表作有:《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人道篇)》、《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宋明理学研究》、《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思》、《周易帛书今注今译》、《走向心学之路--陆象山思想的足迹》等。

叶秀山,1935年阴历6月4日生于江苏扬中县,祖籍江苏镇江,于上海读小学、中学。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56年毕业,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迄今四十余年。现任哲学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生院教授,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主攻西方哲学史,尤以古代希腊、近现代欧洲大陆哲学为主,兼及美学;近年注意思考中西哲学沟通问题。平时喜好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书画、戏曲。

汤一介,1927年2月16日生于天津,原籍湖北省黄梅人。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荣誉博士学位。1983年曾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Luce Fellow),曾任美国俄勒岗大学(1986)、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1995)香港科技大学(1992)麦克玛斯特大学(1986、1990)等校客座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宗教研究院研究员(1986);1996年任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胡适讲座主讲教授,1997年任香港中文大学钱宾四学术讲座主讲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际价值与哲学研究会( Research in Value and Philosophy ) 理事,第19届亚洲与北非研究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国际道学联合会副主席;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主席(1992--1994),现任该会驻中国代表。国内任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大学兼任教授。

饶宗颐,字国庵,又字伯濂,伯子。号选堂。一九一七年生于广东潮安。父亲饶锷,为潮州大学者,著作甚富。幼承家学,未冠整理其父遗著"潮州艺文志",于一九三七年刊登"岭南学报",以此知名。一九三五年之一九三七年,应中山大学之聘任广东通志馆专任纂修。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一年协助叶恭绰编"全清词钞"。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任无锡国专教授。一九四七年至一九四八年出任汕头华南大学文史系教授兼"潮州志"总编纂。一九四九年迁居香港。自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六八年,历任香港大学中文系讲师。高级讲师及教授职。一九六二年获法国法兰西学院颁发"汉学儒莲奖"。一九六三年,曾至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作学术研究。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六六年又在法国国立科学中心研究敦煌写卷。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三年应新加坡大学之聘出任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期间一九七零年至一九七一年,曾任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客座教授。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三年,又任台湾中央研究院教授。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八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期间于一九七四年,为法国远东学院院士。一九七八年退休后,又于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七九年任法国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一九八零年,任日本京都大学研究所客座教授。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六年又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高级研究员;期间于一九八二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复获香港中文大学授予中文系荣休讲座教授衔。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八年曾担任澳门大学客座教授。一九九二年起被复旦大学聘为顾问教授。一九九四年起又任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华文化学术研究院院长。
饶教授有关东南亚华侨史研究的重要著作有:"星马华文碑刻系年"及"新加坡古事记"两种及发表了多篇论文:"新加坡古地名辩正""秦代初平南越辨""苏门答腊北部发现汉钱古物""蒲甘国史零拾""论述中缅文化关系""论述中越文化关系"等,为华侨史研究增添了珍贵的资料,又曾于一九七零年就"新加坡古代名称的检讨-蒲罗中问题商议"与许云樵教授,陈育崧先生展开了为期九个月的论战,引起学术界的密切关注。六十多年来,孜孜不倦,在文学,语言学,古文字学,敦煌学,宗教学及华侨史料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除了专著六十多种外,尚有发表在世界各大学术期刊及各大书刊上的论文,短文和杂文约有四百篇。

庞朴,1928年10月出生于江苏淮阴,汉族。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班毕业,任教于山东大学。1974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杂志从事编辑工作,以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现为"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

楼宇烈,男,汉族,浙江省嵊县人,1934年12月10日生于杭州。一九五五年毕业于上海浦光中学 同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本科 一九六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本科毕业一九六0年七月至一九七九年五月,北京大学哲学系助教 一九七九年六月至一九八○年十一月,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 一九八○年十二月至一九八五年八月,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一九八五年九月至今,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一九九0年起中国哲学博士导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85年 9月起) ,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1985年12月起) ,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1989年 3月起) ,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1989年12月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997年起),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第三届,1992年起),全国宗教学会理事(第三届,1988年起) ,孔子基金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1986年起)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1991年起) ,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1999年起)

李泽厚,著名哲学家,湖南长沙人,生于1930年6月,1954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成名于五十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泽厚不断拓展其学术论域,促引思想界在启蒙的 路径上艰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泽厚客居美国.

李学勤,1933年3月生于北京,读书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1953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 《殷虚文字缀合》。1954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后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5-1988年任副所长,1991年-1998年任所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多所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等。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1984年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被评为"95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2002年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及奖章。曾多次在欧美日澳及港台地区任教讲学。1986年被推选为美国东方学会荣誉会员,1997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何兆武,原籍湖南岳阳,1921年9月生于北京。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时就读北京师范大学附中高中一年级;9月全家间道南返故乡,在长沙入中央大学附中(由南京迁校);1939年,入西南联合大学。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1943-1946年读清华在(西南联大)研究生。 1946-1949年任台湾建国中学、湖南第十一中学教师,1949-1950年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毕业,1952-1950年北京图书馆编目员。1952-1956年西安师范学院历史系讲师。1956-1986年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后任清华大学文化研究所教授。1980年曾兼任中美文化交流委员会中方访问美国学者,1984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鲁斯基金访问教授,1986-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1993-1994年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1995年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

方立天,1933年生。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宗教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中国佛教协会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哲学、中国佛教与中国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宗白华(1897一1986),原名之木魁字伯华。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江苏常熟虞山镇人。1916年入同济大学医科预科学习。1919年被五四时期很有影响的文化团体少年中国学会选为评议员,并成为《少年中国》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同年8月受聘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任编辑、主编。将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的新鲜血液注入《学灯》,使之成为"五四"时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就在此时,他发现和扶植了诗人郭沫若。1920年赴德国留学,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 、美学等课程。1925年回国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学任教。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著有《宗自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 宗自华于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殷海光(1919-1969)原名殷福生,湖北黄冈人。中国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曾从师于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金岳霖先生。西南联大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并曾在金陵大学(原中央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加入青年军。1949年到台湾,同年8月,进入台湾大学哲学系任教。在几十年的治学生涯中,殷海光一直以介绍西方的形式逻辑和科学方法论到中国为己任,撰写了《思想与方法》、《论认知的独立》、《中国文化之展望》等著述。并且毕生热心于现代逻辑的研究、教学和宣传。其原因在于他认为中国文化中认知因素极为缺乏,而这必须依靠西方实证论哲学的输入来补救。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认知因素不发达,从根本上说,归因于儒家文化的泛道德主义倾向和中国文化采取的"崇古"价值取向。于是,殷海光大力提倡"认知的独立",强调"独立思想"。殷海光终生秉持科学民主自由的精神,是一位富有批判精神的自由主义者。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1923年夏,冯友兰以《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顺利通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答辩,获哲学博士学位。是年秋回国后,沿博士论文方向写成《一种人生观》。1924年又写成《人生哲学》,作为高中教材之用,在这本书中,冯友兰确立了其新实在主义的哲学信仰,并开始把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的结合。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冯友兰讲授中国哲学史,分别于1931年、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还有胡适和金岳霖

『捌』 请你列举一两个海外华人做出的卓越贡献

丁龙
这个中国仆人勤勤恳恳、人品高尚,博得了主人的敬重和爱戴。他终生未娶,却克勤克俭,积攒每一个银毫子。到了晚年,他已经有了一笔引人惊羡的存款。即将退休之时,他向主人请辞。主人对这个为自己贡献了大半生的仆人恋恋不舍,力挽不能。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十分感人的承诺:为了报答和感念这位仆人对他的照顾,他愿意倾其所能,为这位义仆做点什么,以了其夙愿。
仆人谢拒。但主人执意坚持,卑微的他,终于剖白了久埋心底的一个宏愿。出乎主人意料的是,他不是申求一笔丰硕的养老金,不是求主人给他开个聊以存身、确保晚年可以遮蔽风雨的小店面,甚至不是求主人资助他回归终年魂牵梦绕的故乡……

他的志愿是:请主人出面把他终生一分一分积攒的血汗钱,捐献给一所有名的美国大学,请这所大学建立一个汉学系,来研究他祖国的文化。

当时,他的祖国正是积贫积弱的时候,风雨如晦,江山飘摇,面临列强瓜分和庚子之乱。廉价劳工被当做“猪仔”卖往美国,受尽了凌辱。这个普通的中国仆人怀着一个崇高的愿望,他希望美国人了解一下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希望美国人多知道一些中国;这个善良的人相信,文化的交流会促进互相的了解,了解会增进友谊;他相信,理解了中国文化的美国,会尊重他有着五千年文明的祖国。同时,他也深信,促进美国人了解中国最积极最有效的办法,是在一所美国的名校里办一个汉学系。

他的这个卑微却伟大高贵的梦想,深深地感动了他的主人。

可是这个中国仆人哪里知道,他视为至尊至巨的终生积蓄,哪里能够在美国一所名校里开办一个汉学系?!但为了这愿望,他捐出了终生的积蓄。

主人没有食言,为此,他也几乎倾家荡产,捐出了一生的积蓄。 后来,仆人祖国的最高统治者闻知此事,也深为感动。慈禧太后亲自捐赠了五千余册珍贵图书;李鸿章和清朝驻美使臣伍廷芳等人亦都捐助,真的在美国最杰出的大学里办了一个享誉世界的汉学系!
这个汉学系,就是今天的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
美国绝大多数大学的汉学研究或东亚研究系,都建立在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特别是二战以后,且大多都偏重于实用的目的。
与之迥然相异的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学系,它不但是美国最早的汉学系,而且也是完全以注重古典文化精神和人文传统的欧洲模式创建的。这不仅得益于哥伦比亚大学一以贯之的严谨的办学作风,以及尊重历史文化精神的优良传统,还得益于哥伦比亚大学在创办东亚系时,捐助人卡本蒂埃先生捐助“丁龙汉学讲座教授”的资金,足以力敌任何大学的酬金,去邀请全世界最杰出的汉学家加盟。

创系伊始,哥伦比亚大学就派出了最棒的教授去欧洲搜罗人选,其中直接参与其事的,就是后来被奉为“当代文化人类学之父”的弗兰兹·博厄斯(Franz Boas)教授,他选中了世界汉学重地德国的夏德(Friedrich Hirth)教授,担当了“丁龙汉学讲座教授”的人选。此前,剑桥大学汉学教授吉尔斯教授曾先行到哥伦比亚大学,举行了“中国与中国人”的系列讲座。这应该说是美国汉学的最早发蒙,哥伦比亚大学应属美国汉学最早的开山鼻祖。
楼下的,是贝聿明,国际知名的建筑设计师,设计巴黎卢浮宫前的金字塔

『玖』 十万火急——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戴维森(walter phillips divison)的生平尤其是舆论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198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及新闻学教授戴维森发表了《传播的第三人效果》一文,提出了著名的“第三人效果假说”。它包括两个基本的假说:①知觉假说:人们感到传媒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②行为假说:作为第三人认知的后果,人们可能采取某些相应的行动,以免他人受传媒内容影响后的行为影响到本人的权益和福利;人们可能支持对传媒内容有所限制,以防止传媒对他人的不良影响。①广义上,该假说预言,人们倾向于高估大众传媒对他人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具体来说,劝服传播所面对的受众(不论这一传播是否为有意的劝服)会认为这种劝服对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大的影响。而且,不论是否是信息的直接受众,对传媒影响他人的预期将导致自己采取某种行动。至于“第三人”的命名,乃是从两种不同的立场来看的:从那些试图评价传播效果的受众来看,最大的影响不是对“你”和“我”,而是对“他们”———第三人;从宣传者或其他劝服传播者来看,“第三人”则是对直接接受信息的受众所关心的人。为了便于理解,在《传播的第三人效果》一文中,戴维森举了这样的例子:《纽约时报》1975年9月刊登了一则消息,指出烟雾喷洒器可能会对大气产生有害效果。制造商的反应非常快,立刻改用液体喷洒剂和压缩容器。戴维森认为,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制造商预计该报道会让人们拒绝使用烟雾喷洒器,如果不采取行动加以改进,将有害无利。制造商的第三人认知促成了他们采取行动。再举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对于电视屏幕上的暴力镜头,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会对观众产生负面影响,比如模仿暴力行为等,但是同时认为暴力镜头对于自己的负面影响却不大。由此可见,“第三人效果假说”引入了对“他人”的认知———“对传媒影响他人效果的预期”成为人们采取行动的一个认识基础。“任何传播效果与其说归于直接受众的反应,不如说是来自那些预期或自认为观察到他人反应的人的行为”。

『拾』 哥伦比亚大学专业研究学院的教授怎么样

哥伦比亚大学专业研究学院里的教授还是挺好的,应该会有博士学位,会有一定实力的

热点内容
西南大学老师收入 发布:2025-08-14 00:13:47 浏览:946
大学生技师 发布:2025-08-14 00:02:53 浏览:618
如何看待大学生 发布:2025-08-13 23:57:04 浏览:211
四川大学生考试 发布:2025-08-13 23:46:06 浏览:298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项目 发布:2025-08-13 23:30:34 浏览:912
好大学在美国 发布:2025-08-13 23:22:22 浏览:482
拒绝美国大学offer标题怎么写 发布:2025-08-13 23:22:18 浏览:323
美国西北大学传媒面试 发布:2025-08-13 23:18:21 浏览:939
内蒙古民族大学考研真题 发布:2025-08-13 22:58:11 浏览:686
美国语言大学排名 发布:2025-08-13 22:56:15 浏览: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