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教授专业简介
Ⅰ 浙江大学有哪些专业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专心理学、体育学、属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海洋科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力学;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农业工程等等。
截至2018年5月,浙大设有7个学部、36个专业学院(系)、1个工程师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学院、7家附属医院,开办141个本科专业,其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二个门类。
Ⅱ 浙江大学专业介绍
http://ke..com/link?url=_cH93MsA8pEsNa7osa-fwfvXurX64MAuAWQsSI4wwxGW_KbKOa
Ⅲ 浙大最好专业是什么,浙江大学的王牌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浙江大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与清华大专学、北属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并列排在全国第一,学科实力雄厚,拥有全国著名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教授。浙大拥有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位列全球前30位。
(3)浙江大学教授专业简介扩展阅读:
浙江大学,简称“浙大”,坐落于“人间天堂”杭州。
浙大前身是1897年创建的求是书院,是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现代高等学府之一。
1928年更名为国立浙江大学,曾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
抗战期间,浙大举校西迁,在贵州遵义、湄潭等地办学七年
1946年秋回迁杭州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浙江大学部分系科转入兄弟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留在杭州的主体部分被分为多所单科性院校,后分别发展为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
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实现合并,组建了新浙江大学。
Ⅳ 浙江大学有什么专业
浙江大学的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一大门类。学校现有115个本科专业,39个博士后流动站,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12个,另有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法律硕士(JM)、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硕士、体育硕士、农业推广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兽医硕士、公共卫生硕士、工程硕士、建筑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1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24个,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1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7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4个,国家战略产业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84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教授及其他正高职人员1200余人,副教授及其他副高职人员2400余人。全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4000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9300余人,博士研究生6200余人,本科生23600余人,外国留学生1400余人。另有攻读专业研究生学位4500余人。
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备。校舍总建筑面积200余万平方米。拥有计算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先进的教学科研机构。科学馆(楼)、体育馆(场)、活动中心、游泳池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齐全,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开展中外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条件。学校图书馆总建筑面积8.3万余平方米,总藏书量639万余册,是全国规模最大、分布面最广、学科覆盖最全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之一。出版社1家。附属医院6家,总床位数5459张。学校还创办了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并在南昌、宁波等地设立了分园。总长达120公里的高速计算机骨干网络以及特设的公交线路将各校区和附属医院联为一体。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如今,有着百年辉煌历史的浙江大学,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之一,她将通过改革与发展,努力建设成为以“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为办学特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浙大路38号
邮编:310027
传真:0571-87951358
电话问询台:0571-87951111
Email:[email protected]
Ⅳ 浙江大学有哪些专业
.人文学部
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哲学系、艺术学系
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英文系、亚欧语系、语言与翻译系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系、影视艺术与新媒体学系、国际文化学系
2.社会科学学部
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国际经济系、金融学系、财政学系
管理学院 :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系、会计与财务管理系、企业管理系、旅游管理系、农业经济与管理系
公共管理学院 : 政府管理系、社会保障与风险管理系、土地管理系、城市发展与管理系、信息资源管理系、政治学系、社会学系
光华法学院 : 法律系
教育学院 : 教育学系、体育学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
3. 理学部
数学科学学院 : 数学系、数据科学与应用数学系、计算数学系、统计学系
物理学系
化学系
地球科学学院
心理与行为科学系
4.工学部
机械工程学院
能源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 : 电机工程学系、应用电子学系、系统科学与工程学系
建筑工程学院 : 建筑学系、区域与城市规划系、土木工程学系、水利与海洋工程学系
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
航空航天学院 :航空航天系、工程力学系
海洋学院 海洋科学系、海洋工程学系
5.信息学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数字媒体与网络技术系、工业设计系
软件学院
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 : 生物医学工程学系、仪器科学与工程学系
6.农业生命环境学部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系、生物技术系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 农学系、园艺系、植物保护系、茶学系、应用生物科学系
动物科学学院 :动物科技系、特种经济动物科学系、动物医学系
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生物系统工程系、食品科学与营养系
环境与资源学院 环境科学系、环境工程系、资源科学系
医药学部 医学院 基础医学系、临床医学一系、临床医学二系、临床医学三系(含护理学系)、口腔医学系、公共卫生系
药学院 药学系、中药科学与工程学系
Ⅵ 浙江大学钱秀莹教授详细情况介绍
姓名:钱秀莹
所在大学:浙江大学
所在城市:浙江 杭州
所在院系:理学院
钱秀莹(Qian Xiuying)版
1961年权12月生,82年杭州大学心理系学士,90年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博士。94年―95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访问学者, 98年3月—8月、2000年12月—2001年2月去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美国圣露易斯华盛顿大学合作研究。97年晋升为教授,98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99年起任浙江大学心理系副系主任。
学科领域: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
研究方向:知觉与注意、认知发展
电话:(0571)5198993(H)
E-mail: [email protected]
Ⅶ 请问有没有人知道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导师的详细简介
其实还好的,如果基础不错的话,不用花很多时间的。浙大并不难考,不要内自己就把自己吓容住了,很多时候是需要一股冲劲的。
关于初试的准备论坛上很多,自己去看看,重要的找出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其他都OK了。
另外,名校一般比较公开,初试上了,复试也不一定会上的。浙大的复试包括ACM和面试。面试不打紧,但是ACM就很重要,如果ACM一道题目都没做出来,直接淘汰掉,今年有好几个400多的就是这么翘掉的。不过准备时间也无需太久,初试成绩出来之后准备也就差不多了。
对了,浙大的成绩出来的很早的,即使没考上,调剂到其他学校也很不错的。我有两个同学,都是这种情况,最后一个厦大,一个中科大。
Ⅷ 浙江大学教授郑强的简介为什么他能成为最被学生喜爱的老师
姓名:郑 强,性别:男,名族:汉族,出生年月:1960年9月 出生地:福建武夷山,职称:教授,博士,政治面貌:中共党员。现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
简历:首批"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兼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力学会流变学委员会委员、中国高分子科学委员会聚合物表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Rheology, Japan》地区编委、《科学通报》特约编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功能材料》、《高分子学报》、《高分子通报》、《应用化学》、《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编委。
近年来负责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三级子课题、国家"863”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和骨干教师基金项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Macromolecules, Polymer, Carbon,J. Polym. Sci. Part B: Polym. Phys.,Chinese J. Polym.Sci., J. Mater. Re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高分子学报》等本学科相关领域的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90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60余篇。主讲研究生课程4门,培养硕士、博士30余人。主要学术成就:将动态流变学方法引入两类最典型的"排斥效应(Repulsion effect)"导致相容的共混体系,对其相分离和相行为进入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长时区域特征流变响应以及时温叠加失效与相分离的定性和定量特征温度概念,丰富了多组分复杂体系流变学理论。将流变方法引入粒子填充导电复合材料体系,探索小应变、大应变及体积膨胀与导电结构网络的变化及导电机制的关联,发现非浓度唯一的动态逾渗现象形成的转变的微观机制。 建立动态流变光散射组合方法,为获得真实Spinodal温度开辟了新途径。
学习及工作经历:
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在浙江大学化学系本科学习
1982年8月至1985年8月在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任助理工程师
1985年9月至1988年7月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系硕士研究生
1988年8月至1990年9月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教师
1990年3月至1991年8月四川联合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博士生
1991年9月至1992年9月国家教委留日研究生预备学校学员
1992年10月至1994年9月日本京都大学中日联合培养博士生
1994年10月至1995年4月日本京都大学工学部客座研究员
1995年6月至1999年7月浙江大学高分子系教师,先后任高分子与复合材料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1999年7月至2007年6月任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兼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主任
2007年6月至今任副教务长
2008年7月至今兼任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求是学院院长
2009 年3月任中共浙江大学委员会常委、副书记
九届、十届浙江省政协委员。
2012年6月任贵州大学校长所获荣誉: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首批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教育部支持西部建设先进个人“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获得者“浙江大学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称号获得者